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快不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25 13:5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语文快不得作者:李振村
语文快不得
(在杭州的讲座片段实录)
李振村
现在中国社会非常浮躁,做生意的人渴望一夜暴富,搞艺术的人渴望一夜成名,当官的恨不得一步登天……这种浮躁的心态,导致大家都忙碌劳累不堪。像我们的黄金周,商家恨不得24小时变成48小时,恨不得1个小时变成120分钟,抓紧了每分每秒拼命地赚钱,恨不得把一辈子的钱在一个十一黄金周挣满,结果把生活质量搞得很差。欧洲很多国家到了节假日,商店是不开门的,人家在节假日里要休息,要和家人团聚,要外出旅游,他们更喜欢过一种慢生活,过得很滋润。
在这样一种浮躁文化的影响下,我们的语文教育也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众人一齐呐喊要提高效率,恨不得让孩子一夜之间成为神童,读书破万卷,一夜之间成为作家,下笔如有神,一夜之间成为书法家……
我们忘了,生命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来都需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慢慢成长。早熟的生命容易早衰,早熟的果子不好吃。东北的大米为什么比江南的大米好吃?因为气温低,水稻生长缓慢。
中国现在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到处都在搞建筑。我一个朋友,定居英国,给我讲了一件事情,他说:“我感觉中国真的很神奇,我去年来的时候,我住的地方一个别墅小区刚破土动工,到第二年我再回来都已经入住啦,盖得真是神速!要在英国啊,盖这样一个小别墅,没有几年是盖不完的。工人按时上班,按时下班,然后呢,那一块砖,端量来端量去,要端量好久才能砌上。”
我不解啊:“一个小别墅也要5年?”
朋友非常肯定地说:“对啊,欧洲的很多国家都是这个样子,一座大楼能盖10年、20年。”
后来我看到一个材料,证实了朋友的说法,意大利罗马有个大教堂,盖了整整150年。结果是什么呢?人家的建筑50年以后、100年以后、500年以后,依然是如此的坚固。我们神速建起来的大楼,几年之后就成了危房。上海黄浦江上有座著名的外白渡桥,是英国人建的一个大铁桥,已经150年历史了,仍然用得好好的,很坚实。有一天,上海市政府就收到了英国一家建筑公司的来函,说这座外白渡桥是我公司于某某年建造的,现在已经使用150年了,超过使用期限了,建议拆除,如不拆除,出了什么问题,我公司概不负责。150年了,人家依然把一座普通的铁桥挂记着。只有这种工作态度才能造就千秋大业。上海市政府专门把外白渡桥做了整体拆除,拆除到一个造船厂,整体维修,然后原封不动地运回来装上。
孩子的语文能力是最需要慢功夫的,字要让孩子一个一个地写,书要让孩子一页一页地读,作文要让孩子一点一点地练习,慢慢积累,积累语言,积累生活阅历,语文素养逐渐就提升上去了,绝对不能着急。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很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语文教育就是熏锅底。熏锅底什么意思啊?就是一个崭新的锅,你要把这个锅底弄黑,必须一点点地烧上半年以后,黑的锅底你就再也擦不掉了。语文的素养形成靠“熏”,靠浸润,你要把孩子放在语言文字的火上来熏,放在语言文学的大缸里来泡。
大约1992年,我曾经报道了一个“快速作文”的教改典型,相当长时间,我都为自己发现和推出的这个典型而洋洋得意。那所学校的孩子经过训练后,可以接受当场命题当场快速写作的测试。这个典型当时在全国影响很大,大家都赶过去学习,一年接待了数万人次的参观。但今天回过头来反思,我感觉这个实验里面多少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我重新找出我当初采访的那些孩子的作文,我发现有几个特点:第一,作文结构都比较完整,几十个孩子基本一致;第二,语言风格都差不多;第三,都特别善于引用名人名言,几乎形成了一个套路:到了该引用名言的时候,孩子们引用的名言都差不多。这种快速作文训练,其实是把孩子的思维形成一个框架,你无论出什么样的题目,他都能套到这个框架里来应对。
我在想,经历过这种训练的孩子,他今后真的会写文章了吗?他真的感受到写作的乐趣了吗?他能够用文章表达自己真切的感受吗?我感觉未必,学生的思维被固话,儿童天真烂漫的想象没有了,儿童的情趣没有了,剩下的是作文的框架和模式。这种训练,到最后很可能是让孩子厌恶作文。
今天,很多人都已经深深地认识到,作文的能力其实是没有办法速成的。为什么说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育,迄今为止没有培养出一个伟大的作家?你让作家讲讲他成长的经历,没有一个会说,我的写作能力是中小学语文老师培养出来的,没有的。都是自己大量读书、大量练笔,都是在经历丰富的生活体验之后,最终才成为了作家,成为了诗人。
说到这里,可能老师们就要问了,那么作为语文教育,最要紧是做什么呢?
