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物摄影成功九大关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0 15:18: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物摄影成功九大关键
转载▼


一、什么是人物摄影?     人物摄影,是以静态或动态人物为被摄对象,着重描绘其外貌精神面貌,从而直接表现人的一种摄影。凡是内容涉及人物而以人物为主体的各种题材,都属于人物摄影的范畴。诸如:人像、家庭生活、亲朋欢聚、情侣相悦、婚寿礼仪、童年纪实、校园动态、老人晚景、旅游揽胜、时装穿戴、舞台演出、体育活动、工作现场、佳节盛会、风土人情、社会新闻、人体艺术等,广泛多样,到处可选。总的来说,摄影艺术领域里,与此相应的具体门类,除人像摄影外,更有家庭、儿童、旅游、婚礼,以及体育、舞台、社会纪实乃至人体等多种摄影,各具特色,相互关联,又常兼归于人物摄影系列之内,统称为人物摄影。

人物摄影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自从1839年摄影术诞生迄今为止,人物一直就是摄影艺术中常拍常新的主要课题,而归纳人物摄影成功的关键,在于“形神兼备”。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外貌和性格特征各不相同,精神面貌和更是知识界千变万化。一幅人物照片,如果抓住了被摄对象的神态和情感,但外貌没有表现好,就经不起细看, 缺乏应有的艺术表现力;反之,如果外貌酷似,而神态和情感未经刻划,则人物表现势必呆板,没有韵味。因此,人物摄影不能限于拍像,而是应当根据主题,对人物的外貌扬长避短,突出美感,以便通过外貌,能更好地传达和刻划人物的精神面貌,从而使照片中的人物看起来比真实的被摄对象更美、更生动、更有精神。只有首先作到“形似”,才能传神。

    为使人物摄影符合“形神兼备”的要求,摄影者除正确掌握照相机使用技术外,还要在观摩优秀摄影作品和学习有关摄影知识的基础上,经常对生活中的各种人物细致观察,认真思考,养成敏捷的思维和判断能力,以便在人物摄影实践中,能别具慧眼,刻意求新,不失时机地选取题材,并抓住被摄对象典型而生动的瞬间,拍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物照片来。

    二、人物摄影有哪几种拍摄方式?
    人物摄影的拍摄方式,不外乎摆拍、抓拍和摆\抓结合三种。各有特点和要求,又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分别构成人物摄影所不可缺少的造型手法。
    1、摆拍
    即整个摄影过程中,始终让被摄对象完全知道有人在为自己拍照,从而使摄影者可有较充分时间,在做好拍摄准备并对被摄对象加以摆布后,完成拍摄。因此,这种拍摄方式也称为摆布,或者可以叫做主体全知的拍摄方式,为肖像照、团体照、纪念照、广告照等所采用。但在摆布的情况下,摄影者应多方设法,使被摄者思想放松,以便配合拍摄。
    2、抓拍
    即整个摄影师过程中,根本不让被摄对象知道有人在为自己拍照,就由摄影者地直接摄取人物活动中的典型而生动瞬间。因此,也可以叫做主体不知的拍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拍摄,也许构图、用光不尽人意,而被摄影对象却处于无拘无束的活动状态,神情举止都较自然。但被摄者需要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敏锐的眼力,在转瞬即逝的各种人物活动中,善于抓取被摄对象最典型、最完美、最耐看的时刻,及时按下快门。
    3、摆抓结合
    即整个摄影过程中,虽然让被摄对象知道有人在为自己拍照,但并不告知确切的拍摄时间,以便使被摄对象的注意力仍集中于所从事的事物,而摄影者得以有一定的时间,选择最佳角度和光线,并经过较小范围的调整和摆布,在适当时间按下快门。这种拍摄方式,兼采摆拍和抓拍两者的长处,做到抓中有摆,摆\中有抓取。因此,又称为摆摆\抓抓,也可以叫做主体半知的拍摄方式。

   三、人物摄影应选购哪种相机?
    一般照相机虽都能用于人物摄影,但因型号和结构有所不同,性能和特点各有差异。人物摄影究竟怎样选购照相机为好,通常可从摄影用途、个人爱好和经济条件三方面来考虑。
    1、摄影用途
    这是指照相机的使用范围。初学者如果仅是拍摄家庭合影、个人留念的全身和大半身等照片,选购一架普通小型135照相机,即可应付自如;这类照相机一般装有标准镜头,既可以拍摄黑白人像,也可拍摄彩色人像。或者可选购一架“傻瓜”照相机;它体积小,构造简单,而且附带闪光装置,不仅使用方便,拿起来就可以拍照,又不需要另外单独购置闪光灯。如果拟将照相机用于人物题材艺术创作,就要考虑选购单镜头反光照相机;这类照相机一般可以更换不同焦距镜头,自动化程度比较高,能用来拍摄全身、半身和头像特定等各种体裁人物照片。
    2、个人爱好
    每个摄影者爱好不同,有的喜欢135照相机,有的喜欢120照相机;这两种照相机各有所长,各有特点,很难说哪种好,哪种孬。一般说来,135照相机小巧玲珑,便于携带,使用比较方便,每张底片的费用比较便宜。120照相机,有的可调换暗盒,可拍多种规格幅面,同时,由于底片幅面较大,照片的颗粒相对细腻柔和,容易使人物脸部表现出层次丰富、质感真实的效果。
    3、经济条件
    市场上,照相机型号较多,功能各异,结构不同,虽基本性能大体相似,但彼此价格却相差悬殊。征购照相机时,须考虑它的价格适应本人的经济条件。一般情况下,选购一架中档偏上的照相机,便可适用于各种人物摄影。必须认识到,照相机档次高低与人物照片质量并无必然的联系。使用高档照相机,并不能保证每幅照片质量都好;使用普通照相机,也能拍摄出高质量的人物照片。重要的问题在于必须熟悉照相机的结构性能,并能熟练掌握操作技术。

    四、人物摄影应选择哪种镜头?
    照相机的各种镜头,虽都能用于人物摄影,但严格说来,人物摄影的镜头应有以下一些选择性:
    1、成像
    人物摄影的镜头成像质量,既要结像清晰,又要有一定的柔和效果。因为人物摄影一般以表现脸部为主,镜头成像质量就应能达到层次丰富、质感真实、细节毕露、肤质滋润的要求。
    2、焦距
    一般照相机上都装有标准镜头,即战焦距近似所摄底片画幅对角线的长度。这种镜头,只宜拍摄全身或大半身人物照片。若用于拍摄半身人物或头像特写由于距离太近,往往引起人物影像透视变形,而且有的镜头如果在近于规定的最近摄影距离拍摄,就不能聚成清晰的焦点。所以,拍摄头像或特写人物,就要使用中焦或长焦镜头,其焦距一般需要越过标准镜头1—2倍,以135照相机为例,镜头的焦距需在105豪米以上,这样,照相机与人物距离,可保持1.5米以上,既能使焦点清晰,又可避免产生鼻大耳小等变形现象。在室内拍摄小合影照片,如果遇到缺少退步的情况,就需要使用短焦距镜头(即广角镜头),但容易出现近大远小和两边人物稍有变形的缺陷。
    3、口径
    拍摄半身人物和头像特写,镜头的有效口径以大为宜,以便使主体清晰,背景略呈模糊,增强远近空间透视感,从而突出主体。另外,镜头的有效口径大,在光线略暗而又没有闪光灯的情况下,拍摄动态人物,仍可使用较快的快门速度。

