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廖红球:网络文学成为新世纪民族文化新的标志形态之一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6:39:09 | 只看该作者
网络文学:新世纪文学的裂变

    二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有着重大的差别。它根源于两者信息媒体的不同。前者属于比特形态,后者属于原子形态。信息媒体由电子化的比特取代传统的原子形态,是社会的一场重大革命。比特具有完全不同于原子的性质:没有颜色、尺寸或重量;能以光速传播;是信息的最小单位;是一种存在的状态;是数字化计算中的基本粒子。比特可无限复制,超越时空障碍,不存在任何边界和疆域。它是一种新的“DNA”突变基因,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内核,并创造出全新的观念和社会。电脑网络是信息时代全新观念的基石和生发点。莱茵戈德的《思想工具》(1984)对信息革命作了形象比喻:毛毛虫要蜕变为蝴蝶之前,须经历独特的生理变化。成虫细胞和毛毛虫细胞几乎完全不同,它们在蛹体里制造菌体。毛毛虫的细胞随之死亡,新生菌群连接起来形成了蝴蝶的身体构造。就在某一刻,过去在地面上爬的毛毛虫,经细胞蜕变之后重新组合,从蛹中飞升起来,成了春天空中五彩缤纷的蝴蝶。人类接纳新知的过程和蛹蜕变为蝴蝶的变化极为相似。事实上,希腊文中,蝴蝶和灵魂都被称为“psyche”。⑼(P239)网络文学就是从传统文学这个“蛹体”中飞出来的一只缤纷灿烂的“蝴蝶”。
  那么,网络文学具有哪些鲜明的艺术和美学特征呢?
  体裁边界的模糊昏暗。它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网络文学同传统文学的相互交融和渗透。它们之间没有清晰的边界,只有一条宽窄不等、昏暗模糊的地带。传统文学一旦上网,就改变了本身的性质,具有了网络文学的色彩;网络文学下载到传统的刊物上,那就是传统文学的形态,两者可以相互转化。2.网络文学同其他艺术形式和电脑技术的渗透和结合。网络文学仍然以语言媒介为主体,或配上背景音乐,或配上照片和图画,加上美观的字体、符号,艺术的排版和构图,大大增强了网络作品的艺术魅力,形成一种崭新的文学形态。超文本的技术,使网络文学的艺术形象呈现立体叠合,并为读者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3.网络文学的作者超越了传统文学专业作家的圈子。由于网络提供了平等的文本发表机会,许多人从未意识到的文学天赋和创作潜能为网络所激活,并得到了空前的才华展示和能量释放。网络文学已不是专业作家的专利权了,人人都有可能成为网络文学的作者。
  形象手段的多媒体方式。传统文学塑造形象主要依靠文字的单媒体,读者通过文字符号去进行艺术的想象和再创造。而网络文学是采用包含文字在内的多媒体手段进行文学形象的塑造。它意味着人们可以同时使用几种感觉通道,而且可以根据读者的需要自由选择路径。多媒体以电脑技术为基础,实现了不同媒体的新的艺术综合。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认为:“它必须能从一种媒介流动到另一种媒介;它必须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件事情;它必须能触动各种不同的人类感官经验。”(P91)“技术和人文科学、科学和艺术、右脑和左脑之间,都有着公认的明显差异(不管这种差异有多少是人为的)。刚刚萌芽的多媒体很可能像有些学科——比如建筑学——一样,在这些领域之间架起桥梁。”⑽(P100)就网络文学而言,所谓多媒体是以文字媒体为主,包括声音媒体和图像媒体(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它们之间可以进行完善的信息交互、转换和融合。
  然而,多媒体手段也有不足之处。多种媒体的通道有时会相互干扰和妨碍,它留下的想象空间十分有限。由于其表现方式过于具体、形象,因此难于找到想象力挥洒的空间。相反,单一文字能够激发意象和隐喻,使读者从想象和经验中衍生出丰富的意义。阅读传统小说时,是读者赋予它形象、声音、颜色和动感。要真正感受和领会“数字化”的意义,同样需要个人经验的延伸。多媒体作品如果越生动、形象、具体,其艺术想象创造的空间就越小。在这个含义上说,传统文学媒介往往能通过意象和比喻等手段,充分调动读者的创造性想象,而网络作品就略逊一筹。但是,网络文学的超文本手段,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它自己在这方面的缺陷。
  故事情节的非线性叙述。传统文学作品在情节叙述上,本质上是线性的。它显著的特点是情节叙述的顺序性。它不仅指作品情节的发展有着明确的先后次序,而且还包括某些时空颠倒的情节叙述,甚至没有时空顺序的意识流片段叙述。不管属于上述那种情况,这类作品印刷在报刊或书籍上以后,其情节叙述的顺序是固化的、线性的。人们在阅读作品时只能按照固定的顺序一页页读下去。而网络文学作品的情节叙述,是一种非线性的、待组合形态。它采用网状结构组织块状信息,没有固定顺序,就像是一个全息的、多维的、几重时空的重叠。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审美情趣、知识结构、功利目的,对情节进行独特的非线性的重新组合。因为人类思维的大脑本身就是一种网络结构,其信息的存储无法用时空坐标去进行定位,它存在着多种路径,不同的联想导致不同的检索结果。
