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飞宇:小说有"自我生长"的能力 | | |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颁奖礼于2011年9月19日在北京举行,毕飞宇提前两天飞到了北京。因为他至今不用手机,记者不得不数次拨打他南京家中的电话,和他约定采访时间、地点。毕飞宇一再叮嘱:“千万记准,一旦离开家,再和我联系就难了。”言语间是南方男人特有的温和、体贴。
见面时,毕飞宇一身利落的休闲装扮,笑声爽朗。记者很难将电话里那个说话慢条斯理的男人与眼前这个颇有几分豪气的人联系到一起。他自己则笑言:“我的文字和我的人更是‘搭不上’。走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几乎就没有一个人相信我是作家。”
低产作家成为“获奖大户”
毕飞宇以一部描写盲人推拿师的长篇小说《推拿》,捧得了今年的茅盾文学奖。有评论称:“这本书似乎打开了一扇通往沉默、封闭的黑暗世界的门。”读过它的盲人读者更激动,因为这是第一次,有一个健全人这样贴近他们的世界,写出他们的快乐与忧伤。而用毕飞宇自己的话说,他其实是扮演了一个“拔河者”的角色——将一片黑暗的世界拉到阳光下。“这只是一个意向,难以实现,幸而我做到了。”
1987年,毕飞宇大学毕业后到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当老师。学生中有一部分后来成为盲校的老师。几年后,他和盲人推拿师有了接触:“通常盲人的防备心重,但因为不少人是我学生的学生,我们间的关系便是特殊的,他们给予我的信任也是特殊的。”
上天给了他那么好的机会,让他能走进盲人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但最初他并没有动过心思写小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写。盲人的生活是零打碎敲的,很琐碎,最多能写一篇大散文。”
他清晰地记得,决定提笔是在2006年年底:“一天晚上,我到这群盲人朋友的住处玩,一对小情侣执意请我吃夜宵。往外走时,我本能地去搀小伙子,却发现过道里的灯坏了,黑漆漆的什么都看不见。倒是那个小伙子领着我。到楼下后,他开心地对我说,‘毕老师你发现了吗,你还不如我’。”
就那么几秒钟,毕飞宇打定主意,要写一本关于盲人的书。几年的相处,已经为他积累了足够丰富的素材,真正开始动笔,不过13个月,一本小说就完成了。“写这篇小说的时候,我一点儿都没想过修辞问题,也没想过要达到什么美学目的。这完全是一部没有文学野心的作品,我只想写出我看见的、了解到的那个封闭的世界。”
《推拿》的成功也颠覆了人们对毕飞宇原有的印象。此前,毕飞宇最为出名的两部作品是小说《青衣》和《玉米》,他被誉为“写女性心理最好的男作家”。
完成于2000年的《青衣》,描写了一个天赋极高的京剧演员筱燕秋,“命中就有两根青衣的水袖”,却在执著的艺术追求中迷失了自己。 2002年,《青衣》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播出,徐帆的表演更将书中那种“人戏不分”的状态演绎到极致。
一个男作家怎会把“水做的青衣”那渗透到骨子里的一招一式描摹得如此生动?毕飞宇说,他拜访过江苏省京剧院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她一口京腔,眼神很亮,手腕特别柔软,指头翘翘的。我们聊了两个多小时,她说什么我完全不知道,但我得到了比故事更重要的东西——这个女人的状态。在家里,她可能是贤妻良母,但一转身,高兴了,她人来疯的劲头就出来了,我看到的都是她的表演欲。”
《青衣》后是《玉米》,玉米、玉秀、玉秧三姐妹迥异的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彼此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被他表现得深沉而灵动。凭借《玉米》,他击败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获得2010年度英仕曼亚洲文学奖。
近几年,毕飞宇的名字与各大文学奖项紧密相连,鲁迅文学奖、中国小说学会奖……如今又有了茅盾文学奖,被称为“获奖大户”的他坦言:“事实上,从1999年到现在,整整12年,我就写了2部长篇、 4部中篇和四五个短篇。我只不过是运气太好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