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命化教育关键词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0-5 01:17:53 | 只看该作者
生命教育的基本问题探讨(一)

--------------------------------------------------------------------------------

作者:王立华    文章来源:http://blog.cersp.com/83532/1270222.aspx   


生命教育的基本问题探讨(一)

——生命教育兴起的充足依据

1、哲学依据

生命教育要反映作为主体的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强大与增长的历史规律,把人本身从对自然、社会等客体的从属关系中相对独立出来,并提升为主体,把被传统哲学肢解的人再度整合成完整的人,进而把作为主体的完整的人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以确立一种新的哲学、哲学体系、哲学史观,克服以往哲学研究的局限。

在哲学发展的早期阶段,“人”面临两种命运:一是被淹没。即人从属于人之外的客体,成为客体的人,没有独立内涵。二是被肢解。人被各种不同的哲学流派加以分化、肢解,缺乏完整性,变成了支离破碎的人。

人被淹没,人被肢解是与哲学的分化是有关系的。以前哲学要么被看成是研究外部物质世界的见物不见人的学问,要么各种哲学各执一端,难以统一,达不到对人的完整的理解。自近代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先是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独特发现,经笛卡儿哲学对人的自我独立性及主体的强调,到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以及把哲学的一切问题最终归结为“人是什么”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再到现代西方哲学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把人推到了哲学的前台,从而使哲学产生了生命哲学的转向,有关人的哲学成了哲学的中心。马克思提出追求全面发展的人或完整的人,到现代哲学则又加以调整和研究。这种变化越来越展示这样的内涵:人是一个多种矛盾的统一体。人在世界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和本质,而且还是使外部世界转化为人的世界的主体,因而,哲学不仅要从外部世界理解人,而且还要从人自身的内在固有内涵上来认识人,这种认识是在为世界一切存在提供最终根据。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关人的哲学便是哲学的基础学。

从哲学发展的当代成果来看,哲学是把人和世界的主客体关系作为自己研究的内容的,这种关系实际上是对象性的关系,这种主客体或对象性的关系之所以发生、存在、发展和实现,其前提主要在于人就是对象性的存在物,现实的人就是这种关系的建立者、被动者、实现者、确证者以及理解者,是理解这一关系的前提、基础和根据,所以,哲学应从“人”来入手把握人和世界的主客体关系或对象性关系。

马克思说:“只有当物按人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是,人才能在实践上按人的方式同物发生关系。”恩格斯说:人是一切活动和一切关系的基础。哲学的出发点、前提和根本立场取决于对人的理解,哲学的发展状态取决于人的发展状态。实际上,哲学的历史也就是人逐步走向认识自我、完整人的含义的历史,是解决围绕人发生的各种矛盾关系的历史。既然如此,当代哲学就应该把作为世界主体的完整的人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把真正意义上的“人”作为哲学之本,实现向关注人的哲学的转向以自觉显示其哲学的本质。

2、科学依据

近代以来,在神学性的人的形象崩溃以后,关于人的各种科学(如细胞学、遗传学、神经学等)便各自建立起来,积累了关于人的丰富的实证知识。但是,越来越细致的学科分化,使的有关人的各学科的研究失去了内在联系,有些甚至在一些领域有明显抵触的现象。这样一来,使人们对人的理解带有支离破碎的倾向,反而让我们远离了对人的全面、科学地认识。当然了,对人的不同侧面加以研究、认识而形成一系列人的科学的学科知识,是由在研究初期,必须对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研究这一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科学发展到今天,对于人的认识又有了新的突破和趋势。比如人的生命奥秘的研究已经成了整个科学研究的普遍问题,整个科学极其分支科学之间的研究往往会联系到人身上。关于人的生命奥秘的研究仍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分化,当然了,这些研究也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关于人的综合研究。

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为人的发展和人的积极创造精神的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开辟了巨大的可能性,从而使人作为首要生产力和社会历史过程中的主体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使人的主体、主观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急速增长。

作为对这些突破和趋势的呼应和批判性反思,在教育范畴内,必然要有一种关于人的统一的基础学说,使关于人的各种科学之间建立联系,尤其是要把人放在整个世界的范围内来衡量研究,以克服对人的研究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便为生命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扎实的科学基础。

3、实践依据

(1)生命科学、生命哲学的快速发展,为有关人的研究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可行性鼓励和感召

