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谢云:读书·写作与教师的生命成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2 14:49: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谢云:读书·写作与教师的生命成长

2010-08-01

读书·写作与教师的生命成长

——在“全国生命化教育课题研讨会”上的演讲实录



2010.7.18.通州



各位美好的同仁——在很多场合,我都喜欢用这个称呼——美好的同仁,因为大家在我的心里是美好的。教育本身是美好的事业,大家都从事着这一美好的事业,而且是任劳任怨的,至少从昨天到今天,大家都是以美好的心情、美好的面目来到通州。说实在话,咱们今天能够在通州相遇,用佛家的说法,“十年修来同船渡,百年修来共枕眠”,以这样的方式跟大家相聚,至少也应当有三二十年的修炼。我希望我们的“精神照面”是美好的,我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是美好的,当然,大家给我的印象本来已经美好。

说实在话,像今天这样的讲座或者说交流,对我来说是“大姑娘坐轿——第一回”。老实地说,实在还是有一点紧张。昨天晚上我一直在想,今天这个交流怎么开始,尽管这之前也有所准备,但是一想到要面对这么多新的朋友、旧的朋友,还是一夜没有睡好觉。早上出发的时候,对镜自视,认认真真地看了一下,觉得好像,说实在话,我这个人吧,真正对得起观众的,可能就是这一颗没有什么特色的、没有什么特征的脑袋,身体不太好看——“1+1”的博友都知道,我老是挂着一个头像在那个地方,看起来好像比较精神,看起来好像有一点稳重。所以呢我想,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看我的脑袋,为了让大家不要看到我可能会发抖的双腿,我准备坐下跟大家交流。当然,我也担心,对后边的交流,大家会说我说“站着说话腰不痛”的——所以我就坐下来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这是我第二次到通州,而且是三个月之内第二次到通州。上一次是4月23日。我记得很清楚,那是第15个“世界阅读日”,我跟张文质老师他们一起到通州,做了一件事情,是为了推动校园阅读的事情。4月23日晚上,凌校长请我们夜游通州,尽管那天晚上大家都喝了一点酒,趁着酒性,而且是不断地坐车,但是在对美丽的通州的夜色和市容进行了检阅之后,我有一个比较奇怪的感受。可能很多老师现在都以为这个地方是南通,但我的理解它叫通州区,其实真正的南通市还在前边。南通这个城市吧,它的格局和气派比较大,相对于它地级市的身份,我的感觉是有一点“超标”。前几天临过来之前,我看了一本书,余世存的《中国男》,其中有一个专门写到张謇,我才知道南通就是张謇的故乡,当然不是出使西域的那个汉朝的张骞,而是科举制的最后一位状元,也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资本家,被称之为“实业救国之父”的张謇。

张謇这个人,一生创办了二十多个企业,三百七十多所学校,可以说既是实业家,也是教育家。他有一句名言,叫“父实业,母教育”,就是以实业为父,以教育为母。最让我惊异的是什么呢,张謇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城市规划师,他当初是根据“一城三镇”的格局来打造南通的。可以说,从他开始,南通这个城市完成了从封建城镇向资本主义城市的过渡,从此成为了长江中下游的重要商埠,甚至拥有了“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美誉。所以在南通有一个说法——当然在南通人面前说南通,有一点班门弄斧的味道——就是“一山一水一人”:一山,狼山;一水,濠河;一人,就是张謇。

可以说,我对南通的了解是从现实,然后到纸上,最后再到现实。现实的南通更感性,或者说更性感;纸上的南通更丰富。我感觉这个事情它可以说明读书的意义之一。咱们中国古代有一句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那个时代是没有网络,没有广播,没有电视,也没有报纸,要知道天下的事情只有读书。当然,只要读书,那时候也就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古人还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很简单,那个时侯,知识是秀才或者说读书人垄断了的。在一个社会上大多数人都不读书的时候,那些少数的读书人就是奇货可居,所以那个时候的读书人、秀才是比较骄傲的。

不过很遗憾的是,咱们今天生活在一个知识被大众广泛接收,但是人们却不太喜欢读书的时代,就是因为古人没有的东西占据了我们今天的生活。尽管这个造纸和印刷术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但是我看到一个材料,就是说咱们中国人,可能是世界上最不喜欢读书的民族,因为我们每年的人均图书消费不到1本,而法国11本,美国、俄罗斯都十多本,最多的是以色列,平均每年每人45本。

