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梅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南区第二届优秀小学语文教研组组长评优选动公示专帖---[自愿参加/资料公示]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2-10-25 22:48:26 | 只看该作者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2012年湖北省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展评活动观后感
荆州市沙市区北京路一小    邓芳

2012年9月24---25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武汉省幼师礼堂举行的湖北省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展评活动,此次活动群英荟萃,高手云集。来自湖北省各个县市区的小学语文教师中的16名精英为与会代表现场展示了书写、朗诵、写作、授课、评课。其中,选手们的现场授课给我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春意盎然《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
24日上午,在省幼师礼堂的舞台上,沙市红星路小学的谌艾迪第一个展示《江南春》的古诗教学。谌老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将学生带进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春中,整节课的设计如诗如画。课始运用叠读,引导学生读出了诗的韵味;课中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特别是对“绿映红”的理解指导,如剥丝抽茧,丝丝入扣,层层深入。谌老师先引导学生去寻找春天的绿色:春天的草是绿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春天的树是绿的——碧玉妆成一树高,春天的水是绿的——春来江水绿如蓝,接着引导学生去寻找春天的红色:春天的花多姿多彩——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样的绿映着这样的红,美吗?那就请你美美地读出来。
在学生读出了画面,读出了情感时,谌老师为学生激情吟唱了这首《江南春》,谌老师的吟唱感染了全场的老师,会场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吟诗唱诗,沉醉在诗的意境里,沉醉在江南的烟雨中,沉醉在美丽的春天里。
此时,谌老师又适时将台湾诗人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呈现给学生,和学生一起轻吟这首小诗:春天,遂想起,
                   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
                   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蜓于其中
                   小杜的江南,
                   多寺的江南,
                   多亭的江南,
                   多风筝的江南啊!
在学生的吟诵中,下课的哨声响起,可学生仿佛已走进了小杜的江南,走进了多寺的江南,走进了美好的江南春中,久久不肯离开舞台。

豪气冲天《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13号选手展示的教学是陆游的词《诉衷情》,这首词主要表达的是陆游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反映了陆游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感慨。
老师以激情诵读导入新课,在音乐的渲染下,老师充满豪气的诵读仿佛让学生看到了作者当年从军时的勃勃英姿,他身披铁甲,跨上战马,腰悬利剑,手挽长枪,驰骋沙场。在老师的感染下,学生自由读起了这首词,读了四遍后,学生读得文通字顺。老师问学生读懂了什么,读出了什么?学生说读出了陆游的精忠报国,为国杀敌的凌云壮志。此时,在精忠报国的背景音乐的渲染下,老师再次范读: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说说你看到什么画面,学生说仿佛看到陆游奔赴万里去杀敌……
那就读出你看到的画面,学生激情朗读: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老师适时出示辽、北宋、金的区域图,并介绍时代背景:金兵占领中国,山河破碎,陆游三岁就跟随父母过着流离颠沛的流亡生活,陆游四十八岁,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从夔州前往当时西北前线重镇南郑(今陕西汉中)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收复失地是他一生的梦想。再次创设情境读:
20岁的他呀:(生接读)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30岁的他呀,(生接读)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顾;
48岁的他呀,(生接读)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65岁的他呀,(生接读)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70岁的他呀,(生接读)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如今的他呀,师引读:胡未灭,——(生接读)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是呀,敌兵还未消灭,自己的双鬓却早已白如秋霜,只能凭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谁能料我这一生,心始终在前线抗敌,人却老死在江湖!想当年(男生读: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可如今:(女生读: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是呀,如今的他,空怀一腔报国之志,当年他从军时穿过的那件“旧貂裘”,积满灰尘,还挂在墙上,作为“匹马戍梁州”的纪念。陆游对这件“旧貂裘”十分珍视,因为他曾穿着它在前线冲锋陷阵:“貂裘半脱马如龙,举鞭指麾气吐虹。”还穿着它在荒滩上亲手刺死过一只猛虎:“百骑河滩猎盛秋,至今血溅短貂裘”。所以当他离开南郑后,一直把它藏在身边保存着。
看着这布满灰尘的旧貂裘,他在想什么呢? 学生有的说:我身已老,可壮志未酬,壮志成空,忧国忧民的眼泪等于白流;有的说:入侵中原的金人尚未被消灭,半壁河山还在敌寇的铁蹄蹂躏之下;我却发如秋霜,年迈体衰,不能重返前线;有的说:谁会料到,我一生志在恢复中原,时刻准备奔赴疆场,为国献身,却落得如此下场!此时被罢官回乡,只得披上渔蓑,去作江边的无名隐士,终老于镜湖之滨了。师说:这是何等的……?生接答:悲哀、耻辱、遗憾、无奈……
师出示《示儿》诗句,学生配乐读: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饱含热泪的诉说,他一叹:关河梦断何处?(生接读)尘暗旧貂裘。金入侵者没有消灭,功业没有建成,他哀叹;他再叹:胡未灭,(生接读)鬓先秋,泪空流。诗人岁月不多,两鬓已苍,雄心虽在,壮志难酬;梦当年:(生接读)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此生谁料:(生接读)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最后,请同学们站起来,带着一腔悲情来诉衷情,全班配乐齐诵《诉衷情》。
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可爱的孩子们的,更是送给可敬的老师的!

