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十年前,初为人师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0-4 23:30:23 | 只看该作者
二十年前,初为人师(乡村教师的中秋节)

许锡良



    今天是中秋节,也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中秋节。恰好又是星期天,还遇到德胜关赶庙会,很是热闹。我们几个新来的年轻教师成了有家不可归的人,于是合着商议今天中午合伙办点伙食,好好地吃上一顿好饭,也算是打打牙祭_____近一个月了,还没有正儿八经地买过肉吃。每天一天三餐都是冬瓜、萝卜、白菜,吃个没完,早已厌烦了。就这样的伙食,我们的几块钱工资也已经吃得八九不离十了。从物质生活上来说,教师确实是可怜兮兮的。

    今天是中秋佳节,是团圆的日子,却不能回家过节团圆。我们几个自个儿团圆吧。小杜是最兴吃的。一说到吃,他口水就先流出来了。总是添着舌头,吞着口水说:“对,应该好好吃他一顿,改善改善生活。”这是清苦的生活所逼的。在小杜看来,教师最大的福气就是能够吃上一顿好饭菜。都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还像小孩子一样,一说到吃就不顾一切。我从来不叫他“杜老师”,而只叫他“小杜”是一点也不会错的。

    吃过早餐,我们几个刚来的年轻教师就上街了。先是在街头上东瞧瞧,西望望,觉得这里的一切都蛮新鲜的。买什么菜好呢?不知道买菜,而且我们以前谁也没有做过饭,不知道买什么菜好。我们三个人在街上逛来逛去,空着手,活像一个时髦的“倒爷”。到了肉铺,买肉吧。肉是最好吃的食品了。搞伙食第一个菜不能没有肉啊。

    我们仨人在肉铺前站了好久,就是没有人开口说要买肉。眼看肉都被抢购一空了。小杜才沉不住地叫了一声:“师傅,快切块肉吧,精的肥的各半。”我和小丁都悠闲自在地站在旁边笑着,看着,看到小杜其实也只是笨手笨脚的样子,都差点笑出了声。如果不是他最馋,恐怕他不会这样急切的。

    小杜还真有两下子,硬是给他切到了两小块如意的肉,真是半肥半瘦,这是我们早就作好的打算,瘦的小炒,肥的就熬油。我们其实什么都没有。

                            二

    菜买好了,就拎到小丁的房间里去。我们几个新来的教师就只有小丁有自己房间与厨房。因为她是女的,住外面不方便,学校就照顾她住在学校,一个人一间小房间,还配了一个厨房给她。这是我们第一次合伙做饭。分工是,我与小杜去提烧饭洗菜用的水,这是最重的活了,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提,而且要爬许多台阶。洗菜就是小丁的事,得把菜洗得干干净净的。小杜特别仔细,连肉皮上的几根小猪毛都被小杜小心地刮得干净了。所有的菜加起来不过五样:肉、辣椒,西红柿和茭笋、鸡蛋。而西红柿是我与小杜都不喜欢吃的,只是小丁喜欢吃。因此鸡蛋与西红柿就做一个汤,也很不错的。又酸又甜。还有一种说不出的味儿。

    全部准备工作做好了,我问小丁:“你的厨房呢?”小丁于是便带我们去她的小厨房。

    这是一间小得不能再小的房子,我们推门进去后,有一种怪怪的味道扑鼻而来,里面阴暗潮湿,一股霉味儿,是多少年不用的小房间了。我定睛一看:“哟,这算什么厨房啊,一个很小的灶台,大概只能烧钢筋锅那么大小,远远看去,我还以为这是狗窝呢。”

    灶旁是一大堆垃圾,垃圾里什么花样都有。像破皮鞋,破席子,烂布条、废纸及锯末之类,不过还都是可以烧得着的可燃物。灶前有一把锈迹斑斑的没有把柄的菜刀,估计也是好几年没有用过的。不知道这是不是以前的主人留给我们切菜用,还是主人用来劈柴用的。总之是不能再用了。

    我看了这间垃圾房,真有点哭笑不得。这哪像是炒菜弄饭的地方啊。

    我再看看那灶台上,早已是布满了灰尘,揭开布满灰尘的锅盖,可以看见锅里的斑斑锈迹。我倒吸一口凉气,哎,就在这样的锅里煮饭吃,除非菩萨保佑,否则定会有“贵恙”的。可是小丁似乎并不在乎,这个厨房并不是她第一次用,她还在旁边自豪地一个劲地介绍,前几天她还在这里煮过红薯吃。

    也没有地方去了,我们只能将就一下。几个年轻人就把厨房先重新打扫了一下,把生锈的锅与刀都重新磨光,再用水清洗。总算是可以对付过去了。可是,等到我们要烧火的时候,才发现火钳没有,柴也没有,锅铲也没有,甚至连碗也没有,桌子没有,凳子也没有,炒菜用的油也没有。老实说吧,我们除了几个洗好的菜外,简直一无所有。“没有就不想吃了?”小杜好象是看出了什么苗头,看着一筹莫展的我说。“哪里,我是说没有得想一想办法啊。”我看着小杜那个傻傻的样子,就催促道。

    我们开始想办法了。没有柴就在垃圾堆里找,厨房边有一道烂篱笆墙,是用竹片编起来的。不管它了,抽了好几根,用来当柴火,也不知道这算不算违纪。小丁从她的房间里端来一把凳子,也是她唯一的凳子,算是解决了“饭桌”问题。其他要用的砧板和锅铲、菜刀都向附近的老师借用。问题的解决似乎并没有费多大的劲。

    然后就是动手做饭了。我们三个人临时分工。三个人中又数我最不会做这些家务活,厨房的事情,就数我最无能。我几乎什么都不会干。切菜是小杜的事,厨师是小丁来当,因为是女孩子嘛,不会做也得做。可是“我什么也不会干”的结论似乎下得过于自卑了。于是乎,自告奋勇,做烧火的活计。然后就是提水之类的重力活都是我的。从一大堆垃圾里找柴火,可有点难为情了。太脏子。有点做“破烂王”的味道。我从小就替奶奶烧火,这个活是内行,但是一个菜还没有炒完整个人就变成“卖炭翁”了。小丁自称自己在家里是个“三级厨师”,可是实质上第一道菜就烧糊了。她不说自己炒菜技术不过关,只是一个劲埋怨我的火烧得太旺了。

    辛苦忙了半天,第一道菜就烧糊了。多可惜啊。好在第一个菜只是油渣,权当“演习”吧。

                              三

    “史老师来了。”正当我这个“伙夫”趴在地上用嘴对着那小小的灶口使劲地吹气,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时候,小丁向我们报道了这个消息。

   “在哪?”我从地上爬起来,双眼被烟熏得眼泪都出来了。流在近视镜片上。把镜片糊得什么也看不清了。我顾不得抬头,这火也专给我出难题。

   “在房间里”。小丁老师说着的时候,史老师已经到厨房了。正好,给我们当厨师。史老师对炒菜之类的事情简直是驾轻就熟,手艺果然不错。一会儿我们的几个用来打牙祭的菜居然都香喷喷地烧好了。往那小凳子上一放,热气腾腾的,再摆出两瓶香槟酒,还真有点像过节的样子。我们挽留史老师一起吃,但是史老师炒完菜就走了。我们怎么挽留也留不住。史老师此时的出现无疑给了我们很大的温暖。

                          四

    菜摆上来了。感觉小板凳子还是太小了。于是又到附近找了两张课桌合并成一张饭桌,桌布就是两张旧报纸。我们几个就开始吃这个“团圆饭”了。

    我们又从其他老师家里借来几盒磁带和一台录音机,我们中午就在这乐曲声中吃中秋团圆饭了。

    晚上,我们各买了几斤梨子与苹果。说是等待月亮上来的时候,边赏月,边吃点水果,也诗情画意一番。可是还没有等几下,小杜就说,忍不住了,于是我们动手,狼吞虎咽,没有几下便全部消灭了。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0-4 23:30:57 | 只看该作者
二十年前,初为人师(早晨起来跑步)

1988年9月27日(星期二,晴)

许锡良



    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是身体里并不缺乏青春的热血。我每天都早起,然后就去跑步。每天天还刚刚蒙蒙亮,那时街上的行人极其稀少,我便出发了。沿着街面跑。早上的空气是多么新鲜啊。街道的两边的树也特别的绿。蔚蓝的天空中,只有一颗特别亮的星星在闪烁。这颗星应该叫启明星吧,今天的中秋刚刚过去,今天的月亮还正圆。

