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舒阳:中国当代艺术中摄影媒介的使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2 19:27: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舒阳:中国当代艺术中摄影媒介的使用
来源:浙江摄影网  作者:韩晓露  时间:2010/11/24

  舒阳,著名当代艺术评论家,策展人。“798艺术区”刊物《798——艺术资讯》主编。
  背景:2010年11月12日,舒阳在2010丽水•摄影高端论坛作题为“摄影媒介的使用”的发言。发言基于2002年的“中国新摄影展”,讨论了当代艺术中摄影媒介的使用的问题。

舒阳在2010中国·丽水摄影高端论坛上发言
  “中国新摄影展”及其系列

  “观念摄影”这个词,最早出现在97年的上海展览。这个词将“观念艺术”和摄影的名词嫁接,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用法。而本次发言基于我于2002年做的“中国新摄影展”。

  当时之所以没有用“观念摄影”这个词,是因为觉得这个词不确切,又找不到适合的名称来归纳。90年代中,有一本杂志名字叫《新摄影》,是一个手工做的发行量很小的地下摄影杂志,之所以用很宽泛的所谓的“新摄影”来简单的涵盖这个概念,主要是为了提示当时的一种现象。当时艺术家的实践主要是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到2002年的时候,大部分的影像作品开始市场化,并由于这个展览而被收藏。再此之后,画廊和四合院就有意识地推广,借助于ICP的收藏,并扩大了展览的影响。这样就造成了海外关注热度的升温。因为ICP在全球,在国联市政化之屋,在英国的VIA美术馆,都做过这部分策展。当然,明星也有从当代艺术品角度来收藏艺术品,但是还没有像后来那样形成那么大的规模。


金锋行为艺术摄影作品《我的形象消失过程》
   当时“中国新摄影”展有130位摄影师参加,基本上都是国内的摄影师,一共展出400幅作品。第一次用棉织厂的一个电影院做成了一个展场,其中有一部分行为摄影的作品。后来又策划了一个“中国新文化摄影79年到现在”的一个展览。最开始2007年的时候在“印画廊”,09年在摄影节展出过,明年也将在香港一个基金会支持下在全球做巡展。这个展览一共有300多幅艺术家的作品。展览与行为摄影的嫁接是有中国本土的特征的。这些样式与西方现有的形态不完全一致了,这也是中国艺术家一个特有的现象。后来又做了一个“中国影像绘画”的展览,有30多位艺术家作品参展,在798做了一次,在北师大做了一次,在新加坡的一个画廊做了一次。展览的影响在于:中国当代画家是如何看待影像的这种经验,并如何用经验来滋养自己的艺术。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19:27:47 | 只看该作者
数码与传统技术  “中国新摄影”是归纳现象的一种展览,应对当时摄影的一个实践,在这些展览中,比较关注的几个话题就是:数码与传统技术。因为90年代中后期中国当代艺术家开始从事摄影创作的时候,他们其中有一部分人是非常清晰地意识到,要首先利用数码,利用摄影的方式,因为这个方式在中国当代艺术界还未被大家所广泛应用,在当时甚至可以归为新媒体艺术这个范畴之内,并跟录像艺术归在一起。其次因为数码刚开始兴起,艺术家也是有意识的要把摄影的图像和数码的处理技术结合在一起,想通过这个来打开当代艺术的大门,作为实验艺术的一种手法。

王庆松《我能与你合作么?》
   当时王庆松在做这个作品的时候就非常明确,他自己不会电脑,他就找会电脑的人帮他做这个事情,但是他创作意图非常明确,要提供一种影像,新的影像、视觉形象,来作为自己艺术的一种基础。早期高氏兄弟通过拍摄自己的图像,再利用简单的数码技术处理,加上当代艺术领域比较流行的话题,用消费文化,用商业招贴的平面形式呈现出来。这些作品今天再来看会有另外一种意味,当时在中国早期是一种实践的尝试,只是当时见到的人不多,也没有大规模的开拓这样的展览。李天元在2000年利用了卫星的拍摄,他站在北京的地铁上,然后用卫星的拍摄图像。然后旁边是一个显微的图像,通过三者之间来提供不同的影像技术,来提供形象。还有洪浩用扫描的技术,拼接物品。当然了,这不是摄影,而很多的可以归纳为数码影像这个范畴之内。但是这跟摄影的经验是有关系的。陈磊,把鳝鱼放在扫描仪上,他觉得鳝鱼扭摆出来的轨迹,在形式上可以匹配书法。当时在展览里还用了史国瑞的针孔摄影的古老的摄影术。艺术家还使用现代艺术史的拼贴的一种手法,还利用影像来进行创作,来提供视觉上的一种新的冲击。

