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所认识的刘良华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07:26:45 | 只看该作者
文里有一篇是讲“四人帮”的,里面有一个词语,叫“迫不及待”,当时老师问我们全班同学“迫不及待”是什么意思时,没有一个同学说出,我凭着直觉的理解,用了家乡语和低低的声调说出这是“一个人等不及”的意思时,还是被这个语文老师听见,他要我站起来大声地说给全班同学听,于是我鼓起勇气大声地向全班同学说出了这个词的意思。全班同学的眼光都向着我,老师十分赞赏的目光使我当时感觉到无比的自信,这是我在整个7年小学里第一次受到老师与同学们的赞赏,自此以后,我经常去这个语文老师的临时住处玩,一下课就去他房间里。房间里十分简陋,但有许多书,不过绝大部分是我们看不懂的,他喜欢练习写毛笔字,回家后我就把我爸的毛笔与墨汁拿出来练习写。但是,我爸不喜欢我去写这个东西,在一次把我爸的毛笔写坏了之后,被爸爸狠狠训了一通,之后就从此再也没有写过一次了。因此我的书法十分糟糕,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但是好景不长,一年后恢复高考,我们这个可爱的老师在教完全我们一年之后离我们而去,我又陷入了旧时的逃学的日子里了。二年后我不知道我是怎样考上了初中的,那时每10个小学毕业生中才有一个可以上初中,因为全公社有十所小学,十个班,但只有一所初中而且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也许是其他学校的教学比我们还要糟糕吧,也许他们的命运还要差一些吧,我们毕竟还是在集市上的学校,是一个小镇里的中心小学。
上了初中我的儿童时代就结束了。回想起我的小学的那些日子里,我没有受到过一次奖励,也始终没有能够当上当时无尚光荣的“红小兵”(后来的少先队),受到的表扬也仅仅是来自那个很快就走了的语文老师。我回想起来只有:我养春蚕在课堂上被老师发现后当众全部踩死在教室里;我的耳朵是老师常拽的东西;我背不出书,每天中午被留在学校里,关在教室里饿饭。而我爸总是没有关系地笑着对我说:你经常被老师留下,现在也是“留学生”了,只有我妈妈对我的成绩不佳表现出十分的不满,每次作业不及格或者留堂饿饭时都会再打上一顿,这时爸爸就成了我的救护神,奶奶也会来劝,我的心灵在这里才有了一点庇护。我当时想谁叫我是长子呢?他们将来也要我养老的。我妈打我时我就对她说如果再打长大了就不养她了。她这时往往会停下来,然后就对奶奶和爸爸发脾气,我趁机就可以逃走。
上了初中,我也并没有得到什么命运的改变。课一下就增加了许多门,功课几乎门门不及格。每次考试我都有大把的时间与精力,反正做不出来,在试卷上画个小鸟或一只鸭子之类的东西,就交上去了。成绩最少的一门是英语,只有3分。我们的英语老师在一个学期里换了7个,最高学历是一个高中落榜生,其他的都是初中毕业去县城里学了二个月英语的老师。当时我们班上五十个同学中,英语成绩最高的是40分。我的英语到最后毕业时也没有能够上去。我是以10分的英语成绩考上全县唯一的一所省重点中学的。我本来已经不准备上学了,到初二时还没有一门功课及格。我在教室里的座位也总是最后面,那时我的视力倒是非常好。
在初二时来了一个语文老师,要我们写作文,题目就是“春游”。我写了一次与爸爸上山采杨梅的经历,由于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写得有声有色。这个语文老师并不知道我是班里最差的学生,在批改完作文后,我的作文成了班上唯一优秀的范文,老师拿着我的作文本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着,我一听是自己的作文,心狂跳起来,语文老师读完了以后,就对全班同学说请这个作文的同学站起来。我在后排怯怯生地站了起来,全班同学的目光都向着我了,他们眼里是惊奇的目光。而我也感觉到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自豪。我记得上次表扬已经是四年前了的小学了,也是一个语文老师。我后来考大学上中文系,以高考语文单科成绩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中文系,这多少是与这两次表扬是有关的。
语文老师在读完了的我作文后还给全班同学分析了作文好在什么地方。并给了我几张空白稿纸让我再誊写一遍,然后在班里墙壁上开了一个作文园地。我的作文就是作文园地里的第一篇范文。我因此找到了自信,原来自己并不是十分没用,我也能够有同学不及的地方。自从那以后我开始自己要求自己写周记,然后是写日记,每天要自己写出五百字的东西来,然后就是每天送给老师批改,老师在看完之后就写上一句评语或者给一个优秀的字样,我非常满足,这是我自己给自己的作业,并不是老师要求我去做的。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每天自愿写上五百字,按现在的教育理论又要说是学生负担过重了。可是,如果一个学生乐此不疲,你又怎么能够断定这是学生负担过重呢?现在那些逃学的学生,一天做一个小时作业可能都苦不堪言,而在游戏机前打上十个小时的游戏连一点疲倦的感觉也没有。这就是人本身学习的一个谜。我们是不能够轻易下结论的。爱因斯坦说过:“负担过重使人肤浅”,这个负担过重应该是在学生毫无兴趣的前提下才会有这样的负担或者这样的压力。或者人在生存的压力面前也往往不觉得读书有多么苦。当年为了考上大学,有哪个同学说过一声苦呢?我们关心的只是自己为什么做不出这些题,而不是作业过多了。
我写日记这个习惯从初二开始一直保留到了我大学毕业后,直到在中学任教师的六年时间里,我的日记本共有五十多本,我在高考作文中仅用了四十多分钟就写了一千多字作文,几乎是一提笔就一气呵成的。那年的作文是:“树木•森林•气候”许多人拿到题目不知道怎样来写或者写成说明文或者写得不伦不类,而我把地理上的生态原理引申到“公民素质、干部素质与社会风气”的改变关系上,结果得到了几乎是满分的成绩。在以后多少年里,我凭着我从初中时起就开始练就的熟练文笔,往往都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写出几乎不太用修改的通顺文字来,我在中学教学时学校里的材料几乎都是我写的,连一些人先进优秀事迹材料甚至恋爱情书我都代写过不少。
我在写上的功夫也开启了我说的能力。进入大学后不久,我的书面语言就开始帮助我的口头即兴演说的能力。我在多次在学校与系里举办的即兴演讲比赛中获奖,是与这样的练习分不开的。现在的语文教学在新课标的引领下,许多语文老师误读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或者说新课程标准误导了许多语文老师,语文课在过程、情感、态度与人文的大帽子下不敢去教学生语文的知识与分析课文,更不敢让学生训练。好像这样就会落后似的。我个人的感受是一定要训练,语文就是一门工具,首先是一门工具,人文性只是渗透在工具性里的东西。人文性只是为了把训练变得更有趣一些,更生动一些,但是并不能够代替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工具的训练的必要性。相反语文教学中的感情与感悟及过程与态度,虽然好,却是语文老师与语文课上没有办法教的。涉及到感情与态度及过程和感悟这样的事,虽然对于学生来说是更有意义的事,但是这是我们老师却是不能代替的东西。老师教了那些东西,对有些学生的启发性就很大,对有些学生的启发性就小。说到底,感悟与态度是一个非常复杂教育现象,他既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更与学生原来的天赋素质及个人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有关。感悟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没有任何老师敢说我给了学生智慧、情感与感悟,每个老师能够说的只是我教给了学生知识、方法及让学生得到了训练,其他的事就留给学生自己去做。我们有一句作俗语叫:“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的作用就是引入门,就是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给予鼓励,从而让学生充满信心找回自信。老师只作自己能够作的,不能作的就留给学生去完成。这也使想法国有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杜布艾,在他的手术室外面贴了这样一句话:“外科医生包敷伤口,上帝让伤口愈合”,医生的作用也仅仅是包扎伤口而已,至于愈合的事,不仅仅取决于用的药物与治疗的方法,还取决于病人本身的身体条件,医生早就声明治病不治命。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却要把自己无能为力的使命让自己来承担呢?
