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您一边打渔网一边读《红楼梦》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12-3-4 10:41:39 | 只看该作者
翻拍四大名著《三国》口碑最好《红楼梦》最差
2012-03-01    冯遐    北京晨报  




近两年,四大名著被陆续搬上荧屏,不可否认,创作者还是抱着敬畏之心想去做好这件事情,但无奈自身和团队能力有限、逐利和浮躁的业界环境使然,最终难尽如人意。某位学者就透露,他当年去给新版《红楼梦》上课,全剧组读过原著的不超过10人。面对此种绝非个例的创作氛围,早在20114月举行的电视剧导演年会上,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称,“专家学者观众对‘四大名著’的翻拍有褒有贬,我们也反思了很多管理经验,名著翻拍对普及民族文化还是有作用的,但不能轻易去碰。”李京盛表示,“短期之内,四大名著不能再拍了。”

翻拍·动机顺应国际潮流

面对奉为经典的老版和观众挑剔的眼光,制片方要承受的口水压力只是大小、而不是有无的问题,但为何还会像抢香饽饽一样争取拿到立项?

新版《西游记》制片人张纪中就坦言,“翻拍的作品一般都是经典,比较保险。像四大名著毕竟有那么一本小说,‘平地起高楼’非常难。与老版相比,翻拍时如果能够融入新的想法,部分观众还是能够接受的。”但从播出后的反馈来看,太多声音对造型和特效提出了质疑,看来还是不能接受。“团队能力和制作水准真的达不到,拍什么都有风险;电视剧产量一年两万多集,有多少能播出来?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新版《西游记》还是成功的,它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比如特技没那么好,但整体上还是有跨越的,比以前已经好了很多很多。我觉得,能不能提升和推动同类题材的作品,也是考量一部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新版《西游记》使国内的CGI(特效制作)水平提高了很多。”

作为新版《西游记》投资方,慈文传媒董事长马中骏就是想做一件有影响力的事情,而且他认为翻拍是一种潮流,关键是要与时俱进。“翻拍是国际流行的惯例,随着时代的发展,名著经过重新诠释所散发出的不同味道是有价值的。以《西游记》为例,86版的特色是造型的戏曲化,定位的儿童化;新版的造型更接近原著,更原生态,观众群更年轻化、网络化。新版有不同的东西。”

华录百纳是新版《红楼梦》的投资方,在公司副总罗立平看来,当初重新拍摄《红楼梦》的目的很简单,也很明确,就是要打造一部公司的扛鼎之作。虽然新版《红楼梦》这杆大旗并没有如预期般高高飘扬,口碑和收视也难尽如人意,不过罗立平还是认为,该剧从筹备到播出历经十年,这期间正是因为有了“重拍《红楼梦》”这样的标杆式任务,公司上下在一种潜移默化的气氛中出品了多部佳作,如《双面胶》、《媳妇的美好时代》、《黎明之前》等。

翻拍·效益数钱伴着挨骂

对于翻拍四大名著而言,弹多于赞在意料之中,稳赚不赔也在意料之中。除了尚未播完的新版《西游记》,在已经落定的其他三部中,盈利最多的是《三国》,在50%左右,也是创下当时市场行情之最。盈利最少的是《红楼梦》,仅为20%,这与周期过长,中间导演几易其主有很大关系。

马中骏告诉记者,新版《西游记》是微利,由于现在还有一些版权正在洽谈,所以最终能赚多少还不知道。但是当初在确定投资的时候,慈文还是冒了很大的风险。当时购剧的平均价格在100/集,而新《西游记》的投资是200/集,最后考虑到这个戏将来播出后的影响力,慈文还是下定决心要挑战一下。

新版的口碑方面,就“新版四大名著,您觉得哪部最好,哪部最差”的问卷,记者调查了10位媒体人、10位普通观众,新版《三国》以14票获得“最佳”,新版《红楼梦》以17票评为“最差”。对于新版《三国》的争议多集中于台词穿越,比如,公孙瓒对曹操说话引用了500多年后唐朝诗人高适的“天下谁人不识君”,吕布引用了800多年后宋朝诗人欧阳修的“酒逢知己千杯少”,刘备则引用了1400多年后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而对于新版《红楼梦》的诟病就多了去了,从演员人选、贴片头造型、诡异的音乐、流水账式的情节到频繁出现的旁白等。

