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人是么样教伢滴???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3-27 20:15:21 | 只看该作者
世界一流的美国家庭教育
——哈佛素质教育理念的成功实践
曾     锋

1、为什么要探讨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样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石性作用。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也是终身教师。父母的教学理念、方法、内容不仅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而且还影响,甚至冲击学校教育。
我是家庭教育的热心探索者,曾于1998年主持编写了家庭教育理论著作——《全才家教指南》,该书由江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从素质教育角度研究家庭教育,在全国属首创,在省、市是绝无仅有的,是上栗县第一本教育理论著作,被确认为上栗县家庭教育正式教材,填补了我县家庭教育的一项空白。
2、为什么要探讨美国一哈佛家庭教育?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一流的国家,拥有一流的科技,源于一流的教育。
哈佛大学是美国,也是世界超一流大学。据统计,美国的历届总统大多出自哈佛;每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多是美国科学家,而这些获奖的美国科学家中,有90%是哈佛培养出来的精英。
哈佛大学之所以成为美国乃至世界英才的策源地,得益于她悠久的素质教育传统,得益于她领先的素质教育理念,得益于她不懈的素质教育实践。
哈佛大学的成功与哈佛大学教育家的远大的眼光密不可分,他们没有将素质教育的理念、策略封闭在校园,而是推向社会,推进家庭,使每位家长都深谙科学教子的方法,清楚家庭教育的内容。
应该看到并承认,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的重视程度是举世无双的。就这一点说,美国父母不如中国父母。但中国父母的家教内容与方法远不及美国父母先进。
中国有句古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让我们一起虚心地学习美国家庭教育的方法和内容吧!
一、美国父母科学的教子方法
(一)最重要的方法是赏识与激励孩子
“没有激励就没有教育。”这是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有哲理的论断。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间的。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肯定和赞赏,更何况孩子呢?多给孩子赏识和激励,孩子的进步将会令你大吃一惊。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为优秀的孩子;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孩子不求进取。孩子需要赏识就象植物需要阳光雨露。
1、人都渴望赏识,何况孩子?
(1)成年人需要赏识。
(2)精神病患者需要赏识。
美国精神病专家发现,至少有50%的病人,精神崩溃的原因是由于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赏识,平时沉默寡言的人,一旦精神崩溃,就喜欢站在街头,当众演讲、唱歌、跳舞,过足赏识瘾。
(3)孩子更需要赏识。
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年龄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励。因为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多是依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得来的。
2、孩子需要赏识就象植物需要阳光。
例如:孩子哭哭啼啼,吵吵闹闹时,父母将孩子抱在怀中,对孩子讲他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孩子,父母多么喜欢他,孩子大都会停止哭闹,转为正常。
3、用赏识激活孩子的天赋与潜能。
哈佛一位教育家指出:“其实所有的孩子生来都是天才,但我们却在他们生命的最初的6年磨灭了他们的天资。”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孩子都有无穷的潜能,关键是能否发现发挥这种潜能。
大多数孩子成绩不好不是高年级才落后,而是刚入学便被压抑、否定。一个孩子能否成长为优秀人才,关键是看家长、教师能否通过赏识激活其天赋与潜能。
例:德国的心理学家阿德勒念书时,自己认为完全缺乏数字才能,对数学毫无兴趣,因此考试经常不及格。后来偶尔发生的一件事让他的潜能迸发出来了。那是他出乎意料地解出了一道老师都没有解出的数学难题,使他找到了“数学天才”的感觉,结果他成了学校里的数学尖子。
孩子的潜能需要父母赏识的星星之火点燃。怎样点燃呢?
(1)坚信自己的孩子是天才。
(2)仔细观察孩子的闪光的一面。
(3)创造孩子发挥才能的机会。
(4)耐心等待发挥潜能。
(5)给孩子赞美和掌声。
4、成功的家长是表扬孩子的艺术家。
表扬适用于所有的孩子,可以说是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成功的家长都深谙此道,都是表扬孩子的艺术家。
表扬孩子应做到:
(1)表扬应是客观的,真心实意的。
(2)表扬应及时。
(3)表扬孩子的每一个微小进步。
(4)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应用不同的方式表扬。
幼儿倾向于公开表扬,物质表扬,青少年倾向于含蓄表扬,精神表扬。
(5)表扬孩子不应以偏概全。
5、通过激励培养孩子主动进取的方法。
身为家长,你是子女生命中最强大的力量,给子女鼓励,无条件地接纳他们,激励他们,从而使孩子的主动进取。
琳达·梅林要独立抚养3名子女,经济上左支右出,可是幼小马克渴望参加球队。虽然孩子患有严重的哮喘,梅森依然鼓励他坚持下去,自己即节衣缩食为他购置球衣。她说:“如果孩子对某件事真的有兴趣,我会想办法,让他得偿所愿。”马克读高中时,哮喘病大致好了,且成为了球队的主力。
有位叫唐·雷利的家长说:“孩子并不是样样都能的,但我只要见到一些会使孩子双眼发亮的事情,我便会鼓励他去干。”
6、精神上的鼓励更能强化孩子的正面行为。
人和动物的明显区别在于:人具有更高级的情感需要和精神需要,动物则单纯是满足生存需要。例如,一些孩子更愿意得到一句真诚的赞美,而不是十元钞票,特别是大人当着别的孩子的面表扬和赞许。
7、多一些赞美,少一些指责。
许多美国的父母认为,多一些赞美,少一些指责,对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父亲深谙个中巧妙。据说她在陪弗洛伊德洗澡的时候,总是对他说:“你长大后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人。”从小就这样不停地暗示她。
一个美国教育专家曾做过一个试验,将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的班级的学生,当作学习优秀班级的学生对待,而将一个优秀班级的学生,当作问题班级的学生来教。一段时间下来,发现原来成绩相差很远的两班学生,在试验结束后的总结测验中平均成绩相差无几。
如果父母动不动就对孩子横加指责,甚至骂孩子“笨蛋”,是教育不好孩子的。
8、赏识孩子要把握一个“度”。
