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郑逸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21 08:52: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载]郑逸梅有时候,年龄确实是一种无可替代的优势,郑逸梅的长寿彻底成就了他作为一个掌故学家的声名,从而使他以前“补白大王”这个略带有嘲讽的贬义的绰号,最终也成了善意的,甚至充满敬意的褒义词。这或许与他正赶上一个动辄冠以“王”、“霸”的时代有关。
在上个世纪初,江浙沪一带,奇迹般地冒出了许多“老少爷们”,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有着风花雪月般香艳的名号,男子们好用香艳名号的时代,这几乎成了他们这些人的一个共有的特征:瘦鹃、鸳雏、小凤、蝶仙、红蕉、倚虹……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些名字,恐怕是无法分清雌雄牝牡的。如果仔细探究一下,这确实是一个时代的风气。这些名号大抵不是出生时父母的赐予,而是他们成年后自己选择的结果。一个奇特的现象,往往蕴涵着那个时代的某一种不太显明的倾向,而这些人分明察觉到了那阵风,并牢牢地捕捉到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是时代的先知先觉者。他们虽然有固定而松散的组织,却没有固定的章程,由于气类的相似或相近,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成就了一个被旁人视为派别的文学流派,那就是鸳鸯蝴蝶派。
 鸳鸯蝴蝶派就名称看就是一个香艳的派别,有一种卿卿我我的低回依恋的味道。它能在二十世纪初出现是一个颇不寻常的事件,甚至可以说是思想解放的先声。当延续数千年的皇权一旦崩溃,读书人,特别是已走在科举征途上的士子们不得不迅速寻找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港湾,那就是为民众写作。一方面,普通大众精神生活空虚,嗷嗷待哺;另一方面,进身之路断绝,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再一方面,新闻及出版事业的飞速发展,有非常大的空白需要填补。写作一下子成了可以迅速换钱的愉悦,这大大鼓励了苏州、无锡、扬州及浙江一带文人的写作热情。
 文学,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阅读模式,应运而生的就是相应的作品。那一代人正处在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与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的交接点,因此特别关注婚姻与恋爱,婚姻与恋爱成了他们笔下天生注定的题材。“鸳鸯蝴蝶”这一名称也正是专指他们笔下的这一类题材而言的。阅读这些人的作品,需要现代人的耐心,不然你很容易轻易地得出一个轻率的结论,就是:不好。这肯定是一种皮相之谈,以现代的审美情趣去衡量过去的作品,恐怕难以得出客观真实的结论。因为读鸳鸯蝴蝶派必须具备中国传统文学的审美眼光,具备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修养才行。不管我们如何看待鸳鸯蝴蝶派,我们首先要谦虚、诚恳,如果一味作出一脸不屑的神情,像文学研究会或后来的左联那样自以为真理在握,谩骂攻击个不休,好象与旧派文人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那么这只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悲哀。如果能进入到作品的深层,细细品味,那么你就会明白他们真正代表了传统,不受或少受西方影响的传统,明白这一点,你就获得了进入上个世纪初那个特定时代传统文化广场的“门票”。

郑逸梅,原名郑际云,号逸梅,1895年出生于苏州的一个书香门第。如果说周瘦鹃、范烟桥是鸳鸯蝴蝶派中的大腕人物的话,那么郑逸梅则从来没有成为过主角,他一直以他的补白、笔记文停留在一个相对边缘的位置上,甘当绿叶,成为帮衬。他也曾试图改变自己在这一派里的角色,写过一些有一定篇幅的文字,因此先后被聘为上海《申报》、《新闻报》、《时报》的特约撰述,还一度涉足电影,编写了鲜为人知的电影剧本《三生石》、《万丈魔》、《国色天香》。同时他又主持《消闲月刊》《金刚钻报》《华光半月刊》《永安月刊》等报刊笔政,但于中长篇白话小说始终是个门外汉,所以,作为通俗文学领域的鸳鸯蝴蝶派里一直是有他不多,无他不少。
