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45|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校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21 14:23: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校刊是由学校出版的阅读刊物,是学生自主管理的一环,通常为每学年或每学期发行一期。依出版时间不同,又可分为季刊、月刊、周刊、日刊等,而依出版式样不同,又可称做校报。名称上不一定称做校刊二字,可为其他自行命名的称呼,校刊为一种统称。   校刊的编辑群多为学生组成,一般而言是由学校的学生会所主持,部分学校亦有独立出来的社团专门执行校刊编辑事宜,如校刊社。

  校刊的内容主要以报道学校事务为主,比如校长的话、老师的话、距上一期间发生的比赛、事记等等。不过不一定局限于与学校有关的事,也有社论、论文、征文写作、专题研究,内容非常多元。   在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学生为计划的主导者,师长则为协助者。举凡内容规划、采访、排版、编辑等皆由学生处理。在印刷的部份,可分学校自主印刷,或是外包厂商印刷。制作过程中,师长通常不干涉其内容,只在必要的环节上给予协助。

  早先的校刊可以是装订成册,或者以报纸形式发表。后来数位时代来临,也有网络发表之电子报,以及光碟等多媒体形式。
2#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14:25:14 | 只看该作者
校刊编辑

http://vip.book.sina.com.cn 2008年11月09日
新浪读书


在北大一年后,荆楚这群大二的学生已脱离了新生的青涩逐渐成熟起来,系学生会改选举如期而至,按惯例大部份干部要从大二和大三的优秀学生中产生。

荆楚本无心参与,但听说进入学生会将更有助于人的进步和成长,成为学生党员的可能性也更大,这样,将来毕业分配工作时也将立于更有优势的位置,这样他不禁怦然心动了,在室友们的撺掇下,他终于勇敢地站出来参加了竞选。

对于荆楚,系里同级的学生并不陌生,为人低调、成绩好、乐于助人、艰苦朴素是他给大家的印象。此次荆楚站出来竞选系学生会副主席一职很出乎大家意料,但在演讲现场上,他虽朴实无华但发自肺腑的竞选演说辞让人备感亲切。投票后,随着最后计票结果的公布,荆楚以二十五票之差败给了张锋。毕竟,针对系学生会副主席而言,徒有一颗为民服务之心还不够,社交活动能力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对荆楚是个弱项。谁能为同学们多争取活动,谁能为每一次活动拉来赞助和支持,同学们心里还是有选择的。张锋虽然诸多毛病,但在此方面还是胜出一筹的。

与此同时,李璇成功竞选文娱部部长,周全成功竞选生活部部长一职,只有荆楚定位过高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最终只安排了个生活部干事一职。荆楚接受了失败的结果,他明白,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还不能达到那个高度,加上定位不准,对于他来说此次竞选是失败的。

张锋倒是志得意满,这次成功当选还是走完了第一步,等到现任主席大四辞职时,扶正还不是手拿把掐的事?父亲说了,学生时代要力求上进培养“官”念,要为以后步入仕途打好基础。这次竞选成功,自己早已相中的那辆摩托车老头子总得考虑买下了吧?这次力压荆楚一头,等于是向那个不安份的土包子发出了个信号:成绩好顶什么用?社会还是吃我这一套的!自己温饱问题都没解决就敢和我争?门儿都没有!

荆楚找到了失败的症结,同时也正视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这些是凭自身的条件在短时间内无法弥补的。自已在长处在哪呢?在于心无旁骛的学习和刻苦的钻研,一念于此,荆楚也就释怀了,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了自己的长处上。但北大群英荟萃,要想会当凌绝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荆楚没别的就是吃得苦,既然决定了要在学习上有所建树,于是也不顾林曼频频的报怨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之中。

时光荏苒,通过不懈努力,荆楚不仅在成绩上独树一帜,而且在汉语言文学老师沈之韬的鼓励和推荐下频频有文章发表在校内刊物和社会报刊上,同学们看他的眼光也从惊疑转向了敬佩。

一天,沈之韬和一个面生的高个子男生把荆楚从图书馆里叫了出来。“介绍一下,荆楚,这是校刊的总编韩冬,中文系大四的,你的师兄。”沈之韬拍了拍荆楚的肩膀。

“你好!”两人握手。荆楚感觉韩冬的手很大很温暖,通过握手的力度和热切的眼神,他感觉韩冬给人的感觉一点也不象他的名字那么冷酷。

“久仰大名啊!多次拜读大作,文笔不错呵!有没有兴趣到校刊担任编辑一职?”看样子韩冬是个急性子,寒喧过后就是开门见山了。

“不胜荣幸,只怕力有不逮啊!”荆楚谦逊道。

“呵呵,瞧你说的!这就样说定了!”韩冬一高兴,大力地拍着荆楚的胳膊。“荆楚,我看你杂文小品文写得很好,就到校刊社会之窗栏目任编辑吧!周六照例有个笔会,就当是你的迎新会吧!还有很多新朋友要介绍给你认识呢!”