美国人有一句话说:“全世界的钱都在美国人的口袋里,但是美国人的口袋在犹太人的脑袋里。”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最喜欢读书,最善于读书。犹太人还有一本书,可以说是他们的第二本《圣经》,叫做《塔木德》,已经在犹太人的世界里流传三千多年,其中有句话说:“宁肯变卖所有的东西,也要把女儿嫁给学者。为了娶学者的女儿,就是丧失一切也无所谓。”你看,他们对读书、对知识就是这样看重的。还有一个统计说,以色列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总共有一千多所,平均每4500人就有一所,他们的人均图书拥有量是全球第一,当然他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口比例,也是全球第一。这个数据告诉我们,一个善于阅读的民族,才可能成为一个有精神力量的民族,也才可能成为有竞争力的民族。

我是在进修学校工作,主要从事教师教育。作为一个教师教育工作者,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在说,我也在思考的一个中心词,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按我的理解,所谓的“教师的专业成长”,首先或者说其根本,是教师的生命成长,包括视野的拓展,内心的博大,精神的温润,灵魂的丰盈。咱们每一个人必须首先呼吸,不断的呼吸,不断的吐纳,才能够不断的生存,不断的长大。那么对教师的生命来说,我以为,这个“呼吸”,这个“吐纳”,就是读书和写作。一个人不呼吸,不吐纳,他就会死;一个教师不读书、不写作,他的生命状态就会停滞不前,他的专业发展也就会是一潭死水。

照理说,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作为相对意义的这个社会的精英阶层,教师应该是比较喜欢读书的。教师这个职业,是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终身的学习者。但是,实际的情景是比较悲观的。以我的了解,因为我跟教师接触的时候比较多,很多教师的家里,可能除开课本、教参、试卷、练习册之外,没有什么藏书,这因此也可能是中国最滑稽的一件事情――望文生义的理解,教师就是教书的,教书,教别人读书。一个教别人读书的人、一个教别人学习的人,自己却不读书,这个可能有点搞笑。咱们不少的老师,要求学生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是自己可能很少主动地去学习,天天停滞不前。这样的老师,估计不太容易让学生信服的。而且我想,遇到这样的老师,就算学生很想读书,可能也无从选择,因为他们不知道应该读什么书,哪一些书值得读,哪一些书不值得读。要是让这样的老师去推荐,估计也是强人所难。因为咱们老师都没有读过什么书,你要给学生推荐什么书,肯定推荐不出来。

前一段时间,我看到一个消息,说教育部正在酝酿出台“教师教育标准”。这个标准是由咱们华中师范大学的钟启泉教授在领衔起草。他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他说按照这个标准,现在的绝大多数老师,是不太合格的。这话说得比较过,但是呢,他指出的问题,我觉得,还是可以让我们思考的。他说现在很多的中小学老师,有一个“三不主义”:不读书,不思考,不合作。当然,我知道,我也在一线教育呆过,说实在话,咱们很多的老师,大量的时间是被耗在课堂上的,然后课后还要参加像今天这样的各种各样的培训,还要写教案,批作业,还要为学生的吃喝拉撒操心……这些客观的因素,确确实实让我们的老师很忙,很累,也没有多少时间,没有多少心情去读书,这是一方面;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个人的感觉,你要说这些老师就真的没有时间吗?也不是,每天晚上看看电视的时间是有的,周末休闲娱乐的时间,也是有的。我的感觉就是,还有一种东西,就是教师主观上的逃避读书,主观上的不愿意读书。因为说实在话,照咱们目前的教育体制来看,教师读书或不读书,读多少书,对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太大影响的。

你要说真没有时间,我跟大家说一句话,是咱们“1+1”的一个美才女赵赵说的。赵赵可惜没来,我本来想当面表扬她一下的。她有一句话说:“总有空间让我们见缝插针。”很多事情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就总能找到时间,找到机会去做。比如说再忙,我们还是能找得出约会的时间吧?比如说再忙,我们也还有看电视,打麻将的时间吧?所以很多时候,我觉得咱们老师说的“很忙”,其实是一个借口,其实就是不太喜欢读书,或者说没有这种读书的氛围、心情或感觉。所以我要说,对教师而言,无论是读书,还是我呆会儿要说到的习作,其实首先都是咱们自己的事情,然后可能才会涉及到专业成长。因为读书首先是对我们生命成长的一种积累和完善,是对我们精神世界的一种重建和修补。咱们很多老师,可能在离开大学后,在完成四年的基本积累之后,就基本上不读书,不学习,这是不行的,咱们精神世界没有得到真正的、完整的修建,在这个过程中还可能有一些漏雨的地方,透风的地方,这些是需要我们自己去修补的。

