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谁来关注摄影评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0 17:36: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谁来关注摄影评论
2006-6-6 作者:柴选   

 很久以来,我们似于羞于也难于过多谈论摄影理论和评论的话题,不知是因其本身深奥,还是我们原本就对之不过多感兴趣。其实,从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公理,从关于摄影“理论大于实践”还是“实践大于理论”沸沸扬扬的讨论中,我们都不难看出,摄影人骨子里对理论还是相当重视和依赖的。
  摄影评论和理论并不是高不可攀,深不可测,关键是如何尽快和摄影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记者日前邀请了几位摄影评论家和理论爱好者,就摄影理论与实践的话题进行了一次网络讨论,请他们大话摄影评论和理论研究的现状,研究摄影理论如何服务于实践的大问题。标题套用年初本报刊出的《谁来关心摄影家》,亦是对摄影评论和理论研究得到更多摄影界内界外人士参与的希冀。


参与讨论者:

林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广告与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从事摄影教育20年,出版摄影专著50多本,第四、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
藏策:某出版社学术选题策划编辑。曾出版《文学批评写作》等专著80余万字。系列论文《摄影·批评·文化研究》引发了国内摄影界和学术界广泛讨论。

虞若飞:摄影理论研究者,“1983年以来,拍摄了不少‘纪实照片’。期间数年不能随心所欲拍照,1993年始玩弄有关摄影的文字,尽是散论。”

谢白:南京大学教师,1994年弃医学而从事摄影教学,主要评论几乎都在课堂完成,少量发于一些网站。

杨民明:1982年起开始摄影,摄影理论爱好者。

朱玉芳:1999年开始关注摄影理论,85篇作品散见于摄影报刊和网站。


真正的摄影评论未成气候

林路:我以为,真正意义上的摄影评论还没有形成气候。我们现在看到的“摄影评论”,或者是借用了其他领域如哲学观念或美术理论的研究方式,生搬硬套于摄影空间;或是根据政治需要和形势发展,贴上一些表面“与时俱进”、实际上流于肤浅的概念化标签——很少能有在摄影本体意义上进行深入论证的摄影评论。

藏策:中国现在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摄影批评和理论。有的只是些印象式的摄影评论,只能作为摄影的某种附庸出现,是非常初级的。
虞若飞:时无英雄,竖子成名。风云际会,更待时日。
谢白:摄影评论目前还在作品外围打转转,还在从意义讲到背景,从创作过程讲到作者,从感觉和认识充分展开表扬功能,功利性地萎缩批评功能。
朱玉芳:热情有余,锐度不足;交流平台不畅,传统媒体缺乏应有的魄力;无意义的纷争浪费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学霸”遏制新思想的诞生和成长。


摄影评论评什么

林路:从宽泛定义看,摄影评论可以涉及非常抽象化、理论化的研究,也可以针对具体作品或人物进行评论,甚至充满感性色彩。至于狭义的摄影评论,应该是具有相当理论色彩和框架的评论方式,不管是纯理论还是有针对性的具体评论,都必须有足够的理论框架作基础,而非一般感性化的评论。
藏策:我以为,摄影理论批评应大致分几个层次:一是纯理论的(或称之诗学的)研究;二是理论批评(或叫学术性批评),是以严谨的学理为依据,针对具体论题或文本的批评;三是图像文本分析;四是一般性评论文章。以上几类虽层面不同,但都应以一定的学养为积淀。
虞若飞: “摄影评论”不只是“对摄影的评论”,不是摄影创作的“后继”行为,它与摄影创作同时存在,且其本身就是创作,就是艺术。法无定法,所思所悟,皆可成论。本人在《构建摄影理论平台策划设想》一文中提出,摄影理论的四大模块包括基础理论、摄影评论、文化历史和应用策划。
谢白:摄影作品评论应包括:一是作品的哲学思想、社会学意义;二是作品的内涵和寓意;三是作品画面分析(画面所营造的氛围、寓意,所表达的被摄者和拍摄者的情感);四是必要的创作思路和经过;五是必要的技术指标。
朱玉芳:摄影史、摄影现象、摄影技巧、行业摄影学、摄影边缘学。