教育在人一生中的作用相对于医学对病人来说更为有限,也更为复杂。我被老师严厉体罚后产生的念头是将来去做一个更好的老师,而有的学生可能产生的念头是长大了以后变成流氓到学校里报复老师。人与人的不同,怎么说得清呢?香港首富李嘉诚一次在回忆自己的志向时说到他一件事:他初中还没有毕业时,父亲去世了,在埋葬父亲时,一个地产商人面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的李嘉诚却把一块已经卖出去了坟地再卖给他。这是他第一次在社会上受骗,但是他由此得出的却是一个人要诚信经营。并且这一信念一直指导着他的商业活动。而更多的人可能是从此也去骗别人了。人与人真的不同,有时很难说得清,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当过六年中学语文老师与地理教师,教过三届毕业班,两届高中毕业班,一届初中毕业班。我的感受是教育作用是巨大的,但是也是有限的。我们不要企图去代替学生思考与发展。我们能够作的就是尽力提供一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条件而已。现在的新课程标准把教育与教师的作用定位太高了。学生的情感、态度、过程以及性格甚至智慧,这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老师在这些方面能够有的作为往往是十分有限的。我的发展过程不仅使我中小学时的老师感到十分惊讶而且也使我爸妈始料不及,就是我自己也是不清楚的,怎么在一天里突然就明白了许多世事呢?
当然,当时因为我语文兴趣的提高也还来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信心,我当时想我语文行,那么我为什么不能在其他科目上赶上去呢?我又开始学习了,还有一年就要毕业了。我开始把过去学过的课本找出来自觉去做一些练习题,成绩也在一个学期里突然提高了许多。


18.3我选择了没有悬念的人生[98]

有人说知识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每个人将来做什么,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种命运在左右着。离开农村的教师职业,我还是选择了教师职业。不同的是,我从最为贫困的江西山区来到了中国最为繁华之一的大城市广州,由最为闭塞的地区到了最为开放的地区,由中学教师而成了大学教师,甚至是教师的教师,校长的教师。其实无论在哪里当什么样的教师,只要选择了当教师就如选择了做牛,与做了牛就要学会耕田一样,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是选择了没有悬念的人生。
生活在城市里越久,对农村的教育也就越来越淡忘了,留存心中的只是一个越来越模糊的记忆。因为在农村困扰着我的那些事,随着我来到城市里,就再也没有了,但我知道,我曾经教过的学生们有许多仍然在那样的环境里挣扎着,我在城市里能做到的也只能是,尽量不要忘记中国广大农村恶劣的教育环境,不要去说那些没有社会良知的话,写那些站着不知腰疼的理论文章,更不要去挣那些挣扎在贫困死亡线上的农村教育的养命钱。
1.我选择了教师职业
与许多成为名师的人的经历不同,许多名师当上教师当初纯粹是因为偶然,我当上教师既是一个偶然,又是一个必然。偶然是因为我在高中时的成绩只是班上一个中等偏下的水平,在当时师范没有多少考生愿意光顾的情况下,填报师范显然会胜算大些。农村的孩子读书能够吃上皇粮就很不错了,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挑选余地的。我当农民的父母也没有要我将来做什么,只说不种地就是好的。当我高考超常发挥,以高分考到了一所师范院校的时候,我的班主任还不相信我能够考出这样的成绩,拿到成绩单后还特地叫了一个同学到县招生办里寻问我的高考成绩是不是搞错了,因为我居然有二科成绩,语文与政治是全县第一名,特别是语文,居然比考上北师大的那个全县的状元同学还多了十几分,总分在全班五十多名同学里是第五名。当确认我的成绩就是如此的时候,班主任又连连为我只报了师范院校而深感惋惜。当时只有我自己心里最清楚自己是怎么回事。如果按现在新课程改革只重视过程的话,我可能连当时的高考资格(因为那时凡参加高考的人都要先参加全省统一的高考的预考筛选,约有一半学生没有资格参加高考)都没有了。也因为这个原因,我后来当教师时一直对学生强调,一个人在关键的时候如果不能把握住机会的话,就不能说是强者,更不能说是素质过关。平时行,最为关键的高考却不行,这肯定是有严重缺陷的人生,是素质不全的表现。我对学生说结果最重要,不仅因为现实只看结果,而且结果也可以反过来说明学习过程的质量。论公平更是结果能够显示,如果只论过程,像我们农村出来的孩子就永远没有希望,没有出路。那年高考很有趣,我们县的高考状元是县委书记的女儿,去了北京师大,而县长的女儿也在我们班上,却名落孙山了,可以说当时的高考还是相对比较公平的。那时没有谁有拿钱买大学读的可能,也不可能在没有上分数线的情况下依靠手中的权力硬上一所大学。这是我对传统高考最为欣赏的地方。
说必然是因为我以长大了要当教师早就有一个长期的思想准备过程。说来有些令人不可思议,我是在小学三年级时,一次在课堂上被一个下放的知青男教师严厉体罚之后,就在幼小的心灵里萌生了将来要当一名教师的想法。这是我最早产生要当教师的念头。我当时心里想,为什么热爱学生的教师这么少啊,我将来一定要做一个教师,而且我一定会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这个念头于是就这样一直保持下来了。在填写高考志愿时,我把所有的学校都填了师范院校的中文系,而那个时候师范是最不吃香的学校。我当年考上大学的同学中几乎所有上师范的都是在盲目无知的情况下被调剂过去的,他们在志愿里并没有填写师范,而是因为第一志愿没有被录取后,被师范院校收罗走的。当时的师范院校非常难招收到学生,据说连北京师范大学这样的最高的师范院校也有一些专业招不满第一志愿的学生。这些被师范录取的同学并不象其他同学那样兴高采烈,很少有被那时称大学生为“天之骄子”的那种感觉。当时流行着这样的话语:“考上大学上了天,进了师范入了地”。我虽然是一个农村出来的,即使是考上师范也意味着我从此摆脱了农村的苦难日子,而吃上了皇粮。但是即使是农村里的亲友面对我考上了大学而进了师范也没有表现出多少值得庆幸的表情。许多同学在被人问到为什么进了一所师范学校时,都说是被调剂进去的。只有我说是自己选择的,于是,在这个时候会引来许多异样的目光。
