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季超关注张文质也有好几年了。。。。。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1-7-20 14:12:59 | 只看该作者
让教育不断返归耐心与谨慎

                          ——在济南纬二路小学的讲学实录



真正好的理念都是虚灵的理念

来到学校感到特别幸福,上次在龙口参加大夏教育论坛,就接受了烟校长的邀请。在这之前,没有听说或者是当时没有听清楚,以为学校只是要介入生命化教育课题研究,昨天晚上来了之后,很认真看了烟校长给我看的生命化教育的资料,感觉到学校确实有自己独特的对教育很细致、很悠远的想法。特别是昨天见到学校的几位老师,见到烟校长,——陶继新老师还挂电话问我见到烟校长没有,我开玩笑说,我最怕见两类校长:一类是太像校长的校长,这样的校长在学校肯定是有一定的权威,不过这样的校长我并不想见到;还有一类校长,看上去太不像老师。我觉得,一个校长应该看上去更像一个老师,如果一个老师身上,一点书卷气都没有,一点慈祥都没有,一点精神之光都没有,那是很可怕的。我很赞成林肯说的,一个人要对自己的相貌负责,一个40岁的人要对自己的相貌负责。因为40岁之前,相貌是父母给的,这之后,相貌是自己塑造的。后来我们发现,一个人的相貌不要到40岁,而是更早些,25岁就开始自己塑造了。甚至更早一点,就在不断的塑造自己的相貌了。

  有的人看上去一点书卷气都没有,而有的人看上去很舒服,善良,慈祥,你身上美好的事物越多,越能带给人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昨天和烟校长谈到一些教育的事,谈到蒙台梭利的一些观念,蒙台梭利非常细致的研究的人的成长,她其中谈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儿童的成长都有一个实体化的过程,也就是你长成也许就是你所期待的样子,你长成你喜欢长成的那个样子。人生命里都有上帝所赋予的主体性的东西,因为这种主体性,使人长成自己期望的样子。人的精神不断的实体化,人的能力不断的增强,人的自我意识不断丰富,对生命的期待不断明确,就自然而然变成一种形态表现出来。

  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动物,一出生就一定知道会长成什么样子,比如是一只羊,就一定会吃草;是一只老虎,一定是非常凶猛;是一只狮子,就一定长成狮子的形态,是豹子就长成豹子的形态。但人会长成什么样子,没有办法知道,只是知道他会长成一个人的样子,但这个人会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品格你没办法预知,他的能力你没有办法评估,他的追求你没有办法察觉,只有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潜在的能力与外在的环境不断的撞击中,一个生命才能逐渐长成。

  比如说,人都有语言的能力。蒙台梭利说,人都有语言的潜质,语言与动作相比,语言是最难的。但人一出生,哪怕你是英国人,在中国生活,也会讲中国话,生在山东就会讲山东话,要是生在福建,就会讲福建话。这就是说,他具有这种潜质,就看你给他什么样的外在环境。所以,你遇到的环境变得非常重要,你生在什么家庭,你遇到什么样的学校,什么老师,这都很重要。

  昨天我对烟校长说,我早晨想早点到学校,就想看看学校的样子,有时候看了就知道了。

  到过很多学校,发现很多学校都没有种植能够长得很高大的树木,而是只有长得很矮小的灌木。一开始我没有感觉,只是奇怪,学校怎么都种植这些灌木?后来有人告诉我,很多校长希望在他的办公室里(二楼或者四楼)向外看,校园的一切都尽收眼底,没有任何的死角,谁在干什么,哪个学生在干什么,一切都一目了然,非常便于管理。所以,学校的景物背后也都有一个理念。

  今天我到学校,烟校长带着我,先到学生阅览室,又到教师阅览室,一层一层的非常像“俄罗斯套娃”,可能我说的不清楚,“套娃”,有孩子的老师就知道了,是一种玩具,一个最大的,拉开里面有个小的,再打开,又有一个个更小的,一个一个打开,有十几个套在一起,每打开一个,孩子就会惊奇的哇哇大叫,这太好玩了!

  学校也是一样,应该让人感到舒适、温馨、“好玩”,感到放松,更重要的是让人感到安全,这是最重要的。

  刚才和几位女老师拍照的时候还说,我小时候妈妈没有抱过我,坐在女性边上就很紧张。缺少女性的温暖,也就是童年拥抱饥渴症,后天是没有办法弥补的,所以有些东西童年缺乏,童年所受的损伤,后天再也没办法弥补了,童年的很多因素,会影响到成年。

  昨天在机场等飞机,飞机晚点,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把它写到手机上,来后还给烟校长看:我们所从事的最核心的工作是面对生命,而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因为当我们想到教育工作的时候,马上就会想到知识的传递,行为规范的建立,马上就想到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行为品格的形成。但假如是面对生命的话,一切都会比这丰富的多,都要困难得多,要艰辛得多,而且,影响还要深远得多。

  你说,我们在小学所学到的,那是生命对生命的呼唤,生命对生命的接纳,可能是我们一生都没法忘怀的,或者说,在童年所获得那种对生命的滋润可能会成为一生的滋润,使我们不断的会回到这里来,汲取这里的营养。所以,我们奠定的是生命的基础。昨天还跟烟校长说,学校好像知识是很重要的,而事实上,在小学、幼儿园阶段和在大学完全不一样,在大学可以变得更有知识,知识可能就是财富,知识可能就是美德,知识可能就是才能,知识可能就是智慧,但是在小学阶段,最核心的不是知识,而是你怎么关注生命,你怎么对待生命,你怎么珍视生命,你怎么尊重生命。所以,假如我们把工作变成一种任务的话,比如我教这个学科,我就是这个任务,我教另外的学科,我就是另外的任务。在任务化的工作过程中,我们也很容易把工作标准化、模式化、机械化,而不会整体地思考我所从事的工作。