   五、旅游拍摄人物,要携带哪些摄影器材和附件?
    1、摄影器材
    旅游拍摄人物所要携带的摄影器材,一般以轻便为宜。通常,拍摄游览纪念照,持有一架普通小型135照相机或“傻瓜”照相机,就可以应用。假如准备进一步从事人物摄影创作,例如拍摄当地的一些风土人情等,最好携带一架可互换镜头的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并配上28—80毫米变焦距镜头一个,既便于适应摄影需要,又可缩小装备体积;或者,也可在使用该照相机原有标准镜头的同时,再配置24—28毫米广角镜头和85—105毫米中焦镜头各一个,以便选用。如果需要同时进行彩色和黑白人物摄影,最好能有两架机身,分别装上彩色和黑白胶卷,交替使用(倘若携带的是可调后背的120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则只需一架,便可应用)。
    2、附件
    不论携带什么照相机,镜头遮光罩和二号黄滤光镜都宜置备。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带上彩色和黑白摄影常用的各种主要滤光镜(包括UV镜、天光镜、偏振镜等)以及黑白摄影用的黄、红、绿等滤光镜。还可携带一只小型电子闪光灯自制的反光板,以供辅助照明。为了随时保持照相机和镜头的清洁,要带上镜头纸和镜头刷,如果能带一个吹气球则更理想。旅游拍摄人物时,由于手持拍摄可较自由选择角度,所以,三角架使用次数不多,不必携带;但如能带上,以备不时之需,当然更好。此外,宜备置一本袖珍笔记簿,扼要记录拍摄情况,包括日期、天气、时间、场合、人物以及所用光圈、快门速度等,以便积累有关数据,随时参考,从而不断提高摄影水平。

   六、黑白人物摄影常用哪些附加镜?
    黑白人物摄影中,照相机镜头前常用的附加镜,包括改变色光性质和改变成像结影两个系列。前者例如各种带色滤光镜、天空滤光镜、UV镜和天光镜等,后者例如柔光镜、晕化镜和近摄镜等,分述如下:
    (一)、改变色光性质常用附加镜
    1、各种带色滤光镜
    这类滤光镜是由带颜色和光学玻璃精制而成,有黄、绿、红、橙、蓝等多种,分别以各种颜色命名。其作用是阻止或减少不需要的色光,相对地增多所需色光的通光量,以更改感光片的感色性。黑白人物摄影中,黄滤光镜最为常用,例如,在蓝天白云的情况下,拍摄室外人物,一经加用,就能吸收部分蓝色光线,使胶片上蓝天感光少些,从而在照片上出现天空略暗,而朵朵白云明显突出的效果;否则,蓝天白云会混为一色。成为白茫茫的天空,索然无味。黄滤光镜又能增强人物质感层次,并表现细腻逼真的肤色。它还具有透光范围大、阻光率低的特点,因此,加用浅黄滤光镜,只需开大半档光圈,而加用中黄滤光镜,也只需开大一档光圈。
    2、天空滤光镜
    这是一半淡黄或浅灰、一半透明无色的附加镜。由于它的有色部分边缘由深至浅,逐渐过度到无色透明,因此,又称为渐变滤光镜。其作用是调节天空与地面的反差。具体地说,有色部分能吸收天空的紫蓝光或减弱天空光亮的强度,限制天空部分在胶片上的曝光量,使地面部分在胶片上曝光量多些。使用时,有色部分应朝上,不需要增加曝光量。在逆光下拍摄人物时,加用天空滤光镜,效果更为理想。
    3、UV镜和天光镜
    UV镜多数是无色的,也有略带微黄色的;天光镜则接近无色或略带微红色。它们的作用主要都是吸收大气中的紫外线。紫外线对高山地区摄影的影响比较严重,常有碍于影像的清晰度。加用UV镜或天光镜后,就可以消除紫外线对感光片的影响,提高影像清晰度,特别是对远处景物的作用更为明显。由于UV镜和天光镜为无色或接近无色,不需要增加曝光量,对任何情况下摄影又没有副作用,因此,常被加戴在镜头上,用来保护镜头。
    (二)、改变成像结影常用附加镜
    1、柔光镜
    柔光镜的作用,是对通过镜头的光线进行部分折射,使所摄影像既可保持一定的清晰度,而影调反差又能更为柔和自然。柔光镜的构造形式多样,一般是在透明玻璃上制有疏密不同的圆形波纹,或者是采用尼龙丝或其它纤维所织成的网片,从而达到使入射光分割折射的目的。加戴柔光镜后,拍摄妇女与儿童特写照片,能使影像获得柔润悦目的效果。
    2、晕化镜
    晕化镜的外形结构,是玻璃镜片中间开一个圆孔,四周呈砂粒状。因为中间镂空,加戴在镜头前,不会影响主体影像聚焦。拍摄人物时,将脸部安排在圆孔的位置处,可以得到正常的清晰度,而脸部以外四周的影像,由于镜片上砂粒状的影响,则呈现朦胧晕化的效果。加戴晕化镜拍摄人物,以使用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为宜,因为摄影者可以通过照相机的取景器,直接观察到影像晕化情况。
    3、近摄镜
    近摄镜又称为半身镜,是一种凸形的正透镜,加戴后,可以缩短镜头焦距,也从而缩短最近摄影距离,使人物影像扩大,充分利用感光片的面积。拍摄时,一般不需要增加曝光量,但要使用小光圈,以便增加暗深,防止底片四角虚松。在摄影实践中,近摄镜不宜拍摄人物特写镜头,因为摄影距离较近,容易产生变形缺陷。除上述常用附加镜外,还有多影镜、星光镜、中灰镜等多种特殊效果附加镜,经加用后,前两者可分别获得多影像和不同放射形光芒的效果,后者则能起到减少光线通光量的作用,这里不再一一详述。
    七、彩色人物摄影常用哪些附加镜?
    彩色人物摄影,为了正确再现人物原有色彩,在正确色温光线照明下,一般只使用无色、中性灰或很浅色的附加镜,不宜在镜头前加戴黑白人物摄影使用的带色滤光镜。由于UV镜、天光镜、柔光镜、晕化镜、近摄镜以及其它各种特殊效果附加镜都是无色、浅色或接近无色的,因此,既被黑白人物摄影所使用,也适用于彩色人物摄影。其次,彩色人物摄影中,当照明光源的色温和彩色胶卷所平衡的色温不相符时,为获得正确的色彩还原,应在镜头前加用色温转换滤光镜。彩色胶卷一般分为日光型和灯光型两种,而市场上所售彩色负片多数是日光型。日光型彩色胶卷应在色温为5,400-5,600K的日光或电子闪光灯照明下拍摄,如果在钨丝灯照明下拍摄,就要加用色温转换滤光镜系列中用于提高色温的雷登80A蓝色滤光镜,并需增加曝光量两级左右。同样,灯光型彩色胶卷应在色温为3,200K的钨丝灯照明下拍摄,如果在日光或电子闪光灯照明下拍摄,就要加用色温转换滤光镜系列中用于降低色温的雷登85B橙色滤光镜,并需增加曝光量三分之二级左右。
    八、人物摄影怎样布局?
    人物摄影的布局,要根据主题要求,简化和排除与主题无关的一切东西,将主体人物安排在主导位置。这个主导位置,不宜处于画面的中央,因为这样似乎使画面分为两半,显得呆板、生硬、缺乏艺术表现力。通常,主体人物可安排在黄金分割美感点上。所谓黄金分割,是造型艺术构图法则之一,即将一个线段分成两部分,使较大部分与整体之比等于较小部分与较大部分之比,其比值为1:1.618。该法则应用于摄影构图,就是采用这个比值,将摄影画面横直各画两条直线,使画面大约平均分成九格,取这四条直线在画面中形成的四个交叉点,定为黄金分割。一般地说,这四个交叉点公认为有美学价值,不论其中的任何一个,都是安排主体人物的理想位置,因为这个位置既有变化,又有稳定和舒畅的感觉,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此外,还须注意,人物和其它景物的安排,要主次分明、疏密有致,不可堆积充塞。有时,除了对主体人物的位置作适当安排外,往往还要通过另一此人物和景物,起到培衬或均衡的作用。关于动态人物照片,例如幼儿学步、自行车比赛等,则要在动态人物的前方,多留些空白部位,以便可有向前伸展的余地,从而符合平时观察事物的习惯。
    九、人物摄影怎样掌握画面均衡?
    均衡,是力学上的一个概念,应用于人物摄影构图,就是指画面中的被摄对象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从而使人物照片能在视觉上产生稳定感、舒适感。为了掌握人物摄影画面均衡,一般要注意安排以下几个方面:
    1、人物头脸方面
    人物摄影的头脸,在视觉上,脸部为重,后脑较轻。因此,拍摄侧面像时,影像需偏后一些,甚至后脑的后面可不留空间,使脸部前方空间大于后脑。这样,既可给脸部的视线以伸展余地,又能保持画面的轻重平衡。但也有些表现“冲力”情节的题材,人物脸部前方空间小于后脑,以致画面有失重之感,这是根据主题需要而作的特殊位置安排。
    2、主体方面
    人物摄影不等式画面结构形式(参见本书《人物摄影有哪些画面结构形式?》条)中,被摄对象俯、仰或倾斜等姿势,往往导致失重不稳的感觉。为此,可通过主体自身的肩头可自身的手以及与主题有关的书、花、茶杯、扇子等陪衬物体作“衬垫”,就能使失重的主体起到稳重作用。
    3、主体与陪衬方面
    有景物作陪衬的人物摄影题材,在视觉上,人物为重,景物较轻。为此,可将人物所占空间的面积安排得小些,而对景物占有的空间则安排得大些,以取得画面均衡。例如,拍摄人物写字的半身场景,其中较大面积的人物,可安排偏于一边,与此相应,在桌子的另一边,可放置墨水瓶或砚台等对象,使画面得以保持均衡。
    4、明暗深淡方面
    人物摄影构图中,对于明暗深淡,视觉上的轻重也有所不同,一般以深色为重,淡色较轻。通常,可用小面积的深色块面与大面积的灰色或淡色块面进行平衡。如遇某一部位太深或太浅,轻重不够协调,可在太深的部位选择淡色的景物作“衬垫”;也可在太淡的部位选择深色的景物作“衬垫”。但要严格注意,深底淡景与淡底深景,都要有一定的对比度,才能起到增减重量、平衡画面的作用。
    5、色彩方面
    不同的色彩,视觉分量也不同。通常,暖色、艳色为重,冷色、晦色较轻。其平衡的规律,也要以小块面的暖色或艳色对应大块面的冷色或晦色。例如,人物脸部小块面的暖色周围,可安排块面较大的冷色;当拍摄暖调人物照片时,应尽可能使脸部肤色鲜艳,而将周围的暖色处理得晦暗些,既便于突出主体,又可使画面得到色彩均衡。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 15:19:15 | 只看该作者
人像摄影的美姿技巧和构图
转载▼


