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陈材信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站独家首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劳再鸣谱曲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1-11-13 21:52:42 | 只看该作者
踩着云朵儿漫步的时光

——古远清老师二三事


最美好的岁月,最早消逝…

——薇娜·凯瑟


文【刘中国】


好像还是昨天,我还在踩着云朵儿漫步……那些日子,早就一去不复还了。

19837月的一天,七号台风席卷广州,同学们纷纷离校前往工作单位报到上班,枯枝败叶落了一地。末了,我也离开了康乐园,到湖北财经学院基础课部汉语教研室报到。

行李很简单,累煞人也的是那口装满书的“棺材”。教研室领导韩玉奎、李德华老师,带上“四大金刚”(薛国林、邱衍云、胡胜强、刘振国四位兄长),拖着一架借来的板车,来到武昌火车站,帮我把“棺材”平安运抵学校。后来,每次回武汉聚会,同事们谈起这段往事,我都会情不自禁站起来,恭恭敬敬端起杯子,满上,敬酒。

第一次参加教研室的会议,兴奋得睡不着午觉,结果偏偏睡过了头,居然迟到了!走进会议室,迎接迟到者的,却是一片掌声。那掌声,很热烈,听起来好像刮耳光的声音,让我面红耳赤得厉害。掌声响过后,脸上还有种肿胀的感觉,我就找个角落坐下,听领导逐一介绍各位老师的姓名:年长的有贺绥世、陈慧、李雨放、夏宏琛、戴儒生老师,中年的有韩玉奎、李德华、古远清、劳再鸣、萧庄、曹普钦、符之盛、杨振道、张泽萱、夏志英、辛玉兰、曹秋珍、许龙仙老师,年轻的是帮我拖“棺材”的主力军“四大金刚”,还有,就是和我同年毕业来报到的李道荣老师了。

但是,自从有了那次开会迟到的经验,周四我就不敢睡午觉了。周四下午开会始于何时,我一点儿也不知道,只知道这个习惯延续至今。习惯延续久了,就升格成了某种仪式或传统,至少成了仪式或传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寒暑假里,周四下午不开会,我照样睡不着午觉。离开武汉一转眼都快20年了,即使周四下午单位没什么紧急的事要办,午睡时我也是迷糊一下就醒了。

会议室在一楼,逼仄、潮湿而又阴森,每次开会,烟雾缭绕,到会的人却很齐整。陈慧老师来得最早,老先生是我的老校友,解放前毕业,国初有著述行世,他吃过开会迟到的亏,反右那阵子,好像有次开会迟到了,结果戴了20年的“帽子”,1979年才落实问题。他那时都快六十岁的人了,还是个老单身,衣扣却扣得整整齐齐,端坐在角落里,不声不响。戴老师坐在另一个角落,佝偻着腰,神情木然而又落寞,一句话不说,一支接一支的抽烟。不抽烟的中年老师,似乎只有古老师、劳老师两位。我读书时是不抽烟的,工作后很快就抽上了,而且后来者稳居上游,抽得比老同志还要生猛。

那时候,老师们都还年轻,古老师四十刚出头儿,韩老师打篮球时经常和学生叫板,萧庄老师呢还在写诗——“我爱那蓝色的海洋,你为什么要卷起黑色的波澜……”劳老师还在写他的《小鲤鱼》童话呐!有个基础课部的领导同志,工人出身,爱好文学,写旧体诗,尤其擅长写挽联,离休前给手下的人提前每人写了幅挽联,送给大家,作为鼓励,作为劝诫,作为鉴定,作为惜别,作为我们日后盖棺论定的珍贵礼物……

老师经常跑资料室,骑自行车,大汗淋漓,坐下来看书看报,等候国内外的来信和电报。周四下午开例会,他只是带着双耳朵,听文件,听精神,眼睛盯着面前的书呀报呀刊物呀,嘴巴微微张着,偶尔站起来,在书架上手忙脚乱的捣腾一通(会议室与资料室“二合一”)。会议中途,有人想听听古老师的想法,拍拍肩膀:“汝以为如何,小古同志?”我们亲爱的“小古同志”呢如梦初醒,就像一匹从水底突然浮到水面的河马,面对观众,瞪圆眼睛,张大嘴巴,一副十分吃惊的样子。

老师的课堂始终很受欢迎,我去听过几次。但是,人们私下里对他的议论似乎也不少:

——“小古这人哪,名利思想太重,只专不红,书一本本出,不就是为了评教授、拿稿费?你们年轻人不能跟他学样儿!”——好像有人这样讲过。

——“古老师这两年有点儿‘自由化’,港台的东西介绍得太多啦,容易产生‘精神污染’,这就影响很不好嘛”——忘了谁这么说过。

——“小古呀,你要正确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我们要教学生怎样写好公文,其次才是让学生欣赏鲁迅”——好像会上有人不止一次的这样提醒过他。

面对雨丝风片,风言风语,古老师笑嘻嘻的点点头,照样我行我素。他有时候憋坏了,气急了,就结结巴巴的放一炮,放罢炮,也不听听动静怎样,骑上自行车,头也不回地走了。哎,大教堂的屋顶上呀,一年四季吹着东南西北的风呀!