  比如说学科老师,班主任最怕学科老师说什么?“某某老师,你看我带了6个班,没有一个班比你班更差了,你班的学生怎么这个样子呢?”当我们这么来思考的时候,我们的工作就是任务化的。教语文,好像所面对的就是第几节课是语文课,而不是面对具体的生命。我怎么看这个具体的生命,这应该是核心。也就是说,学校不是精选出来一模一样的学生让你来教。

  有人说,教师,是最经常抱怨的职业的,这一点不像医生,医生从不会抱怨“怎么给我送来的都是这样的病人”(笑),因为这就是他的工作,没有病人,医生喝西北风啊!而教师经常会感慨,怎么这个学期我的学生这么笨啊,可能还会对校长说,怎么给我的班级这么差?我去开家长会,我爱人不愿意开家长会,让我去开。你去参加一次家长会就知道教育是怎么回事了。我参加家长会最怕什么,就怕老师在那里一直抱怨这个孩子不好,那个孩子不好,历数这届学生生源怎么怎么差。什么是生源差,说的直白一些,就是在座的各位没把孩子生好。那些所谓的差生的父母是什么感觉,坐在下面是什么情形?

  我们原来开展的“指导-自主学习”课题实验,我们合作者三个人号称福建三剑客,一个是余文森,一个是王永,一个是张文质。王老师为什么要去做课题实验,也与家长会有很大关系。孩子学习很差,老师在家长会上,数落了一顿学生打架的,舞弊的,恋爱的,骂了半个多小时,最后总结了一句,“这就叫做有其父必有其子”,把老先生给气得不得了,真是羞愧啊!

实际上我们都有一个错觉,我们总喜欢用我们的方式、我们的标准来培养所谓的优秀人才。学校要有学校的理念,真正好的理念都是虚灵的理念,什么是虚灵的理念?并不是说现实中你能找到的具体的标准,比如说,这是世界上最美的瓶子,你相信吗,肯定不相信,谁都不相信世界上有最美的、美得不能再美的瓶子,但这个最美的瓶子在哪里,就在人的理念里。当然,你要我拿出来给你看,我拿不出来。学校的理念就是这样的,它并不是很具体的,越具体的理念就越麻烦。我对你饱含了期待,期望你成为这样的瓶子,但是对于不是这样的瓶子,这个标准就是非常不公正的。所以说,如果按照一个标准来培养人,大量的人就会成为非常痛苦和不幸的人。所以,学校好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一定是在远处召唤着我们,召唤着我们所有老师朝着这个目标,按照不同的理解,针对不同的学生,同时根据老师自己的才情,自己的禀赋,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期许,带着孩子朝着远处的这个目标走去。
12#
发表于 2011-7-20 14:15:47 | 只看该作者
2004年旧作:张文质:处于危险之中的中国基础教育



张文质



20多年来中国基础教育一直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改革,但总体上收效都并不是很明显。2001年秋季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今年已进入第四个年头。客观地说,迄今为止,这一轮的课改虽然被一些学者称为超越课程的课程改革或者称为终结性的课程改革,充满期待能毕全功于一役的改革,但是我感觉到,我们这三、四年对基础教育学校现状观察的情况来看,触动较多的还是在教材、师资培训以及小学阶段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极其有限的方面。新的课程改革一开始给大家带来很多的喜悦、冲动和激情,但慢慢的变成了一个旧词,甚至仍然有像以前的改革一样有成为一个贬义词的可能性。从总体而言,中国基础教育仍然可以说灾评估、晋级几乎都可分为三至五级(如学区、区县、市、省、国家级;中学的一、二、三级达标学校等)。学校的大量精力都花在各种各类的、名目繁多的、甚至都以为非常有必要、非难深重。这些年目睹教育的种种怪相、病相、疯相,我觉得,正因为我们生活在期间,我们经常深入学校和老师们在一起和孩子们在一起,越来越觉得,有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一)“应查教育”甚于洪水猛兽



这几年来应该说对于应试教育有了许多激烈深入的批判,但是对于“应查教育”(我把各种检查晋级评比竞赛等等称为“应查教育”)带来这种灾难性局面很少有过细致的分析,甚至没有人细心统计过各类基础教育学校一年要接受的各类检查、评比、晋级项目到底有多少。有一位农村中心小学的校长曾经告诉我,他所在的学校每个学期收到的各级有关部门的整改、检查、评比文件有300份之多。我粗略地对基础教育学校的这类检查评比做了一个统计。对学校常见的检查、评估项目有:督导工作检查、收费检查(特别是收费检查是多部门、经常性地进行,有教育部的、省教育厅的、市、县教育局的、还有财政局的、税务局的、还包括纪检、人大、物委、纠风办等相关部门检查的。这里特别要说,因为今年秋季以来许多校长感慨良多啊!九月十月份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应付各种收费检查。)校务公开检查、行风建设检查、课改工作评估、体育工作达标评估、教工之家评估、文明社区评估、健康教育检查、交通安全教育检查、少先队队部建设评估、统一着装检查、素质教育评估、文明学校评估、示范学校评估、双高普九检查、创安工作检查(也是经常性的)、党建支部工作检查、德育评估(也是经常性的)、德育工作“十配套”检查(非常遗憾我实在搞不清有哪些配套)、学校常规工作检查、卫生工作检查、达标图书馆评估、人大政协定期的调研等等。