    人像摄影是摄影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有纪实风格艺术写真风格两种。两者各有所长,互相补充,因此也谈不上谁优谁劣。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机会去拍人像,我们不可能象大师一样有着敏锐的目光去捕捉精彩的一瞬间,也不可能有机会使用专业的灯光和化装师去给你所拍摄的model达到专业的效果,因此我们只能走一条中庸之路,好在两者在技巧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拍摄人像的技巧,希望更多的摄影爱好者能用上。

  一:人像摄影的美姿技巧和构图
  人像摄影的目的就是把人拍美,所以,摄影者一定要在被摄人物的脸型气质等都达到最美时再拍摄,不然的话勉强拍了则么也别扭。如何修饰被拍摄对象,是对摄影者的一个考验,什么时候要拍出反差,表现皮肤的质感,什么时候要较少反差掩盖皮肤的缺陷,都需要有观察和思考的积累经验才能准确作出判断。例如一般概念中使用平光,是想将较瘦的人拍的显得胖一些,具体方法是利用平光再加上降低相机高度,尽管这种方法能使人显得胖一些,但,人物的鼻孔会露出来,破坏了美感。这就是使用传统的灯光与相机机位组合的弊端,所谓的救一救不了二。所以,现在我们通常是使用以姿态造型来改善塑造人物的形象。

  1:“美姿”应该注意技巧
  (一)对于相貌较难看者,应当尽量避免拍摄特写和近照。
  (二)对于脸型较胖者,可以适当采用头纱手或者其他小饰物来遮挡,同时也可以提高相机机位。
  (三)大小眼睛的拍摄,应该调整被拍摄者的角度,小眼睛者近量*近镜头。
  (四)"翻白眼"的拍摄;应尽量使被拍摄者的眼神朝向一边,扑捉眼神转向的一瞬间,而不是眼睛瞪大的一瞬。
  (五)“斗鸡眼”的拍摄;摄影者应尽可能的寻找一个合适的角度,使被拍摄者的双眼不同时正对画面出现。
  (六)对于脖子较长的被摄者,也应当提高机位,让被摄这位手下颌。
  (七)对于尖下巴的人应该使用高机位,被摄者低头的组合方式拍摄。
  (八)拍摄“朝天鼻”最困难了,只有不拍摄正面就是了。
  2:通常就是三种常用的构图模式,也叫公式化模式构图;
  (一)特写
  (二)七分身
  (三)全身
  在拍摄取景时,相机的高度也应该随着拍摄的范围的扩大而下降。拍摄半身像时候,相机的高度约与被摄者鼻子的高度相等;拍七分身照片时,相机机位约在被摄者的胸部高度;拍摄全身照时,相机的高度应该在被摄者的腰部。所谓构图,即使在特定的画面景物内,安排各种拍摄要素,以达到表现诉求对象的效果。现在流行的人像摄影技巧,在构图取景表现主题上通常利用以下方法,写出来大家给以参考指正。
  (一)利用前后景深的差异,突出主题人物。
  (二)用大小对照的方法,使主体大一些而陪衬物小一些。
  (三)利用色彩对比的手法强调主体。
  (四)利用主体静止陪体运动的方式,主构图的稳定性就相对强。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 15:20:03 | 只看该作者
新闻人物肖像摄影技巧
转载▼