我当了多年不可救药的光棍,住在校内的老师,家家户户吃了个遍。李雨放、夏宏琛、符之盛老师尽管住在校外很远的地方,好像也未能幸免。邱老师的红烧排骨,那才叫着怎么一个“香”字了得呀!古老师家的饮食很简单,他吃得快,吃得少,又不喝酒,我蹭饭时不敢吃得太慢,吃得太多。吃罢饭,抹抹油嘴,跟在他后面挤进书房——书太多了,书房太小,只能“挤”进去,看他展示新买来、新收到的书报刊,那模样儿,就像大顽童对邻家小顽童炫耀新玩具。那些书册,很是让我眼花缭乱了好久好久。后来,有个师妹当着古老师和我的面说:“要是再来场‘文革呀’,我一大早晨就到古老师家里抄家的干活!去晚了吧,恐怕就被你们这帮师兄弟们抄走啦!”古老师只是苦笑了一下。那位师妹,似乎忘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句老话。在这里也顺便说说罢,去年桃花盛开的季节,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陌生的蔼然长者持书相赠,实在不知晓梦境寓意何在。好啦!五一节回了趟武汉,萧庄老师果然送了两麻袋书,劳老师呢送了一麻袋,秋天里邱老师又寄来七、八箱……我的老天爷呀,什么时候梦见了美钞、英镑、欧元,我一定立马在网上公布自己的账户。然则,甚矣吾之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阿堵物”。

我到学校工作初期,古老师的家安在“白沙洲”(他太太单位的房子,离校有点儿远,好像只去蹭过一顿),后来学校分房子,就搬到蛇山下正对校门的“炮楼”,再后来又搬到“阅马场”,大约在2000左右吧,搬到了学校新建的洪山“竹苑小区”。这几十年里,他陪着那些书册搬来搬去,家越搬越大,书册越搬越是多得令人发愁,听说,现在连家里的车库都改造成了书房。把他搬家、居住、执教、生活的空间仔细丈量一下,大约也就是七、八平方公里罢?有时候我很想说上一句:古老师呀,古老师呀,相对于我们伟大祖国960万平方公里广袤疆域而言,你的活动半径(两口子经常足不出户)是不是画得太小了一点儿呀?你怎么不搞匹威猛高大的骆驼骑着,沿着丝绸之路一边走一边大声吆喝呀?你为什么不驾一叶红帆船,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沐风栉雨、说古道今呀?

有次话到嘴边,没有说出口,因为想起宋玉的《大言赋》:“楚襄王与唐勒、景差、宋玉游于阳云之台。王曰:‘能为寡人大言者,上座。’王因唏曰:‘操是太阿剥一世,流血冲天,车不可以厉。’至唐勒,曰:‘壮士愤兮绝天维,北斗戾兮太山夷。’至景差曰:‘校士猛毅皋陶嘻,大笑至兮摧覆思。锯牙云,甚大,吐舌万里唾一世。’至宋玉,曰:‘方地为舆,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王曰:‘未也。’玉曰:‘并吞四夷,饮枯河海;跋越九州,无所容止;身大四塞,愁不可长。据地分天,迫不得仰。’”你看看,为了争上主子钦定(被操纵的现代读者是“上帝”或“雇主”之一)的“排行榜”,争夺主子钦定的“第一名”(“上座”),这一回哎呀他姑奶奶的个腿哟,楚襄王们下的“三剑客”(都是曩日的“文化名流”)牛皮吹得好不热闹呀!吹得时间长了,恐怕最后连牛皮家自己都相信确有其事,开始膨胀起来,“身大四塞,愁不可长”——甲鱼在脚盆里不吃不喝瞎翻腾,原来是感到“发展空间”太狭窄、太局限,容不下自己呀!

文化是根基,文化是灵魂……“文化名流”哭丧着脸,面对一拨拨脸上长满粉刺的粉丝,大肆鼓吹“文化的重要性”。可是,有人削了支竹签捅牛皮,“嘭”的一声,牛皮居然爆啦!“吐舌万里唾一世”的牛皮家呢,你想想他能高兴吗?当然高兴不起来啦。古老师就干过一遭“捅牛皮”的勾当,被人家骂了个狗血喷头,被人家告上公堂,被人家说成想借着跟“名人”打官司“出名”拿“稿费”。听听那语气,好像古老师不认识人民币或者只认识人民币什么的。看看那架势,好像古老师害怕无产阶级专政机构似的……你家里又不能私设公堂逼供信,现在的法院可是人民政府的!“东风吹呀战鼓擂,现在世界上到底谁怕谁……”于是,古老师有了一个不争自来请“上座”的机会,终于坐上了“被告席”。

我在这里抄录宋玉的《大言赋》而不是《小言赋》,还有个原因,那就是一直喜欢“方地为舆,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这么个句子,窃以为颇可“拿来”充当古老师书房的剪影。他当然没有一把削铁如泥的鬼头剑,有的只是一支用顺了手的纲笔,再就是书案上的几叠稿纸。但是,通过他的多年辛勤耕耘,孤悬海外的华语文学与故土拉得很近,与母体脐带血粘得很紧,闭目塞听如我者流,也能够听到如许众多的海外赤子心声……如此,他那支用顺溜的钢笔,也算是“倚天之外”了罢?

