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管季超祝贺宗伟兄获奖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08:20:59 | 只看该作者

每一个学校都要建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姜广平
价值观作为人们关于事物是否具有价值、具有什么价值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区分好坏、利弊、得失、善恶、美丑、正义与非正义、神圣与世俗等的观念,是人们特有的关于应该做什么和禁止做什么的约束性规范。那么,学校核心价值观具体内涵应该是什么呢?
杜威曾经明确地说:“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且“主要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组织”。因此,学校核心价值观在内涵上就应该是指学校这种培养人的社会组织所应当遵守的核心价值观。学校核心价值观说到底是一种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它要激励、维系和约束的并不是学校中哪一个个体或哪一类个体的行为,而是学校中所有成员的行为,是对学校中所有成员行为的期待、要求和规范。所以,著名的教育学者石中英教授认为;“学校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学校目标(目的或使命)或学校目标的一部分,而是实现诸多学校目标必须遵循的若干价值原则。它也不同于学生应该树立的核心价值观,而是学校在实现学生预期发展目标中应该反复应用和始终坚守的价值原则。”
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其一,它是学校最重要、最根本、最有影响、最持久的信仰与追求。其二,它是学校每个成员共同的追求与信仰。因此,我们要看到,学校的核心价值观的选择与践行影响着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甚至有可能成为学生所终身奉行的价值原则。因而,学校在选择什么样的理念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时,是一定要经过充分论证、长期摸索并得到理论的高度支撑的。
我们最近所采访的无锡市蠡园中学,便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坚守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并期图以达到影响学生,从而形成学生在校时的良好习惯并进而达到让学生终生保持这样的良好习惯,最终达成一种对学生的培养与塑造。
蠡园中学从创新机制入手,不懈追寻着“理想中的教育”,这一切,形成了蠡园中学的发展契机。基于这样的诉求,蠡园中学以“建设积极情态、追求高效学习”作为“蠡中教育”的核心理念,以“助生自助”的课堂教学改革,尊重教育的选择规律,帮助学生建立了一种追求理想、民主管理(选班而学)、积极情态、高效学习的价值追求。无锡市滨湖区蠡园中学从校长邱华国开始率先垂范,整个教师团队以生长与发展所形成的教育生态,建立并维护学校在这过程中所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从而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一道曙光”。可以说,学校所给予学生的,是终生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其实,正是蠡园中学核心价值观的隐性作用与长远期待。这是一种教育设计,也是一种真正的教育策划。
所以,核心价值观,其实是学校为学校发展与学生终生发展所预设的一种教育愿景。有什么样的学校核心价值,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如果某一所学校将平等、公正和追求卓越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那么生活在这个学校环境中的学生就很可能通过耳濡目染、榜样学习、生活实践等各种途径,感受、认识、珍视并自觉形成平等公正和追求卓越的价值品质。
所以,我们可以说,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全体师生员工自主选择的结果,带有主观性的烙印,反映了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理想、教育追求和行动原则。邱华国校长所领导的无锡市蠡园中学,正是基于选择,从教学形态上,呈现出学校全部的核心价值体系,其分班而教、选班而学,体现了师生的双向选择。而这种选择,无疑,又是一个校长的教育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一个学校所有员工的探索结果。从这个角度上讲,学校的核心价值,其实也可以说是一个学校教师团队的价值坐标。这种价值观,必须暗合人类基本价值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同时又必须将这两点和学校组织价值密切结合。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当前,我国中小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正在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学校价值观特别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很多学校也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价值观。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就中国基础教育这个全局而言,大多数学校,无论是学校管理的外围问题还是学校管理的内核问题,当前都还远远没有很好地解决,其中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真正建立符合自己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而这一点,几乎成为优秀学校与普通学校的重要分水岭。
亟望所有学校,都能运用科学发展观,以全新的视野重新审视学校的发展路径。在尊重教育的选择性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并将这种核心价值观代代传承下去,为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1:34:23 | 只看该作者
学校精神之我见


卞东华
所谓“精神”,精者灵也、神者魂也,内隐心态决定外显行为,没有共同的理想则不会有一致的价值追求;没有坚定的信念,就不会有必胜的信心;没有强烈的责任感,也不会有高昂的斗志。一个人、一个班组、一所学校没有了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责任心,根本就谈不上凝聚力、意志力和战斗力,即所谓“灵魂不在,精神丧失”,塑造灵魂、培育精神是学校办学与发展的最重要的基本的保证。事实已经证明,有了体制和教师,但如果缺乏振奋的精神等于一个人没有灵魂。
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张伯龄先生以其“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教育内涵创办出20世纪我国最具特色的南开学校,是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感激发他誓为国家民族,培养一大批有责任心、有学习做事能力、有创造精神的一代新人之决心——教育救国的精神;南开学校的百年历史中确确实实培养出一大批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南开精神”正是大批精英孕育而生的根本所在。