    我跑到街上,顺着街又猛跑起来,出了街道,就上了马路,马路一边是金黄色的稻田,一边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山下就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河里流湍着的是没有受倒任何污染的山泉水。早起的鸟儿在欢快地叽叽喳喳地唱着歌儿。在头上很快地飞过。还是早起好啊,我以前从没有留心过,山里的晨景竟然是如此地美丽。是多么地恬静,多么地优美,空气里都夹杂着一丝丝的甜味。远处的小溪是从山涧里流淌下来的,那声音是多么欢快。她似乎就是要为这幽静的山谷,增添一点欢乐的气氛。

    偶尔也有一些小伙子与姑娘迈出轻快的脚步悄悄地从身边跑过,心里默默地祝福道:“小伙子,姑娘们早啊。我向你们祝福,我将我的生命与你们,及这山,这水一道融化在一起。”我跑啊,身上开始有了热气,这是青春的热血,这是青春的热气,这是生命的气息。无论多么清苦,只要青春还在,那血总是热的。

    年青人,你因为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正如这早晨的启明星预示的新一天的即将到来。充满朝气的就是这样美丽的早晨。

    早起多美啊,早啊,你早,我早,他也早!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0-4 23:31:33 | 只看该作者
二十年前,初为人师(新任教师一个月的反思)

许锡良

1988年9月30日(星期五,阴天)

    一个月的新教师生活就这样过去了。我总觉得这一个月过得很不踏实。自己没有读多少书,教书成果也不大。每天大多时间都只是在为吃住的问题烦恼与生气去了。像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我恐怕是要毁了。因为我再也无暇顾及学业与事业了。琐事烦死人,整天碌碌无为,一事无成。我真不甘心就这样混下去,拼死拼命读了十几年的书,到头来连温饱都成问题。真是没有脸面。

    说实在的,眼前的贫寒我并不怎么在乎。只要还不至于饿死,冻死,能够活下去,再在事业上有点前途,我心里也是充实的。只是现在没有一个稍微清静一点的环境。每天的时间与精力,除了对付备课、上课外,就是想办法弄吃的,有时也在闲聊中消磨掉了。一天下来躺在床上并无以前的那种充实感,反倒是有点空虚,有时这种精神上的虚,比腹中的饥饿还令人难过。

    这样下去,用不了多久,心理老化无疑了。一个人长期得不到积极的情感体验,就在沉闷中退化。我现在已经觉得自己脑袋远不如以前好使了。不论是记忆力还是思维的敏捷度,都远比以前差了好大一截。大脑不用则退,用则进,这是法则与公理。世上万事万物莫不如此,非独人脑也。

    当教师的如果不去学习,或者说不善于学习的话,我想不出三年就会成为教书匠,而且工作与生活都会令人十分乏味。我现在才教了一个月,已经觉得自己知识贫乏,语言干巴,智慧窒息,这使我日益迫切地感到再也不能这样混下去了。要学习啊,不然要落后于时代的。

    可是每天的生活就这样松松垮垮,昏昏噩噩,显得很没有节奏感,也很没有前途似的。说没有时间吧,如果真是想读点书的话,还不到于一点时间也找不到,但是如果说有时间吧,每天那么些琐事应酬下来,其实也没有多少时间,特别是没有多少心绪去学习。

    我想我应该是为自己订一个计划才是。对自己的放松就是对自己的生命犯罪。

    我想我以后的生活应该是这样:

    除了认真备课,上课及应付日常生活必须的琐事外,要不惜一切代价花时间用来阅读书籍。现在关键是要千方百计地弄一些好书来读,先要垫实自己的思想学问底子。

    阅读一定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先要有利于当好一个教师,其次要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1)外语这个工具不能丢掉。英语绝对不能放弃。如果放弃了,那么作为一个教师做专家与学者的希望就基本上没有了。以后每天争取记诵十个英语单词。要把中学课本、大学文科英语教材上的单词用几年时间全部消灭。最后能够达到阅读一般浅易英语读物的程度。然后再看情况图进一步发展。

   (2)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思想理论及教法研究方面的书籍。目前这方面的书籍比较缺乏。我想托在在北师大图书馆信息专业的那位同学购一套教育理论书籍钻研。

   (3)其他社会学科的书籍。如历史、地理、经济、法律等等的书籍,也要作一定面的涉猎,以求广博与专精。

   (4)文学经典、语言学方面的书籍,以求自己的专业能够进一步提高。我是中文系毕业生,这方面要有一定的基础。但是我目前很不够,特别是对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很有必要。我常常在上课中感到自己语言贫乏,不够生动有趣,缺乏幽默感,词汇量也还成问题。现在要通过阅读作一定量的补课,这事也是迫在眉睫了。

    以后每天早晨六点钟起床,晚上十点钟睡觉。除了特殊原因外,一般不再闲聊,以浪费时间。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0-4 23:32:09 | 只看该作者
二十年前,初为人师(在医院住院的日子)

许锡良

1988年10月5日

已经快一个星期没有记日记了。原因就是国庆节回家在路上又摔伤了。9月30日回家,没有班车,只得让在县城工作的几个同学用自行车送一送,但是就因为天黑,在路上出了事故,我从自行车上摔下来了。这已经是我参加工作不到两个的时间里第二次摔伤,而且是在上次摔伤的老地方。上次是8月9日,这次摔伤得更厉害,医生说必须住院,面目全非,全身多处受伤,尤其是脸上与嘴唇全摔烂了,双手的手心手背也全烂了,连握笔都非常困难。住院一住就是五天。今天是第五天了,这五天住在医院的滋味是无法形容的。今天终于有机会出院了,虽然没有完全好。从医院里出来才知道平时健康地生活,即使是再艰难也是幸福的。走出医院,我只觉得像久关在笼子里的小鸟,飞向了广阔的天地。现在伤口仍然没有完全好,然而也急着出院了。走出医院,我轻松地舒了一口气,出院后我直接就去了学校。感觉平时那样令人厌烦的学校,现在也感觉是多么亲切可爱。我宁愿每天上十节课,也不愿意天天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在医院住院的日子,别说看书写字,看电视电影,就是到外面的自由也没有了。连上个厕所都要人帮忙。

1988年10月6日

整天躺在病床上,我昏昏沉沉,什么也记不起,什么也不想思考,脑袋的思维速度似乎已经停滞到最低限度了。

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三四点钟,都得躺在病床上,手上吊着重重的葡萄糖输液。我的嘴巴完全不能吃饭,这是用来维持我生命所需要的能量的。因为我的嘴巴不能进一粒饭食。天空也似乎成了灰色的。太阳也仿佛蒙上了一层灰暗色,大地是昏昏沉沉的。我完全失去了时间与空间的观念,连起码的时间观念都没有了___因为我已经分不出白天还是黑夜,其实伤口的疼痛也已经使我不想去作出这种分辨。

    嘴唇因为受伤感染,已经肿得像猪八戒。不但不能够吃饭,而且连张口都会有许多困难。下嘴唇几乎完全脱掉了牙床肉,整个牙床都变得血肉模糊了。咀嚼是根本不可能了,幸好牙齿还没有受伤。医生说牙齿可以保留下来,但是要养护。这多么给我一点安慰。出院已经快两天了。我还不敢对着镜子照一下自己的脸。我犹豫了好半天,才掏出一面小镜子瞧了一下。看到自己面目全非,差点吓昏过去了。这镜子里的人哪里像是许锡良啊。分明是京剧中的丑角,大花脸。上半脸血迹迹斑斑,拌着红色与紫色的各色药水,下半个脸成了块块黑斑,眼睛肿成了一条细细的缝。

    一个多星期没有洗脸了。也一个多星期没有刷牙漱口了。更为重要的是我一个多星期无法开口说法,成了一个真正的哑巴了。双手也不能动弹,连上厕所也要爸爸解裤带。吃饭就由妈妈灌些奶粉之类的东西,然后用汤匙一点一点地喂,而且还在一直送到快到喉管的位置,才能够吞咽下去。最令人难受的是我不能到外面散步。这简直比囚犯都不如,至少囚犯也有一个放风的时间啊。

    我就这样成天地躺在医院的床上,早上起床就等于天黑,天黑了又等到天亮,也无法入睡,有天没日的,四周四处听到的都是病人的呻吟声和啼哭声。周边的病人都是残肢断腿,血肉模糊的。呻吟与啼哭声此起彼伏,二十四小时从来没有安宁的时候。从来听不到笑声,也看不到笑脸。这里没有书,也没有电视。不能吃,不能睡,这世界突然变得陌生了,仿佛是换了天日似的。

    后来,伤情慢慢好转,我可以下床了,我跑到外面看看太阳,再看看盆景,闻闻花香,呼呼呼呼新鲜空气,这时我才觉得在自己健康的时候,这世界是多么美好啊。即使苦点累点,也是心满意足的。其实,人只有在这个时候才会真正感觉到自己有一个健康的生命是多么美好,也才会感觉到这个世界是多么美好,人的生命是多么可贵。