学校最常见的荣誉称号有:省市县文明学校(两年评选一次,逐层晋级)、文明单位、省市县(区)先进单位(也是逐层晋级)、省市示范学校、各级绿化先进单位、先进教工之家、绿色学校、少先队先进大队小队、市县级教科研先进集体、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统一着装先进单位、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学校、“五无五有”学校、巾帼文明示范岗、标兵岗、示范文社、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单位、校园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课改先进单位等等。

那么,以上这些检查评比,有的是大型的如素质教育评估、“双高普九”等,往往需要学校花费数周甚至数月的准备。各种材料收集、整理、补齐(所谓的补齐是,原来没有这个项目而现在要求这个项目,只好再补材料,所谓的补其实往往就是集体造假。)之后,还要有专门的场所摆放,有一位校办公室主任告诉我,他们学校评选市示范学校的材料就有36袋之多;小型的检查同样需要专人精心准备“应查”材料,所有工作也决非一日之功。以上所有检查、常有助于学校发展、非常能够完善学校各项建设的检查。学校所涉及的相关管理、指导、检查部门可说是中国目前所有行业中最多的:有人大、政协、宣传部、文明办、教育局、妇联、工会、团委、公安、消防、未保办、安保办、财政局、卫生局、物价局、审计局、建设局、土地局、园林绿化局、街道、居委会等等。因为政出多门,名目繁多加上人人都觉得自己“责任重大”,每所学校几乎月月都有大型检查,小型、临时性的检查更是“细水长流”从不间断,甚至多到连校长都无法统计学校一年到底要接受哪些检查。学校里有一些专门“做材料”的高手(这是我到学校才知道),有些校长告诉我说,他们学校谁谁是做材料的高手(主要是教务处和办公室人员)。简直就是专职应付各种检查任务的。

那么,对每位教师而言,每位教师也都无法幸免。因为检查有各种各类的任务,这些任务总有机会落在教师身上。各种检查、评比、晋级的“初衷”据说都是为了促进学校的发展,使学校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但如此繁多的“政治任务”对学校正常的教育工作的冲击、干扰,在我看来简直可以说是“罪莫大焉”。学校的人力、物力的巨大耗损不说,各种检查、评比、晋级轮番成为学校的中心任务。这种情况下,学校还能有多少精力对教育持久、细致的注意力?校长还能有多少办学的自主权?(谈到办学的自主权,这不是一个真问题而是一个假问题)在这种检查下还能讲什么校长办学的自主权?包括校长对课堂、对教师持续、认真的观察与指导更是无从说起。当年苏霍姆林斯基当校长、班主任、当老师每天还要听两节课,这对中国的校长而言差不多是天方夜谭。校长们个个忙碌不堪,穷于应付,加上各种责任缠身,职业的疲倦感在所难免。

我刚才特别不厌其烦的、把我所知道的、实际上还需要代表全部的检查、评比、晋级的项目罗列出来,为了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实际上这些检查涉及部门繁多,从来没有统一的计划、统一的目标,进行有序、到位的、建设性的、能够真正促进学校发展的检查。这种意义上讲,检查已成为教育的一大祸害!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教育成为集权主义、计划经济最后一块最顽固的堡垒。学校完全没有办学的自主权,没有哪一所学校能够关起门来拒绝检查,不让检查冲击、干扰学校的正常秩序。从某种意义上讲偌大的校园已经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应试教育固然可怕,但从今天来看对学校干扰影响最大的是各种检查、晋级、评比。有位校长对我说,每次检查一来,不仅忙于应付检查,还要忙于精心招待各级“检查大员”。学校不是再穷不能穷孩子,而是再穷不能穷这些“检查大员”。不能怠慢各种各样检查大员。今天,教育的处境非常难堪,2000年,对教育的所谓的乱收费进行了一个检查,教育成为十大暴利行业之一。真正对学校负责任,真正对学校存在困难和问题以及这种难堪的局面反而被忽视。与各种检查相对应的是各种各类的学习,文山会海同样可怕。一个中学校长曾对我说,他们是课改先行一步的实验区。校长每个月要开会20次以上,大量的精力耕费在各种会议、应酬、检查等各种教育之外的功夫之上。我觉得,这是我们今天教育可能面对的一个最大的问题。



(二)教师正成为精疲力竭的人



有时我们教师是被赋予重大责任的人,包括这一次新的一轮课改刚刚起动时,教师被称为课改成败的关键之所在。这样一种重大的历史使命、(时代)社会责任感赋予教师身上。实际上更加深了教师地位的尴尬。无论在学校内部还是在学校外部,教师都可以说并不是真正的有多大的社会地位。那么,今天这个群体,它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职业的压力和倦怠感。教师很多工作精神创造的价值被漠视,更可怕的是教师除了要完成繁重的教学工作任务之外,甚至还承担大量的、从未有人统计的其它的工作。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我们看刊物有时会看得比较迟,有时会因为看到某篇稿件或某些事便很自然给某个教师挂个电话。30岁以上的教师9:30以前基本都入睡了,明天要起个大早。包括我们有时只统计过教师的教学的课时数,从来没有细致统计过多少学生数的班级对孩子来说是宽松的、快乐的、幸福的,对教师来说是恰当的、从容的、是能够胜任的、愉快的。所以美国有位教育家鲍威尔就曾经对一位校长大发感慨。他问校长,30个学生的班级与40个学生的班级对老师而言有什么不同?那个校长居然说没什么不同。鲍威尔很生气地说,我简直不能相信这位校长居然从事教学工作有三十年之久,他对教育是如此的无知!实际上我们每个当过教师的人都知道,在小型班级、在超级班级里,我们的劳动量、生理感受、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我今天所要谈的不仅仅是教师在班级里执教过程所付出的艰辛的劳动,还有他们在课余要完成的工作量。