实际上,哲学在当代的研究方向已经在向关于人的本质、人的存在和人的历史发展规律等学问上转向。而分析上个世纪和本世纪初年的哲学研究,我们会发现,人的本质、人的存在、人的发展问题成了哲学研究最突出、最根本的问题,因此,18、19和20届世界哲学大会把“人”作为研究主题便很容易理解了。于是,有关的生命哲学便蓬勃发展了。

(2)国内教育回归人的思考的潮流

我们今天生活在人的本质、存在和发展问题格外受关注的时代,当然,我们的时代也面临着多种选择。在这种前提下,人的自我觉醒、自我追问、自我反思和自我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国内目前在这一方向上很多的科学研究者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也出现了很多研究成果。

一些教育专家、学者已经把完整的个人及其本质、存在和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教育改革的20年,也就是呼唤和确立人的主体性的20多年,是倡导创新的20多年,也是关注人的生活世界的20多年,这些都深刻的影响着、改变着当前的教育实践。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0-5 01:18:21 | 只看该作者
生命教育的基本问题探讨(二)

——生命教育兴起的深刻动因

1、社会深层动因

(1)当代社会深层次问题改革和超越的必然选择

①现代科技的发展的负面影响及亟需解决的问题

现代科技和工业的告诉发展,也带来了人一时难以控制的、破坏性的生存基础的现象。其中突出的表现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恶化以及人成了社会机器上的零件,个性片面凸现了,人受物的支配,不成其为人,人有些物化了。另外,因为道德的滑坡,高科技犯罪更是让人类防不胜防。

那么,人类如何控制自己的主体力量?人类如何通过现代科技为自己造福?人如何通过充分全面的发挥其本质力量来占有物,而不是成为物的奴隶?

②理性至上的负面影响

尤其是西方国家,倡导理性至上,曾经使科技快速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但是两次世界大战、“9·11”事件、全球各地的恐怖活动等等,彻底惊醒了更打碎了理性至上的美梦,过度的理性让自我变得多么的丑陋不堪。

这时,人们就要思考,人是不是需要觉醒自我意识?人是不是应该思考人的本性和人性的关系?人如何把握人的理性和非理性的关系?

③官僚政治的非人性化及亟需解决的问题

几千年封建影响,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痕迹仍然很明显,突出表现在官僚政治的阴暗面,使一些政府机构和政府管理人员漠视人民的权利,为所欲为。

随着科技发展,技术成为政府组织机构中的重要因素,政治统治带有明显的技术统治色彩。技术时代的政治机构支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的命运,使人迷失在这种政治统治中。

总之,这些都导致当前的政治带有非人性化特点。缺乏人性的官僚政体使每个人变得无足轻重,人的个性丧失。在一些政府机关,我们甚至可以感觉到每个人的表情都很单一,让人看不出他的表情变化,仿佛他对外界已麻木;我们甚至可以听到每个人的笑声都是一样的。这种非人性化的官僚政治只会导致众人的平庸,导致人的迷失,最终导致社会发展缓慢,在一些领域甚至停滞不前。

那么,在这种政治体制中人如何做人?人的个性怎样才能得到有效发挥?当然,归根结底,还是要思考人如何做人。

④人的共同精神的瓦解和信仰危机及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伴随的是历史传统意识的崩溃。当代人对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失去了信仰,而现实生活又没有确立一种主导的基本理念。于是,当代人找不到一种稳定有效的、被大家所接受的理念和精神支柱,对未来方向有些迷失,也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担忧,人生的目的不见了,社会各种弊病花样百出。当代人被共同精神的瓦解和信仰危机威胁着人的未来生存和发展。

那么,人们就要思考新生活的准则是什么?人的未来是怎样的?到底如何重建人的精神家园?又如何丰富人的精神生活?

上述四个方面的深层次问题都亟需超越,这不简简单单的是哲学或社会学研究出解决思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在实践中解决那些问题。在这场运动中,教育因其本身特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教育是在向社会“输送”“人”解决的是“人”不异化的根源性的问题。教育必须思考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找到解决方法,并具体细致的贯彻实施。

(2)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应有之意

当前,我们追求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谈到可持续发展无非也就是从三个方面来理: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精神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靠充分利用人性和规范人性来高效运作的,它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人格来做它建立、健全、发展的基础。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当前的国民素质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这一表层的物的问题,却受到了深层的人的问题的影响。

因此,我们就要思考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这样的人?如何通过国民素质的培养来促进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就当前和今后来看,精神文明建设的确需要认真来抓,因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国民素质,塑造现代新人。为此,就要以人为本解决人的问题,对人做深入的、全面的研究。

那么,我们就要思考精神文明如何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提供什么样的支持?

