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庆祝2011年教师节--孝感市书法名家网络展==征稿启事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8-14 09:15:15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 ... oe/s5800/index.html

喂,戴上耳机戴上耳机。听----歌--------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3:11:12 | 只看该作者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3:20:54 | 只看该作者
与《教师之友网》互换友链之网站[新]:
http://edu.cnxianzai.com/hbjy/huiyi/_guan_kuitianxia/index.html
《现在网--教育频道》

http://www.wyskyedu.com/
《物易网》

http://www.yxjedu.com/index.htm
《语文教育研究》

http://www.zuowenjie.com/
《中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网》

http://www.hbxgyz.cn/
《孝感一中》

http://zml2712.5d6d.com/forum-342-1.html
陕西的朋友性子急,专栏都先开出了。。。。。

http://bbs.yingbishufa.com/forumdisplay.php?fid=101
老牌书法网。[好123]上都有哦。。。。。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7:50:38 | 只看该作者
http://zml2712.5d6d.com/thread-8695-1-1.html

美伦美伦你莫急,面包会有的。。。。。。。。


http://xnjyw.5d6d.com/thread-18752-1-1.html
拜请精于摄影的朋友帮俺拍藏品照片。俺不付拍照费,好酒饭陪您,行不??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 ... o=lastpost#lastpost

美伦说:假如不看此帖,就后悔啦。。。。。。
25#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8:19:16 | 只看该作者
Start Here
高品质的网际学术交流
从《教师之友网》开始-----------
26#
发表于 2011-10-5 08:56:25 | 只看该作者
书法教育的现代转换
姜澄清
  
   自捷克教育家姱美纽斯创“大教学法”以后,个体性的教育方式在西方便成往迹。支撑我国教育的,一直是父教子、师授徒的斋、塾教育,这种模式至上世纪初便受到西方新教育的巨大冲击。在艺术教育方面,李叔同先生首开风气。继后,新型的美术学校、音乐学校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迅速。然而,书法的授受,连老式的斋、塾教育也难以为继,可以说,就教育行为言,书法是古典教育的最后一块领地。六十年代初,虽然有的美术学院在国画系开设了书法课,但大多仅是临摹碑帖的习字,虽然在现象上是集体教学,但无教材(技法教程)、无大纲、无专职教师,学科规模未构建,教育品位甚低。当时,只有浙江美术学院在老院长潘天寿的倡导下,并有著名学者陆维钊先生参与的书法专业算得上是新型教育,不过,这样的拓荒工作,甫始即终。

   回顾既往,比较今昔,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书法教育的勃兴,印象尤深!

   现在,书法在研究及创作上,都取得了可观的成绩,而使曾经奄奄一息的书法重展风彩的,却是教育,这是当代书法史很特殊的起点。七十年代末,上海创办的专业杂志,尽管有激活沉潭之效,但刊物功在活跃思想、交流信息,而难以越俎代庖,承担育材成人的教育职能。在中国书协尚未成立前,业余性的书法教育便活跃于海内了,尽管在规模及性质上是短期的业余教育,但教学方式,却是现代的大教学法。实施行为的巨大改变,比如,以群体性的教学去代替个别的临摹指导,以程序性的科学教学去代替随意性的无序点拔,需要解决的问题实在太多了,斋塾训练赖大量时间的临习以期手活心悟,当代人,哪能如此从容。从教育者言,当然不能让受教育者在浓雾中去盲目奔突。二十年间,我们建构起较完善的教材体系(史、论、技法),我们建构起了较合理的教育体制(从业余到专业,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我们拥有了为数不少的高素质专业教师。二十年前的“棚窝”书塾已为今天高楼深院的学府所代。变化之巨,即使是当事者,也有天渊之叹。须知,音乐教育、绘画教育可以移植西方的整套办法,素描教程、视唱教程照搬可以,而书法无可借鉴,一切都得首创。二十年来的艰辛努力,可歌可颂!我个人染指书法教育是在一九八一年,而结缘于艺术教育,却始于一九五八年。四十余年来,目睹学生的进退沉浮可谓多矣。从那时至今,我深感艺术院校笼罩着一种技术第一的迷云。教师的荣辱,取决于学生技术的优劣,学生的成败取决于自身的专业成绩。这种被我戏称之为“技术挤压”的氛围,使学生对专业外的知识学问殊少涉猎。究其原因,大抵因技术可取近功,获得当下的惠利。几十年过去了,我发现许多只专一业,不涉其它的学生,多如一现昙花,灿烂一时,旋即凋萎。那一些曾被讥为“不务正业”者,却有很强的后劲。由此,我依稀感到,在贫瘠的土壤上是不能繁花似锦的。从事于教育而没有教育思想,或者说,对于一个教育管理者而言,教育思想贫乏、教育思想错误,实在是痒序之大不幸。困难的是,在强劲的功利意识世风下,施教者、受教者都难逃“利网”。普高教育成了应试教育,而专科教育则成了趋利教育。

   书法教育,就结构说,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系统井然。全学程达十余年,在各类艺术教育中,就专业对象而言,至少在现象上,书法是最“简单”的:材料,“四宝”而已,成象,白纸黑字而已。如果在某学程或全学程中,只“专一业”,除书法外少涉其它,教育的厚度不够,硕士不硕、博士不博,高学位,低修养,利耶?弊耶?