我不厌其烦地把它们每一项都罗列出来,可能仍然是不完整的。包括每一节课都要写教案,现在每一种检查如素质教育评估及评职称,都要检查教案。甚至教案要保持三年或更久的时间,随时备查。那么除了教案之外还有课后反思、开学计划、期末总结、学期论文、班主任每日花名册、家校联系卡、家访记录、劳动表现评价表、诚信表现评价表、教研组计划、总结、辅导组计划总结、组织少先队活动记录、总结、备课组教研记录、每学期一次公开课、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每个月抄2千个字资料)、学生花名册、每月学生生病记录(上交防疫站)、成绩报告册、评语、期中、期末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抽考质量分析、学困生跟踪记录、一篇德育论文、一篇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每周班队活动记录、后进生帮教案例一份,还包括WTO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课改培训、骨干教师培训、辅导员培训、普通话达标培训测试、班级学生获奖记录、班级创安记录、年度考核审批表、教研日记、家长会材料及刚才提到的各种各样的培训。这仍然是不完整的、不同地区有本地区花样繁多、不断创新的各种检查规定,有些学校校长也根据自己对教育的不同的理解和习惯而规定了各不相同的检查。还有一些政治性学习和常规的教研学习我们这里还没罗列。所以,上一次我为一个市的教师现场教育写作作评价,有一篇文章我看了感触特别深。这位老师写道,本来想周末在家好好睡一觉,结果又被学校派来参加现场写作,到了现场真想躺下来好好地睡上一觉。实际上,我经常收到一些老师发来的短信,类似渴望睡眠的愿望确实无比之强烈。教师是睡眠最少的群体。教师需要对学生提供细致的、一以贯今的指导。

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首先自己要关心。一个精疲力竭,甚至形象崩溃的教师,他能够给学生的关爱帮助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是不能预想的。我们这个社会不断地有对教师的心理健康进行调查,调查显示的结果非常不乐观,但是,每次检查结束都停留在教师越来越成为一个危险的不健康的群体,很少人会去想怎么来改善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真正的为教师减负,下决心为教师提供帮助。今天的教师不仅身心俱疲,甚至他们的这种职业的不认同感、不稳定感越来越强烈。这一切都影响着教师发挥自己的职业专长,发挥自己的禀赋。

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中本身的幸福从某种程度上讲变得更为渺茫。所以,教师在我看到正在成为精疲力竭的人,根据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学者费洛登·伯格,他对精疲力竭所下的定义:所谓的精疲力竭就是一种极度的疲乏,极度无能不安,在这不安中,一个开始抱有很高成就目标的人会沦落成一种衰竭、忧虑、受挫、愤怒和玩世不恭的状态。我觉得他这样一种描述跟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些教师状态是相类似的。

浪漫的、有诗意的对教师的一种描述,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但从现实状况来看教师越来越变得可疑,整个社会对他们缺乏信任、缺乏真正的关爱与同情。各种各类的检查晋级评比、包括各种各样的应试教育的灾难,实际上教师是最大的承担者。在这种承担的过程中,教师经常是受到双重的伤害。一方面是为了考试或晋级的目标竭尽心力,另一方面他可以留给自己、留给家庭、留给自己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我们常常感慨有些教师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实际上教师给自己孩子的时间是非常之有限。真正能够促使教师有效发展的培训很少,各种各样任务式的、有关部门谋利的培训极多,甚至每次改革,每次晋级,教师都成为受害者。不仅精神上受害而且经济利益上也是受害。有时甚至是宰你没商量,都是根据红头文件,各种培训都要交钱,各个部门把手伸到教师的口袋里去的。如此繁多的检查,有谁真正去关心一下教师。

    教师越来越成为一个弱视群体,我们社会目前关注的比较多的是课堂中、学校中各种暴力。教师的种种不良行径,但很少把目光投向广大的特别是弱势学校的教师的生存状态。有时打开报刊杂志媒体,真正对教师实况式的描写的很少,教师的最后“光圈”“光环”已不复存在了。当我们到农村学校,绝大多数老师都是未老先衰、生活窘迫、精神颓废,甚至失去了对工作对人生一种美好的生活期待。有位教研员很感慨地说,我们郊区有一位中学老师从教快三十年从未进城一次。教师的现存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又受各种社会、经济、教育内部的威胁,已经活得很没尊严。从教育的根本目标而言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幸福和发展,但如果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幸福和发展无从谈起的话,要实现学生的幸福和发展是不可能的,至少是大打折扣的。所以,教师这个职业获得自己的尊严、赢得自己的权利,让教师有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满足、成就感实际上关系到我们整个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教师个体健康问题。