2.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我还没有进师范读书的时候,已经感觉到将来要到农村去当教师会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行业。于是,我在师范读书时其实已经为将来回到江西的农村学校当教师作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我是在农村学校读书成长起来的,我也生长在农村,我对农村实在是太清楚不过的了。农村学校里没有可读的书,不会有热水洗澡,也不会有什么体育运动,我就必须在毕业后能够适应这样的环境。我在大学时只去过一次澡堂里洗热水澡,尽管那时每个星期可以由学校发澡票去澡堂里洗一次热水澡,女同学则可以有二次,体育系里的学生则可以有三次以上。这些都是农村学校里不可能有的特殊待遇。可是,我怕在大学里洗惯了热水后到农村学校里因为没有这样的条件而不适应,所以大学里我就开始了洗冷水澡,我在宿舍里的洗浴室里,无论冬天多么冷,外面下着雪,我都在这里洗冷水浴,这让当时我的同学感到惊讶并且难以理解,我把澡票都给了其他的同学。每天早起就去跑步锻炼身体,我认为一个强健的体魄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不认为一个整天病恹恹的人能够把学生引向阳光明媚的春天。我从小对生病的教师就没有好感,更不喜欢教师带病坚持工作。我要让学生每天都看到一个精神饱满,神采飞扬,充满生命活力的形象,这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不喜欢有人把教师比喻为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也不喜欢把教师职业视为多么崇高纯洁之类。我一直是把教师职业当作是一个平凡的岗位,要过一个平凡人的正常生活,而一个健康的体魄是一个人幸福的保证。
我后来当中学教师六年几乎没有请过一天病假。可是也因为我没有带病坚持工作的经历,所以也没有当过一次先进劳模。学校负责选拔先进的书记说当先进一定要有带病坚持工作的经历,这样写出的事迹才会感人。我后来对先进产生一些偏见也是有这样的根据的。后来我在农村中学当教师的六年里,果然几乎没有能够洗过一次热水澡。好在学校门前有一条常年清澈见底的河,如果是夏天,这里是全校师生们的公共澡堂,那时师生一起有说有笑,倒也是一种师生共乐的场景,只不过大家自觉地把男女的地段作了区分。但是一到冬天的时候,就只有我们少数几个年青小伙子才敢到这个河里洗澡了。当时的条件也就只能这样,冬天无论多么冷都只能在学校前的那条小河里洗澡,最苦的是女教师与女学生,他们不得不把洗一次澡当作几乎是天大的事情来对待。我能够很好坚持下来,而没有觉得有多么苦,是因为我对将来的艰苦的工作环境作了充分的心理和身体准备。
3.阅读、写作与思考:教师成长的关键
我在大学时几乎每个周末都泡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广泛地涉猎各种书籍。这不仅是因为我所读的学校在一个偏僻的小城市,没有多少可以让我们分心的东西,而且我知道,我读书的机会不会很多,我毕业后到农村中学里任教是这必然的,因为我没有别的门路,也不会有可能进县城当教师,因为我没有任何可以利用的关系,更没有钱送礼。
我现在还保留着的走到哪,读到哪的阅读习惯就是在读师范的时候养成的。我当时并不限于读自己的专业书,也不像现在的学生要用大学四年中的至少三年的时间去攻英语“四、六级”考试,我当时有的是时间,也有的是自由选择的空间。我的阅读兴趣非常广泛,几乎在图书馆里能够找到的书我都会拿来随手翻翻,先读几页然后才决定是否系统地来读。有时读到有兴味的东西,也会拿笔记本来记下几句。对教育学的关注其实在我入大学时就已经开始了。当时我自己瞎看了不少有关教育学与心理学方面的教材与专著,虽然在没有教师的指导的情况下,走了许多的弯路,但也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来看问题。除了中文专业方面的书与当教师的书,我还读了不少历史与哲学方面的杂书。包括从《彭德怀自述》到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我都是从头读到尾的。八十年代的中后期,是我国思想启蒙思潮最为活跃的时期,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如饥似渴地了解了法国的萨特,德国的弗洛伊德、英国的波普尔与哈耶克之类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思想家。这些思想家的书给我打开了一个别有洞天的世界。我最早看到的波普尔的书是《猜想与反驳》,这是1987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但是当时并没有怎么看懂,不过,里面提到的新知识观却对我有非常大的影响。但是最得益的还是通读了《鲁迅全集》,虽然当时也并不是完全读得懂,特别是鲁迅的《野草》似懂非懂地读了一遍,但是鲁迅的小说与杂文对于我思想方式的形成影响是最为巨大的。在这里我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一切现成的结论,最主要的是我学会了怀疑。在我没有真正认识一个东西之前,我不会轻易去相信它。这是我从鲁迅的书里读出的一个感觉。这些人的书,凡能够找到的我都是从读到尾的。
我在中学任教时,不仅教学生语文,而且还教学生地理课。到农村了,就没有什么专业这一说,有学历的人在这样的中学里本来就少得可怜。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人,在农村里就是什么都能够教的人。
我当时有写日记的习惯,这个习惯是我初中时就开始的。一直保留到我整个大学毕业,并且当了六年的中学教师才宣告结束。这些日记堆在一起有大大小小的本子共六十多本。有时回过头去看看也觉得很有意思,中学时写的日记只是一些具体发生的事或者是一些想象性的东西。但是,在上了大学以后,我开始记一些有思想性与学术性的东西,这些写作习惯对我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在大学时还喜欢与同学一起争论,积极参加即兴演讲比赛,这可是最能够检验口才与思维敏捷性与知识面的一个方式了,我这样做其实也是为了有一个比较好的表达能力。当教师的怎能不会讲呢?会读,并且爱读,教师的知识面才会广,当时还流行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说法,不像现在,已经发展到了“教师要有长流水”的高度。长流水虽然比一桶水要多,但是做起来其实是一样的,就是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充电,自己对知识有兴趣才可能让学生对知识有兴趣。