1988年10月7日

    由于住院的医药费太贵了,每天都要花上三十来元钱,几乎是我半个月的工资,我于是决定5日出院,转到德胜关所在的乡村医院继续治疗。据说这间医院是乡村医院里最好的,也可以公费报销药费,一早我就办好了出院手续。

    回到学校,让许多人看了我都大吃一惊,因为根本难以辨认我的真面目了。我教的许多学生都来看我,而且不少还合伙买上几斤苹果或者罐头之类的食品来看望我,我心里很受感动。学生的感情是最纯真的。有些孩子平时调皮,在课堂上经常惹你生气,而一经教师耐心开导,也就听话多了。教书育人是最困难的事情了,非要投入全部心血不可。

    一个教师合格与否,从他教的学生对他的态度中就可以看出一些名堂来。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都是一个独立王国,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1988年10月8日

    要自得其乐,一个人如果能够自得其乐,那是人生难得的境界。我认为一个人能够津津有味地干一件于人类社会有益的事情就很不错,这样过一生也算没有白过。

    我觉得我的思想情感常常受到一种市侩的力量左右。当市侩的眼光认为那件事怎样的时候,我很容易就要动摇了。我发现我没有什么坚定的信念。常常被眼前的一些琐碎的事搅得头昏脑胀。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临毕业的时候老同学辉来过几封信,告诉我只要自己认为是快乐的就可以去干,至于别人说长道短是不足为虑的。那时对于将来的前途是当一位乡村中学教师丝毫没有信心。我把这个内心的矛盾告诉她,她就这样真诚地答复我的。

    毕业时,我内心矛盾极了。我很想在将来的人生路上能有点出版。我根据我所学的专业与面对的现实情况,我想选择教育事业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但是又想到在中国教育事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而且即使在教育事业上干出点名堂了,我的名誉、地位及生活面貌也并不会随之有什么改变。而且教师,尤其是乡村中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在中国社会是远远不高的。我用大篇的文章把所想所感写下来,寄给她,而且文中显示了几份愤慨与悲观及迷茫。她给我回信了,说凡事要自己有主见,自己认准的就要一个劲地干下去,如果仅仅抱着成名或者享受的目的去干所谓的事业,那么十个就有十个要失败,而且会很痛苦。干事业就得不能患得患失,有时就得无为而治。不能用太市侩的目光看待自己的前途。还说一个人能够自得其乐那是难得的人生境界,别人岂能知个中滋味!

    我读了这样的回信,终于受到了感动。这位女同学是聪明智慧的,她性格也温敦典雅,给人一种特别稳重的感觉。其实她比我还小一点,却处处显示了超人的成熟。到底是我们高中时的班长。我一直对她很敬佩。我们的命运也是天各一方。她是幸运的,幸运出生在一个那么优越的家庭,并且有那么良好的教养。她现在在北京的著名高校求学,而我却在江西最贫穷落后的山区奉献。我们的前途是无法相比的。可有一句话,事在人为,有时苦难比幸运可能会对一个人的成长更有利,奇迹多在厄运中发生。

1988年10月9日

    生活的辩证法是这样的普遍,它几乎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至。

    人生在世有谁不追求幸福与快乐?但是要得到真正的幸福与快乐又谈何容易。这就必须去奋斗,而奋斗就意味着流血流汗,随时随地都可能伴之而来的失败的痛苦。人为了追求幸福而快乐,却往往活在失败的痛苦之中。只不过有人在奋斗中取胜了,他因此获得了自己的幸福,但有的人却失败了,甚至为了抛弃了头颅,洒尽了热血。流尽了痛苦的泪水。

    幸福的反面是痛苦,但是它们又是亲密的俩姐妹,幸福与痛苦都是人的一种感觉,而且常常是因人而异的。

1988年10月10日

    我从医院出来,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住院的一天早晨,也就是我摔伤的第三天早晨。由于伤口没有及时处理好,到第三天的时候,两只手掌都已经开始化脓溃烂了,又红又肿,非常疼痛。两只手根本无法动弹,什么东西也拿不得。我对前来治疗的医生说,手掌要重新清洗干净才行,因为我看到化脓的手掌里不嵌有许多砂粒。当时正是晚上,在乡村医院里匆忙冲洗了一下就直接送到县医院。但是,这里除了打针以外,并没有对伤口作出进一步的处理,医生说处理伤口的时机已经过去了。因为是国庆节,值班医生很少,进了医院后直到第三天才有医生来看我的伤。我的手掌肌肉里有许多砂粒,就说明仍然还需要重新处理清洗才会最后痊愈。在我的一再要求下,医院才开始派来一个医生。但是进来的却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女医生,穿着洁白的白大褂,恐怕是第一次穿白大褂吧。从年龄来判断,最多还只是从医学院毕业不久,看到这样年轻的医生我十分失望,害怕又是草率了事,再留下后遗症。我从心里有点轻视她。

    她进来后,拿起我的双手看了看受伤的地方,然后皱了皱小叶眉,问了一句:“这是谁清的毒?”我说:“受伤后就在乡里的卫生院里,一个医生作了一点简单的处理。”

    “这太不负责了。”小医生说完十分气愤的样子,然后就匆忙走了出去。我感到很失望。我的手掌已经肿得象个富士山一样,钻心地疼痛。连上厕所也要爸爸解裤带了。又不能沾生水,否则会继续恶化伤口。没有“手”的滋味实在是太难受了。我真是巴不得手掌快点好,这样就可以像常人一样拿东西,可是偏偏就这样肿得越来越厉害。

    正当我愁眉不展的时候,刚才进来的那个年轻姑娘医生又走进了我的病房。她没有直接处理伤口,而是问我是哪里人,是怎么摔伤的,再问了我的工作单位。我都一一告诉了她。然后她笑笑说:“其实也没有什么关系的,不用几天就会好的。你上课不打紧,学校会替你安排的。就放心在这里养几天伤吧。”她问我,要不要用麻药,如果用麻药伤口要好就会慢一些,如果不用麻药就会很痛,但是伤口会好得快得多。我笑着说,那就不用麻药吧。想想一个年轻小伙子在年轻的姑娘面前怕痛多丢脸啊。

    边说的时候,她便要我伸出两只受伤的手掌。我看她那样甜蜜温柔的样子,而且还一边说着话,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她突然拿出一个钳子,使劲地把我肿得像富士山一样的手掌捣平,许多脓血立即流了出来,但是,她仍然不停地把脓血挤掉。我疼痛得呲牙咧嘴,但是忍住没有叫出声来,但是她一点也没有放松的意思。我从来没有遇到这种痛劲儿,立时黄豆大般的汗珠一颗颗地从头上冒出,然后掉下来。尽管如此,她一点也没有怜悯的意思,反而加足了劲,不一会儿,我的一只手掌不但被完全按捣平了,而且还从中挖去了一片腐肉,整个手掌被刮得干干净净,直到露出了鲜红的好肉为止,里面红白相间的肉都清晰可辨得一清二楚。新鲜血液冒了出来,这时的手掌就像同时被几只毒蛇咬着,钻心般的疼痛。

    当她向我要另一只手时,我不由自主地缩了回来。她生气了,说:“要是这样,永远不得好,你的手要锯掉的。你不想保住你的手吗?那就算了。”这个时候她的样子与刚才与我拉家常的样子完全不同。她的一副严肃认真的样子,俨然是一个十分有尊严的长者,她的话不容质疑。与刚才与我交谈时的和蔼可亲的女孩子的样子简直判若俩人。我在她的目光的注视下,艰难地伸出了另一只手。我服了,咬咬牙对她说:“你做吧。”说完毅然把手伸了过去。

    又是漫长的几分钟过去了。我头上冒着大汗,身上也冒着大汗,我的衬衫都全湿透了。我舅舅抓起我被清创后的血肉模糊的双手看了又看,然后说:“这姑娘的心真狠。”姑娘清完创伤后,就去拿药了。不一会她又回来了。她拿来了一些药水,给我洗伤口,这个时候显得比刚才还要痛得多,显然这是在清毒。然后,再涂上药,最后小心翼翼地包扎好。这个过程显得一丝不苟。把这些工作全部做完后,才对露出了微笑,轻轻地松了一口气,十分温和地对我说:“这下好了,你不出三天就会好的。痛吧?看你头上都冒了那么多汗。”我勉强笑了笑。刚才的疼痛现在仍然像毒蛇在咬一样。心里有股说不出的味道。

    三天过去了,手果然奇迹般地好起来了,手掌开始结痂壳,而且一点也不痛了。已经开始可以拿一些小东西了。而且可以拿笔慢慢地记一些东西。这时我对那姑娘那样的毫不留情地刮伤口充满感激之情,心里对这个姑娘充满了敬意。后来我才知道,她其实还没有从医学院毕业,这是她在医院里实习。我猜对了。