我认为,语文教育最要紧的是给孩子打下一个语言发展的基础,给他一个扎实丰厚的语言积累。既然是基础,既然是积累,那么就必须强调一个过程,必须经历一个时间的磨练。这个世界绝对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在一夜之间让我们的孩子成为语文学习的高手。
所以说呢,我们的课堂需要一种安静的氛围,不要那么着急,不要那么急躁,不要一个劲儿驱赶着孩子快点阅读、快点思考、快点表达,快快快,看谁的小手举得快……
千万不要形成一种很急躁的学语文的氛围,要让孩子有一种感觉,语文的学习是优雅从容的,是奇思妙想的,是诗情画意的,是花前月下的。花前月下是什么?花前月下是谈情说爱的境界,谈情说爱是不能讲效率的,不能今天见了面,明天就结婚,那这个婚姻可能长久不了。谈情说爱需要拿出时间,拿出情感,拿出耐心,慢慢地品味,慢慢地磨合。我们要让孩子带着深情、带着眷恋、带着耐心,徜徉在语言的花前月下,感受语言的美妙神奇,不断与语言磨合,不断培养跟语言的亲密感情。
语文能力的形成有赖于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一句妇孺皆知的话: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而据专家研究,一种习惯,至少重复26次才能形成,而且这26次的重复还要有一个不断回环巩固的过程,这就需要时间了。
所以说,我们要让语文学习慢下来,让孩子经历语文世界完整的春夏秋冬,经历完整的童年、少年、青年,让孩子过一种健康的教育慢生活,让孩子像野花一样按照大自然的节律长大。
当然,慢,绝不是不求效率,这是两个概念,慢的本质是对规律的尊重;慢,不是磨磨蹭蹭,而是潜心修炼;慢,不是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境界。所以日本佐藤学这样讲,“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实在是至理名言啊!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08:19:49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教学快与慢的辩思
——许昌良“语文教学,也是慢的艺术” 论坛综述(上)
姜广平 记录整理
无锡市北塘区教育局为充分发挥区内名、特、优教师资源的示范、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建立优秀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北塘区教育局于第24个教师节之际建立了首批“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是以名师本人姓名命名并挂牌、吸引同一领域骨干教师加入而组成的教育教学研训组织,集教研、科研、师训功能于一体。通过名师引领,开展教科研活动和研究,生成可见性成果;通过名师引领,提高工作室学员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成为高一层次的教学骨干。各“名师工作室”在全区范围内选择5-6名学科相同、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作为该工作室的学员。目前,北塘区已有六个名师工作室:秦蔷云工作室(中学化学/积余实验学校)、许昌良工作室(中学语文/凤翔实验学校)、许敏峰工作室(小学语文/五爱小学)、顾晓华工作室(小学数学/五爱小学)、华斌工作室(小学美术/五爱小学)、张世成工作室(中学物理/凤翔实验学校)
2009年6月,许昌良工作室与《江苏科技报·今日教育》联合在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成功举办了 “语文教学,也是慢的艺术” 为主题的沙龙活动。主持人许昌良,参与嘉宾有叶映峰、李斌、李刚、朱晓萍、陆伟红、伍少坚、虞芳等语文名师,媒体代表姜广平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中学物理学科张世成工作室主持人张世成老师也参加了本次论坛并发表了自己从其他学科角度看待语文教学的论点。
论坛针对语文教学“快、慢、差、费”的状态,讨论了“语文教学也是慢的艺术”的本质,分析了如何才能在“慢的过程”中达成语文教学的本质性目标,如何才能做到“教学相长”,并对语文教育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主持人许昌良(语文特级教师,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校长)在引论中认为:
既然是论坛,我们不期求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我们今天围绕这一话题来进行交流、碰撞,旨在生成一些新的东西,能够使我们工作室的老师、我们学校的老师以及今天来自北塘区教育局教研室、山北中学、山明中学和刘潭中学的老师们有所启发,形成新的认识。古人云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我们的论坛,应该是在碰撞与相互启发中,
今天的话题,是由 姜广平先生设计。这一话题,一定是源于著名教育学者张文质“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的论点。张文质先生曾在不同的地方表述过自己为什么讲“教育是慢的艺术”有一句话,我的印象非常深,张文质先生说:“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经常,我们要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他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他需要你针对他这个具体的人而给予的帮助,即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同时还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行动能力(一种临场智慧)。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确实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更乐观的生活态度。”