③社会现代化的实现,人的现代化是关键。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本”和“人的素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说到底就是人的可持续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使人的主体意识觉醒,使人的素质得以提高和发挥,最终达到改善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的目的。人的可持续发展应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3)人的存在、发展的呼唤

虽然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原因很多。但是,如果把这些问题提升到一定高度来看,从问题的深层次和根本意义上来分析,这些问题的核心都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问题。因此,人的存在和发展成了一条研究主线。

在对人的存在、发展的问题的反思、追问中,也就蕴涵了有关人的美化的研究及实践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教育科学动因

教育科学正面临新的发展阶段。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发展趋势,素质教育实践的现实需要,为教育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一机遇的突出表现就是它造成了一种社会环境对教育科学的需要,也成为激励教育科学发展的推动力量。

尤其是,教育科学正在走向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也热切的盼望掌握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开展教育科研,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已成了一种全新的共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0-5 01:18:46 | 只看该作者
生命教育的基本问题探讨(三)

——生命教育兴起的意义

生命教育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是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1、理论意义

(1)有助于丰富哲学研究内容,加深对哲学的理解

随着时代演进以及科技创新,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将日益突出,人的主体作用将发挥得淋漓尽致。由此,新的世纪把人的问题推到了哲学研究的前台,成为当前哲学研究的一个重点。而生命教育关注的是"人"的问题,这就建立起了哲学和生命教育的内在联系。所以,对生命教育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哲学的研究内容,深化对哲学的理解。

(2)有助于加深对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解

实践唯物主义与一般唯物主义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强调实践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意即是说,实践唯物主义强调从实际和主体两个角度理解人,从人的角度来理解实践,强调通过人的实践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达到人的目的。因此,离开了对人的全面、正确地理解,就难以理解实践唯物主义。生命教育关注的正是对人的理解、人的解放,这就建立起了实践唯物主义和生命教育的内在联系。

(3)有助于加深对唯物辩证法的理解

当前,哲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的生活世界(尤其是人的内心世界)加以科学研究,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中的内部矛盾加以认真研究。当然,也不排除对人与外部世界的矛盾的外在表现。生命教育的目光自然也对准的是人的生存和发展诸矛盾的研究,这就建立起了唯物辩证法与生命教育的内在联系。

(4)有助于加深对唯物史观的理解

完整的人,是唯物史观的逻辑前提和理论出发点,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张扬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归宿。这就要求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和人的自主结构活动的关系作为唯物史观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

生命教育致力研究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张扬。因此,这又建立起了生命教育和唯物史观的内在联系。

(5)有助于加深对认识论的理解

认识是人的认识,认识是人在认识。认识是人带着主观情感和认识能力进行的。因此,认识就要避免认识主体的消极影响,使人的思维正确反应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确证人的认识能力以及主体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那么,离开了人的认识和全面把握,就难以全面理解认识本身。生命教育关照人的思维发展,确证人的能力,这就建立起了生命教育和认识论的内在联系。

(6)有助于加深对人类本身的认识

生命教育自始至终致力于对人的本性、人的本质、人的存在、人的发展等各种规律的研究,也就可以在人的需要、人的个性、人的能力、人的主体性、人的素质、人的解放、人的自由等范畴有所建树。

(7)有助于加深对文化诸问题的理解

文化,说到底是塑造人。对人的不同理解必将影响着对文化的不同理解,随之有了对文化的不同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问题关注的是人的生活世界。就目前而言,文化问题实质上就是思想激荡、思想斗争、价值重建的问题。因此,文化有内在本质的联系。生命教育关注的是人的问题的科学研究。所以说,生命教育的研究有助于对文化的深入理解。

(8)有助于加深对价值问题的研究

价值论研究的,就是客体对主体的价值关系,人是价值的建立者、创造者和推动者,没有了人,也就不会有价值问题,反过来,价值问题的深层就是人的问题。之所以人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就是因为人对自己的不同理解和对人的发展方向的不同选择。因此,致力于人的问题研究的生命教育有助于价值问题的研究。

(9)有助于加深对发展问题的理解

目前,强调实行“可持续发展”。站在哲学的高度来看可持续发展理论,其中心就是人的发展问题,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过程。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工业化进程中人付出了沉痛代价。人的发展研究就目前来看意义独特。因此,致力于人的问题的研究必将有助于加深对发展问题的理解。

(10)有助于加深对教育本真的认识

传统的教育研究视野,只是关注教育本身,是就教育论教育,囿于教育本身来探讨教育问题,难免视野狭窄,对于一些问题的研究有失偏颇。而生命教育的研究涉及哲学、心理学、人学、生命科学、社会学、论理学等相关学科,是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对于教育本真的认识就比较全面、真实、立体,直至科学了。

