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感悟大师们是如何做主编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5 20:15: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感悟大师们是如何做主编的 [z]



    我小心地翻看泛黄、发脆的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中学生》杂志,掩卷思考:《中学生》存世80年了,什么是她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学生》的创办者是我国一代教育宗师夏丏尊、叶圣陶先生,前辈大师是怎么做主编的?之后,我又拜读了叶圣陶、叶至善先生的著作和文章,觉得获益匪浅。

    “补课校之不足” ——《中学生》的宗旨

    1930年1月1日,夏丏尊先生在《中学生》的发刊词中提出办刊宗旨:“替中学生诸君补课校之不足,供给多方的趣味与知识,指导前途,解答疑问,且作便利的发表机关。”

    那么,什么是“课校之不足”呢?读者需要哪些趣味、知识与帮助呢?

    以校园为中心,为中学生提供相对开阔的视野

    让我们随意地翻开一本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中学生》杂志,一起来看看她当时的内容设置。这是1932年的4月号:《卷头言》栏目有4篇文章,分别是《前途》、《失学与自学》、《上海事变中我国人的心理战》、《沪战记》,后面配有沪战图片;接下来是《世界情报》栏目,内容有《哈埠陷落后的日俄形势》、《日内瓦的国际军缩大会》、《美国海军集中太平洋》、《德意志的总统选举》、《美国国务卿斯汀生赴欧》、《国联裁军会议的前途》;再下来是《青年谈荟》栏目,谈的话题是“青年与政治”,还有两篇相关链接《政治知识的来源》、《青年政治和老年政治》;再往下是《科学拾零》栏目,之后是《沪战所历——战后的我家和我校》来稿选登,最后有《长篇连载》、《通信》及《编辑后记》等栏目。这种大视野,真有览一刊而知天下的气魄。

    现在是信息时代,人们拥有电视、网络、手机等诸多信息获取渠道,杂志因此不必再如此面面俱到。但以校园为中心,为中学生提供相对开阔的视野,还是十分必要的,是“补课校之不足”的首要方面。

    我在中学校园生活过12年,在《中国中学生报》工作了11年,一直与中学校长、老师和学生相处,我深深知道,囿于围墙之内,按照教学程序日复一日地学习和工作,多么容易让人的生活圈子变得狭窄。因此,《中学生》立足于校园、以读者的认知需求为前提,引领他们看全国、看世界或者看校园、家庭中某个问题的横切面,这对中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这部分报道所占篇幅未必多,但分量却很重,能集中体现出一本杂志的时代感和鲜活的生命力,也能使杂志拥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以贴近生活为前提,为中学生提供成功的人生楷模

    1934年,《中学生》杂志开辟了《每月人物》专栏,每期介绍两个人物,一位是外国名家,一位是中国“人粹”。以《中学生》1935年出版的1月号~6月号为例,介绍中国“人粹”的文章依次为《从李鸿章说到国难》、《明代畸人唐寅与徐渭》、《颜习斋与李钢主》、《翁同龢》、《屈原》、《林则徐》。多捧“人粹”,颂扬传统美德,对青年进行思想和志向教育,这些文章受到了当时中学生的喜爱。

    以平等参与为基础,为中学生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

    叶圣陶先生主编的《中学生》,每期都有《编辑后记》栏目。我读了1932年出版的8期杂志的《编辑后记》,大抵内容是某一重大选题的阅读提领。比如,编发《五四讲话》的目的;编辑读本刊中某篇文章的心得,比如,对朱自清《游欧杂记》平实、精炼的语言风格的由衷赞美;对增设栏目的说明,比如,读者来稿要求对文章修改润色,编辑做不到每篇必改,于是增设《文章病院》专栏,修改普遍的病文,使大家获益;某个栏目没有出现,向大家解释原因;某个新推出的栏目需要来稿向读者征求;有些不能做或没做到的事情向读者道歉;读者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情况的说明,等等。通过一个32开的页面,与读者做了直接、充分的沟通,我读后觉得非常亲切,觉得杂志一下子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

    在190页的杂志中,有14页为《读者之页》,占整本杂志的7%,而且在征稿要求中明确提出:“我们以为,‘使读者互通其心声’非常切要,希望以后这一栏能逐渐扩大充实起来,这需要读者尽量地、不断地予以助力才办得到。”

    除了编读沟通,杂志还为读者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开展各种观察记录、竞赛辩论、通信件交流选登等活动,让读者延伸内容、参与办刊。
2#
 楼主| 发表于 2011-8-5 20:16:19 | 只看该作者
“真心诚意地把读者诸君认作朋友” ——《中学生》的态度