魂牵梦萦化《秋思》——欲作家书意万重
15号选手展示的教学是张籍的诗《秋思》,这是一首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的诗。首先老师指导学生读课题《秋思》,理解题意:在秋天的时候思念家乡。引导学生满怀愁绪地读课题《秋思》。
在要求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后,引导学生学习一、二行诗句: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在想什么?(家);是什么引起了他的思乡之情?(秋风);秋风看得见吗?(看不见);可能看见的是什么?(秋风吹落了树叶、满地黄叶、大雁南飞……)看不见的是什么?(家人)。
师创设情境,配乐激情:是呀,张籍在写这首诗时,已离开家十年,他怎能不想家呢?因为战乱,他有家不能回,只能写信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他在信里会写些什么呢?欲作家书意万重,意万重呀,万重意。
他对年迈的父母写道:二老身体可好,儿子不能孝敬您们,你们多保重呀!师引读:这真是(生接读)欲作家书意万重!
他对结发的妻子写道:我娶了你,没让你享福,我不在家,让你受苦了呀。师引读:这正是(生接读)欲作家书意万重!
他对年幼的孩子写道:爸爸不在家,你要听话,好好学习呀!师引读:这还是(生接读)欲作家书意万重!
接着学习三、四行诗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抓住“恐”字教学,引导学生:恐字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担心);诗人担心什么?(思亲之情说不尽);所以(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打开了几次?(一次又一次);带走的仅仅是一封信吗?还带走了什么?(对家人和家乡的思念……)信走心也走,诗人身在洛阳,心在家乡。
齐读全诗,请同学们带着思念和愁绪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是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哪!引导学生拓展读:
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孟郊
开拆远书何事苦,数行家信抵千金。  李绅
凭君莫射南来箭,恐有家书寄远人。  杜牧
写得家书空满纸,书回已是明年事。  陆游
最后学生饱含激情地齐诵《秋思》,老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课上完了,没有听到掌声,全场出奇地安静,可能大家还沉浸在浓浓的乡思之中,我只觉得鼻子酸酸的,眼眶湿湿的……

深入浅出向《山行》——霜叶红于二月花
16号选手刘丹老师展示的教学是杜牧的诗《山行》,听了刘丹老师的课,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循循善诱,什么是深入浅出,什么是水到渠成。
1.循循善诱解诗题
一开课,刘老师就引导学生说话:看到    ,就知道秋天来了。学生说:看到柚子、螃蟹、稻子、梨、树叶……就知道秋天来了。学生答对了,老师就奖给他们一片火红的枫叶。老师小结:秋天是喜悦的,五谷丰登;秋天是美丽的,树叶飘飘。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走进秋天,去《山行》(齐读诗题,指导读准“行”字)。谁能用“行”组一个词?生答:飞行、行人、行走……师又问:诗人在哪儿边走边看?(诗人在山上边走边看。)师说这就是山行的意思。
2.深入浅出明诗意
在学生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学习一、二行。
师:在你眼中,山是怎样的?
生:高大的。
师:寒山,你见过吗?说到寒,你会想到什么?
生:冷。
师:是呀!寒气重的山叫寒山。(师随即在黑板上信手画了一座高山)石径斜说明山路怎样?谁上过山?
生:山路是窄窄的;
生:山路是石头铺成的;
生:山路是弯弯曲曲的;
师:弯弯曲曲的石头路直通向高高的寒山,(师边说边画出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延伸到山中)这就是:远上寒山石径斜(学生齐读)
师:请同学们眼睛向上看,读:白云生处有人家(学生齐读)你们看到什么了?
生:白云;(师在山顶上画上白云,)
生:白云下面还有人家;(师又在白云下画上房子)
生:屋顶还有炊烟;(师又在屋顶画上几缕炊烟)
生:屋前还有几棵果树;(师在屋前画上几棵果树)
师:这就是,读:白云生处有人家(指名读,第三个学生读完,师评价:你把我们带到了高山之上,我感觉云越飘越高了)
学习三、四行。
师:马车在山路上行进,为什么停下来了?
生:因为傍晚枫林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
师:谁见过枫树?想看枫林吗?(媒体演示红得似火的枫林图片,学生发出一阵阵赞叹声)
师:你们赞叹什么?
生:枫林太美了!
师:枫叶红,枫叶美,诗人激动地写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你能读出枫林的美吗?)
生美美地读。
师评价:你的枫林美!
        你的枫林很美!
        你的枫林真美!
你的枫林更美!
全班同学一起读,读出枫林的美!
师:枫林到底有多美呢?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我们先来看看早春的花。(媒体演示玉兰花、杏花、菜花、迎春花)你们看二月的花美吗?
生:美!
师:那霜叶在哪一点比二月花更美?
生:枫叶的红比二月花美!
师再演示课件:将二月花与夕阳中的枫叶对比,枫叶红,还是花红?
生:枫叶红!
师:枫叶红得像什么呢?
生:红得像草莓、太阳……
师:谁能读出它的美?指名读:霜叶红于二月花
3.推波助澜品意境
师:霜叶红得这么活泼,红得这么灿烂,红得这么美,谁又舍得走呢?生齐读全诗。
师:枫叶红,枫叶美,谁又不爱呢?生再次齐读全诗。
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你能读出色彩,读出画面吗?生再次激情诵读全诗。
师:谁能背一背这首诗呢?(媒体先出示:)
          山行(唐  杜牧)
    寒山石径  ,白云       人家。
    坐爱枫林晚,霜叶     二月花。
接着媒体演示四幅与诗句相应的画面,配上古曲引导学生看画面背诵全诗。最后让学生把今天看到的美景画下来。学生画得差不多时,下课哨声响起,学生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舞台,仿佛还陶醉在红色的枫林中,陶醉在浓浓的秋色中,陶醉在傍晚的山行中。
舍不得离开的还有我这个诗词诵读的痴迷者,我随着人流走出省幼师礼堂时,一边走一边回味:真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呀!此次现场古诗教学以美丽的春天开头,以迷人的秋天收尾;谌艾迪精彩开头,刘丹完美收官,而且她们上的都是杜牧的诗,一个是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春天,一个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天;这仿佛也在告诉我们人生既是“生如春花之绚烂的,也是生如秋叶之静美的”。因为生命的激情终会退却,更多的日子是在平淡中度过的。这四节精彩纷呈的课也带给我心灵的震撼,也仿佛提示着我们每一个人: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永远都不要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对家人的牵挂,对生命的思考。两天的学习,让我经历了文化的洗礼,享受了精神的大餐,让我平淡的日子中多了些许感动,让我沙化的心灵多了些许温润。诗是永不凋谢的花,让你享受春天!只要你心中有春天,永远都不会被春天放逐!
12#
发表于 2012-10-25 22:50:23 |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2-10-25 22:51:4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论著)评比一等奖名单


