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守住本分,亲近经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31 20:01: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守住本分,亲近经典
——云南省曲靖一中特级教师任玲访谈录

《新课程报·语文导刊》 记者 陈淑芬
2011
719
前言
“我始终认为,有良知的语文教师应该守住语文的本分,不甘心于做应试教育英雄,而应做滋润学生一生成长的甘泉。”在语文教育受到世俗功利侵染的今天,云南省曲靖一中特级教师任玲这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语无疑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为了让广大一线教师,更多地了解任玲老师及她所倡导的“经典语文”教学理念,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任老师。
记者:我从您学生那里了解到,您给他们开课之初,会在黑板上写下“做精神世界的美食家,做感悟生命的思想者”。据他们说,这句话使他们深受启发。您写下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任玲:我一直把这两句话称作我的语文宣言。几乎每一届,我给学生上语文课的时候,总要讲一个“语文是什么”的专题,讲我所理解的语文,我所追求的语文,还有我们在一起的漫长日子要走的路,要读的书,要背的诗文,要写的随笔。有时用两三课时,有时甚至四五课时。有这个认识和舆论垫底,以后的一切教学活动开展起来就顺理成章了。
我的目的很明确,让他们敬畏语文,懂得语文的价值,把语文当做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我深知课堂里的孩子从初中开始已经深陷应试泥潭,对语文已经产生了“钝感”,甚至已经厌倦。虽然高考压力大,我还是要在高三来临之前,利用宝贵的两年做真正的语文,毕竟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这是他们一生中最后的语文课了。

“做精神世界的美食家,做感悟生命的思想者”,前者指阅读经典,后者指感悟生活。前者是吸纳,后者是输出,也就是通常说的读与写。读,不只是读课本,两年中至少要有为自己精神垫底的书籍。写,不只是写作文,更要借助自由随笔表达对生活的感悟。没有这两点,就没有真正的语文。


记者:您倡导语文教学要“回归阅读,回归语文的本分,回归语文教学的常态,追寻学科价值”。可是,据我了解目前高中生的学业压力非常大,他们似乎每天沉溺于题海中,跟着老师们研究各种各样的应试技巧,在这样的情况下,您如何引导他们去回归、亲近经典呢?
任玲:我自己对语文试卷一直充满了对立情绪,所以我不会乐意把我宝贵的时间过多地耗费在无意义的试卷挠腾中,自然也就避免了学生过多地沉陷进去。考试训练很多时候是重复劳动,这些强化训练越多,对学生的捆绑和负面影响越大。语文老师首先要看透这一点,要有这一份良知。所以,高一高二尽可能避免拼命应试,以上课、阅读和随笔为主要任务。
我首先很珍惜课堂这个窗口。如果孩子们被课堂烦透了,就不会再向往阅读。毕竟学生要学习那么多科目,任务繁重。所以,课内尽可能大胆取舍,适度延伸。我曾经用一个月时间上《红楼梦》,用大半个学期上唐诗。《论语》《孟子》《庄子》,鲁迅,还有那些值得留在学生生命深处的名字,我都舍不得轻易泛泛而过。我希望通过我的课堂,学生能热爱语文,热爱文字,热爱读书,不做只有分数的文化侏儒。
我们还常常开展一些活动,促进阅读回归。我曾根据学校图书馆的书目,给学生做过推荐;曾组建过班级图书“精品屋”;曾让同学们在课堂上推介自己钟爱的书籍;曾利用文学社开展好书荐读;举办书评展览活动;实施新课程后,我们领着学生几乎把必读名著都读完了,我们借着东风热火朝天地开读书报告会;分期评选读书活动中的“文学之星”。读书笔记是整个高一最重要的作业,也是过程评价中的重要指标。一部名著可能占用一个月的语文晚自习,同学们把要展示的内容做成PPT,小组合作,讲得像模像样,读书氛围自然被营造起来了。
为了强化阅读,我们也会利用考试。在期中期末考题中,都有本期名著考查的内容,借助“考试”这个挡箭牌,我们也可以顺理成章地做些事情。事实上,阅读是本,是内功,而技巧是末,是外在的。聪明的语文老师,不会舍本求末。真正抓好了阅读和写作,成绩绝对差不了。


