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要对民族的未来负责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9-9 20:40:50 | 只看该作者
爱所有的孩子

                 

周春梅



手里的这本《致青年教师》,是吴非老师的新书。吴非,是王栋生老师的别名,我们平时还是习惯喊他为王老师,更多时候简称为“老王”。

书的腰封上,“告别讲台之作”几个字赫然在目,我看了特别难受。因为我几乎亲眼目睹了王老师是如何告别讲台的。那天早读时,岳丽颖老师匆匆跑来告诉我,王老师有一只眼睛看不见了!我们跑到王老师所教的高二11班,学生们正在早读,王老师见我们来,就走到教室外的走廊上告诉我们,他怀疑可能是视网膜脱落(后来才知道是眼底动脉栓塞导致的部分视力丧失),只要在几天之内到医院做修补手术,就不会有事。说话间,他那只看不见了的眼睛始终紧闭着。见我们神色忧急,他反过来安慰我们,说视网膜脱落是常见病,只要及时缝合,不会有后遗症的。我们劝他赶紧去医院,他说再上一节课没关系,第一节课下课是8:20,去医院正好。我和岳老师也都有第一节课,一时间找不到老师来代课,看王老师如此坚持,也未曾预见可能的严重后果,就回去上课了。王老师一向反对老师带病坚持工作,认为一个不能对自己负责的老师,也就不能对学生和他人负责。可是他自己就这样用一只眼睛,注视着他所热爱的讲台和学生,上完了最后一节课!事后每念及此,我都忍不住要落泪,更后悔没有坚持劝他赶紧去医院挂急诊,贻误了唯一的医治时机。

此后,办公室里王老师的那张椅子就一直空着。



我们教研组大部分是青年教师,平时都爱和王老师说话,听他聊教学,谈人生,也向他倾诉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烦心事。《致青年教师》这本书中的很多观点和事例,就是在这样的聊天中被我们记在了心里,并落实到了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苦恼和困难,王老师也会记在心里,并认真思考如何为我们提供有效的建议、实在的帮助。他的很多文章,其实就是对我们的问题的回答。我们比那些热爱王老师的读者们幸运——我们是在他身边学习与生活的青年,能直接聆听他的教诲,并直接或间接地与他的思考和写作发生关联。

外出交流时,我们常惊讶地发现,王老师的崇拜者是如此之多。他们对王老师非常敬重,得知我们可以和王老师朝夕相处,随时交流,都羡慕不已。其实在我们的眼里,王老师是值得尊敬的师长,更是一个普通的同事。我在王老师所在年级备课组担任组长,每周的备课活动,王老师如有事不能参加,都会正式向我这个晚辈请假;他在教学上有了什么想法和实践,总会和组里的老师一起讨论交流;不少青年教师都是爱书人,王老师常请大家推荐好书给他;他爱吃零食,推己及人,还常带些可口的小吃请大家品尝。

如今不常有机会听王老师说话了,办公室好像冷清了许多。那张椅子一直空着,办公桌上的通知、邮件逐渐堆积起来,堆得很高。

时间永是流逝。今年寒假开学——王老师告别讲台之后,新的学期开始了——我这样开始我的第一堂课:



不错,我们是教师,可是和所有的人一样,我们在成长中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那些像梦一样的诗,像诗一样的梦永远不再回来了,可是它还留在孩子们的眼睛里,孩子们就坐在你的面前……



爱所有的孩子。



这是《让我们回到童年》一文的结尾,也是《致青年教师》一书的末句。我读完了这段话,孩子们都望着我,眼睛亮晶晶的。



希望王老师的眼睛早点好起来。希望有一天走进办公室,那张椅子上又坐着有些发福的王老师——我们的心一下子就能踏实了。





(《致青年教师》,吴非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将于2010年6月出版)



周春梅,南京师大附中语文组教师,著有《把自己和书关起来》等。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9-9 21:45:19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教育报编者按:




这是一本让人不忍卒读的书,阅读时,读者常常担心读得太快,会一下子读完了。在商业领袖普遍成为大众偶像的今天,从《不跪着教书》到《致青年教师》,吴非老师的书总让人思考和落泪,从其中温暖的教育细节中感受到教师职业的高贵与美好。



                                 感受教育之光的温暖

                                       

                                           ■ 吴法源



  2010年2月,我收到吴非老师用电子邮件发来的《致青年教师》书稿,就迫不及待地先睹为快。没想到一个月前,意外已经发生了。

  1月6日,吴非老师早上起来,突然发现他的一只眼睛看不见东西了,但早读课和第一节课是他的,临时也找不到其他老师帮忙代课。他坚持到校上完课(他家就住在学校旁边),他和他的学生都没意识到,这竟是吴非老师的最后一节课!是他30年教学生涯的最后一节课!