   书法的难处与高处,恰在以简单的成象摄纳丰富的文化精神,如同有的先生所言,书法是一种泛文化现象,这正是书法教育最不容易操持的原因。要让人在三五年,十几年间,玩这一支笔、一盂墨、一张纸,不但不厌倦,反而津津有味,乐此不疲,不“泛”以教之,行吗?不“泛”的路数,只是习字,哪配称“书法教育”呢?书法教育应是泛化教育,在此,哲学、史学、文学、音乐、绘画、篆刻之类学科,不是什么点缀,而是必修的功课。换言之,应在泛文化的广度上去研习“简单”的书法,由约趋博、由博返约,扣两端以教之,由此去铸成硕博的识见与艺术家的胸襟。

   二十年前我初涉书法教育,现在又在个中。但今昔不可同语。过去拓荒创业,把事情办起来了,就是成绩;现在,百尺竿头,欲进何易!此时操持书法教育,颇有高处甚难之感。比如基础技能训练,在美院的美术系,入手是素描,素描的权威教材早巳有之。而且素描教学是从画石膏始,画石膏又是循着正方形、柱形、球体推进,最后才是画人体,程序十分严谨。除素描外,就是解剖、透视、色彩、构图等课程,这个进程,是始于分析,终于综合——进入创作阶段。可是,书法的技术训练,一入手便是临摹经典作品,诸位当然明白,经典之作是流派的顶峰、标志,而各种经典碑帖的线条、结体都大异其趣,各家规矩,皆是一门一派的“家法”而非普遍性的法则,彼此相通之处少,相歧之处多。素描教学可以精确讲析对象的比例、关系、明暗、形体,而临习碑帖却难以如此,何况同一种碑帖的同一字,也不是面目一致。因此,同为基础技法的素描与临摹,教法便难一致。书法临碑习帖有其不确定性,我们不可能从碑帖中抽绎出标准化的线条、结构范式,我甚至发现,连执笔法,也各说一套。对于书家而言,这自然无可厚非,而对习字者来说,莫衷一是,势必盲惑。这种情形,颇似京剧。用简谱或正谱去“谱化”唱腔,时值、音高、节奏都标准化了,可是,依谱为腔,唱出的都是“京歌”。辜鸿铭先生说,毛笔最长于表现自由心灵,这是从工具言。而中国艺术“无规无矩”实在太“自由”了。梅兰芳先生的琴师徐兰沅随大师甚久,他就能神契唱者的声腔,妙以伴奏,这是极难的!因为大师天天登台,天天的唱腔都有变,昨日一拍者,今日二拍,徐先生不是看谱伴奏,而是听腔操琴,至神合意契时,竟尔闭目伴奏。斯时,演员、琴师已然恍惚一体,此所渭:“体本抢一”了。前些年,香港一位名记者写了一本《科学的书法》(书名我只依稀记得,大概如此)书中说美国人学中国书法喜欢量化处理,每一线的长度,线与线的距离,转折处的角度如此等等,都“科学”地去量化处理,结果写出的字,神韵丧尽。又如,汉语语法对于语词的规范并不死执,可以说,旧体诗同的写作是修辞重于语法的。杜诗“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如果依常法,则应为“鹦鹉啄香稻余粒,凤凰栖碧梧老枝”,果如此,还有什么诗味呢?

   由此等等,我感到学习书法从经典作品入手,是一“险招”。在严格的技术规范中去练就一家路数,并使技法训练与美感启示同步,换言之,“技”、“道”并施——这是书法基础技术训练的难处。这是以“文”、“化”人的进程,一旦被“化”了,你便是“文化人”。
要逻辑化、精确化地教技法,太难了!中国艺术很“随意”,绘画中有所谓“糊涂点”,被随意“点”在画面上的墨,什么也不像,却有助于气韵生动;四大名旦唱“流水”,各人的“流”法都不同。抽象的书法,更是如此。《笔阵图》“永”字八法之类技法训示,尽是以此况启发学习者;在技法教学中启发悟性与灵性是条重要原则。可是,现代教育要求每门学科在逻辑秩序中层开,随意性的无序指点,即使是精妙的指点,如果不在秩序中,那便真是糊涂“点”了。技法毕竟是“手活”,以托空的浮言去代替程序性的操作指导,受教者要么难践高论,要么便莫衷一是,无可适从。以经典力范本进行教学,风险很大,此种高屋建瓴的“绝招”给执教者出了个大难题:如何在有序的技术操作进程中进行美学启示,以使“技”、“道”相辅相益。

   我国各类艺术的文化起点,以书法为高,民间的歌手、画手乃至所谓诗人,出口即歌、敷彩即画,虽目不识丁,也能悠然为艺,但不识字却当不了书法家。这样说,并无贬抑其它艺术之意,因为,实际情形就这么样。有位在书法界有影响的先生说,中国的各门艺术是从京剧中汲取营养形成自身风格的。这不切实际,徽班进京多少年?书法登台献艺多少年?论起来,说书法提供给各类艺术以基本的美学原理,更公允些。这高见,几十年前林语堂、钱穆、许思园诸前辈就说了。因此,理解了书法含蕴的原理,有助于了解其它门类的艺术,了解了其它艺术的韵律,有助于赏鉴书法。此所谓知一毕万、触类融通也。高学历的正规教育,如果不在高的文化立足点上去看待书法,那么,十年寒窗,习字而已,何足道哉。

   选自2001年《中国书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7#
发表于 2011-10-19 15:34:29 |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11-10-19 15:38:16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18:43 , Processed in 0.06263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