  新闻人物肖像摄影,是指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对人物和事件进行合乎情理的判断、理解,使用 现场光或现有光,一般在不干涉被摄对象的条件下,表现新闻人物的内心精神面貌、气质的 摄影。新闻人物肖像摄影不同于一般题材的新闻摄影,也有别于肖像摄影和人物摄影,它是 新闻摄影记者最难于掌握的一种摄影技巧,拍摄对象既要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又要具有视 觉美感的形象价值。这就要求拍摄者在既定的现场条件下,使用极其有限的造型手段完成高 难度的形象造型和对人物内心的深层开掘,并将这种开掘外化在摄影媒材上。

  我们知道,一幅成功的新闻人物肖像作品取决于它的性格力量、画面的光影效果和拍摄技术 等诸要素。从已发表的有关研究文章来看,探讨前一方面成因的文章较多,而注重于技术成 因的文章比较少见;从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新闻人物肖像作品来看,成功的新闻人物肖像作品 较少;从笔者从事近20年的新闻摄影教学经验来看,新闻人物肖像摄影是最不易掌握的拍摄技巧,客观地、冷静地思考这一现象,却发现技术因素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本文试从技术因素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索,以求有利于新闻摄影的人物肖像摄影。

光线——形象塑造、情感塑造与社会角色塑造的根本
  没有光线就没有这个世界,没有光线就没有摄影,因此,摄影又被称之为“光画”,新闻摄影就是用光来描叙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特殊职业。要想拍摄好一幅成功的新闻人物肖像,对现 场光线,必须有深刻而独到的认识。
  形象塑造。光线对被摄体的形象塑造是光线的最基本的作用。被摄体只有在 光线的照明下,才能使读者认识到它的形象,这种认识作用,是新闻摄影的基础,它不同于 艺术摄影的审美作用。新闻摄影的确凿性就在于诠释的停顿,确凿使得被摄对象没有歧义, 事实也就明确无误地呈现出来,形象凸立在读者的眼前。有了“形”,才可以“形”写“神 ”,以“形”传“神”。
  情感塑造。新闻人物肖像摄影的对象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它除了有明 晰确定的外在形象之外,还有丰富的情感,各种情感也只有在一定光线的照明状态下,才能 得到适当的显现,这种内在情感的显现和外在形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会使新闻人物跃然 纸上,“一见”胜于“百闻”,给读者以一定的情绪感染。光线这种情感塑造作用在新闻人 物肖像摄影中是至为重要的。情感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神态”,有了“神”就可以以“神 ”赋“型”。在型的基础上刻划人物内心的状态,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
  社会角色塑造。是指光线除了有以上两个作用之外的第三个作用:即光线的 达意作用,它是将光线的照明状态作为某种理念或观点的表征。要想使得被摄人物达到某种 象征的意味、具有超拔于画面人物具象的作用,使作品升华到某种象征的高度,只有特定状 态下的光线照明才有这种效果。其它的所有手段都是辅助性的。如卡休拍摄的《丘吉尔》, 这时的《丘吉尔》已不只是“丘吉尔”本人,它是战时英国的精神象征,是二战时期整个反 法西斯同盟的象征。光线这种深刻的达意作用更需要摄影记者从光线的照明性质上进行微妙 的把握。
  光线说起来简单,真正用好了却很难,难就难在光线照明态的“妙不可言”,只能看,而摄 影家看的结果(使用照相机、摄影镜头、感光材料等摄影媒材制成图片),又要从照片上“言 ”出去。这样的要求对摄影记者来讲是十分刻苛的,但惟有苛刻才能出作品,才能出肖像作 品,才能出强烈而鲜明的“社会角色”型作品!

  既然光线有这么重要的作用,那就让我们先来简单的认识照明光线。
  光质与光感。所谓的光质,就是新闻人物现场光的质量。无论现场是自然光 还是人工光都有一个光线质量问题。与光质密切相关的是光感,它更多是凭摄影记者对感光 材料和照相机、镜头等摄影媒材物化性能的把握,对光线照射在被摄景物上的心理认知。按 下快门之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对现场光有一个清醒的、透彻的分析,有一个对有利 于人物情感表现的光线的总体把握。决定使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来处理照射在新闻人物身上 的光线,是一种文化修养,是一种品位。而且要预测到,使用这样的光线在技术处理后,能 否完成对新闻人物的形象塑造、情感塑造和社会角色的塑造。
  光线按质和方向来分又可分为直接光和间接光,所谓直接光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强光或硬光 ,如太阳光的直射,现场聚光灯的照射等等。这类光线照射在人物身上,会产生很大的反差 ,有利于对人物性格的刻划,在情感塑造上有很大好处,但它不利于对人物作一种细腻的情 态描绘,也就是说在形象塑造上弊大于利,但一切都要由现场被摄人物的情况来定。所谓间 接光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柔和反射光和透射光。柔光对人物面部描绘有利,但对人物性格的 反差刻划不利。

  光线有它各自的性格,摄影的要求,就是要把自己的摄影目的和光线的性格结合起来,懂得 各种光线的性格和控制它们的方法。

  方向与机位。光线的方向与机位的选择有关,它要随着现场的环境、拍摄距 离、使用不同焦距的镜头而发生变化。在新闻人物的拍摄现场,既要遵循现场既定光线光位 的原则,又要根据拍摄对象的长相特点而灵活地加以运用光线。
  拍摄人物肖像最常用的光线位置就是从人物左右倾斜45℃、上倾45℃左右(或称之为立体45 ℃光)。我们看到的景物真实面貌,大多是在这种照明光线下得到的印象。它可以形成适当 大小的投影,最容易强调人物脸部的立体感,影调丰富,人物表情真实自然,较适合于人物 的形象塑造。
  另外一种方式就是运用侧光。所谓侧光,就是从人物脸部的一侧照明,这样就形成了半边脸 黑,半边脸白的情况,或在另一边脸颊上形成大大的鼻子的投影,使用直接光与使用漫射光 投影的浓度不一样,直接光的投影浓密,对人物性格刻划有好处,而漫射光的投影较淡,能 更好地表达人物的精神面貌,适合于情感塑造。
  新闻人物肖像摄影最关键的用光,就是“眼神光”。而能否使眼睛突出,关键要看能否在眼 睛里出现高光点,也就是使整个眼睛发亮的“眼神光”。两张姿态表情一致的照片,有眼神 光和没有眼神光给读者的印象是大不一样的。眼神光有助于对“社会角色”的塑造。
  当然,新闻人物摄影还有其它光位可以使用,如正面光、顺光、半逆光、顶光、角光、轮廓 光等。总之,一切都为了对被摄对象的形塑与神塑。在实际的工作中,很难有完全符合以上 所讲的肖像摄影的光位,这时,就要试着考虑变换拍摄位置,这样一来,在最初看来是逆光 的也可能变为顺光或侧光了。摄影角度的改变(即机位的不同)意味着看人物的视点的改变、 被摄人物受到光的程度改变,最终造成画面效果的改变。改变拍摄机位,是新闻人物肖像摄 影的绝对主意。但是有一点千万要注意,那就是随着拍摄视点的改变,人物的背景将会发生 严重的变化。本来是深色的背景也许会变成灰白,本来是杂乱的背景也许会变为单一,对此 要多加小心,留意整个画面的影调效果,使人物突出于背景之上。

