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首届海峡宝树论坛上的发言 文/谢有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9 20:20: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0年10月在首届海峡宝树论坛上的发言



各位宗亲:

    上午好!

    很高兴能见到这么多嘉宾、宗亲、长辈,我是福建长汀人,虽在广州工作,但和各位同根同源,今日一见,尤为亲切。我老家在一个偏远的村庄,全村大约一千四百多人,全部是谢氏后人,没有杂姓。今年年初,我回家看到了我们村刚编好出版的族谱,很厚,它把我们整个村人的源流梳理得很清楚——我的祖上,是四五百年前从连城县的文亨乡迁到长汀县濯田镇美溪村的。村里的总祠还在,祠堂背后有两棵大樟树,其中一棵,粗得都要八九个人才能围抱,据说我先祖迁居此地之前,它就在那了,可能有近千年树龄了吧。我走过中国很多地方,从未见过一棵大樟树有我老家的大,有我老家的壮观,所以,各位宗亲,有空欢迎前往参观。每年的春节和农历“六月六”,我基本上都回老家去,我可以在那里款待你们。

    村里的这本族谱,我看了后,有很多的感慨,为什么呢?尽管我们村一直是一姓独居,但一姓人延续了数百年之后,宗族与宗族、房派与房派之间,还是积下了一些恩怨,乡亲之间有些甚至形如陌路人。有了这本族谱之后,但凡有什么事,只要一翻开查阅,一看那张吊谱,就能明白,只要往前推一些代,我们都是一个祖宗生下来的,这样一想,很多棘手的事情就变得可以商量、有人退让了。这也是刚才各位宗亲所讲的,中华民族喜欢寻根,喜欢探询血缘之所系,而根系、血缘的凝聚力是很强的,也是很有力量的。宗亲之间在一个村里相处久了,难免会有意见、冲突,但一想到我们一两百年、或两三百年前是一母所生、一屋所出,今天的分歧、意见就不重要了,就容易释然了,这就是血缘,这就是所谓的根对我们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我一直看重我们谢氏能够有这样一种对家族和血缘的认同感,若能通过论坛和姓氏联谊会的形式,使之表达出来、传扬出去,是一件大好事。

    讲血缘和宗族认同,这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而是实实在在地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面,“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所以我们身上有些东西是有同一个出处、同一处来源的。今日的我们,尽管互相已觉陌生,但最多千儿八百年前,或者一两千年前,大家都是一个祖先生下的,我们是并不熟悉的兄弟姐妹,在我们身上,还存着共同的谢氏烙印、谢氏密码。因此,见到你们,我觉得很温暖、很感慨。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感受。

    第二个感受是和我的工作有关的。我的专业是做中国文学和文化研究,我所在的中山大学,校园里有一个“康乐园”,学校外面有一个“康乐村”,相传这里曾是我们先祖、中国山水诗的创始人谢灵运(后世习惯称他为谢康乐)被贬岭南时的住地,故至今留有此称。那是南朝宋元嘉年间,宋文帝把康乐公谢灵运流放广州,“诏于广州行弃市刑”,当时康乐公不到五十岁。我现在读这位大名士在广州时写的诀别诗和临终诗,依然百感交集,“……辞诀未及终,严驾一何早。负笮引文舟,饥渴常不饱。谁令尔贫贱,咨嗟何所道?”“……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上泯。送心正觉前,斯痛久已忍。唯愿乘来生,怨亲同心朕。”读之有一种痛感。我调到中山大学工作后,每经康乐园,都有一种亲切感,它常常令我追念先贤,并不由的缅怀我谢氏的光荣与梦想。

    我们谢氏最辉煌的阶段,是在六朝十代,前后三百年,谢奕、谢据、谢安、谢万、谢灵运、谢眺诸公,文采风流都与当时的王氏大族冠冕相承,流芳江左,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说的就是王和谢均为当时显赫的大族。谢氏先祖的这些业绩,一方面是由谢玄、谢安、谢石为代表的,另一方面是由谢灵运、谢眺为代表的。前者代表的是为官、治国、安邦的政治成就,后者代表的是寄情山水、赋诗作文的文学成就。今天国人对我们谢氏的性情、风貌的印象,很多其实都是来自我们谢氏先祖创立的山水诗的。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一生所钦佩的人就是谢眺、谢灵运。他的名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小谢”指的就是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就是谢眺的名句之一。李白经常在诗中提到谢眺,“我吟谢眺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三山怀谢眺,水澹望长安”,他对谢眺是很倾慕的,所以,清人王士稹在《论诗绝句》中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大诗人杜甫也在诗中说,“谢朓每篇堪讽诵”。后人对谢眺的评价就更高了。如果把时间再往前推一点,在《诗经》这一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最少有两首诗,是歌颂我们谢氏始祖申伯公到谢邑为官的。这些可谓是我们谢氏文脉之基石,也是最值得珍重的一种传统。不认识这一传统,我们就不会有一种氏族的自豪感,也不会有重续谢氏辉煌的使命感,这样的姓氏论坛,就可能变成一种无意义的交际,一种没有目的的精神空谈。