什么是学校精神(School spirit),教育界说法不一,理解和认知上亦有颇多差异:林崇德、俞国良提出“从心理学的思维视野出发,学校精神就是学校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群体心理定势和心理特征,其核心内容和具体表现形式是校风”,同时认为是“一所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是一扇直接反映社会心理特征的窗口”,“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潘杏平提出“学校精神就是指在长期教学、科研、生产实践活动中经过倡导和培植而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具有激励教职工奋发向上、规范学校行为的群体意识”,包括学校所具“独特价值观、传统习惯、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生活信念和精神风貌等”。
王铨提出学校精神“赋予学校以生命活动并反映学校历史文化传统、校园意志、特征面貌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归属于校园文化范畴,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已渗透和附着在校园内各种文化载体及行为主体身上,使人切实感受到其存在及所透射出的那种独特校园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
鲍传友提出网络文化对学校精神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本人拟从含义、作用和建设这三个方面谈谈对学校精神的一孔之见。
学校精神的含义

在推崇物质而淡漠精神的当下,精神就像农田庄稼需要得到阳光雨露一样,是学生、教师和学校成长不可或缺的。学校是靠精神站立的,靠精神站立起来的教育充满力量,每个人都倾其所能,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努力地上进,当精神站立起来,所有的努力都变成了自觉、自动和自发的。要使精神的力量变成现实的力量,关键在于提升人的精神。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要始终牢牢抓住教师队伍这个根本,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优化教师队伍,有效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努力建设一支“品德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师资队伍。

学校精神是学校品格的凝练和神韵的描述,是教育目标的诠释和教育内涵的解读,更是校风建设的核心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是一种导向和凝聚,全体教师的实践解读是对学校精神的维护和演绎;构成学校文化的内核,决定着学校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决定着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归根到底决定并制约着学校文化系统的取向和性质,赋予学校特有的个性魅力,是学校群体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核动力”。
学校精神作为多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一所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是学校成熟和内涵的写照;是学校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理念、价值体系、群体心理特征及精神价值传统,并为其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和审美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一种整合和结晶;是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经验的文化积淀,它植根于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与深厚的校园文化内涵之上,是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是学校的“精、气、神”。

一言以蔽之,一所誉满社会的名校是靠精神站立的,靠精神站立起来的教育充满力量,力量深入骨髓。当精神站立起来时所有努力都变成自觉、自动和自发,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每个人都倾其所能、倾其所力,这样的努力充满奋斗的激情,充满体恤的关爱,也充满人性的光辉;有了这样的精神作为支撑,教育质量、学校声誉、社会评价,一切尽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突破,这里有一种魔力、一种能让教师工作到腰酸背痛但心里却不感疲惫的魔力,一种能让学生“不待扬鞭自奋蹄”、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而永不停止的魔力!
  