媒体人孟小姐表示,“说实话,我哪个都不喜欢。新版《红楼梦》,接受不了,风格太怪异了,演员也差;新旧两版《水浒》太像了;新版《西游记》,电脑游戏风格的造型也很不喜欢。现在唯一能让我看进去的就是老版的《红楼梦》,这部戏不是胜在技术和技巧,它是胜在演员和文化气质,所以很耐得住回味,并不会觉得过时。”

虽然新版《红楼梦》是自己的“孩子”,但罗立平客观地表示,“画面精致只是一方面,故事的挖掘的确有一些遗憾。任何事情不能是形式大于内容,使劲要使对地方,这个戏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是今后的经验和教训。”

翻拍·超越技术都有提高

新版有没有超越老版之处?有。凡是技术的都有提高。罗立平总结说,“我认为四部作品从制作上都是精益求精,并且都达到了当下比较高的水准,这在一般的普通作品中是达不到的。”

的确如此,像新版《三国》的战争戏份,镜头更写实,场面更开阔;新版《红楼梦》唯一值得称道的也就剩下画面精美了;即便是新版《西游记》中令人失望的特效在张纪中看来也推动了国内CGI的水平,领跑同类题材剧。

新版四大名著给业界树立了技术新标杆,对荧屏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至少目前来看,距离“经典”二字尚有差距。记者想起一位业内人士的名言:反复播出的剧目不一定是经典,但经典的剧目一般都会被反复播出。每到寒暑假,老版的四大名著绝对是无可争议的荧屏霸主,以今年春节为例,老版的《西游记》和《红楼梦》以及《步步惊心》、《潜伏》就是重播热剧。新版四大名著中,记者只看到了《水浒传》,这或许与该剧有些许“系列剧”的特色不无关系。

两年的时间或许太短,不足以检验出谁是真金。虽然新版《西游记》骂声一片,但马中骏还是抱有乐观心态,“新版至少有二十年的生命力,剧情中很多人生的智慧,人性闪光的东西,比如师徒四人西行八十一难战胜自己心魔的历程,老版在这一块并没有明确强调。至于造型,刚看到时我也很忐忑,但重拍就是挑战,我一直拿埃菲尔铁塔作比喻,这个铁家伙刚到巴黎时,市民都觉得难看,现在成为了巴黎的象征。有争议也没什么大不了,任何一种结果都是正常的。”罗立平对于新版的流行程度并没有那么乐观,“仅仅提升制作水准是不够的,经典最核心的东西还是文化,这点恰恰是新版做得不够的地方。”

52#
 楼主| 发表于 2012-3-4 10:46:08 | 只看该作者
老书重读:永读永新《红楼梦》
2012-02-24    周玉宁(文学媒体编辑)    光明日报   


在中国众多的艺术杰作中,我独独喜欢曹雪芹的《红楼梦》。初读这本杰作时还很年轻,但当时的心灵震撼至今仍记忆犹新。


《红楼梦》后来又读过几遍,我以为这是一部可遇不可得的奇书,如果曹雪芹不是生在那样一个诗书簪缨之家,如果他不遭遇家族的败落,或者他没有写作的大天分,我们就无从享受阅读这一杰作所带来的快感。《红楼梦》尚未完成,他就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实在是中国小说史上的最大遗憾。



这部公认的杰作好在哪里呢?我觉得它最大的好,就是写出了中国人的精神实质,写出了日常生活中最难以写出的粘滞的东西。



怎么叫写出了中国人的精神实质呢?从小说来看,宝黛的爱情是悲剧,与中国传统戏剧的才子金榜题名、佳人洞房花烛的喜剧结局似乎不同,而四大家族的衰落也不符合中国式的大团圆收场,所以有人以为《红楼梦》是中国小说的异类,这也是有道理的。只是,人们忽略了中国人精神深处还有一种对命运的迷信,对未来不可知的恐慌,以及对生命虚无的迷惘。曹雪芹在《好了歌》里就将这种悲观与迷惘表达得很清楚,小说的许多情节线索也是此主题的展现。