                          
理论与实践脱节了吗

林路:摄影理论与摄影艺术创作的发展脱节,由来已久。摄影评论者夸夸其谈,摄影创作者充耳不闻——这不是沟通的问题,而是摄影理论本身不成熟、摄影创作者总体水准不高所导致的。一些摄影界的理论研究如前几年关于纪实摄影的讨论等,看似轰轰烈烈,但对摄影实践的指导作用,恐怕不敢恭维。如今的摄影家所看重的,是某篇摄影评论是否会给其声誉带来实际作用,而不是希望真的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藏策:摄影理论本来就应该与创作保持一定距离,更不是简单地为创作服务的。只有粗浅的评论式批评才依附于创作而存在,针对具体作品谈感受或开药方。理论,应该是一个独立学科,严格地说,理论研究是一种学术研究,并不是为“繁荣创作”才存在的。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摄影理论与摄影创作”脱不脱节的问题,二者尽管有密切联系,但在根本上还是两回事。当然,摄影理论研究者与摄影创作实践者的有效沟通还是非常重要的(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当前阻碍沟通的也不是因为什么“脱节”,而是由于国内摄影界的知识水平普遍偏低,对理

论缺乏必要了解。
虞若飞:从某种程度说,理论的苍白正好映衬出创作的丰盛。如果能以理论的尴尬换取创作的奔放自由,我定会弃灰色的理论而取常青的创作生命之树。艺术理论没有做到哲学层次,不能溶入生命智慧,那是很无聊的事。评论者与实践者处于两道跑道,但是他们朝向同一个目标——诗意的生活。

谢白:理论研究与摄影实践互不买账,各唱各的调。脱节是明显存在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一定是低水平重复。摄影理论和摄影实践间就像是隔了一张纸,理论工作者要做的就是把纸捅破,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理论工作者是否可将学术语言翻译得比较通俗,或者讲得浅显点,有亲和力点,不要再使理论神秘化了。当人们从理论中得到实惠以后,理论就不会再受到冷落。
杨民明:理论研究与摄影艺术发展脱节有两个原因:一是理论研究者与摄影者沟通较少;二是理论研究涉及摄影时,不能抓住要害。重要的是,要把宣传、介绍某种理论,与研究理论区别开来。对某种理论的宣传介绍,重点在说理论来源和观点等。而理论研究是具体操作行为,一是辨别理论优劣,二是运用理论探索实践问题。也许只有摆正理论宣传与研究的位置,理论研究才不会与研究对象严重脱节。这也是从学习到研究理论,再进入创建理论的关键,而不是简单地用某理论做个框框去套被研究对象。

朱玉芳:摄影评论者和实践者本是孪生兄弟,之所以出现“沟通不畅”的状况,是二者各自为战和相互轻视的结果。

眼光放远作比较

  记者问及中国摄影评论和理论研究与海外相比,与其他文艺评论和理论研究相比的话题时,几位理论研究者都承认了其固步自封和相对滞后的一面。
  林路:美国摄影界对真正意义上的摄影评论似乎也不十分看重。比如著名的《美国摄影》杂志10多年来,并没有一篇较系统的摄影评论文章,不知是因为杂志定位所致,还是美国文化特征所决定,所有文章都是比较感性的评介,这似乎和中国摄影界较相似。然而当他们推出一些较有分量的摄影专辑时,往往不是请摄影评论家出场,而是请一些与摄影不相关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甚至其他领域的艺术家进行评述——许多都是相关领域的权威人物。当然,美国和欧洲不乏摄影理论经典,试问中国摄影界有谁可以写出一部罗森布鲁姆那样的《世界摄影史》?据说法国摄影评论界不乏大腕,摄影评论家地位远远高于摄影家。至于摄影理论与文学理论比较,恐怕“不堪一击”,不说也罢。
  藏策:与国内其他文艺种类(如文学)的批评相比,摄影理论评论界的发展尚处在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摄影过程中那些较复杂的技术成分,足以令圈外人望而却步,同时也足以让“圈内”许多落后的东西得到相应保护。这样一来,圈外懂理论的不懂摄影,没法说话;而圈内懂摄影的又不懂理论,水平自然也就上不去了。这实在是摄影界特有的状况。
  谢白:我们的摄影评论与海外交流较少,无从评论。与其他文艺评论相比处于初级的阶段,也可以说处于一个凭直觉评论的阶段。