学校精神的内涵包括“六观”,能极大影响师生的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
⒈爱国爱民、爱家爱校的理想观
一个人只有爱家爱校,才能进一步升华至爱民爱国;每个人都要从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国之心;胸怀祖国之志,才能践行报国之愿。
这不仅是一种政治理想,也是个人理想系统中的最高层次,它决定并形成学校所有成员的核心价值和信念体系。有了这个思想基础,师生才会树立远大理想,才能热情奔放、闯劲十足,才能有勇气克服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也才会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维护国家、人民、学校、家庭和自己的荣誉,真正践行爱国如爱家乡、爱民如爱父母、爱家如爱身体、爱校如爱家。
⒉开拓进取、创造创新的能力观
这种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是广大师生努力教学、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及培养开放意识、艰苦奋斗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所必不可少的心理力量,也是一个人成才、成功的必由之路。开拓进取品质和创造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对学校提出的要求,也是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开拓进取的品质来源于高尚的追求,即要将自己的理想追求和国家、人民、社会的需要联系在一起,而探索、创造和创新则是开拓进取的推动力。
因此,学校要倡导教师对真理的不懈探求,鼓励学生好奇心和兴趣的发展,鼓励全体师生以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去求知、探索、创造。
⒊勤奋刻苦、严谨求实的人格观
勤奋刻苦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范畴,它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优良传统。从古之车胤囊萤、孙康映雪到今天发愤图强、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古今中外无数伟人的生动事例无不清晰地昭示我们:一丝不苟地治学处事、尊重真理、坚持真理、不慕虚名、不尚空谈、踏踏实实、实事求是,再加上超常的毅力、耐性和不计代价的投入,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学校教育要用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励师生,点燃其心中的精神明灯;用不畏艰难、权贵的精神气魄感染学生,鼓舞其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⒋团结协作、关爱互携的人际观
学校是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校长、教师、职工、学生等各人皆发挥作用,可怕一个不可或缺。“一个好汉三个帮”、“红花还需绿叶扶”,唯有群体凝聚成一个坚强的整体,才能充分发挥群体的整合力量,使生活在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体会到群体的温暖和力量,人际关系融洽,在互帮互学的心理氛围中共同提高;要通过教育、管理、引导、激励等手段形成内聚力,让所有人都发自内心地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让学校精神真正转变为学校的一种财富,一个团队具备这种财富就能齐心协力,实现团队效益的最大化。
⒌遵纪守法、文明待人的道德观
学校文化的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但学校精神“立德”树人的内核却永远不会变。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希望必须依赖于社会的法治以及个人的道德,而个人的道德是我们整个世界永远的良知。因此,“立德”必然成为教育永恒的主题。文明守法、尊师爱生、尊老携幼、勤俭节约、注重公德、爱护公物、文明礼貌是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学校应坚持“不逐分数第一,育人人格至上”的理念,坚持将“立德”作为所有学校工作和文化建设的核心,使学校成为敦立品德的熔炉,将师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落到实处,也为树立文明的校风奠定基础,这样才能面对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等带来的新挑战,才可实现学校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⒍民主意识、学术自由的思维观
学校离开民主、自由和宽容,学术和学问就不可能得到存在和发展;学术和学问总是在交流、沟通、碰撞甚至试误中进步的,倘不能容忍多样性、错误,也就等于拒绝真理。从历史上看,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倡导“兼容并包”的治校理念,给当时北大和新文化运动带来生机勃勃的学术空气和民主空气,造就北大世纪的辉煌,也为新思想、新学科、新一代人的成长铺就丰厚的温床。因此,民主治校、民主建校、民主管校、学术自由、心理优化有了更为充分的保证,在这样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学校精神必将充满张力,对内能聚合人心、塑造人格,对外能彰显校誉、铸造校品。
学校精神的作用
如果把和谐学校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优美和谐的环境和完善的硬件设施就是这棵大树的繁枝密叶,良好的行为文化是树的枝干,全面和规范的制度是树的茎脉,丰富的校园文化是树的深根,而学校精神则毋庸置疑是大树的灵魂所在。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精神,就会变成一个毫无生命的楼房和建筑物的集合;相反,当人们走进一所具有鲜明精神特色的学校,一定会处处感受到这种精神的存在:从学校建筑、布局到校长、师生一言一行再到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人们会明显感到凝聚着一种精神力量,那是一种精神魅力,是一种激涌着、富有生命力、令人感动、奔腾激越的学校精神所创设出的氛围,它犹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进入师生心灵深处并产生深远的影响,能唤醒、激发师生崇高的情感和强烈的进取心,成为师生员工心理和行为的强大内驱力,对他们道德与价值观的确立、行为方式的选择、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及个性社会化的发展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学校精神具有强大的熏陶功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其是熏染更为重要。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为什么一届又一届不同时代、不同经历、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从本校精神、校风、教风中受到陶冶和启迪甚至终生受益、铭志不忘呢?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学校精神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校风决定了学校群体的心理定势,群体中的多数成员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致态度、共同行为方式,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个体的心理和精神领域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而是隐性、长效、综合的,常常是“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学校教育的真正价值就在于通过这种熏陶和感染,引领学生获取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观点、生成智慧、积淀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因此,学校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充分发挥学校精神,为师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
一所精神爽、风气正的学校,还犹如一座春风化雨的熔炉。一个学校如果有井然有序的教学环境,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校纪,优美整洁、文明礼貌的校园环境,严谨刻苦、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心理环境,对教师和学生的成长进步无疑会产生有力的群体促进效应,而这种软性、无形的促进作用,是学校各项硬性规章制度所无法企及的。因为规章制度强调的多是消极抑制的方面,所要做的多是“抑恶”;而学校精神的促进作用则会使师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更多的是在“扬善”,会形成对学校所有成员具有巨大感染力的积极心理气氛,对一切与学校精神相反的错误倾向、心理与行为问题,具无形而实在的抵制作用。
毫无疑问,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结晶体”,也是学校文化力的“核原料”。然而,学校精神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需要精心培育、长期积淀并与时俱进的,这是一个艰难的孕育过程,需要一代人、几代人甚至更多代人的共同努力和奋斗;这种学校精神和文化力一旦孕育成熟将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将形成学校的性格,代表学校的气质,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将深深烙印在从学校走出的每个学子的成长轨迹及其心中,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会在他们不经意的言行举止中得到辨认。教师、学子可以离开校园,但永远离不去的就是学校精神,永远忘不掉的是学校文化,永远发挥作用的是学校文化力。
学校精神说到底就是一种团队精神,一旦形成就会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展示出强大的内聚力,能把学校所有成员都团结在这面精神旗帜下,真正发挥鼓舞士气、凝聚师生力量的作用;能使群体的每个成员产生一种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为实现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服从群体、服从大局;能使学校每个成员都产生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具有主人翁意识和荣誉感,觉得自己的进退荣辱与群体息息相关,整个群体成员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因此,一个具有良好学校精神的学校,校风就是无声的命令,随时随地把师生集合在自己的旗帜下团结战斗,出色完成群体交给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
学校精神是赋与学校以生命、活力并反映学校历史传统、校园意志、特征面貌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它活跃于校园内部并归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学校精神处于学校文化的最上位,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在校园文化基础上尤其是在校园传统精神文化基础上通过校园文化主体的实践活动并经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炼、发展而成的,是校园精神文化体系中高度成熟并业已被学校及其师生一致认同的主体精神文化,是学校具有特殊意义、具体化了的优秀文化教育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学校精神风貌、个性特征、社会魅力的高度表现。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6 16:56:30 | 只看该作者
二甲中学:青年教师主题演讲绽放智慧光芒


