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遥看天河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书法史~南北朝部分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15:47:46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书法史~南北朝部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15:47:5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书法史~南北朝部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15:48:0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书法史~南北朝部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15:48:09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书法史~南北朝部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15:48:1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书法史~南北朝部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23:52:59 | 只看该作者
魏晋南北朝书法

魏晋南北朝在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是一个光前裕后、流派纷呈的辉煌时期。尽管这个时期大部分处于战乱不已,分裂割据的状态,但书法艺术却没有因此停滞不前,楷、行、草、隶各体同步发展,风格多样而臻于精美。特别是晋代出现了彪炳于书法史册的“书圣”王羲之与“小圣”王献之,被后人尊为“唐诗晋字汉文章”。这不是一种畸形的社会现象吗?一边是铁马金戈,动乱剧烈;一边是铁画银钩,风神潇洒。然而,这正是当时特定的社会现实所促成,书法的笔墨线条成了士大夫阶层文人学士们遣兴抒怀的载体,从而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三国时的书法以魏、吴为突出,魏有大书法家钟繇(151-230),他曾官至太傅,其书法各体皆能,尤精于楷书,点画之间多有异趣,结体朴茂,出于自然,形成了新貌。其书法师承曹喜、蔡邕等人。梁武帝评其书法为:“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唐·张怀灌说他:“幽深无际,古雅有余。”他学书十分勤奋,昼夜不休,夜里睡在床上,以指在被子上摹画,日子久了,被亦划破。其书法作品有《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等。《宣和书谱》评其为“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东吴的书法名家是皇象(生卒年不详),他曾官至侍中,其隶书浑朴飘逸,篆书精湛严谨。草书师法于杜度,笔势纵横奇崛。

“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丹纳在《艺术哲学》中以自然生态来比喻文化生态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晋代的精神气候也决定其书法艺术的特征,风神疏逸与姿致萧朗,达到了一种蕴秀简静、自然洒脱的审美境界,这就是后人所评晋代书法的“韵胜”与“度高”,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典型地体现了这种时代风尚。

王羲之(约303—361),字逸少,瑯琊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父王旷是位书法家,家学渊源,十二岁经父传授笔法。初以卫夫人为师,后又学张芝、钟繇等人,掇众长,善于思考,于运笔、结构间颇有启悟,从而改变了汉魏以来质朴雄浑的书风,形成了妍美秀逸,韵胜度高的晋书格调。他的书法艺术总体特征是:运笔丰盈跌宕而不锋芒毕露,气势稳健洒脱而安逸平和,笔画线条的粗细变化与运笔提按的枯涩疾速自然和谐,结构的疏密挪让与章法的虚实分布浑然呼应。书法作品流传颇多,楷书有《乐毅论》、《东方朔画赞》,运笔带有古逸的隶意,恬静典雅。行书有《丧乱帖》、《频有哀祸帖》等。其中尤以《兰亭序》为著名,该帖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通篇的笔情墨韵婉约清逸,旷达随和。章法布局畅达洗练,疏密有致,在漫不经意中显示了精湛的书法造诣,颇具儒雅秀丽之气,极典型地体现了晋代书法的美学特征。王羲之亦精于草书,传世的《十七帖》运笔秀丽,气势流畅,意态劲健跌宕,为以后许多书家所取法。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自幼从父学书,精勤不懈,以后又学张芝,主张在书法艺术中“事贵通变”,不拘成法,从而自成风貌。笔势雄健飞动,线条纵横奇崛,《洛神赋帖》笔致于秀劲中显飘逸,《鸭头丸帖》则潇洒奔放,神采飞扬,颇具气势力度。

值得一提的是晋代的书法理论也很繁荣,当时的书法家大都有理论著述,形成了书学理论体系。如卫恒的《四体书势》,卫夫人的《笔阵图》、王羲之的《论书》、《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索靖的《草书势》、成公绥的《隶书体》等,这些书法理论不仅是当时书法实践的总结,而且对书学艺术规律、笔墨表现形式等作了有益的探讨,显得艺理并茂。

魏碑兴起的历史原因

南北朝时代的书法就其艺术价值与历史地位来讲,北碑显得颇为重要,而北碑又以魏碑为代表。魏碑的书法风格独特,它在汉隶的基础上演变,笔法厚重刚健,结构宽博严谨,气度高逸宕放,具有鲜明的美学标志。魏碑作为一种书体的形式,决不是少数人书风所致,而是北魏时代的社会产物。魏碑书法兴盛的历史原因大致有三,这即是北魏前书法的演变,北魏各民族的融合及审美心理的相互渗透,北魏佛教造像及碑记镌刻的蔚然成风。