视点——取景、构图与赋型的关键
  将照相机放在什么样的位置拍摄,是新闻摄影记者常常面临的最关键性的问题,它可以决定 一个摄影记者的独特风格,直接影响着对被摄人物的形象赋型和精神显现。新闻摄影的实践 经验告诉我们:既要掌握常态的再现视点,又要不断探索非正统的透视表现问题,以便与新 闻摄影记者不断从新的视点重新发现世界的需要相协调。我们拿起相机拍摄人物,除了按照 眼睛的高度去拍摄之外,最有代表性的高度是俯摄(高角度)和仰摄(低角度)。
  当然,摄影的角度不是单指拍摄高度,有时只要左右移动相机就可表现出被摄人物许多彼此 绝然不同的长处来,在此基础上再加上高度的变化,就可以设计出无数个构图方案,找出最 佳角度。
  正面角度。在人物正面的角度拍摄,可以得到描写性的画面,使读者对所摄 对象有一个平面性的认识,这种角度是新闻人物摄影的常见角度,虽然它对新闻人物性格刻 划缺乏应有的力度,但对全面、正确地认识被摄对象有很大好处。
  斜侧角度。斜侧有两种角度,一是从左边斜侧,一是从右边斜侧,用这样的 角度拍摄,人物的脸形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显得较为生动,如果是拍摄全身或半身照,可以 利用被摄对象的形体,加强画面的变化,同时这种角度也容易强调人物的性格,便于刻划被 摄对象的性格。由于这种角度带来的画面变化,增加了画面的美感形式,使读者在获得画面 带来的新闻性同时,增加审美的因素,故被现在的大多数新闻摄影记者所采用。这种角度变 化因素很多,只有结合多种拍摄高度,仔细寻找最佳视角,才能达到应有的画面效果,否则 ,往往会弄巧成拙,反将被摄对象的缺点暴露出来。
  水平角度。新闻人物肖像摄影使用最多的手法是水平拍摄,由于在此高度上 拍摄的最大特点是与被摄人物的眼睛高度一致,所以它符合读者的正常视觉,对新闻人物有 较强的写实能力。虽然它的形式很一般,但在真实性上比其他高度更胜一筹,更适合新闻摄 影的表现手法。这种在平常的角度下拍出不平常的表现因素,要特别引起新闻摄影工作者的 重视,运用好这种平常的形式感中蕴含着不平常的表现手法。
  高角度拍摄。容易露出人物后面的景物,可以多纳后景,对于表现被摄人物 的面部及头部有很大好处,而且被摄人物有明显的空间位置。这种空间位置在新闻摄影中有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环境人物肖像摄影中,这种形式应用的很多。由于拍摄镜头的成像视 点就是以后读者阅读画面的视点,这就给读者一个俯瞰全貌的高视场,使得读者从画面的阅 读中获得一种心理满足。这种视点虽然有以上成像好处,但也有明显的不足,它在表现被摄 对象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有些新闻人物不宜用俯视的角度拍摄,不能脱离被摄对象的具体 情况而自作主张地使用这种视点。
  低角度拍摄。低角度拍摄可以使新闻人物的形象突出、画面冲击力强,它有 湮没人物后景的特点,使得人物周围杂乱的环境得到净化。低角度近距离拍摄会使人物变形 ,这点要务必记住,变形可以增加形式上的表现力,也可以破坏人物的形象。对这种变形程 度心中要有数,使得画面既有形式上的表现力度,又不致于损害被摄人物形象。
  简言之,拍摄的角度要和拍摄高度相互配合,对于肖像摄影要有充分的取景耐心,运用经验 ,敏于观察,从取景框中确定最佳拍摄角度。万不可从头脑中先确定观点,而只能通过取景 框寻像比对后,最后审慎地确定视点。

  视点的选择是对被摄人物使用的摄影角度和位置的确定,而景别则决定被摄人物在画面中占 据的空间位置,也就是决定了人物在整个画面中的大小。决定使用什么样的景别,拍摄前就 要有明确的意图,根据拍摄意图决定景别,是取景构图的第二步——画面的取舍,根据新闻 人物在画面中占据的空间位置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全身照。摄入人物全身。从技术上讲能看出人物身体线条部分的美感和表现 人物的动感,知道整个人物在周边环境中所处的准确位置,当人物身体方向或者角度改变时 ,这时强调了动感。但一幅画面如果容纳全身,脸部所占位置一定很小,不利于对人物的精 神面貌作深层的揭示。
  膝上照。摄入人物膝盖上部的范围。重点表现从脸到人物上身的表情姿态。 这是新闻人物肖像摄影中使用较多的能突出人物动作的构图形式,可是它也容易产生不明朗 的现象,所以使用这种构图形式时需要特别注意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
  半身照。这种构图形式可以用手表现动感,因此在新闻人物肖像摄影中是使 用最多的构图形式,它既可以强调人物的表情又可以创造一种现场氛围。如果画面摄入的是 从脸部到腰部,这就突破了半身照的范围而称为腰上照,腰上照的摄入范围更大一些,虽然 构图效果与半身照差不多,但画面的表现力度比半身照要差些,在一些特别的新闻人物肖像 摄影中采用。
  近摄、特写。近摄、特写手法的运用,是近年来新闻人物肖像摄影的一大特 点,摄影者为了突出地交待被摄人物的特征,加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有时只拍到人物的脸 部画面,这时人物表情的好坏就成为决定这幅新闻人物肖像摄影是否成功的关键。而人物的 视线和嘴角又成为这成功中关键的关键了,这点要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
  视点的选择与改变还与使用镜头的焦距有关,目前,绝大多数新闻摄影记者最常使用的相同 为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大都可以变换镜头,或有大倍率的变焦镜头,从鱼眼镜头到标准 镜头、从短焦镜头到望远镜头,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选择多大的焦距的镜头来拍摄人像没 有定式,要根据拍摄对象、透视效果、赋型要求和表现形式而定。
  新闻人物肖像的最终要求是赋型。所谓赋型,是指从趋向存在的可能性趋势中冒出来的不可 能存在的形体。就如同上文所说的依靠实际存在的具象形体去完成并不存在的“社会角色”形体的塑造。