 2011年12月15日  作者:秦啸  
  12月11日下午,二甲中学四楼报告厅,16位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围绕“我对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再认识”和“我心中的‘三个关注’课堂(关注生命、关注生成、关注生活)”主题进行了演讲比赛。
  工会主席葛坚主持了演讲比赛,吴国成副校长、季洁华副校长,工会季立新副主席等10人担任评委,现场亮分。凌宗伟校长担任点评嘉宾,对16位教师的精彩演讲进行了点评。这是一次展示文采与口才,交流教育心得的盛会,也是继青年教师“三个一”(一堂优课、一次演讲、一篇论文)教学基本功比赛的第二阶段。前一周,“一堂优课”评比刚刚落下帷幕。 (秦啸)
  附:点评嘉宾凌宗伟校长摘录的选手的经典思考:
  1.“走神不是缺点,更不是错误。”是啊,谁不走神呢?这样一想我们对孩子课上走神也许就会包容许多了。如果再反思一下,我们就会努力使我们的教学更有趣味,尽可能让孩子少走神啊。
  2.“我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与同学们共同谈论武大郎卖烧饼的故事,收到了以外的效果。”呵呵,讲故事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教学活动呢,刘百川当年就有“故事先生”的美称,如故我们都善于讲故事了,我们的课堂怎么可能不生动起来呢?
  3.“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学校行为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每个学生都有心里倾诉的需要。”是的,不仅每个学生如此,每个人都是如此。当我们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对学生,对同仁的许多言行就会多一份理解了。
  4.“师生之间其实是相互存在于对方的内心的。从学生的身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自己的‘小’。”要是我们多从学生升上看到我们的小来,我们的境界就不一样了。
  5.“学生是需要教师的关注的,你多给学生一点关注,其实就是多给了学生一点期待。”是的,多给学生一份期待,也许我们会看到意想不到的风景。
  6.“行为文化,其实就是学校文化流动的风景。”“行为文化建设,要的就是行动。”很好的解读,行为文化是建立在师生的实际行动上的,不是作秀,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7.“高三的学生一样要有心灵舒展的空间。”是的,总是在压抑中,是学不好的,就是考好了,也未必是真正的学好了。要给他们放飞心灵的空间,文武之道一周一次,一张一弛。该放松的时候,还是要放松的。
  8.“一堂美好的课,其实就是一张美好的画。”呵呵,课堂是要构思的,是要预设的。精心构思的课堂,才会有精彩的生成。
  9.“‘三个关注’的课堂,重点是要关注问题。”是的,教师中心、学生中心,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东西,问题中心,才是在师生共同层面上的东西,教师的责任不仅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与学生共同发现问题。“精心预设,预约生成。课堂是生命涌动的场所。”
  10.“生命离不开生活,生活孕育了生命,关注了生命与生活的课堂,就是有创造力的课堂。”是啊,关注了生命和生活的课堂怎么会没有精彩的生成呢!
  11.“教育是科学,科学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在与创新。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科学与艺术结合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说在要害上了,教育教学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偏废的。
  12.“关注生活,更多的应该是学生的现实生活。”是的,教育更多的是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当下的,这就是教育的人之常情。可是我们往往忘记了学生的当下,总是着眼于未来。没有当下,何来未来哦。
  13.“教育在与对生命的成全。”“沟通和倾听是关注生命的课堂的特征之一。”是的,牵着蜗牛去散步,慢慢走呀,欣赏,没一个孩子,每一堂课其实就是一道风景。
  14.“教育,呈现给学生的应该是书名,而不是森林,森林是要孩子们自己去建构的。”有意思,一下子走进森林的后果是什么?恐怕再有本事也走不出来了吧,我们的责任就在于要带领学生不仅能够走进去,还要走出来。
  15.“学校文化建设的个性是学校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是的,任何东西丧失了个性,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3 01:03:49 | 只看该作者
二甲中学“今天第二”沙龙开展“我的教育困惑”对话研讨


 2011年12月21日  作者:吕斌  
  12月18日晚7:00,二甲中学“今天第二”研究型教师成长沙龙在文康楼二楼会议室举行“我的教育困惑”研讨活动,全国生命化教育课题负责人张文质老师、《教师月刊》编辑朱永通老师与沙龙成员进行了研讨交流。
  研讨活动由学校教科室张卓鹏主任主持,研讨会上6名教师就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向专家进行了提问,两位专家以讲故事明道理的方式,不时地与沙龙成员进行互动,研讨气氛热烈,高潮迭起。最后张文质老师还提出了面对当下的教育形式要“有所适应、有所超越”的主张,同时提出“为师的要天天想着有没有误人子弟”这个最基本、也是最难坚持的理念。朱永通先生则提出了“教育要有美感”,他认为“老师的生命应是活在学生心中”。 二甲中学“今天第二”研究型教师成长沙龙是一个由教师自愿参加的组织,目前共有成员26名,主要由特级教师和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以及一批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组成。(吕斌)


15#
发表于 2011-12-30 13:18:52 | 只看该作者
二甲中学:行为文化如火如荼 书信大赛又创佳绩


 2011年12月28日  作者:葛杨红 
  在行为文化建设的旗帜下,我校争先创优,在江苏省第六届少儿书信大赛文化活动中又获殊荣。其中张伟伟同学获省赛区优秀奖、季雯丽等七位学生获通州赛区优秀奖,季丽娟等六位老师获通州赛区指导奖。在本届大赛中我校因积极参与并根据大赛要求做精心安排和周密部署,获优秀组织奖。
  本次书信大赛以“争当四好少年,共同成长进步”为主题,要求学生将自己或自己的集体争当“四好少年”小故事、一个小进步或一点小体会等,写信告诉身边或远方的小伙伴、老师、家长以及自己喜爱和崇敬的人物,展示自己或伙伴在争当“四好少年”中的成长足迹,表述自己成长进步的感悟和决心,发出共同成长进步的倡议,表达自己成长进步受到帮助的感恩情怀。二甲中学政教处、团委根据通州区团委、教育局文件精神,做了精心的安排和周密的部署,认真组织学校初中高中部40个班级2000多名学生进行了第六届江苏省少年儿童书信大赛的学校内部预赛。
  一直以来二甲中学都非常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文化氛围的酝酿和熏陶。知识教人如何去做事,文化则教人如何去做人。江苏省这次书信大赛无疑是一股春风,吹来了文化的气息,同时又是学生的行为文化转为文字的一次契机,许多学生在书信中写下自己在二甲中学这座文化的家园里的快乐成长和真情实感。(葛杨红)


