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中国古典文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27 11:57: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中国古典文学

                            “逍遥游”:

    是《庄子》一书的首篇。逍遥游是庄子所追求的绝对自由境界,这是一种自我超脱的空想,也反映了庄子对现实的不满。作者认为:世间万物,形体大至鹏鸟,小至蜩与学鸠,寿命长若冥灵、大椿,短若朝菌、蟪蛄,皆“有所待”(受各种时空因素制约)而不自由,只有消灭物我界限,与大自然化而为一,“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才算获得绝对自由。这是本篇的基本观点,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构思奇特,想象丰富,说理步步使用比喻,层层皆是寓言故事或虚构的“历史”材料,色彩斑烂,形象纷呈,机趣横生。组织奇巧,富于变化,有参差跌宕、云诡波谲之致。思路开阔,挥洒自如,文章如江河流泻,汪洋恣肆,仪态万方。语言奇警,笔锋犀利,且声调铿锵,节奏和谐。鲁迅谓庄子之文“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此篇可见一斑。

《劝学》:

    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内容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从修身远祸的角度论证学习的目的和重要意义;一是申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强调刻苦踏实、持恒专一,循序渐进,以及隆礼宾司、师贤,并提出学问修养以“全”、“粹”为贵,其观点至今仍能给人以启发。艺术上,比喻生动形象,层出不穷;说理精密,组织严谨;句子精警,脍炙人口,且多用排比、对偶、声调铿锵,气势雄厚,乃至大量成为人们熟悉。

《勾践灭吴》:

    见《国语·越语上》,原无篇名,此系后人所加。叙述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忍辱负重,十年生涯,十年教训,终于报仇复国的故事,它所表现的发愤图强精神,给后以教益。叙事简明扼要,情节跌宕起伏,人物丰满。讽谏应对之辞有个性化特征。故事对后贡文世影响颇大。东汉赵晔《吴越春秋》中勾践灭吴故事,主要取材于此。现代戏剧、曲艺亦有由此取材者。

《荀子》:

    儒家重要著作,也是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著作。大部分为荀子著述,小部分是其门人所记,汉刘向《七略别录》称为《荀卿新书》,著录为十二卷三十三篇,唐人杨倞作注,分为二十卷三十二篇,称《荀卿子》。宋以后通称《荀子》,相沿至今。此书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哲学、逻辑、伦理道德治学方法等许多方面,充分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其文规模宏大,长于论辩,主旨明晰,说理透僻,结构绵密,词语富赡,且善于譬喻、引证,句多排偶,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感染力。《荀子》散文标志着说理散文的成熟和发展。其中的《赋》篇,开后世赋体的先声;运用民间说唱形式写成的《成相》辞,清人卢文绍称为“后世弹词之祖”。注本有清人王先谦《荀子集解》、今人梁启友《荀子简释》等。起哦内

《左传》:

    我国第一部叙事说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作者是鲁史官左丘明,书名原为《左氏春秋》。汉儒把它说成解释《春秋》的著述。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同《会羊传》、《谷梁传》并列,合称《春秋三传》。实际上《左传》是一部自成体系、具有独创性的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智氏之亡,记录了春秋二百六十九年间列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及有关人物的言行,广泛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出进步的思想倾向,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的艺术成就是:叙事灵活多变,有条不紊,情节生动,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特别是描写战争,多着眼于政治,表现深刻,耐人寻味,又紧张曲折,有声有色,写人头号于通过人物行动和语言表现性格,刻划形象,善良正直或险恶邪僻,无不惟妙惟肖,宛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语言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尤长于记行人辞令之美。《左传》对后世影响很大。它不仅是历史著作的典范,还是散文家学习的楷模,小说、戏剧亦多从它取材。有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及王伯祥《左传读本》等。

《国语》: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的历史著作。相传作者为左丘明,后世学者多认为应该是战国早期某个熟悉历史掌故的人。起于周穆王十三年(前990),止于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记载了五百三十八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事,而主要在记言,故名《国语》,可同《左传》相参证。但汉唐人以《国语》和《左传》同出左丘明之手,而《左传》又是传《春秋》的,故称《国语》为《春秋外传》。此说无论从内容、体例、文笔或时间上看,都不恰当。《国语》载录史事,不是系统地记叙,而是重点记某些重大事件,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较狭窄,结构不够完整严密,史学和文学价值远不如《左传》。但许多篇章也表现了进步的思想倾向,描写人物也很出色的地方,文字朴素简括,对后世历史学和散文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三国韦昭《国语》注,及今人傅庚生《国语选》等。