记者: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您获得了无数的荣誉,但是,对于一个教师而言,可能任何荣誉都敌不过学生的认可和爱戴。据我了解,您的学生没有不敬佩您的,他们说,您的课堂极具“霸气”,您为人“一身正气”。我想,这可能是学生对老师的最高褒奖了。您怎么看学生的这些评价?
任玲:“霸气”这个词很有意思,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都会有这个印象。但我想,它可能就是一种信念,一种果决,一种对“语文教育”尊严的维护吧。我很欣赏陈日亮先生的“我即语文”。 语文老师本来就应该是一个窗口,一片天地,一个世界,一种引领。在语文沦为第三世界的时候,我必须用我的底气,去表达语文的底气。我底气不足,语文就更没有地位了。所以,言说总是慷慨激昂,坚定不移。当然,前提是我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必须有深刻的理解,有足够的自信。
我看不起不读书的人,也会挖苦不爱读书的人,对总体成绩非常突出的人也不例外。有些孩子从初中就开始偏科,把语文视为可有可无的学科,我要找各种机会让他尝到读不懂文章的尴尬,并且毫不讳言:“你已经遭受语文的报复了!如果你再不重视读书,这报复会继续,甚至更残酷。”我也常常对学生说:“如果你不读书,只想考高分,那么,我不会教你任何技巧,因为没有建立在不读书之上的技巧。”说这些话的时候蛮狠的,所以显得“霸气”吧。呵呵。
至于他们说的“一身正气”,我想可能是性格印象吧。我这人向来不惧恶,不媚上,不惟势,不惟权,也不惟书本。对恶者直言抨击,对弱者同情帮助,不掩不惧、不吐不快。这与我的精神传统有关。在我的教学中,有一串名字,从屈原开始,一直到鲁迅,他们的人格首先融进了我的生命,我的课堂又试图让他们能融入年轻的生命中。我特别赞同王尚文先生的一句话:“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我从不虚妄地赞美,那些人格是与我自己所追求的精神气质溶为一体的。
记者:您为什么提倡“语文教育要培植独立、健朗、理性的话语方式”?
任玲众所周知,教育惯用的话语方式是远离实际的高格言论,教师转嫁公理,照搬结论,宏大空泛,僵化说教,学生接下衣钵,用这一套话语系统对付考试,至于那些东西究竟是什么,无所谓,能考高分就行。而考试之外的另一套话语系统,则是玩世主义的,真实但不乏社会传染的萎靡低俗和犬儒气息。师生在“伪圣”与“真俗”两端,人格分裂。
如今都抱怨学生作文中普遍没有一个“我”,充斥假大空。是学生愿意这样吗?不是,他们会说,是考试逼的。事实上我看不只是考试逼迫,更为严峻的是,老师的精神生命还普遍活在远离时代的陈旧话语系统里。从小学开始,老师一点点把这些刻板的东西输送给学生,等到基础教育结束了,就是刮骨疗法,也难以完全剔除这种空泛和虚假。假教育教出来的是假人,将来肯定只能形成假社会,恶恶相报。
社会在发展变革,老师却普遍失去了更新精神词汇的能力,因为一直接受的灌输根深蒂固;因为深受各种钳制,抱残守缺成了惯性;还因为应试负担过重,沉重拉扯无暇看路,精神深处与时代严重隔膜了。
无数历史事实证明,理性永远没有愚昧可怕,社会应该有足够的勇气为师生的思想解禁。我就是在这样的现实中强调“培植独立、健朗、理性的话语方式”这个命题的。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各个层面的思想松绑,需要培植师生的批判意识和独立思想,当然,一切还是得从广泛阅读开始,从扩开人文视野做起。


