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倡新汉语运动就是唤起中国人的现代社会意识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7-01/08/content_1634681.htm
2007-01-08
唐逸(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我们编写《汉语文化读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12月)是因为观察到一些现象。比如大学生写错别字和读音错误、文理不通、词不达意、对祖国文化的无知等。比如接待的外国元首或名人往往引用中国古诗或故典,而接待者却常常不熟悉这些引语或故典。影视和日常生活中也常有人用错传统称呼。
更严重的是现代汉语有一种简单化的倾向,表现在流行许多潮流用语和简陋的句式,比如在我们的日常用法中有这样的句式:不就是什么什么吗?如:老子不就是五千言吗?(有什么思想!)分子生物学不就是基因吗?(有什么新鲜!)电脑不就是处理器吗?(有什么复杂!)这种语言习惯可以说是简化一切的思维习惯,使我们失去求真求证爱美的心灵渴望,感受不到生命的价值和自由的尊严。
为什么上述句式在外国语言里找不到相应的句法呢?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不应忘记祖国特有的历史经验和语言文化。中国历史上的读书人(以及办公、公告、社会交往)使用的是脱离口语的文言,也就是以特定的教科书(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和特定的教育体制(私塾和科举考试),经过长期的王朝意识形态灌输而塑造的一种有着明显思维定势的权力话语。一旦进入那种符咒般的语言思维,就会摇头晃脑发昏做梦不知所云地成为那种意识形态的俘虏。
这种回溯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提醒:现代汉语的前身就是那个八股语言。除此之外,现代汉语还有两大特点:
其一,缺乏理性求证精神和严密确切性(例如上文举出的句式),这与缺乏主体性有关。
其二,与传统的断裂。五四运动不加区别地批判传统文化,百年来的民族自卑感,长期的心理压抑,对教育体制的失望,欣羡西方生活方式,于是在年轻人中间形成厌弃中国文化、轻视祖国语言的风气。很少有人怀着民族的自豪感去认真读书识字了。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必须熟悉传统语言,而现代汉语与传统语言偏偏是断裂的,因此我们必须学习传统的语言。本书认为语言不是所谓交际工具,而是人类意识的形式。提倡新汉语运动也就是唤起中国人的现代社会意识。
其次,本书有严格的系统的学术方法,从选词、分类、注音、释义,直到诗歌和诸子百家的选择和辨析,皆体现作者的观点方法和知识体系,与现有的工具书和国学根本不同。例如词语部分,不仅纠正了一些辞典的错误,而且因声求义,由本义到引申义、假借义的系列,可使读者在不知不觉间熟悉传统语言,养成尊重规范和精确运用语言的习惯。在诗歌和诸子百家部分,则着重选取与普世价值相关的内容,对危害极大的传统意识形态(理学)的意义结构进行深刻的分析批评,而对支持普世价值的传统思想则给以系统的分析和建构,指出中国文化不等于儒家,而且儒家也不是主流。
这一切皆是为了提倡规范清晰、理性求证、主体自由的新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复兴。只有系统地发掘传统中的普世价值,才能引发中国文化的复兴。而只有通过严格的学术方法和现代人的价值取向,才能理解什么是普世价值。
最后需要解释,为什么要从语言的学习引发文化复兴呢?因为语言是人类意识的形式,没有现代语言的自觉,就不会有现代社会。现代语言的自觉,就是规范清晰、理性求证、主体自由的精神。如果我是一个主张多元自由的现代人,主张在尊重他人同等权利前提下设计自我人生,一个有谈判能力的契约主体,那么我自然要清晰表达和伸张我的权利,用规范清晰的语言与同胞交流,建设高效的理性秩序,同时由于我要创造幸福,我也自然对世界和人类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理性求证的语言就是我的需要。从语言的自觉到人的价值的自觉,再到文化的复兴和普世价值,直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这个逻辑是十分清晰的。
欧洲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化复兴运动大抵从语言开始。远在专制意识形态形成以前,中国文化是多元的,富有人文精神和普世价值。然而我们文化的精髓和负载它的语言被遮蔽和涂抹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编写《汉语文化读本》,提倡新汉语运动和中国文化的复兴了。
(注:本文摘自唐逸先生近期在《汉语文化读本》研讨会上的发言,有删节,如引用请以原文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