|
贾平凹书法入教材 商业的恶意炒作?[z]
书画圈朋友透露,南京某大学有一教授,写过几本美术史论,改行写评论了,评论文章要价不菲,一篇五万元。圈中口碑还不错,说这位教授可以从艺术史的高度较武论文,把你安放在历史长河举足重轻的位置,一捧一个红。后来我在报上拜读了这位“托儿教授”的文章,八股气尚未褪尽,年龄一大把了人格还没发育健全,之乎者也半文半白颇有满清遗老那股子混劲。所谓“美术史的高度”,就是先把你夸的跟一朵花似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上难寻,世间少有。把握着火候差不多了,再比量着往你头上扣那顶不知道给多少人戴过的“天才”帽子。把我恶心的,我差点认为又冒出了个孙见喜。后来我分析了一下这人跟孙见喜还是有不同之处,一个兼职一个全职。
大言可以,欺人不可。捧人捧到通同作弊颠倒黑白的份上,更是人头畜鸣道德败坏了。
现在这艺术圈,有那么几个东西在厚颜无耻的胡作,兴妖作怪造事生风。狼无狈不行,虎不伥不噬。竟有那枉披教授皮的一路货褒恶贬善,抛出“批评也是宣传”、“一骂十年红”的混球理论鼓励人胡闹,害的我写批评文章都胆战心惊左顾右盼的,生怕别人误解为和这拨老混蛋是一伙的。这伙人挺热衷于制造新闻,特别是负面新闻,掀起一场场对自己的批判热潮,最大限度的提高自己的知名度。那好象知名度高了就代表着功成名就卓然成家,字画就可以搀行夺市利高三倍——后来我发现也确实如此,蹦的高,身价高,哭的凶的孩子有奶吃。还有人想方设法甚至不惜拖人下水让名家或者协会领导在笔头或者口头上认可自己。
世路难行钱作马,愁城易破酒为军,苞苴竿牍,投其所好,以达到“说你好你就好不好也好”的自欺欺人效果。一劳永逸,功德圆满,就可以心安理得的卖字索钱了——找名家题的都有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拿此当新闻噱头的更是没跑。比如某位作家的书法蝇利蜗名微不足道——算了,吵也吵了,骂也骂了,我就直呼其名吧——比如贾平凹的书法蝇利蜗名微不足道,那字写的跟个叠散的被子一样松松垮垮,说他那是书法都糟践了书法。后来大学副教授欣然命笔写八股文章吹,书协正主席挽起袖子抹飞白书法捧,过段日子又白日见鬼选编进了余秋雨主编的中学教材,俨然一个熟门熟路的诈骗团伙。不出所料,这位的书法在被选入教材的骂声中价格猛涨,一手字跟扶不起来的阿斗似的怯怯囊囊竟拍卖到两万多。这也反映了社会病态、价值混乱的一面,越是引起争议,作品的收藏价值就越高。所以有些人挖空心思制造事端,制造轰动效应。艺术作品在前进、前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进入了“炒作推动市场、市场滋生炒作”的恶性循环。
那些洁身自爱参禅悟道至今还在埋头苦写不见天日的书画家开窍没?你生在这个商业社会光会写会画不行,还得会炒。这就跟写剧本一样,剧本写完了只能算个半成品,还得靠导演和演员的二度创作才能算部完整的作品,这部电影能不能引起轰动关键还得看导演和演员怎么愚弄大家。
以后谁再说书法是艺术作品我跟谁急,书法首先是商业产品,然后才是艺术作品,而且有些人的书法纯粹是商业产物,跟艺术没关系。什么“以力为美”、“力由功来”,扯淡!炒作才是钻向成功的不二法门!一个人你喜欢钱你可以正儿八经的去挣,去下海,去经商,没必要打着艺术的幌子捞钱。中国在几千年的刻意追求道德的文化惯性下,文人连俗都俗的那么虚伪,让人看不起。比谁都爱财,可又不愿意担那个爱财的坏名声,偷偷摸摸躲在个牌坊后面卖,将自己的名声、老百姓赋予的权利作为手段利用,一边在“权威”的冠冕堂皇下恶化人性,一边又心慈面软的以现行社会制度和道德观念维护者的面目出现,最终使道德变成无法约束自己的幽暗灵魂、却能约束他人的思想枷锁。损不损?小心眼玩的都快赶上政治家了。
想想这方面还是王朔洒脱,虽然痞,痞个实在,不像那些文化官员有那么多的弯弯肠——坏孩子里面也能挑出好孩子的。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将书画圈这种不负责任的哄抬、恶捧、曲线敛财现象斥之为“文化腐败”,朱中原朋友还挺公道的在《美术报》撰文反驳我,说这不是文化腐败,这位的跟大家的书法不一路,他是“作家书法”,是应该弘扬的稀有资源。
我就纳闷了,这不是“文化腐败”到底是个啥,哪位能帮忙给想个比“作家书法”更前卫的名词?说贾平凹的书法是自己选编进教材,跟余秋雨没关系的替罪羊(真实姓名任为新,好象一老头,挺晕乎)在2005年6月4日的《美术报》上挺恶毒的猜测我跟贾平凹之间别有怨情、另有过节。把我批评“贾平凹书法入教材”的行为往个人恩怨上引导,那意思是我批评“贾平凹书法入教材”事件跟“读书人的良知”毫无关系,再往明里说就是公报私仇、动机不纯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