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浸泡在有趣的故事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9 21:04: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发表于2011年《湖北教育》教育教学版第6期
浸泡在有趣的故事里

——读《好老师是自找的》有感

刘关军

让你受教的老师或许不在学校,这是较早前我读过的一个故事。

故事说,住在乡下的奶奶写了张购物单让我到小杂货店买东西。我将购物单交给老板娘看,她却说:“小孩,我不是你的佣人,你得自己去找要买的东西。”等在一堆乱七八糟的货物间找了将近一个小时,还没找到某个物品时,我再次询问了老板娘。可她却连头都不抬:“小孩,你没仔细倾听吧,你奶奶写的时候肯定说了。我说过我不是你的佣人。”没办法,我只得自己想办法。糟糕的是,我每周都得去她那里买东西,而她不是算错钱,就是把店里的物品隔三差五地变换摆放的顺序。但就在不知不觉间,我学会了很多。“孩子,我的任务是教给小朋友一些人生的教益。当你长大后,就会明白这些。”当老板娘的话再次回响在我耳边,我的孩子正试图让我替她做作业——此时的我百感交集,不禁感叹道:最让你受教的教师,或许,并不在学校。

同样的哲思,也出现在《好老师是自己找的》一书中。作者杨茂秀先生指出:真正的好老师,是学生自己找到的,真正的好老师,不会告诉你他是你的老师;好老师,有的在学校,有的在市场,有的在荒野和大自然,有的在“活泼”的故事里。

实话说,这样的观点,起初是让人难于接受的。但无疑接受一个新想法,诚如作者转引威廉·詹姆斯的观点,需要经历四个阶段:首先,一听到跟自己的想法不同或从来没听过,会说“听不懂、不了解。”经过一段时间,可能会改口说:“有意义,听得懂,但是是错误的。”第三阶段则会说:“不错、有意义、但不重要。”到了已经接纳的阶段,才会恍然大悟:“对、有意义、而且很重要,但我老早就知道了。”

是的,我老早知道了。起码知道了一点皮毛,那就是,好老师应该有故事,或者说,他应该本身就是个有趣的故事。做过学生的人都知道,念书时最大的乐趣,就是晚上熄灯后,躺在床上,回味谈论某位老师的趣闻轶事——而能够留在我们记忆深处,给予我们生命启发的,不是讲故事的老师,就是老师讲的故事。

山鲁佐德就是这样一个好老师,她转变“差生”山鲁佐德,就因讲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民间故事不是信史,但民国的教授们,说他们是一群故事中人,大抵是没有疑义的。钱理群先生就曾说,他们身上不仅有故事故事,而且这些故事还是他们拼命、献身,以至于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的外在表现:“学术、学科,对于他,不仅是一种谋生的职业、谋取名利的手段,而是他的情感、精神、生命的寄托,依靠,是安身立命的东西。”他们对国家、民族、人类,对历史、时代、社会、人民有担当,对自我生命有担当,对学术有担当,所以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故事,他们的生命就写成了故事。

可惜,如今的很多老师却是没有故事的,也许是缺乏担当,也许是疏于沉潜,他们“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了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他们的生活如一潭死水般乏善可陈,他们的人生像干巴巴的一张纸,纸上没有落下一星半点故事。

其实,谁能没有故事?我们就是在听故事中成长起来的——我是说,当人类的历史上,孙子第一次躺在爷爷怀里听故事的时候,教育就开始了;儿童就是在故事这种想象、幻想等方式虚构的世界里找到与自己的心灵相通的事情,找到自己的安顿自己灵魂的快乐的;而每个人都少不了记忆,至少是童年的记忆,而记忆这种最有力量的东西,其实就是经过了反省的故事。因此,我们的教师有必要梳理一些自己故事,作为我们从事教学、关怀伦理的基础。我们也需要故事,“去建立个人和集体的记忆,去建构我们的生命史”。

当然,学校总少不了这样那样的故事。不是没故事,而是我们缺少了发现故事的眼力。上帝给了我们两只眼睛让我们看世界,但我们只看到了表面和眼前的东西,而没有看到深度。由于文化底蕴,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长势不茂盛,每天例行公事地教学,以至于渐渐麻木和异化,所以对故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即便看到了,听到了,也不以为然或羞于启齿,自然我们的故事也就旺盛不起来了。