16#
发表于 2011-12-30 13:19:46 | 只看该作者
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获评“全国百强特色学校”


 2011年12月28日  作者:秦啸  
  2011年12月26日,在中国当代学校特色发展高峰论坛暨首届中国当代特色学校推选活动颁奖盛典上,二甲中学校长办公室瞿宏云主任代表学校领取了“全国百强特色学校”奖牌。
  此次活动由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活动经征选报名、网络征求意见、专家评议、网上公示4个阶段,先后历时7个月。二甲中学立足学校实际,大力推进“今天第二”理念下的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符合教育规律、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具有鲜明特色。学校通过正向的文化熏陶,每天一个励志故事、弟子规诵读、教室文化、寝室文化、阳光体育超市、班旗文化、社团文化、厕所文化、周末影院等“开启智慧、润泽生命”,在此次活动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全国百强特色学校”。颁奖典礼在北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行,教育部基教二司刘昌亚副司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曾天山副院长、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史习江先生等出席了本次活动。(秦啸)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23:47:59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教育报》年度特刊盛赞二甲中学的行为文化建设


 2012年01月13日  作者:邱磊  
  随着农历新年的日益临近,《中国教育报》编辑张以瑾在3日出版的“年度特刊”中发表了《2011,“校长圈”里的这人那事》一文。文章回顾了全国范围内一年以来作为一校之魂的校长在学校建设、管理、思考、践行等诸多方面的经验和先进代表,而二甲中学校长凌宗伟所倡导的“行为文化建设”也作为典型之一而受到盛赞。
  文中写道:“江苏南通二甲中学校长凌宗伟……把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搞得远近闻名。他还提炼出‘今天第二’的办学理念,让所有像二甲中学这样的‘二流学校’都对未来信心十足。”
  可以看出,随着近几年二甲中学“行为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其代表的先进理念和实践成果已在全国范围内已产生一定的影响,前来交流的兄弟学校也日益增多;包括《中国教育报》在内的多家主流教育媒体都曾对此做过翔实生动的报道,而在今年,学校更是首登在其“年度特刊”之中。我们相信,这既是《中国教育报》对二甲中学“行为文化建设”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学校今后蓬勃发展的一种希冀,祝愿我们能在二甲——这座千年古镇上为通州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更新、更宝贵的贡献。 (邱磊)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23:48:41 | 只看该作者
二甲中学:行为文化如火如荼 书信大赛又创佳绩


 2011年12月28日  作者:葛杨红 
  在行为文化建设的旗帜下,我校争先创优,在江苏省第六届少儿书信大赛文化活动中又获殊荣。其中张伟伟同学获省赛区优秀奖、季雯丽等七位学生获通州赛区优秀奖,季丽娟等六位老师获通州赛区指导奖。在本届大赛中我校因积极参与并根据大赛要求做精心安排和周密部署,获优秀组织奖。
  本次书信大赛以“争当四好少年,共同成长进步”为主题,要求学生将自己或自己的集体争当“四好少年”小故事、一个小进步或一点小体会等,写信告诉身边或远方的小伙伴、老师、家长以及自己喜爱和崇敬的人物,展示自己或伙伴在争当“四好少年”中的成长足迹,表述自己成长进步的感悟和决心,发出共同成长进步的倡议,表达自己成长进步受到帮助的感恩情怀。二甲中学政教处、团委根据通州区团委、教育局文件精神,做了精心的安排和周密的部署,认真组织学校初中高中部40个班级2000多名学生进行了第六届江苏省少年儿童书信大赛的学校内部预赛。
  一直以来二甲中学都非常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文化氛围的酝酿和熏陶。知识教人如何去做事,文化则教人如何去做人。江苏省这次书信大赛无疑是一股春风,吹来了文化的气息,同时又是学生的行为文化转为文字的一次契机,许多学生在书信中写下自己在二甲中学这座文化的家园里的快乐成长和真情实感。(葛杨红)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13:00:46 | 只看该作者
“不适合”的校长,在争议中行走                                        
文/凌宗伟

        我做过13年的高中副校长,“知天命”那年才通过笔试、面试、测评、考察,担任了金沙中学校长。区政府领导找我谈话时说,你是个有个性,想做事,有争议的人,要是没有公开竞聘,还真就做不到校长,不过按你的思路去干过三年五年,我相信,是会有成效的。
        他们的话还是蛮有道理的,就我的学历、性格和处事风格,是不适宜做校长的:中师毕业,风风火火,口无遮拦,干干脆脆。尽管13年来在四所学校任职,与多位校长共事,见识了各式的管理风格及成效,但由于自己个性等方方面面的缘故,还是没领会当“一把手”的“要义”,做了10个月的校长,就因“工作需要”下岗了。过了半年,因为二甲中学校长何明先生退居二线,区里领导想到我还是能做事的,可有人说凌宗伟是不适合做校长的,区里还是在争议声中起用了我,让我来到现在的二甲中学。