(三)孩子们都像农民一样辛苦



我自己的孩子现在都读初二了,从她一年级开始,八年的时间,我每天都在关注着她的学习、作业,关注着她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我的许多亲戚、朋友的孩子也都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同时,我每年在我们的课题实验学校(十几级)听课都在150节以上,和教师与孩子都有较为广泛的接融,并且,我还在编辑着两本教育刊物,每天还翻阅着大量的教育报刊媒体,总体感觉,今天中国的孩子实在太苦了、太孤单、太无助,还有这种孤单无助在某种意义上被漠视了。从我的孩子而言每天至少花13~15小时,用在学校生活与学习上,每天早上6点起床一直忙到晚上10点,很难闲下来,而我的孩子还只是上初中,同时她也不是特殊的个案。要是到周末,在各个学校门口看一下,有的是称为补习的实际上是学校正常上课的,还有的是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名师家里更是门庭若市,(有一技之长,对应试能力方面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家里门庭若市)夸张一点说,现在凡是家里有一定经济能力和合适的补课地点的孩子都在补课。中国的孩子是概莫能外,孩子这种艰辛有时我们看在眼里心里很觉沉重,曾经听一个朋友感慨,现在有哪一个家庭能跟上初中、高中的孩子一起吃早餐呢?每天也是这样,我孩子上学时,我还躺在床铺上,有时孩子走了,我还会睡着,心里很是不是滋味,实际上算一下孩子的一天睡眠时间还不到八个小时。看一看我们中国的孩子大多数面黄肌瘦,这种面黄肌瘦很大程度上不是营养不良,主要不是营养不良而是他们没办法得到充分的、放松的、从容的休息。孩子们都在拼命,我们把教育上的很多的压力、就业的压力,优质教育匮乏竞争所造成的后果都压在孩子身上。前不久我们福州郊区有一位初一的学生在教室里喝农药自杀身死,他的遗书里有一句话看了让人为之动容,如果我不上学那就好了!我不知道这悲剧的背后还有什么原因,光是这一句话就足以使人心里震惊。去年长春有一个初二的孩子读书活活的读死了!像这样的悲剧不时都在发生,所以有个调查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比例逐年攀升,数据显示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比例达到26%左右。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对学习的不适应,对交往的不信任,对未来失去信心。这种精神障碍在相当程度上与孩子现在所在学校的处境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一方面在进行着课程改革,另一方面走向应试教育的深渊。今年有一件事,特别令人感到难以评判。江苏省南京市今年的高考在全省是排名倒数第一,而南京恰是全国素质教育做得较好的地区。素质教育、学生的综合能力、兴趣、爱好有时很难简单地转化等同于应试能力。我的一个朋友也曾经和我聊起这个话题,省教研机构的孩子在中考、高考中成绩相对会弱。我的另外一个朋友在省文化部门,他们单位的孩子在中考、高考中成绩也很差。这些机构的人员大体都受过高等教育,问题出在哪里?问题不是出在孩子身上,在我们培养孩子的学习发展的心向上也不出什么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越是究索,我就越不得不这样说,实际上我们越是尊重孩子的学习的心向,尊重孩子的基本权利,越是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这样的一个孩子有时反而越不适应应试教育残酷竞争的生存状况。我开玩笑说应试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这确实是个沉重而严酷的话题。在种种学习压力之下包括孩子的精神障碍的比例越来越高了,孩子的轻生等等。现在还有一点是,社会越来越冷漠,对于孩子所受的痛苦没有引起更多的人的震动和沉思。有个中学校长对我说,到了中学不抓不行,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因为我们基本上教育仍然具有很强的甄别和选拔功能,(选拔功能这是比较正面的表达,实际上用另外一个更恰当的词就是淘汰)。优质教育的资源还是很匮乏,很多孩子逼于升学的竞争非常剧烈。这里套用官方的话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以人的情感为转移”。所以就变成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的识时务者就是该牺牲的要牺牲,该放弃的要放弃。而这些牺牲和放弃的背后,对儿童的权利、儿童的身心健康、儿童的选择很难真正尊重。我们的教育很少能够倾听儿童的声音。昨天看了一个城市的2005年的中考的考试大纲,看了还满沉重的,从大纲中可以看出新课改的一些倾向与趋势但很难看出我们社会对孩子的“减负”方面真正的有所作为。我说了一句可能很多人不爱听的话,课程改革在某种程度上也加重了孩子的负担。我们以前考试就考一本书,怎么背基本在这一本书里,现在课堂开放了、资源丰富了,如果课堂开放、资源丰富还是为了考试服务的话,那么孩子的负担还在增加。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是第四年了,我们看看孩子的负担有没减轻?他们对学习的热情有没增加?他们对自己的发展有没信心?这是课程改革要回答的问题。我们常说光明在前头,可孩子们却在痛苦和黑暗中跋涉。那个光明是不可靠的,我觉得课程改革确实在这方面是没有太大的作为。另一方面在各种压力之下,教师的心态也扭曲了,我经常感慨,任何一所学校想有所作为,真正要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话,要把改善师生关系当作立校之本,教师要更多一些人文关怀,更多一些对儿童的叮咛,更多一些对儿童的同情,实际上在这样严苛的评价体系下,教师的同情是十分有限的,家长们对孩子的关注与交流也是令人担心。上一次,我为初三的孩子上一节课,问孩子们,在一个月时间里你们的父母到底有多少时间和你们交流?学生们跟我说,主要是在饭桌上交流,无非是谈些“多吃一点啊!”“吃快一点啊!”“不要说话啊!”“作业做完了没有”,就这些。我觉得家长们需要自我追问:你有多长时间没有和孩子一齐去旅游、去公园、去看电影、去听音乐会呢?有多久没有坐下来和孩子细致地谈心呢?有多久没有关心过孩子除学习、生活之外还有什么需要?或者还有什么困难?有多久没有诚挚地肯定过孩子的所作做为、所思所想?这是一个很沉重的问题。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向他谈就是浪费时间。它很可能就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好像我们所有的力量都要花在孩子的课业上。这种想法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没错。对于智力正常的孩子而言,他考试考七八十分、良、中等这是很正常的。他要是成绩提高到一个档次,要付出很多的代价,这种代价没法去估量,它对儿童一生产生多大而持久的伤害。因为人的生命总是这样,当你在经历时,是无法估量这一切的对后来的发展留下怎么样的痕迹,产生怎么样的影响。我总体上感受儿童很无助、很无奈,他们微弱的声音很少被人听到。有时候听见了,这样的声音太多了,我们也麻木了。爱因斯坦说,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我们今天的孩子,他的创造力、想象力,他的童真童趣,他独特性,很难得到一种制度上的保障和肯定。他们真正是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村的孩子处境更加困难,现在城乡的差距在不断拉大,贫富差距也不断加剧,城市的教育,即使在我们评估城市教育出现很多问题的情况下,乡村教育问题更为严重,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设施严重不足。今天,还有一条,不少地方还有这样的一条制度,有些优秀的乡村教师可以通过考试的方法进入城市,我想这对于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幸福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是大有好处,但是,反过来,我们是否想一想:农村的孩子怎么办?我觉得中国教育对待儿童,对儿童的成全、儿童一生的发展,我们到底要给儿童一个怎么样的未来非常值得反省。有时候,真的这么觉的,我们的教育这样的反省还不够,马来西亚的教育部副部长曾经向全国的儿童道歉:由于学业负担过重剥除了孩子的童年,让孩子过早地承担人生的重负。我想我们中国的教育更应该向孩子道歉,更应该忏悔:我们到底都做了些什么?



