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 时间:2011年10月15日 地点:杭州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 执教者:虞大明(杭州崇文实验学校副校长) 课时:一课时
预设目标: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倭瓜、水瓢”等词语。2、自主探究文本,体会园子的特点,感悟作者自由、快乐的童年;了解作者‘朴实无华、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3、凭借拓展阅读和启迪谈话,激活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美好的童年,使之永恒”的欲望和动力。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师:一个普普通通的园子对你我而言可能印象模糊,但是对作家萧红而言一直铭刻在她的心里,带给她无限的自由、无限的怀念和美好的回忆,齐读课题。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咱们可以怎么学? 生答。 师:学习略读课文需要我们自己去找,自己去学,自己去发现,今天我们采用多遍去读。一般不是朗读,而是默读,浏览,有时候可以快到——(一目十行)。比如我们第一遍浏览,要带着问题,我们带着什么问题呢?谁能看着课题,把课题变成一个问题。(生答:祖父的园子是怎样的?) 师:每个读到这个课题的人都会在心里形成这样的问题:祖父的园子是个怎样的园子。带着这个问题,请你快速浏览全文,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当你想到会用什么词来形容的时候,请把这个词写在这个课题的旁边。 二、初读课文,概览大意 生带着问题和要求自由浏览,师巡视,选择一部分学生的阅读感受写在黑板上,进行板书。(五彩缤纷、自由、快乐、应有尽有、生机勃勃) 师巡视时的启示语:当你想到一个词的时候,我们并不满足,想想还有什么词可以形容。 反馈(有黑板上这样感受的同学请举手) 三、文本探究,感悟特点 自主设疑,进入学习。 师:如果学到这儿,我们就算学完了吗?(不行),这样太肤浅了。我们还得进行第二遍阅读。 师:你能把刚才的初步感受变成问题,会吗? 师:只要我们把黑板上的这些感受加上一些为什么就行了。(如:为什么园子是自由快乐的?为什么园子里五彩缤纷,生机勃勃?……) 第一板块:感悟园子的五彩缤纷、应有尽有、充满阳光 1、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五彩缤纷、应有尽有、充满阳光的园子? 快速地浏览课文,把相应的句子划下来,并在边上写上相应的词语(学习旁注)。 2、交流:(你划的是哪个句子,把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师随机恰当点评。) 3、萧红之所以写第一、第二自然段是想让我们初步了解祖父的园子,是想让我们知道祖父的园子是一个生机勃勃、应有尽有的园子。 师:你觉得哪些句子让你有这样的感受?(生继续交流这部分教师只是让学生有个初步感受,并不作为关键的学点。) 第二板块:感悟在园子里的快乐自由 1、生快速浏览全文,在文中圈出能概括萧红所做事情的关键词。 师:接下来,我们考虑比较难的问题:萧红在园子里为什么是快乐自由的?我们进行第三遍快速浏览课文,用圈把萧红在园子里做的事情圈起来。 交流: 师:第一件事是(摘花) 师:你从哪个句子里得到信息的。(生读) 师:你只要读八个字就行了,我们只要圈几个字就行了?(圈花) 师:第二件事?第三件事?虽然浏览的比较快,但我们不能落下信息。(栽花、拔草、溜土、铲地、吃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睡觉)(当学生概括不出溜土时,教师引导要加上调换符号;当你看到很多自然段写一同件事时,你要往后看) 师:在园子里睡觉,可以躺着看到……这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萧红可以在园子里做九件事,可能还不止,所以她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所以我们也觉得这是一个(自由快乐)的园子。你对这样的园子向往吗? 细研课文,感悟自由 第一板块:研读“自由之事” 师:九件事中,萧红写得最具体的是哪件事?哪个自然段开始?哪个自然段结束?(课件呈现第5—12自然段) 师:请你快速浏览,你们凭什么说这件事是写得最具体的,能不能找出几条依据来?(生说对话) 师: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对话,这给我们一条启示,咱们以后要把文章写具体,也可以——(抓住对话来写) 师:依据一了,有依据二吗?快速浏览有什么神态?有谁的神态? 师:抓住了人物的神态,给了我们第二条启示,我们以后要把人物写具体,可以——(抓住神态来描写。)] 