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观察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3 16:47:13 | 只看该作者
教给观察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诸能力的综合训练。
为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应坚持从看到说,从说到写,这就要结合课文的教学,注重教给学生观察周围一切事物的方法。
一、方位观察法
这是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对于要观察的事物,可以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以及从左到右,从外到里地进行观察。例如《雨》这篇习作例文,对下雨过程的观察和描写,用的就是这种方法,雨前,用的是从外到里的观察法;雨中,用的却是从里到外的观察法。由于观察细致得法,整个下雨的过程交待得清清楚楚,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主次观察法
这是分清主要的或主体的事物,以及次要的或陪衬的事物的一种方法,一般是从主到次、从大到小进行有次序的观察。例如《绿色的办公室》这篇看图学文,就应先引导学生分清什么是“人”字形草棚,什么是“高高的草垛”,这些是图中较大的主要的物体,然后引导学生找出“一截树桩”“一口用旧了的锅”“一把黑铁水壶”等小形物体。从中更需告诉学生凡是主要的应写得详细一点,凡是次要的可以一笔带过。
三、时序观察法
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一般按时间先后次序对事物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例如习作例文《第一场雪》的作者,就按时间先后有意识地观察了昨天早晨、中午、傍晚和今天清早的不同情景,着重写了雪霁天晴、“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的壮丽风光。
四、远近观察法
这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一般是先近后远,也可以由远及近地进行观察。例如课文《长城》的作者,就是先从远处观察,写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再从近处观察,具体描写长城的高大、宽厚、到用建筑材料及城台等建筑物。远景显示了长城的雄伟壮观,近景突出了长城的高大坚实,给读者留下了完整深刻的印象。
五、分层观察法
这是一种层层深入的方法,常见的是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地进行分析观察。例如课文《林海》的作者就运用了这种方法,先注目于“海”的主体——落叶松;再移视于“海”的边缘;再深察“海”中,观察树与树之间的各种小花和小红豆……这样,既从整体上突出了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美丽景象,又分层展示了大兴安岭“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的各种色彩”,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六、周期观察法
这是一种常用于动植物的生长过程的观察方法。对于常见的一种动物或一种植物的生长,应指导学生进行周期性的观察。就一种植物来看,从它的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等过程,进行一系列的观察。例如对《我爱家乡的杨梅》一文的教学,就可结合课文,引导学生选择一种花、一种菜、一种粮食作物,坚持进行一个生长过程的系统观察。这样,对于写一种植物不仅有情可写,而且能写得具体生动。
七、动态观察法
这是专用于动态事物的方法,即观察时,不仅要注意它的形状、大小、位置,而且要注意它的变化与活动。例如课文《蟋蟀的住宅》的作者,就把观察和描写的重点放在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上。写它“用前足扒土”,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用“后腿上的两排锯将泥土推到后面洞口,倾斜地铺开”。作者还观察和描写了蟋蟀疲倦时休息的可爱状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八、多方观察法
也叫多角度的观察法。就是对要描写的对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最后得出较完美的印象或较深刻的体会。例如古诗《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的就是这种观察法。再如古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也是运用了多方观察法。
总之,观察不仅是作文素材的直接来源之一,而且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和前提。在引导学生观察后,不仅从一开始就要把观察、说话和写作结合起来,而且要使学生知道在练写一篇文章时,可以运用两三种观察方法。特别要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始终,以提高他们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并有意识地带领他们进入自己的天地,启发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天地里寻找写作材料。
诸如:冰消雪化时,引导学生到大自然里找春,不少学生写出了《春到海晏》;百花盛开时,组织学生郊游,领略大自然的美景,他们挥笔写下了《日出祁连山》和《金银滩盛景》;金风送爽时,引导学生观察了秋天的原野,不少学生写出了生动感人的《油菜》《青稞》和《蒲公英》等文,隆冬季节里,组织参观了硅铁厂、皮毛被服厂,拜访牧民和猎人,学生们写出了《硅铁厂参观记》《旱獭》和《动物的绝招》等文章。
值得注意的是,观察应以一人、一事、一物、一景为主,一般是从整体到局部,抓顺序、抓特点、抓联系,纵横结合,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中充分观察、思考,让学生在创设的“有所为”的情境中去发挥自己的才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事,照实写出来,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色。
青海省海晏县城镇小学李生兰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3 16:47:38 | 只看该作者
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马雪芳
鲁迅先生说:“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透彻,方能下笔。”那么如何“观察透彻”呢?这就涉及到观察的方法问题了。
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在谈到《思念》的创作时曾说:“当时我家住在北京边远地区,其实是乡下。四周全是农田,满世界开满了金黄的油菜花。那天,孩子们都出去玩了,就我一个人在屋里看书。突然,一只美丽的蝴蝶神奇地从敞开着的窗口飞了进来。我惊奇的目光始终跟着它,观察它,看它要往哪儿飞。这只蝴蝶在屋里贴着墙飞,一直飞了六圈,似在歌,似在舞,最后便扑闪着翅膀又从窗口飞了出去。我目送着它,直到它飞进金黄色油菜花地的深处。它刚飞走,我的灵感和那种创作的激情就一下子冒了出来,‘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不知能做几日停留,我们已经分别得太久太久’一挥而就。”
从乔羽先生的创作谈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他观察蝴蝶的方法最主要的是“用眼睛看”。这个方法最适宜于他创作脍炙人口的《思念》。这个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聚焦观察法”。可见掌握、运用合理的观察方法对于创作(作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笔者多年的写作体会,除了“聚焦观察法”外,较好的观察方法还有如下几种:
