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代孙过庭《书谱》及其考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6 20:11: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唐代孙过庭《书谱》及其考释
孙过庭,新旧唐书皆无传。生卒年不详,一般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约生于公元648年,卒于730年,此说以高占祥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化大百科全书·艺术卷》和汪永江执行主编的《大学书法草书临摹教程》等为代表;萧元先生在《书法美学史》中也认为约生于648年,但卒年他认为是703年以前,此第二种说法;第三种说法是以朱关田先生为代表的,他在《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中认为孙氏约生于646年,卒于690年。字虔礼,一作名虔礼,字过庭,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或作富阳人。朱关田先生考证孙氏名虔礼,以字行,陈留人,郡望出自富阳,此从朱关天先生。历右卫胄曹,官至率府录事,按朱关田先生考其于天授元年暴卒于洛阳,年约四十四。生平事迹不详,只知与书家王绍宗、名士陈子昂相处友善。
明张丑《清和书画舫》寅集补孙虔礼书录后注云:“孙虔礼,字过庭,见陈子昂撰墓志。《宣和书谱》云:‘孙过庭,字虔礼,甚谬。’”其死后,有陈子昂为《祭率府孙录事》和《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两文奠之。这两篇文章均收入《陈子昂文集》,对了解和研究孙过庭的身世十分重要。在同一时期稍晚的张怀瓘《书断》中也有名字和籍贯的记载。上文所引朱关田先生考富阳为其郡望,是因为朱先生认为富阳原为富春,隶于苏州,旧称吴郡,这与其墨迹上的“吴郡孙过庭撰”吻合。孙过庭自署吴郡,当属富阳分支,为孙武子后裔,故吴郡富阳盖其郡望。然张怀瓘所云为陈留人,或许也有所据,或许其祖已徙河南而为陈留。
要多一点对孙过庭的了解,我们不妨从陈子昂的两篇文章中去感受:
《祭率府孙录事》:
“维年月日朔,某君谨以云云。古人叹息者,恨有志者不遂。如吾子良图方兴,青云自致。何天道之微昧,而德政之攸孤!忽中年而颠沛,从夭运而长□。惟君仁孝自天,忠义由己,诚不谢于昔人,实有高于烈士。然而人知信而必果。有不识于中庸,君不愧于真纯,乃洗心于名理。元常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逸翰,旷代同仙,岂图此妙未极,中道而息,怀众室而为摅,永幽泉而掩魄。呜呼哀哉!平生知己,畴昔周旋我之数子,君子百年。相似而笑,宛若昨日,交臂而悲,今焉已失。人代如此,天道固然,所恨君者,枉夭当年。嗣子孤藐贫□联翩,无父何恃,无母□焉。呜呼孙子!山涛尚在,嵇绍不孤,君其知我,无恨泉途!呜呼哀哉,尚飨!”
《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并序》:
“呜呼!君讳虔礼,字过庭,有唐之不遇人也。幼尚孝悌,不及学文;长而闻道,不及从事。得禄值凶逆之灾;四十见君,遭谗匿之议。忠信实显,而代不能明;仁义实勤,而物莫之赏。堙厄贫病,契阔良时。养心怡然,不染物累。独考生命之理,庶几天人之际。将期老有所述,死而不朽。宠辱之事,于我何有哉!志竟不遂,遇暴疾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时年若干。呜呼!天道欺世也哉!而