(11)丰富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内涵

生命教育立足于人的生命科学规律,以生命哲学为理论支撑,重新、全面阐释教育的内涵,关注教育的最根本:培养“人”。以此为元基点,生命教育要构建它自己的理论体系,然后并在理论指导下,开展属于生命教育的特色实践,并长期一贯坚持下来,检验生命教育的理论是否科学。做到这些,生命教育也就为丰富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内涵做出了它应有的努力。

2、现实意义

(1)生命教育与社会发展

生命教育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要通过高素质的现代人的实践才可实现,还要服务于人的发展,为了人。所以说,现代人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状况,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是现代人的解放和发展的一种重要经济形式。说到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为了解放人,因为它要解决的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问题。

生命教育有助于文化建设的开展。文化建设的皓的是要解决现代人的理想信仰问题,解决现代人的思想迷惑和心灵焦虑的问题。当然,文化建设也要着眼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与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而生命教育也关注这些问题。

生命教育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首要的就是“人”的思想工作,是争取人心的工作。这需要加强对现实的人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就目前而言,尤其是要认识、理解和把握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所引起的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这些变化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无疑,生命教育的研究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2)生命教育与科技发展

生命教育是要培养健全的人,这些健全的人从事科技事业,才能保证科技发展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为人类谋福利。

而且,通过生命教育研究,关注人的生活现状,重视人的发展,才更能促进科学的快速发展。

(3)生命教育与人的现代化

生命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合理开发和配置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疑这有助于人的现代化。

实现社会大发展,是离不开人的现代化的,生命教育必将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提供理论基础。

(4)生命教育与人的解放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无非就是在追求人的解放。而我国20年的教改,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的解放的进程。生命教育对人性的研究,对人的现代化的研究,对人的主体性的研究,对人的价值的研究,如此等等,都极大推动了人的思想解放,当然,这本身也是在解放人。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0-5 01:19:13 | 只看该作者
生命教育的基本问题探讨(四)

——生命教育的积极回应

联系当代社会生活实际,对当代人的存在、发展提出的诸种深层次问题,生命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就做出积极回应,不管是从可行性分析时的理论假设、初期的验证探索,还是在如火如荼地推进阶段,莫不如此。

1、生命教育快速、积极的应运而生

当前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急切呼唤一种教育实践的产生。通过这种教育实践的产生,超越存在的弊端,于是生命教育应运而生了。生命教育试图通过自己的理论研究和特色实践来系统研究人的问题。

尤其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人的本质、存在、发展问题格外受关注的时代,人们在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和自我重建。人是一切活动关系的主体,人的存在和发展是由人自己造成的,人创造自己的历史。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清楚,人的未来也取决于人自己的选择、行为。而对“人是什么”和“人应如何做”的认识影响到人自身的行为方式,无疑,生命教育是对人是什么、人如何做这一时代问题的有力回应。

2、生命教育以人的本质、存在和发展为研究对象

如前文所述,人的本质、村在、和发展问题是人类发展提出的深层的时代课题。在当代,除了“人学”、“教育人类学”等“学说”关注这一课题外,还没有哪些科学挑出研究人的本质、存在和发展的旗帜,尽管培养“人”是教育的本真所在。

生命教育选取了它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也适应了人类思维、人的科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哲学、社会学发展的内在需要。

3、生命教育选准以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研究方法

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人的外部存在境况是由人自己造成的,人的内在力量总要外化为人所处的世界。而人的存在境况和外部世界对人的存在和发展有深刻影响。换言之,人以怎样的方式与外界发生联系,外界就以怎样的方式和人产生联系。

人和世界的这种对象性关系决定了生命教育的研究必须采用符合人的这种认识规律的研究方法。

立足于此,生命教育选取了三种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研究方法:理论构建法(用理论指导研究实践)、实验观察法(确证研究实践是否有效)、外观和内省相统一法(外观:从外部存在境况研究人;内省:从人的生理结构、本性等方面反思人)。

4、生命教育以成为当代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探索的主体形态为目标

尽管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探索没有适用于任何时代的永恒内容,但可以寻求一种有生命性的教育思想体系,并在不断发展中派生相应的教育实践,体现教育精神和未来要求。

在这种探索的把握中,人的本质、存在和发展是永远有鲜活力的,它可以随时代精神要求的改变而改变,这是永远处在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探索最前沿的。生命教育自然体会到了、也认真把握了,选准它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自然而然,生命教育也就把自己放到了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探索的舞台中心。