  结构模式的全息开放。传统文学作品的结构是封闭的,它们自我完足、彼此无关。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时,无法调用另一部作品的信息,更不能将后者的信息纳入到当下阅读的作品结构中来。而网络文学作品中的超文本却超越了个别作品的局限,使众多文本互联为一个大文本结构系统。超文本是含有热单词、热短语或热图形的文本,是一种互联程度很高的文字叙述。它以结点为单位组织信息,结点与结点之间通过链加以连接,构成表达特定内容的信息网络。信息空间完全不受传统书籍物理三维空间的限制,要表达一个构想或一连串想法,可以通过一组多维指针,来进一步引申或辨明。读者可以激活某一构想的引申部分,也可以完全不予理睬。超文本可以想象成一系列可随读者的行动而延伸或缩减的结构和信息。各种观念都可以被打开,从多种不同的层面予以详尽分析。超文本的这种全息辐射功能,使得网络文学的结构处于一种动态的、无限的开放状态。网络文学的这种开放性结构,使作品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使真正的个性化阅读成为可能。
  然而,传统文学文本和网络文学的超文本是一种互补结构,是事物的一体两面。传统文本的结构在人类心理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训练和提高人们的逻辑推理能力。超文本结构虽然能增强人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有助于拓宽思路,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但却会削弱定向性的思考深度。
  艺术形态的流动不息。电脑网络上充满了信息流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存在静止不变的固化信息。网络文学也总是处于流动的状态,其表现形态呈现为一种灵活多变的格局。就文本自身来说,传统文学属于一种单维平面、自足封闭性结构。尽管作者有时留下了情节空白,提供了艺术想象的天地,但它仍属扁平的静态结构,缺乏厚度感和立体的延展性。其信息的流动有终极的边界。网络文学,尤其是它的超文本形态,是一种具有流动性的开放性结构,它处于多个维面的交叉点上,向多重时空辐射和伸展,具有无限大的结构空白和读者参与创造的浩瀚空间。它有着众多的交互式开放节点,可以伸向其他任何地方的相关文本。它的解读还允许自由选择的节点放大,从而使电子文本的结构呈现为个性化的变化格局。网络文学可以进行网络化或接力式的集体创作,任何一个作者都可以变动文本的结构,改写其中的情节和结局。集体创作的电子文本,总是处于动态之中,不会有终极的形态。网络将更加重视文学作品形成的过程,而不是为了展现其最后的成品。
  美学欣赏的读写互动。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只有在读者的美学欣赏中,才能得到比较完美的实现。传统文学作品的美学欣赏,常常是单向度的。读者虽然具有充分的艺术想象和创造空间,但对另一极即作者和作品,无法进行沟通和施加影响,不能改变原创作品的形态。而网络文学的欣赏却是双向度的,它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美学欣赏的交互性。尤其是网络文学的超文本,使作品的作者和读者相互沟通。作者可以在网络上对自己作品进行解说,回答读者的提问,并提供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创作动机。读者可以直接参与作品的创作,改变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命运和事件结局。美国路易斯?罗塞托认为:“互动性让身为内容的创作者能够和其他内容建立起关联,把你的东西摆在别人的作品中,加深你的分析和情景于其他人的关联,也让你对发表的分析有联想性(因此也较深入)的了解。网络真正的力量在于互动性,因为互动性创造了社区并且联合社区内的使用者。互动性让人们对作品、主题、趋势和当中的想法产生兴趣,同时让作品有生命,不断进化,维持使用者的参与程度。” ⑾(P243)