赏识孩子,如果没有标准,没有明确的教育指向,一味地赏识,就会演变成一种精神“毒品”,而现实世界是不可能永远提供给孩子赏识这种毒品的。一味赏识孩子,可能使孩子产生“赏识依赖症”,会造成他们奔跑不是为了前面的目标,而是为了身后拉拉队的喝彩。
9、鼓励孩子,而不要事事夸奖他们。
[美国]海伦·R·考尔顿:有一点家长应明白,孩子是十分看重我们对他们的行为的反应的,因此要格外谨慎地说出我们对他们的评价。
作为家长,对孩子要注意赞赏,但不能事事赞赏。
10、有效地奖励与惩罚孩子的原则。
奖励和惩罚是激励孩子进步的这块金币的两个面。奖励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是防止在无意中强化其不良行为,惩罚是为了减少或消除某些危险行为,但应适可而止。
(1)奖励良好行为。
社会奖励包括微笑、拥抱、拍肩、亲吻、口头表扬、目光接触以及注意等。
物质奖励包括小点心、小玩具、零花钱等。
活动奖励包括去游玩等。
(2)不要“无意中”奖励不良行为。
孩子任性是因父母或他人无意中奖励了这种不良行为。例如孩子哭泣、发脾气时,父母最终让步,并答应孩子不合理要求,这便是奖励了不良行为。
(3)温和地惩罚不良行为。
例如,一位母亲给4岁的小女孩买了一辆小三轮车,并规定女儿不准骑到马路上去,一次小女孩将小三轮车骑到马路上去了,这位母亲对小女孩说:“你这周不准再骑三轮车,因为你违背了诺言。”
11、奖励要大胆,惩罚要小心。
美国家长教育孩子运用的原则是:“大胆奖励,小心惩罚,公开奖励,私下惩罚。”
12、以灵活多样的方法奖励孩子。
奖励孩子的方法很多,而每个孩子的自身特点又千差万别,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因人而奖,因材而励,灵活地运用各种奖赏和激励孩子的方法,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进步和成长。
(1)预先奖励
如在孩子未开始行动前便说:“你是个认真、用心的男孩子,做这件事一定会使我们满意!”
(2)事后奖励
A、微笑、手势、点头或亲切的话语。
B、赠送玩具、书籍等礼物。
C、当着他人的面褒奖其良好行为。
(二)民主与平等地对待孩子
美国父母们对民主与平等有足够的认识,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大多能自动地用民主、平等的方法,充分尊重孩子,做孩子大朋友,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自由健康地发展。
1、从孩子一生下来,就要尊重他们的权利。
相互平等及尊重的关系不只存在于成人之间,也存在于成人与儿童之间。从幼儿一出生开始,做父母的就应该意识到孩子是一个有自己权利的个体,我们应该尊重他而不仅仅是拥有他。
我们常常看到父母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幼儿,逼迫他们向陌生人做各种动作或者微笑,做父母的满脸笑容,但孩子却哭哭啼啼,这便是父母不尊重孩子的表现。
2、尊重孩子,从放弃成人主义开始。
成人毕竟是成人,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如打扫卫生,小孩与大人的结果肯定是不同的。
3、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
有一首小诗这关写道:
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
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
讥讽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
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
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
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
赞扬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赏;
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直;
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
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
友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关爱。
这首有哲理的小诗,揭示了孩子成长与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
那么,如何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呢?我们应听听孩子的心声。
有位学者对美国家庭小孩作了调查,总结了美国儿童对自己父母、家庭的最重要的要求:
(1)对每个孩子要一视同仁,公平、公正;
(2)不能对孩子失信或撒谎,说话要算数;
(3)父母之间要谦让,不要相互责怪;
(4)父母对孩子要关心,关系要亲密;
(5)孩子的小朋友做客时,要真心欢迎;
(6)对孩子不要忽冷忽热,不要发脾气;
(7)家里要尊老爱幼,全家的大事决定前要征求大伙儿意见,要有家庭民主;
(8)家里要搞文体活动,星期天最少玩半天;
(9)父母有缺点,孩子也可以批评。
实际上,把上述要求作一个归纳,就是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和谐、民主和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一定要记住:“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4、做孩子最可信赖的知心朋友。
在美国,家长在孩子面前大都没有架子,家长与孩子朋友式的相处,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孩子民主意识强,强调公平、自由、科学,注意讲事实,摆道理,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积极选择的能力;他们处理问题比较全面,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他们为人心胸开阔,能与人友好相处,而这些方面正是当今社会所应具有的。
父母要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把孩子视为家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
(2)认真倾听孩子的意见;
(3)争取理解孩子。
(4)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来解决。
(5)做孩子的朋友,并不意味着放弃原则,并不是要迁就孩子的错误。
5、用平等交流来了解孩子。
想创造民主、和谐、友好的家庭环境,就必须平等地做孩子的朋友;要做好孩子的朋友,就应该了解、理解孩子,平等交流是了解、理解孩子的手段。
有调查显示,20.1%的独生子女与母亲天天交谈,而非常愿意与母亲交谈的比例为48.5%;有15.1%的独生子女天天与父亲交谈,但非常愿意与父亲交谈的比例为43.8%。从以上调查统计可以看出,父母与独生子女交流不够充分。为此,作为父母应注意:
(1)挤出时间与孩子交流。
(2)倾听孩子的心声。
有一项研究表明,许多父母在一周之中,听孩子说些什么的时间不到30分钟。现在不是缺少对孩子的教育,而是缺少双向交流。
(3)掌握与孩子说话的技巧。
A、少指责。
B、求简短。
C、要坦诚。
D、正态度。
E、讲方式
作为父母,你们是否做到了与孩子平等交流呢?不妨自己思索几个问题:
A、你在听孩子说话时,能专心一致,全神贯注吗?
