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传会:文学的人文关怀还不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6 15:25: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传会:文学的人文关怀还不够

  


黄传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新生代农民工》作者
  我们处在一个“围观时代”,但大家围观的都是猎奇的、戏剧化的、光鲜亮丽的东西,那些日常、普遍的社会痛点,像农民工的生存困境和尊严丧失,每天都在发生,却往往被熟视无睹。这更需要知识分子、作家、记者承担起责任来。现在的文学,人文关怀做得还不够。《长征》的作者王树增曾说:“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让这个民族的骨头更硬一点。”这才是文学应有的精神。
  不久前,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海军作家黄传会出版新作《中国新生代农民工》。2009年起,黄传会花了一年多时间,走访近百名农民工,最后选取一二十个典型案例写进这本报告文学。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
  但在日前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他吐露了“作家的苦恼”:“有朋友问我,你为什么写这本书?能帮新生代农民工解决什么具体问题?我无以为答,甚至感到有些茫然和无奈。作为一名作家,人微言轻,我只能把他们的真实现状提供给读者,呼吁社会去关注。我能做的,仅此而已。”
  中国青年报:您曾将这本书赠送给一些农民工,但感觉现在喜欢看书的农民工不多。这是作家的问题还是农民工的问题?
  黄传会:这是社会的问题。现在的作家离基层、群众较远,真正能关心这个群体的不太多。不像我们的前辈作家,和农民有那么深厚的血脉联系。现在很多作家记叙的都是私家小事,抒写的都是个人情怀,离广大农民和农民工的精神需求较远。
  主流文化确实把他们忽视了。即使有一些“底层叙事”,也还停留在居高临下的代言、启蒙、吐苦水的阶段,没有真正反映他们的精神和文化。一个打工青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们不需要被关爱,我们需要的是平等。”
  中国青年报:中国社科院教授卜卫曾说,在农民工被边缘化的同时,他们的文化也被边缘化了。据您观察,是这样吗?
  黄传会:现在的文化氛围真是奇怪,咱们流行文化的镜头总掠过眼前实实在在的人民大众,比如农民工,而去聚焦乔布斯、林青霞、杜拉拉什么的。这是文化导向问题。
  我们处在一个“围观时代”,但大家围观的都是猎奇的、戏剧化的、光鲜亮丽的东西,那些日常、普遍的社会痛点,像农民工的生存困境和尊严丧失,每天都在发生,却往往被熟视无睹。这更需要知识分子、作家、记者承担起责任来。现在的文学,人文关怀做得还不够。《长征》的作者王树增曾说:“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让这个民族的骨头更硬一点。”这才是文学应有的精神。
  另外,社会对于打工文化的理解有偏差,好像认为关注文化就是让他们看看电影、唱唱歌,似乎文化就是娱乐休闲。事实上,文化是个大概念,包括自由、自尊、自爱,是要营造一个精神家园,这才是打工文化应给予他们的东西。不认识到这个问题,探讨打工文化就没什么意义。
  我去过一个青年的宿舍,墙壁上贴的都是明星照片,写着几句励志的话,床头的杂志都翻得破破烂烂,都是讲婚姻爱情的,这就是他的精神世界。这也体现了他们的情感需要,他们只能通过看杂志上稀奇古怪的爱情故事,获得一种刺激和共鸣。
  中国青年报:新生代农民工“漂”着的状态,对他们的婚恋和生育影响大吗?
  黄传会:“威胁”太大了。近亿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婚姻生育的黄金年龄段,他们要在外出务工期间,解决恋爱、结婚、生育到子女上学等一系列人生问题。对于这些,我们的城市并未给予及时的关注和响应,也没做好充分准备。他们居无定所,工作不稳定,长期处于游荡状态。这导致他们的婚恋往往是“快餐式”的,没经过深思熟虑。有些人因为空虚、无奈、痛苦,就结合一下,过段时间就分手。就算在一起,这种家庭也会产生很多问题。
  中国青年报:听说您参加过单身打工青年联谊会的活动,情况如何?
  黄传会:没什么效果。组织者提前一个月就发通知了,最后只来了20几个人,大部分都是女性,男青年才来五六个。女孩可能在做家政、服务员、超市收银员,还可以请半天假,但男青年通常都做建筑业、快递、送外卖等,工作强度大,根本没时间。
  婚恋和情感已成为困扰新生代农民工的首要心理问题。他们普遍面临想交友没时间、想恋爱没人选、想倾诉没对象的困境。比起就业、工资、住房等问题,婚恋问题常隐藏在他们内心深处。这些问题不解决,他们会成为城市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中国青年报:对农民工的采访和调查中,您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
  黄传会:新生代农民工和上一代真的差别很大。第一代农民工的身份还是农民,他们每年农忙季节都还回去,他们的根还在土地上。而新生代农民工没地也不会种地,对土地的依赖没有了。1990年出生的农民工张小强曾对我说,在他们青年打工族的圈子里,谁也不说“将来”这个词。但是,“有一个决心我是下定了:既然来到城里,就不会再回去了。”
  他们的拼搏精神也让我很感动。一个叫周丽映的小女孩为实现理想7年跳了8次槽,现在是一家公司的人事主管。还有一个小伙子苏胜军,一步步实现人生转变,从骑自行车,到骑摩托车,再到开小面包车,现在准备自己当小老板了。
  但是,大多数农民工的工作状态还很差,很多人从事的都是最底层的工作,环境差,时间长,工资低,有时还不能兑现。农民工中也有一些精英,比如通过打工成为大老板,本来想写,后来放弃了,觉得普遍性不是太大。
  另外,大多数人的精神状态是无望、无奈,很多人甚至对城市抱有仇视心理。不少人都说:“为什么城里人有社保,我们就没有?为什么干一样的活我们的工资就比城里人低?”
  工资拖欠是他们最痛恨的问题。很多人都表露过,要再拿不到工资,就要走极端。特别是建筑工,他们都是辛苦干一年,年终才能拿到工资。还要被拖欠,怎么受得了?
  现在农民工有两个问题最严重:一个是拖欠工资,一个就是婚恋问题。这两个最基本的需要不解决,非常容易产生大的社会矛盾。
  中国青年报:您的书中用单独一章写“脚手架上的青春”,为什么专门写建筑业的农民工?
  黄传会:这个群体比较特殊,占了农民工中很大一部分。建筑行业又是拖欠农民工工资最严重的行业,也是劳动强度最大、最危险和社会保障最差的行业。这个庞大的群体处于农民工群体的最底层,甚至有学者把多重包工制度下的建筑业农民工,称为当代“包身工”。
  这个行业的现状,也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从事这行。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选择呈现“两升一降”趋势,服务业、制造业比例上升,建筑业比例下降。现在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80后和90后越来越少了,大多是60后和70后的老农民工。如果建筑行业再不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资待遇、增加社会保障,10年后,60后、70后农民工做不动了,城市里的高楼大厦还有人盖吗?
  有一首歌在打工青年圈子里很受欢迎,歌词是这样唱的:“他们称呼我的名字,他们叫我打工妹。我有自己的名字,我的名字叫金凤。”这首歌老在我脑海里重复着,我似乎听到千千万万打工青年内心的呼唤:我们有自己的名字,我们要活得更有尊严!(记者 黄冲)



文章来源: 中国青年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8:04 , Processed in 0.06567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