                        求新,量体裁衣找理念        


    在我接手金沙中学时,已经在那里做了两年多的副校长,我的前任校长工作勤奋,思路清晰,为人忠厚,我们的合作很是愉快,因为学校连续发生了几起校园事故,中途调离了,尽管很为这样的调离而伤感,但也只能无奈的面对眼前的困难了。
        从何处下手?我悉心研究了学校80年来的发展沿革,将几近被人遗忘的历史重新整理,发现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必将在某种程度上增强办学自信。比如,清末状元张謇当年题写的校训是“以学愈愚”这不就是我所向往的“开启智慧,润泽生命”的教育吗?于是我将这四个字放大装帧在学校大门屏风墙面上,请张謇的孙子张绪武先生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在此基础上,经过充分酝酿,我们提出了“秉承传统,彰显个性,提升品位”的管理理念和“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让同行认可,让学生向往”的办学思路。好想风风火火干一下。没想几乎落得一个“出师未捷身先死”,人封“袁世凯”,光荣转岗了。
        2008年9月,我调到二甲中学担任校长。我就想,这一次可要把握好自己,在这里尝试一下我所向往的“生命化教育”。我觉得作为一个后任者,对学校传统文化要有一个妥协的心理,必须在继承中发展。我发现这里没校训。我就跟几个副校长讨论,是不是定个具有个性的、我们独有的校训?于是,我们在《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几句话中得到启示,将“行于天地、止于至善”立作校训,目的是昭示学生“做诚实人、行阳光道、求真善美、立天地间”。
        同时,我们对学校原有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都重新作了诠释。比如办学目标,我把原先“办有灵魂的教育,育有底气的人才”,变为“办有灵气的教育,育有个性的人才”。不久,对校训、校风之类的解释也全部上了墙,在学校的中心大道,我们用“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对校风进行了诠释,希望全体师生用中华美德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也希望我们每个人能修身立德,做一个有真才实学、追求诚真、崇尚美丽的人。
        在此背景下,我提出了“人文关怀,文化立校,效益优先,质量第一”的学校管理理念。另一方面我又发现学校的现状充满着“老二”哲学:凡事得过且过,不事张扬,囿于一隅,习惯于“稳”和“慢”。如何改善这种精神状态?还是要在“第二”上做文章呀,“第二”永远是第一的威胁,因为它紧紧咬住第一;同时,第二如果不努力,就可能成为第三、第四,甚至老末。于是我们又明确提出办学追求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二甲中学,今天第二,那么明天呢......”藉此引发全校师生去思考、去分析,最终使大家认识到:所谓的“老二哲学”,应该是时时提醒我们具有“前有目标,后有追兵”的忧患意识,葆有永远前行的精神状态,于是“今天第二”的办学追求也就明晰了。



                        改变,找准命门和死穴      


         理念澄清了,想要变成现实,就要靠找准践行理念的命门和死穴了。
         金沙中学属于我们常说的“县城二中”,生源状况可想而知。要重塑形象,的确有点难。比如,放学时,学生的自行车会在机动车道上横冲直撞,让过往行人心惊肉跳。于是我们在全校组织开展了“关注生命,各行其道”的教育活动,我和导护老师天天在学校周边维持上学、放学时的交通秩序。不到一个月的功夫,学生走路,骑车就渐渐守规矩了,群众对学校的看法也随之慢慢改观了。
        由于地域原因,金沙中学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投资非常重视,包括在艺术,体育等专长方面。为此,我们对高中部的办学思路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扩大了艺术班的办学规模,让那些有艺术专长的孩子专心攻读艺考方向,有效的提高了学校的高考升学率,学校不久就被评为“南通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而二甲中学地处南通市东南一隅,学校本身的存在方式、行为方式和发展方式都深陷在竞争激烈的土壤里,面临着诸如师资、生源、区域规划调整等不可回避的缺陷,士气始终是关乎存亡的重要因素。怎样将教师的情绪调动起来?我首先想到的是网络。新班子组成没几天,就提出了“让每个青年建一个博客”的要求,我还给全体教师发了一条有关建博和加入学校博客圈的短信。到如今,“教育行者”博客已是一个拥有216人的团队了。
        通过建博,写博,不少教师不仅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对教育的认识和思考也大不一样了。在首届南通教育博客评选活动中,学校得了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把大家那个乐的呀。在“1+1”教育的“教育写作优培计划”的首批24个培养对象中,学校一下子进了四位老师,惹得社区里那些网友好是一阵嫉妒。
        如今的二甲中学,在网络上除了“教育行者”、“张文质读书之友”、还有“心智家园”、“三人行”班主任工作博客圈等。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建有“教育行者”校内办公QQ群,邀请了校外的教育专家,优秀教师,教育报刊编辑作为学校的“专家组”,有了他们的引领,老师们的视野大不一样了。
        在二甲中学这两年,我做的最多的事就是校本培训。培训坚持围绕在生命化教育理念下的“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来展开,通过读书活动,专家讲座,学术沙龙,课堂诊断等校本研修活动,以及走出去参观学习等多样形式,改变了教职工的教育理念和行走方式。我们的行为文化建设,不仅有行动,更有自己的理论建树。
        两年多,学校前前后后邀请了60多名上百人次的教育专家前来指导,其中不乏孙绍振、张文质、成尚荣、刘铁芳、许锡良、陶继新、陈大伟等有影响的大家和名家、名师。学校还先后承办了“全国生命化教育课题研讨会”、生命化教育团队的“《中小学生命读本》审稿会”、全国语文教学比赛一等奖得主“语文教学精品展示课”,以及市一级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还有学校一以贯之的“生命化课堂建构研究”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推介了学校,更成全了教师。学校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校的知晓度,美誉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用人,还是豁达一点好


