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首届“学校文化发展”论坛——通州对话2011年,8月6-8日举行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1-8-23 19:42:36 | 只看该作者
[通州对话特别报道】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新航标
■本报记者 张以瑾
    什么样的学校才是一所“有文化的学校”?学校文化建设对于学校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学校可以从哪些方面形成自己的文化?在以变革为主题的时代,这些问题是每一位学校管理者都无法回避的。
    为总结各地学校文化发展的经验和做法,探索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实施路径,中国教育报《现代校长》周刊和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日前联合举办了“学校文化发展——通州对话”活动。在为期3天的对话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专家和校长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经验交流和思想碰撞,为学校文化发展梳理了可行的思路。


                            学校特色创建必须着眼于学校文化的发展


    通州是近代著名实业家、清末状元张謇的老家,他曾在此兴办现代学校和工厂,通州教育因此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近年来,通州以“创特升格,文化立校”为平台,着力打造具有鲜明个性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新型学校,逐步形成“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的发展格局,其中二甲中学的“行为文化”、通州实验小学的“生命化校园”、石港中学的“集邮文化”、石港小学的“写字教育”在江苏省内外均有较大影响。
    “通州的特色学校创建从开始就注意找准文化背景,坚持源于文化、指向文化、浸润文化、彰显文化、折射文化”,通州区教育局副局长郭志明说。他认为学校的特色可以包含很多内容,比如特色的活动、特色的项目、特色的科目、特色的课程、特色的文化,但学校特色建设不应该仅是某一个或某几个点或项目,而应当是深刻的文化渗透与彰显。学校特色以学校文化为背景,就有了基础,有了内蕴,有了方向,平时操作时就能始终站在文化的高度,体现出一种高度、一种大气、一种和谐、一种品位。
    通州区石港小学以写字教育为特色,学校提出“书品即人品,写字学做人”,校园处处渗透写字文化元素:“端端正正写字,做端端正正的人”、“个个端端正正写‘人’”、“写出端端正正‘人’”等系列标语,历代书法家画像名言和名家碑帖剪影,“稚墨园”石头上都是孩子的书法习作,油墨之香扑面而来,给人以浓浓的文化熏染。
    深圳市南山区桃源小学校长袁正芳则提出从“三个尊重”入手创建学校特色,发展学校文化,即尊重师生的个体,尊重学校的历史传承,尊重学校所在地区的本土文化。
    对于学校特色创建以及学校文化发展的具体策略,中国教育报《现代校长》周刊主编徐启建在和参加对话的校长们交流时提出:一是要参悟学校地域特点、历史传统、时代精神;二是最草根和智慧地立足实践实际,进行“全民征集”;三是借助专家智慧,要有大视野。
    在此次对话中,“学校特色建设与学校文化发展”是大家重点关注的一个话题,尽管发言较多,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学校特色基于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促进学校特色。学校文化背景下的学校特色其旨归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学校特色创建又促进学校的文化重建。


                           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必须基于“人”


