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精神之我见
卞东华
所谓“精神”,精者灵也、神者魂也,内隐心态决定外显行为,没有共同的理想则不会有一致的价值追求;没有坚定的信念,就不会有必胜的信心;没有强烈的责任感,也不会有高昂的斗志。一个人、一个班组、一所学校没有了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责任心,根本就谈不上凝聚力、意志力和战斗力,即所谓“灵魂不在,精神丧失”,塑造灵魂、培育精神是学校办学与发展的最重要的基本的保证。事实已经证明,有了体制和教师,但如果缺乏振奋的精神等于一个人没有灵魂。
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张伯龄先生以其“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教育内涵创办出20世纪我国最具特色的南开学校,是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感激发他誓为国家民族,培养一大批有责任心、有学习做事能力、有创造精神的一代新人之决心——教育救国的精神;南开学校的百年历史中确确实实培养出一大批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南开精神”正是大批精英孕育而生的根本所在。
什么是学校精神(School spirit),教育界说法不一,理解和认知上亦有颇多差异:林崇德、俞国良提出“从心理学的思维视野出发,学校精神就是学校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群体心理定势和心理特征,其核心内容和具体表现形式是校风”,同时认为是“一所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是一扇直接反映社会心理特征的窗口”,“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潘杏平提出“学校精神就是指在长期教学、科研、生产实践活动中经过倡导和培植而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具有激励教职工奋发向上、规范学校行为的群体意识”,包括学校所具“独特价值观、传统习惯、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生活信念和精神风貌等”。 王铨提出学校精神“赋予学校以生命活动并反映学校历史文化传统、校园意志、特征面貌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归属于校园文化范畴,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已渗透和附着在校园内各种文化载体及行为主体身上,使人切实感受到其存在及所透射出的那种独特校园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 本人拟从含义、作用和建设这三个方面谈谈对学校精神的一孔之见。
在推崇物质而淡漠精神的当下,精神就像农田庄稼需要得到阳光雨露一样,是学生、教师和学校成长不可或缺的。学校是靠精神站立的,靠精神站立起来的教育充满力量,每个人都倾其所能,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努力地上进,当精神站立起来,所有的努力都变成了自觉、自动和自发的。要使精神的力量变成现实的力量,关键在于提升人的精神。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要始终牢牢抓住教师队伍这个根本,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优化教师队伍,有效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努力建设一支“品德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师资队伍。
学校精神是学校品格的凝练和神韵的描述,是教育目标的诠释和教育内涵的解读,更是校风建设的核心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是一种导向和凝聚,全体教师的实践解读是对学校精神的维护和演绎;构成学校文化的内核,决定着学校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决定着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归根到底决定并制约着学校文化系统的取向和性质,赋予学校特有的个性魅力,是学校群体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核动力”。
学校精神作为多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一所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是学校成熟和内涵的写照;是学校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理念、价值体系、群体心理特征及精神价值传统,并为其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和审美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一种整合和结晶;是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经验的文化积淀,它植根于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与深厚的校园文化内涵之上,是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是学校的“精、气、神”。
一言以蔽之,一所誉满社会的名校是靠精神站立的,靠精神站立起来的教育充满力量,力量深入骨髓。当精神站立起来时所有努力都变成自觉、自动和自发,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每个人都倾其所能、倾其所力,这样的努力充满奋斗的激情,充满体恤的关爱,也充满人性的光辉;有了这样的精神作为支撑,教育质量、学校声誉、社会评价,一切尽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突破,这里有一种魔力、一种能让教师工作到腰酸背痛但心里却不感疲惫的魔力,一种能让学生“不待扬鞭自奋蹄”、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而永不停止的魔力!
学校精神的内涵包括“六观”,能极大影响师生的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 一个人只有爱家爱校,才能进一步升华至爱民爱国;每个人都要从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国之心;胸怀祖国之志,才能践行报国之愿。 这不仅是一种政治理想,也是个人理想系统中的最高层次,它决定并形成学校所有成员的核心价值和信念体系。有了这个思想基础,师生才会树立远大理想,才能热情奔放、闯劲十足,才能有勇气克服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也才会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维护国家、人民、学校、家庭和自己的荣誉,真正践行爱国如爱家乡、爱民如爱父母、爱家如爱身体、爱校如爱家。 这种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是广大师生努力教学、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及培养开放意识、艰苦奋斗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所必不可少的心理力量,也是一个人成才、成功的必由之路。开拓进取品质和创造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对学校提出的要求,也是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开拓进取的品质来源于高尚的追求,即要将自己的理想追求和国家、人民、社会的需要联系在一起,而探索、创造和创新则是开拓进取的推动力。 因此,学校要倡导教师对真理的不懈探求,鼓励学生好奇心和兴趣的发展,鼓励全体师生以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去求知、探索、创造。 勤奋刻苦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范畴,它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优良传统。从古之车胤囊萤、孙康映雪到今天发愤图强、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古今中外无数伟人的生动事例无不清晰地昭示我们:一丝不苟地治学处事、尊重真理、坚持真理、不慕虚名、不尚空谈、踏踏实实、实事求是,再加上超常的毅力、耐性和不计代价的投入,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学校教育要用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励师生,点燃其心中的精神明灯;用不畏艰难、权贵的精神气魄感染学生,鼓舞其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学校是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校长、教师、职工、学生等各人皆发挥作用,可怕一个不可或缺。