依次观察法。在观察事物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这样写出的作文就会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一种是按空间顺序观察。如观察一处景物,可按照由远及近、由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去观察;如观察动物、植物的外形特征,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去观察。另一种是按事物发展的顺序观察。如观察一个实验过程,就要注意它开始怎样,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具体观察法。只有对事物进行全面、精细的观察,我们才会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一旦拥有了丰富的材料,作文还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先看两个片断:
[片断1]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他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片断2]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列,像是在指挥身后的军吏和士兵行进。
片断1从“全面”观察入手,写出了灰椋鸟众多而不凡的气势;片断2从“精细”观察入手,写出了将军俑栩栩如生的威武神态。两种不同的描写方法,一“写意”一“工笔”,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较观察法。所谓比较观察,就是把两个或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下进行比较,从而比较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形象和特点。如宋代文学家苏轼观察庐山,就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欣赏庐山全貌,写出了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奇异特点。最终成就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千古名句。
联想观察法。所谓联想观察,就是在对事物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独特而又合理的想像,这样所写文章会更富情趣,更具韵味。请看片断:
[片断]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品。仔细端详,他们神态各异: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兵马俑原本是僵硬、冰冷的,因为有了那些“好像”,使兵马俑奇迹般地“复活”了,联想的力量真是神奇。
当然,观察方法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外,还有体验观察法、探究观察法等等。相信同学们在以后的观察中,一定会恰当、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写出更新
更美的观察作文。
2007212于新食素斋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3 16:48:24 | 只看该作者
作文观察能力的培养
作文观察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小学生作文就是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因此作文离不开生活。做生活有心人,在生活中、学习中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观察力。 1、激发学生的观察力 。2、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3、善于积累,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最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可是事实上,作文却是老大难,学生见之头昏、谈之色变,远而避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纠其原因是学生无内容可写。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显然,小学生作文就是写真人真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学生们正是由于对自己周围的人或事缺乏观察与注意,又极少的参与实践活动作起文章来无料可取,即使是写成的文章也往往是"空中楼阁"不着边际,内容没有新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样的文章。"叶老的话精辟的道出了作文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作为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他们喜欢的,容易接近的实际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发挥才能,激发灵感,作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生活,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优美的语言文字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会觉得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写出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求实创新。
一、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好奇心是学生向未来探索的起点,因此抓好兴趣与好奇心这两把钥匙,必然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时每刻我们生活的世界都在发生变化,从日月星辰到山川田野,从花草树木到虫鱼鸟兽,就连我们自己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因此教师要善于揣测学生的心理,把握契机,将他们引向感兴趣的事物面前,引导他们主动自愿的观察,全身心地投入,这样才会取得良好观察效果,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与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才会得到培养与提高。比如:学生们喜欢做游戏,不妨有目的地设计一些精彩的游戏,学生们兴致勃勃做游戏,在玩中观察、玩中求乐,同时观察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孩子们喜欢户外运动,那么不妨试试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去观察事物的万千气象,发现季节的不同变化,景物的变化。孩子们喜欢玩具,况且玩具的种类颇多,各具特点,那么在写这类作文时,让学生把玩具都拿来,开个玩具展示会,各自观察自己的玩具并向别人做精彩介绍。四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本里有一篇习作练习《我心爱的玩具》,在此次训练中,我大胆进行了尝试,一方面让学生自己搜集材料观察,另一方面,我从同学们带来的玩具中找出一个独具风格的精品"美少女",这样,作文时学生可在两个内容中加以选择,减少了难度。我先让学生一组一组的观察,指导学生仔细的观察她的身高、肤色、头发、眼睛……。然后请学生找出她独特的地方,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亲自动手扭动"美少女"的胳膊、腿,想象着摆成各种姿势。我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让同学们展开连想的翅膀,讲出自己的想法。同学们各抒己见:"像飞跑的运动员";"她像舞蹈明星";"她正向我招手致意呢"!"老师,我在她手上放一本书,她正在那儿看书呢"!待同学们讲完心中的想法后,我又将"美少女"平放在课桌上,同学们大声说:"她睡着了,像个睡美人"。从同学们那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可以肯定,观察是本次作文取得成功的重要阶梯。