5、生命教育把为社会发展提供“人”的支持作为归宿

当代社会发展已陷入一定的困境,而这些困境是人造成的。要使当代社会发展有所超越,摆脱困境,必须有大量的真正的人来实现,也就是说需要人力支持。

生命教育把足够的注意力放到了“人”的培养上,生命教育有了这种明朗的意识观念,自觉去关注当代社会发展的深层问题,而且,试图通过研究和实践在这方面有所创生,自然也就对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回应。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0-5 01:19:35 | 只看该作者
生命教育的基本问题探讨(五)

——生命教育的理论分析模式

理论分析模式要体现建构理论的主要观念,反映如何对系统中各种因素的数量、质量及关系进行整合的动力特征,它提供一种特定的认知参照系、认识角度,决定着研究方向、设计及对结果的阐释。有什么样的理论分析模式就会进行什么样的理论观察、分析事物发展,预测其未来,也就会实施怎样的实践。

对生命教育而言,采用正确的分析模式,对准确地作出的研究结论有重大意义,但是要建立合理的分析模式却并非容易的事情,许多致力于生命教育研究做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质模式

本质模式,就是研究生命教育的本质的理论分析模式,它从本质的形成、发展、改变的一般特性上,把握生命教育的本质。

本质模式强调生命教育研究对象的整体生成,对于如何培养健全的人这一点上有根本性的独特贡献,而对于具体的教育问题的论述却是有欠缺的。

——工具性模式

行为和活动是达到目的的工具。生命教育通过引导学生表现特定的行为,培养学生特定的价值观、态度、信仰和各种技能与能力。而学生离开学校后,周围的环境变迁了,在新的信息作用下,学生就会转有与新的情况相适应的行为,从对自己已具备的工具中中选择、扬弃,最后形成新的工具——学生在社会上也能幸福生活。

这种模式比较注重感知、选择、分辨思维等人的内部心理因素,对于让学生快速具备选择新的替代物具有重大意义。但它忽略了影响学生选择的各种社会力量,它研究的只是文化习得、技能具备中生命教育的作用,还未能说明这些文化习得、技能具备是如何发生和进行的。

——执行模式

执行模式强调生命教育实施时师生面对面交往中的文化传递。生命教育实施时,必然导致师生双方各自原有的认知图式、世界观、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发生不同的冲突和整合,形成新的认同意义的等价物。当这种执行模式建立起来后,共同的行为程式也随之形成。当执行过程完成时,或者说,当信息或知识交换传输导致认知图式的变化时,生命教育也随之发生了。

通过这种执行过程,生命教育的意旨才能实现。生命教育正是有了这种特殊的功能,才能按照社会要求培养出现行社会需要的人才。这一模式的不足是倾向于对信息的处理而不是文化的传递,缺乏对生命教育的整体认识。

——系统论模式

系统论分析生命教育,就是要把生命教育看成是一个可以预测的控制系统,把影响生命教育的各种力量都纳入系统的特定位置,从文化渗入、到影响机制、到对学生的影响,以及生命教育系统的形成、运行、控制、转变都做了研究,在生命教育如何适应社会需求方面将有独创性的贡献。

——互动模式

互动模式认为,通过人与人的面对面的互动关系来阐释教育的机制和人的发展。这种模式将把生命教育作为社会的缩影,研究社会是如何影响生命教育的,生命教育又是如何“复制”社会的。

——生态学模式

生态学模式侧重于生命教育行为和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这里的环境包括社会组织、价值观、人群关系等。这种模式是生命教育分析的横断面。

——进化论模式

进化论模式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概念,来研究生命教育和人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关系。这种模式认为,进化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普遍现象,生命教育惟有从进化的角度,从历史的方面研究生命教育的进程,才能揭示生命教育的起源和生命教育的本质,把握生命教育发展的内在功能,设计生命教育的最佳模式。

从进化论那里,可以找到说明生命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关系的钥匙,赋予生命教育以全新的理解。

这些模式从各个方面对教育现象作了尽可能的多维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生命教育的特征。不同的理论分析模式,会产生不同的生命教育理论内容,但这并非坏事,而恰恰相反,这些年的有关生命教育的研究反复证明,这种貌似相悖的理论对于处于研究初期的生命教育而言更能全面真实地揭示它的客观事实。正是在这一点上,它超越了传统教育研究的狭隘视野,尽可能地向人们展现教育的复杂性和原来面目。当然,这些理论分析模式只是初步的、尝试性的,从生命教育的根本目的来说,还只能是教育的很少的一部分,甚至有些还是肤浅的,离真正的要求尚有极大的距离,但是,毕竟众多有志于生命教育理论研究的同仁已经走出了坚实的一步,其发展前景无疑是相当有魅力的。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10-5 01:20:01 | 只看该作者
生命教育的基本问题探讨(六)