B、在孩子说话时你是否有一股急于打断孩子说话的念头?或者是急于寻找别的话题与孩子交流呢?
C、是否倾向于用说教、训斥之类的方式贯彻谈话的始终?
如果以上问题的回答不是令人满意的,那么你与孩子的交流肯定是不成功的。
6、蹲下来,同孩子面对面讲话。
家长蹲下来同孩子在同一高度上谈话,同孩子脸对着脸,眼对着眼谈话,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体现了家长与孩子的平等相待,这样孩子会自然地与你合作。
一个周末,汤姆逊夫妇请了一对青年夫妇和他们的孩子到家里吃晚饭,当这个两岁多的孩子吃饭了,下地去玩时,孩子的母亲也立即离开餐桌,蹲下来面对着孩子说:“你是不是坐在离餐桌远一点的地毯上去玩?”孩子高兴地坐到那边独自去玩了。
有一对夫妇带着自己的小孩到公园里玩耍,小孩异常兴奋,手舞足蹈,跑跑跳跳,不一会,绊了一跤。只见眼泪在他的眼睛里滚动着,马上就要流出来。小孩的妈妈蹲下来,亲切地对儿子说:“你已经不是小宝宝了,是不是?你已经是个大男孩了,绊一下是没关系的对吗?”这时孩子一下子就收住了眼泪,自豪地玩去了。
由此可见,蹲下来同孩子面对面讲话,更能争取孩子的合作。
7、聆听并肯定孩子内心的感受。
善于聆听的父母能够运用想象力从孩子身上透视整个状况,他们用语言以安抚的、非批评的方式反映他们所听到的,并帮助孩子认识自己。但最重要的是他们用内心真正地去感觉孩子的感受。
[美]巴菲·邓克:“孩子表露他的情绪时,你就回应所听到和留意到的事情。这样是向孩子保证你在仔细倾听,同时你肯定他的感觉。”
下面是一位母亲与她9岁的女儿莱温凯丽的对话。注意这位母亲最关心的事就是认可他女儿的感觉:
女儿:明天我不想去上学。
母亲:你不想?那真奇怪,通常你是喜欢上学的。我很纳闷,想知道你是否担心着什么事情。
女儿:(含着眼泪)对呀。可能是朵恩和白蒂的缘故吧。
母亲:今天在学校跟朵恩和白蒂发生了一些事情吧?
女儿:今天在休息时,朵恩、白蒂两人都不理睬我。
母亲:啊,那一定让你很难过。
女儿:是呀。
母亲:看来你明天不想去学校是因为你担心朵恩和白蒂可能在休息时间里又不理睬你。
女儿:对呀。我每次朝他们走过去,她们就走开并做其他事。
母亲:哎哟,我的天呀。我的朋友如果这样对我,我一定伤心透了。
女儿:就是呀。我觉得自己好想哭。
母亲:啊,我的宝贝(拥抱着她)。你发生这事我真的感到好难过,对于你的朋友这样对待你,我能够了解你的悲伤和愤怒。
女儿:我就这样,明天我真的不知道该做什么。我不想去学校。
母亲:因为你不希望你的朋友再伤害你。
女儿:对呀,而且她们是我一向的玩伴。其他人都有自己的朋友。
母亲:你希望我帮你想些可行的办法吗?
女儿:对呀。
母亲:或许你可以跟朵恩和白蒂谈谈当他们不理你的感受。
女儿:我想我做不到,那太尴尬了。
母亲:对,我能了解你为何会有那样的感觉,那是需要极大的勇气。老天,我也不知道,让我想想吧。
母亲:或许你可以等着,看会发生什么事。你也知道朵恩她们今天可能很差劲,明天或许就会比较友善。
女儿:但万一她们不会呢?
母亲:有没有其他人想跟她们一起玩?
女儿:没有。
母亲:我曾经在篝火讨论会上看到你跟克丽斯塔在一起,而且你跟她在一起完全不会感到羞怯。或许你可以请她教你如何玩球。
女儿:或许吧。
母亲:好,那你就有另外一个办法啦。
女儿:对呀,或许行得通。但万一不行呢?
母亲:看来你还是很担心。好像你害怕到时候没人跟你玩,你不知所措似的。
女儿:对呀。
母亲:你可以想出一些自己一个人玩的有趣事情吧?
女儿:你是指跳绳吗?
母亲:对呀,跳绳。
女儿:我可以带着跳绳去学校,以防万一。
母亲:对呀。
女儿:我可以这样做。
母亲:那么现在何不把跳绳放进背包里,就不至忘了。
女儿:OK,那么我可以打电话问克丽斯塔明天放学后可以过来吧?