会写,这也是我对自己的一个要求,我有十几年写日记的习惯,我高考时的作文几乎得了满分,而且只用了不到四十分钟的时间就一挥而就,一气呵成,几乎没有涂改过一个字,这得力于我多年来的写日记练就的写作本领。我不一定能够写得多好,但是有一点就是,如果我想清楚了,写的过程会非常迅速,在农村中学任教时,我写作之快是有名的,如果学校要急就一个报告,往往就是我的差事。当时校长常用“立马可待”来形容我写东西快,这一点并不夸张。当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自己张口不成句,提笔不成文,怎么能够让学生热爱读、写、说呢?又怎么让学生过读、写、说的关呢?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有时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教师的示范作用胜过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而作为工具性质的语文,练习又是最为重要的,比如作文就是一个熟练的过程,而要熟练没有相应的练习量是不可想象的。我在中学时就要学生写周记甚至日记。为了练习学生的读写的能力并且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尝试着让学生在一个时间里读一篇范文,要学生熟记里面的结构、观点及用词,然后再把范文收起来,让学生凭记忆来复写这篇文章。这样做的方法,是我大学时在《富兰克林自传》里读到的。这是美国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自己用来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做法。我自己也多次尝试,觉得练习的效果非常好。在中学里当语文教师后我就是这样来训练学生的。我教过的那所农村中学的第一届毕业生,在毕业前参加省里的作文比赛拿了全县参赛学生中的第一名,全省的一等奖,参加地区的语文知识与能力竞赛,全区的第一名也在我班上,这在当时引起了全县的轰动。以至于当时全县唯一的省重点中学县一中的全体教师在校长率领下来到我们这个偏僻的农村中学听课取经。当我们的校长介绍说,这些参赛得奖的学生全部在我班上时,县一中的教师眼中都露出了敬慕的目光。那时我还只有不到三年的教龄,也就二十出头的一个毛头小伙子,这是我当中学教师六年最为得意的一幕。
4.在农村当教师的滋味
尽管我在读师范之前就准备要当一个教师,读了师范后我更是为将来当一个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甚至想象了将来可能遇到的一切困难。比如没有热水洗澡,比如可能会没有什么书可读,比如工资可能会低到只够吃饭之类。我师范毕业后一切都如自己预料到的那样,被分配到了离老家四十多公里,离县城二十多公里的一个农村中学里任教。我没有任何门路关系可以利用,所以到农村中学里任教几乎就是我必然的命运。这所名叫“德胜关中学”的学校据说有比较悠久的历史,是1958年“大跃进”时建造起来的,当时全民大办教育。德胜关这个地名,据说是因为当年朱德与彭德怀指挥红军在这个大山的关口打了一次大胜仗,所以取名为“德胜关”,这里真是个山青水秀的地方,抬头随便望去到处是郁郁葱葱的山峦重叠,山上是翠绿的毛竹和杉树林组成的绿色海洋,山下是一条河,河水常年清澈见底,即使是下大雨也会在当天变清,用“清水石上流”来形容是最为恰当不过了。也难怪,这座山脉其实就是著名的武夷山脉,翻过山岭就到了福建,这里离武夷山风景区不远,离福建最近的城市只有几十公里的盘山公路的路程。学校就这样依山傍水地座落在一个山坡上。学校里的平地是非常难得的,房子也是错落有致地散布在半山坡上。如果在大城市里住厌了,偶尔到这个地方来还真觉得这里点仙境的味道。
我去的时候还是一所连幼儿园、小学与初中、高中混合在一起的一所完全学校。但是所有的教职员工全部加起来也只有80多位。但这对一所农村学校来说已经是非常大的队伍了。这里虽然是农村,但是住房异常紧张,有好几个教师刚结婚,却没有房子住,连个新房也没有。我们这次一起分来的同校毕业的新教师有四个,但是我们连一间住房都没有。校长说是分了一间房子给我们四个人,实际上只有九个平方米的小平房,或者说已经是危房了。因为这些房子几乎都是1958年时建的,全部是土木结构,没有一个教师住的房子是砖瓦结构,而且因为年久失修,都会漏雨。但是就是这样的房子我们也没有能够住进去,一个大龄青年教师结婚因为没有房子与校长吵了起来,而且不经学校同意,他已经把学校分给我们四个新来的教师的九平米的房子占据做了新房。我们虽然有点意见,但是刚来也不便与人家吵,而且他也是三十多岁的大龄青年了,我们对此是深表同情的,学校对被占的房子毫无办法。我们一分到这所学校就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人员了。后来学校到附近的一个公办的招待所里要了一个八平米的小房间让我们四个人住。这基本上只能够放下几张床,每个人一张床都派不上。我们只能打通铺地睡在一起,我感觉我们不是被当作人而是当作猪来关着的。
学校里也没有办法,一个学期只有几千元的办公经费,是不可能有什么办法的。地方政府也说没有钱来盖房子。可是这么一个只有不到2万人的小镇上,政府却养着一个有日本蓝鸟轿车的车队。所有的单位里也只有我们学校的住房这样紧张。我对农村教育本来并没有充满多少幻想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07:27:18 | 只看该作者
,因为我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在农村的中小学上学,知道老家的农村学校是个什么样子。但是我连一个立足之地都没有,这一点我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我唯一的爱好就是喜欢读书,我设想我应该有一间虽然很小很破旧但却是我自己的独立空间的房子。这样我还可以有一个可以读点书的地方。可是我连这样一个很小的愿望都没有办法实现。更为重要的是我这样一来连一个备课的地方也没有了。不仅没有地方可以读书,就是到了农村中学里也不可能有什么可读的书,且不说学校里不会有什么像样的书,就是自己想买来读,也没有买的地方。而且县城也只有唯一的一家新华书店,只卖中小学生的作业本与习题。更何况我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只有62元。这已经是在1988年那个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年代,当时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句口头禅:“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知识分子的待遇在改革开放后又出现了脑体倒挂现象。这点工资除了吃饭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外,几乎不可能有什么结余。我曾经有几次因为买书,而向学校与校长私人借钱吃饭,其实当时也就是借十几元二十元的钱,可是当时这些钱就是拿不出来。学校里没有食堂,教师吃饭要自己解决,离学校几百米的地方有一个计划经济时留下来的公共食堂,这里的饭菜非常糟糕,而且很贵,我每个月的工资几乎要被吃光还不够。