——生命教育的方法论

生命教育作为新兴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面临着复杂的社会背景,担负着艰巨的任务,因此,它要取各种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的精华,借鉴、选择、改造、创造有关的研究方法,这不仅应当有,而且是必需的。

——方法论原则

1、注重多学科协作,开展综合研究

生命教育涉及诸多学科,生命教育要求对它的研究要涉及教育学、人学、心理学、生命科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需要多学科协作,取长补短,开拓思路,发现新的问题,从教育之中研究生命教育,又要跳出教育之外研究生命教育。

这是生命教育方法论的首要原则。

2、注重宏观、中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

生命教育研究要始终坚持微观的个案研究,如深入持久地对某人、某个班集体、某个学校、某一些同龄人等人、人群的研究,然后获得有关人的本质、存在和发展的认识。当然,生命教育研究还要注重事物发展过程和产生原因及后果,并与动静研究相结合,可从中获得有关教育发展全过程的整体信息,强化判断的精确性。

3、坚持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

定量研究强调采用统计、测量及各种量化手段收集分析数据,对研究作客观的科学描述。定性研究关注的是按辨证唯物史观思考有关生命和教育的现象,对资料、信息作总结评价。生命教育的研究要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4、坚持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结合

对于生命教育的研究,首先在理论上进行探讨、建构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必须首先进行的,对生命教育的内涵、目的、任务、内容、方法等基本问题做概括、分析、推断、假想。然后用此来指导生命教育的实践探索。生命教育也注重实践探索,在实践中验证生命教育的理论,完善生命教育的理论体系。两者紧密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否则理论将成为空想,实践将成为盲目行为。

——生命教育的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法

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法是指在生命教育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通过抽象的思维把生命教育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运动规律。这一方法旨在形成、修正、丰富和完善生命教育理论为目标,并以此区别于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应用研究。

生命教育理论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的体系组成的。

2、系统综合的方法

生命教育从提出之日起,就表明它是一门综合性的教育实践,这其实是与人类思维方式的系统化以及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其所凸显出来的人的问题的严峻复杂性有直接的联系。而新涌现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给了生命教育以有利的背景,生命教育完全可以兼收并蓄。实际上,自生命教育在国内外创立以及创新实施以来,已经越来越直接地取决于它对于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研究成果的整合。

人的世界是复杂而丰富的,但又是系统性地统一起来的有机整体。因此,生命教育对人的客观的认识和理解,总是对人的世界作为一个系统组织的对象性认识分不开的。这就要求生命教育系统、综合的认识人。

而且,生命教育的研究也必须熟悉人所置身的生命与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也包括社会生态系统,当然,更包括人内在的精神生活系统。这也要求生命教育必须有一种系统综合的研究方法。

3、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人是历史活动的产物,而历史是人的感性的经验活动的事实,也是人的活动的具体进程。历史是人的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感悟性丰富性的具体展开过程,是没有脱离人的活动的历史。

历史唯物主义是对人的活动的真正的和本质性的理解。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当我们真正按照人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研究人及其活动时,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成了我们理解和研究人及其活动的内在的研究方法。

4、辩证法中的理解和分析法

辩证法是一种高级理性。人是理性的存在物,而人也正是通过辩证法分析的方法显示出理论之存在意义的,显示出辩证法与人的活动、人的世界中的矛盾的内在相关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辩证法的分析与理解方法是生命教育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研究方法。尤其是,辩证法的分析和理解方法其实也是生命教育必须保有的批判和自我批判的方法。

5、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就是以单一的对象进行深入研究的方法。生命教育要求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一个班集体,也可以是一所学校。换言之,可以对一个学习优秀的学生进行个案分析,也可以对某个暂时落后的班级或某所知名学校进行研究。

个案研究用于生命教育领域,主要还是针对一个学生而言的。例如,有的学生才能特别优异或性格有缺陷,以常用的教学方法对于他的发展是无效的,就需要对这一个学生进行单独而深入的研究,了解症结所在,确定矫正(或感化)策略,使学生得以健康发展。

6、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相互结合

生命教育的定性分析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演绎、归纳、分析和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的目的。定性分析法常用在解决研究对象“有没有”和“是不是”的问题。