就算不能用生命书写自己的传奇故事,也可以拥有属于别人的故事,“如果你认同,它就会跟你的生命编织在一起。”老师有了故事,“就可以将老师这个行业最深层的生命点燃。不管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不管是正面、负面,都是点燃成长光芒的火星儿。”这“火星儿”不需要太多,正如书中所言“材料如果可燃,星星之火够了,自然就烧起来”。

真的,一个好老师就是能够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说一说自己的故事,别人的故事,这样就能给他不一样的温暖,“点燃他成长的光芒”。但是,不知你发现了没有,有些老师虽然有故事,但他却从来不说。他从来不教育,他只教学——不知道他们想过没有,“如果在教学中,一点故事都没有,那我们的学习一定很缓慢,很苍白。如果是一粒种子,那一定是很难发芽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老师,没有活泼的故事,不愿说故事?我想,教师封闭自己的心门,没有直面自己人生的勇气,不愿和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把自己假扮成高高在上的全知全能的上帝,而实施压迫者的教育学,所以,讲故事也就只能是个故事了。

讲咱自己的故事有啥大不了的呢?凡是做行销的,都是说故事的人,而当老师的,其实也无非行销的是思想,是价值传统,是成长机制;我们需要孩子们买到东西,但是我们更需要他们买到的是那个东西伴随的故事,不是吗?

“最好的教育学,就是侦探小说”,做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讲故事。我一直在学前班代课。乡下的孩子们没有经历幼儿园教育,所以教室里总是乱糟糟的,在孩子们嬉闹吵嚷中,你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组织教学。但是,幸好还可以讲故事。也不管孩子们在做什么,闭着眼睛开讲,把自己沉醉在故事的氛围中,用故事吸引着孩子们沉静下来。这样的情景,是教育学教科书上没有的,但孩子们的倾听就真的发生了。故事讲完了,“让孩子拿着笔、带着纸,四下去寻找他们自己的角落,搜寻经验的内容,去处理那些经验内容的秩序。当他们回到教室,再坐下来的时候,那种沉静,乃是心灵运动之后创作的最好的时机。”此言非假,因为,我每次讲完故事,就让孩子们画画,而他们的作品,总是让人感觉到,孩子是成人之父。譬如,有一次,就有一个小女孩子听完故事,画出了她的理想——她的理想是当漂亮妈妈。这画可让我沉吟良久的——就在这故事和画的分享过程中,我的许多人生经验鲜活起来,事后也才觉得自己更像是个人。

但是,把故事讲好,讲得好听,讲得好玩,却很难。因为,“老师在叙事中的声音,直接表达出她内心的关照。故事也以象征的手法,把抽象的理念表达出来。”所以评价一个故事讲得好不好的基本标准即是:“故事”及其“讲述”是否蕴含了丰富的教育学意义,能不能很好地引导听故事的人去领悟这些意义,能不能导致一种现象学式的“点头”。

我曾组织同事们写自己养育孩子的故事。但在读中却发现,我们没有讲故事的智慧。我们的故事要么是教育反思,而不是教育叙事:要么有教育故事,没有教育冲突;要么提出了教育问题,而没有教育行动或者对策;要么故事只是经验推销型、观点推销型、盲目叙事型的事例,没有从事例走向事理,没有做到深度叙事或者说“深描”。简言之,很多老师“讲”的“故事”称不上“研究”,更谈不上富含“教育学的意义”,更遑论好听、好玩了。

罗素说:“教师的工作基本上属于表演业,他要用戏剧和故事说演的方式,将知识和智能呈现出来。这种工作,要有很多时间做预备,做锻炼,教学的现场乃是开花结果的现场,许多辛苦,都是在教室外面经历的。”所以,好老师其实是用了一生的时间去“试讲”故事的,因而讲故事时就像是在演奏一首音乐,她的乐器就是她的身体——故事透过她的经营,就会在现实和幻想中找出共同的旋律。

当然,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准备如何讲故事有点悬,但我们至少可以“亲近好的老师,常常听他们说故事,看他们在意什么问题,怎么提出来,最后,要细细体会他们解决问题的特有方法。”会讲故事的老师,其实就是我们,学习如何讲好故事的最好的老师,这个好老师是应该我们自找的啊!

那么为了成为好老师,成为一个有故事,讲故事,讲得好听、好玩,浸泡在有趣的故事里的老师,从明天起,自找好老师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21:32 , Processed in 0.07036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