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要人命的“个性解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4 14:36: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要人命的“个性解读”

摩西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曾经写道,他完成了《史记》之后,把正本“藏之名山”,副本藏在京城。(藏之名山,副在京师)有学者认为,藏之名山其实就是收藏在国家图书馆,而副本在京师,其实就是收藏在家里,由家人传下去。司马迁有两个女儿,其中一个嫁给了宣帝时的丞相杨敞,并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杨忠,小儿子,就是杨恽。后代学者认为,《史记》副本就这样通过司马迁的女儿传给了他的外孙:杨恽。
  史载杨恽幼时就在母亲的教育下读《史记》,博学多才,长大之后正直廉洁,“以材能称”,因为揭发霍光谋反而被封为通平侯,官拜中郎将。但是他性格刻薄,喜欢揭发别人的隐私,以此来证明自己高人一等,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就包括汉宣帝在民间时候的好朋友,太仆戴长乐。
  当时有人上书向皇帝揭发戴长乐,戴疑心是杨恽主使,所以也上书告发杨恽多条罪状,大致有如下几条:
  1,前几天高昌侯的车在宫门撞坏了,杨恽对富平侯张延寿说:“以前有车也是这样在宫殿里撞毁,结果昭帝驾崩,现在又出了这样的事情,看来是天数。”
  2,杨恽到西阁观看历代皇帝画像,指着桀纣的画像对别人说:“当皇帝的,向他们询问一下治理的过失,就是找到师傅了。”
  3,匈奴单于被手下杀死,杨恽说:“君主不肖,不听臣下的建议,结果自己身首异处,就像秦朝任命小人导致灭亡一样,古今的君主都如一丘之貉。”
  ……
  还列举了杨恽的若干条罪状,最后下结论:杨恽妄引亡国之君以诽谤当世,是大不敬,应该严惩。皇帝派廷尉于定国审理此案,最后把杨恽废为庶人。
  杨恽回家之后,买田置地,歌舞宴饮。他的朋友孙会宗给杨恽写信劝谏他,说大臣被废黜,应该闭门思过,作出可怜的样子,而不应该治产业,通宾客。杨恽写了一封回信,这就是有名的《报孙会宗书》,在信里杨恽写道:
  “我家富贵的时候,担任高官的有十多个,那时候我没能帮助皇帝治理天下,不能和同僚齐心协力,已经是失职了,……现在我被废为庶人,也只能率领妻子儿女,努力耕地,交纳赋税,没想到因此却被您批评。
  “我家本是秦地人,能演奏秦的音乐,我妻子是赵国人,善于鼓瑟,奴婢中也有些能歌善舞的,酒酣耳热,我击缶唱歌:‘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据说皇帝看到这封信之后十分恼怒。正好当时发生了日食,于是就有官吏告发说:发生日食,是因为罪人不悔过而导致的,敢情杨恽的牢骚已经影响到了太阳系的正常运行,于是皇帝判杨恽腰斩,妻子儿女发配敦煌。
  《古文观止》说这封信“纯是怨望,何谩骂至此!”,在下愚鲁,只看到文字里有些牢骚,实在没看出信里有什么谩骂,好在有后世高人,三国时的张晏诲人不倦,给我们耐心解读:
  “山高而在阳(山南为阳DD夏琨注),人君之象也,芜秽而不治,言朝廷之荒乱也,一顷百亩,以喻百官也。言豆者,贞实之物,常在锊郑粮仓DD夏琨注),零落在野,喻己见放弃也。萁曲而不直,言朝臣皆谄谀也……”
  这种“解读”,看了让人直冒冷汗:原来杨恽罪不可赦,罪就在于:种植的作物有罪,种植的面积有罪,种植的地点也有罪……原来,他的每一个词都满怀着对朝廷的刻骨仇恨,满怀着对皇帝的极端不满。原来,陶渊明《饮酒》中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竟然不是简单的抒发田园闲适之情,而是对朝廷的疯狂诅咒……
  张晏的解读是否就是宣帝时官员们对《报孙会宗书》的解读我不知道,但是想来汉代的解读不会比三国时候的解读更“肤浅”,不然杨恽也不会惨遭杀身之祸,而更要注意的是,这样要人命的解读肯定不是皇帝独立作出的,皇帝日理万机,哪里有闲工夫来琢磨某人文章里面的微言大义!作出这些解读的,其实都是皇帝的大臣们,按照中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也就是那些知识分子们。
  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开始,中国的知识分子就被敲断了脊梁骨,之后在大一统的大好形势之下,又被一步步打断了膝盖,挑掉了脚筋。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已经不复存在,在专制制度的重压下,读书人日益臣妾化,奴才化。而作为臣妾和奴才,谁能拥有主子更多的宠爱,谁就拥有了飞黄腾达的资本,为了争宠,文人之间的攻讦之风成为传统,这种攻讦之风被文质彬彬地称为“文人相轻”,其实说难听点,就是狗咬狗。而在别人的文章中寻章摘句借题发挥,进行“个性解读”,就是攻讦的常见手段,从这个角度说,使知识分子日益臣妾化奴才化,其实就是知识分子自己。遭遇这种要人命的解读而倒霉的,杨恽绝不是第一个,因为在他以前,就有了盖宽饶的文字狱案,何况他自己也“好发人阴伏”,所以虽然他自己结局悲惨,但是他绝对不是无辜的羔羊;杨恽当然也绝不是最后一个,以为从那以后,中国的文字狱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历代不绝。因为,中国知识分子一天不能拥有独立人格,一天没摆脱臣妾化、奴才化的处境,这种狗咬狗式的“个性解读”就一天不会绝迹。

  From http://blog.cersp.com/7891104/1115063.asp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13:24 , Processed in 0.08223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