十分想念那段踩着云朵儿漫步的日子,非常想回去听听迟到者入门时,刮耳光一样响亮的掌声再次响起……好像那些日子离去的并不遥远,好像走几步就能摸到古老师的“炮楼”里蹭饭,好像走几步就能摸到曹老师的平房里蹭酒,好像走几步就能摸到韩老师家里蹭烟,好像再走几步就能摸到劳老师家里蹭柴可夫斯基,好像再走几步就能摸到“炮校”吴玉兰师妹家蹭一把洗衣机,好像只要“长颈鹿”(“永久”牌自行车)不掉链子的话,骑段路就到“水果湖”唐晓岚师妹家再蹭一顿鱼刺燕窝粥(也可能是猪肝粥)……酒足饭饱百步走,登蛇山,坐轮渡,逛书店,或者秋日里着一袭米黄色风衣,独自坐在江边,顾影自怜,发呆,发昏,发晕,发愁……那些好日子,早就随风而去了,“最美好的岁月,最早消逝”……现如今,我初进学校时的那批老同事,几乎全部离休退休,息影江湖,只有国林兄还站在暨大的讲台上,继续舌灿莲花,只有古老师还在一本本读,一本本写,一本本出……这几十年里,有人老了,有人走了,有人来了,但我对于老同事的记忆,清新如昨,香醇如初。

老师马上要过70大寿了,遥祝古老师身体健康、永远健康!听说,学院里届时会发起组织一个朴素的庆祝活动;主事者这一古道热肠之尊师崇道举措,值得钦敬,值得表扬,值得继续发扬光大。古老师小时候因家贫被卖过一次,校方现在为一个儿时被卖过的著名学者庆生,这也许是大学新生写作“新旧社会两重天”的上好题目。但在前几年,看到文化学者在辩论文字里对古老师的“身份问题”说三道四,说是“一个被卖掉的人,连父母是谁都不知道,这种人本身就有心理疾病”(大意)。这几句话,堪称吐舌万里唾一世”这个句子再恰当不过的脚注呐,但也一不小心暴露了“文化学者”皮袍下面那点儿贫血的“人文情怀”。古老师是梅州客家人,他的“身份”,来自日军侵占华南,生灵涂炭,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伟大的抗战胜利60多年后,这段民族与个人的痛史,居然被大言者锻造成了一根敲打不幸者的哭丧棒,这就令人不禁想学学阿Q的腔调说话:“记着罢,妈妈的!”“妈妈的!记着罢……”

……

“香远益清”——这是80年代挂在“炮楼”里古家多功能会客厅(餐厅、儿女书房、洗脚房、洗衣房)的条幅,记得是诗人艾青的手书。这几十年里搬了多少次家,那张条幅,古老师应该不会丢掉罢——腆着个福斯塔夫的大肚腩,在远离校园远离家园的改革开放之前沿窗口滩涂阵地“文化松软地带”(加引号者系“文化名流”对深圳文化形态给出的定义)鸭行鹅步,有时候噢,我还会这么庸人自扰的想一想的。