(四)贫困的教育有什么尊严



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门出台了禁止学生择校的文件,同时在大、中、小学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收费的检查。现在有各种说法,有的说法是十年间学校各种各样的乱收费高达2千亿人民币。据一位教育学者分析2003年所查出来的学校所谓的乱收费8亿多,但是由于媒体的炒作教育已经被列为十大暴利行业之一,教师这一职业被许多地方列为最负面的职业之一。应该说,学校、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收费混乱、收费搭车等等现象。但在我看来中国教育更可怕的问题不是乱收费,最可怕的问题是教育的贫困,是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是教育贫困问题被有意无意的忽视与掩盖。

    前不久,我到了一所乡村学校,在我到达的前一天,这所中心小学下面的一所完小,由于原来的校舍坍塌,新的校舍正在搭建学生都分散在乡村的农家中上课,有一个孩子在傍晚时,不小心踩到乡村那种敞开式的粪坑里去,还好,被一个过路的捡破烂的人救了起来。中心校的校长说,我们一定要改善乡村孩子如厕的条件,要不然要出大事。那个完小的校长当场就说,我们完全没有能力改善,因为学校可以说是一贫如洗!这一所中心校到今年为止,欠下了债务将近一百万。这个县为了完成“两基”的任务,光是高级中学欠下的债务达1.2亿元。泉州泉港区的一位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我实在撑不下去了!”但是,我们学校各种“撑不下去”的局面从未引起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的足够重视。现在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有一种说法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4%, 2004年9月9日至21日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教育权报告员托马舍夫斯基,应中国政府的邀请,考察了中国的教育状况。他认为中国的教育经费只占全国生产总值的2%,而且政府预算只占教育总经费的53%,剩下的47%则要求家长或其他来源去填补。所以,我想我们现在各个部委(七个部委)联合下文治理乱收费,从去年开始各种收费检查连续不断,但我觉得如果我们真正的直面教育,拿出力气为教育呐喊的话,我们更要把目光投向教育的贫困状态,投向每一所学校所欠的债务,投向拖欠的教师工资,对教育的基本投入、对生均经费的投入更应该作一个细致认真的调查。

    中国的教育问题有很多,但有一个主要的问题是教育的真相被遮蔽。真相被遮蔽使得教育丧失了一种应有的公信力,也使教师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付出的艰辛的劳动被忽视。对收费的检查,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转移了对教育真正问题的注意力。可以说,我们对教育还是缺少一种应有的责任、勇气和雄心。从道理上讲,我们都明白,一个国家民族的振兴,全在于教育。但如果我们没有付诸行动,实打实地改善教育的现状,要想改变教育的种种问题是不可能的。记得在日本刚刚实施义务教育时,当时相当多的镇村长剖腹自尽,因为义务教育的经费要由镇长、村长去筹措。由于当时经济相当困难,镇长村长筹措不到,感到无比羞愧剖腹自杀。当然,我们不是鼓励政府官员仿效日本村镇长剖腹自杀。而是,我们没有听说过,政府官员、教育行政官员为教育的问题与困难而坐立不安。我有一个亲戚的孩子,今年刚上一年级,她的班级竟有82人,孩子连下课走出教室都感到非常困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大量的乡村学校,由于贫困,办学质量差,孩子不断集中在中心小学,集中在城镇,城镇学校就不得不变成超级学校、超级班级。一百多年前美国教育家杜威描述美国当时的教育状况:乡村教育成为公共耻辱,而城市的孩子不道德地被堆集在一起。这仍然是我们今天教育的某种真实写照。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使得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应试教育才愈演愈烈,欲罢不能。谁也不愿意在起跑线上被淘汰,谁也不愿意在终点线上被淘汰,任何时候被淘汰都是不幸的。最后牺牲的往往是弱势群体,往往是我们的农家子弟。还真需要统计一下,今天我们农家子弟能考上大学,能考上重点大学,能得到更好发展的比例到底是多少。这几年青少年自杀率中,农村孩子的自杀率不断攀升。这和贫困和无望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在解决教育问题的时候,往往缺乏一种直面现实的勇气。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最后这一次疗治疾病的药物,往往会成为下次得病的病因。

    中国基础教育正处于生死攸关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决不仅仅是选择的问题。
13#
发表于 2011-7-20 14:18:33 | 只看该作者
张文质:生命化教育漫谈之一:教师的快乐人生


2008-08-08


教育的现代化,当是一所学校努力去实现的变革。一所负责任的学校,应当具备热忱的教育之心和开放的教育视野,它会希望自己能看见孩子的明天——更加美好的明天,从“小地方”的孩子变成世界的孩子。