说得直接一点,咱们读书首先是为自己的提高,教师只有意识到这一点,可能才能够从内部、从自己心里发生改变。内部发生的改变,也才可能是真正的改变。可以武断地讲,一个不喜欢读书的老师,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呆一会儿要为大家做报告的刘铁芳老师写过一篇文章,他说“伟大的教育者都是一位伟大的读书者”。我很非常同这个观点。

那么咱们的老师如何通过读书,完成我们的生命成长,进而实现我们的专业成长?跟大家交流三个意思。

第一,用读书解决我们的精神温饱。就我所知,包括我自己在内,咱们过去一段时间的师范生,还有现在的很多师范生,说实在的,很多都是来自贫穷的和比较贫穷的家庭,所以我读书的时候,有人说,读师范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保证你喝稀饭。所以事实上,咱们的很多老师是被读书改变了命运。这个命运的改变首先是物质层面的改变,但更重要的,我觉得是一个人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改变。一个人在不同的地位,在不同的地方,他就会有不同的生活世界,不同的精神世界。所以,从去年国家实行了绩效工资之后,我有一个观点,就是在增加了教师的绩效工资之后,还应当增加教师的“精神工资”。因为绩效工资解决的是我们的物资温饱,而“精神工资”要解决的,是我们的“精神温饱”的问题,“精神温饱”解决之后,它会让我们知道,我们应当往什么方向努力,应当为什么而奋斗。我以为一个会读书的老师,一定能够解决好自己的“精神温饱”,一点会有比较高的精神幸福指数。一个读书的老师,往往是一个有比较强烈的职业幸福感的老师。

第二,用读书让我们变得更像一个好老师。张文质老师有一个关于好教师的标准,第二条他就说,好教师看上去肯定更像一个教师。为什么?他说日积月累的阅读、思考、写作,就会让这个老师外表儒雅,有书卷气,然后,爱孩子、爱教育,慈爱、和善,长相对得起自己,长相对得起自己的职业。

很多年前,我有一个朋友,这个人是属于嗜书如命的那种人。走进他的房间,满满的四壁墙都是书。但是,他还是觉得不满意,我分析他的那个心态,就好像女人的服装已经装满了衣柜,但是最好的还是在商店里挂着(笑)。所以他有一方印章,刻的四个字“日无泪垂”,就是说要是一天没有书,他就会掉眼泪。在他的书房里,很显眼的地方,有一个告示牌,上面写着八个字:“书与老婆,恕不外借”(笑)。后来我一直在想他的“日无泪垂”,在想这几个字的时候,我想到了黄庭坚说的一段话,他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就是说三天不读书,“义”和“理”这样的东西,就不会在心中交汇,我感觉这可能就是会造成内分泌失调的。当然,在内分泌紊乱之后,就会出现面部表情比较可怕,“面目可憎”,说话也没有什么味道。相反的,他的朋友苏东坡说过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说,肚子里边多装一些诗书,气色、气质都会好一些。

台北的一位化妆师说,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脸上的化妆当然是靠化妆品,靠手术;昨天吃饭的时候就有人说到,现在的所有的化妆品,都含有致癌物质,所以咱们的女士一定要慎用。生命的化妆,精神的化妆,只能靠阅读,靠修炼,靠灵魂的修炼。阅读可以影响人的气质,也可以影响到人的长相。汉朝的学者刘向说的那句话,可能我们大家都知道,“书犹药也,可以治愚。”就是说,服用书籍这剂药,我的理解,它可以使原本傻乎乎的人变得比较聪明,比较灵性。现在我们看人,首先看到的是他的面相。一看,某个人可能就是很聪明的样子,很灵性的样子,而另外一个人,可能一看就是明霞老师昨天说的,可能是“小脑发育不太完全的”,那样比较痴呆的,那个长相就可以让人感觉到。

