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邓刚获选“影像发现之旅”新疆站入围新锐摄影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2 11:38: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邓刚获选“影像发现之旅”新疆站入围新锐摄影师
发布时间:2011-6-16 来源:色影无忌 作者:王江

邓刚作品


  近日,由色影无忌网发起的“影像发现之旅——发现中国新锐摄影师”活动正式拉开了评选的帷幕。摄影师邓刚成为了影像发现之旅新疆站的入围新锐摄影师。

  作为评选活动的第一站,新疆站的四位参选摄影师田林、邓刚、贾新城、于雷的作品得到了七位评委的联合点评。本次评选采用十分制的打分方式来确定各位参评摄影师的名次。经过得分汇总,摄影师邓刚以总分54.5分位居第一,使他成为了影像发现之旅新疆站的入围新锐摄影师,同时他将直接进入2011色影无忌年度影像奖“年度新锐摄影师”候选名单。第二名摄影师为贾新城,他的得分是49分。而摄影师于雷和田林分别以47分和43.5分位居三四名。

        邓刚简历:
摄影师邓刚

  1974年8月出生在新疆库尔勒市,在这里上小学初中。
  1987年随母亲来到乌鲁木齐,生活至大学毕业。
  1992年在新疆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就读外贸专业。
  1996年至1999年在江苏苏州宏广动画公司从事摄影工作。
  2000年至今生活在乌鲁木齐,期间在私企,杂志社等不同单位做过多种工作。
  目前状态是自由职业,以广告摄影为专职工作。

  以下为各位评委对入围摄影师邓刚的评语(按照评委姓氏拼音排序):



       段煜婷:
新疆组的几个摄影师里面,邓刚的语言看上去较为成熟,他让我们看到,在整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新疆这个独特的地方也和其他的城市一样呈现出同质化的一面。而对于这种同质化的视觉表征、现代化进程中的重重问题和矛盾,曾几何时已经被敏锐的摄影师们得以熟练地捕捉,能做到这些实属不易。但是,我们分明也觉察到这种观看和思考在逐渐趋于雷同,还是顽固地希望能看到一些自觉回避已有的视觉经验甚至语言模式的、更多来自自我体验的作品。对于那些还在苦苦思考着的、真正的摄影家来说,这个高度视觉化的时代,摄影不是越来越容易,而是越来越难。而现在,几乎所有国内最好的摄影艺术家们,都在困顿中挣扎着……

        法满:
  竭力去捕捉稍纵即逝的直觉、琐屑和幻想的印象,邓刚的“混血的城”构成了一组飘忽不定的生活影像。

        海杰:
        在挖掘新疆摄影师的当初,我很希望有一个维吾尔族的摄影师冒出来,因为那样就如同王征之于回族,阿音之于蒙古族,内部的发言始终让我们深以为然。这个愿望最终没有实现。入选的四个摄影师,都是带着一种后天的尊重与发现,但这种尊重必然举步维艰,负重前行,而发现或许只是接触的开始。但,我们在邓刚的作品里意外地找到了一些自我放松的方式,这种放松以一种旁若无人的自我欢愉向前推进,他将镜头装扮成一个不为人知的蒙面者,于是,他拿到了那些粗砺而又收放得当的影像。 看邓刚的作品,我们会发现,那种罗伯特-弗兰克式的暧昧、多义,这样的作品为我们开放了解读的空间,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出些什么。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11:38:50 | 只看该作者
  施瀚涛:  邓刚在自述中提到“我无力描述这个时代,无论我说什么都只能是只言片语。”然而照片总是以“只语片言”的方式承担着描述时代的任务;向观众传达信息,传递感受。
  “混血的城”是对一个“荒诞而真实”的城市的描述,每一幅画面都像一个微妙的隐喻,由此串联成一个抒情的叙述。在这些画面中的人物常常是“无头的”,“被遮蔽的”,或者“在边缘的”,这些超现实主义的情景泄露着城市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疏离。在那张城市边缘的山头上晾衣服的维吾尔女性的画面中,阴沉的天空笼罩着明亮却干涩的城市,倾斜的晾衣线交汇在一个木纳的背影上,观众看到的是被微风吹拂着的寂寞。那4个被蒙上眼睛摸索前行的人物提醒着我们随时感受到的无助,我们总是被不知名的力量牵引而去。与此同时,画面中的汉人们神情焦虑,维吾尔人的眼神里投射出疑虑。作者并未给出一个俯瞰全景人头济济的城市,每一个人物或人群都在一个相对隔绝的空间中演绎着各自的迷茫。
  这个城市、这些人所迷失的究竟是什么?作者的标题直接点出了那个秘密——“混血”,也即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杂种。我们所面对的是民族的混居,东西方的碰撞,传统和现代文明的交杂,这一切的“混血”孕育出今天失去身份、不知所措的我们。作者在这里所描述的绝不仅仅是中国西北角落的一个城市的容貌,那更是今天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份,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有一幅作品,时装模特与东西方的廉价雕塑复制品被丢弃在那个冰冷的城市角落;我们都是被上帝遗弃的孤儿,而很久以来我们却自以为砸碎了偶像。作为一个“影展”,这个系列的最后一张是一位女性沉着的面容,不知她是在沉思抑或是祈祷;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作者的自拍像,坦然地去面对现实,去思考我们的存在。 

