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你的关爱让我如此温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16 16:34: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你的关爱让我如此温暖

                            文/杨培铮



这个世界很大,我寻寻觅觅多少年,才得以与你相遇。

这个世界很小,一次不经意的点击,我走进你的世界——《散文世界》。

这个阴冷的冬日的下午,从邮递员手里接过大大的牛皮纸信封,从写着我的地址、姓名的劲美的字迹,到力透纸背的“散文世界”四个赫然的红字,再到最后一行“魏建军”的落款,我一行行地看下来,触摸着,竟有一种恍惚的感觉,仿佛我收到的是一封来自北国,飞越寒风的呼啸,才最终抵达我手里的老朋友的来信,那上面似乎还留着老朋友的气息。

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缘自于那天在《散文世界》博客上与你的偶然相遇。

无意间地点击、进入,眼前一新,不由欣喜万分。萨特的“散文召唤自由”几个大字在那一瞬间冲击过来,直达我的心灵,让我倍感温暖。一瞬间,我认定:你是与众不同的!而细细的品读下来,更深感有浓浓的人文关怀的气氛,包围了我。随即我给你留了言,询问了几个问题,没想到很快就一一得到了你的回复。我再次认定:你真的是与众不同的!而在了解了我的情况后,你对我说:像您这样失去了听力还执着于文学追求的人让人敬佩,本刊以后将会长期为您赠阅刊物。我的震动在那一刻真的无法言说。自从几年前我失去一个教师最宝贵的听力,这个世界一些人的冷漠更让我明白另一些人的尊重的弥足珍贵。你带给我的绝不只是一本杂志而已,而是难得的关爱与尊重。这一份关爱与尊重已化作我坚持学习优秀散文创作的动力,化作我对散文更深更真的挚爱之情。

我第一眼看到你的时候,你的清秀、淡定、雅致的封面与封底就在第一时间征服了我的视觉和内感。捧着你,看着你,一种感动再次袭击了我。

此时此刻,我凝视着你,品读着你,在这个冷冬的夜里,你的厚实、淡定、朴素的文风,丰富、深刻的内涵,和我手里的这杯热茶一样,温暖着我心灵深处的冰冷。

我一页一页地翻开你,一行一行地细品。一开卷,苏伟老师撰写的卷首语就让我获益非浅。文章直面散文的现状“严重缺乏激情和思想,苍白贫血,软弱无力”,并指出“深刻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可谓散文之魂”。可谓字字句句都扣击在我心上,扣击在这个挚爱散文许多年,却仍存在着许多不足却迷惑不知往何方前进的我心上。

我把你放在我的枕边上,和我那些最爱的书一起。一有空,我就拿起你来读。一段、一篇……静静地看下去,我仿佛走进一颗颗血肉丰满,情感激荡的心灵,又仿佛进入一块纯净的宝地,淌过一条清澈的河流。我的心温暖而安宁,我的思想也深受启发。

《散文世界》,正如你自己所言,你“立足大地,关注心灵,直面人生,放眼全球。”你“追问人生存的理由,拷问挣扎的灵魂,让无力者有力,让贫弱者前行。”我读着你,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这种人文的关爱,还有“深刻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

你的关爱,让我是如此的温暖。

本着对你的挚爱,我希望你在朴素之上能恰如其分地多一点丰富的色彩,比如更丰富的插图,更精美的底案。另外也希望有更合理美观的排版,字体能相对大一点儿,并且能杜绝错别字。我很遗憾地看到,第70页上有一句“首次见面,影响很好”,这“影响”应为“印象”吧?

也希望你能继续本着人文关爱的品质,荟萃名家的同时,也能给新秀提供一块自由的施展空间。说实话,我不希望你也贵族化,我渴望在这儿看到名家的大手笔,也期待能看到新秀者前进的足迹。

在鱼龙混杂、竟争激烈的杂志新时代,一本真正的纯文学杂志要立于不败之地,是艰难的,是需要不断改革完善的精神的。但我知道,你会如你自己所说:未来的日子里,无论多么坎坷、艰难,你都会一如既往,全力以赴!一个挚爱着你,挚爱着散文的我期待着你长成枝繁叶茂的那一天!