    也就是说,有这么多宗亲聚集在这里,一方面是寻根问祖,另一方面也要朝向未来,把我们谢氏风貌中最精粹、最核心的性情、风范传承下去,从而使我们的相聚、研讨,有一种历史感,也有一种深度。我们谢氏在过往的记忆里,是给这个世界留下了深刻的精神烙印的,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些精神更是不能失传,不能涣散,否则我们就是愧对祖先。

    那我们谢氏最重要的风貌,最值得后人纪念、发扬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呢?今天这短短的时间,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谈,我只简单地讲两句我刚才想起来的话,以申此意。

    第一句话是谢譓说的。他做过梁左光禄大夫,史料对他的记载很少,连他的生卒年都不详,但他这一句名言,却流传至今。他说,“入我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唯当明月”。这个句子我很喜欢,还曾专门请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奋武老师为我手书此句。它是什么意思呢?清风和明月,看起来很虚无,也无关经国之大业,它不像政治或者金钱那样实在,每个人都可以免费拥有,可谢譓先祖所在意的居然是它,这说明他内心有一个寄托,有一种冲和、恬静的心境,他向往自由、自然,以清风明月作比,说出的是他那种旷达、超越的精神风貌。这提示我们,即便今日的宗亲在仕途、生意上有很大的成就,也不可忘记我们谢氏还有一种从读书、为文和沉思中得来的传统,它是我们的文脉,我们的精神基因,也是谢氏在世人中得以建立起心灵标高所不可或缺的境界。假若我们一味地只重视为官与生意的成功,忘记了读书之根本,也没有教导子孙如何建构起有魅力、有光彩的人格世界,就无法把一种谢氏的风骨流传下去,那么,即便谢氏人数繁衍再多、宗亲聚会再频繁,也难以获得世人发自内心的敬重。

    第二句话是辛弃疾说的。他是南宋著名的词人,词风是豪放派,是文学家,也是军事家。他在一句诗里,专门说到我们谢氏,用了八个字:“谢氏子弟,衣冠磊落。”这代表谢氏以外的人对我们的一种观感——这一观感里,“衣冠磊落”显然不是指外表,而是指那种精神上的气派。也就是说,我们谢氏子弟站起来、走出去,都应该有一种气度、风格,是清爽而磊落的。一旦这个气象没了,也就意味着谢氏的后人开始走向没落了。所以,谢氏宗亲之间的团结、友爱很重要,谢氏给旁人的观感如何也很重要,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谢氏后人都有一种自觉,为自己在社会上的言行担负起一种责任,因为每个谢氏后人的言行都关乎到别人对我们这一氏族的毁和誉,要知道,我们既是个体,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其实,不仅辛弃疾对谢家子弟有很高的评价,我还查过谢氏以前流传下来的一些族谱,很多都载有苏东坡、黄庭坚、朱熹等人为这些谢氏族谱写的序,在这些序言里面,他们也对我们谢氏赞誉有加。这些赞誉,当然是基于我们历世历代的谢氏的先祖所传承下来的家风、家传十分耀眼,否则我们的先人又怎能搬动他们的金笔?所有这些,无论是谢氏先祖自身的芝兰玉树之风神,还是旁人、典籍中对我们谢氏的描述,共同昭示的都是我们谢氏的精神源流、血脉、风貌,这样一个灿烂的传统,需要我们来竭力地传承和延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告诉后人,我们的先祖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我们谢氏留给世人的又是一些什么样的家风和精神遗产。

    物质是速朽的,惟有精神可以长存。正是谢氏的家族记忆还没有丧失、血脉繁衍还有据可查,我们今天才得以聚集在这里,忆祖德,述家训,感念过去,也怀想未来。就着脸庞而言,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互相不认识了,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工作中,更是毫无瓜葛了,但我们为何还能聚在一起?就是因为我们头顶上还共有一个字——谢,我们还共同传承着一种精神、家风,是这些,把我们紧紧地凝聚在了一起。只要我们还活在这种共有的精神、血脉和源流里,我相信,谢氏的光辉就会一直延续下去。

    这是我今天与会的一点感想,与各位宗亲共勉。谢谢大家!

    (工作人员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3:05 , Processed in 0.05615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