  作品信息的资源共享。电脑网络的重要价值或特点,就在于信息资源的共享。因此,网络文学作品也应为网络成员所共享。作者从网络上得到回报的,主要的不是经济上的利益,而是作品的影响力和声誉度。网络作品的版权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是作者应该具有是否在网上发表作品的决定权。文学资源共享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经原创作者同意而上网的作品,二是作者在网络上创作的作品,它们都将为网络成员所共享。作者的权利在网络上将逐渐趋于淡化。作者和读者的界线越来越变得模糊不清。作为一个网络成员,不仅应该具有无偿奉献信息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享有免费获取信息的权利和待遇。目前国内出现的几起关于网络传播传统文学作品侵权的官司,就可以看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诸多方面存在着观念或实际上的冲突。但在一些基本原则上应有相通之处。我们一方面要保护作者的权益,一方面又要能促进网络发展和信息流通。著作权的实质是保护作者在经济等方面的利益。在网络上传播他人的作品,需要征得作者同意,同时每一个作者也有义务向网络无偿提供信息。当然,在网络上使用他人的作品,也必须维护原作者的署名权,这是最基本的原则。网络社会是对现实社会的整合和提升,体现了现实社会的深刻变化,是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规则。在网络规则中起作用的不是特定的地域性法律和制度,常常是人们公认的道德、良知和正义。

    三
  网络文学的出现,对传统文学理论和批评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它是21世纪文学研究的热门课题。网络文学已经越出了传统文学的疆域,成为一种跨学科现象。关于网络文学的诸多问题,还有待于探索和研究,比如网络文学的科学内涵和艺术范畴,网络文学的兴起和发展历史,网络文学的体裁种类和艺术样式,网络文学的独特创作手法,网络文学的美学欣赏方法和方式,网络文学的批评理论和批评标准,网络文学的传播手段和途径,网络文学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等等。网络文学的研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协作攻关。它将开辟出一个极富诱惑力的新的研究领域,给文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网络文学是一种崭新的文学形态。它具有勃勃的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向我们展示出无限宽广的发展前景。虽然现在电脑网络上还存在着许多无序的现象,如黑客、黄色信息、电脑病毒、电脑刑事犯罪、电子邮件炸弹等等。其中也包括网络文学中的版权纠纷、剽窃他人创作成果、散发垃圾信息等现象。然而,无序常常是有序的根源,有序会从无序中产生。事物的发展经常是从无序到有序。比利时伊?普里戈金在《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中认为:“在所有层次上,无论是宏观的物理学的层次,涨落的层次,或是微观的层次,非平衡是有序之源。非平衡使‘有序从混沌中产生’。”(P342)他还引用皮尔斯的话说,“力从长远看来是耗散的;机遇从长远看来是聚集的。能量按正规的自然规律耗散着,也正是按这些规律,伴随着越来越有利于它靠机遇而重新聚集的环境条件。” ⑿(P361)现实世界的绝大部分不是有序的、稳定的和平衡的,而是充满着变化、无序、多样性和过程的沸腾世界。有序和组织可以通过一个“自组织”的过程从无序和混沌中“自发地”产生出来。墒不仅向着无组织性滑去,在某些条件下它本身会成为有序的根源。至少在非平衡条件下,墒不会削弱而是会产生有序和组织——进而会产生革命。非平衡可能成为有序的源泉。这个规律也同样适用于网络文学。网络文学最终将从现在的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系统,从而展示出一个像蝴蝶般五彩斑斓的网络文学新世界。
    [参考文献]
  ⑴ 方舟子《网络化的文学》,《中国青年报》“数字青年”周刊1999年11月8日,   http://www.cyd.com.cn/szqn/home/GB/default.htm
  ⑵《新语丝》“读书论坛” 1999年12月9日,http://www.xys2.org/cgi-bin/mainpage.pl
  ⑶《网络文学如同卡拉OK》,《 广州日报》1999 年11月17日,http://www.asia1.com.sg/gzbao
  ⑷《新语丝》电子文库http://www.xys2.org,2000年1月18日。
  ⑸ 陈方《文学精神的网上回归》,《光明日报》1999年10月27日。
  ⑹《网络文学》1998年11月24日,http://www.xys2.org/
  ⑺ 同 ⑴
  ⑻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1984年11月。
  ⑼ 美国约翰?布洛克曼《未来英雄》,汪仲 / 邱家成 / 韩世芳译,海南出版社1998年8月。
  ⑽ 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2月。
  ⑾ 同 ⑼。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6:39:53 | 只看该作者
十年,网络文学改变了什么?

