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话朱大可:21世纪阅读:最畅销就是最垃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7 19:58: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话朱大可:21世纪阅读:最畅销就是最垃圾
朱大可




  您提到当代的文化和文化批判的衰退,西方情况怎样?
  现在西方也一样,马尔克斯没人看,但总体水平要比我们高得多。1997年澳大利亚做过一个调查,哪个符号你印象最深,没人说十字架,第一名是麦当劳的M,你说晕倒吧?很正常。文化的贫乏,他比我们更早,这是全球性的。这些年诺贝尔文学奖,全是二流的。
  又不愿意空缺一年,等一年。
  等?等10年也不会有一流作家,我看不会产生了。西方也是消费社会,出版和写作都要迎合市场,以大众的口味当作他衡量的标准。不过是大众读物的要求,比我们高很多,《哈利·波特》就是大众读物,不同的是,它是个好的大众读物,而我们畅销的,恰恰是最垃圾的,但也被炒作得最厉害。
  既然已经发现了这种存在,为什么还是这些东西在引导市场?
  你知道商业社会的原则,这东西肯定是“安全”的,反正也看不死人。
  尽管这些阅读是非理性的,但是大众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通过炒作很容易带出浪潮来。同时,低龄化的写作也貌似很成气候了。
  我们很清楚,垃圾就是垃圾,但它有市场,书商的目的就是赚钱和赢利,就是垃圾也在所不惜。他不顾及这个社会的价值尺度,但批评家要管这个,这就是一对矛盾,但是发行权、宣传权都在他手里,所以整个社会里,我们的声音是很弱的,你说一万遍也没人听。研究文化批评的研究所,全国就一个,声音非常细小,我们非常无奈、非常无力、非常无能。我们是三无研究所。
  您怎样给现在的青年“断代”?
  70后问题少点,80后问题大点,据说90后问题很严重,我不知道,都是据说。我看每一代都有问题。我们这代,难道就没有问题了吗?
  有的时候,国家主流文化一直在推动某种东西,而民间批评家一直在批判,这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一般来讲,在威权时代,个人声音还是很弱的,国家打压一下,民间就沉默一阵。从历史上看,批判知识分子过去只有一个质疑者,那就是体制,而现在还要面对另一个对手,那就是大众。知识分子必须面对两面夹攻的形势。
  中国还有批判知识分子吗?
  只有极少数还活着。上世纪90年代初,知识分子或叫批判知识分子的死亡,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有些人不能叫知识分子,最多像王朔说的,叫“知道分子”。“知识分子”这个汉语名称容易引起误解,因为有没有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独立的批判精神。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现在许多人研究归研究,写归写,没人看。《读书》也远远不如从前,与大众没有多少关系。知识分子一旦脱离民众,就跟死掉了没啥区别。
  1998年,《读书》还出过20年纪念光碟,当年定价100元是很高的,但卖得还挺好。
  不错,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教师们以看《读书》为荣耀,在《读书》上发表文章,是件了不起的事。现在,书都没人读了,哪还会有人挂念《读书》。
  当年很多人看陈寅恪,是因为看《读书》在读什么。
  那时民众老在琢磨知识精英在读什么,这样就能学习和仿效精英了。现在非但不读书了,而且也不要当什么精英了,专家加个石头旁——那是对整个知识阶层和专家缺乏信任感。民众与精英之间发生价值断裂,拒绝追随你,也不以你为荣。自文革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面对着第二次被民众蔑视的危机。
  当然还有第三个原因,那就是“自杀式炒作”,使作品在市场化的同时,变得垃圾化、泡沫化,快感浅显、转瞬即逝。要么就更加实用化,流行养生、英文、计算机之类。所有跟思想、精神和信仰有关的书籍,都遭到了读者的冷淡。这不仅是阅读的失败,更是整体文化的失败。
  来源:新世纪周刊(原题:《文化批判声音变弱:中国粉丝愚忠丧失批判精神》)
2009-9-1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7:53 , Processed in 0.08345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