    无论是从内涵还是形式来看,学校文化都是纷繁复杂,且难以把握的。考察当下各地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不少学校拘囿于“看得见”的学校文化,即外在的环境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显性的制度文化、各种特色以及与此相关的技术与技巧。“看得见”学校文化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问题可能在另外的“看不见”或不容易看见的地方。这是学校文化要素中最为关键、最为深层、最为本质的部分凝练,也就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
    在论述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时,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副院长刘良华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应该首先包含对人性的观照和尊重,从人类社会演化的进程看,人本性中的“食欲”促成了劳动习惯以及演变为此后的求知习惯,“爱欲”促成了才艺以及权力。他主张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应是从人的本性出发,道法自然。一是回归到劳动文化:把学生自治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主题,把自食其力作为学校的主流意识形态,把自学辅导作为学校重要的教学方式;二是回归到手工文化,回归到ESD(可持续发展)文化,回归到情感教育、友谊教育以及才艺文化。
    同样基于“人性”,《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执行主编张文质认为,学校文化不需要求新求异求影响力,不需要太多的新的课题、新的文化、新的理念。其实,人性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变化的是生活,变化的是科技,变化的是工具。所以,教育更重要的是关注人之常情,人之常性。
    学校需要做的是下一些“笨拙的功夫”,让学生具备最基本的人的素养,最基本的价值的认同,回到每一个人,关注每一个人的生命成长,回到人之常情,回到师生的生命常态。对人性最基本的价值认同,是学校的一种文化核心价值。
    “学校是为儿童建设的,而不是相反,儿童是为学校而存在的”,宁波市江北区洪塘中心小学校长郭菊英在发言中说,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在于儿童化、人文化。在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她的目标是带领师生把洪塘中心小学打造成为“我们的学校”,让校园更加儿童化,教育更加人文化,课程更加多样化。
    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校长凌宗伟的观点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应该是着眼于人,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培养有个性的、顶天立地的人。要实现这样的价值追求,校长和教师就应该成为范本。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也必须回到教育重建的原点——基于人,把促进人生命的成长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曾有诗人说:“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新一轮课改开展以来,各地学校都在课程建设方面大步前行,但也有一些学校只在课程上下功夫,而忽略了对课程建设与学校整体发展之间关系的考量。此次通州对话,与会者一个共识是,应该在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框架下推进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应该深入到文化层面、思想层面、精神层面。
    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程红兵认为,课程改革要有科学正确的价值判断,持之以恒的教育信仰,坚定不移的文化追求,庄严神圣的教育承诺,始终如一的实践探索,习惯如常的教学行为;并最终体现在学校课程之中、教育行为之中、教育细节之中,成为学校的课程文化传统。
    他以自己曾任校长的上海建平中学课程建设实践为例,介绍了建平中学“为了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为了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的办学目的和课改目标;“让每一个建平学生的名字都充满神圣和庄严;让每一个建平教职员工拥有归属感和幸福感。”把“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领袖气质”作为培养目标的核心精神和价值追求。
    程红兵提出,课改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再造问题,从文化变迁的角度而言,课程文化是课程中最为稳定的领域。课程文化是复杂的,课程文化变革也将是非常艰巨的,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当下的校长们持之以恒地自觉践行。
    刘良华在分析“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时,论述了“智育的习俗”,倡导“从求知习惯返回劳动习惯”,同样是对课程文化建设的阐述。他分析了主题探究对学生文科成绩的影响、“动手做”对学生理科成绩的影响以及自然主义教育的“道法自然”,这些都指向课程的文化反思。
    通州区二甲中学在“学校行为文化建设”中,将“生命化课堂构建”作为践行行为文化的重要一环,把“关注生命”作为教师的使命。从关注人的生命状态的高度,提出了要注重课堂师生的互动,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将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探究,形成了“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关注课堂”的“三个关注”的二甲中学课堂文化,有效地推动了学校行为文化的立体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力所能及的改善,不间断的改善


    对于校长来说,有关学校文化建设的讨论最终都要落到一个点上,即学校文化建设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由于各地各校往往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状态,因此学校文化建设难以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施工图”。对于这个问题,南通对话的共识是,学校文化建设关键在于力所能及的改善,不间断的改善。这样,新的文化就会由边缘文化形成核心文化,从而造就一所所充满新文化氛围的学校。
    张文质在题为“办新学,走新路”的演讲中呼吁校长们“想大问题,做小事情”,他认为,当下教育很多的变革是绕不过去的。校长要做积极的建设者,去累积那种变革的可能性,教育就是要回到教育的立场上去做这样一项工作,即让孩子睁眼看世界,让孩子从微小的进步中,慢慢地明确自己的责任,慢慢地成长为一个对社会责任有所担当的人。
    江苏泗洪育才实验小学校长王海云在交流中谈到了她的一个梦想:做一位像小林宗作那样的校长,办一所像‘巴学园’那样的学校。她理想中的“巴学园”是一个远离喧嚣与浮躁、有着鸟语花香和田园牧歌的氛围,是师生工作学习的聚集地、精神成长的桃花源。在平时的办学实践中,她顶住了各方面的压力,总是别出心裁地给孩子们力所能及的改善。“放风筝”、“赏梨花”、“校博会”、“露天电影”、“烛光晚餐”,如童话、如梦境,成了孩子们幼小心灵中的纯真底色。
    通州区二甲中学在学校文化发展思路上,强调文化空间的重建,提出“行为文化建设”的概念。二甲中学的“学校行为文化建设”就是基于文化的层面,坚持“回到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次活动”的方针,从最能改变的地方如厕所、“体育器材超市”、向学生开放互联网、实验室、每天一个励志故事等具体举措入手,优化师生的行为,改变师生的行走方式。在“今天第二”的办学理念下,二甲中学通过“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慢慢成长、成熟起来,跻身于“草根名校”的行列。
    安徽省蚌埠第九中学校长洪顺刚介绍了学校借鉴塑造企业品牌CIS的战略努力形成九中的学校文化,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经验。蚌埠九中学校识别系统2004年开始实施,由学校理念识别、学校行为识别和学校视听觉识别三套系统构成。整个系统的形成有效整合优化了各种学校文化元素,塑造了学校个性形象,为学校文化的系统运营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执行标准,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2#
发表于 2011-10-6 10:53:15 | 只看该作者
【通州对话特别报道】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新航标