(二) 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兴趣。一首动听的歌曲;一幅生动的图画;一件精致的艺术品;一段精彩的画面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的对象。为了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必要时可以把这些东西引入课堂。比如写水果时,可以请学生把各种水果带到课堂上来,让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说一说,这样的观察所得一定是深刻的,写出的文章一定是真实的。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要求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种水果,写作前我让大家把自己喜欢的水果拿来,在课上让大家先观察,再说一说,然后再写一写。有的同学拿来了橘子,说橘子穿上了一件皮大衣,扒开桔皮,一个个桔瓣还披上了一层白纱,扒开白纱还看见了一个个弯弯的“小月亮”。有的同学拿来了红红的苹果,说像小姑娘的脸蛋。多么形象的语言呀,正是因为同学们有了深入的观察,才有着这么深刻的语言描绘。观察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内,应随时随地的去观察,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亲自去观察,亲自去体验,这样的观察所得印象会更加深刻,观察更加具体,感受更深。
二、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一) 观察要有明确的目标观察目的是否明确,将直接影响观察效果,因此,观察之前教师要精心考虑,周密设计,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的差异,提出观察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学生明确了观察的目的,观察时注意力更加集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去粗取精,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如观察动物,就要明确观察的外形,生活习惯等特点;观察植物就要观察它的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观察人物,就要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个方面特点;观察活动,就要观察整个活动的过程:开头、经过、结果;观察景物,需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总之,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提出不同的观察目标。如讲课文《罗盛教》一课时,罗盛教在三次救崔滢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罗盛教的动作、神态有何变化,从而体会罗盛教救人的伟大精神,例如写作《××秋色》时,要求学生在观察大自然景物时,能找出秋天与夏天的不同之处,找一找秋天的景物有什么变化,秋天给人们带来了什么,通过观察感受到秋天的色彩,秋天的风韵。
(二) 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有顺序的进行观察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顺序。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逻辑思维能力又不占主导地位,观察时容易犯顺序混淆的毛病,这样写出的文章也是杂乱无章。在观察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采用不同的观察顺序。按事物的发展观察,主要观察事物的活动情况,顺着时间的先后顺序观察事物活动的起因、经过、结果等;按事物所处的空间位置观察,可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由内到外等不同的角度,按一定的空间顺序进行;按事物的特点观察,可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其次,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重点,充分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培养观察的习惯。
三、善于积累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小学生日常接触到家庭、学校、社会中许多有情趣的事情,但大都缺乏有意观察的习惯而未能积累下来,因此,我们要培养他们从周围生活中积累素材,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鼓励学生写生活日记。把生活中自己认为有意义、有趣的、感受深的事物记下来,并把有新意的题材给学生讲评,从而启发学生要善于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作文材料。
(二)、鼓励学生广泛的阅读,博览群书,在书中善于观察,发现名词佳句,可以写一写、说一说、背一背,摘抄与积累,便于为我所用。收看趣味性、知识性较强的电影、电视节目,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及时写好收看心得。总之,作文教学只有充分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使学生乐学乐写,常写常新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3 16:49:12 | 只看该作者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3 16:50:11 | 只看该作者
作文——从观察开始
   “语文学习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那么对生活的观看、觉察、认识、辨别、判断、积累、感悟究竟靠什么?俗话说:眼睛是师傅,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生活,人间万象,都来自视觉,观察是我们接受信息的一个重要工具。
    有人打了个比方说:观察力是思维的门窗,记忆力是思维的储存器,想象力是思维的翅膀,而一切创新追根到底都是思维的创新,可见观察与创新是多么重要。
    鲁迅先生说:“如果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认识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方法,是创新的基础。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入手,通过观察,可以积累许多自然风光、花鸟虫鱼、人文景观、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社会现象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从生活中汲取充足的养料,来提高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
    观察主要由观人、察事两大类构成。
一、观人。
    人的一张面孔就是一幅变化无穷的荧屏,我们从中可探视到各种各样的情感和内心活动,一睁眼、一皱眉、一耸鼻、一撇嘴,无不传递出丰富具体的内涵。