        学校的管理,难就难在对人事物的管理上。应该感谢13年的副校长经历,让我明白了作为校长,最忌讳的是心胸狭窄,玩弄权术;最明智的就是用豁达的胸襟面对学校的人事物。
        刚接手金沙中学时,我就告诫自己,一定要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理事;要让大家各行其是,各负其责,人尽其才,各尽其事。金沙中学有位副主任黄京宁,多数人认为他是个“刺儿头”。但是我发现,他有几个特别之处。一是非常孝顺。第二是工作能力强。怎样用好这个人,就成了我的一个心结。众所周知,管厕所是个大家不怎么愿意接手的活儿,我借了个机会,让他负责全校上下38个厕所。谁知仅用了一周时间,那些个原本臭烘烘,脏兮兮的厕所通通焕然一新。那是他穿着套鞋带着手套同清洁工一起干出来的。渐渐的,那些流言蜚语就消失了。我不久就宣布,黄主任除了要管理厕所,还要管理食堂。就这样,他成了学校的“进出口公司”总经理,最近他被推选为那里的工会主席了。
        刚到二甲中学,每当我给学生做讲座的时候,教务处总要出个广告,于是在“教育行者”博客群建立之初,有人匿名在我的博客上留言:“我不得不说你放的屁都是香的”之类的话。有同仁建议我将这些评论给删了,我说,没事,留着,这些留言其实是对我的一种提醒呀,于是我这样提醒自己,感谢那些伤害你的人吧,因为有了这些明里暗里伤害你的人,你会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用心思考,谨慎行事,少犯乃至不犯错误。
        到二甲中学之后,我听说有位姓郁的老教师也“很麻烦”,于是就注意观察。几个月下来,我发现这老教师工作认真,敢说敢为,在教师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鉴于当时学校教学管理人手不足等情况,我就同校长们商量,可不可以让他进学校教研室参与管理。大家都觉得可以试试。
        于是,郁老师“升任”至今,不仅认真负责的完成了学校交代的日常工作,还能天天早起到校与学生一起做早操,每天不定时的在校园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同事解决。其行其事真是令人感动。
        对他的使用也是遇到不少阻力的,时常有人提醒我:他过去怎么怎么样。我的态度是,用人,不看过去,过去已成历史;也不想未来,未来难以预料;关键是当下。当下,只要他能为事业着想,对学校尽职,又何必要将人推到对立面上去呢?再说,谁能像他这样天天如此?就这样,对他的看法和评价也在慢慢的改变着。
        30多年前学太极的时候,师傅常常提醒的一句话:太极的要义在借力和化力,关键是化力。如何化力,30年了,我还没参透,今天想来,在用人的问题上,是不是也需要“化力”呢?
        也许正是因为我的风风火火,口无遮拦,干干脆脆,才总是与其他校长们相左,似乎也成了一些人眼中的另类了。周边的同仁称我为“老卵”,也就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意思。网络上,有人称我“凌扒皮”,呵呵,无所谓呀。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20:26:16 | 只看该作者
江苏省特级教师凌宗伟:为教育而生存
2009年03月31日
 来源:《教育》旬刊