母亲:这主意好极了。
9、别让孩子感到你有偏心。
父母在孩子的心中应该树立起公正公平的形象,这样有助于孩子公正态度的形成。如果孩子感到你有偏心,那不仅不利于亲子之间的沟通,更会妨碍孩子心灵的塑造。
怎样做才能使孩子感到家长不偏心呢?
(1)用讨论代替简单粗暴的回答。
(2)表明对孩子的关心和担心。
(3)增强孩子的信心。
(4)在日常生活中做表率。
(5)对兄弟姐妹不能绝对平等。
(三)引导与启发孩子成长。
教育家缪尔·布丁斯说:“父母的最大成就,就是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长处,并及时给予引导与支持。”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有自己特有的发展方向。
孩子的进步需要父母的引导与启发,只要对孩子有耐心、信心和期望,你的孩子就一定能出类拔萃。引导和启发是促进孩子成才的一种科学而有效的方法。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要时时注意引导孩子自己展露某些天赋或自己十分感兴趣的事情,在此基础上再着重去引导、启发孩子去思索,去实践。
培养孩子犹如治理奔腾的江河一样,疏导才是上策,否则将会造成恶果。引导胜于强制,启发重于灌输。在教育孩子时不妨多用引导和启发的方法,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遵循尊重个性,启发引导的教子原则。
美国父母认为,科学的家教应遵循的原则为:尊重个性,启发引导。
所谓尊重个性,就是要尊重孩子的性格特征,气质特征,兴趣爱好,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因为适合孩子的个性特征,孩子才能乐意接受,进而才能乐学爱学,在学习上逐步达到自觉主动。家长切不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强迫性地塑造孩子,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否则,久而久之,只能引起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甚至和家长公开对抗。试想,如果是这样,还能指望孩子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吧?
所谓启发引导,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启发式,坚决摒弃“注入式”。“注入式”也称“填鸭式”,就是不分青红皂白,给孩子强塞硬灌,孩子只有被动接受的份,而没有主动思考的余地。久而久之,不仅使孩子因学习的枯燥无味而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而且使孩子对家长、对老师产生依赖性,进而抑制孩子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方式。
启发式的教学原则,中国伟大的教育家两千多年前便提出了。孟子:“引而可发,跃如也。”就是说在教育孩子时,要善于引导,循循善诱,诱发孩子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跃跃欲试。父母的责任在于引导孩子,至于启发是孩子在父母的激励和鼓舞下,自动自“发”。
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家长必须掌握以下教学原则:
(1)引导孩子确立志向,树立目标。
(2)引导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求知兴趣。
(3)激发孩子的旺盛的求知欲望。
(4)引导孩子养成乐观自信的积极心态。
(5)慷慨地赏识和激励孩子。
(6)大胆放手,让孩子决定自己的事情。
(7)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
(8)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9)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0)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让孩子轻松愉快地面对学习。
(11)鼓励孩子直面挫折,战胜挫折。
2、用提问的方法启发孩子思考。
提问是一种启发孩子思考的方法,家长为了启发孩子思考,可以在自然的情况下,以聊天的方式进行提问。
美国父母认为:提问是亲子间的聊天,而不是父母对孩子的考试。提问不能有损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同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则:
(1)预做答案,及时校正。
(2)开明开放,自由发挥。
3、用示范的方法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简单明了的示范远胜繁复抽象的说教。无论你要引导孩子做什么,都需要经过示范,然后再让孩子练习,学习的效果才会大大提高。
如要教孩子写字,就得确确实实地把握笔、笔顺、构字等示范得清清楚楚。孩子看过之后,依照要领练习,才容易学会。
父母要怎样示范,才能引导孩子做有效的学习呢?
(1)先讲解,后示范。
(2)示范动作要慢,要让孩子看清楚。
(3)孩子在示范后要紧跟着练习。
(4)练习时间不宜太长,以免造成疲倦。
4、引导孩子亲近自然,促进其身心的发展。
自然是神奇而美妙的,引导孩子亲近自然,就如同让孩子走进了一个神奇而美妙的智慧迷宫。在这一智慧迷宫中,他又将会感受、发现、体验、惊喜、质疑、探究……同时,他们在亲近自然的时候将会更加热爱自然,珍视生命,进而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例如,在生活中,小孩大都对蚯蚓、昆虫等产生兴趣,进而将这种兴趣发展为质疑、探究的精神,从而更加热爱动植物,热爱自然,同宇宙融为一体。聪明的家长应注意:
(1)引导孩子观察生命现象。
(2)引导孩子深爱大自然。
5、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的技巧。
一个人生下来,除了在襁褓中,在摇篮里,一切由父母照顾之外,长大一点,直到老死,都有个学会管理自己的问题。这是因为人都是作为社会的一员而存在的。家庭、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工作单位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你所去的公共场所,如商店、影剧院、公园、公共汽车等,也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离不开社会,从大的方面来说,都要遵守国家的各项法规;从小的方面来说,社会各组成部分的规章、守则等需要遵守。注意去遵守,就是在管理自己。因此,可以说,人都需要管自己,实际上人人也都随时随地在管理自己。
孩子的自我管理是相对于社会管理而言的。它是按照社会行为规范进行的自我调节活动。其实,自我管理是一种自觉的个人行动,这种行动是在社会大环境的制约下来进行的。
孩子的自我管理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低级到高级,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水平的增强,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会逐步提高。
孩子在自我管理过程中,家长应指导他们不断与他人比较和自己的过去比较,并以此调整自己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克服困难,战胜自己的不足,最后达到自己考察自己,自己思考自己,自己解剖自己,自己调节自己,自己战胜自己。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就不用别人管束,自己就能调节自己的言行,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便进入了自我管理较成熟、较完美的境界。
6、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事情。
社会是现实的。我们应该允许我们的孩子有机会接触生活的各种侧面并学会如何对付它们,而不是将他们与现实隔离开来,用我们的希望来操纵现实。
下面的例子中,母亲就没有注意到这些,而是越俎代庖,剥夺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建立人际关系的机会,无意中干扰了孩子对自己事务的处理:
海伦虽然才11岁,却是一家夏令营的辅导员助手。由于她公正、热情、待人细致周到,这是第三次被聘到夏令营做助手,照顾年幼的夏令营成员。妈妈一向相信海伦的自理能力和出色的社交能力,对她的整个暑假都在夏令营生活很放心。这天妈妈忽然接到了海伦的电话,妈妈很高兴问她情况怎么样,海伦有些情绪不佳。
“亲爱的,有什么不对吗?”
