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窦桂梅《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及点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5 18:30: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窦桂梅《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及点评   


  整 理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实验小学 严霞


点 评 湖南省岳阳楼区教育局教研室  吴群


邮 编   414000


     




一、 走进秋天的怀念




师:你看,今天来一位新的老师来给你们上课,刚才听主持人介绍,我从哪儿来?


生:清华大学。


师:它在哪儿?


生:北京。


师:我姓什么?


生:姓窦。


师:这样,把姓送进去,问声好。


生:窦老师好!


师:你们是岳阳市岳阳楼区实验小学的同学,我也向你们问声——你们好!


我刚才在静静听你们上课,我为这位、那位、你们这么多的同学在课堂上的状态喝彩,我想,在今天的课上,我要为同学们带来什么礼物呢?我想起了我们清华大学的一位校友,他叫史铁生。这位在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今年已经54了,21岁的时候,突然间一次发烧,使他高位截瘫。他瘫痪在床,行走在轮椅上至今已经33年了,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母亲也去世了,这么多年来,儿子一直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感受。现在,就请同学们一起默读下面这段话。


(课件出示:“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生默读。


生:我读到了他对母亲的思念。“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


师板书:苦


师:多会读书啊!他读到了对母亲的——怀念。




(点评:介绍作者的同时也介绍作者的作品,很自然地引入课外阅读,把小课堂置于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之中,大气。这跟窦桂梅的主题教学是一脉相承的。以往,她围绕文本选取几个相关文本,像教《朋友》,她选的是同题的几篇文章,教《圆明园的毁灭》,她除了教材外,还选择了另外一篇雨果的相关文章,同时以圆明园为中心选择了几篇课外读物。这次教《秋天的怀念》,她是围绕史铁生这位作者来组织读物,有《合欢树》《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病隙碎笔》等。把一篇文章置于作者一组文章这中,互文理解,课外的读物帮助学生理解课内的这篇,课内的引出课外的几篇,激发学生去读课外的更多篇,是课内外结合的很好形式。窦老师找准了课内外结合的点。有些老师上课,也推荐课外读物,但是推荐的那些书或文章,学生是否会去读呢,就不得而知。但窦老师这样做后,我相信绝大部分学生一定会对史铁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会去找史铁生的作品来读的。至于听课的教师, 就更不用说了——名师授课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培训教师——不是吗?

  一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一堂课只是语文教学网络中的一个点,窦老师正是充分发掘了这个“点”的作用。)


师:他的文章中也表达了这份感情,就是我课前发给同学们的课文。作为高年级的同学,我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我看到,我们的同学有很好的读书习惯,拿到资料就在迅速认真地读,我这里有个自测题,请同学们看看,自己到了哪一个台阶。


(课件出示:“自测:正确——流利——有感情”)


生1:我觉得我到了“有感情”。


师:好哇!掌声!来来,想坐下可不行。他说他读到了“有感情”,咱就听听,他怎么个“有感情”。听人家读要听音,等一会儿我们可要对他进行一番评价的啊!想读哪儿就读哪儿!


生1读:“邻居们……”


师:想让谁评?主动权给你了。


生2:他读得……


师:你——




(点评:“他”变成“你”,学生第一次体验这样互相评价,很兴奋。师生之间的对话,变成了生生之间的对话。是啊,课堂上除了师生互动,还需要生生互动。)

生2:你读的很好,不过你读得太短了,不能表现你读得有感情,你应该读得长一点。(众笑)


生1:我太激动了。


师:也就是说,你读得太短,人家没感觉,你自己激动,人家还没感觉到。你愿意继续读下去呢,还是让别人读下去呢?主动权给你。


生1继续读下去:“看着看着……”


师:转过去,看那个同学又举手了。


生2:没错,你读是很有感情,但你有点添字也有点减字,刚才你读的……


师:根据你平时对他的了解,你认为他确实是激动呢,还是真的没读好。


生2:我想他是太激动了。


师:这是对你的朗读精益求精,给这位同学掌声!对他的读的感情也可以评价一下。


生2:我觉得你把对母亲思念的感情读出来了,我想你以后可以读得更好。


师:既然你说他“可以读得更好”,说明还有问题呀,加个“更”字。(众笑)你还有什么别的见解?同桌要说话了。好,你说!


生3:我也觉得你读得有感情,但是你有的地方并没有把他的脾气的暴怒无常读出来,像:“看着看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突然把前面的玻璃砸碎。”他就是——(很平淡的语气读),没有读出动作的暴怒。这就是一点不好的地方(众鼓掌)


师:怎么样?人家对你的评价,你怎么看?