艾庄子
2008年7月4日,盛大文学有限公司成立;2008年,恰逢网络文学十周年。十年,网络文学发生了什么?改变了什么?
距离。互联网对我们最大的改变,在于让“距离”消失――于是,在互联网上,我们的阅读·表达·分享一体化:阅读者即创作者,创作者即传播者,传播者即自媒体。网络文学就是在这种独特的方式中发展和演变的:
第一次亲密接触》、《悟空传》、《成都
今夜请将我遗忘
》、《诛仙》、《明朝那些事儿》、《梦回大清》、《杜拉拉升职记》、《浮沉》……

这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吗?不是。就像罗盘和钟表的出现一样,互联网改变了人们对空间和时间的观念。鲜有人注意到的是,除了时间和空间,互联网给人带来的最核心的变化,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改变。
MSN、QQ、SNS、百度贴吧、天涯论坛社区……互联网改变了“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因此,也就正在改变人对自我在变化中的中国中的身份和位置的处境与感受――人生在世,或像海德格尔所说,是在网络之中的;或像马克思所说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自我――互联网塑造了“我”们,独立而不孤立。
时间、空间、自我与人际关系……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对自我和世界认知的思维模式,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感受事件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改变着我们的宇宙观、世界观和历史观(比如“朕即天下,我即宇宙”);因此,也直接改变着我们的阅读·表达·分享的方式,改变着网络文学的概念、内容和形态――网络文学阅读潮流的演变,其实就是中国人在时间、空间、人际关系与自我的变化中变化的轨迹。
读每一本曾经、正在或即将产生影响力的网络文学作品,都是在对着哈利波特式的厄里斯魔镜,阅读中国人正在时间、空间和人际关系的总和中历演的变化。以网络文学为档案,我们将看到,网络正在改变中国!

零距离:阅读·表达·分享“一体化”
或许一语成讖,《第一次亲密接触》首次开启网络文学的大门时,已经象征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最直接的改变:距离――亲密接触,零距离,距离消失――它最有影响力的结果,就是阅读·表达·分享的“一体化”。
在互联网中,阅读·表达·分享都在即时、及时和互动中可以完成。没有距离,所以,这三者之间没有“喘息”的可能。传统意义上作者-编者-阅读者的距离逐渐消失,这种“消失”的渐变过程,恰恰是网络文学演变的内在动力。于是,网络文学十年征程,就是一种距离的演变史:
第一段,李寻欢、宁财神、安妮宝贝,《告别薇安》、《迷失在网络与现实之间的爱情》、《死亡日记》……它们的旗帜是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它扛起了消灭“距离”的旗帜,但是,其内核和精神的代表却是安妮宝贝,我和你、她和他、网络和生活之间距离的消失,不过是一种确认自我并寻找自我与世界和解的可能性之一,一如安妮宝贝多年后表示:“早期的作品,比如《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都是由内心的孩童所写。它们所要展示的,是一个女童的激烈极端,与自我和外界的无法和解。但是从《蔷薇岛屿》开始,这个女童的困惑,已经获得一种试图与自我和解的洁净。”互联网的“零距离”仍然只是一种象征,事实上,距离仍然存在并主宰着一切。所以,这一批网络文学作者后来都不约而同地“距离”互联网,回到生活,重新拉开了“距离”: 痞子蔡重新回归蔡智恒,安妮宝贝进入文学殿堂,两人都成为常态的畅销书作者;宁财神做了编剧,李寻欢作了书商……距离的消失昙花一现。

 第二段,步飞烟、江南、明晓溪、何员外,《小兵传奇》、《昆仑》、《诛仙》、《九州》系列、《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悟空传》……新武侠、新奇幻、新玄幻、新军事、新言情,等等,一切“新”的要摧毁旧的,就像步非烟的新武侠要革掉传统武侠的命。这跟当时互联网要革掉传统的命的“时代精神”同节奏、共进退:新媒体要革掉纸媒的命,电子杂志要取代传统媒杂志的未来、e-book要消灭传统图书――事实上,谁也革不了谁的命,能够革掉的只有彼此之间的距离。正在在此要革掉彼,最后却发现革掉的不过是彼此的距离的过程中,网络文学达到了泡沫化的繁荣,出现了所谓的玄幻文学十大名家、新武侠十大名家等等,比如凤歌、小椴、沧月、步飞烟……