■本报记者 张以瑾
    什么样的学校才是一所“有文化的学校”?学校文化建设对于学校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学校可以从哪些方面形成自己的文化?在以变革为主题的时代,这些问题是每一位学校管理者都无法回避的。
    为总结各地学校文化发展的经验和做法,探索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实施路径,中国教育报《现代校长》周刊和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日前联合举办了“学校文化发展——通州对话”活动。在为期3天的对话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专家和校长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经验交流和思想碰撞,为学校文化发展梳理了可行的思路。


                            学校特色创建必须着眼于学校文化的发展


    通州是近代著名实业家、清末状元张謇的老家,他曾在此兴办现代学校和工厂,通州教育因此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近年来,通州以“创特升格,文化立校”为平台,着力打造具有鲜明个性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新型学校,逐步形成“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的发展格局,其中二甲中学的“行为文化”、通州实验小学的“生命化校园”、石港中学的“集邮文化”、石港小学的“写字教育”在江苏省内外均有较大影响。
    “通州的特色学校创建从开始就注意找准文化背景,坚持源于文化、指向文化、浸润文化、彰显文化、折射文化”,通州区教育局副局长郭志明说。他认为学校的特色可以包含很多内容,比如特色的活动、特色的项目、特色的科目、特色的课程、特色的文化,但学校特色建设不应该仅是某一个或某几个点或项目,而应当是深刻的文化渗透与彰显。学校特色以学校文化为背景,就有了基础,有了内蕴,有了方向,平时操作时就能始终站在文化的高度,体现出一种高度、一种大气、一种和谐、一种品位。
    通州区石港小学以写字教育为特色,学校提出“书品即人品,写字学做人”,校园处处渗透写字文化元素:“端端正正写字,做端端正正的人”、“个个端端正正写‘人’”、“写出端端正正‘人’”等系列标语,历代书法家画像名言和名家碑帖剪影,“稚墨园”石头上都是孩子的书法习作,油墨之香扑面而来,给人以浓浓的文化熏染。
    深圳市南山区桃源小学校长袁正芳则提出从“三个尊重”入手创建学校特色,发展学校文化,即尊重师生的个体,尊重学校的历史传承,尊重学校所在地区的本土文化。
    对于学校特色创建以及学校文化发展的具体策略,中国教育报《现代校长》周刊主编徐启建在和参加对话的校长们交流时提出:一是要参悟学校地域特点、历史传统、时代精神;二是最草根和智慧地立足实践实际,进行“全民征集”;三是借助专家智慧,要有大视野。
    在此次对话中,“学校特色建设与学校文化发展”是大家重点关注的一个话题,尽管发言较多,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学校特色基于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促进学校特色。学校文化背景下的学校特色其旨归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学校特色创建又促进学校的文化重建。


                           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必须基于“人”