师:有依据三吗? 师:语言动作神态三样中,比较突出的是语言动作。还有一条朴素的依据,别的事最多用了一个自然段,铲地用了几个自然段? 师:所以我们记住了,要把一件事写具体,我们要千方百计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写出来。 师:从三个依据中,萧红写得最具体的是铲地。我们纳闷了,萧红在这里写的是快乐的事,所有的事情都能看出作者是快乐的。比如浇菜。 师:拿起水翲,我们一起来浇菜。(学生模仿) 师:我们不能只关注动作,还要关注语言。(生再次模仿,这次有动作也有语言) 师:萧红在园子里是在浇菜吗?她是在——(玩、闹、捣乱、耍) 师:与其说她是在浇菜,还不如说她在浇人。她快乐吗?我从你们的脸上都体现到了快乐。既然所有的事情都能体现快乐,为什么萧红把“铲地”写的那么具体?(师语言:积极思考,我有时间等待;1个、2个……10个……班有45个孩子) 师:先讨论一下。(生讨论) 师:有答案了吗?知道答案了吗?我再数一遍,如果不超过20个的话我们继续讨论。(师再数,不满意,再请学生讨论。) 师:这次老师将采用追问的方式,当你没有把意思表达清楚的时候,我将追问你。如果你招架不往 ,你可以选择投降。 师:我们先请女孩子。为什么萧红只把铲地写得那么具体。 生:因为这件事能收获知识。 师:为什么这件事能收获知识? 师:为什么收获知识就要写具体? 师:谁能帮我追问她? 师请男孩再问这个问题。 生:因为她不认识哪个是苗,哪个是草。这是她童年的回忆,所以要写具体。 师:走歪了。 师再请。 生答。 师:前面几件事,一读就能感受到快乐。而这件事并不是这样的,这件事,还需要我们深入地思考。 师:祖父在园子里种谷,的目的是什么?四个字(养家糊口) 师:现在她的宝贝孙女,把全谷当狗尾巴草割了,这意味着什么?(收成减少,这家人会饿肚子) 师:你说这是一般的调皮吗?这是一般的捣蛋吗?这是犯下了——(大错误) 师:面对孙女犯下的大错误,祖父却是怎么对待的?由此可见这是一个怎样的祖父?(这是一个深深爱着孙女的祖父) 师:面对如此犯下的大错误,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原谅呢?萧红还有什么事情不能感到快乐呢?所以作者认为一定要把这样的事情写具体。 师:你们在读时 ,有什么感受到还有一个自然段非常能体现出园子的自由,哪个自然段?(16节) 第二板块:研读“自由之景”(课件呈现) 师:这段是写园子的景物,写到了哪些景物? 师:写的是景物,为什么能感受到自由。 师:萧红在写时,有一个句式在反复使用,哪个句式? 师:所以我们感觉到萧红很自由,为什么老师感觉到作者写得很一般啊,语言重复,老是用一种句式。如果让老师写,我能写得比她好,你们同意吗? (师呈现下水文:倭瓜长蔓了,沿着花架往上攀,一直爬到房顶,再挂 下来,随风摇摆,甚是婀娜。黄瓜也开花了,这儿一朵,那儿一朵,怎么开,都很美,她们仰着黄色的小脸,向着和风点头。一群群的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分享这场花的盛宴。玉米苗也伸展着腰肢,向着天空微笑。一切都是美的!) 师通过对比,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你们说我没有表现出自由,那我表现的是什么?(美丽) 师:老师这样写是表达一个美丽的园子,萧红这样写表达的是自由的园子。同样的景物,不同的写法,让读者有不同的感受。两段文字,如果离开了写作的目的,就没有好坏之分。萧红就是这样,用了重复反复的笔触,用了帅性的写法,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是一个自由的园子。她仅仅是在表达园子里的景物是自由的吗? 师:她最想告诉我们的是——(包括园子里的我,园子里的萧红也是自由的,这是她真正的目的) 师:通过读这段文字,我们仿佛听到萧红在说——(在音乐声中,课件呈现,让学生说话:我愿意(
),就(
)。 师:这样的事例举得完,千方百计汇成一句话:我想 师:这就是萧红,一个帅性的萧红,借景物的笔表达自己想法的萧红,这样有一个说法叫——借景抒情。 师:……因为自由,所以快乐。既然自由是园子最大的快乐,为什么课题不叫自由的园子,而是祖父的园子? 师:也就是说没有祖父就没有园子,是祖父创造了园子,是祖父的什么创造了这个园子,创造了这个自由的园子。板“爱”完成板书。 师:所以萧红在定题目的,写下了这五个字。—— 猜测内容,阅读延伸 1、师:萧红是快乐的,所以她用勤奋的笔,写下了这部小说——《呼兰河传》 2、师:猜猜,我们在这部小说里,还能读到萧红的什么? 有一位作家茅盾,他是这样评论这部小说的。(课件显示) 师:要解开这个谜团,有什么办法?(读这部小说)。 直面童年,引发思考。 师:……萧红选择写作,罗大佑选择了歌唱(课件播放〈童年〉) 师:我们每个人都要想方设法留住童年,老师像萧红选择了写作。(出示老师范写的童年小故事3个并配上老师童年时的照片,思考:聪明的你,会用什么方式让你的童年永恒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