张文质老师说,读书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像一个老师。那么什么样的人更像一个好老师?我说一下我自己的感受,当然不一定正确:有很多次跟朋友出去玩耍,有同行的人带上自己的小孩,三四岁的,五六岁的,都是和我从来没见面的。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对那个小孩,只要一伸手,那小孩就到我怀里来了,而且很快的,连他的亲妈都不要啦。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后来,这样三番五次后,我爱人给我总结了一句话,她说:可能你是有“小人缘”吧――有“小人缘”,就是跟小孩有缘份,很受小孩的喜欢。这就让我想起,那些优秀的教师,其实都是这样的,尤其是在中小学,尤其是在小学,那些优秀的老师,都是很有“小人缘”的,很受小孩喜欢的。所以我有一个感受:一个有“小人缘”的老师,可能更像一个好老师;那种比较凶神恶煞的,小孩一见就哭的,你要哄他老是抱不过来的,那种老师,在中小学,可能不太会像好老师。

有时候我在想,因为偶尔我会回头去看过去的照片,其实大家应该庆幸的是看到今天的我,而不是十多年前,或者二十多年前的我。那个时候,我看我自己,就是赵传的那首歌:我很丑,虽然我很温柔。尽管也有音乐和啤酒,但是有句话说:长得丑不是你的罪过,但是你长得丑又要走出来吓人,那就是你的罪过了。所以应该说在35岁之前,我就一直是一个标准的“宅男”,始终蜗居在自己的家里,不太好意思四处流窜,因为那个时候自己的长相不太好看(笑)。

这样说,我想告诉大家的就是,今天的我,比十多年前,比二十多年前的我,长得好看多了,耐看多了。我爱人经常说这是她的功劳,因为她很专意地打扮我,为我设计。但是我跟她说,军功章有你的一半,还有那些书的一半。在“1+1”我挂过一篇文章,叫做《我的后宫,我的佳丽》,后宫就是我的书房,佳丽就是我收藏的那些书、我阅读过的那些书。我想说的是,那些“佳丽们”滋养、改变了我的生命,改变了我的长相。就像歌德说的“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上升”。

第三点,用读书增强我们的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应该说是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提出来的,当然,事实上它也是这个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我们很多老师经常感叹自己,或者是自我谦虚地说,我教小学的,几年下来自己的水平就跟小学生一样了;教中学的,几年下来自己的水平就只有初中的水平了。我估计他们很大程度上是谦虚的,但是某种意义上,可能也说出了一部分真相:他们的职业生涯在过去,但是专业水平没有太大的提升,专业意识没有太大的强化。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我觉得,除了教书之外,自己不学习、不读书。所以简单地说,这个专业成长其实就是让我们更加地优秀,让我们成为更加优秀的人,让我们成为更加优秀的教师。

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区别,我感觉主要就是看他们是否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怎么读书。在“1+1”的博友可能知道,我的文章有一个系列,叫“江湖一刀语录”,叫“脱口而出,或一刀语录”,其中有一则,我这样说的:“课堂教学的广度,取决于教师教学视野的广度;课堂教学的深度,取决于教师教育思想的深度;课堂教学的高度,取决于教师道德情操的高度;课堂教学的厚度,取决于教师文化积淀的厚度。”广度也好,深度也好,高度也好,厚度也好,或者是事业,或者是思想,或者是情操,或者是文化积淀,其实它们都跟读书有关,也就是说它们最终都会归结到一个教师是否读书,怎样读书。

关于读书有三点感受。简单地说,第一,一定要读自己喜欢的,一定要读自己喜欢的!像那个四大名著,我跟学生讲的时候,为了让他们更好地记住,我把它叫做“三西红水”。那么“三西红水”好不好?肯定好,但是你要跟幼儿园的小朋友讲《三国演义》,要跟杀猪的屠户讲《红楼梦》,可能不太合适。所以我说,合适的才是最好,喜欢的才是最好的;不喜欢的,就是经典中的经典,也不要太勉强自己,尤其是在刚刚开始读书的时候。就像咱们现在经常说的,这个年头吧,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跟谁吃。