“好的,我一定来。”荆楚见人家快人快语也不再扭捏作态了。

韩冬见荆楚爽快地答应了,给了荆楚一个鼓励的眼神便和沈之韬说笑着离去了。

周六晚,荆楚怀着腼腆不安的心情来到了校刊编辑和读者代表参加的笔会,当总编韩冬向众人隆重介绍他时,伴着热烈的掌声荆楚看到了一双双或羡慕或钦佩的眼神,心情也不由得随之激动起来。

韩冬谈了一下校刊特点和组稿要求后请热心读者提意见,接下来是各编辑评稿和谈创作感想。因为编辑们本身也是高产作者,于是评着评着相互间灵感一一闪现碰撞出了激情的火花。有人跳上讲台大声地朗诵舒婷的《致橡树》——“如果我爱你,我就要以树的形象和你在一起。根,在土壤相连,叶,在云中相握!”爱情诗甫一念完又有人低和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更有人灵感一来即兴创作,一时场面群情汹涌,诗潮澎湃。

荆楚于写诗是门外汉,但也被此情此景感染忍不住热血沸腾。正遐想间,韩冬领着个瘦瘦的小个子女生走来了。“荆楚,这是心路丝语的编辑文清影,特长是散文和诗创作。我看你的文章很少涉及这方面,你们俩可以好好讨论一下的!”文清影身材不高但玲珑有致,皮肤白晳长发微卷,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和小巧的翘鼻子,笑起来小酒窝若隐若现。

荆楚感动地望了韩冬一眼,后者给了他一个肯定的微笑后转身向读者群走去。

文清影大方地把手伸过来“你好,我叫文清影,文章的文,清楚的清,影子的影。”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手相握,文清影小手柔若无骨,荆楚心里一动,忍不住难得地俏皮了一回。

文清影轻笑了一下抽回手,荆楚仿佛意识到了自已的轻薄失态,轻咳了一声正色道,“荆楚,荆棘的荆,清楚的楚,中文系大二学生,以后请多指教。”说罢认真地朝文清影半鞠了一躬。

文清影咯咯笑着略一闪开,“言重言重,小女子可当不得如此大礼哦。”谈笑间,两人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从言谈中得知,文清影是高自己一届的学姐,她从初中起就是当地有名的才女,在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无数,还曾在全国性的征文比赛中屡获殊荣,是为数不多的保送入北大的特招生之一。

除了古诗词,荆楚对现代诗歌了解不多,在文清影的介绍中荆楚更深入地了解了顾城、北岛、舒婷等现代名家大作,一时竟有相见恨晚之意。笔会结束后,文清影送给了荆楚一本校刊诗集,两人相约以后再行探讨。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荆楚轻吟着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回到了宿舍,诗歌给他带来的激情让他久久不能入眠。

第二天,荆楚提起笔来,写下生平第一首情诗寄给了林曼。文笔虽然稚嫩,但流露出的浓烈感情还是让林曼深受感动!第二个周末林曼悄悄地来了,当荆楚参加完校刊例会正和文清影热烈地讨论着出门时正撞上了林曼狐疑的目光。

荆楚愣了一下,结结巴巴道“林曼,你,你怎么来了?”

文清影冰雪聪明,一见此场景心里就明白了几分,转过头来取笑荆楚道,“这是你女朋友?真漂亮啊!怎么不向学姐介绍介绍?”见荆楚仍是瞠目结舌的样子,于是径直走上前去大方地伸出手,“你好,我叫文清影,荆楚的学姐。”

林曼把目光从荆楚身上收回,浅笑着同文清影握手道“你好,林曼,外国语学院的,荆楚的,呃,朋友。”

“刚开完例会出来,我有事先走,你们聊”文清影道别离去。

“林曼,你,你怎么这时候来了?”荆楚见林曼转头盯着自己,心里开始直打鼓。

“我不能来么?是不是来得不是时候啊?打扰了你们的......”林曼脸上似笑非笑。

“不是啊,我是说你从来没有这个时候来过的,再说我和文清影只是同学关系.....”荆楚越描越黑,愈发地笨嘴拙舌了。

“好啦,你的表现比那个女的来,差得远了。”林曼有意往那方面引,见荆楚面红耳赤的样子她就想笑。

“没有的事,你不要误会,我和她认识不久的......”荆楚大窘。

林曼终于忍不住咭咭笑了,抢上前去挽起他的胳膊笑道“你还是太老实,一诈就招了。认识不久又怎么啦?认识得久一点就不会发展了么?你说你啊,招那么多女孩子喜欢干什么?”

“还有谁会喜欢我这个不解风情的穷光蛋啊?”荆楚忍不住引用了林曼对他的评价。

“恩,知道就好。要知道,你是我的,可不许对别的女孩子动心哦——”林曼说着掐了他一把,痛得荆楚呲牙咧嘴。

“对了,我买了两张电影票,《音乐之声》英语原声片,今晚我们学院专场,时间不早了我们快走啊!”林曼拉着荆楚开始飞奔。

“你啊,一惊一乍的,就象个野丫头!”荆楚一边追逐林曼一边打趣道。路灯已经亮起,透过两旁的行道树斑驳的光影打在林曼美丽洁白的脸庞上竟有一种说不出的神秘之美。荆楚心下一动,抓住林曼修长的手指握在掌心,飞奔在林荫道上洒下了一路欢声笑语。