201154,星期四
12#
发表于 2011-11-13 21:55:32 | 只看该作者
商经79级校友回母校聚会
  2009年10月24日,商经79级校友荣归母校,齐聚一堂,共同庆祝入校30周年。
  上午9:30,79级商经同学相聚在首义校区中南楼的会议室内参加师生座谈会。他们济济一堂,欢声笑语,沉浸在久别重逢的喜悦之中。工商学院院长陈池波教授和当年授课教师及辅导员也一同出席了本次座谈会。
  首先,校友代表——当年商经79级班长,留校任教、曾任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的张新国教授发表了讲话,感谢母校及学院老师们对自己的精心培养,并感谢学校给大家提供这样一个相聚母校的机会。接下来,由工商学院陈池波院长代表学校向全体校友们表达了对校友同学的热烈欢迎和诚挚问候,并向校友们介绍了工商管理学院在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感谢校友们对学院发展一直以来的支持,希望能够和校友们一起把工商学院发展得更好,共创辉煌。
  座谈会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友会专职副主任温习老师宣读了校友总会的慰问信,并向各位老校友介绍了目前全国各地校友会的情况,希望校友积极参与当地校友会的建设。
  各位校友畅谈毕业二十多年以来的人生道路是座谈会的重要议题之一,在短短的时间内大家都不忘对母校、学院及老师当年的辛勤培育表达感激之情。
  在座谈会最后,首席座位上的老师们纷纷发表讲话,对校友们如今取得的成就表示欣慰,希望各位同学事业有成,继续为社会为祖国发光发热,做出贡献。辅导员彭腊香老师回顾了当年师生亲如一家人的情景,祝同学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彭星闾老教授向各位校友表达了自己的期望与祝福,希望大家谨记“静、净、进”三字, 时刻保持创造力和控制力的统一,以宁静致远的心态不断进步。劳再鸣老师则为大家吟唱了诗词名作《春晓》,用歌声把美好的祝愿献给在座的各位校友,同学们随着老师节拍一起鼓掌,叫好声不绝于耳。
  座谈会结束后,各位老校友向老师们赠送精心准备的专程从深圳带来的礼物,表达自己感激的心意,并一起合影留念。
13#
发表于 2011-11-13 21:59:06 | 只看该作者
中 华 吟 诵 周 简 报(转帖)
2009年10月13日   第二期
撰稿:中华吟诵周组委会新闻组    编辑:梁艳   校对:刘剑
动态
“吟诵与教育”论坛顺利召开】“吟诵与教育”论坛于2009年10月13日上午9:00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大厦开幕,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姚小鸥教授主持该论坛,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教授作为评议人出席了论坛活动。
论坛首先由台湾汉语研究会会长傅万寿先生发言。傅先生针对台语文读教学与吟诵作了精彩的论述。厦门双十中学高级教师陈水龙先生介绍了厦门小学推广吟诵教学的概况,陈先生将小学的吟诵教学方式生动地概括为“母鸡带小鸡”,并感谢政府对吟诵活动的大力支持。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苏民先生为大家介绍了吟诵古文在断句上的收获。华南师大附小语文高级教师陈琴老师把她在小学教学中推行吟诵的尝试与大家分享。来自韩国的李炳汉先生在论坛上用韩语吟诵诗歌,引起了嘉宾们的强烈反响。劳再鸣先生现场吟唱了由他自己谱曲的《春晓》,赢得了在场嘉宾热烈的掌声。最后,中华慈善总会“国学工程形象大使”哈辉女士从新女性的独特角度,阐释了她对吟诵的认识,她认为女性将会对推广吟诵起到重要作用。

“吟诵的学理”专场研讨】2009年10月13日14:30 “吟诵的学理”专场探讨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大厦举行,大连图书馆馆长张本义先生主持本次讨论,来自台湾的世新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更生先生为本次讨论作评议。
首先发言的是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侯孝琼先生,她针对传统诗文的吟诵方式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用湖南话吟诵。张本义先生为吟诵和诵读作了界定,还提出了吟诵应该悦耳的观点。世界汉诗联合会执行主席钱明锵先生对于诗词吟诵提出了断句、咬字等原则,对吟诵有规范性作用。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员戴学忱先生提倡在用普通话吟诵之外,也应该用方言推广,才会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台湾汉语研究会会长傅万寿先生用四个例子说明了河洛切音与吟唱的关系。广东分春馆门人、粤语吟诵家吕君忾先生认为吟诵要有音乐感,吐字要清晰。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党总支书记施榆生先生对他在漳州推广吟诵教学的情况作了介绍。韩国祥明大学中文科教授朴锡先生“大巧若拙”的审美观将诗歌概括为朴素美、单纯美、平淡美,并用粗犷豪迈的音色吟诵了汉诗。
第二节由侯孝琼先生主持,钱明锵先生评议。王更生先生提到要调动多方面的力量扩大诗词曲赋的影响,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林东海先生着重讨论了吟诵与诗的关系问题。最后叶嘉莹先生介绍了诗歌中行发感动的作用与吟诵传统的关系,叶先生认为吟诵是把诗的生命用声音带到内心之中,吟诵一定是发自内心的感动。
在会上,嘉宾们激烈讨论,各自阐述了对吟诵理论的理解,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述了吟诵理论,有力地推动了吟诵理论的发展。

“关于吟诵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专场研讨】2009年10月13日14:30,以吟诵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为主题的专场研讨正式开始。本节讨论会的主持人为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系孙永忠教授,评议人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陈少松教授。
唐调传人陈以鸿先生在发言中回忆了唐文治老先生作文为人轶事,提出应加强传统文体创作,尤其是加强骈文等文言文创作的观点。81岁吟诵曲家陈炳铮先生在其后的发言中呼吁发展我国的吟诵事业,表示应该收集整理传统吟诵调,以达到传承保护的目的。河南大学教授华锋先生则在《谈父亲对吟咏研究的贡献》中,展示了两代人研究吟诵的心血。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姚小鸥教授认为,吟诵具有普遍的社会价值,应该把吟诵提高到哲学高度来思考,才能做出更大幅度的改变。来自北京语言大学速成学院的李凤琴老师则认为应从吟诵中继承古文的语言美音乐美,升华古人遗训。淮阴师范学院副院长张强先生则在随后的发言中提出了关于现在吟诵发掘整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吟诵的推广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经过简短的休息,第二节讨论开始。第二节讨论由华锋教授主持,陈炳铮先生评议。第一位发言嘉宾、台湾汉语研究会会长傅万寿先生在简单介绍了台湾方面对母语用字方面的颠覆后,声情并茂地用闽南语进行了吟诵。同样来自台湾的孙永仁教授向各位嘉宾简单介绍了辅仁大学开展吟诵传统的情况,这为大陆吟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其后,昆曲教育家张卫东先生提出了官话不可失,入声不可无,以雅代雅,以俗代雅的观点,认为应该以官话体系为标准,部分普通话的语言为推广。而陈少松先生简要地介绍了南京吟咏的现状。其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郑张尚芳先生则从上古音律的角度探讨了吟诵的部分原理。