  下课后赶到医院,吴非老师和往常一样,排队、取号、等待叫号。他是江苏省首批教授级特级教师,可以优先看病,但他从来没有使用过这个“优待证”,等终于轮上号、看上病,已是下午1点多钟。他以为只是视网膜脱落,没想到情况要严重得多,医生初步诊断为左眼底动脉栓塞导致视力缺失,这种病的诊治要分秒必争,不幸的是,吴非老师已经贻误了最佳的医治时机,后来经过针灸等各种措施医治,都无法扭转病情。就这样,吴非老师的左眼基本上再也看不清东西了,而他的右眼视力原本也不好。因为这个意外,吴非老师提早半年“被退休”了。

  乍听到这个消息,我忍不住流泪,陷入长久的自责中。如果不是《致青年教师》的写作,这个意外也许就不会发生!尽管我知道,吴非老师会说是自己一时疏忽,说他不该熬夜看东西、写东西,说这是一次意外,但我可能永远无法释怀。发生这样的不幸,也许最根本的原因是,吴非重承诺,答应的事总要尽力尽快地做,他又心软,来者不拒,这些年为了“还文字债”,他每天笔耕不辍,像被抽打的陀螺一样停不下来。《致青年教师》一书,吴非老师构思、写作、修改、校对,又请几位青年教师朋友帮忙核实细节、校对文字,薄薄一册小书竟也历时数载。可以想象,他在这本书上倾注了多少心血、耗费了多少眼力!每每想到这些,我都很心痛、很内疚——借此,我向吴非老师表达深深的歉疚和感谢!

在编辑这本书时,我好几次不忍卒读。怕读得太快,一下子读完了(后来许多读者反馈,他们也有这样的感受),很久没有看到这样充满深情和智慧的书籍了。阅读中,我有时忍不住地兴奋,为作者对教育常识、对教师职业尊严的捍卫而击掌;有时又不禁落泪,为作者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对学生的挚爱而感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在接受一次心灵洗礼、一次爱与善的洗礼。书中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美好人性的追寻和赞美,这正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揭示!

《致青年教师》上市后,反响一如预期,这本书引发了无数教师的热读和思考。北京市十一学校、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福州一中、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常熟石梅小学、广西师范大学“国培班”等数百所学校和机构纷纷将其选作培训教材,或作为礼物送给老师。山东省临邑市教育局向全县3000余名教师赠送《致青年教师》,掀起“与书为友,同享智慧——同读一本书”的热潮,更多的教师自发购买、传阅、讨论、撰写读后感。2010年下半年,几乎所有的教育报刊都刊发了大量读者投稿的《致青年教师》书评、读后感。在网络论坛和教师个人博客上,《致青年教师》的读后感更是数量惊人(为方便读者交流,出版者专门建立了“《致青年教师》专属博客”)。

这些书评和读后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讲述了《致青年教师》给老师们带来的思考和感动,很多老师从阅读这本书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反思教育改革的起点,追寻教师职业的真谛。一些老师说,看了书中《像太阳一样升起的白旗》这篇文章,忍不住数度落泪,为那些来自校园里的温暖细节,为教育中呈现的人性光芒而感动不已!

6年前,我曾编辑了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切身感受到无数一线教师因《不跪着教书》增添了教育的信心,昂起头来做教师。而今,我再次编辑吴非老师的书——《致青年教师》,我感觉自己很幸运。我期待着,那些不放弃理想的老师们能从这本书中感受到教育之光的温暖,体会到教师职业的美好、人性的美好,这也是吴非老师的期待吧!


(《致青年教师》,吴非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本文作者系《致青年教师》策划人。)



详见:中国教育报 2011年1月13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7 21:02 , Processed in 0.13741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