今天,由姜广平先生提出“语文教学,也是慢的艺术”,是令人感奋的话题。姜广平先生追慕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叶圣陶、朱自清等名家的足迹,而成长为一个集作家、学者于一身的语文教师,他提出这样的论点,一定隐藏了很多值得我们挖掘。所以,我希望今天的这个话题,既作为我们工作室一个重要的讨论内容与学术亮点,也作为我们工作室与《江苏科技报·今日教育》一种真正合作的开始。
姜广平(《江苏科技报·今日教育》资深记者)作为话题的设计者,就这一话题作了这样的说明
这一论点,其实是一种生成性的观点。也是我很长时间里思考着的话题。教育是慢的艺术,当然,语文也就一定是慢的艺术。但是为什么要慢?怎样慢?这是两个重要的问题。此外,现在,语文教育面临着颇多恶谥,其中“少、慢、差、费”四个字被认为是语文教学最为严重的弊端。今天,我们恰恰是将语文定位于“慢的艺术”,是不是又更令人难以接受的?其实,细细想来,我们语文教师的阅读,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可怜的地步。很多教师,被时潮所裹挟,经常被一些时下的观点带入一种不可知的状态,也就更难形成一种清晰的价值判断了。
然而,慢的艺术,是我所认同并接受的。毕竟,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育,有着更大的差别,语文课程目标,其实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诉求,知识结构的形成,只是语文教学目标中的极其微小的一部分,关于审美情绪的生成,关于价值标准的建立,关于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等等,都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这就势必有一个“慢的过程”。在这一“慢的过程”中,由感觉形成经验,由经验生成体悟,由体悟走向思想。如果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过程,我想,我们也就对“慢的艺术”有所感触了。
我们其实并不企求这次论坛解决语文教学的所有问题。然而,我们可以表述每一个个体在面临语文教学时所碰到的问题。
一次论坛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一个人更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我们可以在问题呈现中,回望语文,重新发现语文。
叶映峰(北塘区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作为无锡市青年语文名师,在2005年,她的论文《诗歌教学与想象力的培养》获全国中语会课堂教学效率研究专题组成立大会暨首届教师专业成长论坛论文评比一等奖。2007全国教学艺术研讨会34届年会的赛课活动中,当时,以梨庄中学语文教师身份的叶映峰,代表江苏省执教《看树》一文,获得赛课一等奖。在交流中,叶映峰说:
也是慢的艺术中,“也”字意味深长。它既是对“教育是慢的艺术”的回应,也同时点出了语文这一学科最为特殊的本质。教育是一个春风化雨的过程,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欲速则不达。而“语文教学也是慢的世纪”这一论题,让我觉得耳目一新,顿时让我产生了无穷的灵感。语文教学,历来被人贬为“少、慢、差、费”,然而,现在,我们却旗帜鲜明的亮出“慢”的观点。现在,很多人都在强调语文教学的效益与效率,以“快”为好。我们今天所谈论的,会不会与我们的课改目标背道而驰呢?其实不然。我从我个人的语文教学历程及历次获奖的感悟中,体会到了一点,长期以来,我正是尊崇了慢的原则。很多人都认为,我在教材处理过程中,是非常细腻的。这与我一直强调“文本细读”的原则是非常相关的。作品与文章中很多内涵,是需要慢慢地体悟才能获得的。这一过程,非常需要平静平和、细致细腻的心态,需要一种宁静的心境。宁静方能致远。而宁静,是“快”所无法抵达的。在一种教学设计的理念中,如果重视文本解读,要使读者,不论是教师本人还是学生主体,体悟到作品与文章中的人文内涵,则对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语文教学要放慢脚步。语文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不光要求我们只关注语言的魅力,我们仍然要培养孩子质颖与思辩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也必须慢下来,慢慢地领悟语文的精微与深义。如果一节课上完了,没有能在学生的心目中刻下深刻的印记,哪怕所教的内容非常多,也是无效的。我记得我在执教《乡愁》时,有一个孩子,眼里湿润了。我知道,他的内心涌起了对老家的怀念。所以,这让我想到一点,我们如何对“乡愁”产生感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对目前大多数学生特别是都市里的孩子尚无法产生乡愁与“故乡”的感觉。所以,我明白,如果课堂结构行云流水,只是在文本的表面打了个水漂,如一阵风,如水泼在沙漠中不留一点痕迹,而没有让人产生那种对乡愁的理解与故乡之思,那又有何用呢?这种“快”恰恰是一种“少、慢、差、费”的课。所以,我觉得,慢应该体现在重点与难点的地方,慢在我们值得感悟与深思的地方,慢在学生需要指导的地方,慢在文本需要细读的地方。这样的慢,就是有价值的慢。因为,这就是我们的目的所在。这就是我们强调“慢”的原因所在。