“吟诵与教育” 专场研讨 】“中华吟诵周”分组讨论活动第三组“吟诵与教育”讨论在2009年10月13日14:30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大厦正式开始,讨论由浙江大学吴洁敏教授主持,广州市番禹小学语文教科员汪秀梅老师评议。
会议第一节首先由上海嘉定第一中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康定老师以诵视频的方式介绍了嘉定一中所开展的各种各样的吟诵活动,并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申自强老师指出要让吟诵之音回到教育之中,通过吟诵来传承中国传统的阳刚之气,我们要认真研读经典为吟诵寻找出路。冯哲老师认为要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让孩子主动接近吟诵。中国传媒大学的曾田力老师用生动的例子说明了年轻人应该用一种自然情怀才能更好的传承中国文化。接着大家针对吟诵与教育的关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陆澄教授认为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务实,提出了朗诵与吟诵在教学中的关系是“主食”与“点心”的关心,吟诵要根据实际条件进学校,针对陆老师的观点劳再鸣教授则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和音乐结合起来,并希望语文老师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学习作曲。大家针对这些问题都各抒己见,讨论场面非常热烈。
会议第二节由浙江大学教授吴洁敏先生首先发言,他把朗诵分为表层朗诵、节律朗读、情韵朗读三个层次,情韵朗读不仅表现声音的抑扬顿挫之美,还传达了情感信息,更能感染人。朱文君老师认为把吟诵引进校园的关键是要激起学生的兴趣。汪秀梅老师讲述了她自己的小学语文吟诵教学的经验。杨文华老师认为非常有必要发掘古代好的教学方法,吟诵抓住了语文教学中的根本问题。黎水生老师认为吟诵教育应以开放的姿态兼收并蓄,吟诵不应该排斥朗诵吟唱。各位老师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古文适合吟诵,白话文适合朗诵。