第三段,当年明月、金子、安意如、十年砍柴,《鬼吹灯》、《圈子套圈》、《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全民皆博、全网皆文青、公民写作、自媒体,互联网终于完成了阅读·表达·分享的直接面对面,形成“碎”阅读、“Ge”表达、“秀”分享的重要特征:在互联网中,我们的思维呈现出一种“碎读”(staccato)特性,网络阅读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一种碎片化、个性化、跳跃式的特征;互联网让人人都能表达,人人都在表达,人人都在“Ge”表达:很个性,很个别,也可能很“硌”――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子观点压死人,从愤青PK精英,从范跑跑、郭跳跳到姚抄抄……似乎都具有这个特点;互联网的分享是一种“秀”:一起看,我领秀―― 从“关我X事,我是出来打酱油的”到“让我们一起做俯卧撑”,主贴不重要,跟贴最重要,都能看出一种互联网分享的“秀”。 “碎”阅读、“Ge”表达、“秀”分享的形成,完成了网络文学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跳跃:网络内容正在向深度发展,网络内容正在优质化。比如,2008最重要的图书产品均源自于网络,《窃明》、《浮沉》、《庆余年》、《那一曲军校恋歌》、《如果这是宋史》……
当互联网使得阅读·表达·分享间的“距离”消失时,因为距离而得以存在并获取“距离利益”的出版商、作者、读者的传统出版模式正在被瓦解。即见即得,阅读·表达·分享三位一体化,阅读者即创作者、创作者即出版者、出版者即传播者(自媒体),阅读即出版,成为“互联网出版”真正的革命,比如2006年-2008年穿越文的演变。

时间流:穿越文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006-2008的穿越文学热,可以说充分体现了网络文学阅读·表达·分享一体化的“距离”演变。
第一代的原创穿越文始于2002年左右,伴随着这些穿越文走过的阅读者在2005年左右创造出第二代的穿越作品,并且引发了始于《梦回大清》的系列穿越作品;这些穿越2.0的阅读者在此过程中也开始提起笔来,于是2007年下半年开始,逐渐出现了“穿越3.0”的系列作品,如《一年天下》。它们的特点是,因为阅读前面那些穿越作品才产生创作冲动,并且创造出来的作品在客观上有“升级换代”的功效,如文学品质、讲故事的驾驭能力、细节特质都有显著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早期的创作者也逐渐沦为当前的阅读者,新陈代谢,部分作者重新从阅读者变身为新创作者。
此外,因为互联网时代的文学创作模式的影响,穿越文学还显著体现了“阅读者即创造者”的即时影响,即作品正在创作过程中,阅读者通过提供素材、建议建言,影响着创作的走向,使得作品为阅读者与创造者共同完成,甚至,创作者变身为传声筒或纪录者,使得其成为一个个 “我”们协同创造的作品――就像维基百科一样。真正的创造者不是作品的署名者,而是由“我”们组成的阅读者。因此,出现了署名者的第二部作品远逊于第一部作品,原因是,第一部有“我”们参与,但是,第二部在签署出版合同之后,只能由作者一人完成。
在这种距离的演变过程中, “穿越文”的阅读潮流其实是伴随着互联网就开始流行的,它典型地反映了我们在网络中的时间流的改变:让一个现代的女人或男人穿越时空回到古代,或让一个古代人在因缘际会中“逆穿越”到现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古今分时的直线时间观念,正在穿越中形成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互平行的形态,影响着人们重新去发现时间的本质。
