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TOP20-201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昨日开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0 20:08: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TOP20-201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昨日开展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2日
  昨天上午,TOP20·201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
  本次影展,是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和浙江省文联主办、中国摄影报社和浙江省摄影家协会承办。
  为使作品更能体现中国当代摄影水平,全国31位著名摄影家、摄影理论家、评论家、学者组成了推委会,在全国海选他们眼中的摄影新锐人才,推荐到本次影展,参与评选。
  经过专家评选,代表中国当代摄影新锐的20位产生,都市快报摄影部首席记者朱丹阳,成为浙江省唯一的上榜者,上榜作品是《年轻的夜》。另19位新锐分别是:王久良(北京)、史旸(上海)、朱锋(上海)、朱强(河南)、刘劲勋(甘肃)、严怿波(上海)、李林(山东)、李宇宁(河南)、杨承德(广东)、张巍(北京)、金立旺(北京)、郑知渊(上海)、骆丹(四川)、塔可(纽约)、曾翰(广东)、游莉(辽宁)、靳华(上海)、魏来(吉林)、魏壁(湖南)。
  昨天还举行了2011中国当代摄影高峰论坛。许多摄影界的大家,都为此次新锐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颜长江(羊城晚报新闻中心图片总监,批评家、策展人):中国摄影家协会这次影展邀请到了这么多平时不参加影赛的年轻人来参与,我想这次展览的价值将会在未来展现出来,这对中国摄影的发展将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刘树勇(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艺术系主任、教授):年轻人的知识结构和生存经验已经和老一辈大不同,对摄影可能性的挖掘对不同材质尝试,游戏化的语言形态超越了对“意义”对影像的限制等等。年轻人的影像是他们自己时代的声音。
  本次影展到11月3日结束,欢迎大家到浙江美术馆来看看。
  80后,这一代的年轻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物质生活比起父辈改善不少,但生存压力依然存在,他们的生活被贴上“蜗居”、“蚁族”、“裸婚”等标签,困扰他们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
  有时,他们会特别贪婪玩乐放纵的机会,哪怕在深夜也会出来晃荡。在白天,他们怪诞的行为可能不会被社会理解,而黑夜却能激发他们的荷尔蒙分泌,夜色的温柔,包容了年轻人的为所欲为,卸下面具,自由自在,为所欲为。其实也许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怪要闹,他们只是找点乐子,释放自己而已,以此寻找到一些存在感。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1:03:01 | 只看该作者
打破“新锐”幻像
文/乔木

    摄影一入现代,的确渐行了一条由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转向个人化的“心像”表达之路,甚至,摄影师不太在乎自己的作品能否与他人产生交流,引发共鸣,因为每一个个体都有自身不可替代和复制的经验,能够公共传播的,只有符号与符号化的事物。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照片与观看者之间的对话不是建立在现实发生的事件和基于社会的了解之上,而是某些个体之间共同的经验体会。现代摄影的不确定性和其特指性同时存在。但历史又以不争的事实告诉我们,那些能够流传至今的“心像”摄影家们,之所以能名垂青史而不是过眼烟云,终究还是因为他们让自己的“心像”投射到了整个人类的精神背景之上。正如捷克国家摄影博物馆馆长安娜·法诺娃对著名新锐摄影家强·索德克的评论一样:“‘我作灵魂的肖像’,索德克这么说。这句话极微妙地阐明了他的艺术特质,他的风格超越了形式,而唤起象征和联想的能力。他的照片不仅反映了眼睛所见的东西,也反映了他所感受到的真理。”而建立了当代快照美学的摄影家沃尔夫冈·提尔曼斯,2011年4月在洛杉矶的Regen Projects II作品展览,主流报纸《洛杉矶时报》的艺术评论员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这么多年了,沃尔夫冈·提尔曼斯不屈地关注已经成为一种坚硬的情感,他的全球快照在视觉文化、城市性、统一性以及更多方面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号,还有,他对于民主最好和最糟的方面也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记录。”
    因而,一方面,中国近年的确涌现出了一批极具勇气又极富才情的新锐摄影师;另一方面,不难发现,又有多少莫名之作假“新锐”二字虚张声势、招摇过市?或者说,当摄影在一个以资本与权力合谋的社会以一种自愿姿态进入消费领域时,“新锐”不过是基于商业策略和市场推广目的的一种形象包装宣传手段?