多彩吟诵晚会】“中华吟诵周”系列活动之“多彩吟诵——中华传统吟诵汇萃”专场表演于2009年10月13日晚上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厅隆重举行。全国各地吟诵专家和海外吟诵派别代表参加了活动并奉献了精彩演出。
活动由著名吟诵家、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徐健顺先生主持。活动按照吟诵内容的文体分为古代官话体系的吟诵、楚辞、古体诗乐府、近体诗、词和文赋六个部分。各流派、各方言区的吟诵专家在舞台上进行了声情并茂的吟诵表演。
著名语言学家郑张尚芳先生和台湾语言学家傅万寿先生分别用上古和中古的音调吟诵了《诗经》中的名篇《关雎》。蜀派古琴家黄明康先生饱含热情地弹唱《离骚》。此外,南开大学教授叶嘉莹先生也现场吟诵了杜甫的《赠卫八处士》。常州学派代表人物屠岸先生也奉上了精彩的近体诗吟诵: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吟诵曲家盘石先生为现场观众吟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员戴学忱先生吟诵了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名作《声声慢》。世界汉诗联合会执行主席钱明锵先生吟诵的《前赤壁赋》和来自韩国金致逵的《论语》也受到现场观众的喜爱。
14#
发表于 2011-11-13 22:01:23 | 只看该作者
2009年10月12日上午,以中华吟诵为主题的大型文化活动“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在京拉开帷幕。活动由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音乐学院联合举办,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承办。全国政协常委、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席高占祥和语言学家、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马庆株、中央精神文明办调研组副组长陈瑞峰和原国家外文局局长范敬宜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讲话。 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吟诵界盛会。在历时一周的活动中,主办方先后举办了5场展示不同流派以及普通话吟诵的高水平演出、4场高层次学术论坛、10多场 “吟诵进校园”公益活动。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金秋十月,300多位海内外热爱吟诵的同好云集北京,展示不同流派的吟诵风采,研究学理。开幕式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吟诵名家为大家献上了精彩纷呈的吟诵演出,吟咏诗词、诵读文赋。由于吟诵没有准谱,没有定调,没有被很好地记录、保存和整理,只是在教授者和学习者之间口耳相传。一百年前,吟诗就如同写字一样,是每个读书人的基本功,可是如今连听过吟诗的人都很少了。
  来自宝岛台湾81岁高龄的王更生老先生颤抖着双手,用流传于河南洛阳一带的河洛音吟了一首苏轼的《水调歌头》。他沉浸在吟诵的意境之中,声音虽然不大,但情感体现了诗词的原意,情调优美,曲调婉转,再现了文人对风吟咏、对酒当歌的潇洒与诗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多次扮演过伟人邓小平的国家一级演员、朗诵艺术家曹灿先生,与川派古琴传人黄明康女士一起带来了这首《诗经·蒹葭》。一人吟诗,一人抚琴,感情细腻饱满,琴声起伏婉转,声琴合一,错落有致,听得嘉宾们如沐春风。
  开幕式上还有一个特别的来宾———北京语言大学的外籍教师任盛福。他用唐调的吟诵方式吟了一首诗。任盛福是不折不扣的中国古代文学“发烧友”,他说,三年前他的汉语水平还比较低,在老师的帮助和熏陶下,他开始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然后试着背诵古文名篇。“背诵很难,但是背诵之后能够更深地了解每篇古文的意义。再后来我开始朗诵,朗诵也是很美妙的一个传统,去年我听大家在吟诵,我觉得吟诵比朗诵更美妙。”台下一片欢笑,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了这位“唐调”的跨时空洋弟子。
  “中华吟诵周”活动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和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调研组联合主办的“中华诵”系列活动之一,是中国吟诵界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响应中宣部、中央精神文明办公室、教育部、国家语委、文化部、民政部联合发起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号召而举办的。
  吟咏之美
“诗文之美——音乐美。在古代传授《诗》学,均配以弦乐歌咏,称“弦歌”。《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东汉以后,凡诗文皆可吟诵,历代的歌诗(诗、骚、乐府、词、曲等)在不能歌之后,亦用吟诵之法传承。因此文人皆会吟诵,唱和酬答,教育学习,均用吟诵。历史上有很多吟诵名家,如谢安、王阳明等。如今,吟诵仍然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10月12日晚,传统吟诵代表流派唐调专场“唐调儒风”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厅隆重举行,活动在专题片“大儒大学之音——唐文治先生与唐调”中拉开帷幕,回顾了唐文治先生的吟诵技艺、办学理念,展示了唐调吟诵的特殊魅力和唐文治先生的贡献。
  10月13日晚,“多彩吟诵——中华传统吟诵荟萃”专场表演于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厅隆重举行。全国各地吟诵专家和海外吟诵派别代表参加了活动。著名语言学家郑张尚芳先生、台湾语言学家傅万寿先生、蜀派古琴家黄明康先生古琴弹唱《离骚》、南开大学教授叶嘉莹先生、常州学派代表人物屠岸先生、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员戴学忱先生、世界汉诗联合会执行主席钱明锵先生、以及来自韩国金致逵先生在舞台上进行了声情并茂的吟诵表演。
  10月15日下午,“国内传统吟诵雅集”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音乐厅举行。专家们分别用粤语、北方话(北京)、吴语(常州)、北方话(官话)、赣语、吴语(无锡)、北方话(河洛)、北方话(东北)、白话(白族)和客家话进行了吟诵。雅集展现了中国不同方言区域丰富多彩的吟诵方式,或悲怆凄婉,或雄壮开阔。