    我想有时某些人给人的是痛苦,甚至是巨大的痛苦,但是这只是暂时的痛苦。如果没有这样的痛苦,就不可以消除永久的痛苦或者说更长久的痛苦。这正如良药给人以一时的苦痛,却能够让人长久地消除病痛,给人的生命以甘甜,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会少吗?我现在还真有点想念那个实习的医生。但也许今生今世都再不会有机会遇到她了。但是,我要永远记住她的敬业精神。我现在很后悔当时没有要她的联系地址,甚至没有问人家的姓名。或者医生就应该这样当才对吧。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0-4 23:32:48 | 只看该作者
二十年前,初为人师(难寻立锥之地)

许锡良

1988年9月28日

   生活平淡无奇,日子便这样过着,上帝不相信眼泪。一切都要自己重新打理。乐趣常常只在书里或者在工作中。只要看起书来,只要走进教室与学生在一起,或者只要在办公室里备课,我就会自然而然的消除一些空虚感与无奈感,自然而然地忘记了烦恼。我这个一无所有的穷书生,竟然连起码的安身立命之地都没有。中国据说是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的,然而当我来到这个世界时竟然是无立锥之地,这是怎样的悲哀啊。但是,我相信,这绝不会是我个人的悲哀,这多少也是中国教师的悲哀,教育事业的悲哀,至少也是农村的教育事业的悲哀。

  生活是这样窘迫,我想要是每天不用吃饭就好了。因为人一要吃饭,就知道自己有多么困难。我的眉毛就自然而然地要皱起来了。

  多贵的菜啊,连白菜、冬瓜与萝卜之类的菜也吃不起了。每天中午去取饭,我的心绪就自然地坏了起来。每天都在乱糟糟的人群中,寻找自己的饭盒子。把它端到外面的食堂,再买点菜,然后再又端回自己的寝室里,途经一段长长的街,烦琐极了。我端了饭菜在众人的注视中,拐进自己的宿舍。这种感觉真是不好受。

   学校蒸的饭,总是生的时候多,但是生的也要吃,吃下饭才会有力气上课,还不能细嚼慢咽,因为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只给了我半个小时的吃饭时间。在食堂里买的菜尽管都只是豆腐、冬瓜、白菜之类的素菜,但是相对我的工资来说,仍然是太贵了,而且份量也太少了,远远不够吃。于是我想了个主意,去买了些咸菜补充着吃。每天的日子便这么过,生活便这么打发。

  我不满我现在的生活。但是,我不知道从何处入手来改变自己,真是看不到一点希望。前途渺茫,出路在哪里呢?



                 1988年9月29日(星期四,阴天)

  今天我开始自己做饭了。一个月下来人瘦了不少,而且还连累弟弟。无论怎样都必须生产自救。今天,我第一次提着菜蓝子上街买菜了。第一次这样跑到街上,而且提着菜篮子真有点别扭。在街上转了两转,仍然不习惯开口向人买菜。。。。。。。后来终于买了一斤半莲藕,半斤辣椒,一斤茭笋,放在篮子里蛮像一个家庭主妇似的。可是,提着菜篮子,可就犯难了。我到哪里去烧呢?厨房没有,锅灶也没有,菜刀没有,锅铲没有。。。。。简直是一无所有。提了一菜篮子的菜,站在路口发呆了。我本想借丁老师的厨房用一下,然而丁老师今早就回家了,只留下了铁将军把门。到哪里去呢?我这时才强烈地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民皆以食为天。不是中国人特别爱吃,而是中国人吃得特别艰难。现在我真是太有体会了。有菜没有地方烧,连起码的安身立足之地都没有。我内心有一股强烈的孤独感与失落感在冲击着,在吞噬着我。如果我不是一个人,享受不到一个人的待遇,至少也应该把我算作是一只动物,既是动物,也就应该满足一只动物的最基本的需求,这个需求就是:我要食物!我要吃饭!

   正当我买好菜而发愁没处烧,站在街头一愁莫展的时候,情况因一个女孩子的出现而出现了转机,就是那个高中女生。她向我走来问我要到哪里烧菜。这一问正问到我的痛处。我十分沮丧地说:“没处烧了,这菜也白买了,还是送给你家晚上烧吧。”“那怎么行?许老师,就把菜拿到我家里烧吧。”我一听,感觉不是很妥当,就说:“不行啊,那么怎么好呢,已经有几次,我都麻烦你们了。这次无论怎样都不能够再麻烦你了。”有几次,我把买来的榨菜让她烧。一次是中秋节的晚上,我正没有菜,买了几块榨菜过节,可是发现生的不好吃,这时高中女生就对我说:“许老师,到我家烧吧。”我坚持不过,就同意了。不一会儿的功夫,她真的把榨菜烧好了,香喷喷的,热气腾腾的,上面居然还多了几块肉。我问她肉是从哪里来的,她调皮地笑笑说:“哪里来的?自家产的呗。”我知道这说笑,自家哪里会产生猪肉?原来是她家过节买了一点肉,没有用完剩下几小块,没有更多的了,就全给我了。我很感动。

   那次我贪婪地尝了一块,她站在旁边看着我吃的那副狼狈样子,笑了问道:“许老师,炒得怎么样?还好吃吗?”

   “好吃,好吃。”我连忙夸赞道。“真是不知道怎么感谢你才好。”我忙不迭地地说。她得意地笑了笑,也很开心。这笑声中充满了人情味,我真的是很感激。现在,她又要帮我烧饭。我怎么好意思呢。可是不好意思也没有办法,实在是没有更好的去处,就让她再帮一次忙吧。反正就这一次了,也是最后一次了。

  这次仍然是照样由她来炒。我说,这样吧,借用你们的锅,我自己来操作。就当让我实习一次。否则我永远都不会烧饭炒菜了。这次她同意了,我把菜洗好后,由我把莲藕与茭笋切成片,我的刀法很不熟练,不是太薄,就是太厚。但是厚的仍然居多,有的居然有半寸来厚。她在一连打趣说:“许老师,你这个菜就是皇帝也没有尝过啊。”我说,可能吧,至少皇帝是没有吃过这样炒法子的菜了。折腾了半天,菜终于烧好了。我尝了一口,味道还算不错。但是一个上午就这样过去了。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10-4 23:34:38 | 只看该作者
二十年前,初为人师(走在教育的边缘)


                                         许锡良

       1988年10月11日  (星期二,晴天多云)

  今天晚上看电视剧《草原小屋》。故事情节说的是内蒙古草原上的一间学校里的老师与学生的小故事。我觉得这个电视剧里有一个情节对我的启发很大。

  当年青的女教师重返讲台时,全班都保持了特别好的课堂纪律。可是这时其有一个大男孩子又要捣蛋。他故意把书狠狠地丢在课桌上,故意弄噼叭乱响。这时全班的同学都用愤怒的目光看着他。没有一个人附和笑。这时男孩子收敛了笑容,感觉无趣,只好羞惭地低了下头。然后向老师认错了。这整个过程没有一个人出来阻止他,然而他却自觉地认错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舆论环境的作用。这里最关键的是在于老师平时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与威信,及班级形成的舆论起了很大的作用。真正有力量的教师常常是在默默无声中显得坚定有力的。这使我想起了马卡连柯所说的“平行教育”的力量。就是先带好一个班,然后再用一个班的力量来影响每一个学生,这要比任何一个教师的单一力量要有效果得多。由此可见,建立好一个班级是至关重要的。好的教师应该重视建设班风,然后再把这个良好的班风去影响每一个学生,教育每一个学生。风气与制度常常比一个教师声嘶力竭要有效果得多。

                 1988年10月12日 (星期三,晴)

   今天我到县城顺便到师专的同学蔡X那儿玩了一会儿。我们同是88届,而且是相同的专业。因为是老乡,在师专时我们就比较熟悉。我们毕业后就没有再见过。她是幸运的,被分在县城里,而且在一个非学校的教育机构里。

  “是你啊?怎么好得这样快?进来玩一会吧?”我刚从工人文化宫出来就迎面碰上了在工会任都物同学蔡X。她是一个性格温和的人。我们交往并不多,但是彼此印象却很深。她笑着把我招呼进去。我从医院出院那天,就在大门口遇到了她。她见我摔成那个样子,大吃一惊,几乎不敢相认。临走时她要我去她那儿玩玩。现在差不多快好了,就想去看看她。

  走进她的办公室,我倒吸一口凉气:好气派啊!三个人一个办公室,很宽敞,桌凳齐全,还有油光舒软的一对沙发,房间十分宽敞整洁。这样的办公室,在我们学校连校长办公室都要相差十万八千里。真是人不同,命就不同。