湖北省

1.徐光华 反思小语课改实践促进小语课改深化

2.罗杏玲 课堂因“问”更精彩──浅议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3.谌艾迪 搭建走进文本的桥梁──浅谈不动笔墨不读书

4.鲁 淸 重童心,抓文心-浅谈习作教学的体验训练

5.张 纯 让阅读教学弥漫浓郁的语文味

6.朱幼菊 低年级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7.程海霞 结构之美,语文教学的理性回归──关于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理性思考

8.向爱平 构建“为学而教”的语文教学新体系──“学记语文”的研究与实践

9.罗 莉 小技巧解决大难题──浅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

10.刘 进 文本解读的三重境界
14#
发表于 2012-12-18 13:24:12 | 只看该作者
名校带动 名师引领 依托网络

天地结合 连片教研 共同发展

——金台区西关片区网络环境下的区域联校教研构想

金台区长寿小学  于红波

一、网络教研的提出

201111月金台区教研室将全区小学按照所属区域划分为四个片区,成立了四个“小学教研互助体”,每个互助体由一所规模大校负责组织,区域内各个学校共同参与开展教研活动。可以说,“教研互助体”这一理念的提出,对于学校的校本教研和全区的教研活动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发挥区域内名校、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可以促进区域内各校之间的交流,做到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可以有效解决小规模校、薄弱校在校本教研活动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虽然说“教研互助体”具有以上优势所在,但是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教研形式来组织教研活动,那么势必使教研活动的效率继续不高。根据以往我们参加或组织一些教研活动的经验来看,以往的教研活动相对于基层学校来说具有以下弊端:费时、费力,效率不高;参与面较小;校际之间缺乏交流,相互之间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不够;研讨活动不够深入、持久,研讨往往随着活动的结束而终止。
如何使教研活动省时、省力、高效?如何使教师参与的面更广?如何使校际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做到相互间的信息和资源快速传递和共享?如何使研讨活动能够更深入、持久,不随着一次活动的结束而终止?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在传统常规教研的基础上再引入网络教研的元素。
那么,什么是网络教研呢?简单来说,网络教研就是将网络技术应用于教研活动当中来进行的一种新型的教研形式。
思科系统公司总裁约翰8226;钱伯斯曾经预言,“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我的回答是英特网和教育。作为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两个核心动力,因特网和教育将深刻地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命运,改变国家、企业和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谁把握了因特网,谁就掌握了未来;谁开创了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谁就会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网络早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而网络教研这种新型的教研形式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已经在全国各地开展地如火如荼了,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网络教研确实有许多优于传统常规教研的地方,比如活动组织方便,省时、省力,参与面广,不受时空限制,可以随时进行交流等等。
关于网络教研的种种优势所在,早已经有好多人进行过详细论述,在这里就不再进行赘述。
二、“天地结合、四位一体”的网络教研新模式

我们将要采用的网络教研模式是“天地结合、四位一体”的网络教研新模式。这种模式的网络教研不是一种单纯的、完全通过网络来进行的教研模式,而是将现实和网络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教研模式。这里的“天”指“天网”,也就是互联网;“地”指“地网”,也就是我们的地面组织。“天地结合”就是指我们的地面教研组织和互联网结合起来,通过QQ群组成一个全方位、立体的教研组织,这个教研组织既有现实中的教研活动,又有通过网络开展的网络教研活动,两个方面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相互完善;“四位一体”就是指网络教研中要用到的四种最主要的网络技术:博客、QQ群、视频会议室(视频聊天室)和论坛。
(一)、四种网络技术:
1、教师个人学习、反思的记录本——博客
每个群成员都必须建立自己的学习、反思等记录本——博客,将自己的学习资料、教学设计、工作记录、教学反思、课题研究等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东西都放在里面。一是便于教师个人收集和整理自己的资料;二是促使教师养成“勤动手、勤反思”的习惯;三是便于扩大教师教育教学成果的对外交流。同一个QQ群的成员在各自的博客里相互建立友情链接,便于教师相互间进行学习和交流。在可能的情况下,所有教师都在同一个网站里申请、建立自己的博客,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博客群组。
2、网络教研组——QQ
QQ群可以方便地组织和联系起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给大家提供一个联系和交流的平台,也方便区域内各校之间及时传递信息、共享资料。片区内按照学科建立学科教研QQ群(语文、数学、综合三个群),各校教学管理人员根据各自所长担任各群的管理员,每个群除了片区内相关学科教师参加之外,还可以邀请教研室教研员参加。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既有组织管理人员,又有教研员、名师、骨干教师等团队专家,又有广大一线教师参与的教研组织体系,这个组织体系既有线下的地面活动,又有线上的网络活动。
3、教师“研培”教室——视频会议室(视频聊天室)
视频会议室可以实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群成员在一起利用视频、语音、文字进行交流、研讨或者进行培训的目的。视频会议室可以举行视频会议、网络培训、观看视频课例、集体研讨等活动。
视频会议室只需要建立一个,供各个学科教研QQ群进行研培活动,各个群提前制定好研培活动计划,相互之间错开时间利用视频会议室进行研培活动。各个群每次在活动前可以在群内发布活动通知,告知群成员按时参加活动,也可以欢迎群外的人员参与到活动当中去。
视频会议室也和我们现实中的会议一样,需要一些活动组织者,一般需要一名主持人、一名迎宾(欢迎参会的教师,使大家感觉到情切、热情)、一名麦管(管理放麦、收麦,使大家能够有秩序地进行发言)、一名通知发送(将研讨过程中一些重要的发言以通知形式发送出去)、一名文字记录员(负责收集、整理活动中的文字资料)、一名语音记录员(负责收集、整理活动中的语音资料)。这些成员一般由各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来担任,除主持人外,其他成员一般都是固定的,不必每个群都有。
4、教师研修基地——论坛
为了扩大教师交流的范围,为大家创造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可以在一些知名度高的教育网站中的论坛申请、注册,进而开展活动。甚至也可以向网站申请建立专门的板块,形成自己地区的教研专区。相比视频会议室的统一时间集中研讨,论坛既可以统一时间集中研讨,也可以不统一时间分散研讨,比较机动灵活。论坛除了交流、研讨的功能外,还可以开展一些征文、展览等形式的活动。
以上就是用于网络教研的四种最主要的网络技术,当然,网络教研过程中还会用到网站、邮箱、搜索引擎等。其中各校网站和金台教研网可以作为教育成果展示平台,教师个人博客中一些优秀的文章、教研活动简讯、集体研讨活动的一些资料、成果等都可以在网站发布、展示,这样既展示了成果,也可以轻松充实各家网站的内容。
(二)、五种网络教研模式:

“天地结合、四位一体”网络教研主要采取个人分散研修和连片集体研讨相结合的模式进行。

1、个人分散研修。个人分散研修主要利用教师个人博客撰写教学日志,教学反思、学习心得、问题思考、经验论文等,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材料、备课资料、教学设计等放置在自己的博客中,其他教师可以随时浏览、评论,真正实现跨时空的教师与教师的交流。

2、连片集体研讨。连片集体研讨主要有:网络集体培训、网络集体备课、网络课例研究和网络问题研讨四种教研模式。

(1)网络集体培训模式。这种教研模式适合于一些培训、讲座类的教研活动,主要在视频会议室进行,活动的流程如下:

确定培训主题、主讲人、培训时间和地点等;

在学科教研QQ群发布公告(公布培训的时间、地点、主题、主讲人、主持人等);

在视频会议室集中进行讲座培训,参与者和主讲人也可以进行在线互动交流;

管理人员整理资料(主要有主讲人的培训文本材料、培训讲座的音频资料和在线交流的文本资料)。

(2)网络集体备课模式。网络集体备课也可以称作“区域协同备课”,是目前集体备课最有效的方式,可以扩大备课组成员的交流面,减少备课组成员的工作量。一般都是在学科教研组的基础上再成立学科备课组,以备课组为单位来开展活动。主要会用到QQ群、视频会议室和论坛。活动流程如下:

备课组集体研讨(可以学科QQ群中进行,也可以在视频会议室中进行);

主备教师备课,设计初步的教学思路,将设计好的教案及收集到的教学资源放到论坛上;

参与备课的教师在后面以跟帖形式回复基于这节课的各种想法和各方面的资料;

主备教师综合方面的思路和资料修改教案;

参与教师对优化后的教案进行个性化修改,进行教学,形成符合自己和本班学生实际的个性教案;

各位参与教师将自己的个性教案放进自己和学校教学资源库,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网络集体备课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必须建立在所有教师独立钻研教材的基础上;②必须保证充足的研讨时间,由主备教师首先提供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参与教师对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发表看法,开展真正的研讨交流,进行思维碰撞,才会产生智慧的火花;③参与教师必须对备课进行个性化修改。

(3)网络课例研究模式。课例研究可以是名师观摩课,也可以是本校教师的诊断课。课例研究主要会用到视频会议室和论坛,活动流程如下:

在学科QQ群发布研讨公告;

在论坛上发布和课例相关的资料,引导成员在论坛进行初步探讨;

统一时间在视频会议室集中观看课例,进行在线集体研讨、交流;

管理人员整理集中研讨资料,参与教师在个人博客中进行反思,如果还有遗留问题,也可以在QQ群中再进行讨论。

将所有资料全部上传至论坛,形成本次活动的完整资料。

4网络问题研讨模式。对于一般性问题可以直接在学科QQ群中进行及时提问、讨论;对于一些普遍性的、具有讨论研究价值的问题,可以在视频会议室或者论坛进行集中讨论。活动流程如下:
①在学科QQ群发布公告,包括研讨的问题、统一研讨的时间、地点、需要参与者提前准备的材料等;
②参与者查阅资料,准备发言材料;
③在视频会议室或论坛集中研讨;
④整理、上传活动资料。
四、网络教研的实施步骤

实施网络教研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步:调查、摸底。对区域内各校网络的使用情况及教师对网络的利用情况进行调查、摸底。
学校主要调查:学校电脑硬件设施的配置情况;②网络建设情况;③学校网站建设情况;④学校教师是否可以方便上网;⑤教师对电脑和网络的操作情况。
教师个人主要按下面的表格来摸底:
网络教研教师个人情况摸底表

教师姓名

性别

年龄

教龄

年级

科目

QQ

博客地址

(有则填,没有则不填)

备注










第二步:建立网络教研骨干体系,形成核心团队。
第三步:对核心团队成员进行培训。
第四步:以点带面,建立区域教研网络体系。
第五步:对全体成员进行培训,可以以校为单位进行培训,先初步掌握网络教研的各种技术和程序。
第六步:制定各学科教研QQ群的研修计划。
第七步:各群按计划开始展开相应的活动。
五、几点注意事项

1、网络教研不是传统常规教研的替代,也不是传统教研和网络技术的简单叠加,有其自身的特点,这需要在实施的过程中加以摸索和注意,要努力做到“常规教研网络化,网络教研常规化”。
2、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教研在实施过程中肯定会对学校传统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管理者既要及时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用制度和措施来规范教师的行为,也要有“兼容并包”的宽阔胸怀。
3、我们实施的是“网络环境下的区域联校教研”,因此要注意“网络”和“现实”的结合,既要有网络中的研讨,也要有现实中面对面的交流,两方面要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网络环境下的区域联校教研才能深入、持久、有效。
参考资料:
(1)张筱玮《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发展》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孙小红四位一体的网络研修》——《网络教研的探索与实践》长春出版社
(3)于红波《教育博客使用方法》——《网络教研的探索与实践》长春出版社
(4)于红波《天地结合、四位一体网络教研新模式》
http://www.jtjyres.com/article/2011/0427/article_6465.html
5于红波《各种网络技术在网络教研中的作用》
http://news.cersp.com/sLgjx/sLwjl/200809/9936.html
作者简介
于红波(网名:红河谷),男、1975年出生,大学文化程度,中共党员,现任宝鸡市金台区长寿小学教导主任。多年来从事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近年来主要致力于网络教研工作,研究方向为“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论文《各种网络技术在网络教研中的作用及一种网络教研模式的初步探索》获得宝鸡市2008年基础教育成果展三等奖、陕西省第十次优秀教科研论文评选三等奖,《教育博客简明教程》获得宝鸡市2010年基础教育成果展三等奖、宝鸡市2001-2010年优秀教育成果评选三等奖,入选《网络教研的探索与实践》一书(长春出版社)。2007年开始参加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发展中心网络教研室组织的网络教研活动,2008年被聘请为新思考网络平台“教育视点”网站特约评论员,2010年被聘请为“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黑龙江省小学语文培训课程团队成员。