生1:我觉得你说得很正确。谢谢!


师:你对他的态度满意吗?


生3:满意。


师:给他们掌声!(学生鼓掌。)掌声的原因,他们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难能可贵呀!


你们刚才给我的启发怎么那么大呀!一下子让我觉得,平常说的这个“有感情”,怎么这么模糊!有感情的读,在他平时可能就这样,可是在那位同学的体会,就觉得应该读出动作的暴怒。可不可以?都可以。于是我想,有时候我们读书是个人的,有人声音细,有人声音粗,有人性格深沉,有人性格外向。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于是,我们在尊重别人的同时,我们走进教材,我们不再评价别人——你读得真有感情啊,真有感情,而应该说读得——有韵味!


(出示课件“读出韵味”)


(点评:“读出感情”是我们经常说的话,可什么才是“有感情”,确实是一个模糊概念。读一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带这种感情可以,带那种感情也可以。“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既要读出个性理解,又要尊重别人,于是,窦老师说:“读出韵味!” 窦老师生动形象地演绎了“个性化朗读”,而这,不是来自老师的灌输,而是从学生的朗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师:我们一起再大声说一遍!


生:读出韵味。


师:再大声说一遍!


生:读出韵味!


师:读出里面的滋味。我们就来读读课题的滋味!


师板书:怀念 秋天


生:怀念 秋天


师:中间加一个字“的”


生:怀念的秋天


师:课题调了一下,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生1:怀念秋天里发生的一件事,一件刻骨铭心的事。


师:什么画面?踏着秋天的落叶,陶醉在小路上……算不算?


生1笑:算。


师:带着你的感觉,加上老师送给你的,读读课题。


生1:怀念的秋天。


生2:我的眼前出现的画面是,一个人在怀念秋天的美景,那片片飘落的黄叶,那从北向南的雁阵……


师:读出你的体会,读出你的韵味,读!


生2:怀念的秋天。


师:调一下,再读。


生3:秋天的怀念。


师:你可要注意了,有什么变化?最后一个男孩,虽然你在最后,但是我注意到你了。


生4:我觉得是在秋天,怀念某个事件或者某个人物。


师:这种事件或人物化作了一种情感——


生4:秋天的怀念。


师:读出你的理解了哟(拍学生肩膀,众笑。)谁再来,谁再来?


生5:在秋天怀念某个人或某件事——秋天的怀念。


师:我明白了,秋天的人啊,事啊,全都沉淀为一种情愫,那就是——怀念!这味儿就出来了。我们自己再读读,开始!


生:秋天的怀念


师:现在我们就走进课文。我们知道,史铁生他是高位截瘫,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他是怎么表达自己的心情的呢?你愿意读也可以,愿意用自己的话讲也可以!


生读“双腿瘫痪后……”


师:我听出来了,看着看着北归的雁阵,他就会——


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就会——


生: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


师: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


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点评:引读是创设情境渲染感情的一种极好形式。窦老师的课堂,喜欢采用这种形式。这一堂课里,窦老师三次使用这段教材进行引读。“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第一次,在作者体会“好好儿活”。之前,表现作者的喜怒无常;第二次,体会母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忍”着怎样的痛苦向我说“好好儿活”;第三次,作者体会到应该“好好儿活”之后。)

师:自己觉得活得没劲。课文有一句话,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作者坐着,会想些什么呢?


(出示课件: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 )


生1:……我不禁暗暗流泪,泪就像那落叶一样唰唰啦啦一样哦


生2:我会想起小时侯像落叶一样尽情奔跑的情景,可是现在再也不能像落叶一样飘飘落落了呀!


(点评:窦老师的语言训练设计总是别开生面,没有常见的语言文字训练的枯燥单调,不是为训练而训练,其中有丰富的内涵,丰厚的情感。)

师:总之一句话,我就像这落叶,我活着还有什么劲儿!作为一个21岁的青年人,原来活蹦乱跳的,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发这么大的脾气,你理解他吗?


生;理解。


师:要是他是你的朋友,或者你的哥哥,劝劝他!


生1:人有苦,但不要随便把这苦放出来。


生2:人不一定没有双腿,就会变得懦弱,人没有双腿,还是可以干出一番大事业。


生3:虽然你的腿瘫痪了,但是世界是美好的,只要你用心灵去感受。


师:你们讲得真美,像诗一样的语言,但是对于一个刚刚失去双腿的暴怒无常的青年来说,他能听进去吗?