   我进去的时候,办公室里空无一人。我问蔡同学:“不是三个人的办公室吗?怎么就你一个人?其余两个人呢?”蔡同学笑笑,反问道:“你没有看见我刚才从街上逛回来了吗?我们这里上班白天只要早上来报个名,然后就没有事了。上街的上街,逛商店的逛商店。每天就是这样过。”

  她又说:“我们这里有三个专职教师。每个教师每星期上两节课,而且是晚上,因此白天就闲着。县城的街也逛够了。回到办公室里就没有事。闲得无聊极了。有时也回家坐一会儿,心里真是空虚无聊啊。”但是,她拿的工资却比我要多得多。

  我们又谈到最近的学习情况。她说:“不愿意再学习了。这里书是有一点,图书室是随时开放的。可是没有目标,生活目标没有,学习目标也没有,每天就是这样消磨时光而已。你呢?”她笑笑问。

  当她问到我的学习情况时,我脸红了。我说,自师专毕业后的三个月时间里,我的学习就完全丢在一边了。再也没有安下心来去钻研过什么了。上班以后,每天都忙于应付日常琐事,除了上课,就是吃穿住行。有一些零碎的时间也都丢掉了。德胜中学条件也实在是够呛。要找一本像样的书看都十分困难。一次我到校长办公室玩,看到桌上有两本教育杂志,想借去看,都没有得到允许,后来我说写借条,才勉强答应了。说起来实在是可怜之至。

  毕业后,我们都有一个感觉,就是仿佛比学生时代少了一点什么。少了什么呢?少了一点少年时代特有的锐气与朝气。临走,我狠狠地从蔡同学的图书室这里借走了好几本书,都是我经过精心挑选的。准备回到学校后好好地读点书。今天收获算是不小了。

                 1988年10月13日(星期四,阴天)

   今天我一口气读完了昨天从蔡同学那儿借来的《自学 目标 方法》这本书(作者杨少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仿佛觉得心中有一股暖流在流淌。我很久没有这样静心阅读了。

  这本书用极其丰富的事实材料及名人典故,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青年人必须珍惜青春时光,刻苦自学,在自学过程中,要先选准目标,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说来惭愧,自参加工作以后,我几乎没有再学习任何东西。这与我毕业时下决心继续刻苦自学的打算完全不符。心里特别内疚痛苦。

   我发现我对自己的放松,多是在为自己找了借口之后。如每天备完课,就对自己说:“今天工作量这么大,又这么疲倦,算了明天再来努力吧。”于是,一天又这么过去了。有时情绪低落,那就更不想看书了,甚至变得什么兴趣都没有了。这是我不易控制自己,脆弱的意志的表现。如果一个人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总要等到情绪高涨,心情兴奋时才去读一读书,那样不三天打鱼,四天晒网才怪呢。

  我要常告诫自己: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条件下,都不要放弃自己的追求。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对待将要遇到的一切不幸。孔子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啊。人而无志,能叫人吗?

失意千万不能丧志!

                    1988年10月14日

  每次看电视,看到里面的英语讲座,我就对精通英语的人特别羡慕。

  回想起自己的外语学习经历,真是感到特别的惭愧。初中时外语从来没有及格过。别说及格,就是能够上十分就是非常了不起了。后来上了高中,拼命追赶,到高中毕业时,我的外语也能够考个七十来分了。高考时的成绩也达到了当时的中等水平,即七十几分了。这是我一步一个脚印,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取得的好成绩,很是下了点功夫的。我的初中三年的英语基础几乎等于零,而在高中时仅用一个多学期就赶上了班上的中等水平的同学。这说明我学外语也不是完全不行,也还是表现了一点点潜力的。可惜,我自始至终对外语提不起兴趣,虽然学了一点,效果也不错,但是就像吃药一样,非常为难。自进师专后,师专的英语学习几乎等于空白了。因为外语不再需要学了。只作为选修,我只选修了一个学期就放弃了。因为我找不到学习外语的感觉。那样学习英语几乎等同于原地踏步。弄不好还要退步。那时我就开始把希望寄托于毕业之后的业余学习。但是毕业时我感到很伤心。其伤心的原因之一就是白勃两年青春时光,感觉没有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尤其是学校不开设外语,这几乎就是中断了我们进一步进修的可能性,丢掉外语这是我感觉在师专学习两年的最大损失,也是使我感觉最伤心的事情。

  丢掉外语,常使我有一种负重与内疚感。马克思说,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重要武器。现在应该说外语是作为有志青年攀登高峰的有力工具啊。现在的年青人,应该是记忆力、思维能力都是人生最辉煌之时,却白白浪费掉了。多么可惜啊。要是用个三年五载,掌握一门外语,岂不是太妙了?人家马克思、恩格斯可以精通好几门外语,而我就连一门也无法精通吗?据说苏阿芒一口气可以学会二十门外语,我就无能得连一门也不行吗?

学习外语也许确实是需要天赋,但是,也不是就完全不可更改。事实证明,我还是可以的。只是现在日益见得懒隋了。许多时间都被浪费了。还常为自己找借口,没有条件,没有时间。我发现其实如果肯挤的话,时间还是有的。如果肯用心,一天甚至可以挤出好几个小时用来读书学习外语。没有条件吗?录音机可以借,滋事学习有的是,招待所里电视机也经常有外语讲座节目。

  为什么我总是羡慕和内疚呢?只想不干,太使人费解了。这不无异于奥涅金与毕巧林之流吗?现在应该是行动起来的时候了,先订好一个计划,时间非常容易流失,不能够再拖下去了,青春易逝啊!

                     1988年10月15日

                         一

  自从摔伤后至今已经是整整半个月了。这个半个月勃利实在痛苦无聊极了。在姑妈家住了十来天,明天就可以回学校了。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毕竟还是工作好啊。人闲着其实是非常痛苦的。人如果没有工作,即使白给我工资,我也会感到难过,会感到空虚我喜欢也渴望用汗水和心血来充实的日子。

  让学习和工作充满我所有的日子吧!

                             二

  不知道什么原因,今天忽然想起知识分子的命运来了。知识分子,尤其是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至今,是以清高而著称的。自古以来,知识分子都喜欢用小人重于利,君子重于义,作为人生格言而当作美谈。中国知识知识分子更是以“固穷君子”而出名的。中国文人无耻,但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却是有道义感的。但是到今天,忽然之间感觉知识分子的“清高”道义成了许多人嗤之以鼻的“知识分子的劣根性”。我为之深思了许久许久。

  现在是信息时代,是改革开放年代,也是商品开始得到承认并且兴隆的年代。说白了就是金钱的时代。在这样的年代里,钱能通神啊。没有物质金钱的日子难过。知识分子一穷二白的清苦,已经不再为人所称颂了。因此,知识分子内部也一霎间出现不同的分化。有人开始喊出了“知识分子知识商品化”,甚至“市场化”与“产业化”的响亮口号。“知识商品化”、“知识市场化”,顾名思义是要凭借自己的知识去做买卖,以便改善自己的生活。

  但是知识分子之间其实也是不大不相同的。临床医生可以凭自己精湛的医术换得金钱。拥有精尖技术的工程师可以凭借自己的技术去受聘,得到丰厚的回报,企业家当然也可以靠手中的科学管理去把企业搞活。但是一个哲学家、教育家,一个理论物理学家,比如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对整个人类都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巨人,拿他的相对论去卖给谁?还有像陈景润这样的基础理论数学家,他们的知识又卖给谁呢?就市场而言谁也不会用大量的金钱去买那个对“一加一”数学的论证过程。市场也不会聘请一个哲学家或者美学家去研究人类的理论。因为哲学家的研究也许对整个人类社会有利,但是对于利益的人来说却无益。一个哲学家第一个喊出了:“世界是物质的”,这也许是一个惊人的发现,但是并不能给人们马上带来物质上的享受。即使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快经历一个世纪了,也仍然不能够给人们带来什么实惠。然而,我们可以说因为他们的思想理论及研究成果不能带来金钱效果,他们的知识就不可以不要吗?能够说他们是无能的吗?马克思穷了一辈子,但是要承认他是富有智慧的,他的思想智慧代表了人类思想的一个里程碑。他的学说在当时并没有给他及别人带来任何利益,然而在他死后他的学说却意外地在影响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我们能够否认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力吗?爱因斯坦也没有为世界上哪家工厂解决具体的技术上和设备上的困难,然而爱因斯坦却是世界上公认的具有杰出贡献的最伟大的科学家。

  人类若是没有这类思想人物勤勤恳恳,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人类真理甘愿一无所有的清高知识分子,人类社会就不会进步。科学与艺术的真谛在任何时候只会属于那种忘我工作,不计功利的沉迷于工作的乐趣的人,只会属于那种追求忘我的人生境界,在任何时候不为金钱名利动摇自己坚定的信念的清高的知识分子们。人当然是要吃饭的,但是人不能够仅仅满足于吃饭。