一、在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最初出现在碑刻上的楷书字体是《吴衡阳太守葛府君碑》和其后《九真太守谷朗碑》,此二碑所刻书体基本上去掉了隶书的波磔,笔画趋向横平竖直,但还是楷书初级阶段。东晋至南朝的齐梁之际,正是隶书转化为正书,正书又逐步趋于成熟并应用普及。因此,东晋的楷书笔画结构已变得工稳严谨,字体风格也趋于多样化。具体的有笔画线条趋于圆势的一路,如《颜谦妇刘氏墓志》,《孟府君墓志》。另外有笔画方劲的一路,如《王兴之夫妇墓志》、《王润之墓志》。这种书体在笔画上加以变化又形成后来的《爨宝子》及《爨龙颜》,至北魏的《华岳庙碑》、《高灵庙碑》,也继承了这一笔路,由此形成了魏碑书体的雏形。其后龙门造像题记群碑的出现,使方笔一路的书体有了形质上的变化,形成了魏碑特有的笔画与结构的形式美规范,从而标志着魏碑书体正式登上了书法艺术的历史舞台。其书体风格也变得丰富多采,蔚为大观。《龙门二十品》几乎一品一种风格。

二、北魏统一后,进行了民族的大迁移。孝文帝所进行的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公元494年迁都洛阳后,更是有意识地推动了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大融合,民族间审美意识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民族的大融合形成了民族文化的大转变,艺术趣味和审美理论出现了开放式的结构,少数民族(主要是游牧民族)那种豪放不羁、质朴清新的气息糅合进了汉族文化艺术中,而少数民族那种旷达强悍的审美心理也在传统运笔结构的基础上,掺用了粗犷刚劲的笔画线条、跌宕多变的结构,展现了雄强泼辣、雄浑朴拙的时代书风,生动地反映了北魏时代民族的心理情绪、社会氛围等方面出现的新因素和景象,带有鲜明的时代审美标志。

三、由于当时社会风气的崇神佞佛,再加上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佛教大盛。“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是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或恢复或定为国教,是这种统治的法律标志”(李泽厚《美的历程》)。南朝大建寺庙,塑神绘佛,风靡一时。但南朝因不提倡立碑,所以帖多。而北朝正如潘天寿在《中国绘画史》中所说:“纯然从宗教之信仰,全注意于石窟造像之建设”。北朝建寺庙之风比南朝更为过之,仅洛阳一地,寺庙多达一千三百多所。《洛阳伽蓝记》中载北朝庙宇之盛,“招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模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与阿房等壮。岂直木衣绨绣,土被朱紫而已哉”。由于建寺庙造佛像之盛,从而产生了大量优秀的造像碑记——魏碑书刻作品。特别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洛阳龙门大量开凿石窟,造像祈福。从495年至522年,动员民工达八万多人,造像数万尊,造像题记二千余块,使龙门石窟成了书法艺术的宝库。

魏碑的艺术特征

由于龙门造像和题记是项浩大的工程,因而有许多石刻艺人集中在龙门从事雕琢镌刻。题记的文字较简单,又有一定的格式,有时就可能用不着书写,直接用刀刻成,为了追求速度,匠人们采取了直刀切入的简化刀法,把笔画一律刻成直线,点画成三角。这样笔画线条经过刀法的艺术加工就增加了气势力度与金石质感,显得雄浑豪放而强悍端庄。由于笔画转折处的内角往往受刀后易爆出圆势,从而形成明显的外方内圆之笔画形态,这样就造成了龙门造像题记书体的特殊笔势和风格,如《始平公造像记》、《张秋生造像记》就典型地表现了这种艺术特征。

魏碑在楷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而良好的作用,成功地完成了书体历史性的转折。魏碑虽然在运笔、结构上带有一定隶意,但它的运笔迅起疾收、点画峻利,转折处多以侧锋取势,形成内圆外方、外刚内柔、钩趯力送、撇捺重顿的运笔特色。其结构则严谨紧密而纵横奇崛,形成了一个时代的书法艺术高峰,也为唐代及其以后的书法发展创造了雄厚的基础。因此,潘伯鹰在《中国书法简论》中曾说:“唐朝一代正规楷书的大发展,都是在这广泛的基础上生根发芽的。”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曾把魏碑的艺术特征概括为十美。即:“一曰魄力雄浑;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南北朝书法家

南北朝时的书法家灿若群星,南朝著名书法家有羊欣(370—442),他是王献之的入室弟子,书法深得王献之神韵,并以瘦劲为个性,当时有“买王得羊,不失所望”之言,可见书法地位之高。齐有王僧虔(426—485),他是王羲之的四世族孙,笔墨劲健,气韵盎然,所著《笔意赞》,提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的著名书法美学观,影响深远。陈有智永(生卒年不详),他是王羲之七世孙,山阴永欣寺僧人,人称智永禅师,严守王氏家法,笔法功力浑厚,造诣精湛。曾写《真草千字文》八百多本,送与各寺。《真草千字文》点画蕴秀圆健,气息古雅质朴,享誉甚高。他平时学书勤奋,写坏的笔头有十瓮,埋掉后曰“退笔冢”。北魏的魏碑,大多出于无名书家之手,因此有名传世的书法家并不很多,而其中以郑道昭(?—516)为著名,他博学多才,精于诗词,所书《郑文公碑》具有篆书的圆润、隶书的舒逸、造像记的挺健、写经本的洗练,从而显得锋芒内蕴,神韵佳妙。《集古求真》评为“郑道昭书,雄浑深厚,真是腾天潜渊,横扫一世之妙,北方之圣手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7 00:04 , Processed in 0.06128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