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东汉《封龙山颂》临习札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10 20:37: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东汉《封龙山颂》临习札记
       《封龙山颂》是东汉隶书碑刻序列中的一件重要作品。尽管它被发现的时间较晚,其名稍次于它碑,但这却丝毫不能动摇它在汉隶碑刻中的地位。《封龙山颂》又称《封龙山碑》,东汉延熹七年(164)十月立于今河北元氏县西北王村之封龙山下,是为祀山颂神之物,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为元氏知县刘宝南访得。此碑隶书,凡16行,行26字,其书法风格雄强豪放,结体方正,字势宽博,笔意遒劲且极富涩感。清代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云:“字体方正古健,有孔庙之《乙瑛碑》气魄,文亦雅饬,确是东京人手笔。”杨守敬《激素飞清阁平碑记》评:“(其)雄伟劲健,《鲁峻》尚不可及也,汉隶气魄之大,无逾于此。”
       临摹《封龙山颂》,我们首先要作的是整体感知,先把握其大概,而后深入到细节中,此碑气象宏大,结字方正古健、外显端庄、方整,而内含动势,笔画结构相照应,给人极强的张力。笔力圆润而遒劲,锋芒内敛却奔放,线条平静却时生奇险,而且能将众多的矛盾进行完美的调和,寓俊秀典雅于雄强奔放,平中有奇、稳中藏险,书出无意,成自然之天趣。
笔者在对《封龙山颂》的临习中,几经思悟,渐有所感,故形诸文字,得其要点四则。
       第一,在对《封龙山颂》的整体观照后,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其线条。此碑的线条非常有力量感,故临习之时必须沉着,能提得住笔,笔笔到位,毫发死生,只有扎实到位的运笔才能显其厚重,突出其力量感,才能入木三分。这样的挥写,如能参以适当的行草用笔,当自为妙矣。因为这种沉着凝练的用笔要产生出具有抒情性格的线条,就必须在沉着之余,施以联贯,增强笔画之间的气韵,气韵生动则字势自活,切不可以死板局促之态而为之。这里的行草意味也可以理解为汉简遗意,究其目的旨在一个“活”字。
       第二,线条的高古格调。在《封龙山颂》中,其结字虽较扁,但点画之间分布得比较均匀,横画紧而竖画较松,给人较强的横向开张的书势。笔画之间波磔不是非常明显,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以平实的笔画结字。而此时,如果能参以高古的篆籀笔法,取金文、石鼓文之遗意,则自然而然的能在平实沉静之中突显其生动的内质。用篆籀法不仅能使格调高古,而且可以使线条圆润内敛,正好与其整体风格相一致。只是行笔要稍慢,以显其凝重。
        第三,对《封龙山颂》线条质感的把握。抓住其线条的质感,说到底也就是为了能更好的体现此碑的力量感与厚重感。我们可以用“涩”字来表达对此碑线条质感的理解。如何体现它的涩感呢?我认为,可以以“蓄”与“留”两种笔势来传达。所谓“蓄”就是要积蓄挥写时的势能,将其保存在笔迹之内,不外显,这正好与篆籀笔意暗合;而所谓“留”就是指在书写时不要一拖而过,要有停有行、有提有按、有顿有挫,只有做到蓄势与留势,才能很好的表现出涩笔。值得说明的是,在书写的实践中,切不可受石花剥落之象的干扰,亦不能以颤抖之笔为之,必须以沉着用笔为前提,然后在具体的动作之中表现出“蓄”与“留”的笔势,进而把握线条的质感。
       第四是要注意到在某些字的结构中,要把握好平与奇的关系,协调好静与动、稳与险的矛盾对立。在《封龙山颂》中,很多字是有变化的,粗看可能不会发现,会被其平正无华的外表蒙蔽。但如果你是作细致的观察,你将会发现此碑在字势上是上紧下松,很多的

笔画在分布时表现出一种错位感,如“音”之上下两部分,“德”字的横上之点,都有错位的处理,这些处理都是隐性的。但是不表现出这些细节就很容易将此碑写得平正而无变化,此不得不慎。
          总之,作为初级阶段,或者说准确阶段的临摹学习,我们当尽量以原帖为准,多作观察,多发现“细节”和“隐性特点”,如前面所讲的线条的力量、质感、格调,一个字中的点画分布及其关系,全篇字与字之间的变化等,然后,才可以作出更高的要求,把握更深层的美感。

                                                                                                                                                               王    景
                                                                                                                                           二零零四年十二月五日于堰逸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02:41 , Processed in 0.14702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