技术——形象表现力的内功
  新闻摄影的依存,一刻也不能脱离照相机、摄影镜头、感光材料(胶片、相纸或CCD等媒材) 等物质材料。摄影既要再现拍摄对象,又要使胶片、镜头、感光材料等媒材的物质特性得到 极大地再现。这就要求摄影者要懂得和熟练地使用这些媒材的理化特性,掌握正确使用这些 媒材的摄影技术。没有摄影的物质材料,没有摄影的技术,根本就谈不上对被摄对象的三个 塑造。摄影科学技术的媒材特性再现,是高于它所能表现的任何一类的拍摄对象。
  从摄影的物质再现的本质来讲,新闻照片应是转形,而不是再生。任何把新闻照片当作新闻 事实来看待的,都极易造成逻辑的混乱和事实上的相悖。因此,当有人提出一幅新闻照片“ 失实”的时候,我们往往感到大惑不解。如果没有在后期制作中采用偷梁换柱手法,而是遵 从摄影物质技术的因果呈现关系,那么新闻照片就不是原物的再现,更不是原物的再生,而 只能是转形,转形才使得影像独立成自然本身,使得记录更接近于事实。因此,新闻人物肖 像摄影的“社会角色”塑造才成其为可能,但承载这种“社会角色”的物质必须能充分地显 示出科学技术所要求的精确度。新闻摄影记者为了达到这个精确度,使用这个精确度,就必 须要掌握娴熟的曝光知识、感光材料的感光知识、摄影镜头的光学成像知识等等。充分发挥 新闻摄影的物质纪实特性,在使用摄影器材和摄影技术掌握方面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这个 高度足以使摄影记者在拍摄器材和摄影技术掌握方面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这个高度足以使 摄影记者在拍摄时得心应手,达到自由的境地,有了这种自由的高度,画面的表现力才有可 能加强,“赋型”才有坚实的物质保障,对新闻人物的“社会角色”塑造,不致于成为空谈 。

    (中国新闻研究中心/韩丛耀 南京大学新闻系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周振华 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 15:21:17 | 只看该作者
人像摄影灯光设置技巧

转载▼


    出色的人像并非必须出众的摄影器材,实际上,一盏离机闪光灯就能创造出奇迹。   当《国家地理》杂志派摄影师外出执行任务时,他们被告知做一件并且是唯一的一件事:针对特定的地点和主题带回有史以来最好的照片,几乎不惜代价和花费多长时间。

    依仗无以匹敌的才干、付出和资助,难怪《国家地理》不断发表世界上有关异域和动植物的最伟大的图片。但这本杂志有史以来出版的最受欢迎的照片,在世界各地翻印,几乎被公认为是象可口可乐一样的标志,是一幅长着满头黑发和动人眼神、身着红色斗篷的阿富汗小姑娘的简单肖像。意外吗?我想不该。一幅恰到好处的人像,带着迷人的表情、美妙的构图和光线,拥有相对于其它形式的照片更强的感染力,更大的魔力。
  出色的人像并非必须出众的摄影器材。依靠少许知识,你可以摈弃昂贵的工作室频闪灯、帆布悬挂、手持测光表、宝丽来后背、柔光箱和一些你认为严肃人像摄影所必须的随身用具。
  为了证明它,我们将要一步步演示给你如何仅使用单反相机、机顶闪光灯、几块床单,一张硬纸板和其它几种便宜的零星物件拍出艺术性的专业人像照。人像摄影是个很大的话题,我们无法以几页篇幅囊括它,但我们可以告诉你几个随时随地都非常实用的灯光设置方案,不搀杂任何术语和理论的基本设备和技巧。

  你可以找到令人像摄影由平俗到引人注目的技巧和捷径,而这一切都无须你去抢劫银行。

一个只使用机顶闪光灯的光线系统
  是的,正如你所知,大部分专业人像摄影使用多达4个频闪的多闪光系统。为使利用机顶单闪光系统达到同一效果,你首先要知道每个频闪起到什么作用。很简单,4灯系统中的每道光线都是为了达到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作用。

  主光源:这一光线用来照明主体,做决定暴光的测量。你的主光源就是连接你相机的机顶闪光灯(很可能是TTL曝光系统),经由一个10-25英尺的离机导线。你或许在以前听说过,这里我们再重复一遍:改进你人像光线的首要方式就是将闪光灯远离相机。机顶闪光灯表现出枯燥的毫无生气的光线。把你的主光源远离相机到允许刻画出拍摄对象的骨骼构造、皮肤和脸部其它特征的位置。固定在机顶上的闪光灯是无法表现出创造性的。
  在你使用离机闪光灯时你有几种方式可以控制暴光,我们推荐使用与你相机品牌匹配的TTL闪光灯和导线。这将把离机闪光灯和相机内置测光表连接起来用于控制暴光。问题在于,相机厂商提供的导线或许太短,找厂商订制一根加长导线。一根20-25英尺长的个人电脑导线也可以代用并且价格便宜。你相机的内置测光表可能不工作,但我们会教你一种即便你没有手持测光表,即便你的相机没有内置个人电脑连线插头的方法——找一只机顶插头转换器。
  滤光:在你将主体光定位之后就是滤光,习惯上用来柔化和消除主体光产生的阴影。它不起任何作用,取决于你不需要或者想要控制阴影,滤光通常放置在相反的方向或相机的正上方。
    提示:假如你使用滤光会得到更好的效果。但你可以不购置第二只闪光灯充当滤光。只需放一大块闪光的白板在你通常放置滤光的位置用来反射部分主光输出。假如你想更进一步消除主光产生的阴影,在你定位之前在纸板上包一层锡箔,或者使用一面墙镜。无论用什么作反射,利用距离你的拍摄对象远近来控制其效果。
  背光:这一光线只用于照明你的拍摄对象背后,取决于你是否想要照亮背景。通常放置在主体的背后,难怪,总是指向背景。
  假如你想跳过背景频闪的开销,只需使用黑暗的背景-背光通常适用于明亮的背景。为了建立一个黑暗的背景,在拍摄主体背后4-5英尺挂一块黑床单以免除褶皱,撕痕和布纹出现在照片上的距离。
  假如你恰好拥有一个大房间并且能把它完全遮暗,你也可以把拍摄对象放置于离背景墙10或者15英尺的距离。仅仅照亮主体,你无须一块布就可以拥有一个漆黑的环境。假如你坚持要明亮的背景但还不想购置背景灯的话,在白天距离敞开的窗户几英尺处拍摄人像。最好有个好风景,但大光圈可以虚化窗外的一切。或者在火前拍摄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当然,你也可以在一堵明亮的墙前拍摄,但没有分隔光线,在画面上,墙面可能看上去象洗过一样并且有些脏。
  边缘光:只用于把主体从背景中分离开来。通常放置于主体上方和稍后对着头发的位置。
  我们的建议:忘了边缘光,对于普通拍摄而言。假如你把主光的位置摆设恰当,边缘光起不到什么作用。它们也较难使用,除非你有下桁架(BOOM STAND)和柔光箱。
  假如你做稍微的移动,在眼睛或鼻子上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亮点。最主要的,边缘光可以令你的光线看上去有些人工化甚至出现差错,特别是当用做头发光线的时候。以我的观点,假如你的拍摄不使用边缘光,你可以得到一个不落俗套并且更具艺术性的人像照。
  提示:假如你只是偶尔做人像摄影,没必要投资在架子上以稳定灯光,背景或反射板,可以使用家什做为代用品。把闪光灯固定在三脚架上,把一面墙镜放在沉重的椅子上。当手头没有专业设备时,职业摄影师通常都会这么做,你也可以。

