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与名师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8 01:26: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与名师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文/李振村

  

很多老师,包括教龄几十年的老教师,也经常会感叹:自己的课与名师的课为什么总存在那么大的差距?

后来,跟于永正老师聊起这个问题,他想了想说:“其实,对老教师来说,教学方法一般是没什么问题的,我感觉最主要的还是对文本的关注程度不够,很多老师一篇课文教了好几遍,但对文本的解读还是停留在同一个层次上。”

于老师的话让我想起了很多名师解读文本的细节——

时常有徒弟向贾志敏老师请教:怎样才能备出一节好课?贾老师总是反问:课文你背下来了吗?“备课,首先要能把课文熟读成诵”——这是贾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啊,如果老师对课文不熟悉,又怎么能全神贯注于对学生的引导呢?贾老师教了五十多年语文,已经七十多岁的他,凡是教过的课文,均能张口就背,朗朗成诵,令人叹服!

当然,对贾老师的做法也有争议: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杂志曾经组织过一组讨论,一些老师认为,第一,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背课文;第二,很多课文不够经典,不值得背。我的观点是:也许你有更加便捷高效的走进文本的途径,但就贾老师而言,这个看上去有些笨的办法,的确让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和人生的精彩。

窦桂梅老师备《丑小鸭》一课,不但研读了安徒生的全部童话,还研读了几个版本的《安徒生传》,并进而研究了童话文体的特点,与本校教研组的老师一起讨论了10次,写下了12万字的备课札记……一节课这样备下来,窦老师已经成了安徒生研究专家。

 于永正老师执教公开课,不管课文教过多少遍,临上课前的晚上,他都一定要手捧教材,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五遍方止,然后凝神静思,细细体悟。

于老师备课,还有一个从不妥协的“规则”:对课文中的任何枝节问题,只要存有哪怕丁点儿疑惑,也要彻查。《全神贯注》中说:罗丹每次修改作品总要盖上一层湿布。为弄明白这样一个枝节问题,于老师专程跑到文化馆请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鲁迅送给侄女两本书《表》和《小约翰》,这两本书是谁翻译的?也是一个不起眼的枝节问题,于老师专程跑到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查资料,终于弄清楚是鲁迅翻译的,由此证明鲁迅关心的不止是侄女一个人,翻译这两本书是为了更多的青少年成长。

王崧舟老师备《长相思》,一开始细细读之,并无感觉,于是,跳出词外,他研读了几乎所有能够找到的《长相思》的评鉴文字,写下了1万多字的评鉴笔记;他又一步步走入了作者纳兰性德的世界——他的生平,他的性格,他的爱情,他的人生细节……一段时间,他甚至精神恍惚,仿佛与纳兰性德相伴而行,同喜同悲。就这样,一首词的细读,王老师花了整整一个暑假的时间,最后,他又将1万多字的评鉴浓缩为1493字的感悟。正是有了这样的文本细读功夫,在2005年本刊编辑部主办的全国首届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研讨大会上,王老师的《长相思》一炮打响,引起巨大轰动。

由此可见,课堂的精彩更多的是来自课外的功夫。本刊编辑部早在2007年,就开始大力倡导“文本细读”,引起了全国小语界的“文本细读”热。但“文本细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吃透文本,它还是老师提升语文整体素养、提升专业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通道,只有把“文本细读”与专业成长整合在一起,我们前方的道路才宽阔而敞亮。

王崧舟老师借大哲学家尼采的“精神三变”说来解读自己细读《长相思》的精神历程:先变骆驼,再变狮子,最后成为婴儿。骆驼意味着接受训练,听从指导,传承前人的经验和文化;狮子则意味着唯我独尊,自己作决定,对自己负责;婴儿象征着“完美的开始”,婴儿让人的精神重新回到了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原点。

名师精彩教学艺术的源头就在这里:谁要是完成了从骆驼到狮子再到婴儿的转变,那么谁的课堂就进入了自由的王国和艺术的境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7 12:43 , Processed in 0.08357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