    无论是从内涵还是形式来看,学校文化都是纷繁复杂,且难以把握的。考察当下各地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不少学校拘囿于“看得见”的学校文化,即外在的环境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显性的制度文化、各种特色以及与此相关的技术与技巧。“看得见”学校文化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问题可能在另外的“看不见”或不容易看见的地方。这是学校文化要素中最为关键、最为深层、最为本质的部分凝练,也就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
    在论述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时,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副院长刘良华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应该首先包含对人性的观照和尊重,从人类社会演化的进程看,人本性中的“食欲”促成了劳动习惯以及演变为此后的求知习惯,“爱欲”促成了才艺以及权力。他主张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应是从人的本性出发,道法自然。一是回归到劳动文化:把学生自治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主题,把自食其力作为学校的主流意识形态,把自学辅导作为学校重要的教学方式;二是回归到手工文化,回归到ESD(可持续发展)文化,回归到情感教育、友谊教育以及才艺文化。
    同样基于“人性”,《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执行主编张文质认为,学校文化不需要求新求异求影响力,不需要太多的新的课题、新的文化、新的理念。其实,人性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变化的是生活,变化的是科技,变化的是工具。所以,教育更重要的是关注人之常情,人之常性。
    学校需要做的是下一些“笨拙的功夫”,让学生具备最基本的人的素养,最基本的价值的认同,回到每一个人,关注每一个人的生命成长,回到人之常情,回到师生的生命常态。对人性最基本的价值认同,是学校的一种文化核心价值。
    “学校是为儿童建设的,而不是相反,儿童是为学校而存在的”,宁波市江北区洪塘中心小学校长郭菊英在发言中说,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在于儿童化、人文化。在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她的目标是带领师生把洪塘中心小学打造成为“我们的学校”,让校园更加儿童化,教育更加人文化,课程更加多样化。
    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校长凌宗伟的观点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应该是着眼于人,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培养有个性的、顶天立地的人。要实现这样的价值追求,校长和教师就应该成为范本。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也必须回到教育重建的原点——基于人,把促进人生命的成长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曾有诗人说:“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新一轮课改开展以来,各地学校都在课程建设方面大步前行,但也有一些学校只在课程上下功夫,而忽略了对课程建设与学校整体发展之间关系的考量。此次通州对话,与会者一个共识是,应该在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框架下推进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应该深入到文化层面、思想层面、精神层面。
    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程红兵认为,课程改革要有科学正确的价值判断,持之以恒的教育信仰,坚定不移的文化追求,庄严神圣的教育承诺,始终如一的实践探索,习惯如常的教学行为;并最终体现在学校课程之中、教育行为之中、教育细节之中,成为学校的课程文化传统。
    他以自己曾任校长的上海建平中学课程建设实践为例,介绍了建平中学“为了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为了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的办学目的和课改目标;“让每一个建平学生的名字都充满神圣和庄严;让每一个建平教职员工拥有归属感和幸福感。”把“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领袖气质”作为培养目标的核心精神和价值追求。
    程红兵提出,课改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再造问题,从文化变迁的角度而言,课程文化是课程中最为稳定的领域。课程文化是复杂的,课程文化变革也将是非常艰巨的,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当下的校长们持之以恒地自觉践行。
    刘良华在分析“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时,论述了“智育的习俗”,倡导“从求知习惯返回劳动习惯”,同样是对课程文化建设的阐述。他分析了主题探究对学生文科成绩的影响、“动手做”对学生理科成绩的影响以及自然主义教育的“道法自然”,这些都指向课程的文化反思。
    通州区二甲中学在“学校行为文化建设”中,将“生命化课堂构建”作为践行行为文化的重要一环,把“关注生命”作为教师的使命。从关注人的生命状态的高度,提出了要注重课堂师生的互动,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将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探究,形成了“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关注课堂”的“三个关注”的二甲中学课堂文化,有效地推动了学校行为文化的立体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力所能及的改善,不间断的改善


    对于校长来说,有关学校文化建设的讨论最终都要落到一个点上,即学校文化建设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由于各地各校往往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状态,因此学校文化建设难以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施工图”。对于这个问题,南通对话的共识是,学校文化建设关键在于力所能及的改善,不间断的改善。这样,新的文化就会由边缘文化形成核心文化,从而造就一所所充满新文化氛围的学校。
    张文质在题为“办新学,走新路”的演讲中呼吁校长们“想大问题,做小事情”,他认为,当下教育很多的变革是绕不过去的。校长要做积极的建设者,去累积那种变革的可能性,教育就是要回到教育的立场上去做这样一项工作,即让孩子睁眼看世界,让孩子从微小的进步中,慢慢地明确自己的责任,慢慢地成长为一个对社会责任有所担当的人。
    江苏泗洪育才实验小学校长王海云在交流中谈到了她的一个梦想:做一位像小林宗作那样的校长,办一所像‘巴学园’那样的学校。她理想中的“巴学园”是一个远离喧嚣与浮躁、有着鸟语花香和田园牧歌的氛围,是师生工作学习的聚集地、精神成长的桃花源。在平时的办学实践中,她顶住了各方面的压力,总是别出心裁地给孩子们力所能及的改善。“放风筝”、“赏梨花”、“校博会”、“露天电影”、“烛光晚餐”,如童话、如梦境,成了孩子们幼小心灵中的纯真底色。
    通州区二甲中学在学校文化发展思路上,强调文化空间的重建,提出“行为文化建设”的概念。二甲中学的“学校行为文化建设”就是基于文化的层面,坚持“回到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次活动”的方针,从最能改变的地方如厕所、“体育器材超市”、向学生开放互联网、实验室、每天一个励志故事等具体举措入手,优化师生的行为,改变师生的行走方式。在“今天第二”的办学理念下,二甲中学通过“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慢慢成长、成熟起来,跻身于“草根名校”的行列。
    安徽省蚌埠第九中学校长洪顺刚介绍了学校借鉴塑造企业品牌CIS的战略努力形成九中的学校文化,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经验。蚌埠九中学校识别系统2004年开始实施,由学校理念识别、学校行为识别和学校视听觉识别三套系统构成。整个系统的形成有效整合优化了各种学校文化元素,塑造了学校个性形象,为学校文化的系统运营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执行标准,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3#
发表于 2011-10-6 10:54:05 | 只看该作者
【通州对话特别报道】现场传声