已知率不与,其遂能无怯乎!铭曰:
嗟嗟孙生,见尔迹,不知尔灵,天竞不遂子愿兮,今用无成。呜呼苍天,吾欲诉夫幽明!”
从这两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孙过庭的些许史事。“四十见君,遭谗匿之议”,又云“将期老有所述,死而不朽。宠辱之事,于我何有哉!志竟不遂,遇暴疾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孙过庭是个正直清廉、淡泊名利的人,自谓“志学之年,留心翰墨”。但由于出身微寒,最终也只是做到了率府录事参军这样的小官,故尔“养心怡然,不染物累。独考生命之理,庶几天人之际”。尽管身世际遇是如此悲惨,然而他却可谓以书和论咄咄逼人,遂名高一代,名传千古,“死而不朽”。陈子昂在文中称:“元常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逸翰,旷代同仙”,可谓评价之高。
孙过庭工正行草书,得羲之体,尤以草书擅名。唐人张怀瓘《书断》卷下称过庭:“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工于用笔,俊拔刚断,尚异好奇。然所谓少工用,有天材。真行之书,亚于草矣,尝作《运笔论》,亦得书之旨趣也”。唐窦□《述书赋·下》云:“虔礼凡草,闾阎之风。千纸一类,一字万同”。唐吕德《续书评》云:“过庭草书如丹崖绝壑,笔势坚劲”。这都是同代人的评论,应该是公正可信的。至宋以后尤为推崇,宋米芾《书史》云:“孙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宣和书谱》卷十八又云:“(孙氏)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翰墨间。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乎用笔。俊拔刚断,出于天才,非功用积习所致。善临摹,往往真赝不能辨。文皇尝谓过庭小子,书乱二王,盖其续真可知也。作《运笔论》,字逾数千,妙有作字之旨,学者宗此为法。然落笔喜急速,议者病之,要是其自得趣也”。结合《书谱》墨迹,张氏之评并未过之。后人或和于张、窦二家,或而综之,明清以后,多从张氏。清刘熙载《艺概·书概》云:“孙过庭草书,在唐为善宗晋法。其所书《书谱》,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活,飘逸而愈沉着,婀娜愈刚健。孙过庭《书谱》谓古质而今妍,而自家书却却是妍之分数居多,试以旭、素之质比之自见”。可见孙过庭是承绪二王书风的杰出代表,在他的书论和墨迹中充满了初唐“尊王”的风气和以中和为美的美学思想。
以上是唐和以后各代大家对孙氏《书谱》的评价和批评,在其中,我们还能找到一个问题,就是《书谱》的命名。《书谱》又有《书谱序》之称,朱关田先生认为:“《书谱序》即存世《书谱》卷上序言,旧称《书谱》”。在张怀瓘《书断》中说:“孙(虔礼)尝作《运笔论》,亦得书之旨趣”。《宣和书谱》沿称《运笔论》,并谓:“字逾数千,妙有作字之旨,学者宗以为法”。故此朱先生考为张氏、宣和所称《运笔论》,内容大抵与《书谱序》相同,或许就是其中一段,或为此卷的另一个名称。他说:“今观《书谱序》,骈风森然,其遣辞运语,甚为讲究,斟文酌句,更见认真,显然非一时稿草之作。意以为作者随而授之,粗举纲要,又经反复传抄,私下流传,致使内容文字有所增删,文章名字亦因而更易”。此从朱关田先生观点。
关于《书谱》的篇幅,我们更感兴趣,与其名、字、籍贯、生卒等一样,《书谱》的篇幅亦众说纷纭。首先是孙过庭自己在《书谱》中所讲的:“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功用,名曰《书谱》”。于是有人认为现今所传墨迹为《书谱》的序言,另有正文湮没失传,故将传世墨迹题为《书谱序》。有的则认为传世墨迹为正文,分裱两卷,因有卷上,

卷下之称。总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宣和书谱》记当时御府所藏有孙氏《书谱》序上下两卷。
第二,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自跋删拟〈书谱〉》则认为上卷为序,下卷为谱。
第三,朱履贞《书学捷要》说现存的《书谱》乃是正文的卷上,“该核六篇两卷,今正存卷上论书之两篇”。
第四,近人朱建新《孙过庭〈书谱〉笺证》附录以为现存《书谱》上卷是正文的全部,上卷之末、下卷之首已经残阙,并强分六段,以符文末“六篇两卷”之说。
第五,徐邦达先生则认为《书谱》卷上为其谱之序。其理由是陈子昂所撰的孙氏墓志中有“将期老有所述,死而不朽。宠辱之事,于我何有哉!志竟不遂,遇暴疾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
根据前文观点,我们对于该问题,从朱建新先生观点。
唐代是一个在各方面都非常繁盛的时代,书法艺术在唐代尚法的文化语境中一方面从技法上廓清了书法笔法与字法的诣旨,同时也将风骨、骨力与尚法之“技”联系在了一起。这种将法与势的结合,便构成了唐带书法的整体面貌。身处唐朝的孙过庭在《书谱》中所倡导的技与到的“中和之美”和助人伦的教化之质,正表明传统儒家伦理对书法这一形态的渗透。在这种大背景中,我们不仅仅看到了《书谱》墨迹那精彩动人、美焕绝伦的草书巨制中所流溢的艺术之美,以书法理论、美学和批评学的角度观之,我们更能体会到书法背后,文字内容在学术上的里程碑意义。看来把《书谱》视作书法史上的“双璧”,着实令人信服!

                                             王    景
                       二零零四年六月二十八日于堰逸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03:43 , Processed in 0.12529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