15#
发表于 2012-12-18 13:26:35 | 只看该作者
网络教研浓春意,其韵依依尽芳菲
作者:王首鹏   

  




当风情万种的南国洋溢着盎然的春色,万物复苏的北疆正焕发着一片生机勃勃;当和煦的春风承载着大江南北的从容不迫,网络教研的璀璨之火正在广袤的土地上熠熠闪烁。
“教科语文之家”的网络教研活动是点燃教学研究的星星之火,这是全国小语界同仁自发组织的教研盛会。UC网络教研室、教学博客、教学QQ群、博客圈和教学论坛像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每次活动都会吸引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转播间开了一个又一个。教师们激扬的的思绪随着公屏上的信息滚动,一浪高过一浪,老师们对语文教学的新感悟、新思考在这里酣畅淋漓地流淌,网络教研真正让老师们感受到了每一人都是实践主义的开拓者,勇于探索的挑战者,享受成功教育的受益者。
网络教研这朵随着时代孕育而生的教研奇葩,打开了一线教师与名师对话的窗口。十年的教学改革给小语课堂注入了许多新鲜的血液。小语课堂呼唤回归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三维目标给教师们指出了方向。百花齐放的教学风格让许多人为之倾倒,但是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这一直是小语界谈论不休的话题。面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我们该如何剔除糟粕,吸取精华?面对崭新的教学理念,我们该如何高效地让学生成为最大的收益者?我们理想的教学设想何时才不受束缚?那些言不由衷所谓专家的理论学说是否还在继续左右着你的教学?在网络中热议的理想的教育如何才能移植到我们的现实当中?……一线教师们面对这些迷茫和困惑,在这里都切切实实地得到了专家的引领和行之有效的指导。
走进网络教研室,每天与大江南北的小语同仁欢聚一堂,都会听到各地名师和教研员得精彩的讲解,为各位老师答疑解惑。老师们平时里无处倾诉的想法在这里得以释怀展示,大胆的设想在这里得以欣赏肯定。网络教研是一线教师全面展示自我的舞台,每位教师都是这舞台上的主角。不管是城市还是村小的教师,每一个人都很珍惜这个舞台。可以说网络教研是草根教师教学展示的空中课堂,在这里教师们勇敢地走上公麦,大胆地诠释对不同版本,不同年级,不同课文的见解。要知道这样的情景是我们在许多大型教研活动中才能看到的。在这温馨的精神家园里,同仁们尖刻的评论中透露着真诚的关爱;富有哲理的见解里散发着智慧的光芒;不失时机的引领中留给我们留下深深的思考和感悟。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每一位老师都能感受到彼此的热情和激情,温馨和关爱,快乐和成功!
网络教研这座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平台,促进了教师学科专业理论的不断提升,教师教研能力的不断增长,课堂教学策略的不断丰富。
在网络集体备课中,老师们改变了传统的参照教科书、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在一起说一说、议一议教学的备课模式。从内容、形式、对象等方面都赋予新的内容。一篇篇教学设计在一次次交流中产生出有价值的教学策略,激发了教师们对教研的深邃思考。主备教师的“亮点”在教师们中得以交流,优秀的教学资源得以共享,论坛里主备教师的电子教案初稿在教师们中讨论,形成某节课的教案,其他教师依据自我的实际,作增删修改,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方案。
教师们经常在网络里边欣赏视频课例,边评课。每一次定格、回放,再现了课堂教学一个个流动的教学情境。那具有某些代表性的教学情境,都会接受教育教学理论去做针对性的评价与诊断。教师们克服了传统教学评价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评价教学与改进教学脱节、集体评价与自我评价脱节的不足。教师们在一节节课例研讨中。在一次次聊辩过程中撞击出教学智慧的火花,燃起教师们对教研的无限热情。

