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个艺术问题
作者:杨卫 2011-11-16
1,请谈一谈中国艺术评论领域的现状。
由于艺术现在已经成了某种社会显学,所以从事其评论工作的人员已经越来越多,如果加上一些艺术媒体的记者和某些时尚类杂志的艺术专栏作家,其数量相当之大。但是,在我们所说的专业领域,如果以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目前为止共五届)的参加者来看,受到专业界认同的艺术评论家大概有六七十位,如果再加上一些大学和艺术研究机构的专家可能有百十号人。我个人是从艺术创作转向艺术评论的,比我年长的艺术评论家大都也和我一样,早年有过学画的经历,是后来转向艺术理论的。如水天中、贾方舟、高名潞、栗宪庭、范迪安、朱青生、易英、鲁虹、邹跃进等等。
2,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家主要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家主要关注的是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交往中出现的一些文化前沿问题。创作上更注重探索性,而非守成性。
3,请给我们简单为中国艺术进行一下分类。
中国自身有一个庞大的传统艺术体系,19世纪中叶以后又遭遇了西方的艺术体系,所以中国的艺术界现在存在着两个大的系统:一个系统是和世界同步运行的当代艺术/现代艺术,这是可以与世界艺术对话的;另一类是中国所特有的传统水墨画(其中实验水墨归为当代艺术),它和世界艺术基本上是隔离的。这是目前从市场角度对中国艺术的两个大的分类。抛开这个市场因素,从学术角度看,我认为中国艺术目前可分为三大板块:一是当代艺术(所有实验的架上绘画、装置、影像等);一是传统艺术(以荣宝斋为代表);还有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学院派艺术(各个大学中兼有传统,也有实验、探索)。
当代艺术是目前最活跃的板块,也受世界关注最多。因为其代表着一种时代精神,具有某种探索的前沿性。这一部分的细化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倾向,有注重形式问题的(如抽象艺术),也有的是关注社会政治问题(如政治波普等)。世界上的分类更复杂,但主要是以关注的问题和方法论来进行分类。总而言之,当代艺术是多元的,因为人性解放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如何让更多人接受自己的判断,往往取决于评论家的理论说服力和公信力。
4,现在的中国是用西方标准在评判中国艺术吗?
目前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比较有影响的艺术家大都是受到了西方标准的认可。自19世纪中后叶以来,中国就一直把西方当成自己的发展标准,从张之洞他们开始,中国人就存在着一种对西方影响的焦虑,并贯穿到了整个20世纪。改革开放以来的近三十多年,这种焦虑感体现得更加强烈。如果依据进化论,我们确实需要向西方学习。但这种学习不是要丢掉自己,而是要以西方为参照最终找到自己的原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转换?如何建立我们自己的评判标准?这几乎是困扰所有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家的命题。
这个命题是一个综合性的命题,首先涉及到的是对现代性本身的一种检讨。本质的东西是有原创性的,但中国步入现代社会以后还没有产生过对世界有原创影响的思想,也就是说没有出现第二个像孔子这样的人物。中国之所以受西方影响,是因为他们在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思想人物,但中国好像只有古代的老子、孔子等对世界有思想贡献,进入现代以后就相形见绌了。20世纪的鲁迅尽管也很伟大,但他只是深刻的批评家,并没有从理论层面向我们昭示出现代性的问题。这就导致后来所有的文化现象都变成了某个局部,而局部只有解释权,没有创造更高价值标准的权利。
这种现象的改善非常困难。中国从清末以来就几乎再没有大师了,无论是艺术上还是思想上。我同意李鸿章的观点,中国这几百年都是处在一个阵痛期,是三千年未遇之大变的阵痛,也许要痛三百年。所以,这三百年只能算一个过渡,我们现在只不过是刚刚经历了过渡期的一半而已。
中国传统美学的判断标准到今天已经彻底丧失了,最后一个终结者是王国维。现在的中国人正在寻找新的判断标准,但很难很难。中国人的艺术感觉都很好,但把感觉上升到理论的能力不是很强。
5,中国人对艺术欣赏同外国标准形成矛盾时,是否会否定自己的感觉还是否定外国标准?
就我自身而言,我的评判标准本身就带有西方人的标准。因为我从小接触的东西大都是从西方来的,我的价值观和看事物的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西方的标准。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会产生一种身份的焦虑,会开始反思自己,也会有一种寻找自身传统的冲动。这时候,我发现我的人格其实是分裂的,我们完全是分裂的一代人。这种体验也许就是我们当代人的真实体验。回到传统只是我的一个愿望,就如同回到我儿时的故乡一样,终就还是不可能回去的。这时候,传统和当代社会形成的强烈反差,使得思想也好,艺术也罢,都由此产生出了内在张力。我想,这可能就是我们现在置身的文化空间吧。
归根结底,当代艺术是对当代社会起作用的艺术,传统可以成为一种资源,但目的不是要回到传统。因为真正的传统艺术是“隐士”的艺术,现在我们不可能再回去,我们已经完全丧失了相应环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