定量分析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任何事物都是由质和量两个方面,都是一定质和量的统一体。所以,对于生命教育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处理,既要从质的角度进行定性分析,也要从量的角度进行量化分析。

7、现代教育技术在生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教育视野,并迅速应用开来,尤其现代科技可以替代人脑的部分思维功能,扩大和改善了自己感觉器官的功能,大大丰富了感性认识的内容。具体来说,现代教育技术在生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可以表现在使观察结果更加准确、使教育科研资料有效存贮与检索、技术手段发生了根本转变等方面。

现代教育技术在生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使教育科研效率和水平进入了新的高度。

8、调查法

这是生命教育研究中的一种效率较高并且不受时间限制的最常用的收集材料的方法之一。它是指在生命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列表、问卷、访谈等形式以及个案研究等科学方式搜集整理有关生命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生命教育的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建议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这里的调查法区别于一般的社会调查。因为这里的调查法是以当前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是为了认识一种教育现象、过程和解决某个实际问题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实地考察活动。它有一套研究的方法和工作程序,有一套搜集、处理资料的技术手段,并以调查分析报告这一表现形式作为研究成果。

9、跨文化比较研究

跨文化研究是生命教育研究的最大特点,它不仅向生命教育研究者提出了广泛的研究视野,从不同角度来审视考察教育,而且能超越自身的文化局限,借助于新的思维方式和学科体系,它带有明显的跨越性,不以某一方面为局限,而是以最合理为前提,从多种角度考察分析;它也带有明显的文化性,立足于文化的角度分析研究;它强调比较,在比较前提下的分析、概括和阐释。

跨文化比较研究具有不同的层次:一是历史纵向比较研究,比如对不同发展时期的生命教育形式、教育功能的比较研究,寻找发展过程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二是横向比较研究,研究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生命教育问题。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10-5 01:20:28 | 只看该作者
生命教育的基本问题探讨(七)

——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的内容规划,如果单纯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应该从两个向度来“着手”: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

——教师层面: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

传统教育常常以“红烛”“人梯”“园丁”来比喻教师,赞扬其默默奉献,牺牲自己,举起别人的崇高精神,而这也成为几代教育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他们却在赞誉声中忍受牺牲的无奈。

诚然,把爱毫无保留地给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造就每一个学生,这是教师的天职,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均是如此。“教师是精神生命的创造者”是一至理,但这一至理有两层含义:教师是学生精神生命的创造者,同时又是自己的精神生命的创造者。换言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在成就自己,是和学生的共同成长。因此,教师应该在重建和反思自己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的基础上,努力成为自觉创造教师生命的主体,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自我主体。

教师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是在教育推进的历程中显现并得以成就的。一个时期来,教育忽视了教师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少了情和爱的获取和注入。少了情感的交流,而以单纯的责任来诠释教师职责的全部,这就容易让教师产生一种被尊重的内心需求,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一种潜意识里对师道尊严的渴望。于是,教师的权威作用发挥得就要过分了,有时候,教师的这种作用就成了一种桎梏、束缚。

只有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才能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激活生命,用生命滋润生命。

——学生层面:实现学生每个学段独特的生命价值

1、认识生命

讲解有关生命起源的问题,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诞生、成长、生病、衰老、死亡等生存、死亡现象,使他们在理解生命的必然性、偶然性和不可逆性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爱惜生命,呵护生命,自觉及时地赋予自己的每一时刻以生命价值。

2、敬畏生命

生命世界是神秘的,生命存在本身具有原生的本体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所以,敬畏生命是一种终极追求,是对人的终极关怀的体现。所有的教育是否能够对个体的精神成长负责,是否能够对学生的成长起促进作用,根本上要取决于教育者是否敬畏生命,是否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不以自己的好恶、学生个体的差异而否认学生生命存在的价值。教育若忽视了这一点,也就成为统治和奴役的工具,也必然成为人的成长和发展的枷锁。

3、发现生命

发现生命,就是要让教师和学生都了解生命常识、生命科学、生命哲学,认识到什么是人,什么是人性,解决“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等问题。教师还要在此基础上去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特别是认清自己的优势,看到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给自己的生命价值一个科学的界定: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理想、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生活态度。

4、尊重生命

尊重生命,就是要把学生当作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来看待,看到学生身上独一无二的生命价值,并引导学生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热爱生命

既包括教师对自己的生命和学生生命的热爱,也包括学生对自己的生命和对教师生命的热爱。这首先要求教师能对生命的意义有真切的感悟,只有在对自己生命的充分理解和充分把握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向学生做出生命意义体现的表率,才能对学生的生命负责。同时,热爱生命的价值追求还体现在师生相互热爱中,惟有如此,才能探求生命的真意,在爱他人中,自己的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