       那么,我们不妨透过“历史决定论”去看孩子的成长。孩子在美好教育的引领之下,就会从打工者的孩子、农民的孩子、边远山区的孩子变成文明人、有素养的人,怀抱希望的人。老师和学校所做的努力,其实在课堂所呈现的就是能动的生命热情,表现出自信、积极参与的人生态度。一节课堂更重要的是看孩子们的生命状态以及教师在课堂是如何肯定这样的生命状态,看教师是如何引领孩子们朝着更好的方向行走。一所学校的努力,是不是有价值、有意义,更应看重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姿态去推动学校的发展。新的文化姿态会带给老师对自我的全新认识,新的文化姿态也会让老师变得更加快乐。


       如何引领在“夹缝”中生活的孩子,如何引领他们在变革“夹缝”中的童年?有时候,在中国,“农民的孩子”就是一种耻辱的标志、痛苦的代名词,被社会所漠视的生存状态。那么,一所好的学校要做的,就是以人文情怀和救赎责任的自我赋予,把孩子从这种耻辱的身份或者不那么美好的遭遇中通过教育挣脱出来——通过教育维持他的自信心,通过教育增强他对人类的信赖感和一体感,最终摆脱这种“出生决定论、历史决定论”所带给他的镣铐。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视野里普遍可见的是一张张忧伤、不快乐、愁苦的脸。70年代的人的脸要比80年代的人更愁苦些。50年代的、40年代的人应该也是十分愁苦的。复旦大学教授旷新年写的一篇回忆他父亲的文章里,谈到他父亲的照片与祖父的照片、曾祖父的照片的区别。曾祖父的照片慈祥、从容,看上去知书达理。实际上曾祖父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佃农(社会底层的农民)。他的祖父看上去也很安详、很知足,有种乡村农民自然生命的相貌。父亲的照片完全是那种“丧家狗”的形象,但父亲是村里党支部的书记,是村里的会计。父亲在最自己最美好的时光中是非常痛苦的。因为父亲的痛苦,同时也把痛苦传承给了他,使他自己的童年过得非常不快乐,甚至影响了婚姻生活,影响到他后来的人生追求,影响到取得学术成就所应该有的满足感和自豪感。今天改变教育,很重要的就是要改变人的“精神面貌”,而由一个人的“精神面相”我提出生命化教育中“好教师”的三条标准。


       第一,教师应该把自己的孩子当做一生中最重要的学生来加以培养。希望这孩子能够健康、健全、快乐、幸福。所谓的成功,就是他更幸福更快乐,他活得更像一个人。也许只能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我们只能开启黑暗的闸门,引领孩子到达未来的世界、光明的世界。这孩子首先是自己的孩子,所有的老师都必须有这样的意识,首先必须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功,这就尽到了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有也助于滋长养教师的职业自豪感、自尊感。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孩子,不能忽视自己的孩子。这不是自私。孔子说,亲亲而仁民。实际上也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从自己的孩子做起,先从自己家庭的幸福、家庭文化的变革做起,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好教师,应该看上去年龄至少比实际年龄年轻5岁。这一点,主要在于精神状态,那是一种征服困难的状态,是一种消解困难的能力。好教师并非总是生活在很美好的生活环境里面,但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面,都要有意识地去做一个“挣脱者”。因此,我的观点是——我们生活在“体制”之中,但我们不能当一个“体制”人。举个很简单的例子,80年代的时候,我在一个贫困县扶贫,那时候电话还未通,非常不方便。我父亲给我打了个电报,说我奶奶病危了,让我火速赶回。我当即拿着电报给讲师团“团长”看,解释说,奶奶病危了,我想回去一趟。结果这位“团长”竟这样脱口而出说道:“为什么不等奶奶去世后再回去呢?”真是令人无语了。


       所谓的“体制人”,就是丧失了用“人”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当他面对他人、或面对自己之时,他只有契合体制的思维,却没有正常人的思维。我们知道,这正常人的思维就是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生死离别。如果这样的情感也丧失了,那肯定就是教育最大的失败、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失败。而无论是教育的失败还是社会的失败,都必将会造成更大的灾难。这种灾难有时候直接表现在对他人的痛苦的漠视、对他人幸福的妒忌与破坏……


       因此,在一所学校里面,最需要培养的就是“人的情感”。那么,要改变教师的授教方式,应当从改变教师的眼神开始。教师用什么眼神去看一个人,看一个陌生人,甚至不理解、不接受的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应当不断的反省自己,我们是用怎样的眼神看一个陌生的人。一个孩子喜欢一位老师,其实首先喜欢的就是老师的眼神,喜欢老师看自己的方式。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阴阳先生”。一个没有经验的孩子判断一个人的时候通常是靠直觉来判断人的。因此,一个孩子看人眼神,往往具有“摄神的功能”——可能有些孩子一辈子都难以忘记自己对教师的“摄神”。我相信善良的人、有自我消解痛苦能力的人,普遍地看上去会更年轻些。春节时我去澳大利亚,发现他们的儿童、少年普遍都天真、淘气,青年普遍的性感,中年普遍的有风度,老年人个个都很慈祥。这就是一个社会文化形态和人的价值生动的反映。如果中国人也都这样了,那么中国社会将是多么加美好啊。


       第三,好教师看上去就“像一个教师”。人对自己的相貌是负有责任的。最初的相貌是父母给的,慢慢地就是自己塑造的。老师长得像老师,就是对职业、人生成就最高的评价。在一所学校里,只要看老师的脸、孩子的脸,就能很深刻感受到那里的教育氛围。


