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中国,女性更适宜于文学写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5 16:45: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中国,女性更适宜于文学写作
——在山西女作家协会成立会上的发言
                                                    韩石山
能在山西女作家协会成立会上有个发言的机会,是我的荣幸。
中国的女作家,主要是女诗人,历史上代不乏人,佳作纷呈。山西或许是个例外。这或许与山西的地理环境,文化环境,文化传统有关。地方苦寒,自古是征战之地,打仗还打不过来,妇女的功夫全用在缝寒衣上了,就没有兴致写诗作文了。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也像是打仗,攻取的是一个个思想阵地,借鉴的是外国的一件件新式武器,似乎也不是心思绵密的山西女人做的事。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情形变了,相对来说,中国当代文学成熟了,就轮着山西女作家出场了。一些多年辛勤写作,有相当根基的女作家,赢得了文学界甚至是文化界的普遍认同,更有一些新锐型的女作家,一跃上文坛就让人刮目相看。在这个时际,山西省女作家协会,在过去女作家联谊会的基础上,重新登坛亮相,以一副崭新的身姿展现在世人面前,实在是件可喜可贺的大事。
在这里,我要说的一个中心意思是:在中国,女性更适宜于文学写作。
将近三十年前,我在北京参加过一个为时不短的文学讲习班。那时,我们经常举办一些外国作家翻译作品的研讨会。记得在讨论前苏联长篇小说《活着,可不要忘记》时,小组推举我发言,我说过这样的话:一部世界文学史,就是一条站满裸体女性雕像的画廊,你能为它再增加一个吗?因为作品中的女主角纳斯焦娜是个新婚不久的女子,我还提了一个论点:少妇比少女更具有文学性,并列举古今中外许多优秀作品予以论证。同学们将我这一论点,戏称为“少妇论”。几十年了,我不改变我的看法,就是看一个作家的才情功力,端看他能否塑造出独特的,唯一的,可留存的女性形象。不会写女人的作家,一般来说,不会是优秀的作家。既然年轻的女性,最具有文学性,既然以能不能写好女性形象作为判断作家优劣的条件,那么,谁更具有这样的条件与能力呢?只能是女作家了。还有比写自身,写自家的事,更得心应手的吗?要是这样,干脆说女性更适宜于文学写作好了,为什么前面要加上“在中国”这样的赘词呢?这也是有我的考虑的。这就是,中国的男性作家们,更多的是把文学当作功名事业,当作“文治武功”。人生三不朽中,立德立功之后就是立言了。这种风气,古已有之,于今为烈。而女性,因为长期排斥于或淡化于“文治武功”之外,也就少了这方面的功利心,竞争心,这样,就更宜于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也就更接近于的文学的本真了。当然,女性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比如羞怯心,格局小,等等。相对于功名心来说,这种阻力要小得多。只要慢慢地往前走一步,就是花团锦簇的境地,只要轻轻地撩开遮蔽心灵的罗衫,就能够贴近整个世界。较之女红,持家,女性更适宜于文学写作!
再还要说的,有两点,一是要勇于面对批评,二是要善于深入地思考。
先说第一个。不敢面对批评是中国作家的通病,女作家尤甚。本来人们就不忍心批评女作家(比如我就是这样),你要再抗拒批评那就只会自得其乐,不会有大的长进了。正面地理解批评,以女人的小心眼,实再是不容易的事。从反面,从势利的一面来理解,就容易些。反面是:不遭人妒是庸才。势利的一面是:可以收到双倍的名声。不管怎么说,他总是将你的名字又一次告诉了世人。
不光要勇于面对针对你个人的批评,还要勇于面对针对中国作家的批评。
近一两年,德国汉学家顾彬对中国当代作家作了严厉的批评,最厉害的一句话是“中国当代文学都是垃圾”。据说对这句话的理解有歧义。我看了顾彬的几次谈话,觉得这个概括大致不差。最近我又看了顾与杨剑龙的一个对话,仍是批评中国当代文学的,说了一个很新颖的观点:“读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你一般不必查词典,我的意思是可以不必查百科词典,你阅读德国诗人的作品,如果你不了解德国的文化、历史、学习传统,你就看不懂诗人在写什么。”还说,“你阅读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几乎难以了解一九四九年以前的中国,难以了解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中国当代作家基本没有什么思想,有些诗人是例外的,因此与诗人们在一起很愉快,但中国当代小说家基本上没有什么思想,这是我阅读当代中国小说的遗憾。” (《芳草》2008年第2期)这些话,要看你怎么理解,善良地理解,就是针砭我们疾病的药石;恶意地理解,那就是帝国主义分子对新中国文学的恶毒诬蔑。记得前两年顾彬的论调刚出来的时候,有人在一家刊物,记得好像是《文学自由谈》上撰文,逐条反驳,连顾彬说中国当代作家不懂外语,也要反驳。(顾是与中国现代作家作比较提出这一论点的。)上面引述的两句话中,第一句最值得注意,就是看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不用查词典。他说的是不用查百科词典,在我看来,情况比这还要严重,看中国当代作家的小说作品,连普通字典也不必查。一部几万字的中篇,连一个生僻的字也不会遇到,都在文字改革委员会规定的那三千个常用字里面,还都是简化字,还都是字典里的第一义项。这有多么可怕!