陈磊的《鳝》

史国瑞的《针孔摄影长城》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19:28:15 | 只看该作者
 艺术家介入摄影的跨界方式  当代艺术家,在介入摄影的时候,很自然的使用一种跨界的方式,因为对于艺术家来说是没有什么障碍的。但是当时因为条件限制,主要是以图片的方式来展示这样的作品。有的把图像跟物品结合起来。陈绍雄的把拍出来的照片通过切割,把它重新再置换成小的模型化,并且把它们放置在城市的空间中间。还有白一洛,他在照相馆工作的时候搜集很多废弃的一寸小照片,用线把它们集合起来,缝制成一个很大的图面。
  其中还有行为摄影。在80年代,行为艺术属于一个引进阶段,但当时受到限制。 90年代,一些行为艺术家很难公开进行展示的,唯一传播的途径,只能通过图片。甚至很多行为没有观众,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把它拍下来,虽然条件比较艰苦,没办法去印刷传播,就把照片作为一个很重要的传播手段。当时有一些摄影师的介入,有些摄影师跟他们生活在一起。艺术家发现摄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来承载和传播他们的这种行为。行为艺术家从东村时期,就意识到了摄影的传播功能。同时,行为艺术家也意识到摄影可能支持他们的创作,很多行为艺术家用影像来创作。后来这些行为艺术家就只在镜头前表演,行为和现场本身就不重要了。实际上这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就是摄影图片类的作品。后来就比较容易进入市场。因为行为艺术本身是不能被收藏的。这影响了后来的年轻艺术家。
  还有手法主义,这是后现代的超现实的表现方式。艺术家在使用摄影的时候,他利用的影像资源,不仅仅是传统摄影。是比较强调的一种美学标准,他把它当成一种可以使用的媒介。这种媒介从功能上来选择,只要出现影像形式都有可能成为他的一种背景资源。而不是考虑摄影传统的美学关照。比如洪浩的作品,利用商业摄影和广告摄影的这些因素,来表达当时改革开放到这个时候的,对城市兴起中产生活的一种想象。赵丹尼,他后来几乎所有的图片都用熊猫来做符号。他想介入生活的方式,就是利用摄影介入生活的方式。朝辉,当时也是给杂志做了一个商业摄影创意,利用商业摄影影棚的这些设备和技术但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编排,有的表现一个很怪诞的场景。也有的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嫁接。当然还有当代艺术作品里的女性主义,然女性自我意识比较强,是女性艺术家利用艺术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一种方式。

林蕴怡的女性摄影作品《我》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19:28:45 | 只看该作者
 这些虽然不等同于当代艺术的摄影,但是手法上呈现的作品的内涵有一些共通之处。王劲松《标准家庭》:呈现了每个家庭形象——计划生育政策下每一个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这样的家庭结构。宋明的《我的父母》,将父母以前的结婚照,后来父母年纪很大穿上婚纱,以及父母几乎半裸站在哪里的三张肖像作为组合。后来引起很大的轰动和起争议。杨谦,摄影照片转移绘画理念。中国影像绘画,是由于中国艺术家对摄影的高度的关注,而我们这一代中国艺术家受影像文化的影响很大。绘画呈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当然也有美术本身的影响,当绘画呈现影像经验的时候,这也是对绘画性的一种改造。

王劲松的《标准家庭》
  总结:数码确实给摄影师以很大的挤压,摄影在数码技术的这种挤压下,它的有些转向也是摄影向自性的一种发展,比如记录镜头影像的核心价值,可能在未来会形成一种原作概念。而印刷对艺术性的作品可能特别重要,因为印刷的技术含量可以提供一种收藏性,也包括进入市场的一种方式。当然现在摄影面临的一个新的时代是多元化的,这个多元化也让我们重新回到摄影史,重新回到很多古老的技术中去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4 22:05 , Processed in 0.10412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