痛心疾首说不足
  林路:毋庸置疑,中国摄影理论和评论滞后,关键还在于整个摄影界对摄影理论和评论重视不够。从整体上看,还没有一种对摄影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合力,只是处于一种游兵散勇状态。摄影界也没有形成对待摄影批评的良好风气,真正意义上的批评无法确立,大大阻碍了摄影理论指导意义的形成。
  藏策:目前中国摄影理论研究和批评,尚缺乏基本的学术规范,大多属于随感式的东拉西扯,而且许多文章根本不通。另外,理论观念普遍陈旧,基本上还是抱着老式教科书上的陈词滥调在思考问题,话语系统亟待更新。
  虞若飞:总而言之,中国的摄影理论充其量不过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并且呈现“体弱多病”状态,归纳起来有八大症候:一是组织松散,人才分散,协同性差,智力资源浪费严重;二是缺乏系统性,没有体系,课题重叠多、空白多;三是缺乏科学方法和学术态度,缺乏理论高度和深度,随意而论,泛泛而谈;四是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眼光;五是没有真正意义的评论,理论与创作脱节,现实性、前瞻性、指导性不够;六是功底不实,人云亦云,缺乏理论自觉、原创意识和独立精神;七是媒体推介不力,理论研究几乎处于暗箱状态;八是文化层次低,观念落后,与大文化环境脱节。
  杨民明:缺少理论水平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基层的理论研究和交流还没有“热闹”起来,摄影组织引导力度不大,摄影人之间的理论探讨热一会儿,冷一会儿,理论书籍(包括参考书籍)不太好找。
  朱玉芳:缺乏前瞻性、缺乏深度、缺乏广度、缺乏力度、缺乏使命感。

论如何转化成摄影“生产力”

  林路:要想将摄影理论和评论转化为摄影“生产力”,必须在总体上引起人们的重视,要鼓励理论工作者和评论者敢于说话,要培养一批真正静下心来做学问的摄影理论工作者,有目的地对中国摄影的历史发展和现状的敏感部分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更多切实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观点,为摄影理论和评论工作者营造宽松氛围,这样才可能对摄影创作有所推动。
  藏策:我以为,摄影理论就是摄影理论,它是一个独立且自足的体系,不应以服务于摄影实践为自己的终极目的。相反,现在中国摄影理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倒是太依附于摄影实践,太缺乏独立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摄影理论固然不以服务于摄影实践为自己的终极目的,但这并不等于说理论研究对摄影创作就没有任何影响。越是不以服务于摄影实践为目标的自成体系的理论,才越有能力为摄影实践提供思想资源。反之,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虞若飞:能否将摄影理论转化为摄影“生产力”,关键在于策划,本人把摄影应用策划归入摄影理论,有双重意思:其一,研究摄影应用策划理论,创立摄影经济学、图片营销学、影像策划学、商业摄影学等,研究摄影风潮、大众影像消费、商业影像需求等课题,指导具体应用;其二,发挥理论与人才优势,参与摄影应用策划,把摄影理论直接转化为文化生产力。
  杨民明:有一个长久探讨摄影理论的“平台”,吸引摄影人各抒己见,在争鸣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摄影理论从低层次转向高层次,从不同摄影门类的特点把握好视觉角度和观念表达力。要把摄影理论转化为摄影界的“生产力”,还要看摄影人对理论和理论研究者对摄影的态度了。
  朱玉芳:评论人不停充电,兼收并蓄;走出象牙塔,实践出真知;角色交叉,实践者拿起纸和笔,评论者背起摄影包;换位思考,少些想当然,多些所以然。
  尽管理论研究者谈到的终究是理论上的让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措施,但却是理论界送给摄影艺术实践者一个诚挚的合作信号。或许只有摄影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携起手来,才能有摄影艺术更加繁荣的局面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 17:50:30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 17:57:45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 17:58:14 | 只看该作者
摄影评论的误区
      