比如,穿越文在网络文学中的演变史,就很鲜明地体现了我们日常的直线时间观:过去、现在和未来。1997-1999年,在网络图书馆中“流行阅读”两大鼻祖黄易《寻秦记》和席绢《交错时光的爱恋》;2000-2002年,在日本的穿越动漫作品《尼罗河的女儿》和《天是红河岸》的影响下,中国穿越界和穿越文开始萌芽;经过两三年的发展,写的人越来越多,类型也越来越成熟,到现在成了高潮:写得好的人比较多,写得好的作品比较多;但是,写得差的人也比较多,写得差的作品也很多;鱼龙混杂;有些人和有些作品,也都成了这个潮流的标志。在这种情况下,2006年,金子《梦回大清》的出版,引爆了穿越文从网络到现实生活的阅读潮流;2007年,系列穿越作品的跟风借势出版,形成了穿越文学年,直到2008年还余波未了。
但是,阅读潮流“兴奋点”在出版中的演变,却很微妙地反映了人在现实生活和网络中的时间观念的转换:从远古到现代,总要有一个“近代”的过渡;这种古代、近代和现代的过渡,在网络阅读中并不是直线进行,而是平行转换的。所以,从古代的穿越文、后宫文到现代的都市文、言情文,当下又正在悄然兴起从古过渡到现代的“民国文”……比如匪我思存《碧甃沉》,以及《衣香鬓影》。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能反映这种“时间流”的改变,却是穿越文中人物在时空穿越中自我的身份和位置所带来的改变。比如,在现代社会里,她具有渺少感,在庞大的社会现实压力面前,人是如此的渺小――虽然小就是美丽的。但在穿越到过去后,凭借在历史教科书中学到的“五千年文明”,能在历史的变化中“潇洒从容”——因为穿越时空,所以知道了一切;因为了解,所以看透,所以潇洒。过去、现在、未来“直线进步”的时间,被集万变于一瞬的那个历史时间点,给完全改变了。
于是,在穿越文的阅读·表达·分享之中,古今分明的“直线时间观”,越来越受到互联网“7X24小时”的动态时间的影响:7X24是互联网时间的符号,但决不是互联网时间的本质。互联网的时间似乎真正体现了柏格森关于时间的观念:时间是绵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不能在直线上截然分开的;过去包含在现在之中,现在孕育着未来。
 24小时的钟表时间似乎是“静态”的;24小时的互联网时间是动态的。当“钟表时间”的观念正在发改变时,“网络时间”带来我们的影响不会仅限于此:穿越文的阅读演变,不过是一个被我们观察到了的变化轨迹。

空间感:平行世界中,一切历史均可以重来
伴随着时间观念改变的,是互联网正在重塑我们的空间感。
在被改变的空间感中,幻想宇宙(《小兵传奇》、《搜神记》、《诛仙》等奇幻玄幻文学的潮流)和历史地理(《新宋》、《明》、《庆余年》等架空历史的小说潮流)正在推动着一种新的宇宙观、世界观与历史观:我即宇宙,在平行世界中,一切历史可以重来。
如前所述,互联网对我们最大的改变,在于“距离”。在传统空间中,距离是通过道路来衡量的。从此到彼,有一条道路的距离。但是,在互联网空间中,没有道路――也就没有两点间的距离。两点间只隔着电脑和网页――它们不是道路,也不代表距离。传统的空间感,在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国、天下,构成了空间的逐层演进,但又同构同形。它们都是空间的形态。所以,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一方小院,一栋房子,构成了人在空间中寻找与确立自己的身份和位置的路径,并因此在空间中能够诗意地栖居。但是,互联网的“空间感”似乎更像一个“混沌”:没有天地四方为“宇”,也没有往古今来为“宙”;互联网空间是宇宙诞生之前的“混沌”――包含着一切的可能,也包含着一切的不可能。在混沌之中人对空间的感觉是什么样呢?或许,人类起源时的神话思维,和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思维,有着类似之处。
互联网让“距离”消失――似乎真的让人与宇宙直接面对面,甚至融为一体:朕即天下,我即宇宙。在这种情况下,人很容易将自身无限扩大,在幻想中与宇宙同为一体,就像奇幻文学将自我的边界扩大到无限的宇宙中一样。这是最表层的观念改变,最核心的是,世界因此有可能是平行的。
根据量子理论,在与地球完全相同的空间位置上,建立了另外平行的地球。这些地球,以及上面的大气、海洋、生物,都处在宇宙的相同位置上,但由于拥有不同的能量级,会像奇数偶数一样彼此对穿,永不相撞。平行世界有三种假设:1,线性宇宙:时间是单向的,回到过去就可以改变现在。2,平行宇宙:回到过去可以改变现在,但是相应会产生出另一个未来或多个未来,而每个未来会平行发展,即:主人公所在的世界与被他改变的世界同时发展。3,莫比斯环式宇宙:主人公回到过去是为了改变未来,结果发现他所做的事都是命中注定(包括他回到过去这件事)。他可以改变进程,却无法改变结果,于是他一次一次的回到过去,反复在在宿命中挣扎。于是,在《时间简史》里,霍金这样说:解决时间旅行的其他可能的方法是选择历史假想。其思想是,当时间旅行者回到过去,他就进入和历史记载不同的另外的一个历史中去。这样,他们可以自由地行动,不受和原先的历史相一致的约束。