一个普遍的光线设置
  几乎是所有专业人士称之为短光,好处是它能使脸庞显得消瘦且抬高颧骨,它能够取悦除了瘦长脸形外的所有人。把拍摄对象安置在相机的正前方,确定他们比较好看的一个侧脸,然后让他们在适当的方向扭转大约20度。把你的主闪光灯放置于拍摄对象转头的一面离相机大约75度的位置,把滤光或反射光放置在相机旁相反的方向,这叫做短光,因为你照亮扭离相机的那边脸,否则光线会直接泄入镜头,这将导致眩光。
  直接闪光照明比较生硬,意味着形成暗淡鲜明的阴影,强调了皮肤的表面细节。柔光形成不太暗淡、环绕在主体周围比较模糊的阴影,一般来说,在大多数时候为人像照提供更佳光线。使用柔光时你不必象放置强光要求十分准确时那样容易犯错误。并且,假如你碰巧身边没有化妆师时,柔光有消除污迹和皱纹的优点。总体来说,特别是针对女士时,当使用短光时你会想到柔化主光。
  为了把强烈的闪光转化为比较柔软的光线,在闪光灯和主体之间挂一块半透明的白床单。闪光灯的位置距离床单越远光线越柔和。为了防止光线在床单上发生散射,在闪光灯反射镜上罩一张锡箔,职业摄影师在发明柔光箱之前很多年就是这样做的,并且许多人还在这样做,因为一块床单能够屏蔽除了最大最昂贵光板外更大的光源。
  顺便提一下,与短光相反,阔光——就是当主体稍微转向左边或右边时,近脸的光线。它使得脸庞更阔或者更圆,令下颌看上去很大,所以不太好,除非针对于非常消瘦的脸庞,这是使用离机闪光灯新手中常出现的错误。
  提示:为了使光线看上去更自然和悦目,在放置闪光灯时可以参照太阳的角度。在拍摄对象头上几英尺高处朝下。假如眼神中看不到光,或者在眼窝内发现阴影,那就是灯光太高。假如鼻子下面有一小块阴影,就是太低。

青春之泉光线的设置
  是的,至少在摄影圈子内,因此这种光线在三十多岁和更年长的妇女中非常流行。
  你的拍摄主体正视前方,把主光放置在相机左方或者右方,滤光反射镜放置在相反的一面。令主光穿过白床单形成柔光-主光和反射镜之间的空间一定要确保镜头伸入。经过柔化的轴心光能够遮掩脸部瑕疵,令皮肤看上去更平滑,并且减轻皱纹。特别对女性而言更呈现出年轻的表情。(轴心光是指来自相机方向的主光。)
  表现个性的灯光设置
  为了表现出个性,特别是男性对象,要使用强光。自闪光灯直射的没经过修正的光线非常理想。只需在相机的上方位置90度的角度对准拍摄主体。在另一边放置滤光反射镜,或者根本就不用反射镜。拍摄主体以侧面或者正对着相机。强光和强烈的光线角度产生表现皮肤纹理和面部深度的阴影,特别适用于年长的男子:老兵、农夫、饱经风霜的老渔夫和诸如此类的角色。也适用于粗犷的年轻人。
  提示:把诸如ROSCOLUX2号的琥珀色凝胶绑在反射镜上,让影像沉浸在暖调的金色光线中。这样可以增强皮肤色调,非常适合温柔浪漫的肖像照。

无可争议的影象控制
  职业摄影师用模式光线来设置灯光,手持测光表来检查暴光和宝丽来后背,以确保在拍摄之前一切万无一失。假如你没有这些设备怎样达到专业效果呢?一大批职业摄影师也没有这些专业设备或者至少不经常用到:那些经营商业人像摄影工作室的人。工作室人像摄影师检测灯光并且日复一日地使用同样的灯光设置。拍摄主体和灯光位置、光度、镜头选择诸如此类的东西通常都是一样的,因此在每次拍摄前不必检查暴光之类的事情。假如你立足于一两种光线设置,学好它,可以在每次拍摄新的人像时使用同样的设置,你也可以丢开模式光线、宝丽来后背甚至手持测光表。
  假如你使用带长线的TTL闪光灯的话,暴光就非常简单。然后,你可以依赖相机的内置测光表不去理会光线的变更或者散射。测光表会自动补偿闪光灯到拍摄主体以及滤光反射镜距离的增减。假如你闪光灯系统使用非TTL电脑导线,试着保护你的光线以达到正确的暴光。设置、记录闪光指数和滤光反射镜到拍摄主体的距离,拍摄一卷实验胶片,多方论证,然后确定最佳暴光。自此之后,在距离主体同样的距离总是使用同样的暴光,灯光和反射镜设置。
  提示:假如拍摄主体的脸特别圆或者宽的话,让他稍微扭转偏左或偏右。你的光线还是设置在拍摄主体脸部的前方,但轻微的相机角度会令面颊狭窄显现更好的总体面貌。