  当然也有一种人是可以靠自己的专业技术专长来得到社会承认的。而承认的方式就是挣到钱。比如工程师与临床医师之类的人。我想他们还是要靠自己的知识与技术的力量去为人类直接创造财富才对。他们的知识与技术的价值就是要靠他们挣到多少钱来反映。如果他们的技术挣不到钱,要不就要反思这个社会的体制,要不就要反思他们的技术是否真的可以服务于人类社会。

  但是,人类社会总有一部分人,他们的思想智慧是无法通过市场来反映的。他们甘于奉献,不计个人得失。同时社会对他们的伟大意义也充分尊重。就像爱因斯坦晨美国得到的尊重与爱戴一样。对这类人的生活,要靠整个社会来共同关心,靠良好的制度来保证。

                      1988年10月16日 (星期日 晴)

  告别了姑妈家清闲寂寞的田园式的生活,我又回到了学校。有半个多月没有登讲台上课了。此时的我是多么渴望能够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到工作学习上去啊。但是,我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啊。假如有上天的话,我只有请一天原谅我的过失与罪过了。

   我曾经渴望在灯下苦读钻研学问,在知识的海洋中恣情遨游,去探索着那些人类尚且有着争议的问题。读着一本本我闻所未闻的书,然后皱着眉头陷入沉思之中。几天里我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忘记了一切烦恼。然而在一天夜晚的梦乡中,我茅塞顿开了。我笑了,是笑在梦中的。这是我以前几回回里曾经多次设想过的生活。然而过去了,如烟似梦。现在,我为什么总在叹息与忧郁中度过?我目前这算什么生活啊。欲学习不能,欲工作又使不上劲。每天总是这样半死不活地拖着拖着,在虚耗着青春的生命与热血。直到哪天成了一盏枯干的破油灯为止,被世人所抛弃。啊,怎么一回事?怎么一回事啊!人生真是一个谜,人生的路千万条,究竟走哪一条才对,我想只有到行将就木才会见分晓。

  我早就说过,对于人生我并不苛求。我没有奢侈的享受欲,也没有想过一定要高人一等。贫穷、苦难对我来说并不算什么。但是,我得干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能就这样空耗着生命。我要干活,我要学习,我对世界还有很强的欲望。那就是我要用青春的热血去浇灌知识智慧与真理之花。我不为名,也不为利,只需要我付出的汗水,能够换来我心灵的满足。

  我曾经不知道多少次幻想过我在灯下刻苦钻研的情景,及为工作忙得不亦乐乎的情景,但是为什么现实与幻想就是相距那么遥远,这是为什么啊?我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想做点事的年轻人,在这个社会会感觉这样艰难。我现在心中只有一个祈求:让我失去的锐气回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10-4 23:35:15 | 只看该作者
二十年前,初为人师(为药费烦恼)

                               许锡良

                  1988年10月17日

  今天上午,我去校长办公室询问摔伤后的药费报销的事宜。我满以为可以顺利得到解决,没有想到得到的答复顿时使我心灰意冷。学校领导说不能报销这笔钱,要自费。好烦人啊。这次治疗花掉了我将近三个月的工资。我真想到一个地方去解脱自己。可是无形的绳索已经把我勒紧了,使我动弹不得。

  今天领到工资,可怜的六十七元六角钱。全部拿在手里,有一股说不出的味道从心里冒了出来。我没想到这一摔竟然会摔掉我近三个月的工资。也就是说,从报到到现在的三个月里,我全部白干了,而且还倒欠一屁股债,拖累了家里。

  今天上午的课,我怎么也提不起精神来。我心想,若是仅仅是“为了忠诚X的教育事业”,我早就没有心思干下去了。只是看在那些可爱的孩子份上,我努力珍惜这份宝贵的时光。否则我这个做教师的实在的太有愧了。

  我的心情怎么这样矛盾啊。我想干,又使不上劲,想学习,又没有起码的条件。每天总有那么多的琐事缠绕着我。说实在的,我现在非常后悔来这里任教。当初我的命运为什么就会把我分在这个鬼地方呢?

   现实与理想,日益相去得远了。我把欲望一降再降,仍然是不能满足。做人真难,有时真想用死来解脱自己。

  学校只会一个劲地管我的工作有没有做好,却全然没有想过,一个教师如果连起码的生活都无法保障,任凭一颗热心怎么去做工作?像我这样热心当教师,热心学习,希望把教育事业当成我的终身事业的年青人其实并不会很多的,但是,就像我这样的人,当起这个教师都感觉这样令人心灰意冷,其他人可以想见,真是不会好到哪里去。可怜的中国教育事业啊。

  校长今天遇见我,又对我说:“小许,你住院的那些天来,班上又出了不少事情。现在回来了班上要好好管一管才是啊。实习时你是一个优秀班主任,可是现在。。。。。。”校长没有把话说完,余下的话我全明白了。我内心痛苦极了。我实习时无牵无挂,全心投入,多么痛快,那时我能够无忧无虑,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学生身上。那时我心中只有学生。多么单纯,多么美好啊。那时我热情似火,我的干劲冲天,那时的我显得是多么有朝气啊。可是现在的情况不同了,现在变了,环境变了,条件变了,我现在是一个正式工作的人,许多事情由不得你不考虑。有时想到这些我真想哭。

  校长跟我说话时,我苦笑了一下,没有吱声,但是我内心却在翻腾。唉,怎么一来就使得我这样疲惫不堪呢?我真的是身心疲惫,再也没有什么时间精力去应付学习上的事情了。救救我吧,我应该怎么办?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10-4 23:35:50 | 只看该作者
二十年前,初为人师(致友人的一封信)

                           许锡良



                   1988年10月18日

  干平友:

   自国庆节回家,到前天才正式返校。这已经是半个多月了。到现在才给你回信,拖了这么久,让你久等了。请原谅。

  也许你会感到奇怪,国庆节回家怎么到前天才回校呢?是的,这里面有一点原因,我一时也说不完。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我又倒霉了。像前个月那样,在回家的路上我又出了交通事故。只是这次更为严重。在医院里一躺就是五天。动弹不得,直到前天才完全好痊了。我没有想到这一跤竟然摔掉了我近三个月的工资。我更为哭笑不得的是我第一个月的工资没有用来孝敬父母,反倒是用来给自己买药了。按照传统说法,这真是太不吉利了。

   怎么说呢,干平,谢谢你对我的关心。自我被分配在德胜中学后,因为许多不顺心的事情,我的心情一天比一天坏。我本想要与我的学生交朋友,让我的每一个学生的每一天都精彩,让他们健康成长,把学习成绩搞上去。但是,我现在缺乏这样的热情,也缺乏这样的条件。我根本没有想到我工作后的条件会这样糟糕。

  干平,我们几个新分来的教师至今还挤在一个破旧的招待所的一间靠近厕所的房子里。四个小伙子一间房子啊,只有十平米,只放得下四张床,其他的几乎就无立足之地了。晚上连个办公备课看书的地方都找不到,就别提看书学习了。吃饭在外面的饭馆,实在是太贵了。我的工资只能供养自己的一张口。自己烧菜又没有条件。好几次,我都想自己烧点菜,改善一下生活,但是柴米油盐样样缺,连个破炉子都没有,而且住招待所也不允许自己做饭。有一次招待所的一个热心肠的服务员对我说:“许老师,以后要炒菜的话,我那有个破炉子,还可以用一用。”我一听非常感激,当天就到街上买了许多菜,正当我要烧菜时,招待所的管理人员及时赶来了,用命令的口吻对我说,招待所不准烧饭,而且我烧了招待所的柴,仅此一次,下不为例。我当时听了感觉自己简直就像一个叫化子居无定所,被人支来唤去,当时就要晕了。我好歹也是一个中学教师,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这点自尊心还是有的。一种寄人篱下,受人摆布的被欺侮的耻辱之感油然而生。当时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烧着,心中的无名火反倒起了。我一向是一个自命清高的人,孤傲的性格怎么能够承受得了这样的呵斥。我当时就没有烧饭。日子常常就是这样艰难。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天背着一个铁锅,东奔西跑,无处谋求生计。每每如此,我的心就逐渐冷了。这难道就是我寒窗苦读十几年所梦寐以求的新生活吗?这难道就是一个被我们这个社会称之为“灵魂的工程师”所过的生活吗?现在想来,你很幸运,你没有傻到像我这样一开始就立志当一个教师,遭受这样的屈辱生活。