散文,是我此生的最爱。《散文世界》,此生此世,我愿与你同行。
2#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6:44:11 | 只看该作者
活 出 光 芒
                          文/符昆光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走进《散文世界》。

    一种宣言式的声音,空谷回响:这里是百鸟栖息的芳地,思想家纵横的草原,苦难者申诉的殿堂,梦游人夜行的路灯。它立足大地,关注心灵,直面人生。它追问人生存的理由,拷问挣扎的灵魂,让无力者有力,让贫弱者前行。这极具感召力的言语,深深地吸引着我。

    从相识、相遇、相知,在很短的时间内,我认定这就是我理想中的精神家园。杨培铮读完《散文世界》之后说:我仿佛走进一颗颗血肉丰满,情感激荡的心灵,又仿佛进入一块纯净的宝地,趟过一条清澈的河流。我何曾不是呢?!

    我生活在一个浮躁的世界里,金钱的铜臭味,飘落至生活的各个角落。刊物是精神传播的载体,当今,刊物如林,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为了生存,一大批刊物沦为歌台舞榭里的坐台小姐,还能守身如玉的,寥寥无几。没办法,市场握着话语权,办刊人也不得不甘愿为人妇了。在出版业、电视、互联网异常繁荣的今天,不论别人怎样反对,甚至对我做出坚决的批判,我都认为这是一个文学没落的时代,是一个没有文学的时代,是一个没有文学精神的时代,我感到很悲哀。我是一个追梦的人,把文学当为圣殿。文学成为垃圾,我变为追求垃圾的人。我的神圣,生活在垃圾桶里。蛆虫、苍蝇爬行在我的心间。我能不恶心?我能不痛苦?

    为求得生存,我与时代同流合污。可我常常做着恶梦,又不能不苟且偷生,随着我僵硬的躯壳到处夜游。我似乎站在荒原之上,灵魂随风飘荡,孤独得连野狼的影子找不到。我再也找不到自己血性的涌动,自己也如死的一般。天地很广阔,但是我的灵魂很贫穷,很寒冷,可怕的是,我失去精神饥饿的感觉。

上天不想让我孤独,也不想我自己殉葬我自己,他引着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走到我的跟前。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站在这个世界的大门口迎候着我。与他握手的瞬间,一股暖流,传遍我的全身。有好长的一段时间,我没有感受到如此的温暖。

    我们一见如故。

    不论是雪天雨天,不论白天黑夜,他总是站在门口,等候着我的归来。突然之间,他俨然成为我精神家园里的守护人。他与我畅游,与我畅谈,然后他介绍他的一大批朋友给我认识,如林非、林贤治、钱理群等等,他们都是社会的良知,是学界的泰斗。这园子很小,但是又很大,小的是只不过方尺之间,大的是世界无所不包,如人世间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全部汇聚在这里。上面上演着温柔与暴怒、风与火、沙尘暴与地震、和平与战争,总之,它能容天下事,更能装下世界的情,事不分大小,情更是不分深浅。为了正义,它揭竿而起,为了和平,它撒播无疆大爱。

    在园地里,我紧紧握住了巨人的手。它们是索尔仁尼琴、让-保尔·萨特、赫尔岑等等。

    林贤治说: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写的是苏联社会反人权、反自由、反人类的真实现象。全书结构宏大、厚实、沉重,把犯人在狱中受到的虐待、冻死、炸死、烧死等真实反映出来,且真实得可怕,堪称一座献给时代全体受难者和受害者的纪念碑。索尔仁尼琴因此受到迫害。索尔仁尼琴说:我一生中苦于不能高声讲出真话。

    天哪,在一个专制的国度里,讲一句真话为什么是这样的困难啊?!我佩服索尔仁尼琴的胆量,他不怕强权,他终于把真话告诉给整个世界。

    柳鸣九说:让-保尔·萨特参加了反法西斯斗争、反对侵朝战争、反对侵越战争、支持法国革命运动,拒绝诺贝尔奖金和一切官方荣誉。作为哲学家的萨特,他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同时认为人的意义、人的价值要由人的行动来证明和决定,选择什么样的存在,完全取决于自己。作为文学家的萨特,他认为哲学是文学的灵魂和尺度。柳鸣九说,如果只看《间隔》,那可能就会得出“萨特很悲观”的结论,因为他把世界表现得特别肮脏、可怕。按照我们的社会规范,决不会提倡“他人即地狱”的哲学观点和警句式的格言,但是萨特在描写人性之卑劣的时候,表现得很深刻。

    摩罗说:赫尔岑是俄罗斯的巨人。赫尔岑说,领袖不只是代表人民,而且的的确确是由人民培养出来的。有什么样的人民就会有什么样的领袖,从而也就有什么样的民族和社会。摩罗的《巨人何以成为巨人》告诉我成就赫尔岑成为巨人的力量源泉所在,那就是来自于全体人民的人文理想和整个民族的历史良知。摩罗从中总结出我们中华民族出不了赫尔岑的根本原因,听了让人发指。