当他们气喘吁吁地赶到了北外电影院时,电影已经开始了。荆楚牵着林曼弯着腰借着荧幕上的光影一排排地寻找着座位。好容易找着了,荆楚一路小声地道着歉经过,随后拉着林曼坐下。发觉前后左右皆是成双成对的恋人,两人相视一笑,无限柔情俱上心头。

林曼的手已被荆楚的大手攥得汗津津的但仍舍不得抽离,她借着荧幕光影打量了一下男友轮廓分明的面部侧影,不由得迷醉了。从认识他起,这个敏感坚毅、聪明勤奋的男生已经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了解的深入,她越来越觉得这个沉默的男人身上有太多与平时围绕在她身边的那些小男生不同的东西,这一切都深深吸引着她。就连荆楚的内向、木讷和小家子气,在她心里也是别有一番情趣。这个男人是优秀的,对此,林曼毫不怀疑。但优秀的男人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吸引着女生,为此她不惜主动追求荆楚,不惜一次次地在男友身边主动亮相惊退那些潜在的竞争对手。现在他就在身旁,自已可以感受到他手掌的热度和身上强烈的男子汉气息,林曼忍不住贴过去将头靠在了荆楚肩头。

荆楚心里也很紧张,毕竟这是在人家学校里,他甚至感到了周围有几道或敌视或疑惑的眼光投来。林曼很漂亮,性格又开朗大方,甫进校起就成为了北外的校花,从小到大身边也自然不乏追随者,但她偏偏对各方面都不出众的自己芳心暗许这让情窦初开的荆楚感动不已。肩头一软,一股幽香扑鼻而来,不用说,林曼已将头枕在了自己肩膀上,这丫头就是喜欢标新立异搞浪漫,荆楚心情无来由地放松了,想起林曼讲的关于男人臂长的奇谈怪论不由晒然一笑,一只手还握着林曼的小手,另一只手已伸向了林曼柔软的腰肢。林曼会意地将头贴向荆楚宽厚的胸膛,耳边是男友有力的心跳,鼻端是略带汗味的强烈男子气息,真有点但愿长醉不愿醒的意味了。

两人紧紧依偎在一起看完电影,直到终场铃声响起,两人都不愿意从这美好的意境中醒过来,灯光亮起,两人才依依不舍地分开。走在回宿舍的林荫道上,林曼突然黯然流泪了。荆楚一见急了,“小曼,你怎么了?”

“你会不会象菲瑞克瑞一样变了啊?”

荆楚回过神来知道林曼讲的是电影里冯特拉普上校二女儿丽萨的男友,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最终与爱情失之交臂,心下又是释然又是一阵激动,他揽住林曼坚定地说“不会的,小曼,我对你海枯石烂,此情不渝。”

“真的?”林曼从怀中抬起头泪眼朦胧直视荆楚。

“恩”荆楚直视林曼的眼睛郑重地点点头。

林曼破涕为笑,荆楚叹道,“小曼,你真是多愁善感啊!刚才一哭,倒吓了我一跳!”

“恩,我就看不得爱情的悲剧。有情人不能在一起,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悲哀。”林曼仍沉浸在电影情节中不胜唏嘘。

荆楚搂紧了女友柔声安慰道“傻瓜,我们不会的。只有死亡,才能将我俩真正地分开——”话未说完已被林曼的嘴唇堵上。半晌,林曼才松开抱着荆楚头的手嗔道,“你才是傻瓜呢,不许说那么可怕的字眼!”

荆楚嘿然一笑,也不言语了。

“对了,上周你给我写的信里写得什么啊?酸不溜秋的,我记得你从不写诗的哦。”林曼红着脸问道。

“进了校刊多了些文艺细胞,有时候灵感来了就仿着写点东西,呵呵,你就当是诗吧!”荆楚不好意思地回答。

“写得不错啊!够大胆的,可那里面的话你平时怎么就不敢表达啊?”林曼见荆楚害羞了心觉有趣便不依不饶地追问。

荆楚无言以对,林曼便逼着他将情诗大声背诵一遍,荆楚自是不肯,林曼就起劲胳肢他,两人一路欢笑一路互相追逐,转眼间已来到林曼的宿舍楼下。林曼一看小巧精致的腕表惊道,“这么晚了?你回校还有没有末班车啊?”

荆楚从裤兜里摸出电子表看看笑道,“没有末班车我就当长跑得了,反正最近缺乏锻炼呢!”

林曼惊道“好远呢!你打车得了,车费我报销,反正今天劳动你加班陪我了。”

“我从小走十几里山路上学,自信这点脚力还有,”荆楚见林曼关心的眼神将“反正每次送完你都是步行返校”这句话咽下了肚。

林曼拍了拍荆楚的脸颊轻笑道“那好,你回去吧!乖乖的哦,我不在,不许惹那些女孩子!”说着,不待荆楚会意在他脸上啄了一口就如小鸟般飞上楼去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14:26:37 | 只看该作者
校报校刊就是学校一张“名片” 还需提高质量
2010年07月21日  来源: 文汇报  





    上海工商信息学校校报近日出满100期,学校邀请市、区新闻媒体的记者和校报历届主编,开了一个“校报百期纪念暨校园文化建设研讨会”,从校园文化的视角,为校报未来的走向把脉。