   王景春:
影像自由,率性,现代 

  王江:
邓刚赢在他的内心。
  同样是苍凉的西部,同样的维吾尔族生态,邓刚相比较于其他的“纪实”摄影师(纪实这个词也许不恰当),更多展现的是自己内心的风景。在他人以偏客观直述的方式告诉我们“这就是西部”的时候,邓刚更像是在提问“这是西部吗?这是谁的西部?”。新娘、疲惫的维族姑娘、雪地里的孩子,邓刚没有刻意使用明显的西部符号,而是用更加触动人心的日常景象打动了更大范围的感同身受者。从邓刚的影像中可以看出他已经把自己融化在西部大环境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他用作品说话,告诉我们可能会在每一个人心中都会出现的“西部幻影”。我没到过比西安更远的西部,但是我觉得西部好像就应该是邓刚让我们看到的那样。现实、琐碎、荒诞不羁的影像世界,这些都是邓刚的心相所造。

         颜长江:
在新疆摄影,是有难度的,你也许很难进入。如果你很难真正进入,不妨试着去超越具体,而经你制造或提炼出普遍的意义。邓刚即便没有做到前者,也做到了后者。我认为,他拍出的中亚细亚的人们,有寇德卡的味道。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11:42:48 | 只看该作者
邓刚:混血的城来源:http://www.photofans.cn 佳友在线 作者:丽水摄影节
2011年10月24日



邓刚:混血的城





每张照片只能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截取现实的某一部分。现实就在那,阴霾的天空、飘摇的雪花,耀眼的斑马线、沉默的表情;无时无刻地变幻着,无时无刻地存在着。现实有四季轮回,现实却也反复无常。
昨天我在车站等公共车,秋天的下午马路宽阔而光亮,马路有着偶尔跑过一辆车的寂寥,街上懒懒的漂过些风,风吹起她的卷发,我旁边一个等车的女孩靠着栅栏,她抱着胳膊看远处,神态安详,鼻梁高挺,缓缓地有节奏地动着嘴巴,她在唱歌,一句又一句,但四周却听不见歌声,好照片就在我身边。
闹市区路边,有个民工站在街头健身自行车上,他谨慎地高出这个世界半截身子来,车轮转人却原地不动,四处人潮涌动,全是车水马龙的声音,他带着长久的冷漠凝视着穿过广告牌的天空…… 我时常也有这样的茫然,时常一个人的时候就发呆,想着想着现实的空间就变得虚幻。
我们在经历着一个前所未闻的时代,在这个纷杂的说不清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在追求自我,却也不停地追赶潮流,人们努力打拼只为追求那曾经的安定感。我无力描述这个时代,无论我说什么都只能是只言片语。滚滚向前的时代如此厚重却如此荒诞、却一如既往地真实。
我们有过多少经历,能看到多少真相这都是秘密,这些个秘密时常带着这个时代的印记浮现在人们的表情里。相机可以帮我在这个荒诞的现实空间找到他们,那些活得认真的人们,他们是我的同类。他们不期而遇地走进我的底片方格,他们也许茫然,也许宿命,但是来的真切。由于相机使摄影有着自由表达的天性,可以让我在这个时空里真实地感触,仔细地观察,拍照时现实已经变得虚幻,而感受才是真实的,那些真实的氛围、质感、情绪都在一霎那融入到一张底片里,仔细地看这些照片,看到他们的世界,也看到我生活的时代。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11:43:27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11:45:20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10:06 , Processed in 0.09925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