  中国的农民自从实施生产责任制,包产到户之后,也早已基本上摆脱了温饱的困境,而中国的教师现在反倒重新走进了温饱的困惑。我真不明白啊。我怎么就这样当上了教师。我确实是从内心里喜欢当教师,但是如果当教师不能够保证我的温饱,也没有人格尊严,其实,我即使想当教师,也已经没有了当教师的条件。如果一个教师因为生活贫困潦倒而被自己的学生所轻视,那么再没有比这样的教师更令人悲哀的了。自选择了当教师,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我知道自己这一生都不会安宁和幸福。教师的幸福与尊严,至少应该建立在温饱线以上。我这样想是不会错吧。

  昨天,我到学校要求申报医药费,遗憾的是我被拒绝了。学校说这不是工伤,因为是回家的路上,而不是去上课的路上出的事情。把我推到医院,说看看医院肯不肯报销。到医院,医院又把我推到学校,说这种的意外伤是学校自己解决的。我回到学校,学校又要让我去找总场解决。我就是这样在几个部门之间周旋着,被人像踢皮球一样踢来踢去。早已经是头昏脑胀。还有什么心思去忙教育事业呢?我对不起学生,但是学校及社会也对不起我。一条是最根本的,就是我不能饿着肚子给学生上课,这是到哪里也说得过去的道理。但是,学生不会明白,自己的老师上课怎么越来越没有力气,越来越没有干劲了。

    每到吃饭时,我从招待所的食堂端一块钱的白菜,一块钱就只能买那么一小碗水煮白菜,真是太黑心了。我想做饭又不允许。每到领工资时手里捏着那可怜的六十七元七角钱,也就是一个月可以买六十七小碗水煮白菜而已,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其实,我这个人,作为老同学,你是知道的,一向有点理想与浪漫,我几乎从来没有与同学谈过钱的事情,也没有谈过要追求大富大贵,我并没有别人所企求的那种物质欲望。但是,再浪漫与理想的人,也得先解决吃饭问题。不要说我是一个人,就是一只猪,也得先给一个窝,给一把食吧。自古猪狗都有窝,也都有食才能够活下来的。

   读书人的使命本来是追求知识与真理,这也就是所谓的“君子谋道不谋食”。现在看来,古代的读书人就是有福气,他们“不谋食”是因为他们已经不用担心“食”的问题。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但是,我现在不得不为起码的温饱而奋斗。这是什么世道啊。

   干平,你以前对我说过,如果你当教师,一定要当一个勤勤恳恳的认真敬业的教师,你平生最讨厌那些不负责的教师。我以前对这样的教师也非常厌恶,非常不理解。现在如果我不当教师,我仍然会持这样的态度。但是,如果你身处农村学校,当一个教师,很快就会明白,饿着肚子是不能够干教育事业的。诸事不顺的时候,你再好的脾气也会在学生面前发作。你想你的学生的家长中就有负责给你发工资,分住房的人,他们是如此蔑视教师的基本权利,却又把自己的孩子放在你班上读书,你会不会生气呢?我承认我现在的修养远远还没有到家,毕竟我还只是毕业了二、三个月的二十岁刚出头的学生。说实在的,我现在内心矛盾极了,我不甘心就这样把青春年华白白浪费在这样为温饱疲于奔命上。我要学习,工作,我要有自己的前途,我不愿意就这样做一个服服贴贴的奴隶,为衣食奔命的奴隶。我有时甚至有一个奇怪的想法:不当教师了,解甲归田,重新继承父业,当一个农民算了。有时也感觉人活着沉重,不如干脆一死了之。

   小鸟又从天空飞过,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我想人其实也是这样的。

    祝学习进步!

                                      好友:锡良

                                      1988年10月18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10-4 23:36:28 | 只看该作者
二十年前,初人为师(班主任的困惑)



                        许锡良



                    1988年10月19日



  当班主任最使人头痛的就是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我带的这个班上的钱X飞、邓X辉这两个人是最使我头痛的了。每次不交作业的必有他俩,上课说闲话的又有他俩,早退逃学的又是他们,打架的还是他俩。我真不知道怎样来对付他们才好。我常想拿出一点办法来制服他们。但是,我办不到。与他们打交道,与其说是一种策略,不如说是一种耐力的竞赛。但是,我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可能做到这样持久的耐性。可是,我的情绪常常是随着种种不如意的事情而上下波动。确切地说是我安不下心来。像今天,几个科任教师告到我这里来,说他们又没有交作业,我本来想把他们留下来补作完作业再让他们去吃饭。但是,当时感觉自己早餐还没有吃,肚子也饿得不行,菜还得想办法借炉子去炒,简直就像讨饭似的,心也就冷了。我经常要他们好好读书,但是,这样的说辞其实在内心里连自己都无法说服。我可是读得还不错的人,至少是上了大学,且学有所成,那又怎么样呢?我的同学中,发财的就是那些连初中都还没有读完的同学,他们盖高楼大厦,买彩电,骑摩托车。相反,像我这样读了大学的人,现在还在人家的破烂开水房里借炉子炒菜,向这家借点火,向那家借点油,今天这里,明天那里,简直就是一个乞丐。让孩子读好书,连自己都说服不了。这样的生活又有什么意思呢?

   有时我想,也许这些孩子的前途并不必然就与自己所教的课相关。我们教给孩子的一些东西,也许其实对他们的成长并没有什么用处。与其把他们管得那样死,那样痛苦,不如让他们在少年时代有点快乐的回忆。我这样想时,也就没有留他们做作业的冲动了。有时也懒得管他们了。家乡有一句谚语说:蛇有蛇路,仙有仙路。草丛里饿不死蛇。各有各的道。何必强求一致呢?或许我们现在教给孩子的,正是害他们的。何必把孩子往一个道上挤呢?

  但是,昨天我的学生熊龙X的爸到我房间里坐聊时讲的一席话,又使感觉到每个父母其实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通过读书这条路走出来。大家还是认定读书这条路是一条正道。也就是说,如果我放任某些学生,他们会认为我是不负责的。如果这样做就是有罪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的父母把我培养大也不容易啊。虽然目前我的生活处于困境,但是也许这样的日子不会太长久。

  现在我的心里一直很矛盾,我们当教师,当班主任的意义究竟何在?是为完成学校的规定,还是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每天就像催命鬼讨债一样催要学生的作业,也不问问这些作业究竟有无必要,对孩子究竟有没有意义。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10-4 23:37:11 | 只看该作者
二十年前,初为人师(第一次上公开课)


                          许锡良


                   1988年10月20日(星期四,晴)


                                一


  今天学校领导和语文组全体老师都来听我的课。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上公开课。我作为新老师,我的教学能力与水平,人家都还没有见识过,其实就是公开考核考核。

  早两天前,教研组长史国忠老师就私下通知我了,要我好好准备一下,学校领导可能快要来听我的课了。还说作为新来的教师,这堂课是献给学校的见面礼。将会留给大家,特别是校领导第一印象,也将直接影响到我自己在校领导眼中的位置,及我在语文教研组中的声誉。这样一说,我就不免有些担心,内心开始有些焦急起来。其实,我并不是担心自己没有能力讲好一堂课,而是我最近情绪低落,波动很大。常常是在上讲台之前要极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能够勉强为之。

  我这次能够把课讲好吗?那些小调皮鬼会遵守课堂纪律,会配合我把课上好吗?我心里还真是没有底。但是担心也没有用,不如随他去,该怎样还是怎样吧。保持原样,不要特意安排。但是备课应该格外小心一点才是,上课照常。平时怎样,还应该怎样才是。至少不要让学生感觉我这个教师为了讨好领导而刻意造假。至于声誉嘛,只是说得好听,其实还不是与自己的名利挂钩。这样想来,我心中就坦然多了。好坏就别论,尽力而为之就得了。我对自己的实力还是挺自信的。

                                二

尽管我这样三番五次地安慰自己,但是,毕竟是第一次上公开课,是这么多人第一次来听我的课,心里还是未免有些担心。昨天下午,我可是整整一个下午安安静静地,规规矩矩地坐在寝室的茶几前的。为了备好这一课,我花的力气是从来未有过的。因为不知道究竟是哪天来听课,我便准备了好几节课,随时等待他们的到来。偏偏这一段时间的课都是没有教学参考资料的,也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资料。只得凭借自己的积累与实力,老老实实地把课文看了一遍又一遍,直到那些要讲的材料完全烂熟于心为止,才开始着手写教案。我把课的程序设计了一遍又一遍,换了一稿又一稿,总是感觉不太满意。直到最后,仍然不满意,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近乎完美的。但是,写出来无论怎样还是不太满意,但是考虑到时间问题,也只有硬着头皮往下写。才备完第一节课,就竟然写满了备课本的好几页纸。比我平时写的教案的三个课时还多。说实在,我还从来没有写过这样详细的教案。其内容之详细只差没有把讲课的转换口语“这个或者那个”之类的话写进来了。晚上睡觉前,我又把上课的全部程序在心里预习了一遍,感觉可以完全脱离教案,挥洒自如地演绎整堂课,感觉差不多了,才安心地睡去了。

