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生活的茶余饭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6 11:23: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生活的茶余饭后



谢云



1

“我越陷越深越迷惘,路越走越远越漫长。”用这歌词,来表白我与教育的关系,很恰切。当然,是与中国教育,再具体些,是我与我所从事、接触和了解的现实的教育。

曾经说过,我对教育怀着依恋和不舍,好几次有机会离开,终于还是留了下来。

但还是不断听到悲伤的事:一所学校近几年得到广泛关注,因为教学质量好,也就是考试成绩好。前段时间便听说,他们的一年级,已提前一个多月结束新课。我问:“剩下时间做什么?”“复习啊。”仿佛笑我明知故问。一年级有什么可复习的?反复做题,各种各样的试卷。“低于班平均成绩的,打手板儿。”老师在全班扬言。班平均成绩也不高,教师划定的是98分――其中一个孩子,对妈妈说:“考试那天提醒我,我不要参加考试”。

刚进学校的孩子啊,已是如此厌学、怕学,在未来十多年里,我们还能期望他怎样学习?

偶尔,也能听到高兴的事。“我希望天天看到X老师。”“我希望不要放假,天天上课。”――另一个学校的学生,用“希望”造句时,大多这样说。而他们所说的那个老师,不过是让他们有更多玩耍的时间、阅读的时间,不过是能够按照教育应有的样子,多一些创意地教学,多一些悠闲和快乐地教学。

每听到这样的事,多少有些欣慰,觉得教育还不是无药可救――只是,这样的消息,不多,就像冬天的阳光。而我的耳朵,更多的时候是荒芜,我的身体,更多的时候觉察到荒凉。



2

刚兑现绩效工资那阵,教师无不欢呼雀跃,群情振奋。大会小会上,领导也异常欣慰地说:教师的生存状况改善了,职业态度和职业状态也必然会有所改变,我们的工作面临着重要的发展契机。碰到熟识的校长,说到这些,也大多乐观,满脸欣悦。

但我很悲观,或者说,并不乐观。

果然――70%的基础性绩效兑现后,教师的工作状态确实有所改善;可兑现30%的奖励性绩效后,问题和矛盾出来了,甚至比以往更严重:首先是考核时的争论,为什么校长要占普通教师的2.5倍?为什么班主任要提取15%?质问,却得不到回应。还有些学校,为了和稀泥,不得不重开“大锅饭”。这对那些工作量大、积极性高的老师,更是严重挫伤。

随着时日推移,再与校长们交流,大多倒若水:你要量化考核,教师就只关注量化细标,不在考核指标里的,多不关心――只要做好本职工作,拿到我该拿的本份就行了,这是普遍状况。不少校长一提就摇头叹气:“安排任何一项额外工作,都得说考核,说钱。”又说:“你的看法是对的,有先见之明。”

我并非有什么先见之明,而只是从人性角度考量――我一直觉得,一个教师,如果从来没有认真想过为什么当教师,如果从来没有在教育过程中感觉到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欣悦,那么,他拿一千的月薪会痛苦,让他拿一万的月薪,他照样会觉得不幸福。因为人的欲望永无止境,拿到一万后,还会指望拿一万五,甚至两万、三万。“吃了五谷想六谷,当了皇帝还想当神仙”,正所谓“欲壑难填”。

绩效的出台,原本要提高教师工资水平,进而提升工作状态――结果,现在的状况,可能比以前更糟:教师的主动意识在弱化,潜心研究的精神在淡化。其根源在于,那原本被指望用于“激励”的部分,并没有起到“奖勤罚懒”的作用,甚至相反,有“奖懒罚勤”的趋势。

尽管我相信,绩效不是教师职业幸福的唯一理由,但是付出后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多付出能够得到更多的回报,这也是人情之常态。如何做到更科学合理,更公平公正,这不仅是绩效考核应有的命题,也是民主社会的众望所归。



3

好友曾写日记《树用年轮来记录沧桑》。她是感性的人,题目也带着温情和诗心。我给她留下回复:“美好的记录。如果没有这样的记录,我们的生命是否真的来过?是否真的度过了那么多日子?”

想想,真是如此。

记下,留存,以供来日查验,或温习。很多时候,我们对生活,对人事,可能会有刹那的感触或念想,但是来不及记下。时间过去了,那感觉,那念头,或许也就过去了。如此匆忽,迅疾――如果一生过去,最终两手空空,就像我在博客里对自己的追问:我们用什么来证明:我们真的来过,活过,爱过?

所以,越来越在意记录,仿佛要在纸笔里,刻下生命曾在的印迹和面目。

就此而言,教师的记录,或者说教育写作,也便有了意义支撑和依托。在二三十年的工作时间里,每个教师,可能要上数千乃至上万堂课,第一堂和最后一堂,公开的和私下的,肯定都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每堂课,无论是与别人的比,还是与自己曾经上过的比,都不一样。方式、体会、经验、教训,也绝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没有记录,没有刻写,我们用什么来证明:我们曾经站在讲台上,我们曾经上过这样的课?

不说成长,不说发展,不说宏大的意义,哪怕只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应当努力记下:那些感动和惆怅,那些明亮和黯淡,那些耻辱和荣光。如果说,阅读可让我们有双倍的人生,写作,以文字记下曾经的生活点滴,或许会让我们有数倍的人生――因为文字的铺陈,我们的生命得以延伸、拓展、厚重,甚至熠熠闪光。



4

在《中国教育报》读一篇专访于漪的文章,看到一句让我颇有感触的话――“教育的力量在于教师的成长,而教师成长的根本在于深度的内心觉醒”。

一直在思考教师的专业成长――成长是必然的,问题是如何出发?或者说,这出发点建基于何处?于漪说是“深度的内心觉醒”――觉醒这个词,意味深长,而人成长的过程,实为无边无际的苏醒过程,不断地觉悟,醒来,或者说觉醒。

我说过:一个人不可能成为他自己都不愿意成为的人。换句话说,一个人要成长发展,必然的前提是他自己的愿意――基于醒悟,基于自觉,意识到自己的命定和必须,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和担当。所以我一再说:观念比行动重要,状态比方法重要,氛围比制度重要。只要观念到了,不用逼迫,也会行动。只要状态在了,不用任务,他会自主地想方法。只要氛围好了,不必制度的约束,他也会自觉地向上向好。

始终觉得:优秀教师不是靠培训产生的,正如优秀作家不是靠学校教得出来的。一个教师,总是因为内心的觉醒,然后开始主动自觉的成长,慢慢的成长,一点点地变得优秀。只有当他意识到成长是内在的需要,才可能自发地行动,不断地超越。如于漪所说:“我必须超越,这是生命的姿态。”这位年满八旬,从教近60年的老人,依然走在我们前面。她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这正是“深度的内心觉醒”的体现。

可惜,正如一位好友所说:“没有觉醒的教师依然大有人在。”而这些人,并不明白自己的职责和使命,甚至,并不清楚自己的思想、行为,将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所以他们大多茫然,甚至麻木地接受外在的指令,没有内在的驱动。

“迫于外界的压力产生的改变不会持久,唯有发自内心的觉醒,甚至是痛彻心扉的反省才会让我们的教育生活发生质的改变。”我记住了好友的话。



(作者单位:四川绵阳涪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7:37 , Processed in 0.07863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