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意阅读 留心世事 ---以鲁迅的儿童阅读理念瞻观今日 ■周一贯
【本期话题】
“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9月25日,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的诞辰纪念日。鲁迅童年时的阅读经历加深了他对儿童阅读的理解。他相信孩子渴望自由地阅读,快乐地阅读。因此,他十分强调自由阅读带给孩子的精神快乐。他主张儿童根据兴趣闲杂地读书,同时提倡读书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边读边思,有一种批判的眼光,而不是一概盲目地囫囵吞枣。
鲁迅的这些儿童阅读理念,对于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仍十分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编者 鲁迅,作为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是当之无愧的。这不仅是因为教育工作是他一生中从事时间最长的职业,而且,在其精神宝库中,留下了十分丰富、卓越的教育思想。鲁迅的教育思想是以“立人”为核心的。“人立而后万事举”。“立人”,也就是人的全面彻底解放,每个人都具有独立的精神自由,指向个体人格的现代化。鲁迅不仅以理论,而且以其伟大的人格和革命斗争实践表达了他的教育思想。
“立人”当然得从“人立初”始,为此鲁迅一直大声疾呼“救救孩子”,因为这“于我们民族前途的关系是极大的”(《立此存照(七)》)。难怪柳亚子曾经说过:“近世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
在鲁迅极其丰厚深邃的儿童教育观中,对儿童阅读的关注和一贯的身体力行,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财富。
重视自由阅读带来的精神快乐
儿童时代应当是人生读书的蔚蓝天空,孩子们渴望自由地阅读,快乐地阅读。鲁迅十分重视儿童的这种读书兴趣的培养。他在《读书杂谈》中提出,“读书至少有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一种是嗜好的读书”。对职业的读书,有时就“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然而,“嗜好的读书”就不一样,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鲁迅回忆自己儿时的读书,就是寻找爱看的书。他说“一认识字,对于书就发生了兴趣,家里原有两三箱破旧图书,于是翻来翻去……这样就成了习惯……”(《随便翻翻》)为了寻找爱看的书,放学之后他便经常到启蒙塾师周玉田家去,对其中的一本《花镜》特别感兴趣。为了能自己有一本,竟用节省下来的全部二百文零花钱去买了一本《花镜》。当他听周玉田说曾经有过一本绘图的《山海经》时,便十分向往那书里描绘的长翅膀的人,人面的兽,三脚的鸟,九头的蛇……以后,他就拿积蓄起来的压岁钱去买《山海经》,但就是买不到。一次,长妈妈探家回来,高兴地把一包用粗纸包的4本书递给了鲁迅,说“我把你想要的‘三哼经’买来了”。这使鲁迅喜出望外,马上翻开来看,以后就一直看着,越看越爱看。甚至,竟改变了小鲁迅对长妈妈“并不怎么喜欢她”的看法,直到数十年后,鲁迅还怀着深深的感情写道:“这4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十分理解儿童的阅读心理,孩子们往往并不以成人的功利逻辑来看待读书,他们常琢磨“月亮怎么会跟着人走,星星究竟是怎么嵌在天空中”,“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看图识字》)以此对照当下的儿童阅读,总是太多地受到成人的干预,什么“提高写作水平”、“教化道德修养”、“提升考试成绩”,等等,使儿童很难享受到自由阅读、兴趣阅读所带来的那种精神快乐了。这就难怪为什么今天有许多孩子不喜欢读书。
提倡闲杂的读书状态
儿童的兴趣阅读,离不开读书的自主和自由,这就无法排斥个人闲杂的读书状态。应当说,鲁迅是主张闲杂地读书的。他在《随便翻翻》一文中曾提到“这里只说我消闲地看书---有些正经人是反对的,以为这一来,就‘杂’!‘杂’,现在又算是很坏的形容词,但我以为也有好处。”对于学生,他也一样认为:我们虽然不可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但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读书杂谈》)。他把闲杂地读书,比喻为“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致颜黎民》)。他幼时就常到塾师周玉田家去看书,不仅对故事书感兴趣,对中国古代的科学读物,如《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释虫小记》、《南方草木状》、《广群芳谱》等,都特别爱读。也许,正是从小就喜欢闲杂地读书的习惯,才成就了他的博学多识。他对儿子海婴孩童时代的阅读也是这样,不仅认为可以自由地翻读《儿童文库》、《少年文库》的那几十册书,而且从来“不问我选阅了哪些,更不指定我要看哪几篇、背诵哪几段,完全‘放任自流’”(《记忆中的父亲》)。
杨绛曾把读书比作“串门儿”,这正是一种闲杂读书的生活状态,完全是放松的、自由的,也是兴之所至、信马由缰的。可是,对照当前的儿童阅读,似乎就缺少了这份闲杂的味儿。笔者作过一次小范围的聊天式调查,发现大部分小朋友不爱读书,主要原因是“没味道,读的书是老师规定的!”“读了书还得写读书笔记,摘好词好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