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孙振华:教孩子看世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31 07:48: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孙振华:教孩子看世界
作者:孙振华  



  今年暑假,深圳市少年宫美术基地做了一件大胆的事情,组织了年龄在8到15岁的26个小画家远赴欧洲,在德国柏林举办了画展,居然还参观了卡塞尔文献展;又到跑去法国参观罗浮宫、奥赛博物馆,所到沿途,还进行了写生活动。

  带上这么一群不许家长陪伴的孩子,跋涉到万里之外,这事对美术基地的教师来说,肯定轻松不了。

  但这件事情做得挺有意义。它的意义在于,这次孩子们的艺术之旅,实际已经远远超出了如何教孩子画画的范围;它的意义更在探讨审美教育的观念。在深圳这样一个比较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同时孩子家庭条件也相对比较优越的城市,这种探讨应该是具有实验性的。

  也许有人要问,孩子们需不要跑这么远?如果要画画,不是到哪都可以吗?

  这就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让孩子学画是为了什么?是让孩子学会把一个对象画像,学一点绘画的技术?还是让孩子学会看世界,学会观察对象,学会用心感受,学会表达自己?这是最重要的。

  在严格意义上说,绘画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只要是在教孩子,就预设了一种标准,就在灌输一个普遍的模式;而教孩子的目的,又是为了开发孩子的天性,尊重他们的个性。那么,如何避免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冲突?怎么教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在这种背景下,教绘画技术不是根本的目的,而教孩子如何看世界,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在一个日益图像化的时代,孩子们的观看和真实的世界差不多都要隔绝了,他们的眼睛很难直接感受到大自然,感受到生生不息的鸟兽虫鱼的世界。他们的视觉来源更多是印刷品、电子屏幕的、网络图像、广告牌......。也就是说,他们日常的视觉经验,已经被第二手的“现实”所包围,他们看的是一个虚拟的,图像的世界,他们看到的是别人的看。

  说到这里,孩子们走出去的意义反而变得简单而明确了:就是让他们去看世界,让他们的眼睛重返生活的现场,而欧洲的视觉经验,对开阔他们眼界所具有的作用,当然是不言而喻的。

  其实,最关键的问题,不是要不要走出去的问题,而是如何让更多孩子能走出去的问题;因为目前在中国,毕竟还不是有很多的家庭能够为孩子提供这样的条件。

  也许有人还要问,这么小的孩子能看懂罗浮宫、奥赛博物馆那些大师的作品吗?尤其是能看懂卡塞尔文献展的当代艺术作品吗?

  这是一个比较功利的问题,如果看了就要有用,不懂的就不看,那孩子永远就只能看小人书。

  也许在孩子的心灵里,感受当代艺术比古典艺术更加容易。当代艺术的非技术性的特点,它的生活化的倾向,它对当代视觉资源,例如卡通、游戏图像的广泛运用,会让孩子们感觉比古典艺术更容易进入。

  就我个人而言,不主张老是给孩子灌输关于大师的神话。与其让他们在小小年龄就学会崇拜这个、那个,还不如告诉孩子,这些人是如何看世界的,他们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6 12:29 , Processed in 0.11329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