第二,一定要尽可能地读得杂一点。在阅读方面,尽量做一个博爱主义者,泛爱主义者,尽量做一只“杂食动物”,最好是荤素不分,精粗不辨,软硬兼施的那种。我的一个感觉,就算自己的胃功能不是很强大,也要努力吃一些五谷杂粮。苏东坡有两句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可能是最早提倡绿色环保生活的一个人,我后来就想他为什么会这样说,为什么不喜欢吃肉?我跟大家找一下答案――《曹刿论战》里边有一句话说“肉食者鄙”,吃肉的人,视野比较狭窄。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后来我读清朝的李渔的一段话,感觉豁然开朗,李渔是这么说的:“食肉之人之不善谋者,以肥腻之精液,结而为脂,蔽障胸臆,尤之茅塞其心,使之不复有窍也。”简单地说,吃肉的人,肥腻太重,就会遮蔽了心灵,堵塞了胸怀,就像用茅草塞满了自己的心房。这个话,我在我们老家人的一句口语里找到了答案,老家人就说,这种人是:油蒙了眼睛――吃油吃得太多了,蒙住了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蒙住了眼睛,当然也就是油蒙了心。蒙住了心又会怎样呢?用我们四川话说,就是“笨戳戳的,瓜兮兮的”(四川话)。

第三,一定要读得有进有出。简单地说,一个读书的人如果只进不出,就会成为书呆子,成为别人的思想的应声虫。当然这个“出”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关键词,就是写作――写作对于我们的意义,我有三点感受。

第一,用写作记录我们的生活。所谓记录我们的生活,就是记下我们曾经来过这个世界,记下我们曾经有过的生活。我的感觉是,人天生就有一种表达的欲望。所以有一个词语叫“道听途说”,在路上听见,然后在路上就告诉了别人。为什么?这是人的本性。一个人有某种见闻感受,一定会与人分享的,要是没有或者不能与人分享,那是比较痛苦的。所以我说,无人分享的快乐不是真的快乐,但是无人分担的痛苦是真的痛苦。一个人怀揣着不能言说的秘密,我感觉,它有一点像一个含冤的人没有申冤的机会,那是非常痛苦的。你看现在中国的维稳的成本是比较高的,一个含有冤情的人总是很容易变得比较执着,而且容易愤怒。一个人怀揣秘密,却不能言说或者不能与人分享,也是非常痛苦的。

咱们“1+1”有一位叫深蓝的女士,她在获得“1+1”的“博客之星”后,写了一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用了一个非常性感的题目,叫《树用年轮来记录沧桑》。当然,深蓝也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树用年轮来记录沧桑”,那么人呢,我们用什么来记录沧桑?我的感觉就是:文字,因为文字的生命,可能会比人更长久一些。风会吹走声音,这里说的话可能呆会儿就被吹走了,雨会冲淡印记,但是白纸黑字,却能收拾和保藏我们曾经的笑和泪、幸福与忧伤、细节和片段、花朵和梦想。所以在几年前,在我的第一本散文集的后记里面,我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在这纷乱的世间,能够保藏梦,保藏“曾经”的美好和伤痛,这是文字的价值,也是写作的价值。

很多时候,我自己的感受,很多时候咱们对生活,对人世,可能会很有感触,很有想法,但是来不及记下来。尤其是很多夜晚,睡不着的时候,心里老是浮想联翩的,有很多美妙的想法,但是来不及记下来,然后很快就过去了,再想,怎么也想不起来了。所以有时候我就在想,要是咱们一生都这样过去,最终两手空空的,没有一点记录,那么我们用什么来证明:我们曾经来过这个世界,曾经活过、爱过?一个写作者,我感觉他最大的幸福,就在于他能够让往事在文字中永在,让生命在文字中重现。我打了一个比方――就像一树已经开败的花,因为浇灌,因为滋润,然后它又在枝头重现,重新开放在岁月的风雨中。所以我比较喜欢佩索阿的一句话,“写下就是永恒”。虽然我们的一切可能都会很快地消失,但某种意义上它是永恒的。所以我期望我们老师,做一个自己生活的积极的记录者。

第二,用写作拓展我们的精神疆界。在35岁之前,我一直呆在四川,一直呆在那个巨大的盆子底下,从来没有走出四川。用我们老家的一句话说,那句话比较形象,就是“抱鸡婆长胡子――窝里老”。抱鸡婆就是孵蛋的母鸡,孵蛋的母鸡在鸡窝里忽然长出了胡子,在窝里变老了,在自己的窝里变老了。那个时候我经常以为,我的一生大概就将这样,走不出这个四川盆地。因为我知道,教师这个职业,是很容易让人稳定或者固定的,没有太大的变动。《围城》里的方鸿渐,就曾经说过一句话“此人不是死了,就是教书去了”(全场大笑)。教师不可能一夜暴富,更不可能一夜盛名。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一问他,还是老样子。还教书啊?对,还教书。还在那个学校吗?对,还在那个学校――这就跟死了差不多。(笑)