    以眼为例,两眼半闭示喜悦神怡,双眼大睁示吃惊讶异,眼帘遮目示含羞脉脉,目张欲裂示恐惧愤怒,转眼珠示搜寻,翻白眼表不满……
    以瞳孔为例。它除随光线强弱有大小之别外,还随内心世界变化而变化:感情勃发,瞳孔放大有光芒;情感消沉,瞳孔缩小失去光泽。
    再以眉为例。展眉表欢欣,蹙眉表愁苦,扬眉表得意,竖眉表愤怒,低眉表慈悲,收缩的眉毛凝聚着疑虑,展开的眉毛洋溢着坦荡……
    鼻子呢?它通常是稳重的,但有时也耐不住寂寞而显露情感:轻蔑时耸鼻以待,恐惧时屏息敛气,愤怒时两翼扇动……
    此外声音、手势、体态,甚至连走路的姿势都能表现出不同的心绪与情感。人的神态动作都负载着大量的信息,一挥手,一转身,一耸肩,一跺脚,无一不是导隐情,诉幽衷的绝好语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体态语言,在某些场合,体态语言比口头语言,更显得此时无声胜有声。
    但我们的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对人物神态、动作观察肤浅,缺乏细致的体察,认识模糊,从而捕捉不到对方的真情实感,把握不准对方传来的信息,这样在写作中就不能入木三分的表现纷纭复杂的人物性格,也不能栩栩如生的刻划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从而削弱了作品的表现力。
    为了使学生能透视人物心理,把握人物个性,表现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也为了使学生能善解人心和正确的表情达意,出色的与人交际往来,让学生根据人的年龄、身份、性格、职业、心境、知识涵养、当时需求、所处时代等不同来表演出不同的神态、动作、语言。让学生对“哭”、“笑”、“七情”、坐姿、站姿、听话姿态等分门别类的进行揣摩,归纳;或者把学生带上街或特定场合进行实地“写生”;布置学生写人物表情;让他们养成细致体察、处处留意的观人习惯,从而促进他们在作文中分清对象、分清场合创造出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
二、察事。
    1962年的一天,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谢皮罗教授在放浴缸水时,发现水漩涡是向左旋转的,从而找到漩涡旋转的秘密:漩涡旋转与地球自转有关,在北半球,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水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水不会形成漩涡。
    从洗澡水里发现自然规律,谢皮罗教授不是第一人,众所周知,古希腊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也是在跳进浴池的一刹那获得“灵感”而发现浮力定律的。
    苹果落地,自然平常,牛顿却依此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开创了科学的新纪元;壶水鼎沸,谁没见过,瓦特却因此发明了蒸汽机,导致了一场空前的工业革命。
    谢皮罗、阿基米德、牛顿、瓦特等科学家能从容易被人忽略的小事中看到隐藏的普遍原理,这是由于他们事事留心观察的缘故。但我们有些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物看了之后,印象模糊,问起来瞠目结舌,不知所云,这是由于他们没有注意观察、研究,熟视无睹造成的。我们有一双万物灵长的眼睛,生活在七彩斑斓、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里,却无心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无力获取其中的奥秘,是多么遗憾!
    当然对事物只有观察还不够,还是爱因斯坦说得好:学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留心身边的事物,一方面要观察,另一方面要思索和研究,后一点更为重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提问、设疑是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观察若能与思考珠联璧合,写作起来才会再现事物的特征。
    教师经常组织一些观察活动:野外采风、四季览胜、荧屏博览、景点写生、参观考察、写收视手记……这样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万物,长期坚持,一定会激起他们察事的兴趣,形成察事的习惯,感知、认识事物的本质,在作文中再现鲜活的时代气息。
    每个学生都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但他们从生活中获取的知识与感受,很多时候却大相径庭。我们教师有责任指导他们对生活关心、了解、发现、寻觅、感受。要求他们不仅身入生活,更要心入生活。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授予他们观察的方法,教会他们有顺序、有层次、多侧面、多角度的观察。要求他们既要观察认识人、事、景、物的外部形态,更要透过现象,调查采集,追根究底,由表及里去发现一般人发现不了的独特的本质的东西。要求学生不仅要注意其现状,也要注意其发展变化,在深度上挖掘,在广度上延伸,争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低眼抬头,满眼都是语文素材。学生若能做到,随眼所至,尽收眼底,有了对各色人、各种事的细心观察和思索,写作起来就能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只要长期坚持,循序渐进,学生作文将革去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窠臼,而独辟蹊径,渐入创作佳境。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3 16:51:42 | 只看该作者
观察蜗牛的作文
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去公园玩。我们在那里欢乐的玩着跳绳。正跳着,忽然,我发现一只小小的蜗牛正慢慢的向绿色的草丛爬行。它背着一个比自己身体大得多的壳,缓缓的向前蠕动。柔软的身体紧贴着地面,留下一条清晰的线。
出于好奇,我把蜗牛轻轻地放在手里,它像受到了惊吓似的把整个身体缩了回去,似乎这样才觉得安全了,真叫人同情。过了好长时间,见没有什么动静,它才伸出了小脑袋。我仔细端详,呀,它的脑袋上有四根触角――长的两根尖端还有黑色的眼睛。它的触角很特别,遇到情况,可以安全地缩进脑袋里。触角对蜗牛的生活有很大的用处,不但能在行走时帮助掌握方向,而且还可以与同伴交流。它的壳上有几个圈,这也许是他的年龄吧!蜗牛喜欢住在潮湿的地方,我们常常可以在墙上、树上、菜地、农田以及草地上看到蜗牛。
蜗牛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行动时没有声响,只是默默地活动,从来不会被恶劣的环境吓倒,也从不放弃找食物的机会。虽然它动作迟缓,又那样柔软,但目标明确,锲而不舍,坚信道路的尽头便有丰美的食物,美好的生活。
看,那不是刚刚在我手上爬过的小蜗牛吗?现在已经使劲地钻进了草丛。默默的,是那样执着。生活中的人们,不也应该像蜗牛一样,为了美好的明天,勇往直前吗?
夕阳西下,黄昏已经临近了,那只蜗牛已经找不到了。我们依依不舍的回家了。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3 16:52:21 | 只看该作者
每到作文课学生就会抓耳挠腮,搜肠刮肚也找不到写作素材。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我上了一节《学会观察》的课。 首先强调观察的重要性。
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前提。只有全面、细致、认真地观察生活,才能直接从生活中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营养。
其次,告诉学生怎样观察。
作家艾芜在指导初学写作的同志时说:要练习我们的眼睛,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练习我们的耳朵,善于听取别人讲话的语句、声调和他的特殊用语。这就是说,观察生活,一是要看,二是要听。