语文课堂的内容,不是以多取胜的。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受应试教育的支配,多多少少,是有些浮躁之气的。语文教学,目前已经快到让人无法收拾的地步,快到没有效率。语文教学时时让人觉得有形式却没有内容。形式的变化非常多,什么合作式了,什么精讲精练了,什么探究式了,形式是纷繁复杂的,但是,如何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呢?
我深深地感觉到,我们要放慢语文教学的脚步,要研究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要研究一篇课文怎样才能得到最佳的呈现方式。今天,我们的这一话题,也许是要提醒我们要对我们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一番冷静的思考吧。
快与慢,是一对辩证关系。有些人会认为,慢下来,会影响教学。但如果慢是为了素质发展,它就是快的,就是高效的。这是大前提。其次,我们要看到,慢中有快。表象上,似乎节奏慢了,其实,我们的思维可能更活跃了。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感受、品味、涵咏文章精彩的描写与深邃的思想。放慢了教学节奏,还可以引导孩子进入生活,促成体验生成。直接经验的丰富与积累,对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恰恰是现在的语文教学所缺少的。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特别体现在作文中,因缺少生活,而使得作文苍白无力,没有生活的气息与厚重。这样的慢,是多么有价值啊!
我还有一个观点,慢是快的基础。慢,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快起来。慢的过程,只要注重积累,生成感悟,真切地进行文本细读的能力培养,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品质,那么这样的慢,就是一种有效的慢,是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慢。恰恰,这种慢,正是高效的。
“语文教学,也是慢的艺术”这个话题,它首先强调语文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既然是艺术,那么,这里的所有的慢,都建立在“艺术”的基础上,这样的慢,就是符合学生实际的慢,符合文本规律与教学教学客观规律的慢。
凤翔实验学校语文教师虞芳用诗意化的语言表达了对“语文教学,也是慢的艺术”的理解:
语文教学,是一种慢的艺术。慢,不仅需要耐心和耐性,更需要细致和细腻。
语文,是一门具有独特魅力的学科,它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语文既然有这么独特的魅力,教师就应在教学内容上充分展示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带领学生走入精彩纷呈的语文世界,与百年之远、万仞之遥的大师巨匠,与古代最出色的哲人,与现代第一流的学者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因此,语文教师的生活应该是优雅而从容的,而不应是匆忙、仓促、狼狈的,从课堂教学来说,教师要对文本进行细腻的品读品味,慢慢去感悟。
可我们的课堂上往往为了追求 40分钟的最大效益,步伐总是太快。我们要传授给学生尽量多的知识,又要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结果,教师总是抛出一连串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应接不暇,喘不过气来,学生还没来得及仔细思考,我们就匆匆地提示了答案。课堂上,师生马不停蹄,匆匆忙忙卡时间,赶进度,没有停下来喘息的机会。我们很多老师由于工作的繁忙,在平时的备课中,对文本解读浅尝辄止,缺少对教材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往往过分依赖教参,查阅现成的教案或教学实录,把别人的设计依葫芦画瓢搬上课堂,对文本缺少个性解读。这样一来很难让自己的课堂发出光彩,更无法与学生进行激烈的思想碰撞。
我觉得语文教学应是培养学生文学语感,提高其审美认知能力的最佳途径。语文教师应当静下心来细细地品读文本,在对文本进行处理时,不应该轻而易举地让它“滑”过去,而应该像犁地一样“犁”过去。不仅重视文章的一词一句,甚至对文章的标点、题目等也都要认真加以推敲。课堂上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去深入文本,调动自己所有的人生经验,认真体悟作品,放松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做充分的交流和沟通,从而获得最独特的人生体验。不仅如此,文本中每一处细节,每一个看似经意、不经意的表述,都会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文章中溢出的这些言外之意,意外之旨,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才能体悟到,才能真正感受到。