我去报到以后的第一天就被告知要当初一年级的一个班的班主任,因为是新来的要有这个方面的锻炼,更何况我是语文教师,我要带的班共有五十多位学生。但是,我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这个班没有自己的教室,只能与另一个班合用一个教室,一个班在上午用,另一个班就要在下午用,用这样的办法轮流上课。我晚上睡不好,中午又没有地方休息。上午上课班级的学生是中午一点才放学的,而下午上课的班级则要到下午六点才放学。我第一次遇到的难题是找地方备课,因为办公室也没有一个,教师们是在各自的家里备课的。而我们却没有自己的宿舍,只有一张睡觉用的床,而且里面连个转身的地方都没有。我没有办法写教案,也意味着在这样的环境里当教师我没有办法学习苏霍姆林斯基那样从容写观察日记了,也不可能学上海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那样把每堂课备三次。本来我是准备把在师范里从名师那里学来的方法都用上的,那时我对当好一个教师充满了信心。但是,现在的条件只能让我拿着一本教材,站在教室外的走廊上备课,我把要讲的东西全都默记在心里。也许开了这个头,后来学校的办公室有了,我仍然不愿意把讲义写到备课本里去,学校例行检查教师教案,我总是说在我的脑海里了,最多在课本上写上几句关键的。教务处面对我的不合作还告到了校长那里,只是校长是一个开明人,在与我交谈过几次后,对于我是否写教案就睁着眼闭着眼了,他知道我不是不认真备课,而是备课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其实后来我用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写教学观察与反思日记,这一点学校的教师们都不知道。我喜欢对课文发表完全是自己个人的看法。并且告诉学生书上说的不一定对,教师说的更可能错。我在当教师之前就学了不少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理论,有许多观念我都想尝试一下。我喜欢鼓励学生提出不同于书上也不同于教师的观点,我也喜欢与学生一起去野营,自己带个炊具与食物,在冬天下雪的时候,课后与学生一起打打雪仗,就这样与学生完全打成了一片,学生自然很喜欢。但是问题很快就来了,学生不怕我了,上我的课自然没有问题,但是其他教师,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教师上我班上的课就适应不了,说我对学生太好了,太纵容了。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争执起来,教师批评他们时,他们就说,这是许老师说的,可以与老师争论问题,老教师对我开始有意见了,而我则仍然我行我素。我希望我的学生内心深处没有鲁迅先生所说的奴性。我的确是想从鲁迅所批评的国民劣根性入手把学生教育成一个会独立思考,没有奴性人格的人。大学时从鲁迅的著作里我学会了太多的责任担当。
但是一个学期后,学生按我的教学方法学下来考试成绩并不如意。我的教学开始显示了不同于传统考试制度的地方,由于我平时讲课喜欢独自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学生也深受影响,结果答题时把听课的一些不同看法都写进了答案。比如在教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一课时,我发挥说这个词里透露着一种帝王思想,后来考试考到词的结尾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问什么意思时,学生们都答:“看今天的皇帝”,结果统考成绩可想而知,我教的学生没有能够考过老教师用陈旧的方法教出来的学生。教务处又开始要我写教案了,原来在校长的关照下的一些做法也开始失去了依据。一些家长也因为学生的成绩下降而找到了我,一些家长甚至要求转换班级甚至转学,校长开始有些动摇了。一个学期下来,我的新教育思想没有能够在学校里合法生存下来,就这样夭折了。我开始被教务处要求去听老教师的课,学校里也指派了指导我教学的老教师,一年后,我也开始按老教师的指点的方法上课,也开始给学生布置大量的练习题,像其他教师那样搞题海战术,我教的班级,语文成绩果然上来了,在全县统考中排名到了第三名。这样的成绩当时是学校里出现过的最好成绩。语文课就应该是工具课,而工具是不能没有必要的甚至是大量训练的,这一点老教师还真没有错。现在想来我当初的许多设想与做法与今天的新课程改革提倡的理念多少是有些不谋而合的。其实今天政府用这么大的财力、物力、人力都难以改变的事情,而我当初一个毛头小伙子就想挑战多少年来的传统权威,今天想来是何等的不自量力啊。在中国,尤其在中国的农村,学生的愿望并不完全是按照我们的理论要求来学习的。他们到学校来受教育的目的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与我这个农村出生的孩子一样早日摆脱农村的困境。如果僵化死板的知识与考试可以换来上大学的机会,如果有了上大学的机会就可以有一份城里的工作,从而摆脱农村户口的困扰。那么奴性、负担过重、无趣的知识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如果能够把考试也像我们的新理论一样,可以让学生有多个答案,可以考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甚至创造性一那该多好啊。这是我的学生在考试失败后产生过的一个念头。现在想来当时还是天真了一些,现在才知道,这样的考试,只要是用了一张纸来统考,在中国的改革与社会的发展还没有到达到这个社会诚信程度的情况下,就永远不要指望这会有实现的可能。
