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语:1998年3月4日,我在《光明日报》上发表题为《对语文高考命题的反思》这篇文章,至今已春秋十三载。如今,时过境迁,语文教改已逾30年,不少省份语文《新课标》的实施亦已满10年,然而,如果用高考的分数来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话,语文教学的成效似乎并不明显。而这分数的高低与语文试题的难易(包括阅卷评判的宽严)密切相关。今年江苏的高考语文,备受社会关注。考生的语文成绩再创历史新低,160分的语文试题(不含加试题),考试均分仅为81分。高考的结果,社会对语文老师颇有微词,命题和阅卷者也颇受诟病,语文教学再度陷入困境。为此,笔者在博客上重新发表这篇文章的原稿,供广大读者(包括命题专家)参考,也希望今后的语文高考命题能有明显的改观。
对语文高考命题的反思
华义平
恢复高考已20年了,语文高考命题本着“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促进中学语文教学”的原则,在积极地发挥其导向作用,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然而,如果我们能重新对语文高考命题进行全方位审视和深刻的反思,也许就不难发现存在着的与其相关的一些问题。
一、将高考语文命题视为语文教学的“指挥棒”是一种错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称高考语文命题为“指挥棒”,且深信不疑,而对这种称呼是否妥当,却很少作一番冷静的思索。所谓“指挥棒”,《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作这样的解释:①乐队指挥,交通警等指挥时用的小棒;②借指起导向作用的事物( 多含贬义)。人们将高考命题称之为“指挥棒”,显然是取的第二个义项, 而且不含贬义。怎么比,并无妨;问题是,既然是“指挥棒”,就得随着它“转”,而语文教学也就得随着高考语文命题这根指挥棒“转”,让语文教学跟着高考这根指挥棒“转”,会“转”出什么结果呢?我们再也不能无视这样一个现实:在“高考语文命题是指挥棒”这一错误舆论的误导下,如今不少语文教师进入误区,语文教学偏离轨道、陷入困境;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只能是“戴着镣铐跳舞”。出于追求高考升学率这一功利目的,“跟着高考指挥棒转”、“考什么、教什么”成了时尚;真正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依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包括听说读写)语文基本功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并不多见。这又怎能不导致语文教学方向性的偏差?又谈何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过去有人批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依我看,现在还应加上一条,就是“偏”。这个问题不尽快解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考查的内容、方式已与当今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众所周知,学生的语文素质应包括听说读写几个方面,语文素质教育的出发点,根本点就是要严格训练学生这几个方面的基本功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这几个方面全面发展。高考语文命题也理应涉及这几个方面,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准确、客观公正地反映考生的语文水平。可从近几年高考语文命题的实际看,考查的内容仅涉及“读”(还不包括诵读等)和“写”两个方面,而对“听”与“说”两个方面却未作要求。其实,语文的“听”与“说”至关重要,单就“说”而言,一方面口头表达最能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实际水平,另一方面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是学生应具备的语言修养。可见,高考语文命题与当今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相去甚远,并不能很好地体现语文素质教育的精神。同时,由于受某种因素的制约,目前高考语文除侧重考查读与写的能力外,也未能采用一个比较合理的检测手段(如听力考试、口试等)对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有效的考查,以全面衡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考查内容的偏颇失衡就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检测的信度和效度,难怪不少语文教师还有这样的感触:往往“语文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在高考中反而得不到高分”(于漪语)。
三、试题偏难,产生了很大的负效应。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试题是偏难的。考查内容有难度,固然是由语文这门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但也与命题者的人为因素有关。试题偏难,加之命题的某些疏漏(仅1997年,值得商榷的就有十多处),150分制的高考语文试题,考生能拿到100分尚不容易,超过更难 ,历年的考查结果都表明,语文能达120分的确是凤毛麟角; 其他学科就不同,140分以上也不稀罕。我想,语文得120分,与其他学科(如数学)得140分究竟有多大区别,也很难说,总不能说数学学得好,语文学得差吧?内行的是懂这一点的。我们承认中学生语文水平普遍偏低,但每年高考,考生逾百万,为何至今连140分(不用说150分)竟一个也没有!我们是不是应该再降低一下高考语文试题的难度?难度不降低,害莫大焉。在“应试教育”的阴影尚挥之不去的背景下,分数是个“宝”,你不看重,学生看重;你不重视,社会重视,家长重视。事实上,语文试题得分偏低而不易得高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确是匪夷所思。一是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多数学生学习语文缺乏兴趣、失去动力,致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难以和谐地开展。语文教师希望学生学好,也只能是一厢情愿,他们从事语文教学可谓举步维艰。二是出现学科之间学习的不平衡。不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转移,重“理”轻“文”的现象尤其严重。结果是,他们的数理化越学越好,语文却越来越差,于是产生了“马太效应”。三是社会不理解、教师受冷遇。现在就有不少人认为“ 语文教与不教无所谓 ”、“语文人人都能教、人人都难教好”。因此,语文教师压力很大。尤其是那些高中毕业班的语文老师,他们也希望通过理想的高考成绩来得到社会的认可,可高考成绩一揭晓,不少人只能发出“欲说如今好困惑”的感叹!倘若再来一届,便又会道出“才跳离苦海,又入迷宫”的无奈心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