通过教学,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能哀民生之多艰,亦能惊叹自然之美好;不仅能知道“国破山河在”是一种悲怆之美,亦知道“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一种凄艳之美……这种阅读能力及情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教师不能操之过急,但是这种阅读的训练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往往无法适应应试的要求,教师能否沉得住气,这是关键。而事实上,语文教学绝对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认真阅读出来的。只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能够获得审美的享受,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课堂上我们的脚步应该慢下来,不能急于求成,应该留下一些空白,有所为有所不为,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想象的空间。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达到从容的境地,才能使课堂变得更具魅力和趣味无穷,给学生以春风面的感觉。从而为创建高效魅力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08:20:15 | 只看该作者
许昌良校长在叶映峰老师发言后,总结道:
语文教学,确实应该如叶老师所言,要以宁静致远的心态,才能够获得无边的感悟。而悟,则一定是慢的过程。
李斌(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教师)作为许昌良工作室成员,他发表这样的看法:
我觉得在慢的问题上,语文教学要处理好三个环节:一,文本讲了什么?二,文本为什么要这么讲?三,这样讲,到底对不对?我觉得每一节语文课,都应该从这三方面去进行衡量。现在,大多数人对第一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到位,回答了文本究竟讲了什么的问题,但对第二、第三个问题,则似乎有点苍白。其实,第一个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也可能会解决掉。为什么第二个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呢?这与一个老师的功底相关。初中语文教学,还是应该在第二、第三个问题上做出一些探索。这是能体现出一个教者的人文水准的,也能体现出一节语文课的深度。一个教师,还是要舍得花功夫琢磨课,要充分考虑到所有学生。此外,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学习技能的培养,包括我们自己对语文的理解,都需要我们要做一些务实的工作,这就势必要慢下来不可。同样,为了形成一种语文功课的文化境界与学科品质,也需要我们慢下来。
顾兆富(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语文教师)认为:当语文老师,听到的赞扬声很少。其实,语文要教好,不能光靠语文教师个体的努力。语文教学,也是慢的艺术。语文教学,本来就是急不得的。语文水平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首先,会读书作为一种目标,就要求语文是一项慢的工程。试问,现在有几个人,包括有几个语文教师会读书呢?此外,语言学家们也认为,学习汉语,是不容易的。语文教学中的训练也是急不得的。就拿最简单的书写训练,我们就没有做得非常好。书写的功夫,虽然有所谓字无百日功之说,但是,仍然必须投入一定的量。这些,其实是最基本的功夫,尚需要以慢来说,更何况,还有一个悟的过程。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就是慢。两句三年得,更得慢才成。
李刚(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认为:在语文教学作为慢的艺术角度上,语文仍然要以影响与习得作为主要方法。语文教学现在要面对的,主要还是应试。但我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应试来获得应试的目标,也可以通过素质的培养获得很好的效果。我们发现,语文素养高的学生,应试总是能达到满意的效果的。我觉得钱梦龙先生的方法很好,初一初二,搞素质教育,初三,则要搞应试教育。语文教学是慢的艺术,是语文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语文学科是需要长期付出艰辛劳动的,语文学科是熏陶性与浸染性非常强的学科。因而,我觉得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让“慢”产生效果,就要有目标,有手段,有序列。目标必须明确,要有长期目标,语文素养能否得到全面的实现,是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则要看一个阶段,譬如初中阶段,能否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手段与方法的到位也非常重要。过慢则费,这很重要。目标体系与评价体系是不能舍弃的。此外,语文教学作为慢的艺术,对教师的要求其实又是极高的。这一点可能很多人也都未能充分意识到。
朱晓萍(无锡市山北中学语文教师)在论及语文教学是慢的艺术时,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情况,发表了自己的理解:
慢,我认为是课堂节奏不宜快,因为课堂是面对所有学生的。这种慢,我还认为是一种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循序渐进的慢。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很强,需要与生活坚密地结合在一起,将语文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去,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这,也都是需要我们以一种正确的态度来看待“慢”的。所以,慢,在这里,其实又是一种语文教学的境界。
陆伟红(无锡市山明中学语文教师)认为:如果遵循教学规律,语文教学就必须要坚守慢的原则。张文质说过,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这里的慢指的就是用人性的方式,针对各不相同的、具体的个人,有足够的细致、耐心与充分的教育意识。长久以来,语文教学中,我们对预设性的生成非常重视,对非预设性的生成,则是消极地处置,漠然地回避,甚至粗暴地制止。尤其是在精心设计的公开课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状况。语文教学大纲上这样要求我们的教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我们常常无法做到这一点。而真正要达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则非得有一个慢的过程不可。有时候,甚至需要停留。教学过程中,如果出现某一个分歧的意见与讨论,则不妨停止我们所设计好的教学程序,将讨论的权利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出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如果再退回到一些教学细节,譬如朗读这一环节,很多学校早读课变成了练习课。这种以牺牲“慢”的“快”,其后果,可能大家都能预知。
伍少坚(无锡市刘潭中学语文教师)认为,语文教学本身就是慢的艺术,这是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的。现在谈也是慢的艺术,应该是针对语文教学现状而言的。因为语文不像数理化那样立竿见影,但应试教学的影响,使很多语文教师都在努力寻找像数理化那样的快的教学方式。我觉得这是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
语文教学的核心,应该是语言教学,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运用能力。人文性的东西,我觉得是第二性的,或者说,是外在语文教学的部分。学生是通过语言抵达思想的彼岸的。慢,不是降低语文教学的效率,而是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与感悟的时间,尊重学生学习、习得语言的规律,最终达成语文教学的目标。
语文教学慢下来,有赖于目标的制定。这就要求我们要将语文教学的目标慢下来。说穿了,就是目标不必过多。更何况还有非语文的目标。目标一多,就会快,就会流于走马观花。我觉得每一堂课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语言的习得。有人认为,语文教学要一课一得,得得相连。一课一得,其实已经是语文教学的佳境了。
语文教学要真正慢下来,要留给学生充分对话的时间。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也要求我们要慢下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将语文带进了题海战役之中,从而将学生亲近文本的时间给占有了。朗读,也是亲近文本的方式。但现在,很多老师将这一环节省略了。
还有一个关于文本细读的问题,更是需要时间来作保证的。
其实,说到这里,我还要指出一点,现在,很多语文教师在文本细读与亲近文本方面,也是非常不到位的。
现在,语文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浮躁。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快”所导致的。文本是水,学生应该沉浸其中,最后,才能有所得。叶圣陶先生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要做到这一切,是非得慢下来的。而这种慢,是进入情境的慢,是追问与点拨的慢,是需要教师有相当的语文功力的慢。没有追问、点拨与揣摩的能力,是很难慢下来的。
严沛霖(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副校长)对本次论坛的论题进行了自己的评价:中华民族崇尚的是从容与水到渠成的那种慢。东方民族,重直觉与感悟。涵咏,其实是最主要的语文方式。今天,我们的论题,是对中国传统精粹文化的回归,是一种功德无量的事。语文教学只有在这种前提下,才能回归到本位。顺便说一句题外话,我比较反对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目前,多媒体除了代替了黑板以外,无非是扩大了语文教学的信息量。然而,这种扩大,是以牺牲中国语文品质为前提的。我不反对现代化,但是,语文恰恰不需要这样的现代化。听说读写,其实是可以长期影响一个人的。
张世成(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物理教师,张世成物理工作室领衔人)从物理学的角度发表了关于语文教学也是慢的艺术的见解:
语文教学也是慢的艺术,讲得太好了。这是对张文质观点的最佳延伸。夸美纽斯讲过:“自然从不性急,总是慢慢前行。”从本质上讲,所有的教育门类,都是慢的艺术。物理课重术,也必须从语文那里寻求支撑。至于语文学科所看重的“道”,更是物理学所要学习的内容。所有的学科,从慢的渠道上,最终都会走向文化。所以,我们做教师的,应该享受一种慢教育。科学与人文,其实到最高境界时,是相通的。