                          三

今天有两节语文课。是第一节与第三节。我临时接到通知说,第一节课大家赶不及,就安排在第三节课来听我的课。我所上的语文课是两个班的,每次备的课都要讲两次。这样也好,我第一堂可以预演一次。但是,这样也不好,就是第二次上会远不如第一次上有激情。好处是可以发现第一堂课存在的问题。

  我满怀信心地走进我自己当班主任的这个班上,开始我讲得津津有味,学生也听得很投入。我正自我感觉良好,突然发现板书设计没有安排好,写到一半时,感觉黑板都不够用了。满黑板满满的,东倒西歪的,难看极了。正这时,课堂又开始有点乱了。我差点就要急出汗来,幸亏这堂课不是公开课。后半堂课上得实在勉强。可能是我讲得过多,忽略了学生的练习机会,他们参与得远远不够。最后只好不了了之。

   回到办公室,我简直要心灰意冷了。因为我昨天是下了特别的苦力来把课备好的,课应该是准备得很充分的,但是这并不等于上课时就能够完全如愿以偿。今天没能够很好地按照预定计划完成,我感觉伤心极了。我难道真的是这样无能吗?不能。我所感觉还有一点庆幸的是,我还有机会,也就是第三节课才是真正重要的。还有一节课的时间来反思刚才所上的课存在的问题。我怏怏不乐地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开始思索着。不行,得马上改正方案,照老样子肯定还是要出问题。我迅速地作出分析判断:内容充实却没有讲好,什么原因呢?第一,内容之间的过渡与衔接之间缺乏自然性。第二,语言还要生动简洁一点,现在的语言缺乏力量与情感,致使我所讲的东西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三,板书太繁杂,也远不够简洁,使学生无法清楚快捷地了解今天课的重点。第四,学生参与的机会太少,互动得不够,多数时是我在讲,这样不好。我很快就根据这几个判断,重新设计了板书,重新调整内容与程序。把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重新梳理了一遍。尽管这样,我还是有些担心。毕竟,这个课会不会出现我意想不到的问题,心中无底。而且这个班也不是我当班主任的班。我正焦虑,这时,史国忠老师又走到我身边,亲切地对我说:“小许,不要紧张,好好准备一下,预祝你讲课成功。”说完紧紧地握住我的手。我一下就感觉有了信心,内心有一股暖流。这个时候是最需要有人来安慰的。当时感觉这个手握得是多么及时啊。我感觉史老师的手异常有力。他也非常希望我讲这堂课能够给校领导留下好的印象。史老师讲课的风度、气质顿时浮现在我眼前。我仿佛看到了希望,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当时我就非常感激地说:“好的,我会尽力而为的。非常感谢鼓励。”

                            四

验生活刚走进教室时,说实在的,心儿跳得真厉害。我在走进教室前已经不知道进行了多少次深呼吸。这还是在大学时上体育课里学来的办法。每次体育竞赛前,我们都会紧张得要命,体育老师就对我们说:“做一下深呼吸,这样就可以减轻心理负担。”今天我照做了,但是心儿还是跳个不停。

  然而,课堂秩序出乎意料的好。看来,是公开课,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有利的一面,上公开课与平时上课最大的不同就是学生特别配合,会给足老师面子,你根本不用担心平时上课时那些学生在下面的那些小动作,小声音。即使那些平时非常调皮的小家伙们,也早已准时地规规矩矩地坐好了。书也早早地翻开了。只等老师的到来。这样的课堂气氛只有在都德的《最后一课》中才会体会到。现在只等我走进教室,只等我一声“上课”,他们马上就会像军队列队一样全体肃立。校领导与教研组的老师们都已经坐在后面了。突然我感觉自己进入了一种非常好的状态。有感觉自己有信心了。不知怎的,我反而镇静下来了。我放眼向全班扫去,学生个个都严正以待。我运了运气,就这一口气,使把最好的上课状态保持到了最后。课讲完了,板书设计简明扼要,美观大方,上课流畅,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学生参与积极,整个课堂生动有趣。思考与欢快之声在课堂里交替进行,我也似乎有点进入了忘我的境界。唯一遗憾的是我的粉笔字写得不漂亮,但是,这不是短时间可以改变的。

  我感觉我这节课应该是成功的,至少直觉这样告诉我。作为一个新登上讲台的年轻教师能够有这样的课堂表现,应该是满足的。我对自己的表现确实感觉很满意。上课后,我回到办公室,史老师一下就迎了上来,又紧紧地握住我的手说:“小许,好样的,你的课讲得很好。我向你祝贺。”我当时就抑制不住自己的喜悦。却羞愧地说:“不,讲得不还不够好,还有一点问题需要改进,开始时就紧张得要命。”话还没有说完,脸上却开始发烧,人家一称赞我反倒很不好意思了。



                    1988年10月21日(星期五,晴)



  今天下午语文教研组讨论了我所讲的课,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语文组的教研活动。对我讲的这堂公开课,赞扬的意见很多,但是批评的缺点的也不少,并不都是说好的。归纳概括起来无非是这些:

赞扬的意见主要是认为这堂课总的来说比较精彩,是成功的。反映了新教师的基本功扎实,特别是语文素养较高,表达能力强。对课文的分析与把握的能力也很强。这是绝大多数的老师的意见。具体反映在备课上就是备课工作认真仔细,能够很好地吃透教材,在没有教学参考书的情况下,能够有如此好的把握是难能可贵的。板书内容脉络清晰,条理清楚,线条明朗,比较有科学性。讲课时声音洪亮,师生配合和谐密切,时间上也把握得恰到好处。一堂课下来,所设计的问题,一环扣一环,几乎使学生每分钟都在思考之中。还有一种意见是说我讲的特色主要是理智分析型,而不是感情渲染型。把整堂课都融合在分析与思考之中,喜欢让学生提出“为什么”的问题。也喜欢让学生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对这种意见我认为是客观的描述,很难说是褒是贬。我也认为一些语文课主要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思考的,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是很重要的,如果课堂不能让学生提出问题,不能使学生处于思考状态,那么这样的课肯定是会有问题的。但是,还有一些课,却并不重在分析性思维。比如有一些抒情诗与写景散文,如果只有理智式的分析,而无情感的渲染抒发,这样的课就会让人感觉很乏味。有些课文的情感教育与情境营造是最重要的。但是今天我所讲的课文叫《普通的人,伟大的心》,是记人叙事的课文,尽管叙事之中仍然保有浓厚的抒情色彩,特别是结尾的时候,抒情色彩特别明显,但是整篇文章来看还是叙事性的。叙事主要是要让学生弄清故事情节,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结局等等要素整理清楚是必要的。这样的课文用分析性的语言就很有必要。我讲课的特点确实是有重智力与思维能力的一面。特别喜欢让学生问“为什么”,也喜欢问学生“为什么”,我的思维特点也是理智型的,不是感情型的。但是,语文毕竟是要注重学生情感培养的,并且负有这个神圣使命的。因此,今天有老师说我的课比较注重理智分析,既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反对意见。

   更为明显的直截了当的反对意见就是说我,这堂课的重点还不够突出,或者说还不够充分突出,有时的分析并不能解决问题。如课文中讲彭总是一个普通的人,用一个称呼“老姐姐”,是不能够得到反映的。在讲彭总具有伟大的心时,讲得不够透彻。普通的人我在课堂上讲得详细,清楚明白,而且学生也明白了,但是,我们如何从普通的人中看出一颗伟大的心呢?这在课文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我当然也讲了,但是强调得不如普通的人那样够。致使初一的学生脑海中这个“伟大”的概念还不那样清楚。确实,我讨厌崇拜,故意把“伟大”的色彩减弱一点。这一点听课的老师还是有人体察出来了。

  还有一种意见就是开场白与板书的顺序没有安排好。应该先讲生平,然后再来板书,而不是先板书写课文题目,再讲生平。这样会更为顺理成章一些。但是,我以为这些细节并不是特别重要的。

  总的来说这些意见,我认为都是中肯的意见。赞扬的也没有过多奉承,提缺点也没有过多贬斥。

  我现在从这个听课讨论中得到一些启示,就是听课要带着问题去观察,应该有一些准备,带着某种目的,再从自己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设想一下,假如这一课要我讲,那么我会怎样讲?我应该怎样讲才好。是不是也要像他那样讲?他那样讲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如果讲得不够好,我应该从中吸收什么教训,总结出什么经验?只有这样处处留心观察、思考、分析与总结,时时不忘记吸收人家的优点长处,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才会有进步。如果这样坚持几年,我一定能够在语文教学上做到游刃有余,挥洒自如,成为一代名师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09:55 , Processed in 0.06739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