  相机设备
  在拍摄人物时,大部分拍摄主体都显露出令人不快的毛孔和皱纹。这就意味着使用普通摄影的设备-高对比度胶片、犀利的镜头、体现高度细节的大底片-不一定适用于你的人物肖像照。拍摄肖像时,小底片、高速胶片、较弱的色彩平衡、不太锐利的镜头、甚至价格便宜的老式变焦镜头也占尽优势。自动对焦和自动暴光当然是多余的,因为你将拥有许多时间来设置、对焦并且检查暴光。然而,大光圈有利于模糊背景并把注意力集中在眼睛上。焦距范围85-120毫米的镜头通常被称做人像镜头是由于它们方便的工作距离和显而易见的令人愉快的远景。
  实际上,对于人像摄影来说没有焦距的上限而是取决于你拍摄时房间的大小。我们照例使用300-600毫米焦距范围的镜头,并且我们喜欢其产生的效果。广角镜头甚至鱼眼镜头非常适用于环境型的人像摄影,但对于我们描述的光线设置,你最好不要使用中距望远/变焦或者更长的镜头。
  在人像摄影中,光线控制比光度更重要。因此,假如你更为认真的话,你要购置的第一样东西就是一只合适的射式测光表
  提示:彩色负片具有较大的暴光宽容度,能够原谅在没有测光表时产生的暴光错误。尝试使用职业摄影师在婚礼和人物肖像照中使用的胶片,比如富士NPH和柯达真彩。这两种胶片对于皮肤颜色都很完美。
  姿势,表情和结构
  除了光线,人像摄影的创造力来自于把脸庞、手臂、身体、色彩和表情组合在一起的动感。这里有几个基本注意事项:
  从观察拍摄对象开始。你要取其长避其短,作出决定。比如说,拍摄对象的哪一边脸更适合拍照。一定要观察下巴的高度,下巴稍微抬起或低下都会产生戏剧性的变化,令整个脸更具吸引力。
  想想什么是你拍摄对象的引人之处,把它转化成视觉效果。试图通过拍摄激发表情和姿势的鉴赏范围。简言之,就是在拍摄过程中抓住脸部的个性表情。
  不要要求你的拍摄对象微笑或者看上去在沉思,机智诙谐且有预见地启发你的拍摄对象微笑或者看上去在沉思。用语言和动作引出你要寻找的表情而不是要求那一表情。你将得到看上去更自然表情的报偿,因为它们看上起更自然。
  注意拍摄对象衣服和背景之间的色彩关系。确保主体的色彩互补而不是混作一团。避免衣服和背景颜色雷同。一件黑衬衫不会从黑色的背景当中突出出来。把烘托主体摆在优先位置。
  提示:注意细节。是否有一缕头发挡在眼睛前?衣服上是否有松开的带子?确保你的拍摄对象手中在做着什么特别是要令手的位置看上去更吸引人。一个基本法则是你在拍摄时没有注意到的东西会在冲洗后跳出来表现出缺陷。多留意细节,你可以避免高昂的修正代价和其它头疼的东西。
  提示:眼神接触对于大部分人像照是必须的,抓住眼睛中的光线也同样重要-它令人物神灵活现。假如你的拍摄对象戴眼镜,试着翘起脑袋,抬高眼镜,或者移动镜头来消除或者减轻眩光。总是聚焦在眼睛上,假如它们距离相机不一样,聚焦在最近的眼睛上。

光线选择
  通用光线:在大部分时候都适用的人像摄影光线设置,适用于普通的人像照儿童/青年/短光设置/阔光设置。
  性格和戏剧型的光线:适用于粗犷的运动型的面孔/年长的男子/神秘型女子/裸体照/黑白照
  青年之泉光线:适用于中年妇女/老年女子/想要看上去年轻的男子/普通女子/神秘型的照片/儿童/面部特写
  随机闪灯光线:适用于方便照/事件记录照/快照/身份照/鬼脸照

  最后对照片构图的一点建议:让趣味点远离人像的正中。下一次你步行路过美术馆时,研究一下人像画,留意令你感动的照片和图画的结构,思考一下为什么。在其它物体上,你会注意到很少有照片或者图画肖像的眼睛在画框的正中间。

  我们试图说明的是,利用最简陋的工具也能拍出杰出的照片。并不是说你在专业摄影器材商店里看到的所有的人像照专业设备都是没有用的,它们是非常有用的。一个多滤灯系统,柔光箱等等诸如此类的设备都可以帮助你又快又容易地拍摄出出色的人像照。但容易并不等同于必要,并且在人像照中,最基本的要素是一只耗电低的简单闪光灯,能够令你人像摄影之路上走得更远,甚至非常远。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 16:10:12 | 只看该作者
人像摄影“三要素”转载▼


  拍好人像作品的要素是什么呢?答案一定有许多,但是有三个方面却是拍摄每一幅作品时所必须关注
。(摘自:倒霉鱼_新浪博客)


一、人物的神态
  经常见到扫街的作品,是人物表情麻木呆滞地坐在路边。如果批评其作品平淡,总是有人用被摄者本来就是这样的表情,自己是反应真实的世界来解释。反问一句,既然把人物拍的麻木是反应现在,为什么你不拍马路上的斑马线?不拍街头的水泥路面?这些不也是反应了今天你所看到的吗?

    在拍摄风光中,人人都知道要选择景物最有特征的部分,选择光影最好的瞬间按下快门。同理,人物摄影的瞬间把握上也有个选择的过程,作为静态的单幅图片,拍摄相同的被摄体可以出现重复照片,其中只有一张最具魅力。当然,我们不可能用一生是时间去等待一个人最有魅力的瞬间,但是在街头有限的拍摄时间内去发现记录此时正在发生的、人物的神态独特和富有感染力的瞬间。拍摄当时街边正在发生的喜、怒、哀、乐,拍摄出他的疲惫和沮丧,拍摄当时他的思考和冥想。这些表情有的是瞬间即逝,因此拍摄人像在硬件上对相机对焦速度有要求,对摄影者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反应速度也有要求,要抓取人物的神态就得保持高度的敏感。

二、人物的动态

  人物神态好了,还需要肢体语言来辅助,让作品的整个画面显得生动起来还得由肢体的动作来辅助。表情的出现都伴随的动作形成一个整体,以一个人等待另一个人为例,他可能出现站立起来焦急的翘首或者前倾探头去寻找,当然他也可能呆坐在那儿,在这二个不同的动作中我们选择的是富有动感的前者。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他的吐出的烟,风吹起的长发来表现。
    此时还不能简单的误解为只要能拍下有运动的动作就是好作品。运动的物体有无数个瞬间值组成,作品中出现的动态是最具有表现力的瞬间。拍摄一个跑步比赛的人像,在整个跑步的过程中起跑肌肉凸起,蕴藏巨大的潜力有待爆发,当发令枪响起的瞬间,被摄体弹起动感十足,在跑步的过程中有个双腿有个离地的瞬间,后后来的冲积终点的瞬间不仅表情丰富而且动感十足,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瞬间,是作品中出现的动态是最具有表现力的瞬间。

三、 关注人物周围的文化符号

  人物自身和周围都会有他们生活的印记,有些是能表达和帮助说明主题的文化符号,这些具有话语权的符号得在画面上突出,会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些符号可以是一个花纹、一抹色彩,也可以是一个佩戴的物品比如康巴藏族汉子随身佩戴的小刀、惠安女的黄斗笠,还可以是一座建筑、一面墙、一轮曲线。比如拍摄土楼老汉背后的圆形土楼的一圈天空,这一轮天空可以隐约地告诉读者土楼的封闭。不仅如此有时一个动作也带上文化符号,在新疆穆斯林聚集的村镇,在朝拜的时间能看到面向麦加的跪拜的村民。此时一个这种同一方向的动作能帮忙你交代出人物的背景甚至能引伸出画面主题的含义人像作品必须关注的三个方面人像作品必须关注的三个方面因此,人像作品创作中,得关注周围文化符号的摄入、构图时得灵活恰当地用好这些符号。把握好这点才能让作品得到升华,创作出有一定深度的好作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02:20 , Processed in 0.16972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