网络教研成就了草根教师的梦想,唤醒了各地深山中的老虎,深水里的蛟龙。呈现了E-网相约,群龙竞游的互动、合作与发展。“我想教研,我要教研,教研伴我成长,教研助我成就事业”的活动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网络教研催生教研工作的又一个春天悄然而至,网络教研春意浓,其韵依依尽芳菲。我们相信,“语文教科之家”的网络教研的春天会更美好
16#
发表于 2013-3-21 19:52:30 |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3-4-16 23:33:26 |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4-5-4 06:07:59 | 只看该作者
走向共生的学校教研组建设
柳夕浪[1][1]
[摘  要]针对单一学科教研组统一运作中的假协作,有必要引入共生的理念和对话机制,建立柔性组织和多元化的教研组,在多样化的连结中形成复杂的、动态的组织结构,激发不断创造的活力。
[关键词]学校教研组;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06)08-0005-05
我国中小学有令国外同行羡慕的学科教研体制。早在1957年1月,教育部为加强学校的教学工作便颁布了《关于中小学教学研究工作条例(草案)》,要求同一学科或相近学科教师组成各个教研组,规定了教研组的任务及工作内容。《条例》对中小学建立统一的学科教研系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学科教研组发展到今天,无论是组织层级、职能,还是活动方式都已自成一体。从组织层级上看,有备课组、学科教研组、教导处等,并且与市县中心教研组相衔接,一级接受一级的领导;从职能上讲,各教研组不仅承担教学研究任务,还指导一线教师的教学,履行学科教学管理的职能,对学科教学质量具体负责;从活动形式上讲,有集体备课、说课、教学观摩评课、教学常规检查以及教学质量检测分析等。应当说,这套教研体制,对于稳定教学秩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越来越多的人,不仅是教师,而且包括学校负责人,对上述教研组织体制感到不满。教师们抱怨其活动效益不高,收获不大。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直线体制下的统一运作
具体表现为:一条指挥的等级链,形式如同一个金字塔,处于最顶端的是学校负责人,他将自己的教学研究与管理任务分派给教导处,教导处又将每一学科的任务指派给学科教研组,教研组又进一步细化为备课组,这样沿着一根不间断的链条一直延伸至每一个教师。
专业化的分工。一般按文理、学科性质进行分工,每个成员在某一岗位上负责某一方面的管理或教学研究任务。
标准化的程序。一般按备课、上课、作业、个别辅导以及考试等基本环节展开,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统一的要求,学科教研组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练习与测试等。
量化为主的考核。备课、上课按基本格式要点,量化打分,教研活动有量化要求,如有无计划总结、有无活动记载、有无成果交流或发表。最终还要依据考试成绩来检验教研组工作成效。
上述直线体制下的统一运作特别有赖于业务过硬的学科带头人或“首席教师”。所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学校中一部分教师带领另一部分教师共同前行,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引领与被引领关系、“师徒关系”。一旦带头人不过硬,或者调离,整个教研组就有可能处于瘫痪状态。在带头人的包办代替或操纵下,一般教师成了教研组活动中的“看客”,一旦失去了“靠山”就会感到无所适从。统一运作,克服单干,对于完成以传承知识技能为主的传统教学,对于重复性劳动来讲通常是有效的,但对于强调动态生成的现代教学来讲,就会暴露出明显的不足。
教研组织形式的单一
具有相同的学科背景,任教相同的学科,甚至使用同样的教材、教辅资料教学的教师组成教研组或备课组,彼此有共同的语言,易开启心扉,使信息相互印证,形成心心相印、和谐共振的心理氛围。但这种同型交往,易形成成员间的认同趋向和集体无意识,不利于求异创新。
同一学科教师发展水平不一样,面对同样的教学任务,感受体验不同,围绕同一问题研讨时,有的可能感到有收获,有的可能认为是浪费时间。一所学校,几十乃至上百个教师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多种多样。单一的学科教研组,统一的教研活动内容、方式,所谓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等,要为各个层次的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使每一个人都从中受益,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当教研组规模大至几十人时。
单一的学科教研组将教师从其他教师群体中分离出来,学科组内部统一运作,学科组之间很少沟通。当职业生涯长时间地将教师限制在一个部门、一个学科内,当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之间的信息交流很困难时,同组内交流过于正规化、标准化时,创造的活力就会被扼杀。
在单一的学科教研组的统一行动中,我们看到教师彼此间的假协作,给自己留一手,不肯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或者随声附和,宁可不要真理,也不伤害情感;或者大家坐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谈论着不同的事情,形成学校教研活动中的“例行公事”与低水平重复。
分化或分工产生差异,“思想真正包含的是差异”;差异是沟通的前提,产生交往的需要;交往结成物质关系、精神关系、人际关系等等;关系积淀成相互稳定的社会组织,这便是“共同体”的形成过程。
既然称为“共同体”,那就不能没有共同的目标、价值观与信念系统。真正的协作是在人们追求共同目标中产生的。而作为“研究共同体”,还有不同于一般“实践共同体”的地方,这就是遵循基本的“研究纲领”,包括教师研究的本体论、认识论假设与价值取向,若干基本的研究规范,以及共同的问题域、普遍认可的话语方式等。如果在“游戏规则”、问题指向、话语方式等方面缺乏起码的共识,那么共同体成员之间便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也就谈不上什么“研究”了。“共同体”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大家彼此信任,相互依赖。不过在这里,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共同体中的差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即使基因完全相同的同卵双生子也会因生活环境、生活经历不一样,而在生理上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别,何况本来就是由个人自主把握的思想感情呢?差异本是世界的原生态。面对差异,仅强调“共同”是不够的,还要关注“共同”之中的不同,倡导多样化的思想、观念、流派以“灌木丛生”的方式发芽、生长,彼此或互补、或并存、或相互竞争,不断发生着重组、裂变,其间伴随着创造性的不断涌现。或许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精神生活圈内,某种观念成为一个观念体系的内核,把若干个子系统组织起来,汇聚在一起,形成一种自我保护的免疫机制与防御体系。但是,任何观念系统的内核都有自己的盲区,总会被其他观念系统打开“逻辑缺口”,这是一个没有人声称自己已经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自己被理解的迷人的王国。这便是共生的研究生态圈。
