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画教育的时代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19 22:42: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画教育的时代病

 2009年06月12日  作者:傅吉鸿  

  中国画教育改革,应从根本上着眼,弄清民族传统的本质特征、中国画流变的逻辑、近代以来中国画教育的优劣功过以及当代中国画的现状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傅吉鸿

  要讨论中国画的教育发展问题,首先我们得总结一下以往中国画教育的得失成败。《美术观察》2002年第5期曾就“中国画教育有没有问题,有没有大问题”展开过一次笔谈,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画教育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至于有没有大问题,还有待思考。笔者长期从事中国画高等教育,在此谨提出几点粗浅看法,就教于大方之家。

  以素描造型为主的中国画基础训练和考试模式

  美术院校在高考招生时,不论学什么画科大都一律考素描、色彩(有部分院校的中国画系科招生时加考书法,但也只作为参考分数计算),这就决定了学生必须把主要的精力用于和今后的中国画学习并无必然联系的素描和色彩的学习。考生考进美术院校后的教育问题就更大,由于长期在造型手法上和观念上已形成了西画的“先入为主”,因此,不少学生进入中国画专业后的心境仍然处于西画的状态,学习的氛围、创作的情境都大打折扣。

  课程设置的不科学性

  在学生入校后的课程设置中,素描、色彩、写生等训练占去了本科4年中1/3多的时间,而在国画技法、理论上的课时安排极其有限。中国历史、哲学、文学、诗词、书法、篆刻等与中国画联系紧密的基础文化修养课的设置不但不突出,还很单薄。对古代中国画传统法式、画谱的学习,往往只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研究、学习。尚在中国画门槛之外的学生动辄还会用先入为主的西画标准判定中国画“造型不准确,透视空间不合理,色彩不科学”等。徐悲鸿等人当年引进西法,正是以科学之法改造中国画,但是矫枉过正,唯西是论,无视中国画传统规律恰恰是不符合科学精神的。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我们一直错误地将美术课作为专业课来对待。我们错误地把一些拙劣的美术技巧当作了美术本身,以致从小学开始我们就进行极其拙劣的法式、技术化训练。我们现在动辄称“音、体、美”,其根源就是基于这一认识,把体育与美术并置,而没有认识到二者有着根本的区别:体育等竞技专业,需要从小达到体能器官的适应;而美术需要的是有更高的文化素养、更深刻的认识和更高的境界。虽然它也含有必不可少的技术成分,但“技进乎艺”,其技术只是作为达到“艺”的手段而已。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绶祥先生说过“高等艺术教育是为本民族的文化事业提供高层次认识的文化后继人才的,而不是给任何一个县里的房地产老板培养装修工的”。中国画教育更应该有这样的定位。然而目前的现实是,21世纪是设计的世纪,即实用艺术的世纪。社会对人才大量需求的功利性导致高等艺术院校对艺术人才(包括中国画人才)的培养明显地往技术型方向发展。艺术趋于大众并服务于现实表面上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其实已经背离了艺术的主体精神。

  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中国画教育改革,应从根本上着眼,做补偏救弊的工作。所谓根本、主体即弄清民族传统的本质特征,弄清中国画流变的逻辑,弄清近代以来中国画教育的优劣功过,弄清当代中国画的现状。

  中国画学是一个自足的学术思想体系,但自足并不等于封闭保守,相反这个体系有容纳消化异质文化的胃口。但近百年,尤其当代中国画教育出主入奴、反客为主,中国画学思想体系面临被断送的危险。中国画是从民族文化体系中派生出来的,其根源在于民族性。对它本质特征的表述,最权威、最透彻的是道家、儒家、佛教的经典,尤其道家经典对中国画影响最大。无论用兵治国,还是琴棋书画莫不讲法、运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目的是为了明理通法。明理通法之人不画则已,如在画上用功,必不同凡响。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中国画教育,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对从业者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教育。中国画失去了应有的民族传统血脉和根基,失去了它应有的高度、难度和深度。从业人数的众多并不代表中国画的繁荣昌盛。近些年来,一些急功近利之徒高喊中国画要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纯属荒谬。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一个“轨道”可供我们去接,尚是疑问,即或是有,“那这个轨也不在西方世界,而是在于艺术规律本身”。中国画有着几千年的辉煌历史,产生过众多优秀的中国画作品,我们不思考如何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从“画内、画外”功夫上去沉潜,一味地吹捧炒作,玩无聊的花样和把戏,谓胡乱涂抹为“现代”,其结果只能是谬种流传、黄钟毁弃。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的物质优势和国际霸权,空前地动摇了中国人坚持自身文化立场的自信心和现实基础,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心理畸变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我们往往自动放弃文化反抗,认同并追随西方中心主义对于“文明”、“进步”的话语规定和价值取向,在灵魂深处向西方投降,拱让对手最希望占领的精神家园。我们在现代化道路上一味地“与国际接轨”,呼唤“国际化”,却不曾意识到我们越来越缺少中华民族本该坚持的独立自主、不卑不亢的文化内涵,越来越丧失了中华文化的独特立场,越来越没有独立开辟、自行阐释文化主题的底气和胆识,只能唯西方是瞻,应声虫似地转述欧美“权威”的每一个话题,甚至不惜自暴自弃、自咎自残来与西方“接轨”。

  艺术审美标准的丧失

  艺术本无所谓统一的标准,但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呈现,就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精神指向和哲学思想皈依。传统中国画讲“神”、讲“韵”、讲“道”,宋代画院讲“形似”和“格法”,“以笔韵高简为工”依然讲的是“气韵生动”与“骨法用笔”。今天的中国画也讲传统,但讲得更多的是“观念”、“思想”、“形式”、“题材”,既讲笔墨也讲“非笔墨”,既讲“东”也讲“西”,似乎什么都讲,其实什么都不讲。标准的泛滥最终是无标准。但这一切似乎都囊括到了“多元化”的幌子之下。今天的中国画毕竟是“随时代”了,随了这个“多元”的、精神有点萎靡的时代。

  《中国教育报》2009年6月12日第4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6 10:36 , Processed in 0.06169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