那堂课的训练题目如下:
自选一位任课教师作为观察对象。写一个片段(不少于300字)。
观察的内容是:年龄、性别、身高、体型、脸型、肤色、发型、衣着打扮(颜色、款式、质地)、表情,特别是眼神,以及老师上课的语言和动作等。
片段中不出现老师的姓名,批阅完成后我写出老师的姓名。
然后我给学生提供了下列相关的资料:
观察要抓住人物的特征。人物的外貌、性格、感情各不相同。只有抓住观察对象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才能避免“千人一面”的弊端。
观察要细致。所谓细致,不是说在观察人物时不分主次,而是要发现观察对象与别人不同的细微之处。不同性格的人,说话、做事时的表现是不同的。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丝微笑,往往带有性格化的特征。所以,观察必须细致入微。观察得越细致、越深入,印象就越清晰,理解就更深刻,描述就更具体、更生动形象。


比较观察。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目的是求异。在观察时,要抓住老师在各种情形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即生气时、高兴时、严肃时……言谈举止和精神状态的不同点。这样,才能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这个只有300字的小片段,我留给学生一个星期的时间让他们观察老师。一周后作文交上来了,学生都很兴奋,不停地催促我快点批作文,看看他们写得怎么样。不出所料,这次作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每个学生都抓住了老师的特点进行了描写,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了很多以往所忽略的细节,而这些正是写作需要的。下面就是写得比较突出的几个片断:
他的头发平时梳得自西向东,头的形状像地球仪,地球仪上的赤道就是架在鼻梁上的眼镜。 |他是天上的卫星,每天绕着地球转,给我们发出信号。
(阿娜古丽)