记者:您的新作《我的经典语文》刚刚出版,“经典语文”是您一直倡导的教学理念,能不能具体阐释一下?
任玲:我所说的“经典语文”是我心中理想语文的代称,也是贯穿我的语文教育追求的一条明晰线索。它包含多个方面的意思。
第一是指教材系统的经典性,主张教材要着眼于精神层面和语用层面来编选,用人类最好的精神食粮滋养年轻的生命。以此为前提,优秀的语文课当借助经典文本促成学生心智与语言的双重生长,或者说,是从语言的角度来达成心智的生长,借助语言文字的魅力来实现人文教育。
第二个层面是强调把语文当做师生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当做滋养性情、丰富心灵、充实思想的必不可少的生命过程。首先是教师阅读经典,把修养国学当做终身课题,在阅读中建立起评判、审视经典的能力,保有守护文化精髓的良知,形成滋养年轻生命的文化自觉。其次是引领学生在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里,亲近经典,读有内涵的书,读传承人类文化精髓的书,建构丰富的精神家园。
第三是考试指挥棒的层面,主张指挥棒不把学习者指向无意义的耗损生命的试题鏖战,不只是指向某种“结果”的认定,更指向书籍,指向经典,指向积淀,指向完成某一阅读任务的具体过程。


记者:您将苏霍姆林斯基的“无限信仰书籍的力量”作为自己的教育座右铭。由此可见,您非常重视阅读。能不能给我们的老师推荐一些书目?
任玲:教师阅读书目的选择,我认为可以根据发展需求和趋向来定。
才步入教坛的年轻老师,我提倡他们与教材、与学生“同步阅读”。即教什么,就顺着什么方向做延伸阅读。这个相当不容易,可谓读无止境,要做好可能需要五六年甚至更长时间,我现在仍然持续着这样的阅读,只是多了些“专题研读”的味道,比如根据兴趣专读苏轼,专读鲁迅等。同步阅读是修炼专业内功的最佳途径,是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得以提升加固的保障。无论教材怎么变,“根”和“本”是不变的,这“根本”就是经典作品。经典研读,对语文教师教学生涯的回报最为丰厚。
教师站稳了讲台后,会遇到发展瓶颈,这个时候要有所提升,必须阅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书籍。我自己的教育经典阅读,开始于苏霍姆林斯基系列,《给教师的建议》《和教师的谈话》《帕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爱情的教育》等,我的教育反思与追寻,与这些阅读紧密相关。教育以及人文类书籍,可各取所好,钱理群,刘铁芳,谢泳,吴非,崔卫平,杨东平,李镇西,许锡良,张文质,林达,徐贲,龙应台等等,这些人的书都可以有所涉猎。
从专业提升的角度说,语文教师要阅读学科建构方面的书籍。我自己颇为受益的书籍如李海林《言语教学论》,《韩军与新语文教育》,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人文·语感·对话》(倪文锦、王荣生主编),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对话语文》(钱理群,孙绍振),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等。
着眼于文本解读艺术的如《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着眼于审视课堂教学内容是否合宜的如《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着眼于课堂教学艺术提炼的如《钱梦龙与语文导读法》,《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听余映潮老师讲课》等。
着意于教学研究的老师,还可以读一读培养研究能力的书籍,比如崔允《有效教学》,李海林《语文教学科研十讲》,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等书籍。
我特别提倡网络阅读,大量吸取有助于透视种种现象的思想含量丰富的文字,我把它称之为“思想放飞的自由天宇”。许多视野开阔、功底深厚、思想灵动的教师,都有过这个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的阅读过程。

结语
任玲老师的语言,极富感染力,从她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了她对语文教育的一种激情和一份责任。我想,正是由于这份激情和责任,才让她二十余年的从教生涯中,从未停歇过与急功近利的现实争夺阵地的“抢夺战”,她不是抢夺时间追逐分数,而是把学生从分数至上的现实中抢夺回来,抢夺一块精神净土,守候一处精神家园,抢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热爱阅读,亲近经典。


——发表于《新课程报·语文导刊》教师版第29期,总第532期 2011年7月19日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20:41:37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20:42:23 | 只看该作者
2011 年度图书也盘点