再说第二个,就是善于深入地思考。
道理不讲了,说个故事吧。四月十八日的《参考消息》上登了一则消息,叫《“蝴蝶效应” 提出者辞世》。这个人叫爱德华、洛伦茨,活了九十岁,四月十六日在她马塞诸塞州剑桥镇家中去世。什么叫“蝴蝶效应”呢?好多人都知道,大多是当作笑话来讲,实际上这是一个科学概念。简单地说就是一句话:巴西一只蝴蝶煽动翅膀,改变了空气持续流动方式,最后可能会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引发一场龙卷风。这个理论,叫“混沌理论”,也叫“确定性混沌”。在科学上的意义是很大的。大到什么程度呢?大到“自牛顿以来人类对自然看法的最大改变之一”。(京都奖授奖辞)诺贝尔奖不设气象学奖,若设了,他肯定能得。现在说的是,这样简单(近似玩笑话)又这样巨大(震撼科学界)的一个理论,洛伦茨先生是怎样发现的的呢?据他的一位学生说,洛伦茨先生工作非常仔细,思考问题非常细致。由于有这样的习惯,才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了混沌理论。有一次,洛伦茨在一台老旧的电脑上进行了两次看似一模一样的运算,结果大相径庭。查找原因时发现,一个小数点稍微有些变化,相差不到0.0001,结果导致了巨大的错误。由对这个小小错误的深入思考,渐渐地形成了“蝴蝶效应”这么个重要的理论发现。写成论文,一九七二年首次发表。中国的《礼记》上,有“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话,意思跟这个差不了多少。中国的读书人,没有不知道这句话的,可是千百年来,只是把它挂在嘴上,谁也没想过把它用到科学研究上,用到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上。这个例子,足以说明善于思考的重要性。
还是说山西作家吧。若从男女性别上说,我们省的作家(解放以后)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主力作家,如赵树理,西李马胡孙,几乎全是男性作家,第二个时期是文革以后至上世纪末,主力作家也几乎全是男性。第三个时期开始了,这几年,真正在中国文坛上显示了山西作家实力的,主要是几个女作家。
我们老说振兴山西文学,重铸辉煌,多少年了,老也想不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我看,依托女作家,说不定还是没办法中的一个好办法。写《李健吾传》时,我注意到一个小故事。古希腊戏剧家阿里斯托芬写过一出戏叫《妇女公民大会》,李健吾将它改编为《女人与和平》,抗战后在上海演出,极为成功。剧情是:雅典时期,执政官穷兵黩武,连吃败仗,一群妇女穿戴上丈夫的衣服帽子,出其不意地把政权夺到手中。剧中有个诗人,鼓励这群不理外事的家庭妇女干预政事,因为共和国顾问一个坏似一个,他们中间偶尔有一个人做了一天好事,就有权一连做十天坏人。一个男子绝望之余说:“把政权交给女人吧,这是雅典还没有试过的唯一新办法。”对于山西来说,依托女作家来振兴山西文学,也是几代作家从来没试过的新办法。
我相信这个新办法会灵验的。这就是我对山西女作家协会最大的期望。

○○年四月十九日于潺湲室
—————————
西李马胡孙:指山西的几位著名老作家,分别是西戎、李束为、马烽、胡正、孙谦。这是山西作家中的一种戏谑性的说法,很亲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6 23:58 , Processed in 0.11434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