     10月16日下午,“韩日吟诵传统雅集”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音乐厅举行。来自韩国、日本的吟诵专家及演员献上了精彩绝伦的表演,展现了韩日独特的吟诵风格。汉诗文吟诵是汉文化圈的共同文化遗产,很早就流传海外。这些吟诵有的是用汉语,有的是用本国语,有的是用本国语的转读音,缤纷多姿。日本和韩国吟诵代表团,分别集中了本国最优秀的各种流派的吟诵专家。节目丰富多彩,而且伴奏伴舞美仑美奂。韩日代表团的演出完美结合了中国与韩日吟诵文化,展现了吟诵的另一种风貌和魅力。
  10月16日晚,“普通话吟诵专场演出暨 “中华吟诵周”闭幕式在国家图书馆音乐厅嘉言堂正式开演。国务院办公厅秘书长马凯、教育部语用司司长王登峰、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韩经太教授等出席。演出荟萃了精华和普通话吟诵,有现代创作的诗词吟唱曲目,如黄明康女士作曲的《离骚》古琴弹唱,她以独特的嗓音阐释古代诗人屈原的伟大作品。香港吟诵学会的李明先生作曲的《静夜思》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北京语言大学任盛福和留学生天宇所吟诵的长诗《木兰辞》,吐字清晰,吟诵流畅,晚会的成功,为 “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拉上了帷幕。
  在这些演出中,最让人感动的是叶嘉莹、陈以鸿、陈炳铮、冯其庸、侯孝琼、屠岸、钱绍武、王更生、苏民这些吟诵大家,他们都已年届八十以上,但是仍然积极地参加每一场活动,在每一次吟诵中都倾情表演,有时还主动加演节目。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为往圣继绝学”的赤诚之心。他们自幼或是由于家学或是出自师承学习了诗文吟诵,深谙吟诵之美。吟咏之间,诗文的音韵之美与经典的精神内涵伴随了他们的一生,当吟诵濒临失传之时,他们感到义不容辞,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把吟诵推广开来,传承下去。
吟诵进校园
   “吟诵进校园”活动于10月14、15日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四中、采育中学、清华附小、崇文小学等学校举办,专家们在各所学校进行了学术讲座、吟诵表演、互动教学、学生联欢等,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吟诵进校园”活动把校园作为寻求吟诵发展的沃土,激发、培养青年学子对吟诵、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扩大了吟诵的影响力。
  在“吟诵进校园”系列活动中,北京语言大学、首师大等活动引人注目。10月14日上午,叶嘉莹、傅万寿、王恩保、戴学忱、魏嘉瓒、劳再鸣、李明等多位海内外吟诵界的专家学者相聚北语,就中国古典诗词教学与吟诵的关系、吟诵的艺术感与发展方向等问题展开讨论,并与中外师生互动,现场表演诗文吟诵。
    八十六岁高龄的知名学者叶嘉莹女士在会议上做了精彩的中心发言,她说,中国吟诵传统十分悠久,《周礼·春官·大司乐》中便有记载:“(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诗歌要引起人的兴发感动,不能仅仅凭借它的意思,还要结合它的声音,“诵”的含义便是以声节之。她以自身经历为例说,吟诵是“你把声音给经典,经典以生命酬答你”。吟诵经典,深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感情与哲思,久而久之,经典的精神就会融入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命境界也会像古人一样博大深沉。
  反响与回音
    這次盛會吸引了中国内地各省市的吟诵专家、学者、从事吟诵教育的中小学教师,来自香港、台湾、韩国、日本的吟诵代表团。有德高望重的学者、艺术家、教育家,有关心吟诵事业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地方政府代表。韩国姜求律先生吟出诗句“云开万国同看月”。叶嘉莹教授说:“喜见中华吟诵周举办成功,希望宝贵的吟诵传统得到传承。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通过私塾和官学教育体系口传心授,流传至今。
  20年代,唐文治先生、赵元任先生为大力保存和推广吟诵呕心沥血。1948年唐文治先生两次录制唱片,发行海内外。1946年为解决台湾推行国语之难,北大中文系召集几十位著名学者,发起“吟诵与教育”研讨会。80年代许多学者聚会常有吟诵,2008年,常州吟诵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吟诵保留比较系统的地区有江苏常州、福建漳州、广东广州、湖南长沙、河北河间、北京等地。   
   專家在“吟诵学理”研讨论坛上,针对传统诗文的吟诵方式、断句、咬字、普通话、方言、、音乐感,吐字清晰。韩国祥明大学中文科教授朴锡先生以“大巧若拙”的审美观将诗歌概括为朴素美、单纯美、平淡美,并用粗犷豪迈的音色吟诵了汉诗。王更生先生提到要调动多方面的力量扩大诗词曲赋的影响,,叶嘉莹先生介绍了诗歌中兴发感动的作用与吟诵传统的关系,指出吟诵是把诗的生命用声音带到内心之中。
  在“吟诵与教育”的论坛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苏民先生为大家介绍了吟诵古文在断句上的收获。中华慈善总会“国学工程形象大使”哈辉女士从新女性的独特角度,指出女性将会对推广吟诵起到重要作用。中国传媒大学的曾田力老师说,年轻人应该用一种自然情怀才能更好的传承中国文化。最后达成共识:古文适合吟诵,白话文适合朗诵。在“关于吟诵的抢救、保护和传承”论坛上唐调传人陈以鸿先生在发言中回忆了唐文治老先生作文为人轶事,提出应加强传统文体创作,尤其是加强骈文等文言文创作的观点。
    吟誦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来源:《北京语言大学校报》
15#
发表于 2011-11-13 22:03:36 | 只看该作者
吟诵专家相聚北京语言大学 畅谈吟诵艺术之发展2009年10月14日上午9点,叶嘉莹、傅万寿、王恩保、戴学忱、魏嘉瓒、劳再鸣、李明等多位海内外吟诵界的专家学者相聚北京语言大学,就中国古典诗词教学与吟诵的关系、吟诵的艺术感与发展方向等问题展开讨论,并与中外师生互动,现场表演诗文吟诵。本次活动是大型文化活动“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系列活动之一。北京语言大学校党委书记王路江出席会议,活动由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筹)理事长韩经太主持。