刚开始当班主任的时候,我有一个非常好的设想,就是不要让一个孩子掉队落伍。我当时还没有听过一些教育专家所说过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样的话,我只是想都是农村的穷孩子,非常不容易,要认真去教好他们。仿佛他们的命运就完全控制在我手中似的。由于自己的身世同感吧,我是这样想的,也这样做。有一天,有一个女学生母亲找到我,说她的女儿偷了家里许多钱,要我配合家长把这个孩子偷东西的坏毛病改掉。我开始在班上观察这个女学生,这个学生的成绩一般,她妈对他的希望不是很大,只希望她不要将来成为一个品行不良的人。我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燕子的妈妈来找我,要我改变她女儿偷窃坏的习惯,我觉得这个不是什么很难的事。小孩子有时出于好奇心,拿一点别人的东西,是可以理解的,更何况是自己家里的。我小时候也偷过爸爸的香烟抽,那时才8岁,但我今天也没有学会抽烟,其实人的变化是非常大的。我一定要把燕子教成一个不仅不会偷东西,而且学习也好的孩子。课后我把她叫到办公室,在没有其他教师在场的情况下把她妈妈找我的事与她说了,她开始就是不承认,后来我说我小时候也经常偷家里的东西,甚至把我小时候偷爸爸的香烟的事也与她说了,她听着笑了,说自己确实是拿了她爸刚发的工资。我得知她家有重男轻女的现象,家里其实并不是特别困难,爸妈都是一个工厂里的工人,她还有一个弟弟。于是,我又找到她妈妈了解情况,原来她从来不给孩子零花钱,我就告诉她,男女其实是一样的,孩子应该有一些零花钱,但是必须过问孩子的钱用在何处。后来这个孩子再也没有拿过别人的东西。这是我当班主任第一次成功教育的案例。
但是学生并不是都这样容易就教育好的,我也有一些就是没有教好的学生,但是如果说是我这个教师没有尽责,怕是不公平的。班上有一个学生,据说在小学时候就非常难教,到处惹事生非,欺负同学,教过他的教师没有一个不为他头疼的。他却偏偏在我这个班上,他在学习上是没有说的,那是没有什么希望的差,教师们对他的关注基本上不是在学习上的,而是在他惹事生非上的。有一个在小学教过他的班主任教师甚至对我说,如果他在你班上没有犯罪就是成功的教育。我开始就是不相信,孩子这么小,怎么就可以这样断言呢?但是接触过几次后,我感觉说这个话的教师不是不负责任的乱说的。这个小孩不同一般的地方在于他成熟得比一般孩子要早得多,长得非常结实,样子有些像美国的拳王泰森,而他的拳头厉害得也确实像泰森,他在我班上才读初一,却已经经常有比他高几个年级的学生围绕在他周围活动。在自己班上惹事不多,但是却经常结伴去打高中的学生,甚至在社会上打群架。派出所经常来学校调查他。我因此决定去他家里家访。他爸妈都是非常老实善良的人,在一个工厂里当普通工人,有三个儿子,在我班上的这个是最小的。其他两个儿子都考上了重点大学,在这个小镇里是有了名的,但是唯独这个小儿子特别难管。不要说读书寻求出路,现在就指望这个孩子不要出事,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就可以了。我从他父母的眼泪里读出了一个可怜的父母心。因此我更坚定了要把这个孩子教育过来的决心与信念。
但是我用什么办法呢?我开始找他谈心,刚开始,他也显得很认真的样子,我给他谈他两个哥哥成功考取重点大学的榜样,没想到他脸上却露出了不屑一顾的面色,他说自己没有读书的天赋,你不要给我谈这个了,至于其他的我会改的。但是没有过几个星期,学校里一个高中的班主任又告到我这里说,你们班上的某某打了我们班上的一个男同学。还是初一的学生却敢到高中打男同学。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过的事,也是全校里唯一出现过的事。我非常气愤,找到这个学生,要他向被打的高中学生道歉,但他拒绝了,他说是那个学生打了我的一个兄弟,我才去打他的。如果以后出现这样的事情我还会打的。政教处对于这个学生早就放弃了,因为说不定惹恼了他连教师、校长他都敢打的,政教主任这样对我说。意思是劝我也不要太管他的事,但是我还是不死心,我开始用一些怀柔策略,软硬兼施的办法让他走上正轨。如让他当班长,使他在管理别人的时候,学会管理好自己。但是没有想到他当班长后,班里的情况更糟糕,学生怕他比怕教师、校长还厉害。他身为班长,带头逃课。其他同学则说班长带的头,如果不听班长的,事后会有拳头报复。我于是又找他谈心,没有想到这回他主动提出不当班长了,他对我说就我这样的人还能够当班长?他还对我说:“老师,你就不要对我白费心血了,你所要说的那些道理我都知道,我就是这样的人”,“老师,你又要做我的思想工作啊?我没有空啊。”说得我没有什么好说的了。以后我又采用了一些用全班同学来孤立他、远离他的办法,让他感到失去集体的孤独,但是,这样一来,他反而在校外有了更多的社会闲散人员的朋友。我没有办法,一次在学校集体组织看电影时,我当作全班同学的面,把电影票发给所有的同学,唯独留下最后一张不给这个学生。我说如果他不改掉打架的坏习惯,我以后也不会给他电影票或者其他活动的资格。这一招果然有些效果,下课后他第一次主动找到了我,说以前都是他不对,以后一定改。于是,我把电影票给了他。事后,他对同学说,许老师非常好欺骗,我只是略施小计,他说得那么坚定的电影票就轻易给了我。我愤怒了,但是我也没有办法,常年的反反复复,我疲倦了。我甚至建议学校开除这个经常打架滋事的学生。但是校长说,开除学生是不允许的,因为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是我遇到过最难教的学生,如果按一些教育专家说法,这肯定是我方法不对或者没有按照教育规律来教育学生的结果。可是,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会让一些教育专家来教教这样的学生。可惜的是就是国内最有名的教育专家也只是对其他中小学教师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而自己却从来没有去实践过一次。
一直到初中毕业,我教过的这个学生都没有什么真正的变化。我的身心疲惫到了极点,我从此怀疑一些教育理论是否真正的管用。我当好教师的信心也大打折扣。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无论怎样捣蛋,他还是顺利地毕业了,没有在我手上走进监狱。但是,毕业一年后,就因为与流氓火拼而杀掉了我们镇上最为霸道的黑社会流氓头子。那次我记得我刚到地区参加研究生考试回来,就看见在镇里的广场上停着一具尸体,人们说是一个只有17岁的少年杀死的。先是这个流氓头子叫了一批人打他,并且把他的两个脚筋挑断了。三个月后,他还没有等伤口完全好就在社会上纠集了二十多个人,把这个流氓头子的住房包围了,然后是用火枪把这个流氓头子打死的。我回来的时候,听说了就是这个学生干的,打死人后就逃走了。三年后,他被抓住执行了死刑。直到现在,我眼前还经常浮现起这个学生的样子,我曾经一再地质问自己:“作为一个教师,我有没有尽到对这个学生的教育责任?如果我当时耐心大些,如果我爱心再多一些,如果我在最后的初三不放弃对这个学生的管教......,可能他不会走上这样的一条绝路。可是,当时我自己的生命也没有保障,就是校长,这样博学善良的人,不是也被打了吗?而且眼睛都差点打瞎了。我们这样的农村教师,这个社会就给了这么样的待遇,在这样恶劣的教育环境里,我还能够做什么呢?