从爱情姻缘的展开看,《红楼梦》实在写出了爱情关系的复杂性。除了宝黛的木石前盟,还穿插了宝玉宝钗的金玉奇缘、宝玉湘云的宝玉麒麟配,还有袭人、晴雯等等,在一个群钗环绕的环境里,宝玉仍然保持了对林黛玉感情的真诚与精神层面的执著专一,这写出了贾宝玉精神格调的不同流俗。而他们的悲剧结局,其实是曹雪芹对生命悲剧意识的表达,再相投的爱情在面对个体生命的归一时也是无能为力的,而这种悲剧意识正是曹雪芹高于其他“才子佳人作家”的地方。



宝玉与女孩子们的感情纠葛,正是作者对宝玉这个贵族青年不同人格层面的揭示。与林黛玉的爱情,揭示的是他精神层面中反世俗、追求高远的一面;而对宝钗某种程度的喜欢与敬而远之,揭示的是他在成长过程中对于现实所强加的责任与义务的了解与躲避。在高鹗的续写中,宝玉在黛玉死后弃宝钗而去,出家做了和尚,一方面固然是躲避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一方面则是追求自我精神的高标,拒绝妥协,这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与价值观中并非个例。中国文化除了有儒家文化的强大传统,也有老庄思想隐逸超脱的理念。家族所加于宝玉的是儒家的入世与责任,他在衰落的家势下是难以承担起如此重任的,而最终选择了逃避,这也与他一贯对世俗事物的看法相一致。他不必违着自己的性子与“禄蠹”们为伍,也不必再听身边娇妻美妾的絮叨,而是去追求自己生命的大完成。《红楼梦》实际写透了中国人身上儒释道思想混杂的矛盾。



如何又说《红楼梦》写出了日常生活中粘滞的东西呢?《红楼梦》前八十回将封建时代贵族家庭生活的讲究与奢华描写得淋漓尽致,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情节推进的自然流畅是别的作品难以企及的。整个故事就如真切地发生在眼前一样,鲜明突出的人物性格,行云流水般的情节过程,都可谓中国古典小说的极致。以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椿龄画蔷痴及局外》为例,不仅将宝黛钗三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描写得令人称绝,还写出了宝玉与王夫人的母子关系、王夫人的性格特征。而笔致从宝钗黛玉落到金钏身上,则为小说编织了一个绵密的网,网进了生活的各个层面。从金钏口中牵出贾环与彩云,则将这张网的网眼又缩小了一格,生活之流就表现得越发接近于真实,人与人之间的互存与互斥关系就表现得越发细腻。《红楼梦》的高妙处就是将这种日常生活中粘滞的东西表现得处处皆在,这亦是它能够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



联想到当下文学圈难以产生巨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思想能力、写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枯竭。而摆脱窘境的方法,没有其他,只有生活、阅读与不停的思考。在今天这个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写作带来了极大的便捷,这是前人所不能企及的,然而,我们能否创作出如《红楼梦》般,甚至更为优秀的文学巨作,更在于我们对于自然、生命以及世俗生活的理解与表现能否有别于前人、超越前人。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于后人有所启迪、有所贡献。让同道中人共同努力吧。


53#
 楼主| 发表于 2012-3-4 11:14:09 | 只看该作者
王春南:许世友读《红楼梦》
2012-01-11    王春南    人民政协报


曾经看到媒体上一些介绍许世友读《红楼梦》的文章,《瞭望新闻周刊》上一篇文章说,许世友读的《红楼梦》,是经过他当时的秘书删节的:“有一种回忆录说许世友最后是让秘书抄录‘精华’给他读,这应该更接近真实……”

以上说法未必“更接近真实”。本文作者当年曾就职于《新华日报》,对此事有所耳闻,最近,他采访到了删节者本人。

许世友按照毛泽东的指示读《红楼梦》(节本),是“文革”中的事。那时许世友除了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职务外,还任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苏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因为在地方上任职,所以江苏的很多人都见过许,或跟他有过交往,我就曾听过他的报告。

许世友作报告

有一次,新华日报社军管组的同志把全体办报人员(大约有30多人,其余人员都被送到一个人去楼空的大学校园关门搞“清理阶级队伍运动”),带到南京中山东路31号省革委会招待所(现钟山宾馆),听取许世友司令员的报告。