“妈妈,我们原来的辅导员走了,新来的辅导员莉沙小姐很粗鲁,对我们这些工作人员很厉害。”
“那么她怎么对你厉害呢?”
“今天早晨我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我的队员召集到早的面将我训斥了一番,让我在队员面前抬不起头。”
海伦的声音有些沙哑了,妈妈为女儿难过,“你是义务去帮助她们的,她没有理由这样待你,我马上给你的营长打电话,叫她去同你的辅导员谈谈,好吗?如果不行的话,不如辞了工作回家来,反正假期里应休息一下。”
7、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独立做事。
孩子的可塑性很大,早早训练他们生活的技能,就能充分地发挥他们的天分,孩子越能独立去做事,他们的自信心就越强,而自信心却是每个孩子走向成熟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素质。如不少家长让1岁以上的孩子自己吃饭,上厕所,系鞋带,穿衣服等,让大一点的孩子自己洗衣服,收拾房间等,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
8、引导孩子应把握十个恰当的机会。
美国父母常抓住以下十个时期引导和启发孩子:
(1)新学期开始时
新环境,新感受,新意识,新动力,新起点,是教育孩子的好时机。
(2)成功喜悦时
信心足,心情好,乐于接受更高的要求,家长若能在祝贺、鼓励的基础上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和任务,将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3)受委屈时
家长以冷静、宽容、同情的态度帮助孩子解释,换回局面,孩子感激,最容易接受长告诫。
(4)老师登门告状时
不要落井下石,而要协调教育,共商用优点克服缺点的良方。
(5)有困难、失败时
理解、关心、鼓励、帮助孩子,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6)有较大过失时
要理解同情,循循善诱,帮助孩子从中吸取教训,振作精神。
(7)对某事物怀有浓厚兴趣时
是培养孩子好奇心、创造力,鼓励他们深入钻研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的好时机,要诱导深入,促其迁移。
(8)有较大集体活动时
是培养孩子遵守纪律,为集体争光等的好机会。
(9)他人取得成绩时
是鼓励孩子暗下决心,超越现状,提出目标,快速发展的难得机遇。
(10)做客或有客时
孩子喜欢听好话,当着客人的面引导、鼓励孩子特别有效。
9、正确引导孩子解决同伙伴间的冲突。
孩子间的冲突是难免的,同时孩子间的冲突也是一种特别的人生教育。当冲突发生时,家长要注意:
(1)不要过多干涉或承担解决冲突的责任。
(2)帮助你的孩子开动脑筋。
问问你的孩子,用另外的办法能否解决他们的问题或者问问他们能否达成妥协。
——[美]大淦·乌思
(3)设法将坏事变为好事。
教导孩子检讨自己,分析责任,学会原谅,学会宽容,养成豁达开朗,不拘小节的胸怀。
二、美国父母独特的教子内容
(一)激发孩子的各种兴趣和求知欲
日本教育家本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对兴趣的顽强入迷。”
美国家教专家:“制造庸人的方法是极为简单的,那就是不让孩子热衷于某一事物,只这一点就够了。”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说:“兴趣能把精力集中到一点,其力量好比炸药,立即把障碍物炸得干干净净。”
我们说:“一旦孩子拥有了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那么他人实际上走上了成功之路。”
一位有教学经验的美国父亲讲过:
女儿5岁时,我正在自学法语(大学时学的是俄语)。为了便于记忆,我把能见到的家里的东西,例如门、桌子、闹表等贴上用纸条写好的相应法语单词。满地跑的女儿对此很感兴趣,我便教她读,女儿读得很认真。很快,她就能指物读出一些法语名称来,我们很高兴。于是便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培养起女儿学习法语的兴趣。有了一定基础,她在以后学习法语中,从来没有压力,越学越来劲,越学成绩越好。
有一次,女儿在家里因一件小事被妈妈批评了,她有点不高兴。我陪女儿到她们的校园里散步。她一声不吭地走在前面,见到地上的小石子,一脚踢得很远。不一会儿,来到教学楼前,看见一片片盛开的小桃红,蜜蜂在花朵里飞来飞去,美丽的花蝴蝶翩翩起舞,时而落在鲜艳的花瓣儿上,时而双双你追我赶地飞向蓝色的天空,她高兴极了,气也消了,她说:“今天天气真好。”我及时启发女儿说:“心情与客观环境很有关。心情不好连路上的小石子都看不顺眼;环境的好了,心情自然就好了。”趁热打铁,我让女儿写一篇小作文,果真写得很好。正好赶上州电视台少年儿童节目征文,投去后被选中,在电视台播放了好几次。我们很高兴,女儿高兴劲就不用提了。这件事在她心灵里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使得她对作文很感兴趣,从此在学校里写的作文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二)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
书是孩子进步的阶梯,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可以使孩子终生受益。
作为家长要遵循孩子阅读的规律,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注意引导孩子阅读。
据埃及艾因·舍姆斯大学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说,8-11岁的儿童最好选择一些图画的书。