6、保护生命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成长体验,有些是积极的辅助,有些是成长偏差,有些甚至是灾难性的障碍。尽管绝大多数不是直接来源于教师,但作为学生成长的精神保护者,教师既要关注学生自身精神发展的规律,又要防止来自外界的任何可能性的伤害发生。

7、激扬生命

生命力是鲜活的,学生有的是潜力,但缺少激发、挖掘,由于特定阶段的生命规律的限制,学生不会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释放生命能量。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生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成长,而不是选择灰色调的生活。

8、完善生命

人是生命世界的高级生存状态,但人也有不足,还有待提升,教育通过一些集体的、个人的实践,达到教化、转化、感化学生的目的,使学生幸福地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直至生命完善的境界。

——生命教育内容的具体细化

1、在校的教育实践

(1)内容: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

宗旨: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内容:自主化班级管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分析、自我把握、自我服务、自我完善;承包管理班级的公物、学生的在校行为。

宗旨:为学生的发展营造宽松的土壤,创造学生成长的“俯拾即是”的机会;让学生学会选择;让学生的生命深处的潜能得到彻底、全面的发挥。

(3)内容:美化学习环境,营造高雅的教室文化——装饰教室,让教室内有花有草,有学生自己创作的警句,有丰富的图书,有富有生命活力的鱼,有学生自办的各类手抄报,各类活动图片展览等。

宗旨: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在校的学习效益,提高学生在校的生活质量。

(4)内容:锻炼身体——每日晨炼:长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俯卧撑;每日课外活动:长跑;季节性锻炼:远足、春游、野炊。

宗旨:形成学生的终生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保持身体处于健康状态、精力旺盛的状态。

(5)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困饶咨询——解答中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热点、难点、疑点。

宗旨:提高学生内在的精神生活质量,确保学生精神愉快,以积极的心态生活、学习、工作。

(6)内容:自主创新性学习——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给学生提供各种特种教室、场地、场所,让学生有选择地去自己喜欢的地方创新性的自主学习,可以是读、写、听说训练、唱等活动,也可以是体育技能训练,可以去搞创作、制作等等。

宗旨:给学生营造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时空,保障学生的个性特长自由发展。

(7)内容:个别指导、辅导——针对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行为散漫的学生、问题学生等不同对象,采取个别谈话、公开表扬、写信等策略,开展个别指导、辅导。

宗旨:确保学生在自己的成长极限之内得到最优化发展。

(8)内容:学习指导——重在学习方法的指导,重在身边信息充分利用的指导,重在不断学习的指导,重在将信息重新优化组合能力的指导。

宗旨:让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理念,学会当他需要知识时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到什么地方去获取这些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不断整合,寻找新的生长点。

(9)内容:认识现在的自己——自我分析、阶段分析、写日记。

宗旨:让学生认清自己的生存现状,正确评价自己,对自己的成长有的放矢,不是盲目地随波逐流,要活出自己的特色。

(10)内容:随机性教育——根据时世个各级主观部门的要求,开展随机性的教育。

宗旨:捕捉教育信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2、校外的教育实践

校外的教育实践,目的在于创造适宜学生创新素养健康发展的家庭创新性教育环境、社会创新性环境。

(1)内容:家校联系——日常联系、阶段联系、随机性联系。

宗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延伸学校教育效益,形成教育合力,确保学生成长的趋向始终向前,没有成长逆差、偏差。

(2)内容:闲暇生活的指导——如看电视、利用信息技术、正视社会不良现象等。

宗旨:确保学生的生活质量,不沉湎于放纵游玩或孤独寂寞中。

(3)内容:自主学习的辅导——学习环境的建设辅导、学习资源的利用指导与学习时间的自我管理辅导。

宗旨:提高学生在家自学的效益,既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又保证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基本技能的具备,还可完善其知识体系。

(4)内容:社会化、开放化的实践——到各大企业参观、利用电视报纸互连网等信息源、到商场和报社实习锻炼、写调查报告、培训礼仪常识、举办社会学讲座等。

宗旨: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其一生发展着想,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公民,提高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这些内容只是一个简单的规划,真正落实起来要复杂的多,内容也要充实的多。主题班会、辩论会、讨论会等等形式多样,达到对学生的生命美化的目的。

                                                          (全文完)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10-5 01:37:21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7 12:43 , Processed in 0.14097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