那天许世友穿着一双草鞋,那是用布条打的。他作报告有秘书拟的稿子,一页纸上只有几十个大字,据说有些“生僻字”——对认字不多的许来说,秘书都用同音字注音。许世友的这次报告,最核心的一点是,要求报社“不要东张西望”。这其实就是指不要受上海方面的影响、干扰,不要被当时特别走红的张春桥、姚文元等人牵着鼻子走。

据我当时的笔记,他是这么说的:“要坚决打击投机倒把,坚决纠正不正之风。政治上的投机倒把比经济上的投机倒把更坏。不能什么人都代表党中央,哪有那么多党中央?跟路线,不要跟人。不要像《封神榜》上姜子牙斩将封神。少吹牛。大城市的东西,小城市不一定都学。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小孩子穿大人衣服怎么行?不要耍两面派,不要找什么‘靠山’,要靠党,靠路线。”

他的话,当时觉得有点隐晦,不大听得懂。后来才明白,他是告诫我们不要跟错了人,不要跟上海的那几个人(张春桥、姚文元等)跑。

毛泽东让许世友读《红楼梦》

19731212,中央军委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发布命令,对八大军区司令员实行对调。毛泽东在接见各大军区负责人时,问许世友看过《红楼梦》没有,许回答说看过。毛泽东说:《红楼梦》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要坚持看五遍。并指出:中国古典小说写得最好的是《红楼梦》,你们要搞点文,文武结合嘛!你们只讲武,爱打仗,还要讲点文才行啊!文官务武,武官务文,文武官员都要读点文学。

毛泽东让许世友读《红楼梦》,许世友还真的照办了。不过他读的《红楼梦》,不是足本,而是节本。

  我当时在新华日报社评论组工作,信息比较灵通。我从报社军管会的军代表处得知,许世友读的删节本《红楼梦》,不是由其秘书,而是由南京大学中文系的年青教师吴新雷删的。
为了验证我当年听到的这个消息,也为了验证我的记忆,2011年夏我特地请教了南京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董健教授,他说:“许世友要读《红楼梦》,他的秘书找到南京大学,要学校搞一个删节本,南大的领导指定中文系的吴新雷承担这项任务。经他删节,《红楼梦》还剩5万字。”

把《红楼梦》精简成5万字

吴新雷教授现为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导,年届八旬,现任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他有《中国戏曲史论》、《两宋文学史》、《曹雪芹》、《曹雪芹江南家世考》等专著行世,在学术上卓有建树。20111119日晚,我拨通了吴老师府上的电话,向他求证删节《红楼梦》一事。他告诉我:197312月,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南京军区司令许世友到北京开会,毛泽东对许世友说,《红楼梦》不读五遍没有发言权。《红楼梦》部头那么大,许世友怎么读?他手下人就动脑筋了,想到了找研究《红楼梦》的人把《红楼梦》精简成5万字。这事是保密的,不说许世友要看。由南京军区政治部出面,找南京大学革委会落实。南京大学革委会的军代表把任务交给了中文系。中文系的军宣队、工宣队就询问系里的教师,谁研究清代文学,得知我是搞宋、元、明、清文学,特别是戏剧、小说研究的,于是把任务交给了我。当时向我交代:对《红楼梦》是压缩,而不是缩写;要全部用原文,不能有自己的话;主要人物、情节都要有。搞了几个月,我倒是真的读了五遍,不然串不起来。《红楼梦》中的诗词,只保留了一两首,《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还是保留了。”

我问吴老师:“你当时不知道是为许世友删节《红楼梦》吗?”他回答说:“当时只说是南京军区政治部下的任务,没有说许世友要看《红楼梦》节本。删节《红楼梦》,当时不好说,因为毛泽东让许世友读《红楼梦》,是让许世友读全本,哪个叫你看5万字的节本的呢?删节《红楼梦》当时如讲出去,会出许世友的洋相。现在来说这件事,就当做奇闻轶事了。因为我们是老朋友,我才对你讲这么多。”吴老师是我敬仰的老师,承他看得起。

我又问吴老师:“《红楼梦》节本的底稿有没有保存下来?”他说:“没有保存。因为是政治任务,谁还敢偷偷摸摸地留底?”

  许世友读《红楼梦》才过去30多年,他用过的《红楼梦》删节本出自谁之手已不甚了了。幸好为许世友删节《红楼梦》的吴新雷老师健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2:40 , Processed in 0.07554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