       综上三点所述,就是生命化教育理念中“好教师”的标准。


       若达到以上三个标准的人,一定是一个很快乐的人。因为不快乐的人达不到以上这三条标准。或者说,不把以上三条当作自己作为一个教师的标准的人,也是不太容易快乐的人。


       如何做一个快乐的人?我认为如果有三条路供你选择,请不要选择“最消极”的那条。我们中国人,往往由于童年没有充分“展开”,生命打开得也不完整,人生往往也是不完整的。遇到什么事总很容易消极、沮丧,很容易选择那条最让自己感到痛苦的路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可能,就是因为我们选择了最消极的那条,而让我们没有去尝试。我们总是还没有去尝试就以为自己会失败,而这样的消极正是我们最可怕的敌人。所谓的变革大概就要从这里开始,就是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建设者。同时,教师要做的变革就是,首先让孩子自食其力,其次自我主张,第三自身强健,不做心灵有残疾的人。一个人心灵的残疾是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心灵残疾的人的是很难获得快乐的。


       另一方面,不要在内心培植一个敌人。要用一个更开放、更有理解力、更慈悲的心态去理解我们难以理解的事情,最大的收益者一定是我们自己。克制自己的愤怒、克制自己的仇恨,把内心的弱点一点一滴地挤掉,收益的人一定是自己、家人特别是孩子。


       怎么做快乐的人?从教育角度来说,应该重新理解教育的使命。现在,教育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功利性、技术性的、外在性的事务上,有些还是政治性的任务上,却忽视了人生的目的在于求取幸福。


       首先要“成全”生命。所谓的成全生命,就是顺应生命的“天然”状态。把孩子身上最好、最具潜力的东西成全出来,这是教育最大的道德所在。每一个生命都是奇迹、都是极致、不可复制的,教育要充满对生命的敬畏。


       每个生命都限制之中。人生下来就是最大的限制,但是人生、处境、文化等都是可以自身改变的,这一过程可能是痛苦的。因此老师不要追求立竿见影,不要追求你的教育能一定有效,不能这样把教育简单化。有时候,人生是不可预测的、不可保障的。教育一定是一种有历史的评价,也有当下的评价。越是小学教育越需要尊重历史的评价,要有历史感。孩子在小学的时候,生命刚刚萌芽。我们是在为未来培养人才,小学教师确实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职业。


      一方面要让孩子的特质得以发展、得以满足。人的职业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就是职业、养家糊口。第二种就是有事业感、成就感。第三种就是最高境界,命业。只有“命业”才能找到归宿感。有宗教般的情怀、家园般的归依。若一位教师是因为真正爱孩子、爱这职业而成为教师,他就一定会克服其他教师难以克服的困难。


       另一方面生命中总有很多不可盘算、预见的东西。每一个人命运中都有各种机会,孩子的未来并不是我们能够估量的。因此我们要树立乐观的学生观,尤其是在小学阶段。不要过早地下断言,老师尤其要断绝“我一眼看到……就知道……”这样的思维,因为每一个儿童的一生都是不可评价的。在基础教育中的“等待、宽容、同情、理解、尊重”都要成为教师的关键词。


       其次,要尊重生命的“本然”状态。所谓的本然,就是让每一个生命能够按照自己的样子成长,让每一个生命都因为自己的形态得到尊重,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充分地成为自己。教师需要针对每一个孩子,给予恰当的帮助、支持、调整与改善。


       目前教育里一个很大的“麻烦”是:一个人很难按照自然的方式去面对世界使自己的生命得以成长,很多学校都喜欢树“榜样”,而不是让人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第三,童年的成长对生命的影响。童年的幸福是人生幸福的基础,童年是一个人一生的老师,童年的经验往往难以逆转。保卫童年是每一位老师的天职。


       第四,教育是“慢艺术”。今天教师的一生都可能都要生存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中,同时可能还需生活在“体制规训”中。其实,教育最大的问题来自于体制,并不是来自教师不敬业、对职业的不认同以及素养方面的欠缺。所以体制不变革,教育的进步非常困难,甚至教师的努力都只是在为体制的各种灾难做修补、改善。其三,轰轰烈烈走过场,这也许仍然是学校的长期景观。我们只能在渐进渐变中寻找自己的教育之路,也许还只能在“认命”和妥协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第五、重新理解教师的职业责任: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因为教师的工作是琐碎、重复、复杂的。小学教育就是小字当头,这“小”即是小心、谨慎,每天重复地做小事情。把做小事情,做出大境界,是每一位老师都应该追求的。


       受学生的伤害可能也是教师难以逃脱的宿命。孩子还小,在伤害你的同时他自己未知,只有被伤害的人才能体会。因此要有顽强的承受能力。不能“以怨报怨、以恶报恶”地对待孩子,应当“以德报怨、以德报恶”,这就是教师的职业责任。


       教师是孩子遇到除父母之外的第一个成年人,他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也许可以说 “不快乐”的教师其实就是不道德的。教师要把快乐变成一种文化自觉,努力让自己的表情变得柔和些、人胸也变得更为开阔些。共同成长就是共同快乐,教师的职业幸运是,每天都和世界上最善良、最淳朴的人在一起,因此教师往往会显得幼稚些。


       如何才能使自己更“快乐”?就是做比自己能力低点的事情,才有所谓的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并不是要不断地去追求,而是要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本身就是快乐。


       我总结一下——如何才能更快乐呢?就是要求不要太高,克服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做自己的事情要速战速决、不拖拉;就是做完一件事情不要一直去反省;尽量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对不喜欢的事情,努力地去说“不”;与亲友一起的时候,多说快乐的事情;要理解自己的不快乐;有空时候多读书;尽量不与那些“气场不好”的人有太多太密的交往;学会转移、改善情绪,常去看看电影、听听音乐会;最重要是时刻意识到——快乐会才你一生中最大的幸福。





               (吴静根据录音记录、整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7 10:19 , Processed in 0.06691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