生(摇头):听不进去。


师:你们理解了史铁生,他听不进去。母亲是怎么做的呢?读读课文。


生:母亲让儿子去看花。


师:你怎么理解的?母亲让儿子去看花呢!


生1:他想让他的儿子去看看世面,让心情开朗一点。


师:继续谈,我可不评价


(点评:虽然说“不评价”,但“继续谈”、“我可”,还有老师的体态语,已经给了正面的评价。聪明的学生当然体会到了其中含着的鼓励。而且这鼓励不是来自一个远距离的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一个近距离的可爱的甚至有点顽皮的老师。这一句“我可不评价”比一般的表扬更让学生欣喜)

生2:母亲想让儿子看花,让心情变得愉快一些。


生3:母亲也是一个爱花的人,所以母亲让儿子去看看花儿。


生4:母亲希望孩子去看花,是想让他不要再想那些伤心的事


师:母亲是多么用心哪!


生:对于“跑”和“踩”那有脚的字眼,母亲比自己还有敏感……


师:为什么?


生:因为母亲一说“跑”和“踩”,就会想到儿子的脚瘫痪了,不能走了,不能跑和踩了。


师:老师还发现一个地方:“……悄悄地出去了。”


师:还有几处“悄悄地”,送进去,读一读


(课件出示: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到的地方…… )


师:把“悄悄地”去掉了,意思没变,谈谈你的理解。


生:体会不到母亲的苦心,她想让儿子尽情地发泄一下。


师:用上“悄悄地”呢?


生:就可以体会母亲非常关心儿子,不忍心打扰儿子。


师:我听出来了,你说这母亲对儿子的心,又躲出去,又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对儿子的关心真——


生:细致。


师:太好了,读出你的体会。


生读。(轻声)


师:如果说这是细心,那下一个说到“跑”和“踩”的时候,又“悄悄地”躲出去了,这个“悄悄地”体现的是——


生1:这个“悄悄地”体现了对儿子的歉意。


生2:对儿子的关心。


师:仅仅是关心?再细致一点。


生:对儿子小心翼翼。


师:对儿子小心翼翼,母亲的心,比针尖儿还细呀!把你的“小心翼翼”送进去,读一读。


生读。(掌声)


指名读第二句


师:出去了又回来,回来又去,一遍又一遍,对儿子真是——耐心无比啊!读一读,把你的体会送进去,让我们感受这样的母亲。


一生读。


生轻声齐读。


师:你们真会读书呀!由于你(握一学生的手)的启发,引领着大家体会到母亲这颗心哪!还有吗?继续谈!读书,发现。


(点评:窦老师的课堂很少一问一答的机械,多的是读书,谈感受。通过阅读产生体会,再把自己的体会“送回去”,读出来。语言和思维,朗读和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
2#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18:31:32 | 只看该作者
三、体会“我俩”“好好儿活”


师:可是,没想到,母亲就这样悄悄地去了,临死前还挂念着自己的孩子。


(出示课件:“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生读。


师:33年过去,儿子终于明白母亲那句没有说完的话。你们读懂了吗?省略号里没有说完的话,究竟是什么?


生齐:好好儿活!


师:太精彩了!我们送进去,一起把这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说完。


生读。(出示课件:“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要好好儿活。”)


师:你们懂了,儿子和女儿也懂了。读“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这件事过去七年,也就是七年之后,作者写了这篇文章,结尾就落在这里,要好好儿活。他究竟懂得了要怎样好好儿活呢?


课文中有描写菊花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生齐读。


师:哥哥和妹妹看完了菊花,就懂得了该怎样好好儿活,下面同学就好好讨论讨论,可以小组合作,可以自己思考,他们究竟懂得了该怎样好好儿活?


生讨论。


师:你懂得了“我俩”究竟该怎样好好儿活?


生1:要活得淡雅、高洁、热烈,活得泼泼洒洒,活得烂漫,不能自暴自弃。


(掌声)


师:他说得有理有据,用个成语。


生:丰富多彩、多姿多彩。


师:那你就多姿多彩地读。


(出示课件: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生读。(掌声)


生2:我体会到他和他妹妹要泼泼洒洒地度过这一生。不管有多少秋风萧瑟,有多少风雨打击,都要活得烂漫。


师:把你的感觉送进去,读得泼泼洒洒的


生读。


生3:因为不同的花有不同的特点,母亲想让他们在自己的心灵里、在人间绽放出属于自己美丽的花。(热烈的掌声)


师:母亲没有告诉儿子,你就得是这样的花,母亲是让儿子自己去选择,活出自己的个性、精彩。淡雅也好,高洁也罢,热烈而深沉也行,总之,要活出自己的……我不说了,你们说。(笑声。)


(点评:时刻不忘记引导学生要有个性,这也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老师对学生的一种不自觉的潜移默化的熏陶)

生:活出自己的人生道路


师:请你带着你的体会,再读这句话。


生读。


师:听出来了,要好好儿——活,还有吗?最后一个机会。


生:像丑菊一样活。(众笑,议论。)


师:我知道了,你是想说跟菊花一样,秋风萧瑟,菊花的感觉可能不如那些花一样绚烂,多姿多彩,但你的心里——


生: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众大笑)


师:哎哟,那就不说,把不说的体会送进去,读!