当解释高气压形成雨的过程时,他拿起粉笔盒代表云层,上升再上升,一阵粉笔落下就形成了雨。当讲到地球绕**公转时,他自己扮演地球绕着讲桌转,转过春分又转过夏至。
(郭乐乐)

  我们的老师拥有抛物线的脸型,以圆圆的鼻子为轴,轴的左边是减函数,右边是增函数。还有老师可爱的眼睛好像也总是为诠释两点间直线段最短而迷得小小的。
(刘
玉)

  西装配运动鞋,够时尚。蓬乱的头发下面戴了一副很潮流的眼镜,似乎常年是歪着的,有人笑他的眼镜,“笑什么呀,你们懂什么,那叫复古”。
“同学们,我少说两句啊!”这就是短篇小说。“同学们,我说两句啊!”这就是中篇小说。“我说几句啊!”那绝对是长篇小说了。……三个月以来,我习惯了他的“唠叨”,我需要他的唠叨。那是一种幸福。(阿依帕**)
通过这次写作课,我发现学生是愿意写作的,只不过有时我们一下跑给学生的“肉”太大,他们无从下手,如果我们能把“肉”分割得小一些、细一些,学生就愿意也能够接受了。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3 16:53:27 | 只看该作者
走进作文系列讲座:观察与想象
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 - 小学部 江红梅