    如今,网络媒体越来越发达,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大为增加,尤其是校园网的建成,使他们能更为便捷地了解信息。那么,校报校 刊还有存在必要吗?上海工商信息学校校长方德明说:“校报就是学校从设计到制造的文化产品,她具有独特的功能,受到师生的钟爱,这种土生土长的东西很有生命力。”

    学校历史的“积淀”

    据记者采访了解,目前在本市中小学、中职学校中,校报依然“经久不衰”,大约有七成以上的学校拥有校报或校刊,有的学校校报和校刊还“比翼双飞”并存。

    沪上名校大同中学《大同》校报也已过了百期,每次出版后,学生都争着阅读。校长盛雅萍欣喜地说:“校报,其实就是学校火热生活的一种忠实记录。每期校报,串起来就是一部学校发展的历史。”同样,晋元中学主办的《晋元》校刊,很注重校园生活的积累,每一期杂志,基本上反映了学校办学的轨迹,多年积累摆在书架上已很有架势了。校长王丽萍称校刊是办学的“见证人。”最近,嘉定区实验小学还创办了新的校刊。

    学生成长的“土壤”

    办校报校刊,最得益的是学生。这方沃土,这块园地,这个舞台,给了学生实践和展示才华的机会,积累了他们受益一生的人生经验,收获了他们孜孜以求的梦想。许多校报记者、文学社成员已成为代表学校参加各类征文比赛的主力选手并频频获奖。工商信息学校现任社长朱陆霞说“内心十分感谢校报这一展示自我、书写个性的平台,每一次把情感和看法诉诸笔端时我都能从中得到一份收获。”“这些专属的记忆如今都已凝聚成了手上那一张张精美的报纸,它对我而言承载了太多太多美好的回忆,是我一生想要去珍藏的。”已经升入大学的校报记者茅家隆说“因为当初多写、多读,让今天的我可以自豪地说:因为校报,让我爱上了写作,让我把‘我手写我心’贯彻得淋漓尽致。写作使我更加地贴近生活,关注小事,懂得道理,让我从一次一次写作中成长起来、内敛起来,它带着我从懵懂走向了豁达、智慧。也因为我以前的积累,现在大学的辅导员老师很欣赏我写的大事记、简讯。”浦东新区观澜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观澜》校报办得很有生气,一位小记者说:“向校报投稿,当小记者,不仅培养了我的爱好,会作文,而且学会了交往,会做人。”

    对外交流的“窗口”

    “校报校刊就是学校一张‘名片’”,七宝明强小学校长吴国丽对每期校报的编写出版亲自把关,力求精益求精。虹口区新华初级中学《新华初人》校报,已连载老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陆继椿撰写的专栏,达60多篇。

    校报校刊传递的思想、精神,尤其为办报办刊人所注重。上海一师附小办的《乐学》校刊,以校训和愉快教育为主旨,内容很有思想性、启示性和趣味性。曾刊登过一组“学生心声”,让人看了动容;展示的老师小时候照片的“猜猜看”,让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校长鲁慧茹认为,校刊要给予学生以精神食粮和特殊的营养。普陀区洛川中学办的《洛川》校刊,因质量上佳,还获得了中国语文报刊协会颁发的”优秀校办报刊”的称号,校长刘爱武说:“校刊也要讲究品位和格调。”

    面对校报校刊的火热,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在充分肯定这种校园文化的前提下,还要提高办报办刊的质量,不能写成“流水账”,也不能做成“简报式”,要源于校园生活,同时又要对全体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发挥导向作用。记者 苏军
4#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14:29:34 | 只看该作者
90年前的扬中校刊现身(图)
2010-12-28 16:05:00 来源: 扬州晚报(扬州) 





  近日,扬州老校友、爱好收藏的老人张镇安在旧书市上购得一本与扬州中学有关的珍贵史料《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校友会杂志》,这本出版于1919年的校刊弥补了扬州中学前身史料的空缺,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昨天,在扬州中学校史研究室,记者亲眼看到了这本90多年前的校刊。

  记者看到,这本300余页的校友会杂志历经90余载,内页纸张已经泛黄,但保存很完整。黑色的封面上印着“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校友会杂志”,字体为空心篆字,是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吕凤子的印章。1919年期间,吕凤子曾在五师担任过一段时间的美术老师,书中有若干吕凤子的印章及他对学生们印章作品的简评。

  校友会杂志第二页为“前言”,是当年校长任诚写的序文。大意是因各学校、教育机关每月寄赠宏编数册,因为当时五师尚未编辑校刊,在“礼不可有受而无报”的情形之下,任校长决定编辑校刊。这样,五师第一期校刊诞生了,任校长在前言中写道“此编都三百余页……此仅为第一期,今年后将续刊……中华民国八年三月,任诚”。任诚,字孟闲,接任校长后,学校规模逐渐扩大,校地由左卫街梅花书院旧址迁至大汪边,拓校基百余亩。

  1927年,江苏省第八中学和江苏省第五师范中学合并组成了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在此前,有关扬州中学前身八中和五师的资料非常之少。张镇安所购的《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校友会杂志》详实地记载了五师从建校到1918年前学校各学科教学情况及历届师生们的作品若干。