    叶圣陶先生在《我们的宗旨与态度》一文中说:“我们愿意取一种辅导的态度,尽一点导引与辅佐的责任……自然而然站到学生的旁边,安排好适宜的环境,让他们自己去活动。他们忽略了什么的时候,给他们提醒一下,他们弄错了什么的时候,给他们纠正一下,他们遗漏了什么的时候,给他们补充一下。在提醒与纠正与补充的当儿,又必然像亲切的朋友似的,用商量的口气说,如果这样,是不是更好一点?……我们时常把读者诸君称为青年朋友,这个‘朋友’不是一种浮泛的称谓,欲表示我们真心诚意地把读者诸君认作朋友。”

    叶至善先生说:“咱们给孩子们写东西、编东西,得给自己立三条规矩:第一条,要跟孩子们讲清楚的事儿,先问问自己是否弄清楚了;第二条,要让孩子们感兴趣的事儿,先问问自己是否感到了兴趣;第三条,要让孩子们感动的事儿,先问问自己是否被这件事儿感动了。近来觉得,除了这三条之外还得加一条,就是咱们要求孩子们做到的事儿,先问问自己是否也打算这样做。”他还说:“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思想、感情、语言习惯、推理方法、理解能力、阅读兴趣等等,咱们都要了解,了解得越深越好,不了解就无法给孩子们写好东西、编好东西。”

    这样一种基本的态度,必须融化到编辑的血液里,贯彻到编辑工作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编辑的内容要贴合读者的需要和趣味;语言要优美而易懂;读者正在成长过程中,有很多东西需要尝试、需要学习,因此文章要尽可能简短明白;文图要相配,帮助读者更直接地阅读和理解;段落和文字要怎样使用才能使读者读起来愉悦,文章的顺序要怎样编排才能让杂志起伏跳跃、读起来轻松;要认真对待读者的每一个要求,能做的尽量做,做不到的也要诚恳地告知原因……这才是对待朋友的态度,这里面有太多的东西需要琢磨。整天板着脸训人,动不动就讲大道理,空洞无物,平白浪费读者宝贵的时间,或者不顾读者的水平一味地招摇自己,这只能使读者弃杂志而去。

    态度决定一切,这话是一点不错的!

    “实质与趣味兼美”  ——《中学生》的原则

    “为了替读者计划内容的充实,趣味的丰富”,叶圣陶先生“无时无地不竭尽着全般的努力”,“言论则务求能策励读者的奋勉精神;各科谈话则务求能指示读者以勉学方针;时事及科学则务求使读者与世界潮流接触;文艺及各种杂文则务求引起读者的兴味。”当时的社会名家对《中学生》格外青睐,黄炎培先生称其为“欲得实质与趣味兼美。”

    除了内容上的“实质与趣味兼美”,还有内容与形式的兼美。一位少儿报刊的业内人士强调说,少年儿童的报纸和期刊是形式大于内容。这我不敢苟同,但相比成人报刊来说,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的报刊,的确应该更讲求版式的动感、活泼,讲求色彩与孩子年龄需求的统一,讲求文图相配,让读者拿起杂志首先有一种欣悦感。

    杂志的封面至关重要。曾经让一位小学生评价一张报纸,她直言不讳地说不好看,问她为什么,她指着一幅熊猫的配图说:“你们不如把这个熊猫放大,把这段文字放到它的肚子上,这样我就喜欢。”我非常感慨,就像叶至善先生说的那样,我们和读者毕竟有距离,得让他们喜欢,我们才算做到位了。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其认知的规律和特点,掌握了规律和特点,才有可能让他们真正喜欢。

    整体布局、风格追求、用线讲究、标题制作,这些都有研究不尽的学问。

    “赤热的真诚和明澈的理智” ——《中学生》的信念

    叶圣陶先生主编的《中学生》,每期《卷头言》栏目都有三四篇文章。他在上面发表了很多杂文,抨击当时的国民政府,批评我们民族的弱点,劝勉青年“不忧不惧,把握住心情,认真地生活”。他说,只要青年们不悲观,能以“赤热的真诚和明澈的理智”与“各色各样的人”携手,“锲而不舍”地“爱国”和“救国”就一定会有光明的前景。他在《春假》一文中希望学子利用“春假”,回到乡村去看看农村“破产”的现实!向民众宣传救亡的意义,结尾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到乡村去,还有一点应当看看的。今年开头两个多月,天气特别寒冷,有几处地方,据老辈说,40多年来没有这样严寒了。草木的芽迟迟不见萌发,耕种为主的农民叹着气,玩赏花木的‘雅人’也叹着气,大家说,‘春天不会来了!’但是,现在时交4月,草木的芽到底萌发了出来,绿色又遍满郊野了。这些从酷烈的寒冷中挣扎出来、解放出来的‘新绿’特别值得看看,因为这可以鼓舞我们的热望、坚强我们的信念。”

    这是《中学生》一直坚守的信念。我们以“明澈的理智”看现实,以“赤热的真诚”面对生活,拒绝粉饰、虚玄、颓废,永葆《中学生》的生机与活力!

(2009年08月04日 08:57:02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3#
发表于 2011-9-23 17:55:58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15:05 , Processed in 0.10395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