生读。(笑声,掌声)


师:你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去好好儿活,文中的兄妹俩也正像你们一样,懂得了要好好儿活。




(点评:借着菊花,再来体会“好好儿活”,是在原句子基础上更进一层地理解“好好儿活”。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说得非常精彩。)
3#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18:32:05 | 只看该作者
四、作者体会的“好好儿活”


伴随着这样不同的人生状态,作者依然感觉到他像菊花一样,泼泼洒洒,开出了他人生的烂漫。所以,33年之间,他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懂得了自己该用怎样的行为走出这“好好儿活”。看吧,回过头来。


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还会把玻璃砸碎吗?


(出示课件: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 )


生:不会。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还会猛地把东西摔向墙壁吗?出示课件: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


生:不会。


师: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我会


生:我会想到母亲为了让我勇敢活下去的心。(掌声)


(点评:这里,很自然地又回到了教材,第三次抓住“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进行语言训练,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再也不会暴怒无常,他已真正懂得了“好好儿活”,他已懂得了母亲的良苦用心。落脚点还是在“好好儿活”上。)

师:就这样,儿子不再暴怒无常了,儿子终于懂得了母亲的那句话,就这样,直到今天。


(出示课件:生病也是人生体验的一种,算得一项特殊生命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


前两天,我们采访了史铁生,他说,文字更能表达他的心,我们就来读读他在《病隙碎笔》中的这段话,看看,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到了怎么样的一种境界。


生读。(文中的一句)


师:他终于懂得了活着,好好儿活着,就是一种满足。


(点评:用《病隙碎笔》中的话,告诉学生,作者对“好好儿活”达到了一种更高的境界)

这是怎样的一种超然,这是怎样的一种敬畏,懂得的是活着就是一种满足。如果说史铁生懂得了痛苦,他把这苦当作一种别开生面的游历。对这样一位校友,因为他对生命的理解,我愿意郑重地向大家推荐这几本专著——


(课件出示:推荐书目:《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


师:他是用笔表达他自己33年来是怎么个好好儿活,他越是懂得该怎样好好儿活,就越是怀念自己的母亲呀!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能知道他已经趟出了属于自己的路啊,在那菊花的世界里,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花,获了大奖的《我与地坛》,他多么希望母亲在九泉之下能含笑啊,他多么想能在窗下和母亲聊聊刚写完的《务虚笔记》啊!


师:有谁知道,史铁生目前的身体状况吗?由于长时间的坐在轮椅上,他患上了肾衰竭,每个星期必须要做三次血液透析,换血,少一次就马上死去,但他还是要拿起笔来,尽管拿笔已经非常困难,但是他一直记得母亲的那句好好儿活!他只能在梦中在文字中去感谢,感激他的母亲。


(伴随哀伤抒情的音乐,课件出示文章片段1: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有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与地坛》


片段2:我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里,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有关庙的回忆》


师深情诵读,泪流满面。(一片唏嘘,掌声)


(点评:老师的深情诵读,又一次把课堂推向高潮。窦老师的配乐朗诵,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所有听课的人,都被她打动,都如经过一次精神的洗礼。这样美的朗读,肯定会给学生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象;有关史铁生的一切,必然会在学生心灵打下深深的烙印。)

师:这个梦一直伴随了我33年,我只好让妹妹陪着我,在每个秋天,到北海看菊花,同学们,端起书,读——


生读最后一段。


师:回过头来看课题。这不尽的怀念,这深深的怀念,这刻骨铭心的怀念,怀念的究竟是什么呢?


生1:他怀念的是他母亲。(泪流满面)


生2:怀念的是母亲的一句话——好好儿活。


生读课题。


生2:怀念的是母亲和他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沉淀下来的是——“好好儿活”。


师:不是别的,是母亲送给他的——“好好儿活”,送到课题里,读。


生齐读课题。


(点评:把“怀念”和“好好儿活”联系起来,把主题和课题联系起来,非常自然)
4#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18:32:41 | 只看该作者
五、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


师:通过这两堂课,我们读出了这一家人好好儿活的韵味。老师也感动了,同学们也感动了,跟老师一样,泪流满面。我相信,同学们今天回去,肯定会跟家里人说。就跟老师看电视剧一样,抹着眼泪,“这电视剧,太感人了!”