    当今社会,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日新月异的工业化就像巨大的搅拌机,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感觉到更快的速度、更强的力量,也越来越身不由己,被巨大的离心力甩得分崩离析。在这样一个物化的场域中,所能提供的思维环境一是快餐店,二是流水线,三是二者的结合。这种以拼接组装模式运行的机制,貌似高效、多元、兼容性强、主体意识充分张扬,但实际上将人的精神领域一步步扁平化和模式化,人们的观看和思考越来越单一、狭窄、趋同和向内退缩。貌似人掌握着主动权,实际上完全被物质与环境控制着。因此,许多所谓的“新锐摄影师”擅长或其实只能用影像完成一种扫描式的“惊鸿一瞥”,却很难以影像表达出自身对于拍摄对象有逻辑、有层次、有系统的思考。
    同时,数码化和网络传播也在极大程度上强化着这种片面性和片断感。微博就是一个集中的体现。当沃尔夫冈·提尔曼斯式的快照在Facebook和Twitter上成为流行语言后,令人失望地,原作中的颠覆性和由“随意的真实”带来的当代感竟然被泛滥的模仿和发挥稀释掉了。微博时代的观看和胶片相机时代的观看已经大相径庭,静态、局部、平面,辅以外表即使狰狞而内里仍是一股子甜美忧伤的一些些夸张、变形、朦胧之感正当其道。虽然有好多年轻摄影师也拍胶片,甚至玩湿版——这似乎是一种新的时髦,但不同时代造就的差异,不可能由工具的一致性而消失。很难从照片中再看到批判的力量,甚至连嘲讽的能力都已式微——一种新的“伪沙龙摄影”有可能遮蔽掉真正有力量有价值的影像。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新锐”。所谓“新锐”,应指在所有的已知之外提供另一种新的可能,它是无限的N+1;它与年龄、资历、地位无关,因此它不是一种身份、名号,乃至噱头。
    在摄影以更强劲的力量不断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当代,只有打破“新锐”的幻像,才能使这一与现实、与当下关系最为紧密的艺术形式站在她应该站立的位置上。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6:21:32 | 只看该作者
  • 顾铮评语:路泞通过一个从生活体会生活、从生命体悟生命的、正好从自己的青年时代走向中年时代的摄影家的眼睛,将人对于人情、命运与生死轮回的无尽感动、无限感慨与无奈感叹凝聚于照片的方寸之中。《寻常》以质朴有力的画面把日常的诗意化作苍劲的生命示意,是一个心灵丰富的摄影家对于如泣如诉的人生的夫子之道。《寻常》是一部饱含生命沧桑感的“私摄影”力作。《寻常》的摄影本身,就是一个“寻”找日常的平“常”中的诗意的生命过程,这个过程将伴随摄影家对于生活与生命的认识的深入而无限展开,并给我们带来无穷的期待。
  • 李媚评语:周伟选题非常好,尤其是在当下更具有意义。作者的图像表现能力也比较好。这是一个值得长久关注拍摄的选题。感觉遗憾之处是过多宗教活动的内容,而太少日常生活的内容。吕楠、杨延康都拍摄过内地天主教。他们的问题都是太多专注于宗教活动与仪式。其实,对于有信仰的人们,我们的镜头,应该更多地表达他们精神面貌的与众不同,关注于信仰带给这些人们的精神财富。仪式是需要的,仪式只是一种表现形式。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到家庭,深入到人群中,与那里的人们建立亲密的关系,真正理解和懂得他们的精神与情感世界。从现在看到的照片,我感觉到仍然有一种距离,大多数照片还只是表象的观看。亲密是能够从照片中读出来的,这样的地方,值得我们建立与之亲密的关系。另外,希望有更多的关于环境的表述,比如:室内、村寨等。有一本书《福音谷》,作者林茨。这本书写的就是你去过地方。不妨找来一看。
  • 阮义忠评语:骆丹骆丹是近年来作品最具个人风格的中国摄影家之一,此次未能得奖,让人有遗珠之憾。从骆丹的上一个摄影主题《318国道》,已可看出他是工作计划周详、态度严谨、艺术表现手法精准的创作者。此次的参展主题《北方?南方》是他从南北方向纵贯中国的视觉经验,诚如他自己所言,加上《318国道》的从东西方向横穿中国,他将完成在中国大陆的一次“十”字型游走。骆丹镜头下的人、事、物,仿佛都处在一种迷失的状态。这恰恰反映了摄影家本身的价值观以及对创作方向的确定,那就是,在这个价值混淆的社会环境中,努力保持清醒、秉持良知。正值壮年的骆丹,是一位让人可以期待的摄影家。相信他“用镜头记录奥运前中国社会的精神走向”的这个愿望,能够?利实现。
  • 顾铮评语:齐鸿齐鸿在《城界》中,将他的镜头挤入城乡结合部的裂罅之中,以视觉探险的心态,一路深入少被或不被各种权力加以放肆修理的边缘小镇,探检充满了人鬼之情、人神之交的现世的神秘与诡谲。他的摄影,将现实与超现实作了均等处理,既以看似真实的影像给城市解密,也以充满超现实意味的影像给城市加密。《城界》是一部无法以传统的纪实摄影定义加以判断的作品,它所具有的强烈的主观性,也模糊了记录与表现的边界,同时,也给了解纪实摄影的可能性带来了更为开阔的认识空间。