  师生们的作品,水准之高都令现代人叹然。比如其中收录了一篇中央研究院院士吴定良在本科四年(相当于现在的高二)对家乡金坛所作的乡土调查。他从地理、气候、农产、社会管理等十多个方面进行科学、系统的调查,并配以图表以释说明。扬中校史研究室工作人员评价说“一个中学生的47页纸的社会调查丝毫不亚于如今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的高质量论文,可见当时五师非凡的教育水准。”

  在这本校友杂志中,还有一张非常珍贵的老照片,是民国七年双十节(即1918年10月10日)五师在校师生的全体合影。偌大的操场,师生们排得整整齐齐,其间还有持枪挺立的革命军。


  校刊最后一页,标明“中华民国八年十二月出版”,编辑者“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校友会”,代印者“上海有正书局”,发行者“扬州旧城大汪边,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校友会”,总代售处“扬州左卫街梅枝书局(定价每册大洋六角)”,并特别注明“版权所有”。其编辑、出版、发行、销售、均很正规,且起点高,唯一遗憾的是未见印书数量。

  据扬州中学校史研究室的老师介绍,这本校友杂志距今已有90多年,能完整地保存至今,实属罕见。300多页的资料,内容丰富、详实,不仅为正在编纂中的110周年扬中校史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第一手实物资料,也为现代人研究当时的中学教育工作提供了参考。记者 张庆萍
5#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14:31:53 | 只看该作者
我淘北大老校刊

何季民  

--------------------------------------------------------------------------------

  著名学校的老校刊,一直为淘书人所追求,北京大学更其甚之,原因之一是可从中追溯北京大学的传统或北京大学的精神。笔者有缘得到几册捧读,在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还拿上几册跑到北大校园邮局,每本花2元钱盖上了北大百年校庆纪念戳。

  2001年五四前夕,我一早在北京的报国寺收藏市场,又看到有人从
麻袋里像倒垃圾似地倒出一堆旧书刊,周围人像拾荒者一样扑了上去。我从人缝里看到那多是北大和燕大的旧书刊,也急忙去抽了几本,竟然都是40周年和50周年校庆的出版物。忙乱之中,听到有人说外面还有一车,马上相跟跑出去,在寺外东边胡同停着一辆北京吉普,满满一车都是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的旧书刊,可是卖主只成堆撮,我只得悻悻地离去。后来问过别人,说是一共卖了8000元。转眼到了2008年,又是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便又拿上淘得的老校刊跑到燕园邮局,花5角钱1本盖上“北大110周年校庆纪念戳”,引来了周围人们的一片羡慕之声。

  一册蔡元培先生题词“北大三十五年纪念 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的《北京大学三十五周年纪念刊》(北大学生会三十五周年纪念筹备会出版委员会,1933年12月17日),所载《国立北京大学三十五周年纪念宣言》中说:“三十五年前,帝国主义摧毁了中国的万里长城……北大应这时代的需要而呱呱坠地了……十四年前,北京大学曾经号召全国民众作反帝运动……两年前的今日,北大学生曾经反抗过政府对帝国主义的一贯投降的政策……”恰如其中一篇纪念文章所总结:“一提起北大,我们总会连想到‘五四’,连想到‘新文化运动’甚至连想到‘革命’”,如同看到了前35年北大的历史。

  1938年,成立40周年的北大已经陷入日寇之手,但撤到昆明的西南联大仍然在12月17日举行了“北京大学建校40周年纪念会”。在1945年的《北京大学34年毕业同学录》上印着蔡元培先生语录:“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开头一篇“临别献辞”说:“五四运动以后北大精神一直作着我国政治文化的根本动力”,“目下……国难尚殷,祖国前途的光明与战后的复兴建设都有待我们去共同努力。”在工学院的简介中写道:“我们不惜别,我们只是互勉,拿着计算尺、鸭嘴笔、丁字尺去做些‘人’干的事,不要昧着良心走入黑暗圈”——令我们今天读起来,也不由肃然起敬。

  1948年,北大迎来50周年校庆,胡适校长摆开了大庆的架势,早在年初1月14日,北大五十周年纪念筹备委员会就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决议了诸多纪念事项。直到11月9日和12月8日,这个纪念筹备委员会还召开过第二、三次会议,待到12月17日校庆之日,胡适却不见了踪影。

  那一年,反对国民党统治运动风起云涌。5月1日出版的《北大半月刊 五四特大号》(北京大学学生自治会)纪念五四29周年,许多进步教授、学者纷起响应。所谓北大传统或北大精神,其实就是“五四的革命传统”或“五四精神”,这是一以贯之且成为大多数国人共识的。

  北平解放后,1949年4月28日,北京大学纪念五四筹备委员会写信给毛泽东主席,请他回校参加五四运动30周年的纪念活动。虽然毛泽东因故没能到会,但是在30日回了信并“庆祝北大的进步”。

  解放后第一个校庆,北大做了比较隆重的准备,并且在校庆前的12月12日决定再一次邀请毛泽东回北大并为校徽题字。12月16日,《北大周刊》出版了第21期,1至8版全用红字套印,是“庆祝北京大学51周年校庆暨师生代表会议开幕特刊”,压题标语是“开好师生代表会议庆祝校庆”。头版头条是“纪念解放后第一次校庆”,第4版刊出的专访“图书馆老职员畅谈毛主席,服务最久的老工友话当年”是解放后最早的关于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情况的报道。第二天,在北大三院礼堂隆重举行了“51周年校庆纪念大会”,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徐特立到会讲话。1950年3月17日,北大收到了中共中央秘书室送给北大的一封信,北大校长办公室并转全体师生员工同志们:寄上毛主席为北大校徽题字,敬请查收。