他们家这件事,跟我们有没有关系?


生1:没有关系。


师:为什么没有关系?


生1沉吟:有关系。(笑声)


师:就像我们平时看电视剧一样,看完了,抹完眼泪了,就觉得没有关系了,不过他又说,“有关系”,掌声!有什么关系?


生1:激励我们要好好儿的活。


生2:面对生命,珍惜时光。




师:为自己喝彩吧(掌声)其实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结束了,我们到这一家人的情感世界里去走了一趟。但是,不仅仅要读出人家的味道,还要读出自己的思考!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真正目的!


(课件出示:读出韵味——读出思考)


师:因此,亲爱的同学们,文章结尾的这句话,


(课件: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师:这个“俩”应该要变成——


生齐:我们


师:再连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体验不同,每个人的体会不同,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也不同,我想问,今天走下这语文课堂,沉淀在你心中的是什么?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


生1:笑对人生!


生2:乐观面对所有的一切事!


生3:一切包涵,酸甜苦辣,笑对人生!


生4: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活出自己的精彩,自己的人生!(掌声)


师:面对曾经煎熬过你的困难,你痛苦过,请把这一家人送给你的“好好儿活”铭记在心。


生5:我们应该把握现在的时光,度过自己美好的人生。


生6:我们应该笑对人生,乐观向上,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能开出属于自己的花儿,能铺开自己的人生道路。


师:有这么多同学们都在思考,有这么多同学们都在把这句话送到自己的心,人生的路太长了,未来的你该怎样“好好儿活”?该怎样“好好儿活”?


师:亲爱的同学们,身体的残疾是看得见的,可怕的是,还有看不见的残疾,身体的局限我们这辈子改变不了,但心灵的残疾是完全可以改变的,由此,我们深深地感谢史铁生的母亲送给我们的这句话——


生齐:好好儿活!


师:因为他让我们懂得,面对这样那样的困难,我们完全可以找到另一种生命的延展,面对未来,我们无论如何会懂得,挺起胸膛说,我们要——


生齐:好好儿活!


师:下课!


(点评:从感受作者的“好好儿活”引导到思考我们要怎样“好好儿活”。从“咱俩”到“我俩”到“我们”,从母子,到兄妹,从他家到我们大家,水到渠成,学生的感受真切而自然。)
5#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18:33:14 | 只看该作者
总评:肖川在《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一文中说过:有思想的教师,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确实,窦桂梅老师的这堂《秋天的怀念》,就给我这样的感受。思想赋予她“超越教材,超越课堂”的智慧和魄力,她大胆取舍,把教学主题由“母爱”改为“好好儿活”,用一篇教材串起多篇课外阅读文本。在她的引导下,学生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一步一步地领略着“好好儿活”的意蕴。

有思想的人有个性,有思想的老师关注学生的个性。 “读出韵味”,不模糊地说“读出感情”,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这是强调个性;“读出思考”,读出自己的体会,也是强调个性。在体会“好好儿活”的过程,借着菊花的多姿多态,还是强调要“活”出个性。

通过这一堂课,每个学生,每个听课的老师,肯定都会要用心思考今后自己怎么“好好儿活”。课堂上,窦老师十分投入,令人想到“玫瑰”(窦桂梅的网名)燃烧的状态,学生跟随着窦老师,朗读、感受、思考、表达,展现着他们生命的精彩、“玫瑰”绽放的精彩。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近几年来,小学语文界似乎对“人文性”偏爱有加。陈钟梁先生说,人文精神的泛化是新课程教学的误区,其解决的途径便是研读文本,走进语言的深处。在课堂中,窦老师抓关键词句教学,那“扑”,那“抓”,那“忍”的处理,堪称经典。而每一处语言训练,绝不单是训练语言,也是窦老师的特色。这种语言训练中,包含着丰厚的内涵,与课文的主题紧密相连。

  窦老师的朗读指导更是精妙绝伦。首先,她的朗读艺术令人叫绝。其次,她的朗读指导别出心裁。她改时下流行的“有感情读”为“读出韵味”,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后感悟后,再让学生“送进去”读一读,让学生把自己的个性体验与文本朗读很好的结合起来,读出了思考,读出了文章的韵味,也读出了自己的韵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13:54 , Processed in 0.13346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