  • 阮义忠评语:宁舟浩宁舟浩送审的两个专题:《一个人的城市》、《京剧的守望者》,无论在质或量方面,都道出了他是一位勤奋且水平高的影像工作者。此外,他对中国当前的社会问题与文化现象,都投注了同等的、长时间与全面性的关注。宁舟浩很用心地将拍摄主题从里到外,巨细弥遗地作了探讨,作品中充满了与拍摄对象的情感交流,透露了整个拍摄过程就是他在人生舞台上的学习与成长,使他与被拍摄对象仿佛形成一种血缘关系。但也正因对目击的一切都难以割舍,使得单张影像之间的水平产生落差。若是在挑选作品时大刀阔斧,将想要表达的观点聚焦地更为清晰,对整个系列的水准提升定有助益。
  • 李媚评语:牛建海从40幅照片中能看出作者的影像表现能力比较好。拍摄状态也比较自如。问题的关键是,作者应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拍摄定位。也就是说,面对黄河滩种地的人群,想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记录或者表现他们。如果用记录的方式,应该有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具体的地点。应该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人与土地更深层的关系,应该有四季的长时间的深入拍摄,有岁月的流逝…… 如果希望表达自己对某种地区性的劳作场景的兴趣,或者是希望表达土地与人的关系,而不作具体的报道或纪录。那就应该有更深入的思考。这样的场景意味对于自己的意义是什么?人与土地的关系是什么?怎样的语言方式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应该在不断的拍摄中,产生更鲜明的语言方式,进行叙述。从目前的图片看,感觉比较表面。太多的场景,场景的背后是什么?这是令读者关心的。也应该是摄影者要回答的。建议找一些关于人与土地的电影、摄影、文学阅读,也许能够有所突破。
  • 顾铮评语:顾翔顾翔的《上海湿地》拓展了我们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初看,他拍摄的是自然风景,但细看,那却是城市中的自然风景,而且是受到商业开发的魔爪所伤害的城市自然风景。而且,由于他持续的观察(此项目始于1998年)与视觉告发,终于让我们看到,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之下,所谓的开发,有时就是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有些始乱终弃的开发,简直就是犯罪。他将城市开发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摄影的方式给出了惊心动魄的视觉揭发。整个作品语言统一,形式感强,具有较强的视觉感染力与说服力。
  • 阮义忠评语:黄新力黄新力在拍摄《陕北盲人说书》时,自己也犹如一位说书人,述说着这流传千年的艺术形式,因为现代文明的冲击、盲人宣传队的解散,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灭顶之灾。这组作品既证明了摄影的长处,也道出了摄影的局限。照片中说书人所讲的故事是有关哪朝哪代的哪些人,我们无法得知。但从影像上的容颜与身影,我们却可了解这群人的坎坷与苦难。在陕北这片孕育他们的土地上,他们彼此互助、互爱,一?子承受着艰苦生活的考验,却在精神领域里与古往今来的将相帝王、风流人物以及宝贵的传统价值融成了一体。《陕北盲人说书》是个非常好的主题,黄新力的用心与努力也看得出来;倘若在艺术表现方面更为精练,作品的成就当不止于此。
  • 顾铮评语:赵利文赵利文的镜头从别墅这个生活空间进入中国新兴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将新社会阶层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价值观、美学趣味、空间感、未来想象等融汇于他对于生活在别墅这个空间中的人们的生活写照中。希望他通过对中产阶级的长期、持续、耐心的观察与记录,为中国民间日常生活的变化与社会转型增添新的视觉文献。可能的话,无论是人的各种活动,还是他们生活空间中的各种布置摆设,都应该获得更深入的、更仔细的、更丰富的细节刻画。有时,一“物”也是胜千言的。
  • 阮义忠评语:朱强对衣食无缺的孩子们来说,杂技也许是令人向往的游戏,但对贫困人家而言,却是子女填饱肚子,对未来或评能报以期望的唯一出路。朱强的《江湖》,让我们走进河南省几个乡镇的杂技学校,看到孩子们从小在此受到严谨的杂技训练。一张张微笑的童颜上布满了汗水与泪水,一个个高难度的肢体动作隐藏了伤痕累累的成长经历。尽管这些杂技团的孩子,有一天也可能从穷乡僻壤的街头巷尾,爬上光鲜亮丽的国际舞台。但是,他们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朱强用他的镜头,把这些孩子的处境,一一呈现在世人的眼前。在这一系列照片之中虽然不乏佳作,但就整体而言,构图与表现手法可再加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9 00:46 , Processed in 0.12984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