走进作文系列讲座之一
观 察 与 想象
       设计理念:
       一、作文是一种语文能力。能力的形成需要训练,更需要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对三年级刚起步的学生而言,写作是一门全新课程,一切都需从启蒙开始。将本节课的教学定位于观察与想象,因为这是构成写作能力的最基本因素,也是学生最易感知,最熟悉,最形象直观的生活,因此也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作文是一种思维方式。用书面语言反映自己的思想,这是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所谓“语言是思维的外衣”,透过语言,我们看到的是思维的本质。因此,训练学生写作,必须从思维训练入手,而“观察与想象”是思维构成的重要内容。作文的能力不仅仅是人们常说的“词语的堆砌与积累”那么单一。华丽的语句以及新颖的构思固然不可少,更重要的是作者的独特思想。思想来源于对事物的细致观察与分析,深入思考与领会,因此学会“观察”方法,养成“想象”习惯,对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学习观察静物的方法。(看、听、闻、尝、触)
二、在观察中学会想象,初步懂得描绘事物的艺术手法。(诗化、美化、意象化)
三、养成观察与想象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题外话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都有自己的名字,今天老师给这堂课也取了个名字。(板书:胡海)“胡”指的是“胡说八道”“胡思乱想”,“海”,指的是海阔天空。这个名字的含义是:海阔天空地想,海阔天空地聊。既然是聊,那我们就要选择一个话题,就从“吃”开始吧。

       二、互动交流,轻松入题。
1、(教师出示食物灯片),喜欢吗?
2、(教师出示运动类灯片),喜欢吗?
3、(教师出示书报灯片),喜欢吗?
4、(教师出示“作文”二字灯片),喜欢作文吗?喜欢的同学站起来,说说你们对作文的真实感受。(出示语言训练:我爱作文,就像_____爱_____。)

教师总结:同学们,看来大家都写作还挺感兴趣,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可另一半是什么呢?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是这样说的:要想写出好文章,对生活一定要有细致的观察力,对事物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以灯片出示)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心理特征,以“胡说八道”“胡思乱想”为切入口,以“好吃、好玩”的图片为手段, 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引入学习主题.。避开“作文”二字,创设轻松氛围,解除心理压力,为整节课的学习营造和谐与宽松的心理环境。

       三、出示苹果,学习观察方法
       ※看__________观察苹果的颜色、大小、形状
1、什么是观察呢?简单说,观察就是看。这是什么?(出示实物苹果),我们一起来观察它的颜色、形状、大小。你观察到什么?(圆溜溜、像孩子的脸、红肜肜、……)
       ※闻_________ 感知苹果的气味.(用鼻闻,用心闻)

2、除了看,我们还可以闻一闻!(教师做出闻的样子.)我们大家都来闻闻看!(将苹果放在学生鼻子边)告诉老师,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清香,香甜,淡淡的,一阵阵的,飘飘的,一缕缕的,浓浓的……)

3、在生活中,你闻过这样的气味吗?(引导学生联想到洗发水,香皂,纸巾、香水、……)之后,教师出示《秋天的雨》中的句子: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4、老师再接着闻一闻.(呀,我闻到了阳光留在苹果上的芬芳,还闻到了泥土的清香.)同学们,你们再闻闻,一定还能闻出更多的气味。(启发学生从苹果中闻出秋天的气息,闻出春雨、苹果花、果园、丰收、………)

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在闻气味的时候,可以用鼻闻,还可以用心闻,只要我们用心,才能闻出蕴藏得深深的诗意.)

5、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出什么方法来观察苹果呢?

设计意图〗出示具体的事物,从简单的观察方法----“看”为起点,引导学生用鼻闻,继而用心闻,旨在告诉学生,眼睛只能发现事物的美,心灵可以感受事物的美。让学生在活动中懂得,每一个细小的事物里都包含着广阔的世界,都蕴藏着丰富的感受。这样去观察,事物就会变得鲜活而充满生命力。在这基础上,启发学生通过其它的感官来观察苹果。
※  听________感受苹果的声音。(用耳听、用心听)

6、学生用耳感知:嗡嗡声、咚咚声……

7、学生联系课堂环境用心感知:苹果的笑声,苹果的歌声,苹果的对话声………

      8、在此基础上,教师创设不同情境丰富感知:将苹果切开让学生感知;将苹果从空中摔下让学生感知;将一大一小两苹果放在一起让学生感知;将一大堆苹果放在一起让学生感知……(苹果的哭泣声,苹果的痛苦声,苹果的争吵声,苹果的活动声,苹果的家庭生活等……

      9 、听听教室里的物体,你听到了什么?(风扇、书桌、红旗、鲜花……)

