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创新需要共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6 04:46: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创新需要共识
2011年12月01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43期 作者:孟照海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一周年,伴随着一系列重大举措的推进,我国教育已经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深水区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面对现实,教育实践者迫切需要转变观念,通过教育创新引导改革发展走出僵局,实现教育发展方式的深层次变革。在破解教育发展难题的进程中,教育创新被赋予时代的重任,虽然经历近十年的教育创新话语论述,但是对于为何进行创新、什么是创新以及如何进行创新,学界尚缺乏一致的认识,这也急切呼唤教育研究者对此做出回答。

  教育创新是深层改革的要求  

  真正的教育改革不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深刻的转型,需要实践者跳出原有思维模式的怪圈,换一种方式行事。1950年以来,世界各国大大小小的教育改革此起彼伏,然而对教育实践真正产生影响的却寥寥无几。有学者指出,自17世纪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授课制以来,现代学校的组织形式几乎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从根本上说,如果不改革囿于固定的思维模式,即便表面上呈现出显著的变化,也不会影响到体制内部深层次的运作模式,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创新所带来的是革命性的变化,而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或规模扩张。长期以来,教育改革发展重投入轻产出,重数量轻质量,虽有变化但无创新。在我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实现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教育实践者必须实现从“表层变革”到“深层变革”的转变。一方面,某些教育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目前正处于高位发展阶段,陷入发展瓶颈,唯有依靠教育创新,彻底转变以前的发展思路,才能走出发展困局。另一方面,某些教育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在长期的资源分配和教育竞争中已经内化了现有的“差序格局”,丧失了从薄弱学校转为优质学校的动力,只是因循守旧地沿着优质学校走过的道路亦步亦趋。当今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迫切呼唤教育实践者通过创新转变思维模式,步入教育发展的新天地。

  教育创新重在“新颖性”和“实践性”  

  创新是实践者有目的地引入一种新的事物,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既定目的的过程。在近十年的教育话语中,教育创新是一个出现频率颇高的词语,然而对于教育创新,人们众说纷纭。在国家倡导素质教育时,许多地方将各种所谓的“特色教育”归为素质教育;而当国家倡导教育创新时,许多地方又将此种“特色教育”改头换面,称为“教育创新”。然而,变化不一定就是创新。

  教育创新具有两个基本特征:新颖性和实践性。教育创新的“新颖性”不是展现给外人的表面现象,而是相对于实践主体而言的新鲜之物。在一个固守传统教育理念和授课模式的学校,不管采用何种新的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并无实质差异,因而也不能称之为教育创新。教育创新的“实践性”强调了创新的实施过程。与发明和创造相比,创新更为重视新观念形成后的推广和实施。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创立者、英国学者弗里曼指出,创新是“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换言之,只有付诸实施并带来社会效益的新事物,才能称之为创新。教育创新的“实践性”也是检验“真创新”和“伪创新”的重要标准。通常,某些学校迫于外部压力会采取一些象征性姿态,在表面上接受新事物,但不关注创新的实施。许多变革和创新之所以不能对实践产生真正影响,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缺乏实践性。总体而言,教育创新是原有结构模式的重组,是一种深层次的教育变革,需要教育实践者明确区分对自己而言的新颖之物,并要极为重视创新的实施。

  教育创新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育创新是一种变革性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它通常包括发起、采纳、实施和制度化几个阶段。

  教育创新源于对问题的识别和发现,对于教育实践者来说,他们通常面临许多问题,不同的问题通过“竞争”进入实践者的视野,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的识别和发现一方面来自于外部关键事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实践者自身的理论洞察和认知。学校安全在出现重大事故并引起领导人重视的时候,才会成为实践者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当实践者识别和发现了某一问题,并决定采取新的行动时,便进入了创新的发起阶段。

  对新事物的采纳和应用是教育创新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阶段。在面对教育问题时,实践者通常会付诸原有的行为习惯,但当原有方法行不通时,实践者就不得不采用新的方式。教育创新方案的采纳不仅是一种理性化的过程,而且还是一种合法化的过程。一方面,新的方案必须能够更有效地解决现有问题,具有成本—效益的相对优势;另一方面,新的方案也必须符合组织成员的期望,获得他们的认可。在学校组织中,最终采纳的创新方案通常体现了各种利益群体的博弈和妥协。

  创新方案的实施是教育创新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创新能否对实践产生影响,关键取决于实施阶段。教育创新的实施是相互适应的过程。一方面,采纳的创新方案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做出调整,对创新进行“再发明”和“再创造”。另一方面,采纳创新的组织也要为创新的实施创设有利条件,从组织结构、人员安排和经费分配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由于创新实施过程的复杂性,最终实施的创新可能与最初采纳的方案具有很大差异。学校课程创新在实施过程中,就很可能转向学校管理和教师培训方面的创新。

  创新方案的制度化是创新最终成为实践方式的最后环节。创新的实施是不断调适的过程,新的行为模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要使创新得以长久,就必须通过外部制度规范和行为模式的内化,使创新成为实践者的一种惯习。创新方案的制度化需要从规则、规范和实践者的文化—认知三个方面建构新的行为模式。学校在采纳一种创新后,可以从显性的规章制度和隐性的学校文化两个方面作出相应变革,引导学校组织成员感知和认识新的文化形态,使创新成为一种持久的行为模式。

  (作者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师发展研究中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9:18 , Processed in 0.06612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