郑逸梅是写笔记小品起步的。他的第一部集子是《梅瓣集》,出版于1926年。紧接着又出版了一本《慧心粲齿集》,仍然是笔记体,时间一过就是几十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郑逸梅复出,他的补白欲、掌故癖更是一发而不可收,出了一本本集子,仍不外写的是笔记体,谈的是掌故事。纵观他一生的主要成就,掌故占有绝大部分,于是又得了个掌故专家的名号。
然而,很多学者专家在谈起郑逸梅的掌故时,总是摇头的多,点头的少。作为专家学者,他们的嗜好与文人墨客总保持着一段不小的距离,他们需要的不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可供考证的资料。于是,他们就说:引用郑逸梅的掌故要慎重。有人甚至直截的说:郑逸梅的东西不大靠得住。
据我看,作为掌故家的郑逸梅还是非常成功的,因为就其提供的资料的广博上来说,实在用得上一句陈词滥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一生共出版著作达六十余种,凡一千多万言,称得上著作等身,其中《艺林散叶》和《艺林散叶续编》共收入掌故小品近七千条,广泛涉及晚清到民国之间文学艺术方面人物,令人又观止之叹。既然有这么多的量,道听途说或行文中的纰漏也就在所难免。
不过,我们完全可以为他的勤奋而生敬佩之情,同时在运用他的成果时,清醒地意识到“孤证不立”,应该多寻找旁证互相印证。这本来就是做学问应持的态度。
他的《梅瓣集》我有收藏,1926年由上海图书馆出版,二百多则文言体的笔记,内容很是杂乱无章。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他却承袁枚《子不语》的余绪,津津然大谈其神怪奇迹,多是些不可稽考的道听途说,显得观念上、趣味上很是落伍。如果据此样本来分析他今后的走向,肯定得不出妥当的结论,看其随后在《半月》《红玫瑰》《游戏世界》《小说新报》等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集子,他的趣味和写作内容,都较前者有很大的改变。虽然仍不脱个人趣味,但谈狐说鬼一类几乎绝迹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前后,他成为一份商业杂志《永安》月刊的编辑,杂志由上海大公司永安斥资,除了刊登一些公司广告外,商业味并没有侵入到杂志的内容中去,是一种很耐读的以掌故为主的综合性杂志。郑逸梅在杂志上写了很多好文章,如悼念金天翮父子,内容详实可靠,感情真挚动人,恐怕是他最好的文章了。
王元化曾谈起过郑逸梅,在《礼拜六派与旧小说家的比较》(收入《向着真实》)一文中,王元化把郑逸梅与包天笑做比较,他把包天笑看作旧小说家的代表,郑逸梅则划入礼拜六派。包天笑紧跟时代,抗议日寇的侵略,郑逸梅则在《万象》(时属《万象》前期,陈蝶衣主编)等杂志上刊出诸如《消夏谈屑》一类的文章。文中列举夏日的赏心乐事,其中有一条是“彼美出浴,冰绡未掩,于屏角间窥之,肌理白腻,双乳莹然,正不知魂销几许。”认为这便是礼拜六派较为典型的审美情趣。在大敌当前,国人生灵涂炭之时,在文字中显示出的郑逸梅却那么潇洒和自在!1941年的夏天,他虽已感到经济的压迫,开始为衣食亟亟奔走,不复有此享受了,但当时的郑逸梅确实有逃避现实,怀恋过去“好时光”的倾向,这是毋庸置疑的。
经过长时期的沉寂之后,郑逸梅的文章开始大受各类报章杂志的欢迎。金性尧在《〈文史〉琐忆》一文中说:“……要办好期刊,史料性掌故性的文章要占重心地位,这从郑逸梅先生文章之受欢迎,就不难理解。”他在应付报章杂志文债的同时,还静下心来写了《南社丛谈》一书,这是同类著作中史料最丰富而内容较详实的一本,毕竟自己也是南社中人,笔头又勤快,交往又广泛,自有他人不能及的地方。民国笔记由于年代不远,同时因为白话文成为主流,这类笔记甫出世,就遭到冷落,郑逸梅的《民国笔记概观》在当时可算是较早涉足此一领域的介绍性著作,至今仍是研究近现代笔记的一本必要的参考资料。郑逸梅还是个收藏家,他的收藏有很多种类,其中最有名的是名人尺牍和扇面。几百种名人尺牍,是一份无与伦比的财富,出版《郑逸梅收藏名人手札百通》,这些名人的书法、文学、交往、性情都能从尺牍中窥见一斑,有些还可以补充史料之不足。
郑逸梅逝世于1992年,对掌故界实在是一大损失,因为报刊杂志上的空白可以填补,而他留给掌故界这个空白将由谁来填补呢?


转自:[url=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629724&ostID=11855914]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 ... ampostID=11855914[/ur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0 13:33 , Processed in 0.06402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