具体讲,它主张人的生存是一种关系性生存。每个人在关系中敞亮自身,在交往中超越自我。存在意味着交际,意味着为他人也为自己存在,意味着被人看到和听到,同时也倾听自己的声音。我们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丝毫无损于我们的价值追求的独到之处。割裂关系,损及他人,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伤害。
它坚持本体论意义上的平等。每一种存在真正的价值在它自身所处的生态位,而不是它对某人有用。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是盲从他人的思想。每一种声音都应得到尊重,尽管有的声音是微弱的,没有获得多数人的认同,但它需对不同观点、不同的人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而不是拒绝,或者怀有敌意。这里不存在具有绝对权威的单纯的“引领者”,大家都有可能成为“引领者”;同时都有可能被他人所“引领”。
它强调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的心思,理解与自己不同的思想观点、思维方式。由于差异的存在,才使相互间的对话交流成为一种必要与可能,而交流和对话并不是简单地消解差异,而是要摆脱自我中心,从他者的角度看问题,拓宽自己的视域,化陌生为本己。如此,与他人结成彼此相互依存的互动关系,使各种不同的思维视域得以交融,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动力。
经济学家所关心的物质资源是有限的,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而不得不更多地展开彼此间的竞争。就知识的获得、价值追求与审美享受这类重要的精神财富而言,彼此间的利益完全可以互补共享。从生态系统的相互依存出发,共生理念倡导建立一种协同发展模式。世界的形象,不是一个有待榨取的资源库,也不是一个避之不及的荒原,而是一个有待照料、关心和爱护的大花园。
走向共生的学校教研组的重建至少应当考虑这样几个问题。
专业发展取向
教师研修离不开具体现实的专业场境。教师实践知识的积累,教学智慧的增长,从一个新手成长为能手,乃至专家,并不是在孤立状态下,而总是在与他人的积极互动中实现的。现实的专业场境是个体主动感知建构出来的;同时它又反作用于个人,制约着个体的成长。这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教研组应当成为教师最基本的、现实的、主要的学习型组织。每个教师围绕共同的目标打造和谐的教研组;同时又不断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感受相互支持、相互激励的氛围,感到教研组是自己的“家”。好教师形成的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和技巧,而在于他们的心灵,在于他们的心心相印。必须从建立合作、反思的教研文化,激发教师的探究兴趣,建构良好的教师专业学习的生态场的角度,考虑学校教研组的建立问题,而不是将其定位在处于最底层一级的教学管理组织,被动接受上级的指令与督查。教研组没有学校行政的支持是不行的,但完成按照行政管理的方式自上而下地运作也不行。
柔性组织
柔性组织,有必要的角色分工、职能定位,否则会形同虚设,一盘散沙;同时它又灵活而富有弹性,提供必要的自主选择的空间,而非将教师机械地安排在固定的等级位置上。它有一定的集权,尤其在执行课程计划,制订教学研究的方向、重点,进行绩效考核等方面,组长有一定的决策权;同时又是分权的,一线教师可以根据教情、学情灵活决定教学策略,应对各种问题情境,形成多样的个性风格。它是正式的,借助“磨课”、研讨、问题会诊、专题论坛等,进行正式的接触与交流;同时又借助办公室、走廊内非正式的交谈,以及电子邮件、网络数据库,保持随机的、自由自在的联系和接触,特别是在非正规的网络关系中形成蒙太奇式的组合,而并非局限于事先安排的正式交流场合。柔性组织减少了中间层次,学校负责人、校外专职教研人员可以直接深入至各教研组,参与研讨活动,减少决策与行动之间的时间延迟,提高对教学改革与教学现实问题的快速应变能力。
小规模互动
通常两个头脑胜过一个,但7个呢?17个呢?27个呢?经验告诉我们,让更多的人加入,通常不能使小组变得更加聪明,即使众多的意见全部基于友善的立场,它也有可能使事情人为地变得复杂起来。“小即美”。小组的优点在于它内在的灵活性,它的组建、重建、解散都十分容易,并且可以避开传统的等级制度。但不等于越小越好;过小,难以保证提供信息的丰富性以及成员反应的多样性。有研究者从群体动力学的角度指出,大约10至15个成员组成的调研小组是理想的。这个数字是以保证反应的多样性和个人的参与为基础的。小组不但应有足够的共性,以便于交流和形成相似的工作方式,而且还应当有足够的差异以便产生可供选择的反应。学校教研组,如果人数较多的话,适宜于分化为人数较少的备课组。
积极的互动并不见得比消极互动复杂。譬如,有效的反馈要求澄清事实,正面评价,具体表达欣赏哪个想法或做法,同时表达自己的疑虑和担心,如有可能,提出改进的建议。有效的组织领导通常以询问为中心,激发参与者自己回答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一般不直接宣布做什么和为什么。有效的讨论常常由记录人在表格、白板上做记录、画图或者通过投影仪进行演示,让大家都知晓,提供一个良好的会议内容记忆环境,使所有发言为大家共享,同时避免无效的重复发言。“明确知识”可以用手册记录,在表格中统计,用清单做说明;而“默会知识”则更多地通过演示、观摩,从中感悟。小范围的简单方式的互动,会产生复杂的大范围的知识流动与重组,实现知识的创新。
对话机制
关于教育意义的追录、教学艺术的创造不可能在单一个体意识层面上被揭示出来,它无法纳入统一的意识形态之中,只能在平等的对话中得以逐步创生并揭示出来。把握对话的特征,要注意它与“独白”的联系和区别。在一段具有逻辑连贯性的“独白”中,表达的意义是确定的,非此即彼,不能前后不同,自相矛盾;而在“对话”结构中就不同了,双方在持续性对话中相互影响、渗透,都有可能发生视界的交换,观点的改变,并将其带入新的境界。意义不是孤立的,只能与他人的意义共存;亦不能僵化,要在与其他意义的碰撞中不断生成。对话的逻辑是开放的。从认识的进程来看,“独白”是片断性的、暂时的,“对话”是永恒的、不可完成的,每一段“独白”都在一定的“对话”情境中诞生,受到“对话”结构的制约。
对话在促进和谐团队中的机制作用显而易见。成功的对话不同于以“聊”为目的的闲谈,不同于以“辩”为特征的争论,不同于以“商”为特点的妥协。对话并不试图赢得对方,也不是相互妥协,各自做出让步,其所关心的是意义的交流与分享,促进对思维过程及预设的反思与批判,使每个参与者从中受益。如此,才能形成共生的研究生态圈,促使在对话中生成新知,不至于将对话简化为问答(一方对另一方的检查或“告诉”),或者演变成一种争辩(一方试图赢得另一方),或者扭曲成一种妥协,或者演化为一种“独白”(一人对众人的主导),需要有开放的聆听、谦卑的外推与自觉的反思。
我们倾听,因为我们不能“看见”所有的东西;有倾听,才有更加充分的言说。言说行为有时免不了暗含着一种指导甚至教训对方的霸权,而倾听则意味着对“他者”的尊重,对他人视角、他人知识与信仰的积极关注,是积极对话的起点,也是关键点。一旦他人变成与己无关的别人,他者异样的声音可以忽略,而别人与我同样的声音才变得重要,则别人与我的思想的交流也就被简化为是否同意我的观点。如此,交谈也就变成我们已有知识的“告诉”与“服从”。在倾听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设法“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尝试用他者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熟悉的“微世界”。这便是“外推”。外推只是谦卑地邀请他人分享自己熟悉的实践经验或专业领域,期待着他人的理解。谦卑的外推更进一步的目的是要透过别人的观点与世界来反思自我,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无知和思维盲区,以及对社会与混沌世界的责任。
