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人摄影”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0 17:34: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人摄影”说





陈长吟





在中国古代的绘画史上,有“文人画”的说法,并以唐代王维为创始者,以及后来的苏轼、黄庭坚、米芾等画家,他们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哲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
与几千年的中国画发展相比,摄影术诞生才不过百年而已,因此,其各种风格的形成及总结当然还不到时候。然而,做些归纳梳理辩识倒也有意义。
在摄影领域,已经有新闻摄影、艺术摄影、民俗摄影等专业组织,但大多以工作性质和类别为主旨,涉及艺术内涵的较少。
关于“文人摄影”的提法,恕我孤陋寡闻,以前似乎并不多见。第一次看到,是在2005年《中国摄影网》“摄影论坛”上,著名青年摄影评论家巩志明先生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当然,那篇文章是谈我的作品,前边介绍的是一些创作情况,最后总结说:“陈长吟的摄影从本质上说,还是应该归于“文人摄影”的序列,这如同国画中的文人画一样,也是个不大不小的摄影流派,在这个流派里,陈长吟应该是颇有代表性的。”
这个总结让我思索了很久,什么是“文人摄影”?如此提法有无价值?是否应该坚持下去等等?
后来我觉得有些意思,可以发展一下。
按我的理解,“文人摄影”大概需要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首先是摄影人的身份。摄影者应该是文化人,从事着文化工作,有一定的学问素养,才情思想,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着大家认可的文化人品位和形态。
然后是他的作品内容。他拍摄的不只是事物的表象,还要传达出影像背后的某些信息,内容比较丰富,题旨比较多元,寓意比较悠远,给读者以沉思和回味的空间。
再就是他的艺术风格。不以强烈的色彩和夸张的造型取胜,尽可能淡雅简约一些;不刻意写实和保证全貌,倾向于空灵含蓄一些;不像照相馆师傅那样遵循严格的构图技巧和光影要素,更喜欢艺术视角上的诗情画意;也不像新闻记者那样考虑某种主题的需要和宣传效果,而注重心灵的感受和情绪的的抒发。
要说中国的“文人摄影”,可以追溯到当年刘半农的贡献。刘半农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他在文学创作、文艺评论、语言学研究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是典型的文化人。刘半农在文学之余热衷于摄影,他拍了不少照片,还在1927年出版了专著《半农谈影》,这是中国第一本摄影艺术理论书,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
著名的“红学家”、文史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冯其庸,也是一位摄影爱好者,他多次去西部地区进行历史地理文化考察,拍摄了上万张照片,还在上海图书馆举办过大西部摄影展。
张承志是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不但文字棒,照片也拍得不错。他的著作里,常常用自己的摄影作品来做插图。
更年轻的,有上海作协的陈村,他是照相机不离身,并且是一边开会一边举起相机抓拍镜头。还有云南文联的诗人于坚,他为了摄影曾多次奔赴西藏及西南边疆采风。还有内蒙呼伦贝尔文联主席乌热尔图,本来已在北京担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却辞职跑回草原,一边写作一边照相,主编出版了《呼伦贝尔风光》等摄影画册。还有陕西汉中文联主席王蓬,每次出差都带着全套照相器材,也出版了数册文图并茂的专著。
上面说的,是我熟练的作家系列中的摄影爱好者,他们除了文学成就,均在摄影艺术方面有所建树。他们的作品,明显有别于专业摄影师,属“文人摄影”范畴。
当然,其他文化、教育、科学领域里的摄影爱好者还有很多,这支队伍应该是比较庞大的。
多一个流派,多一种风格,对发展中国的摄影艺术事业是有好处的。
那么,大家就来关心一下“文人摄影”,最好是多加柴薪,少浇冷水。摄影镜头如果见水了,拍出来的图象肯定是一塌胡涂。哈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6 15:32 , Processed in 0.14438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