但是有一件事,我至今还感觉有点内疚,那天大约是我们学校第三个月没有发出工资了。前几个月倒是发过工资,但是每月只有90元的工资却被作为修建水电站的捐资捐走了70元。这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是常常遇到的事。教师其实也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说是到时有还的,但其实只是打了一张白欠条,上面并没有说准备什么时候还清,其实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教师拿到过当年这个欠款。连续好几个月就这样扣下去,我们这些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小青年们实在有些吃不消。因而上课的心情也非常不好。一次上晚自习时,我正去教室值班,却觉得教室里有许多嘈杂的声音,很显然班上有许多学生在说闲话打闹。我带着火气闯进了教室,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了,但是我发现一个坐在前排的女生还在自顾自地偷偷地说笑着,我一看火气不打一处来,在她用的课桌上狠狠地拍了一下,响声振动了教室。这下教室里彻底安静下来了。这时这个女学生反过来责问我道:“不只是我,你为什么单独对我这么凶啊?”我一听居然说了话还敢与我对抗?气更是不打一处来。我对全班同学说:“我就是听到了你讲话,你还争什么?”说完就对她的桌子猛地踢了两脚,声音很大,桌子这下歪到一边去了。这个女学生哭了,说我对她有偏见。这下子,全班都没有办法晚自习了。于是我对这个女学生说:“你先去外面五分钟,等哭完了再进来”。这个女学生听了,就赌气地对我说:“我偏不,这个教室又不是你家里的”。我一听,就动手去拉这个女学生到外面站,我们这样来回了几次。这是我当教师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对学生动手。但是,我内心里有一个标准,就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动手打学生,这是我自己有过惨痛的教训的。后来政教主任来了,这个站在外面的女学生才没有再回到教室。我把事情的经过对政教主任说了,说让学生站在外面主要不是为了惩罚学生,而是让他冷静一下。五分钟后,我让学生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但这个学生坐在座位上仍然哭个不停,说我不是男子汉,与一个女孩子这样计较。我回到了自己宿舍里马上记下了一段,我把这件事发生的原因作了分析,觉得这一段时间里的心情不好,工资总是被拖欠克扣,学生又不那么遵守纪律,内心里糟糕透了。后来我还是有点后悔自己作为一个教师怎能这样粗鲁地对一个女学生呢?第二天一上课,我就把这个事向全班学生解释,并向这个女学生道歉。这个女学生才开始恢复往日的笑声。后来,这个学生初中毕业后,没有能够考上高中,去了厦门打工。有一次我在山东读研究生放假回家,遇到了往日教过的几个学生,说到过去,我问起这个女学生的情况,有一个学生说:“她一毕业就去厦门打工了,临走时还说到你呢?”我问,说我什么呢?学生说:“她说她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你那天那样粗鲁地对待了她。”我内心里一震,这么多年的事了,学生仍然没有忘记,也仍然没有原谅我。可见教师如果犯错的话,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终身的。我已经犯过这个错误了,再也不可能挽回了。当然,我是从一个教师的良知来说的,如果没有这个良知,我觉得我这样做,在我们农村学校里却是非常平常的事。我本来这次回家就是想去见见她,再次向她道歉的。学生有错,教师是永远无权那样对待学生的。后来《中国青年报》有一个栏目向全国征求处理师生关系的案例,我就把这件事写成一个案例去投稿,编辑看了后来信赞赏不已,并说我是一个师德高尚的人。但是对于我来说,却是我教师生涯中最不应该出现的事。但是事情已经发生了,就再也不可能挽回对学生心理的创伤了。这就是为什么说只有教育是犯不起错误的事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参见陈兰村等编:《中国古代名人自传选》,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另参见
http://www.haotushu.com/book/389922/#readreview.
[②] [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页。
[③] 参见[法]罗兰•巴特著,屠友祥译:《文之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
[④] [法]卡尔韦著,车槿山译:《结构与符号——罗兰•巴尔特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⑤] [波兰]米沃什著,西川、北塔译:《米沃什词典》,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55页。
[⑥] 参见刘良华:《我“爹爹”(上)》,
http://blog.cersp.com/18893/242469.aspx.
[⑦] 参见刘良华:《我“爹爹”(下)》,
http://blog.cersp.com/18893/244091.aspx.
[⑧] 参见刘良华:《我“喇妈”》,
http://blog.cersp.com/18893/341838.aspx.
[⑨] 参见刘良华:《做人要厚道》,
http://blog.cersp.com/18893/56826.aspx.
[⑩] 参见刘良华:《不是教训,是关心并帮助》,
http://blog.cersp.com/18893/56814.aspx.
[11] 刘良华:《母亲的性格》,
http://blog.cersp.com/18893/305662.aspx.
[12] 参见刘良华:《小时侯做家务的故事》,
http://blog.cersp.com/18893/139674.aspx.
[13] 参见刘良华:《小时侯做家务的故事》,
http://blog.cersp.com/18893/139674.aspx.
[14] 参见刘良华:《长大不容易》,
http://blog.cersp.com/18893/448979.aspx;刘良华:《你小时侯偷过东西吗》,http://blog.cersp.com/18893/448979.aspx;另参见刘良华:《在热情洋溢的当下忽然郁郁寡欢》,http://blog.cersp.com/18893/167685.aspx.
[15] 参见刘良华:《高师妹》,
http://blog.cersp.com/18893/267329.aspx.
[16] 参见刘良华:《宽容还是不宽容》,
http://blog.cersp.com/18893/56825.aspx.
[17] 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90页。
[18] 参见刘良华:《美好的O型气质》,
http://blog.cersp.com/18893/267331.aspx. 相关资料参见http://www.huash.com/gb/feeling/xzys/xuexing/o-04.htm.
[19] 参见刘良华:《儿子与干爸》,
http://blog.cersp.com/18893/203163.aspx.
[20] 参见刘良华:《每个孩子都是孙悟空》,
h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07:27:55 | 只看该作者
ttp://blog.cersp.com/18893/369519.aspx.
[21] 刘良华:《我对孩子的态度》,
http://blog.cersp.com/18893/351748.aspx.
[22] [英]罗素著,杨汉麟译:《教育与美好生活》,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页。
[23] 参见刘良华:《赏识还是训斥》,
http://blog.cersp.com/18893/56827.aspx;参见刘良华:《“赏识”还是“训斥”》,《福建教育》(B),2005年第3期。
[24] 崔永元著:《不过如此》,华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25] 参见[美]亨特著,李斯译:《心理学的故事》(下),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第409页。
[26] 刘良华:《狮子的性格》,
http://blog.cersp.com/18893/74842.aspx;另参见刘良华:《狮子的性格》,《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5年第9期。
[27] 刘良华:《影响我的重要他人》,
http://blog.cersp.com/18893/56822.aspx;另参见刘良华:《影响我的重要他人》,《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5年第2期。
[28] 刘良华:《影响我的重要他人》,《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5年第2期。另参见刘良华:《影响我的重要他人》,
http://blog.cersp.com/18893/56822.aspx.
[29] 参见刘良华:《“特级教师”的绝招》,
http://blog.cersp.com/18893/362056.aspx.
[30] 参见刘良华:《我的成长仪式》,
http://blog.cersp.com/18893/276207.aspx.
[31] 参见刘良华:《关于朋友的几个词语》,
http://blog.cersp.com/18893/313871.aspx.
[32] 参见刘良华:《数学的猜想》,
http://blog.cersp.com/18893/375889.aspx.
[33] 我在《校本教学研究》这本书中讨论过相关的问题,参见刘良华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7-19页。
[34] 为便于读者选择一个关键的概念切入波利亚的“怎样解题”体系,这里只将“类比”作为波利亚体系中的关键词特别提出来。实际上这个体系中还有另一个核心概念,即“归纳”。在波利亚看来,“许多数学上的结论都是先由归纳得出,然后才得以证明的。严格表述的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形成过程中的数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不过,波利亚认为“归纳”也是一种“类比”的过程:“试验性的普遍化从努力理解观察到的事实开始,它以类比为基础,并用更进一步的特例加以检验。”参见[美]波利亚著,涂泓、冯承天译:《怎样解题——数学教学法的新面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8页。
[35] [美]波利亚著,涂泓、冯承天译:《怎样解题——数学教学法的新面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x-xi。
[36] [美]波利亚著,欧阳绛译:《数学的发现——对解题的理解、研究和讲授》(第一卷),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66页。
[37] [波]克里戈斯卡著,任樟辉译:《大众数学中的主要数学活动》,载张奠宙主编:《数学教育研究引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30页。
[38] 施铁如:《解代数应用题的认知模式》,《心理学报》,1985年第3期。
[39] 参见刘良华:《浑水摸鱼与浑身是胆》,
http://blog.cersp.com/18893/364873.aspx.