2011年,是图书业继续滑坡的一年:实体书店纷纷倒闭,百万发行量以上的佳作极少,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新作者……读书正被小众化,在浅阅读与一元视野的压力下,它艰难地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对不少出版社来说,出一本好书已不再是首要目的,作为企业,它们首先要努力活下来,此外还要学会带着镣铐舞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向年度好书致敬,因为它们承担了太多的勇气与沉重,它们的坚持,配得上“高贵”的评价。20本书,说明在沙漠面前,还有寸草在梦想着绿洲,在狂风面前,还有落叶不愿起舞。翻开历史,在任何时代,中国的读书人都会坚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面对权力的狂妄与世俗的诱惑,都能坚定地说不,这就是我们的道统与骄傲,好在,它仍在传承,它还没有彻底地湮灭无闻。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注定会失败,一个失去精神自由的民族,注定会反智与愚昧,没有什么,会比失去梦想与思考更可怕,它将让我们沉浸在历史宿命的轮回中,成为奴隶。向20本好书致敬,向它们的作者、翻译者、编辑、策划人致敬,向它们的出版单位致敬。作为夕阳产业,图书业也许将走到尽头,这些最后的奋斗与姿态,令人肃然起敬。在此,我们希望用7句话,对2011年图书市场加以粗略的梳理。辛亥题材全面塌陷2011年是辛亥百年,图书业蓄力已久,确实推出了一些好书,比如张鸣先生的《辛亥:摇晃的中国》、马勇先生的《1911中国大革命》、刘香成先生编的《1911》、杨天石先生的《帝制的终结》等。从写作上看,这个题材聚合了目前国内思想界、写作界的精英;从策划上看,各家别出心裁,亮点颇多;从出版上看,有的年初就已出版,以延长销售档期。然而,从成绩上看,令人难以满意。突出问题是叙旧多于创新,即使有创新,也多纠缠在历史细节方面,很少有观念的突破,这一方面是题材敏感性所决定的,一方面源于写作过于市场化。毫无疑问,今年绝大部分的“辛亥书”将被人们所遗忘,倒是几本重印的老书令人印象深刻,如石约翰的《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此外雪珥的《辛亥:计划外的革命》面向普通读者,颇有令人耳目一新之处。各家竞逐,却只停留在商业手段的层面,而不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结果只能热闹有余、成就不足,可这样的教训,我们还要复制多少次呢?大学出版护佑心灵浅阅读、速阅读已成当下趋势,但把阅读单纯看成是休闲,就会走入新的误区,因为文字快感注定比不了图像快感,两者信息落差甚巨,换言之,读文字休闲,远不如去看影像,那么,读书的价值何在?读书,注定是件吃苦的事,这就像挣脱牢笼,没有一番艰辛,注定无法获得自由。每月至少看2-3本书,这是人生的功课,就像我们需要穿华丽的衣服一样,即使呆在空调房间中,它已非必须,但我们仍靠它来遮羞,靠它来呵护。好的出版,一定是深度的,语言可以简单,内容却应严肃,可现在有多少书,我们会看第二遍呢?我们会认真地推荐给自己的孩子看呢?应该向这些出版单位致敬:格致出版社、商务印书馆、新星出版社、中华书局、三联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机械工业出版社、中信出版社、法律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九久读书人公司等。在大时代中,他们是真正的建设者。此外,更应感谢各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大学出版正日益成为我们时代人文精神最后的庇护所。中国小说依然沉默当下小说的沉沦,让人痛心,也让人无奈。小说曾是影响最大的出版品种,因此受到的制约也非常多,中国作家中,大官越来越多,实在当不上官,就自己组织起来,也能混个“主席”当当。“主席”们可以垄断大奖、出版、讲座、知名度,在眼球时代,这是有效的,因为读者没时间思考你写得怎么样,他们只看谁有名,于是,“主席”们就真的成了市场的风向标。当市场上度量衡是扭曲的,那么,假冒伪劣横行就不奇怪。如果说说新时期文学还体现出了一定的锐气,努力向世界现代文学靠拢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反而倒退到讲故事的阶段中,甚至许多“主席”也自觉去当通俗作家,自觉去写《故事会》。