  1950年4月20日,北大校务委员会又以北京大学全体师生员工的名义写信,请毛主席为纪念五四而举办的五四运动史料展览题字。4月21日,毛主席给北大写了回信:“祝贺‘五四’运动三十一周年,团结起来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毛泽东”。12月16日,北大校务委员会第34次会议作出决定,当年校庆以举办展览为主,不另举行庆祝仪式。

  1951年12月7日,汤用彤副校长提出把北大校庆日改为5月4日,认为校庆时间临近期末,师生紧张不宜搞大的活动。从此以后,北京大学的校庆日就改在了每年的5月4日——这就是北大110年校史后57年校庆日的由来。

  1954年,北京大学度过了解放初最为隆重的校庆。一册《北京大学 1898~1954 校庆纪念特刊》(校庆56周年、“五四”31周年、北京大学校刊编辑委员会编印,1954年5月出版),大红封面,封内刊出油画《五四运动》和北大红楼的照片,扉页为毛泽东题词:“祝贺‘五四’三十一周年团结起来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毛泽东”,不知何故缺少了“北京大学学生自治会五四筹备会”的题款,首页照片“毛主席在校工作处”、“1952年院系调整后迁驻燕大校址的北大校门”。首篇文章为高教部部长马叙伦《对北京大学的一点期望》,下面是马寅初校长的《庆祝校庆五十六周年》。

  接着具有重要影响的校庆是1958年5月4日的“北大六十周年校庆”,这天下午万余名师生员工参加了“北京大学六十周年校庆纪念会”,会上最重要的是陈伯达讲话,题目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批判的革命的精神继续改造北京大学,建设一个共产主义的新北京大学》。陈伯达说:“在五四运动中,北京大学曾经站在运动的前面,有批判的革命的精神,当时中心的口号是反对帝国主义,打倒孔家店。后来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右派篡夺了北大的领导权,改变了北大的教学方向……北京大学的老教授大体上有两个包袱:一是受西方资本主义没落时期的教育,一是受中国封建意识的影响。不论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文学等方面都是这样……我愿意向大家提出这样的意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批判的革命的精神继续改造北京大学,建设一个共产主义的新北京大学。”最后他用“共产主义的新北京大学万岁!”的口号结束了演说。

  当年的新闻报道这样评述:“……它始终贯穿着新与旧,进步与反动、革命与反革命这样两条道路的斗争。目前在兴无灭资、自觉革命的口号下,全校师生的思想改造运动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这些声音让北大60周年校庆过得紧张有余而欢庆的气氛不足,像是预示着猛烈的风暴即将到来。


--------------------------------------------------------------------------------
6#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14:32:52 | 只看该作者
校长亲自办校刊解心结 全校老师成“粉丝”

2010年12月21日
中国新闻网

  当教学不畅、发现学生退步时,作为老师该怎么办?青山区钢城八中的老师们告诉记者,读一读校长亲自办的校刊就有灵感了。该校校长邵运生自2009年开始亲自办文学校刊,每期都由校长本人策划,该校70多位老师都是忠实“粉丝”。

  记者昨日在该校看到已出到第19期的《八中校刊》,发现除了像“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等提升老师教学素质的文章外,优美散文也不少,校刊有8页,最后一页全部为诗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曹操的《短歌行》等都有选入。

  邵校长介绍说,校刊为月刊,内容的主要部分是他从《人民教育》、《新青年》、《中国教育报》等上面节选的文章和诗歌,另一部分是每月学校的评比获奖等概况,“读者群主要是老师,一开始发行量只有30多份,现在70多位老师人手一份。”邵校长说,办刊不仅可以“以文化人”,提升老师的文学素养,还有利于形成健康的校园精神文化。

  初一老师罗远征笑称校刊不仅提升了内心修养,还可以化解小矛盾,“比如两个老师闹了小矛盾,校长就针对性选入一些人际交往的好文章,老师们看了心结也打开了。”(见习记者 史凤玲 通讯员 吴曼莉)

(武汉晚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14:42:00 | 只看该作者
校刊随笔   

文 / 百合雪凝

  





今天的阳光分外的艳丽,一天的工作旅程又展现在我的眼前,我和往常一样,迈着稳健的节拍,有规律的在教学的铁轨上播撒着自己的足迹。
不知不觉在紧张而忙碌的琐碎中,时间疾驰在跑道上,快下班的时候,校长要我去校长室,我有些莫名其妙。想不出校长找我什么理由,原来是学校有个设想,要办自己的校刊,主要是体现教育教学的参考,为一线的教师提供实际的工作辅助,不仅异彩分层还要色味兼具,我欣然地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我觉得一个人把愉悦的心情融入工作中,就是学会了做生活的减法,因为他把工作看成了一种风景,在欣赏的氛围中就会倍感轻松,时时会弥漫灵感的琴弦,弹奏韵律的键盘。
文字是酣畅的梦,在咀嚼的回忆中,创造着生活的章节,我觉得在生活中不要自己套枷锁,写作是我生活的永无止境的奔跑,精神的蓬勃是我年轻的风铃,我在蓄积精神的财富,记录自己丰富的经历,敲人心灵的感悟和思考。如果一个人的心灵枯竭了,他就会成为枯木。过着呆板凄凉的日子,精神麻木的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中,读着自己的悲凉。
追求是一种习惯。触及神经的一点点的光芒也要捕捉,因为最好的酒总是在内在催迫中酝酿,活的自在、独到、洒脱……活出美丽的季候风,别把表演看得很重,那是生活的做作,令人作呕的操练,不合时尚的拘谨。
2006年3月17日下午
8#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14:43:42 | 只看该作者
我爱校刊[zt]