在对1200名小学三、四、五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发表的研究报告说,这个年龄阶段的小学生应阅读以下四类图书:一、童话故事书;二、科幻故事书;三、传奇人物和英雄人物故事书;四、数学游戏、发明创造、科学知识、动物世界、海洋、旅行、战争、历史、笑话、娱乐、诗歌、传记和天文地理等方面的书。
孩子自发地爱书的时间极短,专家认为,一般为七、八岁到十二三岁之间。
激发孩子爱读书的方法是朗读与讲故事。
美国的吉姆·特利里思一直致力宣传一个他认为当今最有效的秘决——给孩子读书。他说:“大多数人初次听到时都不相信。原因有三:一、简单;二、不费一分一毫;三、小朋友喜欢。”
一般来说,课外读物分为书籍,报纸、杂志。
书籍是孩子接触最多的读物,可分为以下几类:1、娱乐类;2、学习参考类;3、科普类。
指导孩子阅读的方法有:
1、精读法
(1)边读边思考;(2)理清结构;(3)读懂书上“没有”的东西。
2、快速阅读
(1)以默读代替朗读;(2)不要逐字逐句地阅读;(3)学会简化一系结构复杂的长句。
父母还应该引导孩子培养循序渐进,边读边想,不动笔墨不读书,复述等阅读习惯。
(三)塑造孩子的良好品德与爱心
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与爱心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证,而且是孩子适应社会的需要。
1、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1)勤劳;(2)俭朴;(3)善良;(4)谦让;(5)知耻。
2、引导孩子做个有教养的人
教养是进入社会的通行证。使孩子从小养成有教养的良好习惯,成年后才会在社会中处处受欢迎。
有一则美国总统教育孙子的故事:
有一天,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先生和他的孙子一起骑马外出。
路上,有一位奴隶向他们脱帽鞠躬,总统也脱帽还礼,但他的孙子却不理睬这黑人。
这位祖父对孙子说:“你怎么能让一位奴隶比你文明得多呢?”
3、教导孩子有责任心。
4、让孩子懂得奉献自己的爱心。
5、引导和培养孩子善良的同情心。
(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与自立能力。
自信心就像人的能力催化剂,将人们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的功能推动到最佳状态。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便缺乏各种适应社会的能力,更缺乏自主的主动积极性,一个人从小到大,从家庭到社会,要独立思考,独立做事,独立面对世界,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过程。一个缺乏自信心与自立能力的人又怎能在社会上站稳脚根,扮演自己应当扮演的角色呢?因此,对孩子自信心与自主能力的培养,应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给孩子自信,让孩子自立是每一位家长应该做到的。当孩子遭遇挫折时,父母应给予的是理解和鼓励,使孩子敢于正视和迎接困难,当孩子取得成绩时,父母在给予肯定和赞许的同时还要加一些忠告与提醒,使孩子在自信中找到成功与失败的平衡。可以说,每个孩子都具有天生自立的本能和把事情做好的自信,家长的作用是保护、培育、发展孩子的自信与自立能力。
有人问居里夫人:“你认为成功的窍门在哪里?”居里夫人肯定地说:“恒心和自信心,尤其是自信心。”
美国的哲学家爱默生说:“自信是导向成功的第一要诀。”
在美国,家长对孩子常说的话是:“你是最美丽的,最聪明的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当总统!”“失败怕什么,这次不成,下次不就成了嘛!”“啊,考了80分,不错啊!比老父当初强多了。”更多的是从家长嘴里吐出“孩子,我为你骄傲”之类的话。
在美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问题,即使家庭不重视,但美国的大环境会时刻提醒家长和孩子关注自己。
曾有一个三口之家到餐厅用餐,服务生先问母亲要点什么,接着又问父亲要点什么,之后问坐在一边的小女儿:“亲爱的,你要点什么呢?”
女儿说:“我想要热狗。”
“不可以,今天你要吃牛肉三明治。”母亲非常坚定地说。
“再给她一点生菜。”父亲补充道。
服务生没有理会父母的提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女儿问:“亲爱的,热狗上放什么?”
“哦,一点西红柿酱和黄酱,还要……”她停下来怯怯地看一眼父母,服务生一直微笑着耐心等着她。女孩在服务生的目光鼓励下说:“还要一点炸土豆条。”
“好,谢谢。”服务生转身径直走进厨房,留下两位半张着的,吃惊不已的父母。
可以想象,这服务生给女孩的不单单是平等,更多的是自信。
那么怎样培养自信心呢?
(1)让孩子品尝成功的滋味;
(2)过程重于结果;
(3)以鼓励代替责备;
(4)给孩子合理的期望;
(5)父母自信示范。
(五)教给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
孩子的学习任务好比河,高效的学习方法好比桥和船,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就永远过不了河,同样,不解决方法的问题孩子就很难将学习真正搞好。
爱因斯坦说:“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院“学习方法”研究课题组公布了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学习成绩的提高不仅需要学习热情、勤奋、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力,而且更需要正确的学习方法。该项成果中指出:学习水平与学习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影响学生学习的二十个因素中,学习方法居第三位!