    近年来,在我国的摄影界,出现了摄影创作种类繁多,拍摄风格各不相同,各类摄影作品数量激增的良好局面。但与摄影创作繁荣的局面相比,当今摄影评论的现状却很不理想,真正有分量有见地的评论文章很少,有些摄影评论存在着严重的误区,其主要表现为如下三种:
    一是官样化评论。官样化评论最典型的特点,是有的摄影评论文章总以居高临下的口气来评判摄影作品。一开口或一下笔,气势凌厉,霸气逼人。什么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物质精神、一体多元,一路讲下去,都是诸如先进性、重要性、可行性等高深词句,认真翔实地探讨摄影作品的审美性、功能性的评论文章却很少。还有一些摄影评论文章大多是从大原则、大背景、大文化的角度出发,运用一些时尚的概念来片面拔高或矮化某些摄影作品,既误导了人们对摄影作品的理解与欣赏,也消解了摄影评论独立的审美风格。
    二是浮泛化评论。比起官样化评论来,这类摄影评论文章总算是涉及到摄影的本体问题。但这类评论文章的毛病,总是不肯在具体的作品层面或具体的理论层面去研究问题,只是热衷于用摄影的一般和普遍规律,用较低的视角去为摄影作品定档次或做鉴定,说一些诸如立意好、手法新、取景独特、构图新颖、语言流畅等不痛不痒的夸奖词句。这类评论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似乎都有“以一敌万”的本事,写起各式各样的评论来,统统都是一个路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没有他过不了的关。这种浮泛化评论,尤为忽视不同摄影作品之间那些最为动人的细节构成,不顾及各类摄影作品之间本质的区别。这种浮泛化评论,把雅致的审美过程简化为粗疏的对轮廓进行勾勒,初读或初听起来似乎很有气势,可细一推敲,却只能剩下空洞的框架。   
    三是随意化评论。这类评论文章最典型的表现场合,是出现在当今摄坛盛行的各类作品展览、作品研讨会上。面对一幅幅摄影作品,有的评论家滔滔不绝,随意而谈,其零碎散乱的表态,缺少一种严肃认真的学术评论氛围和尺度。有的人竟连作品也未细看,就被拉来做现场发挥,逞才使性。这种评论其实本不该列入摄影评论的范围,但近年来却有不少摄影名家也赶来捧场,事后还把发言整理成文,见诸报端。这类评论文章缺乏起码的构思立意与逻辑理性,充斥了太多人为的偏爱和无用的口水,不但失去了摄影评论的积极意义,也使一些摄影名家的身份与声望从此大打折扣。
    官样化、浮泛化、随意化这三种摄影评论的模式,对我国摄影创作的繁荣与发展无指导之功,对广大的受众无提高之益,对摄影评论领域的自身建设也是一种伤害。从文风上讲,它是摄影评论界的“新八股”;从学风上说,它有违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效果上看,它会使我国的摄影评论日益变得浅薄、迟钝甚至庸俗,这些都应当在努力戒除之列。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 18:11:08 | 只看该作者
鲍昆、陈冰、陈帆、郭广林、黄焱红、黄一鸣、胡茂雷、姜林、季汉唐、金铭勇、康国生、梁少军、李安元、李东、李英杰、刘向阳、罗大卫、钱永宁、沈波、石超峰、史义军、舒宏、司马媛、宋志鹏、孙国田、太元植、王家琦、王伟卫、王艺忠、王志平、魏民、吴杰、谢人德、徐林峰、袁红、岳振江、俣白、占有兵、张兰柱、张跟慧、祝天华。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 20:07:17 | 只看该作者
第10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在长安召开
2011-11-28

 来源: 南方网  


浏览字号:  | 打印本页 | 通过Email推荐给好友:





图为研讨会现场
  南方网讯 11月27日下午3点,第10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在东莞市长安镇隆重举行。据了解,此次研讨会,是为了加强摄影理论的基础建设,推动摄影史料抢救和中国摄影史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广东省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办,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东莞市长安镇人民政府承办。
  背景一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在其支撑体系下出现越来越多新的媒体形态,并形成了新的传播环境,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而言,网络、手机报、微博、电子杂志等新媒体的介入,使影像传播较之传统的传播方式有了很大的不同。新传播背景下,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影像的创作者、发布者、接受者。大众打造了一个广阔的“自媒体”平台,利用这一平台每个人都能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每个人都可以是进行深入观察报道的记者。
  背景二
  中国的摄影史的建设要靠全社会的努力,中国摄影家协会一直以来致力于倡导广大摄影理论家、摄影史学家对中国摄影史开展研究。每两年一届的中国摄影理论研讨会,将对两年以来,所有对摄影史建设有贡献的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对优秀论文给予表彰,以鼓励更多有志于研究中国摄影史的研究人员投入研究。
  据介绍,此次研讨会,也是“欢乐长安”长安镇第四届艺术节的重头戏之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7 08:48 , Processed in 0.11280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