[40] 参见刘良华:《做人要厚道》,
http://blog.cersp.com/18893/56826.aspx.
[41] 参见刘良华:《我是怎样对教育学发生兴趣的》,
http://blog.cersp.com/18893/289545.aspx.
[42] 参见刘良华:《我是怎样对教育学发生兴趣的》,
http://blog.cersp.com/18893/289545.aspx.
[43] 参见[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苏]苏霍姆林斯基著,唐其慈等译:《我把心给了孩子们》,载蔡汀等主编:《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2-88页。
[44] 参见刘良华:《不写文章不看书》,
http://blog.cersp.com/18893/383663.aspx.
[45] “鼫鼠”之喻出自荀子的《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参见孟宪承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81-82页。
[46] 刘良华:《“力行”教育学》,
http://blog.cersp.com/18893/398686.aspx.
[47] 刘良华:《论力行之于教学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增刊,第109-110页。
[48] 刘良华:《从“述评”出发》,
http://blog.cersp.com/18893/408735.aspx;刘良华:《从怀疑到批判》,http://blog.cersp.com/18893/472138.aspx.
[49] 参见[美]布卢姆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28-267页。
[50] 参见李定开、谭佛佑主编:《中国教育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这本书是西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指定参考书。
[51] 参见刘良华著:《校本教学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2] 美国小说家兰德在她的小说《源泉》中将那些没有独立思考的人称为“二手货”:“他们没有自我,他们生活在他人之中。他们的生活整个就是‘二手’的。”参见[美]兰德著,冯涛译:《致新知识分子》,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
[53] 参见[丹麦]克尔凯郭尔著,翁绍军等译:《论怀疑者/哲学片段》,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46-47页。引用时对译文略有改动。
[54] 赵汀阳著:《论可能生活》,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58页。
[55] [美]斯通普夫等著,丁三东等译:《西方哲学史》,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64页。
[56] 参见赵汀阳对“后现代”的解释,《现代生活关键词》,中央电视台(CCTV10)“百家讲坛”节目。
[57] 克尔凯郭尔提出三个命题:哲学始于怀疑;哲学思考之前我们先得有所怀疑;近代哲学始于怀疑。参见[丹麦]克尔凯郭尔著,翁绍军等译:《论怀疑者/哲学片段》,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26-37页。引用时对译文略有改动。
[58] [美]斯通普夫等著,丁三东等译:《西方哲学史》,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65页。
[59] 参见[英]罗素著,王雨等编译:《走向幸福》,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171页。
[60] 刘良华:《回到“教育经典”》,
http://blog.cersp.com/18893/402333.aspx.
[61] 刘良华:《身体教育学的沦陷》,
http://blog.cersp.com/18893/223427.aspx.
[6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27页。
[63] [英]斯宾塞著:《斯宾塞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版,第91页。
[64] [美]斯特龙伯格著,刘北成、赵国新译:《西方现代思想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版,第153页。
[65]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商务印书馆,1996版,第5-6页。
[66] [美]斯特龙伯格著,刘北成、赵国新译:《西方现代思想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版,第383页。
[67] [美]斯特龙伯格著,刘北成、赵国新译:《西方现代思想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版,第382页。
[68] [美]斯特龙伯格著,刘北成、赵国新译:《西方现代思想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版,第385页。
[69] [德]尼采著,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三联书店,1986版,第65页。
[70] 张汝伦著:《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版,第75页。
[71] 张祥龙著:《朝向事情本身——现象学导论七讲》,团结出版社,2003版,第281-182页。
[72] 刘良华:《从“现象学”到“叙事研究”》,
http://blog.cersp.com/18893/104047.aspx.
[73] 刘良华著:《行动研究的史与思》,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打印稿。
[74] [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等译:《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5页。
[75] [德]胡塞尔著,倪梁康译:《现象学的观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56页。
[76] [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尼采》,北京:商务引书馆,2002年版,第1页。
[77] [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等译:《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41页。
[78] [捷克]米兰•昆德拉著,懂强译:《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41页。
[79] 参见刘良华:《能够动的事物叫动物》,
http://blog.cersp.com/18893/71209.aspx.
[80] 参见刘良华:《能够动的事物叫动物》,
http://blog.cersp.com/18893/71209.aspx.
[81] 刘良华:《权力欲望的暂时终结与转换》,
http://blog.cersp.com/18893/413123.aspx.
[82] 参见刘良华:《我为什么想当老师》,
http://blog.cersp.com/18893/163784.aspx.
[83] 参见刘良华:《等待奖励》,
http://blog.cersp.com/18893/155870.aspx;另参见刘良华:《不爱我,就别咬我》,http://blog.cersp.com/18893/235139.aspx
[84] 刘良华:《了望教育》,http://blog.cersp.com/18893/418475.aspx.
[85] 参见刘良华:《骆驼的样子》,
http://blog.cersp.com/18893/71217.aspx.
[86] 参见刘良华:《评价的秘密》,
http://blog.cersp.com/18893/56824.aspx.
[87] 参见刘良华:《大人不计小人过》,
http://blog.cersp.com/18893/123864.aspx.
[88] 参见刘良华:《老师说我很好》,
http://blog.cersp.com/18893/56873.aspx.
[89] 参见刘良华:《老师凭什么不能打学生》,
http://blog.cersp.com/18893/163848.aspx.
[90] 参见刘良华:《我对学生的几点要求》,
http://blog.cersp.com/18893/283492.aspx.
[91] 参见刘良华:《学生的精神》,
http://blog.cersp.com/18893/115425.aspx.
[92] 孔庆东:《47楼207》,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274-277页。
[93] 孔庆东:《47楼207》,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277-278页。
[94] 孔庆东:《47楼207》,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284-288页。
[95] 张文质著:《唇舌的授权》,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版,第112-113页。以下只注明页码。
[96] 参见许锡良:《我的教育故事》,
http://blog.cersp.com/57248/400336.aspx
[97] 参见许锡良:《我的教育故事》,http://blog.cersp.com/57248/400336.aspx
[98] 参见许锡良:《我选择了没有悬念的人生》,http://blog.cersp.com/18893/428760.asp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2-2 22:20 , Processed in 0.08486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