在没有互联网之间,这一直似乎都是“科幻”;但在互联网诞生之后,这种平行世界似乎正在重新塑造着我们的空间感、世界观,甚至历史观:历史并不是直线进步的;后代的文化不一定比前代进步;国家治理(包括政治文明、制度机制的创新与变革)有可以是退化的――近两百年影响中国的“进化论”或许并不适合中国。比如,“历史中崛起中的10大王朝政治”并不是遵循进化论,在历史上直线进步――王朝更替并不一定是“与时俱进”(包括“生产力”的进步和“先进文化”的出现)。或许,我们更应该把它们看作一个转动中的“圆球”――中国历史中的王朝政治,是同一个中国的不同平行世界。它们空间上是平行的,在时间在有先有后,但是,在历史上没有优劣。每个王朝都达到了自己历史的巅峰;它们所创造的“中国奇迹”未必是后代中国王朝所能达致的。比如,三星堆蜀王明的文明、大秦帝国的军队……或许代表着一种更高的文明。或者说,后代中国王朝新的历史巅峰,不过是站在前代巨人的肩膀上的重复、创造――试图恢复前代那难以企及的高峰。中国历史的最大特点或许就是“重复”――在重复中创新和创造。因此,当我们用一种“圆球史观:平行世界”去看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崛起时,或许,这些王朝政治和国家治理的诸多创新与创造,仍然具有当代中国可以借鉴的“大智慧”。 比如说,当用“圆球史观-平行世界”去考察中国历史上崛起的10大王朝,他们的王朝、制度、体制、国家治理结构的创新与创造,包括其所主导的世界秩序(比如朝贡体系),是否对于中国在大国崛起中的“国际观”、“中国观”和“世界新秩序”具有历史借鉴的意义――其意义之大,甚至大于美国崛起、日本崛起及其所主导的世界秩序?
于是,我们看到,这种新的空间感、宇宙观、世界观,制造了《哈利波特》、《指环王》、《星球大战》、《魔兽世界》等为代表的幻想文学、影视、游戏作品在年轻人中的幻想文化热潮;也直接引发中国本土2002-2007年集中爆发、迄今仍然延续的网络玄幻、奇幻文学热潮的发展:《小兵传奇》、《搜神记》、《诛仙》、《九州羽传说》、《九州缥缈录》……甚至,2007年7月1日,韩寒的《光荣日(第一季)》,也被冠以“首部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正式登上舞台。
与此同时,这种新世界影响并改变的新历史观,正在制造“历史是多种可能性的”阅读潮流:从穿越过去改变历史的《新宋》、《明》、《窃明》、《庆余年》,到重述王朝历史的《明朝那些事儿》、《如果这是宋史》……历史是有多种可能性的,一切均可以重来。


(备注:本篇经编辑修改删减,发表于中华读书报:http://www.gmw.cn/01ds/2008-07/23/content_809090.htm。此处发表的是未经删改的原始稿。)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00:00:59 | 只看该作者
1997-2007:互联网十年(图)
http://www.hf365.com 2007年5月22日 23:42 江淮晨报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古人生活得很平静,可以把十年前的事都历历在目,现在人累得和狗一样,所以记忆总是那么不可靠。倏忽发现,中国互联网最重要的10年过去了。1997年,必须提醒的一个年份,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真正开始的年份。
这一年,丁磊携区区50万元创办网易公司,张朝阳紧锣密鼓地筹办搜狐,新浪的前身四通利方网站上体育论坛正火,老榕的一篇《大连金州没有眼泪》煽哭了多少人,三大门户的格局就此形成;这一年,人民日报主办的人民网进入国际互联网络,拉开了中国开通官办新闻宣传网站的序幕;这一年,瀛海威全国大网开通,3个月内在北京、上海、广州、福州、深圳、西安、沈阳、哈尔滨8个城市开通,成为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民营ISP、ICP;这一年,受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委托,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组建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行使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职责,并发布了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这一年……