官学龙(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语文教师)在论坛尾声阶段就“慢”字进行了发挥:
语文重悟,是一个慢的过程。在我看来,悟还有一个方式:品。
“品”字的外形,启示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语文,品悟语文,是非常重要的。
我这样总结了语文的过程:动品、互品、静品,然后成为成品,从而形成一个人的人品。
现在这样的资讯时代,获得知识的渠道是非常多的,所以,知识教学,也就不再是我们最重要的教学内容。这样,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动起来,去关注我们所要传授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形成语文的动品与互品的过程。静品的过程,则是外在于热闹的课堂之外的静思过程,由此而达到成为成品。达到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长期以往,将这一切人文因素融进自己的精神世界,我想,也就能化为人品中的东西。
而这一切,可能正是我们对慢的理解。
许昌良(语文特级教师,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校长)在论坛活动结束时,对“语文教学也是慢的艺术”这一论坛活动进行了高屋建瓴的总结:
在《静悄悄的革命》中,佐藤学说: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语文教学,也是慢的艺术。这句话,其实已经显得非常温和。其实,语文的的的确确就是慢的艺术。刚刚,我们很多老师在发表自己见解的过程中,点出了语文的本质:语文是一门重视熏陶、习得、涵咏的学科。
这同样回答了语文教学的方法论的问题:语文教学如何才能慢下来?语文在慢下来的过程中,抓手是什么?
语文学科与其他线型学科不一样,它是点式的与散状的,然后,才可以形成一种块状的东西。
而这一过程,就是一个慢的过程。
扪心自问,我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哪怕就是我们教师本人,都会有一种体悟,我们在很多年前所接触到的东西,可能当时便没有真正搞懂,然而,很多年后,另一种情境中,我们却忽有所悟,豁然开朗。
我非常欣赏林语堂的说法:所谓的教育,就是大家坐下来,抽一支雪茄,熏陶一遍,随便说点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每接到一个班,六个月下来,都不会对他的学生打出一个分数。他十分小心地呵护着学生的心灵。因此,我对有效教学,一直持怀疑的态度。所谓有效,无非是要得到一种分数。然而,在相对慢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没有耐心地等到慢的奇迹和令我们惊喜的结果出现时,我们就轻易地作出了判断,认为是一种无效教育。其实,它已经在有效地生成着,只不过还没有显性的结果而已。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可能是一种长期性。因为语文教学不是一种短暂的行为。有效教学,说穿了就是为了得到一种高分。
真正的有效教学,必须是一种有责和有德的有机结合。一种教学如果没有道德内涵,便不是真正的教育。
语文教学是慢的艺术,是一个瓜熟蒂落的过程,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是一个船到桥头自然直的过程,是一个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过程。
语文教学是慢的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讲,已经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则是如何才能使语文慢下来,如果才能在语文课堂中,为我们的孩子传递一种精神的力量。
不讨论语文教学中的道,就不能讨论语文教学中的术。过去,我们也曾经讨论过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问题。然而,我们都没有认识到语文教学的症结何在。我们殊少关注语文教学的哲学思考。而这一点,我们只有依赖于慢的过程,才能体会到语文的本质。
其实,在应对语文考试时,也必须依靠语文素养的提高。没有语文素养,语文考试也是不成立的。
奥修讲过一句话:当鞋合脚时,就忘记了自己的脚了。语文教学,其实就是一个为孩子寻找一双合脚的鞋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慢的过程。

论坛结束了,但是,对语文教学也是慢的艺术的思考却没有结束。什么是真正的语文教学,不可能在一次论坛中得到解决。然而,令人欣喜的事,这次论坛,引发了参与者的真正的思考,也让很多人所思甚深。用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副校长严沛霖老师的话讲,许昌良工作室与《江苏科技报·今日教育》联合在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成功举办的 “语文教学,也是慢的艺术” 为主题的论坛,是一件功德无量的活动,因为,这是一件建设性的工作。而且,“慢的艺术”,已经开始向语文教学的本质接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14:52 , Processed in 0.12534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