凌宗伟在上公开课
  ■ 人物速写
   凌宗伟,1958年2月生,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农村中学语文教改研究会会员,江苏省通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曾3次荣记“三等功”。1980年毕业于江苏省海门师范,1980年任通州市石南初中语文教师、教研组长,1986年任通州市石港中学语文教师、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副校长,2001年任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语文教师、副校长,2002年任通州市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副校长及南通市教育局《教学与进修》杂志执行主编,2004年任通州市金沙中学语文教师、副校长、党总支副书记,2007年任通州市金沙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党总支副书记,2008年至今任通州市二甲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长期以来,他坚持在教学一线,从事初、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先后主持过4项省级课题、1项南通市重点课题。出版了专著《语文教师的使命——点燃生命的激情》,编著了《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图书。
  ■ 人物故事
为教育而生存
  特级教师凌宗伟十分崇尚法国画家高更的一句名言,即“一旦尝到伟大艺术的精髓以后,再也无法抽身,必将永远为它牺牲,为它工作,永不弃绝”。这句话正是凌宗伟执着追求教育梦想的真实写照。“志、学、教、思”四字准则构筑起凌宗伟的追梦人生。
  志,当存高远
  江苏省通州市有一个千年古镇——石港,这里渔歌唱晚,人烟阜盛,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凌宗伟就出生在这里。他在十年动乱中度过了自己的中小学时代。为了梦想,他从未放弃过对知识文化的学习。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他考取了江苏省海门师范。
  那时,书对于他来说是异常珍贵的。学校开设了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课,没有教材,他便书虫般四处搜寻,在书店里偶尔发现教学参考书就如获至宝。若是看到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有关古代汉语知识的文章便手抄笔录。所有的课余时间他几乎都用在找书、看书、抄书上,同学们戏称他为“夫子”。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石南初中教语文课。他给自己定下了规矩:凡文言文教材都要背诵,做到进教室不带教材、不带教案。他的执着和勤奋赢得了领导和学生们的赞扬。老校长严承邝叮嘱他:“小凌老师,你以后肯定会成为一名名师,因此,要为教育而生存。”
  “为教育而生存”这句话成为他一生奋斗的志向。
  学,诚知不足
  凌宗伟认为,一个人的成长,重要的是学力。在教学实践中,他深感自己在多方面存在不足。于是,他又苦读了3年大专,进修完了研究生课程。
  在一次全校教学基本功比武大赛中,凌宗伟获得了一等奖。欣喜之余,他又让学校领导和同仁们对他的教学展开批评。于是,他找到了自身教学的一个症结,即教学理念缺乏先进性。找到了差距,明确了方向,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拜专家为师。
  一次,在南通市钱梦龙教学艺术研究会年会上,县里推荐他上一节汇报课。身为凌宗伟师父的江苏省特级教师陈有明告诫他:学钱梦龙,不在于学其形,而在于学其神,万不能丧失个性,成为钱梦龙的翻版。师父的告诫虽寥寥数语却让他受用终生。他的汇报课,钱先生用“功底深厚、备课精细”八个字给予了高度概括和评价,让他备受鼓舞。
  教,求索奋进
  凌宗伟说,真正的教学应该是思想的交流、智慧的碰撞和心灵的接触。在他的语文课堂,学生们得到的是微笑,是掌声,课堂活动丰富多彩。
  一年秋天,在“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合作论坛”上,他讲了课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观摩课一课。观摩课上,教育专家肖川博士多次情不自禁率先鼓掌。“我觉得优秀的语文老师就应该像凌宗伟老师这样——豪放而儒雅,挥洒间有一种情怀和情趣。”肖川评价说。
  凌宗伟崇尚“遇物则诲、相机而教”的语文教学观,无论是平时上课还是公开教学,从不刻意作秀。在一堂作文课上,他就是紧紧抓住了学生亲切的问候“老凌你好”来展开的。引导学生们一起议老凌、品老凌、写老凌,在师生对语、同伴对话中互补互融,写出来的“老凌”栩栩如生,以致于前来听课的人们颇觉疑惑:是不是预先设计好的?
  这些年来,即使在走上学校管理岗位以后,无论多忙、多累、多苦、多难,他都没有放弃过三尺讲台。凌宗伟深知:唯有站在教育教学的前沿,才能更好地去指导教育教学。
  思,美丽升华
  教师必须学会在行动中思考,在反思中成长。每一堂课后,凌宗伟都会问自己:这节课,投入了吗?对教材的解读有更恰当的角度吗?这节课中最难忘的一个细节是什么?这节课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如果重新来教这节课,哪个地方最值得改进?
  《孔乙己》这篇课文,他讲了许多次,而最近一次只用了两课时,原因就在于他在教学预设方面作了深入的思考,借助于有声有色、形象鲜明的电影语言,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被调动起来,学生很快就抓住了孔乙己这一典型艺术形象的精髓,教学效果良好。反思的深度,决定着教学所能达到的高度。正是由于有了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才让他在教改的浪潮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2008年底,他在南通教育博客建立了宗叔博客,发布了有关语文教育教学的文章逾70篇,与他交流的教育界同行络绎不绝,访问人次达5万之多。
  凌宗伟感谢语文教育给了他无限的精神财富,让他在教学改革中创造了自己,使他的人生丰富多彩。他挚爱着语文教育,他的热情,他的智慧,他的梦想和生命,都只为教育而燃烧。
  (摘编自《江苏教育报》 晓青 文)
  ■ 人物主张
让学生在欣赏中享受教育
  享受教育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它是师生之间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不是一厢情愿。
  教育者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事业,把教育教学工作视为一种乐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达到“得意忘形”之境界,才会感到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一种美妙的享受。这里所说的“得意”包括三个维度,一是要“得教材之意”,也就是说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主旨、特点和作者的意图;二是要“得学生之意”,也就是说要了解学生的需要,适时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之渐入佳境;三是要“得课堂之意”,即充分认识到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套不变的、机械的程序。而“忘形”,首先得忘掉教师之形,把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个层面,认识到自己是学生的合作者,时刻以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二是要忘掉教材之形,即不拘泥于教材和教案,而以自己的教学机智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以适应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况;三是要忘掉课堂之形,将课堂视为一个小社会和师生互动合作的舞台。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在与学生的合作、沟通中享受到教育的乐趣。
  受教育者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满怀激情,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我、欣赏自我,就会激发出生命的激情、自由的感受,获得审美的愉悦、发现的惊喜和成功的快乐。唯有如此,受教育者才会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设计评价指标,才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享受学习的乐趣。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将教态美、语言美、板书美、韵律美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感官,唤起他们对美的感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图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辨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在欣赏中领略学习的无穷魅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8 00:41 , Processed in 0.12114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