十年?真的已经十年了?我茫然回首,看不到一丝来时路上的依稀痕迹。无法描述此刻的心情,脑海里满是空荡荡的回忆。
1997年,正在流行的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凯特·温斯莱特主演的造价2亿多美元的《泰坦尼克号》;2007年,《越狱》在中国受到狂热追捧,《三联周刊》评价《越狱》在中国的流行是“隐秘流行”。我们在十年的开头决心登上一艘船貌似绝顶豪华且绝无风险的巨轮,爱得死去活来,在十年的结尾我们却无计可施,只好以非典型手段越狱。生活如此,爱情如此,互联网如此。
十年前,《泰坦尼克号》是当时成本最为昂贵的影片,更是一件展示当代电脑发展工艺水平的杰作,豪华的客轮和壮观的场面无不体现着卡梅隆的雄心勃勃。这一切跟十年前的互联网行业是多么的相似。互联网同样也是一个舶来品,同样成本昂贵,同样是一件展示当代科技水平的杰作,每一个从业人员同样雄心勃勃。
十年后,《越狱》这部在美国收视率早已跌出前20名之外的电视剧,意外在中国受到狂热追捧。它的流行虽有诸多非理性与不便言说之处,但它以互联网为核心,向中国受众层层传播辐射的过程,却昭示了这个时代媒体剧变的种种迹象。十年后互联网业界,有的开始已经惨死在监狱里,有的正在越狱逃亡。一切都如《越狱》在中国的流行一样,变得隐秘起来。
十年前,互联网猛虎闯关。雄关如铁,他们过得去吗?难啊,瀛海威倒下了,8848倒下了。那一个个风华少年,那一场场恐怖梦魇,在岁月中定格,在没有边际的黑暗中弥漫。十年的岁月,多少人离我们而去,改道易辙了。风声在耳畔呼啸,扑面而来的是大地上坚实的瓷砖,一切都像在另一个时空,飘在空中的我仿佛是个局外人,在一场无声的黑白电影里看着一个惊险镜头的上演。
《泰坦尼克号》不仅是一部电影,还是一个现象,它带给大家的一个感受就是,它完成了大家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一个梦。尤其是其中的爱情故事,是现实中难以完成的,需要死亡考验的,可生死相随的爱情。十年来,我们一直追随的互联网事业不也是这样一个梦吗?我们一边尚在小心翼翼地喝下午茶,一边却甩开膀子豪情万丈地向纳斯达克狂奔。我们的事业经得起考验吗?我们自己经得起考验吗?
落花犹似坠搂人。即使还有梦想,即使还有惊悸,即使还有旁人的鼓噪,可互联网毕竟不是原来的互联网。一切和当初无关,我们要面对的是另一个世界。这不,百度和腾讯都在嚷嚷着,要做新的门户,要做新的霸主。新浪、搜狐、网易三个霸主却已经露出老相,木然地看着热闹。
闯关?过去了吗?还是陷得更深?生命中的雄关无数,有谁能一个一个的闯下去?寒流袭来,转身以朔风作酒,饮尽那份萧索。
是的,大家很麻木,很难有东西再刺激出热情。也许还能有某些人某些事,能让我们在暗夜里微笑或者哭泣。但是,十年前那种振臂高呼一呼百应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还记得中关村的那个著名的广告吗?在电子一条街的一座楼顶,悬挂着一幅巨大的广告,远一站路都能看清上面的广告词:“全世界计算机联合起来,英特耐特就一定会实现。”这个句式大部分中国人都耳熟能详,这条广告不仅能让人会心一笑,还能让人热血澎湃。想想啊,当年新浪搜狐决战京城,甚至每个校园的角落都是角逐的战场,万人瞩目。十年后,百度与腾讯作为新霸主对决神州,但观众呢?都在用无所谓的心情看一场也许已经失去胜负本意的胜负。
但是,我们还是有希望的。《越狱》不是照样隐秘地流行起来了吗?这是谁的功劳?答案是互联网,是以P2P、流媒体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网络传输工具。
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正如互联网这条路,其实世上本没有,走的人多了,便成了网路。
□lantisliu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2-2 22:16 , Processed in 0.07185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