“一个好汉三个帮”、“红花还需绿叶扶”,唯有群体凝聚成一个坚强的整体,才能充分发挥群体的整合力量,使生活在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体会到群体的温暖和力量,人际关系融洽,在互帮互学的心理氛围中共同提高;要通过教育、管理、引导、激励等手段形成内聚力,让所有人都发自内心地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让学校精神真正转变为学校的一种财富,一个团队具备这种财富就能齐心协力,实现团队效益的最大化。 学校文化的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但学校精神“立德”树人的内核却永远不会变。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希望必须依赖于社会的法治以及个人的道德,而个人的道德是我们整个世界永远的良知。因此,“立德”必然成为教育永恒的主题。文明守法、尊师爱生、尊老携幼、勤俭节约、注重公德、爱护公物、文明礼貌是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学校应坚持“不逐分数第一,育人人格至上”的理念,坚持将“立德”作为所有学校工作和文化建设的核心,使学校成为敦立品德的熔炉,将师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落到实处,也为树立文明的校风奠定基础,这样才能面对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等带来的新挑战,才可实现学校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学校离开民主、自由和宽容,学术和学问就不可能得到存在和发展;学术和学问总是在交流、沟通、碰撞甚至试误中进步的,倘不能容忍多样性、错误,也就等于拒绝真理。从历史上看,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倡导“兼容并包”的治校理念,给当时北大和新文化运动带来生机勃勃的学术空气和民主空气,造就北大世纪的辉煌,也为新思想、新学科、新一代人的成长铺就丰厚的温床。因此,民主治校、民主建校、民主管校、学术自由、心理优化有了更为充分的保证,在这样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学校精神必将充满张力,对内能聚合人心、塑造人格,对外能彰显校誉、铸造校品。
如果把和谐学校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优美和谐的环境和完善的硬件设施就是这棵大树的繁枝密叶,良好的行为文化是树的枝干,全面和规范的制度是树的茎脉,丰富的校园文化是树的深根,而学校精神则毋庸置疑是大树的灵魂所在。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精神,就会变成一个毫无生命的楼房和建筑物的集合;相反,当人们走进一所具有鲜明精神特色的学校,一定会处处感受到这种精神的存在:从学校建筑、布局到校长、师生一言一行再到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人们会明显感到凝聚着一种精神力量,那是一种精神魅力,是一种激涌着、富有生命力、令人感动、奔腾激越的学校精神所创设出的氛围,它犹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进入师生心灵深处并产生深远的影响,能唤醒、激发师生崇高的情感和强烈的进取心,成为师生员工心理和行为的强大内驱力,对他们道德与价值观的确立、行为方式的选择、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及个性社会化的发展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学校精神具有强大的熏陶功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其是熏染更为重要。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为什么一届又一届不同时代、不同经历、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从本校精神、校风、教风中受到陶冶和启迪甚至终生受益、铭志不忘呢?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学校精神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校风决定了学校群体的心理定势,群体中的多数成员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致态度、共同行为方式,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个体的心理和精神领域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而是隐性、长效、综合的,常常是“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学校教育的真正价值就在于通过这种熏陶和感染,引领学生获取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观点、生成智慧、积淀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因此,学校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充分发挥学校精神,为师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
一所精神爽、风气正的学校,还犹如一座春风化雨的熔炉。一个学校如果有井然有序的教学环境,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校纪,优美整洁、文明礼貌的校园环境,严谨刻苦、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心理环境,对教师和学生的成长进步无疑会产生有力的群体促进效应,而这种软性、无形的促进作用,是学校各项硬性规章制度所无法企及的。因为规章制度强调的多是消极抑制的方面,所要做的多是“抑恶”;而学校精神的促进作用则会使师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更多的是在“扬善”,会形成对学校所有成员具有巨大感染力的积极心理气氛,对一切与学校精神相反的错误倾向、心理与行为问题,具无形而实在的抵制作用。 毫无疑问,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结晶体”,也是学校文化力的“核原料”。然而,学校精神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需要精心培育、长期积淀并与时俱进的,这是一个艰难的孕育过程,需要一代人、几代人甚至更多代人的共同努力和奋斗;这种学校精神和文化力一旦孕育成熟将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将形成学校的性格,代表学校的气质,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将深深烙印在从学校走出的每个学子的成长轨迹及其心中,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会在他们不经意的言行举止中得到辨认。教师、学子可以离开校园,但永远离不去的就是学校精神,永远忘不掉的是学校文化,永远发挥作用的是学校文化力。 学校精神说到底就是一种团队精神,一旦形成就会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展示出强大的内聚力,能把学校所有成员都团结在这面精神旗帜下,真正发挥鼓舞士气、凝聚师生力量的作用;能使群体的每个成员产生一种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为实现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服从群体、服从大局;能使学校每个成员都产生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具有主人翁意识和荣誉感,觉得自己的进退荣辱与群体息息相关,整个群体成员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因此,一个具有良好学校精神的学校,校风就是无声的命令,随时随地把师生集合在自己的旗帜下团结战斗,出色完成群体交给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 学校精神是赋与学校以生命、活力并反映学校历史传统、校园意志、特征面貌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它活跃于校园内部并归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学校精神处于学校文化的最上位,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在校园文化基础上尤其是在校园传统精神文化基础上通过校园文化主体的实践活动并经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炼、发展而成的,是校园精神文化体系中高度成熟并业已被学校及其师生一致认同的主体精神文化,是学校具有特殊意义、具体化了的优秀文化教育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学校精神风貌、个性特征、社会魅力的高度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