我爱校刊(现称校报),因为校刊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站,在那里,我见识了许多,学会了许多,得到了许多,感受了许多。

我从兰大毕业分配到交大,原本是去教研室做教师的,阴差阳错到了校刊,从1983年8月10日报到上班,到1993年12月10日调离,一呆就是10年零4个月。这么长时间呆在这么一个普遍不被看重的单位从事一份普遍不被瞧得起的工作,这让我的许多大学同学吃惊不已。因为那时,特别是80年代初期,宣传工作可不像现在这样招人喜欢;也因为那10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波澜壮阔,个人位置、利益重新调整、重新分配的躁热期,“下海”成为时髦,而死守在一个只能挣点死工资的单位,很容易被人看作不正常。

我何尝不想动!但动要有动的能耐,动的资本,动到哪里都要干活;可以选择动着干,也可选择守着干,而守着干可能更适合我这个好静不好动的人。

其实,我这个人有个很矛盾的性格:自卑和自尊融为一体,只害怕把事情做不好,让人瞧不起。于是常常暗下决心,事业上一定要尽己所能,不该弱的地方就是不能弱,就这样一直在不安分中做着安分的工作。感谢邓小平恢复了高考制度,使得我这样一个本该修理地球的人得以考上大学,最终来到这个到处闪烁着“文人之光”的环境里,已经心满意足了。不敢奢望别的,只觉得见识不广,所学太少,以至于不敢大声说话,用力甩门,甚至面对采访对象紧张结巴得半天憋不出一个字来,也是常有的。越是这样窘迫,就越是想干出个样来。我口拙舌笨,不善言辩,但手脚勤快,吃苦耐劳,不断地采访,不断地写作,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和提高,倒也忙忙碌碌,自得其乐。学校改革的方方面面,师生生活的点点滴滴,无不在我的采写之列。10年下来,杂七杂八积攒了五十余万字,悉数收入《明德文集》藏之书架。后被一些老师索要,当作了解那段时期交大历史的一个窗口,也算是额外的收获了。

交大是块宝地。近朱近墨,潜移默化,长期采访值得报道的各方人士:院士名师,产业先锋,改革勇者,学界先进,与其交流,与其交友,常常被他们那种爱国爱校、献身事业、学业的精神感动得夜不成寐,疾书达旦,以真诚而激情的文字广布传播。在我看来,一所学校的出名,整体水平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拥有一批出类拔萃的名师名流。名师名家就是名校。不管学子离校多久,身在何处,相聚之时相忆相叙,同学间逸闻趣事扯过之后,谈得最多的恐怕还是老师的音容笑貌,教学细节。一位优秀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的,长久的,深远的。交大不是没有特色教师,只是许多人像交大本身一样只重实干不重张扬罢了,对他们的独特经验认真加以总结使之变成交大的财富,泽被校园,惠及来者,影响校外,便是宣传工作者的职责。有了这种为“名师”树碑立传之念,平时就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校园人物的关注上了,哪管外界跳槽风盛,厚薪诱惑,心中自有所爱,如痴如迷,苦中寻乐,乐趣横生。原有采写“交大百人”之宏愿,未待实现我就调离了校刊,接着又调离了宣传部门,办了一份与交大几乎没有专业关系的科技期刊,渐渐地与学校生活接触得少了,认识得少了,感悟得少了,也就很难找到当年的感觉。

经历是一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啥都有。回首在校刊工作的那段日子,深感交大是一座宝山,有挖掘不完的财富,对喜欢捉刀弄笔者而言,只要你愿意,只要你能静下心来不为浮躁所扰,只要你能以平常心处理周边的物事,你便有做不完的事情,你将享用不尽。我不是干大事的料,只喜欢把小事一点一滴尽力而为,如果这也不愿做、那也做不好,会自然失去生存的意义。而校刊这个静如湖水的工作场所正给自己提供了这种做好小事的机会。我常为我的《明德文集》窃喜,尽管许多篇目内容幼稚,文字粗糙,很不成熟,但它毕竟是我辛辛苦苦一笔一点用心智浇铸而成。没有在校刊的经历,就没有我的文字积累。