美国有影响的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五字诀:找、查、归、整、体又称迈哈民学习法。
(1)“寻找”学习法
把要学的东西找出来。明白“学什么”“如何学”。
(2)“调查”学习法
把不明白的问题调查清楚并做好笔记。
明白“学什么”,“如何查找资料”。
(3)“归纳”学习法
在学习书本知识时,认真注意学习这些方法并将共运用到新的学习中去。
(4)“整理”学习法。
预习中,对“哪儿不明白?”“哪儿不懂?”“想知道什么?”“重点是什么”等进行整理。
(5)“体会”学习法
“体会”就是把学校学到的知识不断运用于实践,运用到学习中,运用到生活中。
2、SQ3R读书法:浏览、发问、阅读、背诵、复习一条龙。
注:有心理学家指出,在学习新内容时的五至十分钟内是记忆的最高峰期,随后便会忘记。在二十四小时后便会忘记大部分内容,所以孩子要在学习的十分钟内背诵重要内容。
3、多感官学习法:眼、耳、口、鼻、手、脑齐上阵。
4、铃声学习法:巧用“条件反射”促进学习的自动性。
5、互相帮助学习法:让孩子体验教学相长的快乐。
6、劳逸结合学习法:永葆孩子旺盛的学习劲头。
曾有句名言:意思是:光学习,不玩耍,聪明的孩子会变傻。
学习效率公式:7+1大于8,就是每天7个小时学习,1个小时娱乐锻炼,效果大于8个小时连续不断的学习。
科学家调查表明:大多数人认为,他们一天中最适合的时间长度是五个小时。
爱因斯坦疲劳后,就拿起他的小提琴拉上几首喜欢的曲子,使自己从那些符号中解脱出来。当有人问他的业余爱好时,他毫不犹豫地说:“小提琴。”
马克思在研究中一旦感觉到疲劳,就找出一张草纸,画一些图,借助这种方法转移大脑的兴奋区。
家长教育孩子善于转换学习内容,用其他活动转移兴奋热点,把紧张和放松交替在一天的学习中,使孩子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
(六)发展孩子勇于创造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对一个人来讲非常重要,这决定着一个人一生能否取得成就和取得多大的成就。纵观历史,只有那些不拘一格,独辟蹊径,异想天开和具有反叛精神的人才有创造和创新。
每个孩子都有创造与创新的潜能或天赋。
美国孩子的创造力在世界上是有名的,要想了解他们是如何培养出有丰富创造力的孩子的,请了解伯顿的“十要点”。
1、创造一种气氛,使每个儿童被作为一个人来看待,使他受到敬重,并作为小组的成员受到重视。
2、使每个儿童都懂得自尊并学习提出自己的思想和看法。
3、每个儿童应当获得自己去创造成就的勇气和信心,并应当允许他们进行创造性的偿试。
4、儿童需要利用和体验其能力和环境的自由,以及学习自由。
5、儿童需要对他的新奇念头,想象力和别出心裁进行称赞和鼓励。
6、应当鼓励儿童去探究,选择新途径,不停留在已经明白的事物上。
7、好的态度应当是教育的主要目标。
8、应当避免引起儿童害怕的压力,害怕会禁锢儿童的智力活动,阻碍儿童通向新的思想,而敢于认识可导致探险,不安全感会导致儿童产生模糊主张和阻塞儿童选择答案的途径。
9、父母、老师应当做到倾听、观察和沉默。
10、应当在评价儿童中避免迷信权威的做法。
(七)鼓励孩子应对各种挫折。
优胜劣汰的社会,竞争残酷的现实,是每个孩子必将面对的严峻考验,未经锻炼的翅膀难以搏击人生的风雨,难以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要想孩子在将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从小培养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让孩子从小受到艰难困苦的磨炼,以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
下面是一位美国学者对女儿进行挫折训练的例子。
孩子小时候,我们常担心她跑去了,于是,我们教她说:“找不到亲人时,不要哭,去找警察叔叔。”她能不能掌握这个要领呢?在她四五岁的时候,一次,我们趁她玩得高兴,突然躲避起来。她找不到我们,先是惊奇,后是大哭,最后想起了找警察叔叔。在她快到民警跟前时,我们出现在她面前。
还有的美国父母注意创造机会,给孩子“劣性刺激”:(1)饥饿;(2)劳累;(3)困难;(4)批评。
(八)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生存技能和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品质,孩子拥有一双勤劳的双手将终生受益。
作为父母要注意激发孩子劳动兴趣,引导孩子甘心情愿去劳动,从而培养孩子自谋生路的能力。
在美国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相当重视劳动教育。美国南部的一些州立中学为培养学生独立适应社会的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才允许毕业。美国中学生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家庭经济状况如何,美国孩子从上初中起便开始试探着走进社会,如超市打工,给人送报,帮人打扫庭院、铲除积雪等。
日本有句教育孩子的名言是: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余的一切都是通过劳动才能获得。
(九)从小引导孩子学会理财
理财教育是当今社会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理财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家长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激发孩子的理财兴趣,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为他们未来的美好生活奠基。理财包括挣钱、储蓄、用钱、借钱、投资等等。
在美国,按大纲要求,从七年级起便开始学习投资课程。这种被称为“—O—”的投资课程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进行投资训练,大多数孩子对投资课有浓厚的兴趣,踌躇满志的孩子为自己的小组起了诸如“未来投资家”“未来百万富翁”“投资娱乐城”等响亮的名字,名字中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
(十)教导孩子懂得礼貌与礼仪
礼貌礼仪,是一个人的外在美。有了这种美就可以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
美国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礼仪教育和培养,美国儿童教育专家所开列的十六岁之前青少年礼仪教育方案,被大多数美国家庭采用。
1、三岁到四岁
会说“喂,你好!”“请”“谢谢”“再见”
会握手
2、四岁至五岁
会说“对不起”
会正确使用叉子和匙子
会请人夹食物
会用餐巾
不会满嘴塞着食物讲话
3、五岁到六岁
在公共场所,在一定的时间内,举止得体。例如不会大声嚷嚷或旁若无人地大声说话。
4、六岁到十岁
不会打断别人交谈。
当必须打断别人讲话时,会说:“对不起”
对残疾人很尊重。
必要时会助人为乐。
尊重老年人。
不再作出伤人的评语,例如:“你的耳朵太大”、“这件衣服太丑”。
在拜访客人时,举止十分得体。
会铺床。
会写“感谢条”。
5、十岁到十二岁
会分辨话题:不泄露家庭秘密。
当被问及时,会作出得体的反应。
在叫某人听电话时,会轻声慢语地说话;
得体地回电话;
收拾自己的房子,并且很整齐;
既守时又有效益,愉快地完成分配的家务;
演奏乐器时会自觉降低音量;
排队等候;
撞倒别人时,会说:“对不起!”