但是很幸运的,就在我快到35岁的时候,我第一次出川到浙江,然后第二年,刚35岁的时候,出国到俄罗斯。第一次是因为写作,我的一篇文章在浙江那边获了一个奖,然后去领奖,第一次出川。第二次出国的时候,也是因为一篇文章获奖,那年是“中俄文化年”,他们搞了一个征文,就是“我看俄罗斯”的征文。我也不是有意的,我有一篇现成的文章,就写我对俄罗斯的理解、感受,当然一切都是从文字和书籍中来的,然后投过去,然后一不小心,全国第一,然后国务院组织了五个获奖者到俄罗斯访问。我的文章题目是《到俄罗斯去看雪》,当时带我们的那个团长就说,呃,你的这个文章题目取得真好,因为我们去的时候正好是十二月份,正好“到俄罗斯去看雪”。

这使我想起早年间,写诗的时候我写过的一句话“骑一支笔,纵行天下。”这很浪漫。后来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在白纸黑字间抵达远方》,最后,我还说过两句话“声音能比我们的身体走得更远, 灵魂能比我们的肉体飞得更高。”这些都是关于写作的。在这个世界上,我的感觉是,咱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够延展自己的生命长度,但是可以增加自己生活的高度,可以丰盈和延展自己生命的厚度、宽度。而写作是最好的方式。通过白纸黑字,我们可以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穿行,可以同时抵达此间和远方――此间是使人留恋的,远方是使人牵挂的,我的感觉是这样。可能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鲁迅先生的临终遗言就说:“无穷多的远方,无穷多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对写作的人来说,在对此间的留恋和对远方的牵挂中,我们的精神疆界被无形的拓展,被无形的加高。有些时候我就想,咱们每一个人其实都带着自己的面相在世间行走,而每一个人也都因为自己的声音和文字而存在。一个写作的人,他总会因为同类的某一个人,而对一个遥远的地方,城市或者是乡镇,产生一种莫名的牵挂和念想。比如说通过“1+1”,王木春的东山岛,沈丽新老师的常熟,关文丽老师的哈尔滨,还有老纪的山东莒南,这些都是被我牵挂的地方――我的感觉就是,这些人,通过他们的文字,成为我可以感知到的远方。昨天晚上“1+1”的博友会,给我的影响比较深刻。咱们能够叫出的,或者报上的,差不多都是在网络江湖上的称谓。这个感觉有一点像江湖上的绿林好汉,见面,拱手,然后报上各自的名头或者是诨号,什么九纹龙啊,霹雳火啊,入云龙啊之类的。这样的江湖啸聚,用咱们张老师为这次活动而提的一个词语,啸聚,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牵挂和念想,很多人在文字里边成为我们的“远方”,成为我们被写作拓展开的精神和心灵的疆界,它属于我们的“势力范围”。所以有一次,我从福建回去以后,就专门写了一个短文,叫“江湖一刀的福建版图”。我在那里面还作了很多分封的,这里就不具体说了。

第三个,就是写作对我们教师的意义,用写作改变我们的职业状态。有时候我在想,作为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一方面是通过阅读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这个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另外一个方面,通过写作,用文章来表达、来传播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刚才说写作就是对生活的记录,那么教育写作,其实就是对我们专业生活的一种记录――咱们每个老师,站上讲台,可能一讲就是二三十年。那么在这二三十年的工作时间里,每个老师可能要上数千乃至上万堂课,第一堂和最后一堂,公开的和私下的,这些课肯定是不一样的。甚至可以说,这一堂课和上一堂课是不一样的,自己的这堂课和别人的那堂课,肯定也是不一样的。无论是教学的方式,还是方法,无论是教学的过程、得失,还是感受、体验或者是教训,完全不一样的,如果没有记录,到最后咱们退休的时候,我们用什么来证明自己曾经上过成千上万堂课?我们用什么来证明我们曾经站在讲台上,曾经教过那样多的学生?就靠备课本吗?咱们的备课本好像老是被学校收上去,然后不再返回。