常有人问我,当年没做教师是否后悔?(生活中充满了“巧妙”,绕了一大圈,二十多年后又回到了教学岗,成为真真正正的教书匠,不知是老天的有意安排,还是命中注定!)其实,任何工作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任何工作彼此比较总是有得有失有失有得,关键在于自我感觉是否良好。一味地欣赏自己是自负,一味地否定自己是自卑,不卑不亢则孕育着自信。我尊重我的选择,我珍惜我的劳动,我更感激为我提供写作条件的校刊。没有校刊,我接触不到交大的方方面面,接触不到那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更想不到将他们的事迹诉诸文字予以发表;没有校刊,我不会结交那么多遍布校园毫无功利的朋友,他们已经成为我在交大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君子之交平淡如水,喜笑怒骂情真意切,少了觥筹交错吹拍利用铜臭四溢的热闹气氛,却更显天长地久;没有校刊,我的文字功力不会得到加强,写作欲望不会培养得那样强烈,以至于后来在宣传部搞对外报道,做好其他工作的同时,一年还能对外发稿一二百篇,还能帮别人加工润色文稿;离开了校刊,没了写作欲望的驱使,写作能力便不进则退,一提起改稿写稿头比斗大,毫无兴致;没有校刊,也就没有我追求平和自然、恬淡宁静的心境,与社会相比,与校内其他单位相比,校刊实在是太清贫了:清贫,便少了浮躁,少了吵闹,少了斤斤计较勾心斗角,在这个意义上说,校刊最适合人修心养性;再后来,电视出现了,同样是媒体,得到的重视程度却不同,校刊的同志们依然不受影响,办公室一坐,无话无语,埋头实干,该干啥干啥,该用十分劲采写编校的,决不用九分九,在这个意义上说,校刊最适合人韬光养晦;校刊的编辑往往被外界看作清高孤傲,不善交往,其实,遇事无争,独善其身何尝不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虽然迸不出耀眼的火花,却是同事间最值得珍惜、最值得回味的了,毕竟平淡是真,真才持久,在这个意义上说,校刊具有最适宜的工作环境和最纯真的同事之情。

我爱校刊,不仅仅因为我把青春献给了校刊,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更重要的是校刊使我首先享受到了工作的乐趣,生活的乐趣,人生的乐趣。值此校刊由半月刊改出周刊又恰逢出满500期的双喜日子,作为对校刊充满了感情的老报人自当撰文祝贺,毕竟这是我校新闻传播史上的一件大事。愿校刊百尺竿头更进一层.
9#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14:44:30 | 只看该作者
高中,我办校刊[zt]
最好18岁就做过这些事

高中生活比初中时丰富太多了。高一刚开学没多久,一位同学就很激动地对我说,学生会要换届了,我们可以参加竞选。我心想,学生会,那得多大的组织啊!我们才高一,肯定只能先做个小干事之类的,很适合我嘛,于是就屁颠屁颠地去报名了,结果到了之后才发现学生会不招干事,而是招部长,开弓没有回头箭,我虽然严重信心不足,但还是报了名,只是报名的时候又犯了愁,那么多部门,我报哪个好呢?想来想去,觉得体育部或许竞争不会那么残酷,于是就报了体育部,然后还特认真地准备竞选演讲。当时我想得挺认真也挺天真,打算等我入主体育部后要进行N项大改,N+2项小改,最后我在讲台上特别自信地把我的改革方案说了出来,觉得挺靠谱,结果和我竞争的都是些个五大三粗的男生,听了后一个个直乐,心想这傻丫头还当真了,也不打听清楚体育部到底是干吗的。结果毫无悬念,我杯具了,很多天以后我才明白,说是竞选,其实还是得凭关系,所有人都知道,就我还傻呵呵地特当真,我真是太善良了。

受打击了,我决定远离学生会。

正所谓,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我灰心丧气之际,我竟然被校刊部录取了 当时我一个特别好的朋友成功入主校刊部,成为主编,于是她拉上我做组长。我还没弄明白过来,就已经到学生会了,还是一组长,我终于相信有朋友好办事了,不过也顾不上那么多,既然有了职务,那就好好干活吧。

在校刊部,我负责的是一件很“无耻”的工作,那就是催稿。因为写稿、找稿都挺需要时间的,一般人都敬而远之,因此催稿的人绝对需要厚脸皮,朋友说这很适合我,我心想这不是骂我吗。后来我才意识到,人能当主编还真不是闹着玩的,观察力确实没得说,因为在随后的工作中,我的确将这项“无耻”的工作做得特别好,而且还建立了一套无耻的催稿机制,在每个班安排了两个撰稿人,然后每天催他们的稿子,不厌其烦,乐在其中。

如果说催稿需要厚脸皮,那么销售刊物时绝对就不要脸了。我们的刊物是自主盈亏,每次卖杂志的时候,我们都将刊物平铺在楼下,然后风一刮,我们就大喊“焰火啦焰火” 我们杂志名叫《焰火》,很酷吧 然后肯定有一些浪漫的女孩子跑出来尖叫:啊,哪里有烟火,大白天的,在哪里呀?

虽然在校刊部的工作挺累的并且有失“尊严”,但结果总还是让人欣慰,最好的时候我们每期能销售到一千册,非常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通过编杂志,我竟然爱上了文字,也知道了文字工作的不容易。原来觉得杂志上密密麻麻的字感觉很枯燥,甚至瞎反感,然后随手几页翻一翻就过去了,现在想到的则是它背后浓缩了多少人的心血,看的时候也会认真很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1:21 , Processed in 0.12101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