     〖设计意图〗万事万物都有生命,花鸟虫鱼,山川大地, 他们一定也有自己的语言和声音,只有懂得用心倾听的人才能更丰富地感知世界。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写作高手,就必须学会用心观察。
      ※  尝________用嘴尝,用心尝(尝出千滋百味)

      10切开苹果,分成小块,让每个孩子都静心尝一尝,提醒学生细细地、慢慢地品尝,用心去感受。学生汇报:香甜、清脆、果汁流入心田……

      11、教师出示图片,显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对苹果滋味的感受:
沙漠旅行者尝:解渴充饥,精神抖擞,力量大增,充满活力与生命。
贫困饥饿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与活力,感到幸福与甜蜜。
年轻的妈妈:像喝了蜜一样甜,笑容更灿烂,容貌更美丽.
生病的人:脸色更红润……

      11、教师将学生的感受连成一段诗,以灯片出示:
          我是一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
          我把微笑,挂在孩子的脸上,
          我把甜蜜,送进妈妈的心窝。
          我给饥饿的人们充饥,
          我给沙漠的行者解渴。
          我使失去阳光的病人恢复健康,
          我使健康的人更加愉快的生活。

       触________用手抚摸感知(冷热、软硬、粗细、粗糙、光滑……)

12、学生在触摸的基础上,感知苹果的光滑、硬度,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图片的观察,感知大自然的变化。(白云、蓝天、飘雪、晨光、草地、柳枝、河水……)
分项感知:白云:软软的,像棉花;    飘雪:冰冰的,像蝴蝶;
朝阳:暖暖的,像火球;    柳枝:柔柔的,像细发;
河水:清清的,像镜子;    草地:厚厚的,像地毯……

整体感知:辽阔的世界,宁静的世界;温暖的世界,冰天雪地的世界.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将感知连成一首诗:
这是一个秋高气爽的世界,
天地变得高大辽阔。
这是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
雪花似精灵般舞动。
这是一个春暖花开的世界,
万物生长柳绿桃红。
这是一个宁静诗意的世界,
水天一色霞光万道。
教师总结:用多种感官感知世界,世界会焕然一新,更富有诗意,更让人惊喜的人,我们也可以从天然中得到许多天然的诗.


       〖教学意图〗以上两个教学环节,通过诗歌的现场创作,学生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真实是写作的灵魂与生命。”文章不是做出来的,是想出来的,是看出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感受,观察与想象可以让真实的现实变得更有诗意,更有艺术性.

       三、观察想象的综合运用
       1同学们,我们这一单元的语文学习主要围绕“秋”,有《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风筝》,现在我们就应用刚才所学的观察方法,再一次走进秋天。(播放灯片__秋天的图画)
练习:秋天是一个(           )的季节 (从看的角度描绘)
       秋天是一个(           )的季节(从听的角度描绘)
       秋天是一个(           )的季节(从闻的角度描绘)
       秋天是一个(           )的季节(从触摸的角度描绘)

      学生汇报:
从看的角度__秋天,是一个美丽、多彩、绚丽、迷人、丰收、五彩缤纷、……
从听的角度__秋天,是一个秋雨沙沙、大雁啾啾、秋叶舞蹈、秋风阵阵……
从闻的角度__秋天,是一个香甜、美味、令人陶醉……
从触的角度__秋天,是一个富强、硕果累累、五谷丰登、清凉、凉爽、舒适……

       2利用感官观察事物的方法,不仅可用于描写静物,还适合写小动物。教师出示小诗《蜻蜓》,和学生一起分享:
蜻   蜓
蜓展开五彩的翅膀,(看)  夜的清凉带到荷塘。(触)
“扑啦啦”听,它在快乐歌唱。(听)
吵醒了睡莲的美梦,(想)弄皱了湖水的衣裳。(想)

       3、课堂练习:   请你选取一项,把自己观察到的感受写下来,形式不限。
           苹果   石榴    春天    校园    树木    小草
           蝴蝶   蚂蚁    松鼠    青蛙    蜜蜂    大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11:49 , Processed in 0.14484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