明清时,中国诗歌很少有好作品,因为诗言志,说得过分,祸即及身,这反而让小说焕发了青春,因为它属下九流,皇帝看不见,从中既诞生了不少诲淫诲盗之作,也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这样的真经典。坦率说,那时不少小说写得比今天好。心灵毒药没完没了心灵方面书籍的出版,今年依然繁荣。总之,都是些人该怎样找个好工作、怎样讨好上司与同事、怎样预防老婆红杏出墙之类,它们的泛滥,真实地描绘出我们当下的心灵地图。没有梦想的高度,那么现实生活就最美,窝窝头比自由更重要,棉猴比爱情更温暖,当物质需要压倒精神需求时,所谓文明,就会变成对牛弹琴。不认同普遍的价值,不承担道义的责任,用特色来对抗公理,用阶段来搪塞潮流,这就给心灵毒药以施展的空间。总之,你有梦想吗?先赚钱吧。你有苦痛吗?先赚钱吧。你有沉思吗?先赚钱吧。这世界没有超越,只有技巧,没有目标,只有手段,没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准则,只有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可当我们都交出自由,变成冰冷的工具时,真正高兴的又是谁呢?泰戈尔说:当人成为兽时,他比兽更坏。堕落与上升同样是无限的,都能给人带来快感,总有一种麻醉品让你忘掉这两者的区别,可又有多少人在自觉地抵制幻觉?人物传记风起云涌人物传记是2011年出版亮点,《乔布斯传》、《小布什自传》、《巴拉迪自传》,如果算上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如果仅看销量,它们都能排在前列。人物传记的火爆,源于人们心灵的空白,这是一个缺乏榜样的时代,而心灵又有偶像消费的巨大需要,于是,成功即一切,人们疯狂地追捧并膜拜成功者。其实,如果史蒂夫•乔布斯失去了他生存的背景,他还能取得同样的成功吗?印度贫民窟中的修行者也在说“活着就要改变世界”,可谁去倾听呢?伟人是时代的产物,如果没有他的环境、他背后的制度力量、他所处的文化背景,他是不可能成功的。真正该景仰的,是一个能让天才不断涌现出来、不断自我实现的氛围,而不是天才本身。然而,从每本传记中,我们读到的都是“我”,仿佛有了“我”,一切都可以超越,这种自我安慰式的阅读,固然能缓解心灵的孤独感,可对于建设一个好世界,价值有限。是人就往作家圈混2011年出版业最煞风景的事,莫过于华语作家团队迅速扩充,林青霞、蔡康永、冯仑等,如今都算“作家”。人一阔,就变脸,果然言之有理。作家本是清苦的,要不断阅读,不断追问自己的心灵,在不同的美学范式中寻找自己,为此他要忍受贫寒,忍受冷落。但现在这些都不用了,只要有钱,你就是作家,实在不行,有姿色也可以,哪怕这些姿色已经是过去时。富而好文,美而写作,本无可厚非,但不能指望这些业余作者来捍卫道统,当他们真的以为自己是“作家”时,斯文二字悄然破碎,实在与“斫却垂杨,花下晒裈”一样,令人作呕。玩票的压大轴,只能说明内行们太业余。中国写作与世界的差距太大,作家并没真正脱离业余爱好、玩一玩的水平,那么被有钱人、资深美女、主持人所超越,也在情理之中。但这种“写作超女”是不会带来什么营养的,就像唐人推崇薛涛的诗一样,无非图个乐、看个热闹而已。小精装让人不忍开卷从去年开始,“小精装”日益成为图书装帧主流,开本小、厚度薄,做成精装,确有独特的美感,只是让人不忍开卷,一者价格贵了,二者生怕一不小心,有所玷污。内容越空洞,形式越讲究。比如唐人写诗,多有音律未谐之作,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典型的“失粘”,明清人写诗绝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可明清中哪个诗人可与王维相提并论呢?内容好的地方,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繁文缛节中,必有空洞之病。出版业越来越重视形式,名为适应市场,其实是我们社会越来越细节化、技术化的反映,追求细节固然是好事,但由此带来秩序凝固、流动性丧失、创造自由受到约束等问题,却属公地,随着它不断被蚕食,梦想的天空就会越来越狭窄,因之而走向腐败。当然喜欢小精装的雅致,但更喜欢画线、写批注时的快感,真正的好书可以打开一个世界,但在2011年,这样的书并不多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7 10:39 , Processed in 0.07679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