《战国策》

    简称《国策》。有《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异名。战国时代国别体历史著作,也是优秀历史散文著作。作者无考,大概是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原书文字多舛讹,编次混乱,后经西汉刘向整理、校对,定名为《战国策》。全书按国别编次,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周,共三十三篇。主要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友辩的言辞,机智的运筹,反映了战国时代的历史面貌。故事性强,情节引人入胜;描写人物精妙入微,神情毕肖;论事立说,纵横反复,曲尽其意;摹状物态,铺张扬厉;语言生动夸饰,诡丽恣肆;善用比喻、寓言说明抽象道理。它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传记文学、说理散文和辞赋的创作,都有深远影响。有东汉高诱《战国策》注等。

《吕氏春秋》

    亦名《吕览》。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也是理论散文最早的总集。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著。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虽属杂家,但以儒道思想为主。因系吕氏组织编写,又以月纪为首,对各家寓褒贬之意,故书名《吕氏春秋》。内容广泛,涉及政治、军事、教育、礼制、文艺、术数、养生、农桑、天文、历法等各方面问题,为研究先秦思想文化提供了可贵资料。文章大都篇幅不长,语言简练,组织严密,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说理。其体制对《礼记》、《淮南子》和《史记》,以及六朝以来类书如修文御览》、《华林遍略》,有直接影响。注本有汉高诱注及今人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等。

  《兰亭集序》:

    东晋王羲之作,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作者与谢安、孙绰、许询等四十一人,宴集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各人赋诗,羲之作序,“以申其志”。此序描绘“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等自然风物,又触景兴怀,表现对生死的感叹,对现实的态度,理趣盎然。写景抒情、状物言志融为一体。摆脱骈丽化束缚,语言简法流畅,新鲜活泼,对后世散文有积极影响。

   

《归去来辞》:

    东晋陶渊明作。首写辞去彭译令回家时心情,次写归家后生活乐趣。最后写人生有限,应乐天安命而过。辞官原因,此辞之“序”写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萧统《陶渊明传》却说:“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以五半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说法不同。今人多以为:“妹丧”系实事又系托辞;“违已交病”必有所指,不便明言,萧统所说“不折腰”,定有所据,实为真因。此文感情欢快,托意深远,语言优美,音律和谐,为历代传诵。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世族。幼讷于言,及长,以骨骾见称。初任秘书郎,迁江州剌史。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后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在会稽,与孙绰、许询、支遁等交游。晚年称病去官。工书法。备精诸体,尤擅正、行、字势友强多变,为历代学书者所尚。能诗赋,尤擅散文,其《兰亭集序》记述当时名士宴集山阴兰亭的盛况,理趣盎然,情辞并茂,是历代传颂的散文名篇。其书简杂帖,或议论政事,或自叙生平志趣,大都真实恳切,能见肺腑,文辞也极其自然,而无藻饰。明张溥曾对他给殷浩、谢万的几封书信备加称赞。原有集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右军集》二卷。《晋书》有传。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教育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子思(孔子孙子伋)的门人。历游齐、宋、滕、魏等国,一度为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被采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仁义部分和前代民本思想,主张实行“仁政”、“王道”,以统一天下,反对诸侯武力兼并;强调“民贵君轻”,反对虐政害民;提倡尊贤禅让,否定君位世袭,甚至认为“暴君可诛”。“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为缓和阶级矛盾向统治者提出的施政纲领,其主要内容是:政治上“与民同乐”,“省刑罚”;经济上,“薄税敛”、使民有恒产;军事上强调“仁者无敌”,“得道多助”。有一定进步意义。但他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又提出为政“不得罪于巨室”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哲学上,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从而陷于主观唯心主义。文学方面提出“知言养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充实之为美”之说。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对后世思想界和文学影响很大,《孟子》一书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一说是孟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记录,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先秦脍炙人口的散文。唐以后古文家如韩愈、柳宗元、苏洵等,都受其影响。  

      庄子(约前369—约前286)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名周,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据记载,曾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准备拜他为相,不就。空贫,处陋巷织屦为生,曾往贷粟于监河侯。于学无所不窥,而以老子之言为依归。庄子极端不满现实,但缺乏斗争性,悲观厌世。主张“无为”和顺应自然,否定社会文明和发展进步,幻想回到浑沌世界。抹煞客观真理和真理的客观标准,提倡“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等无差别境界,追求超时空的绝对精神自由。庄子揭露现实、针砭时弊、抨击传统、嘲笑礼教、蔑视权贵、适已任性的精神,对后来的思想解放起过积极作用。《庄子》一书,现存33篇,即“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多数学者认为,“内篇”显庄周自撰,“外篇”和“杂篇”出于门人和后学之手,《庄子》散文已脱离语录体,在先秦诸子中是风格特异、文学价值最高的散文著作,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行也。”后世作家如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等人的思想与创作。都受其影响。  
  

[/t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2:38 , Processed in 0.09911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