王路江书记在“吟诵进校园北语专场”活动伊始,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情的欢迎,她说,专家们所做的研究吟诵、传承中华文化的工作与我校的办学宗旨不谋而合。北京语言大学有“小联合国”之称,素以教授汉语、传授中华文化为己任,建校40多年来,已经为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十一万余名懂汉语、熟悉中华文化的留学生,目前在校的留学生就有六千多名;我们在国外建有15所孔子学院,有一百多位老师在海外教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



王书记说,本次“中华吟诵周”大型文化活动是吟诵界的一次盛会。吟诵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不但能让人领略中国文字独特的音乐美、韵律美,还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体味作品中所涵蕴的感情,丰厚了我们对生命的理解。诸位专家所研究的吟诵艺术,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我们今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的方式,这些都与我校的工作紧密相连。所以学校拨出专款,支持本次“中华吟诵周”活动,韩经太教授等同志为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的建立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我们学校也身体力行,开展了针对教师和中外学生的吟诵培训,希望更多的人能认识和学习吟诵,也希望中华吟诵能够随着学校的文化教学、随着孔子学院的教学在海外开花结果。



八十六岁高龄的知名学者叶嘉莹女士在会议上做了精彩的中心发言,她说中文的特点是独体单音,学习中国古典诗词,单纯靠背诵是难以把握诗歌令人兴发感动的美感的,韵律是诗歌美感生命的一部分,把握住韵律对于诗歌学习非常重要。中国吟诵传统十分悠久,《周礼·春官·大司乐》中便有记载:“(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我们可以从《周礼》的笺注中考察到太师教育国子时,是强调诗歌的“兴”的,“兴”是人的兴发感动,这种内心情感是作诗的动机。诗歌要引起人的兴发感动,不能仅仅凭借它的意思,还结合了它的声音,“诵”的含义便是以声节之。“言”和“语”强调的是不仅仅情动于中,还要形于言,才能成为诗,成为作者能写出、读者能够感知、并一直流传的好诗。在学习古诗词中,掌握平仄声律的背诵是必要的,背熟了,诵出韵味儿来了,就自然能掌握诗歌的平仄了。叶教授还以自己经历为例,在生活艰辛之时,她以少时背诵过的《论语》中的“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等人生哲学激励自己,使自己能够安贫而乐道。她说,吟诵是“你把声音给经典,经典以生命酬答你”,吟诵不仅仅是一种声音的技巧,而是与我们自身的生命紧密相连的,吟诵经典,深入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感情和哲思,久而久之,经典的精神就会融入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命境界也会像古人一样博大深沉。叶教授还强调,对吟诵的培养要从小孩子做起,最好是在幼儿园时期开始教授孩子们吟诵,加上游戏和舞蹈,以“古诗唱游”的方式进行,提起小孩子的兴趣,自然可以将吟诵推广普及,也会提高国民素质。



来自台湾的傅万寿先生在会上提到台湾现在的国语文教学情形,现在台湾非常排斥文读(文言文),更不谈吟诵了。傅先生希望以吟诵来唤起台湾民众对于古代文化的记忆和认知。他还以闽南调当场即兴吟诵了朱熹的《大学章句序》。



香港吟诵学会会长李明先生提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美,吟诵音乐能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不妨也可以当做人生的一个重要兴趣。而读书的目的是做人,几十年来的音乐教育若仅仅集中于技术教育是非常不够的,要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体验人生的丰富内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戴学忱先生谈到,在叶嘉莹先生的影响下,她从吟诵诗到吟诵词,深刻地体会到了吟诵对音乐的创作重要性,可以通过吟诵来调整歌词创作的平仄。戴老师当场以她改良的江西调子吟诵了李清照的《声声慢》,她声情并茂的表演博得了在场专家及与会师生的热烈掌声。魏嘉瓒先生分别以苏州调、常熟调,以及当年自己在南京大学音韵课上学习到的音调表演了《枫桥夜泊》和自己创作的两首诗歌。



北京语言大学王恩保教授为欢迎叶嘉莹先生的到来,特意作诗一首,北语教授常敬宇先生泼墨题写此诗,劳再鸣先生也为此诗谱曲。会上,王教授和劳先生当场深情吟诵此诗,并将诗卷赠予叶嘉莹先生,令叶先生深为感动。赠诗活动把座谈会推向高潮。



参加本次座谈会的嘉宾还有一位八岁的小朋友杨依玲,她在会议的最后,用童稚的声音高声吟唱了李明先生作曲的《渔歌子》,并与父母合作吟诵了《静夜思》,博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整个会议在全场齐诵《静夜思》一诗中圆满结束。



14日下午,李明先生与劳再鸣先生还在北语作了专场的吟诵讲座与吟诵表演。



“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活动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和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调研组联合主办的“中华诵”系列活动之一,是中国吟诵界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响应中宣部、中央精神文明办公室、教育部、国家语委、文化部、民政部联合发起的关于在全国范围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号召,抢救、研究、传承、宣传、发展、推广中华吟诵而举办的大型文化系列活动,也是首届以中华吟诵为主题的文化活动。经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研究决定,下拨专款,由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筹)联合主办。“吟诵进校园活动”是“中华吟诵周”系列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在中小学和大学中推广吟诵,10月14日和15日,会议安排多位吟诵专家到学校开展吟诵教学观摩、吟诵教学讲座、吟诵基本方法培训、吟诵交流与展示等活动。
16#
发表于 2011-11-14 01:50: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6:41 , Processed in 0.06021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