    我的第一个建议是不要为了“特色”追求特色,而要追求真理。如果校长对整个教育的走向都没弄明白,就一下子钻到一个胡同里去了,不是好事。第二个建议是先追求真理,再追求特色,校长要在找对方向的基础上,再寻找一个突破口。第三个建议是先有一个特色,然后再发展差异。不要向外界吹嘘你的学校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一个特色,而应当告诉别人你这特色是怎样一步一步走来的。
                          ——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刘良华
      
    学校的个性是这所学校的文化个性,是这所学校的文化内涵,是这所学校的精神积淀。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所在,是一棵生命树。学校中具体的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状态是生命之树的叶子;学校中大多数人对待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态度和方式是生命之树的主干;学校所在地区的本土文化以及行政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土壤。
                         ——上海市浦东区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原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程红兵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特色品牌是公众对学校的一种印象和评价,其实质是一种文化认同。因为文化是特色品牌的灵魂,特色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特色品牌是灵与肉的结合。学校文化丰富了学校特色品牌的内涵,学校特色品牌展现了学校文化的魅力。学校要想得到公众认可的“牌子”,就必须有自己的文化和思想。所以,创建学校特色品牌必须在提升学校文化思想上做文章。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特级教师肖远骑


    当我们思考新文化的时候,不要忘记了,我们可能还是个“旧人物”,是个身上承载着“旧文化”、旧意识、旧修养的人。在思考学校文化或者办学目标时,我们能不能把姿态放低一点?就像跟孩子说话。学校需要有一些更符合人性、更有助于孩子成长的那种自然的、愉快的、生动的发展姿态。可能,我们对词语要改造,对表达方式要改造,对思维方式要改造,比如学校的很多标语,要把标语里面硬邦邦的词拿下来,把说得非常满的、不管谁都相信这不可能实现的口号拿下来。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执行主编张文质
      
    学校文化建设,不管以怎样的方式、速度和规模推进,从大的方向说,都必须符合规律,关切人性;就教师而言,则应该是“与我有关,对我有用”;而其最本质的指向,是真正有益于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他们不仅在学业上获得进步,更在心智方面得到爱与尊重的浸润。
                       ——《教师月刊》主编林茶居
      
    “学校特色”以“学校文化”为背景,就有了基础,有了内蕴,有了方向,平时操作时就能始终站在“文化”的高度,体现出一种高度、一种大气、一种和谐、一种品位,学校特色建设就可以行进在通向光明前景的轨道上。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副局长、特级教师郭志明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品位。它就像一支无形的指挥棒,在引领着全校师生,它以强大的磁场磁化着每一位师生。物质文化触手可及,但精神的文化则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需要长久的积淀。
                     ——江苏省泗洪县育才实验小学校长 王海云


    我是一个只知道做小事的人,我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从小事做起。许多事情往往看起来是“不起眼”的,但是当我们坚持下来了,也许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工作,正是这许多不起眼的事情支撑起来的。所以,千万不要置“不起眼”于不屑。你对学生的一声问候,一点提醒,也许会给你的学生带来另一种人生。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校长、特教教师凌宗伟
                                                         

                                               (季勇朱建 邱磊 整理)

                                                             中国教育报8月23日第8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23:18 , Processed in 0.17222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