多样化的连结
如何将教师个体发展的目标整合为教研组的目标,而教研组的目标又通过教师个性化的行动来实现,这是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关键问题。在这里,既不能强行用组织目标去取代教师个人发展的目标,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便缺乏必要的个性生长的空间;又不能只是将教师个人发展的目标简单化地加总为组织目标,因为在通常情况下,教师发展需求和层次各不相同,组织者很难从中寻求到某些共同的目标。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的出路在于专业发展组织的多元化,即基于教师个人的意愿及学校的愿景建构多样化的教研组,引导教师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教研组,由此产生用多种方式连结起来的复杂的、动态的组织结构,鼓励教师去“做你所需做的”,“研究你所要研究的”,而不是把他们限制在某种单一组织范围内。他们可以以参与某一种研究组织为主,同时又与这一组织之外的其他教研组,甚至非正式的组织保持联系,在松散的世界、跨学科的通道、灵活的任务分配与开放的信息交流中激发出不断创造的活力。
学校常见的教师专业发展组织有以下几种。
学科组
同一学科教师组成学科教研组。他们不仅有相同的学科背景,而且面临着同样的学科教学任务。因为是真正的同行,最容易走到一起,也最容易四分五裂。真正走到一起,需要有共同的教研目标、内在的分工合作、若干相对固定的交流平台与教研活动,以及研究成果的共享,实现真正意义的合作。如果教研组长认真负责、学校负责人给予支持,实行捆绑式的效益考评,是不难落实到位的。
年级组
同年级不同学科教师面临着同样的学生,肩负着同样的教育使命。各门学科的教学应当统一于学生的发展,共同为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打基础。
目前,规模较大的中小学已从学科负责制走向年级负责制,具体表现为以年级为单位集中办公,而学科组则带有临时召集性质。这种以年级组为主、学科组为辅的集中办公制度,有利于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同时也有利于强化年级组责任制。但在实践中有越来越强化年级组行政化的倾向,这应予以关注。至少年级组不能只是行政管理性质,还应承担更多的研究任务,成为真正的教师专业发展小组。第一,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涉足到自己所熟悉的专业之外,观摩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可以开阔视野,进行跨学科思考。第二,教师不仅可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了解、研究学生,而且可以了解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情况,分析把握其发展的潜能所在,形成整体协调的教育方案,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第三,不仅仅从教学的角度,而且可以从学生整个身心发展的角度,分析探讨学生个性发展、班集体建设乃至整个年级学风建设等问题,这些都是学科组所难以代替的。
课题组
这里的课题并不限于“国家级”、“省市级”下达的项目,更主要是学校教师基于某种教育教学的困惑或某种期待而提出的“微型课题”。课题组基于课题研究的需要而组建;基于教师的意愿,个人的自主参与(有学者称之为“教育自愿者组合”);可以是某个学科内部,也可以是跨学科性质的项目团队,可以吸收校外同行、专家参与,在不断变化中保持优势;因课题研究任务的完成而解散,因新的课题的产生重组,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课题运作过程中,可以根据成员的学科背景、研究能力的不同而做一定的分工,形成相互依赖的子课题组,避免一两个人的包办代替。成员的分工不应过多地考虑其行政职务、资历,而应充分尊重各自的意愿,彼此间的角色分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将大家连结在一起的是共同的研究兴趣、研究指向,而不是其他什么,这是课题组的生命所在。
青年教师小组
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面临着共同的专业学习、岗位适应问题,面临着尽快从新手到合格教师能手的专业发展问题。青年教师在学科组、年级组、课题组往往更多地充当配角,在学校“青蓝工程”中充当“徒弟”,在通常的教学研讨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主张、展示自己的才能、当主角的机会不多,青年教师彼此间互相讨论的机会也有限。这对于他们在工作之初,养成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反思的习惯是不利的。为此,青年教师较多的学校,可以组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小组”,有计划地开展对工作之初有关岗位适应问题的诊断、研讨活动,邀请学有专长的教师参加,围绕特定的问题做专题发言或提供帮助。
“教育茶馆”
17世纪末和18世纪法国巴黎的文人和艺术家常接受贵族妇女的招待,在客厅集会,谈论文艺。后来人们把有闲阶级的文人雅士清谈的场所称作“沙龙”。中国自古就有自己的茶文化,不同职业阶层的人相聚在茶馆,喝茶聊天,这是一种休闲,也是一种交流。
设立教育茶馆,旨在营造轻松交流的气氛。教师日常工作生活紧张,在教室、办公室总是面临着众多的压力。到茶馆聊天,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姿态,不必有太多的拘束,自然是一种放松。但既然名为“教育茶馆”,也就不同于一般的闲聊,还是要围绕“教育”话题。“教育茶馆”因其固定的场所,轻松的交流环境,将大家聚集在一起。英国剑桥书院自建筑上讲,都拥有一个相当有气派的食堂(师生同餐是中古寺院生活的遗愿),总有几条长长的厢房(同宿共息是书院生活之根本),总有一个美轮美奂的院士休息室,这是剑桥老师饮酒、喝咖啡、较量“嘴上功夫”的地方。我们的学校建筑也可设立若干不同于办公室、教室的教师较量“嘴上功夫”的地方,至于较量的具体话题不必做过多的限定。
学校教师或因同学科,或因同年级,或因共同的研究课题,或因处于相近的年龄层次、发展水平,或因同一场所办公等而聚集在一起,交流、研讨,分享知识,分享实践智慧,形成组织智能。
[参考文献]
⑴[日]尾关周二著,卞崇道等译:《共生的理想》,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⑵[美]保罗·S.麦耶斯主编,蒋惠工等译:《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298页。
⑶[美]帕克·帕尔默著,吴国珍等译:《教学勇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⑷胡惠闵:《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的学校教研组》,《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第7期。
⑸陈桂生、胡惠闵、黄向阳、王建军:《“教育研究自愿者组合”的建构——“合作的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9年第4期。


[1][1] 柳夕浪  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副局长  中学高级教师  2266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0:03 , Processed in 0.08569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