    在这个家园里,更多的是走出一批平凡的中国平民,中国的故事,中国的情怀,中国的山山水水。万伯翱所说伍若兰,让我久久不能释怀。伍若兰是中国十大元帅之首朱德在井冈山时期的夫人。1929年2月4日的井冈山,晨雾缭绕,国民党的两个团,突然包围了红军军部正厅门前的大院。机警的伍若兰推醒朱德,朱德拨枪就要应战,但是伍若兰果断对朱德说:“来不及了,冲不出去了,快,我掩护,你赶快叫醒警卫员,从后门上山找部队!”说完她大摇大摆走出大门,边扣着上衣边大声呵斥道:“哪一部分的?怎么回事,朱德一夜未归,我正在找军长,你们碰见没有?都快给我去找呀!”

    一个深怀大义的英雄女子,一个有血有肉的战士,一个为自己丈夫挺身而出的妻子,鲜活地跃然纸上,让人肃然起敬。朱德后来对伍若兰的爱,更是让人看到一个伟大的丈夫,一个平民化的领袖。

    可以说,《散文世界》拯救了我的灵魂,它把新鲜的血液,输送到我干瘪的血管里。慢慢地,我的灵魂让人类最优秀的勇者和智者复活了。我几乎也成为精神的强者。

    我走近《散文世界》,并溶解到《散文世界》。当我得知《散文世界》受到资金的困扰之时,我才意识到,精神的生长,始终离不开物质的土壤。就是这么举步维艰,《散文世界》的几个年轻人,对精神力量的追求依然保持不离不弃,我被深深感动了。

    我对戴眼镜的年轻人说,满世界的人都在想方设法承包土地大搞种植或开工厂捞大钱的时候,你们用自己的园地,竭尽你们的精力,无偿为文学编织梦想,你们真是傻子啊。

    他说:“我也有雄才壮志,只不过受挫太多,有时也很苦闷。我很怕失去尊严让人看成可怜的求乞者,我现在的思想很坚定根本不怕吃苦,却割舍不了对精神理想的追求,我的确可以为此做出牺牲!我认为这是不可替代的价值,为此我负出了血泪。”

    我紧紧握住他的手。他说他有流泪的感觉,其实,我也有流泪的感觉。他撰写的《激活五四,续写历史》实际上就是他向命运挑战的宣言,他引用罗曼·罗兰的话说,我们的生存是为了传播他(即精神)的光明,把人类一切迷途的人们集合在它的周围。

    有人读过这篇文章之后,说他是教父。我不想咆哮,也不想沉默,在心里倒是很迷茫。我安慰自己说,说这话的人很平庸。

    中国是一个缺少大师的国度,奇怪的是,中国的天空飘浮着一大堆头戴大师大帽的人,花言巧语,花枝招展,我辈难分真假。有人曾经对戴着眼镜的年轻人说,你是大师。戴眼镜的年轻人说:“在没有大师的年代,要孕育大师如人生出虎一样难,不管谁说我有成为大师的条件,我都不会为之骄傲。如果大师在我心中空缺,或者压根就不知道大师是什么样,我是愚妄人的话,很有可能我会被美誉冲昏头脑,为自己而骄傲。可事实是我每天在和大师对话,总有长长的路程需要我跑步前进,所以距离感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如何成为大师,心理即踏实又焦虑。”

    大师需要土壤,需要平台,我认为办好刊物是根本。办刊为的是改造社会和人的精神,中国愚众的确太多,没有文学的家园,真不可想象。默默地,《散文世界》的荣辱兴衰,与我血脉相连了。我用我的行动,用我的激情,投到《散文世界》。

    严酷社会中,衰落人性中,他怀抱感恩之心,一而再地向我表示感谢,他说真正的文学真正的灵魂要感谢我,他还说我能理解他的难处并乐于帮助,我对他就是知音。

    其实,我帮助他,实际上是在帮助我自己,圣光照在我的心间。我多么希望,这一道道的圣光,能照到每一个角落,照到每个人的心间。

    读书重要,读好书更重要。而编好书,是重中之重。刊物是精神的载体,追求真理,是真正文人的使命。

    他说,他常常被文学中的受难的美的光辉所照耀,人的生存乃至文学都是在抗争中前行的,没有强力意志无法成气候。

    正因为此,他选择了坚守。他们的坚守,是文学的希望。他们的坚守,我相信,必定发出时代的光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0 06:02 , Processed in 0.07367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