会做客;
会对别人的礼物,昨夜的拜访,美味的点心等写感谢条;
很守时;
尊重司机;把垃圾分类放置;
走路、骑车对动物很友好,滑冰时遵守安全规则;
尊重别人的隐私,包括兄弟姐妹。
6、十二岁到十六岁
注意遵守居家规则,例如噪音。
不堵塞车道;
晚会后自动收拾打扫。
不接或打深夜电话。
父母不在时不接受朋友的拜访。
(十一)教孩子恪守规则,养成良好的习惯
中国有句俗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见规矩的重要性。
作为父母必须教育孩子遵守法律法规,行为规范。只有知道哪些该干,哪些不该干,才能赢得人生舞台上的竞争资格。
美国家长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前,就会教他们识别交通标志,孩子入园后,便会教他遵守幼儿园规范,孩子长大后教孩子遵守法律法规,行为规范等。
(十二)青春期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父母对孩子的性教育,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孩子对“性”有一个健康的认识,增强他们的性刺激控制,从而避免孩子发生性罪错。
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应以性生理知识为起点,性心理指导为特点,性道德教育为重点。
家长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应坚持以下原则:
1、性生理知识的教育可稍稍超前于孩子的生理发育。一般应在7-12岁这过渡年龄期进行,女孩有的应在10岁以前进行。
2、性心理知识应与孩子的心理发育同步进行,即在青春一期进行,一般为12-18岁,女孩适当提前。
根据性教育学者的建议,性教育可以参考以下内容:
1、性生理知识教育
如性生殖器官构造、功能、性反应系统的特点以及生殖器官的卫生保健知识。
2、价值观教育
如反对性的自私和滥用,在性方面不受他人损害,也不损害他人等。
3、婚姻与家庭生活教育。
如异性交往,恋爱择偶,家庭责任等。
4、健康教育
如避孕,堕胎,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等。
对于性教育,美国虽然很重视,但由于性解放思想的冲击,性教育是失败的。据说,曾有一位初中学校的老师曾对班上25位学生进行调查,问:谁与自己的亲生父母在一起?全班只有3个同学举手,而其他同学或跟母亲,或跟父亲生活在一起。有的即使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也不是原装家庭,不是后妈,就是后爸。
根据美国国会有关孩子和家庭的报告:
68%的女孩和86%的男孩在20岁前有性经历,其中不足一半的人承认使用过保险套。
每年有300万青少年染上性病。
这一切应引起中国父母的高度警觉!



lw美国如何教育小孩?


   这个贴子是我在雅虎看到的,感觉特别值得一看.所以就转了过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当我把九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我就象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至少让学生玩二个小时,下午不到三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大开眼界的是没有教科书。
   那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女教师看见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面对她充满善意的笑脸,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的去上学,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伤。在中国,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他没了负担,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给我一句美国英语:“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已致此?也只能听天由命。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借来的书一边打着电脑,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这叫作业吗?一看孩子打在电脑屏幕上的标题,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
   于是我严声厉色地问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我听了,连叹息的力气也没有了,我真不知道让一个十岁的孩子去做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做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只觉得一个十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儿子就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来的是一本二十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成,也没批评,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楞,一是因为我看见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那时,我三十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篇作文又出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范围可循,这次真可谓不着边际了。儿子真诚地问我:“饺子是文化吗?”为了不耽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费了一番气力,我们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覆覆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电脑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么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无疑是把文章作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十页,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一本本的参考书。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超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安排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
   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感到骄傲,但是她为我们感到震惊。“是不是?”儿子问我。
   我无言以对,我觉得这孩子怎么一下子懂了这么多事?再一想,也难怪,连文化的题目都敢作的孩子,还有什么不敢断言的事吗?
   儿子六年级快结束时,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原子弹持什么态度?”“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里是作业,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已经能平心静气地循思其中的道理了。
   学校和老师正是在这一个个设问之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习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看着十二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样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记应背,书中的结论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电脑和微缩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象资料了。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里去寻找答案了。
   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国的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作欲望和尝试。
   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中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它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就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我不禁记起我的一个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谈话。他学的是天文学,从走进美国大学研究所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学位的整整五年,他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里提供的优厚奖学金。他曾对我说:“我觉得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我想,他的感受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旅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慌恐和茫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7 17:56 , Processed in 0.07010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