说到中国教育,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感觉非常庞大,非常沉重,问题很多,改变很艰难。但是我想说的是,咱们每写下的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可能都是对中国教育的一种改变。我们写下的词语和句子,首先改变了我们自己,改变了我们的感受,改变了我们的心情,改变了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态度。然后,如果这些文字被远方的人看到,被别人看到,我感觉,它也会改变他们的感受,改变他们的心情,然后改变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态度。这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事情。就算是没有改变,也会多多少少有些影响。我在“1+1”读别人的文章的时候,读到一个句子,比较有意思的句子,心里就会想一下,然后感觉真的很好,真的很美好!比如我刚才说的刘铁芳老师“伟大的教育者都是伟大的读书者”,这是件非常美好的事情。过去我说过一句话“想得美的人,才能活得美”。现在我想说,“写得好的人,才能活得更好”,前提是我们不仅要写,还要努力像写的那样去生活。

另外一方面,写作其实就是一种思考,教育写作就是对咱们专业工作的一种反思,这也是对专业能力的一种提升。朱永新教授搞的那个新教育实验,他就特别提倡师生共写教育随笔,他把这种专业写作,甚至当做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最重要的途径,最有效的途径。叶澜老师也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是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在这个问题上,咱们今天在座的明霞老师,沈丽新老师,可以说有充分的发言权。

如果说,实践成就教师的底气,阅读滋养教师的灵气,思考促进教师的锐气,那么,写作造就教师的名气。很多人我们是因为文章了解到他们的,很多我们心目当中的专家、学者,我们是通过读他们的书了解到他们的。可以说,如果没有写作,大家也就不会知道有一个叫“江湖一刀”的。去年的时候,张文质老师到绵阳讲学,表扬了我一下,他说江湖一刀比谢云的名气要大一些。为什么,因为在网络上江湖一刀发出了谢云的声音,或者说江湖一刀代表着现实生活中那个叫谢云的矮个子男人的灵魂。所以我有一则“江湖一刀语录”是这样说的:

“我愿意相信,每个人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以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件事。我也愿意相信,每个教师都在书写自己的教育史,以每一堂课,每一天的教学,每个学期的工作,每一届学生的顺利毕业。教师要教书,要读书,更要写作,哪怕读者只有自己一个人!”

在不同的场合,我多次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我最先是这样说的,我说“勾引和挑逗是语文教师必修的功课”。这个说法可能有一些“低级趣味”,不过昨天许锡良老师说“低级趣味也是趣味”,所以我也再“低级”一回。我的意思是什么呢?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勾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挑逗学生的写作激情,如果每个语文老师,都能做好这样两点,都能真正地做好这样两件事情,那么我们学生的语文成绩肯定会不错的。教高中的时候,我多次跟学生说我这个语文很重要的,然后还不惜“打击”其他学科。我把观点在这里再披露一下,希望其他学科的老师不要怪罪,不过就是一说――我怎么说?我说你们学物理有什么意思,有什么用?除了考试、升学之外,你回到家里装一个电灯泡,是不是还要画一个电路图吗?不用吧?然后我说,你学化学有什么用,你进厨房炒菜,难道要先写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然后配平,然后用天平或者是量杯量具,量一下盐再放进去吗?(笑)没必要吧!然后说到语文,我说,你语文学好了,讲话好听一些,会逗你未来的老丈母喜欢。要是你语文学得比较好,写情书可能更生动、形象一些,更具有说服力,也就更具有征服力。要是能写几首能打动女生的情诗,你的“爱情成本”都会低一些。然后我就用自己的事例告诉他们,我是用两本情书、一摞情诗,“零成本”地搞定了自己的爱情(全场笑,掌声)。

那么今天说这个事例,我想说咱们所有的老师,都应该善于“勾引”和“挑逗”的——“勾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挑逗”学生学习的激情。当然,前提是我们自己要有兴趣、有激情。

我一直在想,张文质老师安排我跟大家做这样一个交流,可能就是期望我能像一个语文老师那样,勾引大家的阅读兴趣,挑逗大家写作的激情,至于这种勾引和挑逗是否成功、是否有效果,现在还不太好说,但是我仍然愿意心怀美好的期待,让咱们相信岁月,相信未来。我期望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用阅读书写我们的心灵史、用写作记录我们的教育史”。

谢谢大家!(热烈的掌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6:30 , Processed in 0.06317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